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崖壁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崖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崖壁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崖壁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题西林壁》古诗
导语:《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它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诗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摸鱼儿 叠前韵答吴宝崖见怀宝崖武林人
曹溶〔明代〕
溯词源、六飞南渡,诸家全斗才思。丛山漠漠青如昨,独觉流光惊驶。
秋到矣。趁十幅蒲帆,错绣层层水。唐公瓢里。见炳烛裁诗,题蕉纫碧,累月共仙袂。
劳相念,麋鹿何须爵里。太仓刚剩稊米。鼎钟无处堪容我,聊逐沙鸥眠起。
凄恻事。问故国、交朋雨散谁同醉。浮踪远寄。倩山作纶巾,江为罗带,牢把客愁繫。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唐代〕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崖门谒三忠祠
陈恭尹〔清代〕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流崖州至鬼门关作
杨炎〔唐代〕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
赠僧崖公
李白〔唐代〕
昔在朗陵东,学禅白眉空。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
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晚谒泰山君,亲见日没云。
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授余金仙道,旷劫未始闻。
冥机发天光,独朗谢垢氛。虚舟不系物,观化游江濆。
江濆遇同声,道崖乃僧英。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
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微言注百川,亹亹信可听。
一风鼓群有,万籁各自鸣。启闭八窗牖,托宿掣电霆。
自言历天台,搏壁蹑翠屏。凌兢石桥去,恍惚入青冥。
昔往今来归,绝景无不经。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
齐天乐(赠秋崖道人西归)
王沂孙〔宋代〕
冷烟残水山**,家家拥门黄叶。故里鱼肥,初寒雁落,孤艇将归时节。江南恨节。问还与何人,共歌新阕。换尽秋芳,想渠西子更愁绝。当时无限旧事,叹繁华似梦,如今休说。短褐临流,幽怀倚石,山色重逢都别。江云冻结。算只有梅花,尚堪攀折。寄取相思,一枝和夜雪。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路〔宋代〕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瞿塘两崖
杜甫〔唐代〕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羲和冬驭*,愁畏日车翻。
焦崖阁
韦庄〔唐代〕
李白曾歌蜀道难,长闻白日上青天。
今朝夜过焦崖阁,始信星河在马前。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李白〔唐代〕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潈云汉来。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幽缄倘相传,何必向天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王守仁《春晴》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曹丕《善哉行·其一》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我爱山中春,苍崖鸟一声。——元鹏《山中四咏》
半肩风雨半肩柴,竹杖芒鞋破碧崖。——常慧《云居山咏二首》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辛弃疾《西江月·渔父词》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岂惟当时留锦囊,至今人说马嵬坡下尘土香。——杨万里《浯溪摩崖怀古》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黄庭坚《书摩崖碑后》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李白《游泰山六首》
千山倒空青,乱石兀崖堵。——郑板桥《泜水》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及门徒《秋水(节选)》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陈恭尹《崖门谒三忠祠》
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小窗幽记·集峭篇》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傅玄《吴楚歌》
*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黄庭坚《书摩崖碑后》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黄庭坚《书摩崖碑后》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陈恭尹《崖门谒三忠祠》
山坡陀兮下属江,势崖绝兮游波所荡如颓墙。——苏轼《山坡陀行》
摇碎月中流树影,撼崩崖半夜江声。——张可久《折桂令·游金山寺》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李白《游泰山六首》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李白《送范山人归泰山》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李白《游泰山六首》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李白《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张谓《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皮日休《馆娃宫怀古》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李商隐《碧城三首》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黄庭坚《书摩崖碑后》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黄庭坚《书摩崖碑后》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书湖阴先生壁 古诗拼音:
其一
máo yán zhǎng sǎo jìng wú tái ,huā mù chéng qí shǒu zì zāi 。
yī shuǐ hù tián jiāng lǜ rào ,liǎng shān pái tà sòng qīng lái 。
其二
sāng tiáo suǒ mò liàn huā fán ,fēng liǎn yú xiāng àn dù yuán 。
huáng niǎo shù shēng cán wǔ mèng ,shàng yí shēn shǔ bàn shān yuán 。
书湖阴先生壁 古诗翻译: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 ,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书湖阴先生壁 古诗字词解释:
⑴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⑸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6)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书湖阴先生壁 古诗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书湖阴先生壁 古诗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前赤壁赋》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史达祖《鹧鸪天·搭柳栏干倚伫频》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大江歌罢掉头东》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前赤壁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司马迁《项羽之死》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前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谭嗣同《狱中题壁》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前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赤壁阅读题及答案
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首联从山川形胜落笔,突出此地的险峻及其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并自然引出赤壁古战场,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巧,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文字中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诗歌中的“故垒”,“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月明”是亘古以来一直存在的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因化用典故而使它们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
