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 >

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

关于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高中文化文学常识大全

  • 文学,文化,高中
  • 高中文化文学常识大全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惯。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高中文化文学常识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有英国的笛福、斯威夫莱、德国的歌德、*勒;

      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有英国的拜伦和雪莱、德国的的海涅、法国的雨果;

      3、19世纪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罗曼罗兰,英国的狄更斯、肖伯纳,挪威的易卜生,丹麦的安徒生,美国的惠特曼、马克吐温,俄国的普希金、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

      4、著名画家伦勃朗的国籍是?荷兰

      5、《欧也妮葛朗台》的作者是谁?巴尔扎克

      6、、乌台诗案与哪一位诗人有关?苏东坡

      7、大千世界是什么的简称?三千大千世界

      8、京剧艺术中《捉放曹》中的陈宫在老生中属于:唱工老生

      9、梵高的死因是:自杀

      10、《红楼梦》中贾府四艳的排行顺序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11、笄礼是古代女子几岁成年的插笄仪式?15岁

      12、希腊神话中赫拉也就是罗马神话中的:朱诺

      13、现代汉语有几个方言区?7

      14、澄观怀照一词出自:《二十四诗品》

      15、万里桥边女校书,琶琶花下闭门居指的是:薛涛

      16、《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

      17、传奇剧本《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18、《乡愁》是谁的诗作?余光中

      19、《论说文集》是一本世界名著,作者是谁?培根

      20、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的是泰山

      21、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是屈原

      22、十五弹箜篌,箜篌是拨弦乐器

      23、1930年以后,鲁迅没有参加的进步团体是**

      24、查尔斯。卓别林是哪国著名喜剧电影艺术家?美国

      25、《浮生六记》的作者是谁?沈复

      26、印象派一词源出:莫奈《日出印象》

      27、李清照的丈夫是:赵明诚

      28、《浮生六记》的作者是谁:沈复

      29、孔雀舞的伴奏乐器是:象脚鼓

      30、《干校六记》的作者是:杨绛

      31、唐三彩的生产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1300年

      32、《西厢记》是谁的作品?王实甫

      33、朱自清的号是什么?秋实

      3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出自于谁的笔下?杜甫

      35、贝多芬的作品《献给爱丽斯》属于甚麽曲式结构?回旋曲式

      36、*古代哪个学派的主张与绿色和*组织的思想相*?道家

      37、将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是:别林斯基

      38、《马伶传》的作者侯方域是:明末清初人

      39、1、2、3、4、5、6、7七个唱名的发明者来自:法国

      40、替罪羊一词从何而来?《旧约》

      41、《乐府诗集》的编者是?郭茂倩

      42、拟话本这种文学形式主要繁荣于:宋

      43、信天游是哪个地方的民歌的主要形式?陕北

      44、《吕氏春秋》的作者是?吕不韦

      45、九宫格的创始人是?欧阳洵

      46、《游子吟》的作者是?孟郊

      4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写?杨玉环

      48、东汉后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是:《归田赋》

      49、鸳鸯蝴蝶派文学的主要刊物是:《礼拜六》

[阅读全文]...
  • 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

  • 文化
  • 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虞美人》和《临安春雨初霁》(同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都提到“小楼”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思念之楼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词中“小楼”与“月亮”、“子规”三者共同构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楼”本身也着上了悲情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李煜在《相见欢》中还曾写道:“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同样表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宋代词人秦观也曾凭借“小楼”这一意象,在其词作《浣溪沙》中把一个女子的春愁刻画得惟妙惟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正是因为有了“轻寒的小楼”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台,才有了“晨起如秋”的烦躁,才有了“梦似飞花”的飘零,才有了“愁如丝雨”的感伤,才有了“闲挂银钩”的无聊。

      当然,在众多的宋词中,“小楼”这一意象已不再局限于“小”字,出现了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歌楼、楼台等词语,但其所蕴涵的思念、别离、愁苦、感伤之情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晏殊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范仲淹认为“明月楼高休独倚”,否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李清照为了等待夫君的归来,一直等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就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也“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看来,一旦遇见了“楼”字,定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闲适之楼

      “小楼”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如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想像: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利禄、功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这是一个诗意的夜晚:诗意的小楼、诗意的春雨。没有诗人的闲情逸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哪会有诗意的想像和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夜的春雨让诗人获得了暂时的精神解脱,可以说,诗人在这一夜的春雨和特定的小楼中所流露的.情感是真实的、浪漫的、愉悦的、闲适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驰神往?而“小楼听雨”便是这一闲适心境的代名词。就像文人们相聚饮酒、吟诗作画一样,它已成为古人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

      辛弃疾在一首名为《临江仙》的词作中对这种闲适之境也有所表露,其中一句写道:“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作者梦醒后是否惆怅,其春雨幽梦应该说是甜蜜的、温馨的。

      在古代诗词的乐章中,“小楼”有时是一首凄婉的歌,让人悲悯、怅惘,有时是一支清新的曲,让人欣喜、神往。不同的小楼承载着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小楼蕴涵着不同的情怀。借着古代诗词从小楼之窗投射出的光亮,我们似乎能瞥见小楼之中文学大师们或喜或悲的情感身影,想要与古人们对话,那就踏上小楼吧。

