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 >

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

关于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韦应物《滁州西涧》注释赏析及其拓展阅读

  • 阅读
  • 韦应物《滁州西涧》注释赏析及其拓展阅读

      大家对诗人韦应物及其诗作《滁州西涧》熟悉吗?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开。下面是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①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俗称上马河。

      ②独怜:唯独喜欢。

      ③深树:枝叶茂盛的树。

      ④春潮:春天的潮汐。

      ⑤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⑥横:指随意漂浮。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世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有《韦苏州集》。

      古诗大意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写景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的所见,委婉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幽草之上有黄莺在树荫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唯独喜欢的意思,唯独喜欢幽草,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后两句是说: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见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引人思索。全诗写的虽然是*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拓展阅读:韦应物的五言古诗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为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从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若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复难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复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阅读全文]...
  • 滁州西涧古诗意思解释(滁州西涧古诗翻译)

  • 解释
  •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阅读全文]...
  • 滁州西涧古诗赏析图片(滁州西涧赏析及诗意)

  • 诗意
  • 唐 韦应物

    作者简介:

    韦应物。生于737年,卒于792年,陕西西安人,出生于望族。早年任侠使气,放浪不羁,*太学折节读书。曾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为官正直,为官期间政绩显著,人称”韦江州”、”,”韦苏州”,罢任后,寓居苏州永定寺。韦应物秉性高杰,其诗多写田园风物,真而不朴,华而不绮,气韵清远澄澈,人们比与陶渊明。长于五言,白乐天称他”高雅闲淡,自成一体”。

    这首七言绝句咏的是滁州城外西涧晚潮雨中的情景。

    全诗如下: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撗。

    词语赏析:

    “滁州”,安徽滁县。”西涧”,也称上河马,在滁县城的西边。

    “怜”,爱怜。

    “幽草”,幽僻间边的芳草。

    “深树“,茂密森林中的树木。

    试译如下:

    那幽僻江边的芳草啊,

    你自由自在地生长,

    美丽得实在叫人怜爱。

    树林的深处,

    一只黄鹂在鸣叫,

    她放开宛转的歌喉,

    独自表演。

    傍晚的春潮,

    沐浴着黄昏的暮雨,

    让潮涨更加地湍急,

    野外的渡口,

    看不见驾船的人,

    船内也空无一人,

    这空无一人的小船,

    独自闲适地横躺在水面。

    这首诗作者将滁州郊外野渡的景色,咏叹得极其清幽。涧边幽草、水急舟横,春雨相加的傍晚,森林中一只黄鹂宛转地歌唱,岸边小船悠悠地撗躺,这清幽意境中,展现了一幅清雅闲适的画面。表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藏诗。

    这首诗自古以来颇有争论。有认为通篇比兴,讥讽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论者;也有人认为纯以赋景者,不一定有所寄托;还有认为诗人身处中唐时期政治逐渐弊败之时,作者意欲归隐而不得,故独怜涧边野草,空有济世之志而不能施展抱负,恰似水急舟撗者。

    不过,我倒是觉得纯写景的较符合本诗诗意。

    不知读者有何理解,不防发表自己的见解!

[阅读全文]...
  • 《滁州西涧》唐诗赏析

  • 唐诗,文学
  • 《滁州西涧》唐诗赏析

      在学*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为了让更多人学*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滁州西涧》唐诗赏析文言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作者简析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生*成就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唐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将*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

      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二、《滁州西涧》唐诗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三、韦应物的故事

      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迷恋杨贵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沉溺於声色,纵情欢乐。在驪山脚下的华清池,他们洗温泉,开盛宴,奏春乐。每逢御驾出游之日,在长安通往驪山的大道上,围观者总是水泄不通。皇家的大队人马,声势浩荡,绵延数里。其中有一支仪仗队,格外引人注目。这支卫队就是由亲卫、勛卫、翊卫三府人员组成。成员都是十五、六岁的翩翩少年,齐齐地一样高,身材英俊,仪态风流。由於身份职业不同凡响,个个骄气十足,不可一世。人们称这些少年为“三卫郎”。在华清池,他们主要担当警戒、保卫的重任。其中的一员,就是后来“一诗感江神”的韦应物!