D.全诗有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但不是细笔渲染,着意表现,更多的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抒写自己的感慨。
15.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题材一致,且都是怀古诗,但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阐述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
答
14.C(“故垒”不是亘古以来的景象,它是人文景观;“月明”也谈不上化用典故)
15.赵翼在诗歌中由今思昔,既表达了对三国英雄的崇敬和追怀,更有一种自然永恒而昔日风流不在的今昔之感,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归隐之意。(3分)杜牧诗由赤壁遗物引发怀古之幽情,表面是在感慨天时的偶然因素改变了历史轨迹,实际是表达机遇造人的哲理,内心深处或许对周瑜的战绩并不太认可,或许另有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3分)其他合理即可得分
【注释】
⑴形胜:位置优越,地势险要之地。扼:控制,扼住。荆襄:荆州和襄阳。
⑵故垒:古代的堡垒。
⑶乌鹊:指喜鹊,或说是乌鸦与喜鹊,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⑷周郎:即周瑜。
⑸陈迹:过去的事迹。
⑹沧浪:这里指渔歌。
【翻译】
昔日的形胜依旧扼住了从赤壁通往荆州、襄阳的路,赤壁的.山前,古老的堡垒绵长。又是乌鹊南飞之时,但已经没有魏国了;大江依然东去,周瑜般的人物又在哪有?古代人物千秋永在,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一片大好河山,只不过是历经百战的一片战场。今日经过已经是陈年旧事了一切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唯有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
这首诗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并以冷静幽远的笔墨,抒怀“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整,境界辽阔,感情激荡。
赤壁赋阅读题及答案
一、阅读《赤壁赋》完成练*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 扣舷而歌之( ) 苏子愀然( ) 舳舻千里( )( ) 酾酒临江( ) 举匏尊以相属( ) 挟飞仙以遨游( ) 山川相缪(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举酒属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缪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赋(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赵尝五战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 D、其势弱于秦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C、任意东西 D、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抱明月而长终
4、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和诗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和诗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道理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意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赤壁》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诗词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前言】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翻译】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淡实为不*。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说明】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发展史上的名篇。它和苏轼著名《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作者四十七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两年多了。苏轼此次被贬,是“乌台诗案”造成的后果。元丰二年(1079),*何大正、舒檀等人说苏轼以诗文谤讪朝政,八月苏轼被捕入狱,同时牵连多人,造成历史上有名的*,幸得张方*、范稹等人极力营救,才于十二月底出狱,贬往黄州。由于作者在政治上遭受到一次严重的挫折和打击,思想异常苦闷,于是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来寻求解脱。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忘情于政治,有时因外界事物的刺激和诱发,他便无法保持内心的暂时*静。他的热情,他的理想,他的牢骚不*,往往要通过这一喷火口,火山爆发式地喷薄出来。这首《念奴娇》就是这一思想感情冲击下的产物。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上片写景,由景入情,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开篇两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反映出作者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之叹、高唱入云。次二句以精炼的笔墨点出时代、人物、地点,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好铺垫。“人道是”三字,既烘托出古战场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声名,又暗中交待这个“赤壁”并非当年廛战之地,只是人们的传说而已。“乱石穿空”三句,是诗人目击的奇险风光,大有令人魄动魂惊之势。那穿空的石壁、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代显示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英雄人物”所建树的辉煌业绩。这三句,有仰视之所见,有俯视之所得;有远景,有*景;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景色,但却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江山如画”两句,总上启下。
下片以“遥想”二字紧承“周郎赤壁”与“多少豪杰”.过渡巧妙自然。这一阕可分两段。从“遥想”到“樯橹灰飞烟灭”, 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对敌的雄姿,抒发作者赞佩向往之情。作者抓住某些具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从“故国神游”到结尾,又是一层。在这五句里,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某种虚无主义态度。“人生如梦”一类的感慨,本来是整个封建社会中惯用的陈辞滥调。不仅苏轼如此,在其他许多文人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当然需要批判对待。但是,就本篇来说,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生如梦”的 悲慨,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等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总的来看,这首词的基调是健康向上的。
本词的艺术成就很高。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创造性地刻画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此之前,作为词这一新兴的文体形式,主要用来描写男女风情及羁旅闲愁。柳永词的内容虽已有所扩展,但幅度有限。苏轼进一步开拓和扩大了宋词的新路。他不仅大量填写长调,而且以诗为词,用词来写景、咏物、抒情、叙事、说理、刻画人物。这首词就是刻画历史人物的名篇。因为词的篇幅短小,容量有限,它不可能象、戏曲那样在广阔的背景上展开描写。所以这首词紧密结合抒情这一特点,以极其精炼的笔墨,采取正面刻画(“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等)、侧面陪衬(“人道是”、“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等)与反面烘托(“墙橹灰飞烟灭”等)的手法,把抒情、叙事、写景、咏史紧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用墨不多,而形象生动。全词笔力雄健,风格豪迈,不愧是豪放词的首创,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日:‘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 段说明,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注意到柳永词与苏轼词在风格上的明显不同了。
【译词】
长江呵,你滔滔不绝地向东流去!