      拓展阅读:带有小楼的古诗词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3.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4.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7.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8.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9.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10.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5.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1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7.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8.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9.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20.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2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阅读全文]...
  • 古茶诗中的“清”之审美意蕴

  • 古茶诗中的“清”之审美意蕴

      我们知道喝茶,但不知道杯小却藏无尽之美,尤其是盛装茶汤后的茶杯,更是光彩照人。茶诗中的茶杯美得让人着迷。下面请一起来欣赏阅读吧!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的文人墨客以茶为诗为画,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的精神生活。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等》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多年,据已有资料统计,我国现存茶叶诗词累计达 12600 首,是茶学文化中最为瑰丽的珍宝。古茶诗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题材和精神载体,饱含着历代文人雅士的审美志趣和情操抱负。唐代斐汶在《茶述》中说: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作为一种饮品,儒、释、道三家也都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从中达到一种集体认同,即:和、静、清三则。今天,我就着重来谈谈古茶诗中的清这一审美意蕴。那么如何多角度地认识和领悟清这一哲学理念的旨趣和精髓呢?

      一、从诗文的茶道精神中,悟出清乃清正廉明之意

      从现有文字记载中寻溯,茶道一词最早见之于唐诗僧皎然的那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诗*悟饮茶所能渐次达到的涤昏、清神、得道三个境界。历代文人从茶的品饮中感悟到茶之清,由茶汤的清浊升华到为人的清廉,延伸到人的品质清白,由物的清俭深化为人格的象征,由此出现了以茶代酒的清正廉明之风。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茶可致清导和,苏东坡赞美茶的品格为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韦应物《喜园中茶》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清心寡欲、品格清高为君子之风。品茶即品人,谁说醉人唯美酒,清茶一杯也醉人。清茶一杯,是古代清官廉洁的象征,体现了茶道清寂无为的禅味。*年来,*以清茶一杯来招待国内外宾客和同志,既不失礼又体现廉正,为人们所称道。清康熙和乾隆皇帝举行大宴会也只是喝茶吃点心,而不用丰盛酒宴。明李贽写了《茶夹铭》:我无老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代宗曾诏拜为太子文学,又徒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全唐诗》载有他的一首《不羡歌》体现了他鄙夷*,清正不阿的品质。

      二、从古茶诗的字里行间,品味清中的清逸况味

      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擅长烹茶,作有茶诗多篇,是陆羽的好友,他现存的名篇是《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 40 字,清空如话,陆羽之隐士风韵跃然纸上。白居易作有《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诗云:

      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松数十株,有竹千余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其下无人居,惜哉多岁年。

      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远。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

      如此结茅而居,辟茶园,听飞泉,赏白莲,饮酒弹琴,仰天长歌,,诗人感到如倦鸟飞返茂林,若涸鱼回归清池,颇为悠然自足。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官清廉刚正,然目睹官场污浊后,他向往的是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幽窗字学颜(《赠博也上人》)那样一种恬淡自然的生活。王阮的归来世事都忘尽,惟记白云堆里行。孔武仲的我生世味薄,所好唯真茶。这些诗作皆以旷远之笔,造空灵之境,都表现了诗人看破世情、不为尘俗所累的散淡和无欲恬静,超尘脱俗,清幽闲雅的情趣。这时的清与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闲、清静、清逸是相通的,更揭示了茶与诗文创作、书写性灵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诗作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诗境,表现出简朴淡泊,闲逸修然的隽永境界。

      三、从古茶诗展现的品茗世界中,领受清的清雅之意

      在中国饮茶史上,茶艺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古人是十分讲究品茶的环境的。明代文人徐渭曾说地过: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当然,在现代人看来,品一次茶,要同时具备他说的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陆龟蒙则云: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扫落松枝上的积雪来烹茶,那更是妙不可言。善于饮茶的人,往往在心灵的深处,充满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因为茶水为精,茶香为气,茶叶为神,可使饮茶的人多几分雅趣。诗人陆游爱茶嗜茶,会玩当时流行的分茶。这是一种技巧很高的烹茶游艺,不是寻常的品茶。冲泡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此时茶盏面上会幻变出各式图样来,若山水云雾,状花鸟虫鱼,类画图,如草书,有水丹青之称。古人品茗时的.悠然清雅之气扑面而来。

      白居易有诗云: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鼻香茶熟,操琴伴老是诗人晚年最舒心的享受。弹琴不能没有茶,吟咏更加不可少。白居易十分喜欢边品茶边吟咏。唐代,特别是中唐以来,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或饮瓯画等号,或吟两句诗,茶和诗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大雅趣。唐代以后,禅宗盛行。茶诗也多数都与僧徒有关,僧人清心寡欲的生活和超然世外的心态多能够在茶诗中反映出来。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唐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石脉绽寒光,松根喷晓凉。注瓶云母滑,漱齿茯苓香。(唐若水《题惠山泉》)

