首页 > 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 >

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

关于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 荷花
  •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莲花意象,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

      莲花,又名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六月春、*莲、六月花神等。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

      1、君子之花。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清代叶申芗《荷叶杯·盆莲》:“双心千瓣斗鲜奇,出水不沾泥。试问花中何比?君子,风度胜张郎。碧纱窗下晚风凉,花叶两俱香。”这一朵并蒂莲开得鲜奇,送来花香,出水不染,它难道不是君子形象的写照?“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隋·弘执恭《秋池一株莲》),诗人笔下的莲花,独立坚强,令人钦佩。宋代诗人苏辙更为追慕莲的高洁:“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盆池白莲》),“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和文与可菡萏轩》)。

      2、佳人之花。用莲花代表佳人形象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她,就是诗人的梦中情人。再如宋代杜衍《莲花》:“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写的是莲美如画,如出浴的真妃。

      3、爱情之花。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虚实结合,谐音双关,表达了对所爱的男子深长的思念。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断不能说出。

      4、怀旧之花。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置身荷香美景,欲抚琴弦,却恨无知音共赏。元代王翰《题败荷》:“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诗人借败荷之声传送到旅人的手段,把怀人写得凄楚动人。

      5、清闲散淡之花。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抒写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一、二两句遇景入咏,融情于景。夕阳西下,素月东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一快一慢凸现诗人的愉悦心理。三、四两句即事抒怀,活灵活现。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逍遥自在,令人羡慕。五、六两句细化身心快感。清风送爽,荷花飘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悦耳,如丝如筝,清幽绝俗。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意境幽深静谧,情调高雅别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闲适自乐的素淡情怀,为下文抒发诗人渴盼知音,怀想故人创设了氛围。

      6、青春意趣之花。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刻绘田田荷叶之中、艳艳荷花之下采莲少女的美丽形象,意境优美,情调欢快。“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一、二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人花一体,难以分辨的情景。罗裙舒展,绿如荷叶,宛见采莲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脸相迎,艳若荷花,如睹采莲少女欢声笑语之态。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精灵!三、四两句写诗人眼花缭乱之际,走神错意之时的意外发现,展示青春少女的无限活力。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忽然不见踪影,诗人踟蹰怅惘,惊奇不已。可是,没过多久,莲塘之中歌声四起,热闹非凡,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然在这绿叶红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诗人这样的观望者开了个玩笑。这群江南女子啊,聪明美丽,天真活泼,出没绿波红花之中,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如荷飘香,如花美丽的青春风采。

      7、相思愁苦之花。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两地相思的闲愁苦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很不容易,可是诗中女主人公却异想天开: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分别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荷花被谁的泪水浸泡而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滴的泪多,谁的泪更苦涩,荷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比试滴泪,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不能设想。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离情的可靠见证。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化用典故,抒写情人的离别苦情。“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一、二两句远眺*观,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和朦胧奇幻的环境氛围。三、四两句分别化用典故写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传》上说,琴高是战国时赵人,行神仙道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而去,诗人此处把远行之人比着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实为虚,奇幻天真。“红泪”句暗用薛灵芸事。据《拾遗记》记载,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到了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诗人此处将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了她的红润美艳;又由红色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样,一朵艳艳芙蓉勾画出了俏丽佳人泣血神伤的情景。

      “芙蓉”又称为“荷”、“莲”。“芙蓉”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

      8、而芙蓉作为意象,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则大体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9、王维的《山居秋暝》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全诗的精妙所在也许就是那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声、莲动、舟行,让人以为他是在为热闹作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意趣。正如“蝉噪林愈静”,写动态是为了更好的烘托静。这句诗中“莲”被动态化,不仅不与幽静基调抵触,还生发出摇曳生姿的美丽。周邦彦《苏幕遮》一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将雨后初晴的仲夏荷塘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怪乎五国维赞曰:“真能得荷之神理。”此句的“神”就在于一个“举”字,它使全诗富有立体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便款款而出。“故乡梦,何曰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般美景便自然地引出了思念故乡荷塘的情怀。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蓬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从整体上创造了这样一番景象:梦的氤氲带来的是泛舟西湖,荷满莲香,烟雨交加的如诗如画的仙境,觉醒后池荷跳雨,清波涟涟,美不胜收。此情此景与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吧!看来同样是写荷之美,不同的作者的切入点,便构造出芙蓉不同神韵。