你以汹涌的浪涛冲刷着历史的长渠——
千百年间的英雄人物被荡涤得无踪无迹。
就在那破旧营垒的西面,
人们传说着历史上的辉煌战役,
呵,那就是三国对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
看,陡峭的石壁刺穿了晴朗的天空,
听,震耳欲聋的涛声在把江岸拍击——
卷起的浪花象千万个雪岭冰峰堆聚在一起。
呵,祖国的大好河山真比图画还要美丽!
短暂而又短暂的一瞬之间,
这舞台上曾有多少豪杰演出壮丽的史剧。
回想周瑜风度翩翩,正年少时期,
喜轿刚刚把小乔接到家里;
一派英姿,雄才大略,无与伦比,
羽扇从容摇动,头巾微微翘起。
他正运筹帷幄,谈笑风生,转眼间——
敌舰被烧成灰烬,化作青烟散去……
赤壁呵,重游这英雄的舞台怎不令我神往入迷!
请不要笑我多愁善感把烦忧寻觅,
为此,繁霜才过早地染白我的发际。
呵,虽说人生就象梦一般虚幻迷离,
而我却要向江中的明月洒一杯水酒,
对英雄略表内心的敬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欣赏]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作品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关于崖壁的古诗 描写崖壁的古诗 描写崖壁上松树的古诗 断壁悬崖的古诗 长在悬崖峭壁的树古诗 悬崖绝壁的古诗词 三峡悬崖峭壁的古诗 悬崖峭壁上的花古诗 悬崖峭壁瀑布的古诗 写悬崖峭壁的古诗词 悬崖峭壁上的孤独的古诗 描写悬崖峭壁的古诗句 描写悬崖峭壁的古诗词 形容悬崖峭壁的诗句 描写悬崖峭壁的句子 悬崖峭壁里开出一朵花的古诗 红崖的古诗 船与崖的古诗 崖口的古诗 坠崖的古诗 崖字的古诗 咏崖柏的古诗 带崖字的古诗 云崖的古诗 关于独崖的古诗 悬崖上的古诗 崖上矮松的古诗 有关崖山的古诗 写悬崖的古诗 写谈丹崖的古诗
描写断崖绝壁的句子52条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诗意 北宋古诗《书河上亭壁》鉴赏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和诗意 古诗文《赤壁赋》原文 《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古诗 拼音版 《赤壁》古诗翻译和鉴赏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词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拼音版 诗名含有崖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崖字的诗词 诗名含有壁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壁字的诗词 含有崖字的古诗词 带崖字的诗词名句 含有壁字的古诗词 带壁字的诗词名句 赤壁古诗的赏析(赤壁杜牧翻译及赏析) 书端州郡斋壁古诗译文(书端州郡斋壁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_题西林壁苏轼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_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描写断崖绝壁的句子52条 周郎赤壁的古诗61句 赤壁古诗的考题132句 古诗《念奴娇赤壁怀古》欣赏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赤壁》古诗翻译和鉴赏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 《赤壁》古诗词鉴赏
古诗秋浦歌的教学设计 小朋友读完古诗的表扬语 有孝心的古诗 激昂慷慨的古诗词 有关带头的古诗 巧海上落日的古诗 古诗精选的插图 关于冬至祝福的古诗 诗词大会飞花令关于月的古诗 好*惯伴我成长的古诗 描写乡村生活竹林的古诗 赞扬女性能干的古诗 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古诗 关于二十四节气立春的古诗 表现劳动最光荣的古诗 咏鹅古诗里代表颜色的词语 古诗词名篇诵读中的菩萨蛮 关于大关县的古诗词 关于亚楠的古诗 关于汉字特点的古诗的体会 用雪景表达爱情的美好古诗 形容人开心快乐的古诗词 描写丰收的果实的古诗 写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古诗词 有关新年主题的古诗100首 乐乐课堂的唐代古诗大全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的诗意 八上的语文课外八首古诗词 有关春风的古诗词 有关女孩十三岁的古诗词 21课古诗三首的课后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