      以上两首茶诗为得道高僧所作,寄兴自然,物我两忘。语言浅易朴素,野泉、烟火、白云、青溪、暮潺潺、 松、茯苓香等意象明朗灵动,诗风恬淡空寂,从*淡的字句中显露出深邃高远的禅意。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把对外部存在的茶作为超脱的内心体验,茶禅一味,显现出僧家茶诗的清静淡雅之美。古人比我们更接*自然的人性,于绿水青山之间汲泉支灶,看清烟飘荡,闻茶香袅袅,享受着与自然交融的乐趣,正如朱熹在《茶灶》一诗中说的:饮罢方舟云,茶烟袅细香,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在广博的古茶诗境界里,品茶的功效乃为清心

      古人云:茶心养性,茶以清心。这里不得不谈到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回文诗: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在茶叶专卖店,往往同时备有做工精细的小茶壶,供顾客品茶用或选购,壶身周围还嵌着几个字:可以清心也。这无疑是告诉人们常喝茶可以有心清气爽的感受。下面本人从茶香和茶水两个方面来解析茶是如何达到清心之功效的。

      先来闻茶香。韦应物《喜园中茶》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法,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道出名茶多出深山幽谷中,最具大自然的清水灵泉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最能清人心神。田艺衡在《煮茶小品》中写道:鉴赏茶叶,首重风韵。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被世人誉为茶中极品,品饮时应品其韵味在香之胜。冲泡后便是闻香气,闻香气时将杯盖移上鼻端,深吸嗅香,只吸气不吐气,直至换气为止,盖好杯盖后才能吐气。闻香气后立即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后一一倾注在小瓷杯中供品饮。杯盖掀起未等茶汤入口,茶香就扑鼻而来。如遇上非常高级的茶,更是满屋飘香,花香四溢留齿颊,令人心旷神怡,有神明凌霄汉之感;心中烦倦自然消除,心境顿时宁静下来,令人臻于修身养性的意境中。因茶叶性杂,能醒脑提神,适合消除疲劳,激励精神,阻止瞌睡,从而达到止息杂类、安静沉思之目的。茶香,能给人的心灵注入一种真正的艺术气质。

      再来观茶水。水乃天下至清之物,茶又为水中至清之味,文人追求清雅的人品与情趣,便不可不吃茶,欲入禅体道,便更不可不吃茶。陆羽《茶经》记载的煎茶法,写道: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水。饮茶既是给身体补充水分,更能使心灵达到圆融之境。清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指香气和茶水的味道,花香清清楚楚,茶水清澈,滋味清爽、清滑。苏轼喝茶、爱茶,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曾多次在诗作中提到茶能洗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陆游也在诗中写道:手碾新茶破睡昏,毫盏雪涛驱滞思。耶律楚材在从军西域时作有《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中写出了诗人饮茶后,了却往昔茶念,西山景色也变得翠烟迷人,两腋生清风。数杯茶后,睡魔卷甲,清兴无涯,思腾八方之外,胸涌诗书千卷。这无疑是茶水有清心之功效的真实写照。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古茶诗中蕴藏的以清为精髓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高雅清心的另一面。让我们透过这丰厚浩瀚的古茶诗卷轴,去领悟茶文化里清这一审美特性的清正、清逸、清雅、清心之意蕴。在纷繁的社会中,静品香茗,修身养性,古人有云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苏轼有一首词这样写道: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路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写的是他与朋友去郊外游玩,感觉到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讲的就是对*静简朴的热爱,品一杯清茶比喧嚣的酒宴更能洗涤心灵。

[阅读全文]...
  • 《桃花源记》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 文化,桃花,阅读
  • 《桃花源记》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欢迎大家分享。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一时之思、一时之作,而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因为用清新流畅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历来被誉称为千古名文,桃源也成了后人神往不已的美好境界。但或许由于那桃花花木的太过寻常,研究者似乎很少关注文中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笔者试围绕这一角度作一简单阐发,以期能更为深刻地解读文本。

      《桃花源记》的开头是由桃花导入的,而且陶渊明刻意强调此间“中无杂树”。这看似寻常的一笔实则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因为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嬗变,桃花早已从单纯的自然物象升华为独具魅力的文学意象,以其自然属性和文化积淀的相互生发、相互作用共同构筑起完整的文化象征体系。桃花的文化意蕴是多重而丰富的,具体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表现又有其独特性。

      一、桃花是美丽的化身

      陶渊明以桃花的美丽映衬桃源世界的美好桃花的美丽有目共睹,它盛开之时,灿如云霞,人游其中,如进花海。文学作品中最早写到桃花的,是《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摹春天时节桃树枝条婀娜,桃花朵朵盛开、娇艳夺目的情景。李白《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中说:“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惊叹桃花之美艳冠群芳。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直接称桃花为“领袖群芳者”,皮日休在《桃花赋》中认为桃花有“艳外之艳”,是“花中之花”。即使是雨中的桃花,也不减美色,反而因有水的浸润而更增晶莹之美,王维形容道:“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田园乐》)