      10、与荷之姣好容貌相对,该是残荷衰败的凄凉景象。孟郊《怨诗》中的那句“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看得让人触目伤怀,撼人心魄!是啊,闺中怨妇的情思与被抛弃的痛苦尽在一看芙蓉中!“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芙蓉般的妙龄却要做垂死残荷,那满池荷花大概是用泪水浇注的吧!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则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这与姚燧《普天乐》“芙蓉谢,冷雨清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有相同怀念之情和凄美意境。败荷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颓废,没有美的感受,但是它若与作者心境结合,便是一种凄美,一种令人悸动的美。

      11、芙蓉还有另一意象义便是高洁之志的象征,这与梅、竹、松德意义大体相同。且看李白《古风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诗人幻想自己飘游于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碰见的玉女是“手把芙蓉,凌空而行”。这里为什么是“手把芙蓉”而不是他物呢?就是因为人们向来认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正好寄寓了诗人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情怀。再如陆龟蒙的《白莲》,他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瑞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诗中就推崇她的品格像瑶他仙子,与一般凡花俗卉不同。即使很少人赏识它,任她自开自落,然而白莲其实是很美的,她那纯洁之色,她那婷婷之态,她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只要有晓月清风作伴,又何损于她的美丽呢?文人骚客好咏莲,贺铸的《踏莎行》则借莲感叹自己的际遇——“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莲长于偏僻柳塘,无人知道,无蜂蝶采摘,它的“芳”就在于孤芳自赏,自嗟自叹,所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当年不肯嫁东风”,莲花高洁,不肯嫁春风,实是贺铸不肯阿谀权贵的写照。最后莲之“无端却被秋风误”,与贺之不为世所容,郁郁终生也是吻合的。

      以上为芙蓉在古代诗歌中三大意象义,无论是咏荷之美好,还是叹荷之颓败,或是赞莲之高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鉴赏诗歌时,看到荷花,就看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

      荷花,历来为*的文人所偏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荷花,又名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原产印度,为多年水生草木。夏季开花,白色或粉红色,单瓣或重瓣。民俗以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历来象征着美好与高洁,周敦颐赞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象征意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高洁、坚贞、隐者的象征、祥瑞、爱情的象征、怀才不遇者的自况和美的象征等。荷花象征高洁,诗文中不胜枚举。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荷花又称荷、莲、莲花、芙蓉、菡萏等,在传统文学中,荷花具有多方面的品质和特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

      1、以荷花喻高洁的品格。如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以荷花的外表形态之美,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以此突出诗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人生态度;又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芙渠》)。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纯洁无瑕的爱情。荷花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由于“莲”与“怜”同音,“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又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又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如李白《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借荷花写幻想中的超脱,写理想中的情趣,纯洁明净。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寄托着诗人的一种生活理想。

[阅读全文]...
  • 解读中秋节的起源与*俗

  • 中秋节,放假
  • 解读中秋节的起源与*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解读中秋节的起源与*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节日*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据史*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中秋节禁忌

      1、男不拜月

      旧时汉族中秋节的拜月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谓月亮属于太阳,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动只能又女性参加。

      2、忌身体弱、体质差的人赏月

      中秋节的时候,身体很弱的人不建议去野外赏月,拜月。特别是最*流产过或者刚生育过宝宝的妇女,也不宜赏月,就算在自家阳台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3、忌失意、运势弱的人赏月