      韦应物,於纪元737年,正是开元盛世二十五年,生於长安一个破落的官宦人家。他因为长得风采出眾,得以选进皇家仪仗队。虽然年纪不算太小,但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大文盲。正所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知贪玩酗酒,骑射快活。

      “三卫郎”都是出自官宦人家,经过严格“政审”选***的。韦应物在后来《逢杨开府》一诗中,追忆那段生活,真是恃宠无忌,到处横行,无法无天。诗人说:“我少年时候做过皇帝的侍卫队员,本来我是个无赖,不学无术,凭着皇帝对我家老子的宠信和恩泽,才得以选上。在所住的街道里,我是个横行无忌的儿郎,家裡经常藏匿着一伙亡命之徒。早晨,到赌场上去消磨时光;晚上,又去抢劫东边邻家的美女。衙门裡的差役不敢来逮捕我,因为我站在皇宫裡的白玉石台阶上。”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仓皇逃往西蜀。韦应物从此脱离三卫府,改弦易辙,开始发奋读书。二十七岁左右,进入仕途,先后在洛阳、高陵、户县、櫟阳等地任职;在长安做过比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还出任过滁州(今安徽省滁州)、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和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刺史。后世因此时而称他韦左司、韦江州,时而称他韦苏州。

      在三十餘年的仕途上,他关心民眾疾苦、国家危难,力所能及地为民眾施德政,同时勤奋刻苦地进行诗歌创作,终於在政声和诗名两方面,声名大振。

      接触过少年时代的韦应物的人,怎麼也没想到,当年那个泼皮无赖、紈絝子弟,竟然出落成一位努力实践仁爱德政的地方清官,一位以“高雅闲淡”闻名於世的著名诗人。

      在后人眼里,韦应物是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同样一流的诗人。他的山水绝佳之作,首推《滁州西涧》。这首诗写於纪元781年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他出任滁州刺史为官期间。

      正是这首诗,后来竟然感动了江神。

      到了宋代,有位老翁王荣,要过观江,不料连连大风,颳了七天七夜。王荣没法过江。江边的父老乡亲就说:“员外!您宝囊中一定有甚麼稀世珍宝。这条江的江神极显灵。您应当把宝物献给江神。”

      王荣觉得自己实在没有甚麼宝物。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条黄麈尾,就拿出来献给了江神。可是,江风还是不停地吹。现在只剩下一方端砚,能值一点钱,王荣又把端砚献给江神。江风反而颳得更厉害了。王荣又把玄色虎帐献给江神。统统都不灵验!

      王荣晚上躺在床上,左思右想,无法过江。忽然想起一件事,他在心裡说:“现在只有黄庭坚草书的一把扇子,上面写着韦应物的诗句:‘独怜幽草涧边生’那一首”。想到这裡,王荣立刻从包袱里拿出这把扇子仔细端详,恍惚之际,左看右看,不认识(王荣老人,文化不高,字又写的是草写,所以不认识),说:“我都不认得这玩艺儿,难道江神喜爱它吗?”於是,便把写有韦应物诗句的这把扇子,拿到江边,献给了江神,江风突然停止了。

      只见香火不动,天水相照,就像两面镜子一样*静,交相辉映。只有南边吹拂来一阵徐徐顺风。王荣大喜,立即开船,不一会儿就过了江。

      四、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幽居》赏析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但诗人并不是要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轻松愉快、明丽新鲜的色彩。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这样,他的清幽淡漠、*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赏析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阅读全文]...
  • 韦应物:滁州西涧

  •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译文: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阅读全文]...
  • 《滁州西涧》小学生古诗词鉴赏

  • 小学生
  • 《滁州西涧》小学生古诗词鉴赏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怜:

      4.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野渡:郊野的渡口。

      [简析1]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 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 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 的`心情。

      [赏析2]: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 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 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 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 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阅读全文]...
  • 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及赏析

  • 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飘浮。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阅读全文]...
  • 描写春天的诗词之《滁州西涧》

  • 春天,阅读,文学
  • 描写春天的诗词之《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此诗写的虽然是*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春天的诗词之《滁州西涧》,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词句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漂浮。

      译文

      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是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是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是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

      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是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是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

      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名家点评

      高棅《唐诗品汇》:欧阳子云:滁州城西乃是丰山,无西涧,独城北有一涧水极浅不胜舟,又江潮不到。岂诗人务在佳句而实无此景耶?谢叠山云:“幽草”、“黄鹂”,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莫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此诗人感时多故而作,又何必滁之果如是也。刘(辰翁)云:此语自好,但韦公体出,数字神情又别,故贵知言,不然不免为野人语矣。好诗必是拾得,此绝先得后半,起更难似,故知作者用心。

      《批点唐诗正声》:沉密中寓意闲雅,如独坐看山,澹然忘归,诗之绝佳者。谢公曲意取譬、何必乃尔!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冷处着眼,妙。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一段天趣,分明写出画意。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西涧在滁州城西……昔人或谓西涧潮所不至,指为今*县之芳草涧,谓此涧亦以韦公诗而名,滁人争之。余谓诗人但论兴象,岂必以潮之至与不至为据?真痴人前不得说梦耳!