      因为桃花美丽,所以*古典文学写到桃花的作品数量众多。曾经有学者在互联网上借助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的《全唐诗》检索系统对诗文中较为常见的几种花卉在唐诗中的出现频率作过一番检索统计,结果是桃花出现442次,桃出现2265次。在唐诗花木中这两个数字名列榜首。

      因为桃花美丽,所以桃花可以用来指代许多美好的物象,尤其突出的是指代美女佳人。桃花亮丽的色彩让人想起女子亮丽的容颜,怒放的花朵让人想起女子迷人的笑靥,桃花与美女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春秋时息侯的夫人息夫人被誉称为“桃花夫人”,晋代王献之的宠妾芳名“桃叶”,宠妾之妹名为“桃根”。唐代诗人崔护再寻佳人不遇,惆怅而成《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桃花人面,美丽与美丽汇成了经典组合。

      《桃花源记》的开头写到的就是美丽的桃花:“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沿着那漫漫曲曲的溪流,夹岸的桃花在向渔人招手,还有那鲜美的芳草、缤纷的落英。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世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食其力,生活美满自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的美丽与桃源世界的美好汇成了经典组合。

      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

      陶渊明以温暖的春意烘托桃源社会的温馨在春天的舞台上,桃花永远是不可替代的主角。桃花开了,春天也就来了,尤其是一种名为小桃的桃花开得最早。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上元即上元节,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小桃花开让人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赵鼎在《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中说:“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是伴随着桃花的开放来到人间的。

      而到阳春之时,桃花盛开,绚烂似火,繁花满枝,万树流丹,更是占尽人间春色。吴融《桃花》诗描摹道:“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满树娇艳的桃花鲜丽灿烂,万枝千条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渲染出一派融融的'春色。即使到了暮春时分,桃花飘落,随风而舞,落地而红,也别是一番风光景致。吕岩《桃花溪》诗写道:“东风昨夜落奇葩,散作春江万顷霞。”

      南宋遗民谢枋得在隐居时追念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社会,写有《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红又是一年春”,那红艳艳的桃花,不正是春天的象征吗?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没有直接写明时令,但因为桃花与春天的密切关联,他写到桃花,就传达给人们一种暖暖、浓浓的春意的感觉,并借以烘托桃源社会的温馨。作品中也多有温馨的描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温馨的社会,温暖的人情,温暖了渔人,也温暖着千百年后读者的心

      三、桃花的色调温馨明朗

      进一步烘托了桃源世界的光明美好从桃花的色调上看,它大都属于粉色系,只不过深浅不一。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写道:“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盛开的桃花,深红浅红,参差相间,各具风姿。李弥逊《诉衷情》词中说:“小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

      桃花色调虽是深浅有别,但给人整体的观感是温馨。浅红的桃花虽着色稍淡,视觉上却没有纯白色那样的冷度、单调感;深红的桃花虽着色较浓,却也不似大红一样的艳丽逼人。不似梅花那么冷艳,也不像菊花那么清雅,更不比牡丹那么富贵,桃花是普通的民众阶层的花朵,鲜丽而又温馨地开在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如果陶渊明把文章写成《梅花源记》《牡丹源记》抑或《菊花源记》,这种温馨的感觉也就荡然无存了。而且桃花的色调是明朗的,绝无灰色、黑色的晦暗,不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与“豁然开朗”的桃源世界的光明正相吻合。

      四、在*文化中,桃树、桃木具有镇鬼驱邪的神秘力量,折射出陶渊明对污浊现实的

      厌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冀仙化的心理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在远古神话中,夸父追赶太阳,劳累过度,干渴而死,临终弃杖,化为桃林,桃树是英雄血肉之躯所化。从物理学的视角说,桃树枝色若紫铜,颇具光泽;桃木棒结实富有弹性,可以用作击打或防身的器具。或许与此相关,在很早以前,桃树、桃木就粘附了“仙气”,能够镇鬼驱邪,桃符、桃人、桃木剑等亦为民众所津津乐道。晋代郭璞《玄中记》说:“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下有二神,左名隆,右名突,并执苇索,伺不样之鬼,得而煞之。”《太*御览》引《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阅读全文]...
  • 论*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 文化,内涵,传统
  • 论*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

      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又是人们文明的一个标志,一种进步的文明文化。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其诞生以来就富有烂漫色彩,随着时代发展,服饰文化愈加以为无穷。从古到今,*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了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本文主要讨论了*的传统服饰发展及其内涵。

      关键词:

      *;传统服饰;发展;文化内涵

      一、*传统服饰的发展

      1.先秦时期的服饰文化

      *的衣冠服饰历史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代,大约在夏商时期服饰制度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据史籍中记载,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先民们以鸟兽毛皮为衣,进而用麻作布。后来黄帝正妃嫘祖植桑养蚕,教导人民织布作衣,这就是最早汉服的起源。

      2.汉朝的服饰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汉服为汉族传统服饰。汉朝服饰直至东汉明帝永*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3.唐朝的服饰

      由隋入唐,*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唐朝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唐朝的染织技术精湛,丝织品的染色图纹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因此唐朝的服饰质地考究,色彩鲜艳,样式繁多,配饰精美。大唐服饰雍容大方、华贵典雅,在悠久的*古代服饰史中,堪称登峰造极,璀璨辉煌。