      如果最*的运势比较低落,情绪差,比较失意者,比如官场失利,情场不顺,工作不顺心,家庭不顺心,考试考砸,生意亏本的人等,最好不要赏月。

      4、忌刚刚搬家,而又没有“闹房”的人赏月

      最*刚刚搬家,而搬家后没有“闹房”的人最好不要赏月,或者感觉搬家后自己的身体,运势不好的人,最好谨慎赏月。

      5、忌头发遮额头

      如果有刘海的女生最好把自己额前的头发捋向后边或者两侧,千万不要让额头被头发遮住,因为这是你的神灯所在。

      6、忌出门前或者回家后不烧香

      中秋节出门前烧香可以保佑出行*安,回家后烧香则是表示答谢,为今后一年的出行*安而祈福。

[阅读全文]...
  • 中秋节来历与传说解读

  • 中秋节,放假,中秋
  • 中秋节来历与传说解读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来历与传说解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中秋节是*传统三大节之一,八月十五为满月,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八月十五又为“团圆节”。古人经常用“月”来寄托思乡之情。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也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

      古人信仰日月星辰,祭月也是重要的.祭祀活动,关于中秋祭月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春(gong)宫》,书中记到古人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迎寒:“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此后皇家历代沿用中秋祭月之礼,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祭月的场所。

      唐太宗时期出现“中秋节”一词,据《唐书·太宗记》中记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为中秋节的雏形,节日内容也日益丰富,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神话开始出现。

      到北宋太宗年间,中秋节正式成为全民性的节日,渐渐成为民俗节日。节日内容也从单纯的祭月仪式发展为求福等世俗活动,如宋代金盈之著《新编醉翁谈·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人们希望通过祭月活动,可以让男的蟾宫折桂,女的貌美如花。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仪式正式确立起来。明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记载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

      这段文字真实的记载了明代北京祭月的情景。中秋之夜,于院中摆上祭桌,案前设月神像,案上摆着月饼、莲花状瓜、酒等祭品,由家人女主人主祭,家人一起,面对月出方向而拜,拜毕,将月神纸焚毁,所供之物撤去,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分吃撤下的供品。

      中秋节为赏月的好时候,明张岱在《陶庵梦忆·虎邱中秋夜》中记载中秋赏月时写到:“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沙,霞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的中秋祭月时用的“绘有月像”的月光纸,是中秋祭月时常用的神像,又称为“月光祃”、“兔儿祃”、“兔爷祃”,是木刻版水彩印制的神像。据清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纸中形象最初为道教形像,后慢慢变为佛教形象和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祭品中必备月饼,最早出现在唐代,本为祭月之物,后慢慢变为中秋节必吃的食物,象征团圆之意。据明刘若愚著《明宫史》中记载:“至(八月)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余》也有记载:“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祭月活动一直流行到民国时期,建国后渐渐消失。不过,*些年,传统节日重要被重视起来,中秋节也成了法定节假日,祭月活动也慢慢恢复起来。希望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播,中秋节不再只是吃月饼的节日,而是一个以家庭团圆为主的祭月活动,是一个象征团圆的节日。

[阅读全文]...
  • 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

  • 惊蛰,文学
  • 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古诗带拼音版

      jīng zhé

      惊蛰

      zuǒ hé shuǐ

      左河水

      yī shēng pī lì xǐng shé chóng ,jǐ zhèn xiāo xiāo rǎn lǜ hóng 。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jiǔ jiǔ jiāng nán fēng sòng nuǎn ,róng róng cuì yě qǐ chūn gēng 。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2 古诗解读

      惊蛰是左河水一首描写惊蛰“节气”的七言绝句诗, 作品从几个方面表达了我国到了惊蛰节气的气象、地理、动物、植物变化及人们从事春耕的情况。

      “一声霹雳醒蛇虫”,表达到了惊蛰节气我国长江流域的“惊蛰始雷”现象。因大地的湿度渐高,促使*地面的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其中“一声霹雳”,是采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来表达强烈的雷电现象,并非简单的巨响一声。为此同时,青蛙、蛇、虫等有冬眠*惯和生理要求的动物,到现在的惊蛰节气大地复苏之时开始“苏醒”。这时恰好春雷起始,故有“春雷惊百虫”之说。