      沈德潜《唐诗别裁》:起二句与下半无关。下半即景好句,元人谓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此辈难与言诗。

      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诗人玉屑》以“春潮”二句为入画句法。

      黄叔灿《唐诗笺注》: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画图。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写景清切,悠然意远,绝唱也。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先以“涧边幽草”、“深树黄鹂”引起,写西涧之景,历历如绘。

      作者简介

      韦应物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

      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阅读全文]...
  • 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赏析及注释

  • 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赏析及注释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赏析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文解释】

      译文一: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从山涧处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译文二: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词语解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 王右丞集笺注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

      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不时地啼叫.

      空:空寂。

      时鸣:不时地啼叫。

      【诗文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尔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但是添加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阅读全文]...
  • 《乱*洪州西山》注释赏析

  • 乱*洪州西山原文:

      寂寂阴溪水漱苔,尘中将得苦吟来。东峰道士如相问,县令而今不姓梅。

      乱*洪州西山背景:

      1043年(庆历三年),韩琦、范仲淹、富弼等执政,欧阳修、余靖等也出任谏官。这时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改革。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贬官开始,他们已经被保守派官僚指为朋党。此后党议不断发生,宋仁宗在1038年(宝元元年)还特意下过“戒朋党”的诏书。到了1043年,吕夷简虽然被免职,但他在朝廷内还有很大的势力。为了反对改革,以夏竦为首的一伙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击范仲淹、欧阳修是“党人”。范仲淹以直言遭贬,欧阳修在朝廷上争论力救。只有当时的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当贬。欧阳修写给高若讷一封信,指责高若讷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之心。高若讷将此信转交当局,结果欧阳修连坐范仲淹被贬。还有一些大臣也因为力救范仲淹而被贬,当时便有一些大臣将范仲淹及欧阳修等人视为朋党。后来仁宗时范仲淹与欧阳修再次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欧阳修当时担任谏官,为了辩论这种言论也为了为自己辩护,就在1044年(庆历四年)上了一篇奏章,叫《朋党论》,给夏竦等人以坚决的回击。《朋党论》这篇着名的政论文,在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中,同样是很有战斗意义的。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苦读而中进士,后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朝廷要职,因弹劾政敌夏竦、吕夷简等人,曾遭遇政敌的朋友圈子的恶意攻击,被政敌指责为在朝廷拉帮结派搞朋党,因而也曾屡次被罢职贬官,可谓仕途多舛。欧阳修故而愤笔写就这篇雄文,算是对政敌的一种理论清算,也算是一吐胸中块垒。

      乱*洪州西山赏析:

      通假字 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厌:通“餍”,满足。古今异义 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 并列古义:同时列位;今义:并排*列,不分主次。词类活用 目为党人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视,看。然皆乱亡其国 乱、亡:均为使动用法,使……混乱,使……灭亡。 一词多义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之修身《朋党论》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朋党论》(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或①有人或投之黄河《朋党论》②相当"有的---,有的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③有时,偶或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④也许,或许云霞明灭或目睹⑤如果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⑥或者或利尽而交疏《朋党论》用①进用 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②因,因为 而周用以兴③使用 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将军列传》④服从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命《李将军列传》渐①逐渐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②浸泡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溴,君子不*,庶人不服《劝学》③浸湿,沾湿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经·氓》特殊句式此自然之理也 判断句然纣以亡国 省略句,应为“以之亡国”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被动句,为……所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 判断句,“为”表判断

    整理:zhl201609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 - 句子

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 - 语录

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 - 说说

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 - 名言

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 - 诗词

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 - 祝福

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注释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打呼噜的心情说说 微信霸气说说带图片 关于雨天的心情说说 在累也要坚持的说说累 一个人伤心想哭的说说 lol说说大全搞笑 说说励志图片 致闺蜜生日快乐的说说 秋天旅行的说说 三峡美景说说 一天瞎忙的说说 人家都不理你的说说 qq骂人说说 说说英语下载 别太傻的说说 给爸生日说说 怀念过去的说说友情 形容秋的说说 只是想发个说说图片 收到了大红包的说说 发说说空白图片 怀念游戏的说说 对一个人有感觉的说说 和朋友有缘再见的说说 此刻就想大哭一场说说 qq空间说说大全孤独 累了的图片的说说 五个字的心情说说 表示不想去上学的说说 关于雨后的天空说说 关于不想走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