      4.唐以后的服饰文化

      宋朝衣冠服饰虽沿袭唐代传统服饰,但又独树一帜。当时社会崇尚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因此影响所及,服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俭朴为主。宋朝男子服饰仍以圆领袍衫为主,以不同颜色来区分等级。其中褙子是当时无论贵贱都流行穿着的服饰,褙子是一种外衣,直领、对襟、长度过膝是其特色。

      5.明朝建立后的服饰文化

      恢复传统的汉服服饰制度。明朝服饰质料种类繁多,刺绣技术发达。男子服饰仍以袍衫为主,官员朝服仍袭古制,以袍衫颜色和图案来区分官职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绣图案,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则为走兽图案。妇女服饰款式承袭唐宋,明朝妇女的礼服为凤冠霞帔。

      二、*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纵观*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另外,*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三、*传统服饰发展

      *服装如同*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传统服装文化是*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唐以来,尤其是*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以汉族为主体的服装文化。

      *服装如同*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传统服装文化是*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唐以来,尤其是*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以汉族为主体的服装文化。*少数民族服装绚丽多彩,精美绝伦,各具特色。我们要发扬我国服装文化,让全世界看到*服装的魅力、内涵,使*服装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结束语

      四季的更替,服装的样式、面料的选用与搭配、颜色的选择与组合也都在配合着更替着,给人们不一样的生活体会。在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参考文献

      [1]程啸,*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6X):102-102

      [2]贾玺增,工艺、生活与制度--论*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博物馆协会会员*暨服装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14

      摘 要:

      *传统服饰见证了*历史发展中各种社会要素的发展与变迁,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礼”法制度、宇宙观念,都在传统服饰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传统文化精神附着于服装这种物质载体之上,使服裝成为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关键词:

      传统服饰 实用主义 中庸和谐 纲常法礼

      *传统服饰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经过千年的发展与积累,每个要素都有特别的含义。从服装的款式、配饰到色彩、服制,再到制作工艺,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服饰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传统文化精神附着于服装这种物质载体之上,使得服装成为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一、贯穿始终的实用主义精神

      李泽厚曾提出*文化具有一种实用理性的特点。他指出实用理性“是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或提升”,李泽厚阐释了*文化精神中富含实用主义的特征,而实用主义这一文化精神也贯穿于*传统服饰的演变过程之中。

      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为适应与以骑射为主的少数民族的作战需要,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服饰改革运动。“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废弃汉族传统裙式下裳而穿裤,变舄履而着靴,史称“胡服骑射”。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魏晋玄学的影响,追求自由飘逸、潇洒脱俗的境界。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对魏晋时期人物的绘画作品中,人物多赤足散发,袒胸**,这种服饰潮流张扬虚无、有意仿古,体现对礼法的轻蔑。到了唐朝,政治清明,南北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中外贸易频繁,交通发达,异国的礼俗、服装等不断引入中原,服装的整体趋势从简单变得复杂,服装风格高贵奢华。另一个服饰发生明显人为变更的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满汉交融”。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人入关,采取“断发易服”的强制手段,使*流传千年的传统服制被有限终止。

      纵向看传统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传统服饰的变化,是受一个时代的军事需求、政治需求、民族融合等现实需求影响的。不论是“胡服骑射”“轻蔑礼法”还是对龙图腾的保存,都体现了传统服饰在变化过程中重视实际功效,讲究变通的实用主义精神。

      二、蕴含其中的中庸和谐价值观

      *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儒家“中庸”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且主要体现在传统服饰的款式、裁剪之中。*传统服饰强调对身体的遮蔽覆盖,刻意以衣裳障碍替代人体的自然曲线。服饰款式设计中含蓄婉约的特点是与*人和*、中庸的取向相一致的。

      最为典型的*古代服饰深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深衣属于汉服,“深”即取其“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之意,其长无曳地,短无露肤。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极好地保护了身体的私密性。

      同时,*传统服饰追求儒家倡导的“中和”“中正”之美,所以以深衣为代表的传统服饰多采用中正裁剪,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以对称为美,以中央为尊的认知,强调“正衣立冠是为礼”的礼学思想。而也正是由于礼,在服饰发展的过程中,对身体轮廓的表现逐渐削弱,服装早已超越了其原始作用,不断雅化。

      三、从细节显露的纲常法礼

      在古代*,“礼”深入社会的每个层面,因而礼仪的名目极为烦冗。其中,礼容,即行礼者的体态、容貌和衣着。作为礼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礼仪是*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在古代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每一个朝代的服饰礼制都彰显出强烈的等级尊卑烙印,是标明社会角色和特定身份必不可少的包装与标志,例如,皇室服饰往往要经过“司服”类官员的精心策划安排,是皇权的物化象征。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区别上下、高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权力等级差别的符号与象征。从西周开始直到明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皇帝到诸臣百官的服饰色彩及纹样均有明确规定。例如,唐代的官服制度是最典型的以颜色来区别等级的。根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贞观四年,定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绯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青色。除了皇室、官员、贵族以外,民间喜以青色为服,为“贱服”,如婢女称为“青衣”;读书人也穿青色的衣服,称为“青衿”。黑色多是身份低贱的差役所穿衣服的颜色,白色也为*民之服。