      “几阵潇潇染绿红”。指在惊蛰时节里,大地“春雷响,万物长”,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潇潇春雨洒在上年寒冬时节枯萎凋零的各种草木上,使其枝叶返生,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因此,春雨出现了犹如染料一般的神奇效果,将大地都进行了着色,使千山万水红红绿绿,春意盎然。

      “九九江南风送暖”。上年冬至节气开始的“冬九九”,进入了此时的惊蛰时节,并在此节气结束。这时东南风压倒西北风,由东南海面吹来的暖气流使大地的温度渐渐上升,使江南大地出现一派春暖花香的景象,故此,我国江南地区对惊蛰节气的晴朗天气有了“九九艳阳天”之称。

      “融融翠野启春耕”。指惊蛰后的气温回升,气候逐渐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开始复苏,农家开始进行春耕生产。江南地区翠绿的旷野暖融融的一片阳和,田野长出的青翠小麦已经拔节,油菜开始见花,茶树渐渐开始萌动;同时,华北地区的冬小麦也开始返青生长,特别是华南地区的早稻播种也已开始进行。

      3 古诗赏析

      全诗言简意赅,诗人以仅仅四句28个字,将一个地域辽阔,地理复杂多样的*在惊蛰节气的气象、气候、植物变化及人们春耕生产等诸多方面的情况描写得形象生动。前半首即前面两句,表达了惊蛰时节的气象、气候等主要特征,后面两句,则表达了此时农业生产的气候环境情况及人们开始的春耕生产活动。

      此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特色有:一是,它不仅是一首格律工整而富有艺术特色的诗作,同时也是一篇写节气的科普性小短文,使读者对惊蛰节气从科学知识与文学艺术两个角度产生多面的认识。二是,叠字比较多。通过使用“潇潇”、“九九”、“融融”三组叠字,使节气的气候特征得到形象的表达。特别是“九九”这一*特殊的名词,使人们对惊蛰节气的知识有了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

      民间有谚语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在公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其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者,藏也。

      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古人于惊蛰日,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

      陆游在《春晴泛舟》中云:“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 曹彦约在《惊蛰后雪作未已阴之湖庄》诗中曰:“甲拆多应满药栏,跨缧心已拂轻鞍。正疑阴因仍飞雪,岂有春中却沍寒。启蛰候虫犹自闭,向阳梅子自能酸。误成严冷非天意,说与人心作好看。”

      宋朝文人范成大在《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诗中这样写道:“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

      宋代仇远在《惊蛰日雷》中留下这样的诗句:“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流传较广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诗,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那意思是说,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小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看着这些,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俸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诗因为接地气,抒民情,系民心,感民恩,而广为传诵。一如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阅读全文]...
  • 嫦娥古诗赏析及感受(古诗词解读汇总)

  • 感受
  •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诗咏叹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一夜未眠,难以入睡;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这里不仅带有对自作聪明的后悔,也有作者注入的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慨叹。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这两句描绘的是主人公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神伤的心境,蜡烛慢慢燃烧,不断减少,主人公面对蜡烛和孤灯清影为伴。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独处孤室的不寐者看着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寂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诗人把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巧妙地通过环境的变化体现出来。