      由于古代伦理学家格外强调正名,服装也成为一种道德的教化工具,成为社会品评的价值标准。例如,我们熟悉的绿帽子一说:在汉代,只有地位低下的庖人(宰夫)等戴绿帻。因此颜师古曰:“绿帻,贱人之服也。”到了唐代,给犯人的刑罚之一是戴碧巾,以示羞辱,后演变成卖淫的人为戴绿头巾。明清时期,认为绿色、青碧色多为优伶娼妓人等穿用。由于这些人的身份低下,他们衣服用的这些色彩便被视为“贱色”。戴“绿帽子”“绿头巾”是民间人们禁忌的*俗之一。由此可见,青、白、黑、绿等色在*封建社会里多为身份低下的人穿着,这些暗淡色彩的服装无疑成为被统治阶级特有的符号。

      参考文献

      [1]吴萍.多元民族文化影响下*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158-162.

      [2]宋炀.中西方传统服饰礼仪文化比较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7(04):30-40.

      摘 要: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因此我国的传统美术图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它在历史和文化的宝藏中占据着最美、最绚烂的一部分。这些丰富传统的图案充分反映着先人的智慧,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憧憬和对财富的热切渴望。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在新时期的设计和应用中,*传统图案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生命。

[阅读全文]...
  • 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分析论文

  • 文化
  • 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分析论文(通用10篇)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传统吉祥图案,具有历史渊源、富于民间特色,充满智慧的先民们将蕴涵吉祥企盼的图案应用于工艺美术中,通过借喻、比拟、谐音、象征等手法,表达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美好人生的向往。本文通过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诠释传统吉祥图案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所透射出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工艺美术;吉祥图案;文化意蕴

      *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不仅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还流传下许多具有极高文化意蕴的吉祥图案。这些吉祥图案,题材广泛、内涵丰富,不仅凝聚着各民族的审美情趣,还蕴含着各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企盼。将吉祥图案应用于工艺美术中,通过艺术化的形式表达人们追求吉祥、幸福生活的心理,更能够反应人们的审美趣味与宗教心理,体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同。

      一、吉祥图案的产生及在工艺美术中的发展

      最早的吉祥观念的产生,源自于原始的巫术礼仪、自然崇拜,据史*载,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视山河为神灵,崇拜天文,重视吉凶之兆。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开始信仰巫术,通过巫术,预卜凶吉,趋利避害。道教教义与儒学经学的兴起,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相符,以秦始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企慕长生不老,希求富贵,羽化登仙等祥瑞意念,每个时期,由于吉祥观念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吉祥图案,通过吉祥图案表达自己的愿望。到了隋唐时期,装饰图案与外来纹样相融合,产生了许多富有吉祥意义的民族新纹样。如宝相花,唐草纹等。宋元时期,受道教,佛教以及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影响,工艺美术中的吉祥纹样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题材也日益丰富多彩。到了明朝,随着文化的融合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祥瑞思想世俗化倾向更加严重,富有吉祥如意福寿富贵等吉祥图案在工艺美术中更加流行,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清代装饰吉祥图案发展到了极致,印染、织绣、服饰、工艺品等各方面都开始广泛的应用吉祥图案,其形式多样,名目繁多,吉祥图案蕴含着道教、玄儒、以及各民族文化思想,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更加浓郁,吉祥图案的文化思想,在工艺美术中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吉祥图案是用图像的形式,表达人们美好的期望和愿望,通过图像呈现出喜庆祈盼,表达美好愿望的目的。吉祥图案的诞生极为久远,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喜欢用符号、粗糙的图案表达自己的愿望。在远古时期,人们对未知的世界流满了幻想,图案除了吉祥祈盼的目的,还表达了先民们对未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敬畏之意,当然,这一时期的吉祥图案,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吉祥图案,但是,它为传统吉祥图案艺术形式打下了基础。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和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用石雕、玉刻、陶艺等技术去雕刻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图像,并将这些图像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从我国古代陶瓷、织物、建筑、石刻等媒介,都可以看到传统吉祥图案,传统吉祥图案重要的元素福、禄、寿、喜等,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被广泛的应用于工艺美术中,时至今日,吉祥图案在工艺美术中依旧焕发着无穷的魅力。

      二、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

      1、传统思想文化所流传下来的吉祥图案

      传统的吉祥图案,以佛、道、儒三家为主的思想意蕴比较深刻,在我国,佛、道、儒哲学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我国的封建社会,社会的精神重心,一直围绕其运转,人们通过宗教崇拜,寄托美好的人生期盼。以儒家为例,儒家十分看重血缘关系,讲究三纲五常,家庭伦理道德,在儒家的思想意蕴中,注重五种世俗等级伦理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在儒家的思想意蕴中,还用松、竹、梅来定义人格,文人雅士以梅、兰、竹、菊来寓意君子,并且经常用梅、兰、竹、菊自喻清高、坚贞的情操。因此,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染,就会用儒家所崇拜的动植物图案,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同时,通过这些吉祥图案,体现自己的审美情趣。道家追求长寿,在道家思想中,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吉祥图案是蝙蝠寓意长寿的艺术图案,同时,群山祝寿、松鹤长春等寓意福寿长生的吉祥图案也具有很强的道家特色,在道家思想的熏染下,这些吉祥图案得以流传。佛家思想中关注众生轮回,功德圆满,以八宝寓意八吉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佛、道、儒三家思想也在吉祥图案中表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追求*,以此为基础的吉祥图案寓意经久不衰。

      2、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思想所呈现出来的吉祥图案

      在远古时期,由于人们对于万事万物还处于一种懵懂时期,敬畏大自然,为了生存祈求丰收与*安,逐步对自然的一些事物产生了一种信仰。如古代社会先民们对于鱼纹、龙凤、野兽等图案的崇拜,对图腾的信仰,希望通过信仰这些图腾,获得吉祥,保佑部落的繁荣昌盛。在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图腾当属龙的图案,龙的图案不仅是皇权的象征,预示着大富大贵,还代表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图腾信仰中,与龙相协调的当属凤,双凤朝阳、凤凰牡丹图案,不仅给人带来一种喜庆,还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中,民俗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许多人喜欢用民俗图案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使得具有民俗意蕴的图案,在民间广为流传。如麒麟送子、石榴和桃子的组合图案,寓意多福、多寿、多子,还有“榴开百子”的图案等等,表现了浓厚的民俗意蕴,体现了劳动人民最为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吉祥图案在工艺美术中被广泛的应用,时至今日,其所透射出的美学价值依旧为人们传承发展。

      三、结语

      吉祥图案是传统民族文化在工艺美术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在工艺美术中应用这些吉祥图案,更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工艺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传统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1~153.

      [2]杨锐.试析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以牡丹为例[J].现代妇女(下旬).2013(04).

      [3]张吉琳.*传统吉祥图案的审美内涵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摘要:

      工艺美术是美术中重要的一种,研究工艺美术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对于工艺美术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本文从工艺美术的概念、工艺美术的种类、工艺美术的特征三大理论层面,对工艺美术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解

      关键词:

      工艺美术;概念;种类;特征

      一、工艺美术的概念

      工艺美术,又叫“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一类美术品的总称。”

      工艺美术受物质材料与生产技术的制约,所以具有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性质。

      二、工艺美术的种类

      工艺美术品种繁多,通常分为三大类:

      (一)艺术化的日常生活实用品

      所谓“艺术化”的日常生活实用品,指的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例如绣花枕套,精美的被面、床单、门帘、窗帘,美观的玻璃器皿等。它们多以实用为主,以装饰为辅,即在实用的基础上兼具观赏价值。

      (二)民间工艺美术品

      这是流传在民间的工艺美术品,一般制作材料比较普通,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价格也比较便宜,既可以供实用,也可以供观赏。例如竹编器件、草编器件、柳编器件、蜡染织物、泥塑、木雕、剪纸、刺绣、折纸等等。

      (三)特种工艺美术品

      这是制作材料比较珍贵、制作技术比较复杂、价格也比较昂贵的工艺美术品。例如瓷器、陶器、漆器、玉雕、玉器、景泰蓝器皿、象牙雕刻、金器、银器等等。

      三、工艺美术的特征

      工艺美术具有自身独有的审美特征,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用性

      工艺美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实用性。所谓“实用”,就是坚固而拥、使用方便、经济适用,兼具美观特点。

      (二)造型性

      工艺美术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种,造型性特征是它的根本属性之一。我国先秦古籍中的科学文献《考工记》中,就强调工艺美术的制作必须“材美工巧”,强调只有优质的材料与精汇成的工艺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精美的工艺品。例如河北定州出土的金银错工艺品《狩猎放车饰》是汉武帝时代的作品。作为一种金属工艺品,它是用金银丝、片嵌入铜器表面,构成花纹,然后用错石(或磨石)错*磨光而成。它是车子的附件装饰品,其花纹均系与狩猎有关的图像,如猎人骑马、猎犬逐鹿、搭弓射虎等等,光是人禽兽畜就有123个之多。上面镶嵌的金银丝,色彩灿烂,细如毫发,体现出制作工艺的高超。又如玛璃雕《虾盘》,原材料是一块淡青色的玛璃,当中有一处为赭红色。制作者就巧妙地把整块玛璃雕成一个淡青色的盘子,盘子中盛放一只赭红色的大虾。其造型独特,色彩协调,称得上是匠心独运。再如核雕《夜游赤壁》,在果核上雕出苏轼、黄庭坚等人乘舟夜游赤壁的情景,还在舟头刻一条锚链,由40多个小如朱粒、细如发丝的椭圆形小环连结而成,环环相扣,转动自如,可谓巧夺天工。