      寂静的长夜中,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诗人为何要选取这些意象,是我们欣赏诗歌时要注意的问题。屏风有多重形式的,为何要写云母屏风。云母最早的典故来自如下:云母为饰,故名。一说用云母代替车上的窗纱,四望透明。古为帝后所乘。《太*御览》卷七七五引晋傅玄《傅子》:“以云母饰车,谓之云母车。臣下不得乘,时赐王公贵臣。”《晋书·谢玄传》:“获坚乘舆云母车。”《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引此文,胡三省注:“赵彦絟《续古今註》:石虎皇后乘輦,以纯云母代纱,四望皆通彻。”晋军俘获苻坚所乘云母车。可见云母做屏风可以四望通彻透明,这不仅让人可以从外边看到里面未眠的主人公,同时主人公也可以看到外边的情景。这用云母做的屏风可见主人公身份的高贵,不同凡俗。再说银河,写牛郎织女,还是写的是男女情感,但是牛郎织女虽然只能隔河相望,但是还算恩爱,让人羡慕他们坚贞的爱情。这个爱情为后面的爱情故事铺张,是嫦娥与后羿的感情。嫦娥到底是不是偷吃了后羿的灵药呢?这个没有定论。为何要偷呢?她早知道这灵药的药效,要到天上去。天上代表什么地方?天上代表一个高远的地方,那里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最美好的理想却不是想象的那样。因为夜夜都看到的是碧海青天,那样孤独无援,独自一个人飞到月宫,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的这两句一定从这里有所启发。

    这首诗歌首先一个是爱情,爱情多形容君臣关系,李商隐夹在牛党和李党的争斗中,成了两面都不讨好的人,和苏轼在旧党和*中间受到迫害打击一样。美好的爱情象征着和谐的君臣关系,人际关系,象征着理想的实现。

    其次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不是按照我们的预见去实现,往往事与愿违。理想好像是实现了,但人生奋斗的方向可能是错误的,从而失去了更为宝贵的东西。所以会后悔,当初的理想是不是不切实际的。否则今天怎么会落到这种夜夜碧海青天的孤独无奈之中。很明显李商隐从这里隐喻了自己的一生不幸的遭遇,被命运捉弄的感慨。这今日夜夜的悲剧命运竟然是当时一时的冲动不成熟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那么我们人生应该怎样去选择呢?谁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将来是错的?诗歌在这种让人沉思的悲痛之中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这些解决也让古今文人与之共鸣,在人生征程中,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站好自己的队伍,才能活得精彩。而不是走错了路,不能回头,不能改变,只有无可奈何的后悔。

[阅读全文]...
  • 关于中秋的古诗_中秋绝句古诗

  • 中秋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关于中秋的古诗》,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中秋的古诗》,供大家学*参考!

    关于中秋的古诗

    古诗一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水调歌头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

    【标题】:唐诗中月 之韵 还有:

    1,徐徐东海出,渐渐上天衢。

    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2,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3,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4,狡兔顽蟾死复生,度云经汉澹还明。

    夜长虽耐对君坐,年少不禁随尔行。

    玉桂影摇乌鹊动,金波寒注鬼神惊。

    人间半被虚抛掷,唯向孤吟客有情。

    5,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海上风云摇皓影,

    空中露气湿流光。斜临户牖通宵烛,回照阶墀到晓霜。

    庾亮恃才高更逸,方闻墨翰已成章。

    6,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

    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7,寥寥天地内,夜魄爽何轻。

    频见此轮满,即应华发生。

    不圆争得破,才正又须倾。

    人事还如此,因知倚伏情。

    8,碧落谁分造化权,结霜凝雪作婵娟。

    寒蝉若不开三穴,狡兔何从上九天。

    莫见团圆明处远,须看湾曲鉴时偏。

    郄诜树老尧蓂换,惆怅今年似去年。

    9,月,月。暂盈,还缺。上虚空,生溟渤。散彩无际,

    移轮不歇。桂殿入西秦,菱歌映南越。正看云雾秋卷,

    莫待关山晓没。天涯地角不可寻,清光永夜何超忽。

    10,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

    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愿言从爱客,清夜幸同嬉。

    11,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12,天上秋期*,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13,过水穿楼触处明,*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14,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15,苔色轻尘锁洞房,乱鸦群鸽集残阳。青山空出禁城日,

    黄叶自飞宫树霜。御路几年香辇去,天津终日水声长。

    此时独立意难尽,正值西风砧杵凉。

    16,秋月沿霄汉,亭亭委素辉。山明桂花发,池满夜珠归。

    入牖人偏揽,临枝鹊正飞。影连*野净,轮度晓云微。

    晶晃浮轻露,裴回映薄帷。此时千里道,延望独依依。

    17,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暮天飞旅雁,故国在衡阳。

    岛外归云迥,林间坠叶黄。数宵千里梦,时见旧书堂。

    18,凉夜窥清沼,池空水月秋。满轮沉玉镜,半魄落银钩。

    蟾影摇轻浪,菱花渡浅流。漏移光渐洁,云敛色偏浮。

    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能持千里意,来照楚乡愁。

    19,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

    映水金波动,衔山桂树生。不知飞鹊意,何用此时惊。

    20,云披玉绳净,月满镜轮圆。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

    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澜。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

    【标题】:宋诗吟秋

    1,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2, 袢暑推不去,快风喜来过。

    西荣迟明月,与子聊婆娑。

    初如金盆涌,稍若玉鉴磨。

    亭亭倚华魄,艳艳舒冻波。

    夜气清入骨,奈此光景何。

    一杯幸相属,安能废吟哦。

    纤阿无停轮,衰鬓飒已多。

    及时会行乐,无惜醉颜酡。

    3,旧时家住长安城,万户千门秋月明,

    紫陌朱楼歌吹海,酣宴不觉银河倾。

    受降城头更奇绝,莽莽*沙千里月,

    选兵夜出打番营,铁马蹴冰冰欲裂。

    塞月未落成功回,腰鼓横笛如春雷。

    长安高楼岂不乐,与此相去何辽哉!

    丈夫志在垂不朽,漆胡骷髅持饮酒,

    举头云表飞金盘,痛饮不用思长安。

    4,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标题】:*湖秋月.乾隆

    春水初生绿似油,新蛾泻影镜光柔。

    待予重命行秋棹,饱弄金波万里流。

    念奴娇中秋月次姚孝宁韵

    【年代】:元:张玉娘 

    冰轮驾海,破寒烟、万点苍山凝绿。

    清逼嫦娥秋殿静,桂树香飘金粟。

    万顷琉璃,一天素练,光彻飞琼屋。

    楚云无迹,萧萧梦断银竹。

    都胜三五寻常夜,高河新泻下,雪波霜瀑。

    臂冷香销成独坐,顾影□愁千斛。

    燕子楼空,凤箫人远,幽恨悲黄鹄。

    夜阑漏尽,梅花声动湘玉。

    古诗: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ju.51tietu.net编辑推荐

    1、中秋见月和子由

    作者: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2、秋宵月下有怀

    作者: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3、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作者:曾几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

    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

    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

    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4、折桂令中秋

    作者: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5、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作者: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6、中秋登楼望月

    作者:米芾

[阅读全文]...
  • 中秋的古诗

  • 中秋,写作
  • 中秋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秋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5、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6、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7、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

      8、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9、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水调歌头

      11、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阅读全文]...
  • 关于中秋的古诗

  • 中秋,节日,中秋节
  • 关于中秋的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秋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2、《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4、《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6、《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7、《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9、《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10、《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 - 句子

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 - 语录

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 - 说说

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 - 名言

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 - 诗词

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 - 祝福

和中秋有关的古诗解读 - 心语

推荐词条

中午的古诗词 惜春惜时的古诗词 描写蔬菜水果的古诗 描写夏天的古诗唐诗 关于万子豪的古诗 蝇开头的古诗 夸房屋的古诗 古诗出塞王昌龄的由来 唐朝的古诗的意义 夏天的古诗带诗意 有关桃树的古诗 霈的古诗 说潼关的古诗 宋玉的古诗 中医按摩的古诗 与友谊有关的古诗词 关于神龟的古诗 赞美老师的古诗诗 适合经典诵读的古诗词 带斥的古诗 关干月亮的古诗 赞美端午节的古诗词 关于冬天的古诗五首 带有山字水字的古诗 青春磨砺的古诗 讽刺虚伪人的古诗 一场空的古诗词 所见古诗的解答 带篱字的古诗 唐朝描写夏天的古诗大全 含有七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