      (三)审美性

      工艺美术品作为美术品,审美性特征也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创造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用线条、色彩、造型、图案、装饰等外部形式,来传达和表现一定的情感、格调、情趣、意味,唤起观赏者的审美快感与审美享受。

      (四)民族性

      民族性也是工艺美术品固有的审美特征之一。其实,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都以民族性为生命与灵魂。19世纪俄国作家赫尔岑说:“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说:“谁要是考察一下所有其他各种艺术,他就可以发现每种艺术都具有某种标志着产生这种艺术的国家的特殊气质。”*工艺美术品的民族性特色十分鲜明,为全世界所瞩目。例如著名的*瓷器,英文为“caina”,已成为“*”的同义词,也就是说,在西方人眼中,瓷器即*,*即瓷器。

      (五)时代性

      时代性也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许多工艺美术品,都表现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和理想。例如我国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大多都是“饕餮”纹饰,即像牛头、又像虎头,还像某种凶猛的怪兽,更像恐怖狰狞的妖魔鬼怪。它们显示出一种神秘的威力,具有一种狰狞之美。实际上则反映出奴隶社会中奴隶主统治者的权威与秩序。

      (六)收藏性

      许多工艺美术品,因历史久远而成为文物,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例如元青花瓷器、汉代漆器等等。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阅读全文]...
  •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 文学
  •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以“残月”写忧愁

      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仲殊《南柯子·忆旧》

      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以“明月”写忧愁

      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写得淋漓尽致。

      五、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带月的古诗句

      1、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2、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4、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5、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春夜》

      6、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7、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8、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10、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1、五月渔郎相忆否。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12、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1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14、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15、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16、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阅读全文]...
  • 富含文化底蕴的诗句

  • 古诗文
  • 富含文化底蕴的诗句(精选150句)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富含文化底蕴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柳如是《*穆祠》钱塘曾作帝王州,武穆遗坟在此丘。游月旌旗伤豹尾,重湖风雨隔髦头。当年宫馆连胡骑,此夜苍茫接戍楼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

      4、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寇准《柳》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沙。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1、庭前花谢了,行云散后,物是人非。

      2、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4、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6、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8、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9、今时鹦鹉洲边过,唯有无情碧水流。

      10、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1、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

      1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13、风吹云卷山自静,落叶流水石无痕。

      14、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15、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16、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17、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18、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9、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

      20、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滥外长江空自流。

      2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3、物是人非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24、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5、物是人非,杳杳无音信。

      26、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7、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28、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29、物是人非,小池依旧,彩鸳双戏。

      3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1、物是人非空断肠,梦入芳洲路。

      3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

      3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4、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35、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36、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3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样。

      39、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

      40、连环情未己,物是人非,月下疏梅似伊好。

      41、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2、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43、人生几回伤往事,台隍依旧枕寒流。

      44、庭前花谢了,行云散後,物是人非。

[阅读全文]...
  •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 文学
  •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唐人的边塞诗,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明月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表现空间之美。

      月的意向例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 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寄托精神的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

      一、以“残月”写忧愁

      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仲殊《南柯子·忆旧》

      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以“明月”写忧愁

      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写得淋漓尽致。

      五、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拓展阅读:带月的古诗句

      1、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2、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阅读全文]...
  • 古诗中的月作文

  • 古诗中的月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中的月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有三种。

      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指夜晚。

      二、月还有烘托气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见欢》中月如钩两句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抬头新月如钩,低头桐阴深锁,写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先写作者夜泊秦淮河时所见景色。即寒凉的秦淮河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景物显得凄迷而冷寂。诗人先把人带到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时,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写也映衬出了作者凄凉感伤的心境。

      三、月还有达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发感情是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但纵观千古,我最欣赏的还是李白对月的描写。月亮本是无情物,并不能表达任何感情,但李白却赋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传达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悬,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见面,但都可以看见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这一颗关注你的愁心寄给明月,让它时刻陪伴着你,随你直到偏僻的异乡。这里四处漫游的李白没有忘记贬谪途中的友人,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颗诚挚之心,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种问候之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月的构思新奇,对月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美妙。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评论这两句诗时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飘逸的风格特点。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 - 句子

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 - 语录

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 - 说说

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 - 名言

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 - 诗词

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 - 祝福

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 - 心语

推荐词条

一到十开头的祝福成语 爸爸生日祝福语大全集 大学迎新祝福语 升入大学的祝福语 祝福闺蜜和男朋友的话 星期二祝福短信 数字祝福语生日快乐 永恒的祝福歌谱 牧场物语祝福道具效果 祝福高三学长的话 qq生日祝福是自动发吗 老板生日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30字以内 给70岁老人生日祝福语 婴儿六个月祝福语 送给各科老师的祝福语 耶和华祝福满满扇子舞 祝福天堂妈妈生日快乐 英语教师节祝福语大全 属猪生日祝福语 送给吃货的祝福语 生孩子包红包祝福语 新公司开业祝福词 写给偶像的生日祝福 重阳节对长辈的祝福语 马上中考的祝福语 祝福结婚登记的话 建房开工动土的祝福语 对买新车人的祝福语 祝福前女友结婚的话 恋爱周年纪念日祝福语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