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 >

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

关于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诗经桃之夭夭解析

  • 诗经,文学
  • 诗经桃之夭夭解析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桃之夭夭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论这个问题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这很容易理解。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到《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可真是一语道破。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僻。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象小桃树那样年轻,象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吟诵《桃夭》,不喝也醉了。

      清姚际恒评论此诗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自古,漂亮的女子总是受到超常的宠爱,文学更是不吝字墨,推波助澜。无论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还是“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读起来,总不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更意浓神*,耐人玩味。

      默默的读几遍,然后展开想象的画卷,你会看到千年前,在那桃花盛开的时候,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千年的风从那片“灼灼”的桃林中穿过,摇曳着艳丽的桃花,婀娜着多姿的桃枝,似乎有醉人的馨香随风破卷,扑面而来。但你分不清这是什么香,因为你仔细去看,在桃花丛中,隐约着一个款款移动的女子,少女的清香与花香混揉在一起,这是快乐的味道。

      画中的女子两颊飞红,面带娇羞,目光躲闪,却又忍不住兴奋的顾盼,在夭夭桃实、灼灼花枝的衬托下,人若桃花,两相辉映,怡人的快乐迅即涌上心头,你甚至可以听到女子的心声:“今天我要嫁给你啦,今天我要嫁给你啦......”

      之子与归,是说这个美丽的新娘就要出嫁了。归,妇人谓嫁曰归。在夸了即将出嫁的新娘的美貌之后,诗意开始延伸,人们随之将目光投向婚后的生活,那是怎样的呢?诗里唱到“宜其室家”、“ 宜其家室”、“ 宜其家人”。

      宜,和顺美满的意思,室谓夫妻所居,家为一门之内。如果说对新娘容比桃花是毫不掩饰的赞美的话,这里就是含蓄的将女子的“善”,掩藏在宜家宜室宜人中了。试想,新人过门后,若能让一大家子都和睦幸福,仅有美丽的脸蛋是不够的,必得有颗善良的心,才能让公婆姑嫂叔伯接受,才能被夫家的人所接纳,日子才能和顺美满,其乐融融。

      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三次变换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兴旺的景象。古人通过桃花似的外“美”,巧妙地和“宜”的内“善”结合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向往。“诗三百”开篇,写尽了爱情与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家庭和婚姻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期盼,也是统治者的希望,所谓“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说白了,就是建立在“宜家”、“ 宜室”、“ 宜人”上的“宜国”。

      不管怎样,“桃夭”是中华民族延续到现在的喜庆与祝福,就是今天,我们也同样祝愿着如桃花般的女子,“之子于归”,能够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宜其室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注释

      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华:古花字。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之,指示代词。

      蕡,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蓁蓁:繁茂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

      宜:和顺、亲善。

      雅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是那片桃林。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红盖头,被春风轻轻掀起。果实饱满的模样太惹人怜爱了,她们真像一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挤在枝叶间,笑闹着,春天仅仅有了这些果子就不会冷清。当初桃花流水,不还叹息过吗?你担心这季节象梭子一样飞去了,藏着十八岁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着太多太多的花朵,你不说,不说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你陪着流了一晚的泪,你想过,自己也将有这样大哭一场的日子,离开家,离开父母,头顶一块红布,骑上高高的骏马,在吹吹打打的热闹声中,不知为何,也不问为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小姐妹归宁之时,像沾露的梨花,不胜娇羞,你问她们“结婚好吗”,她们回答“真好”,再问,却云山雾罩,笑言,“急什么,你迟早要知道的。”你有一点点羡慕她们,暗自猜测:我做新娘,会不会很快乐?

[阅读全文]...
  • 诗经:桃夭

  • 诗经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1、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2、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华:花。

      3、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女子出嫁。

      4、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

      5、焚:果实很多的样子。

      6、榛榛:树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赏析: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 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启发: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阅读全文]...
  • 《诗经·桃夭》赏析

  • 诗经
  • 《诗经·桃夭》赏析

      《诗经·桃夭》虽然并不长,但有它独特的个性,并且体现了先民社会特有的那些礼俗和风情,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营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桃夭》赏析,欢迎阅读。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是那片桃林。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红盖头,被春风轻轻掀起。果实饱满的模样太惹人怜爱了,她们真像一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挤在枝叶间,笑闹着,春天仅仅有了这些果子就不会冷清。当初桃花流水,不还叹息过吗?你担心这季节象梭子一样飞去了,藏着十八岁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着太多太多的花朵,你不说,不说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你陪着流了一晚的泪,你想过,自己也将有这样大哭一场的日子,离开家,离开父母,头顶一块红布,骑上高高的骏马,在吹吹打打的热闹声中,不知为何,也不问为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小姐妹归宁之时,像沾露的梨花,不胜娇羞,你问她们“结婚好吗”,她们回答“真好”,再问,却云山雾罩,笑言,“急什么,你迟早要知道的。”你有一点点羡慕她们,暗自猜测:我做新娘,会不会很快乐?

      灼灼其华桃花是火啊,是春天的火,是内心的火,燃起你莫名的相思,那少年曾在垅间走过许多回,既俊雅,又健硕,相遇时,他微微一笑,就捉住了你的灵魂。“他会不会娶我?”你这样温柔地等待,夏蝉唱完了,秋雁飞过了,终于在某个雪后的`黄昏有了消息,他在火塘边与父兄们说着要紧的话,每一言你都隔窗听见了,心儿如一活蹦乱跳的小鹿,你有些担心,它会脱腔而走。

      一桩美满的婚姻终于在那个雪夜瓜落蒂熟。又是桃花灼灼而开,明艳的少女就要出嫁。祝福吧,她带着着美好的祝福开始新的生活。从此以后,她将成为贤妻,成为慈母。

      《孟子·滕文公》中有言,“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三千年前的婚姻的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至今看去仍旧图画一般,不曾丝毫腿色,不曾减弱当初馥郁的芳馨。那年的桃花自有一种奔放之美,三千年后,犹听到那古乐之喧和新人之笑,不禁生出对遥远春天最真切的爱慕。

[阅读全文]...
  • 桃夭诗经原文赏析

  • 诗经,文学
  • 桃夭诗经原文赏析

      《周南·桃夭》是*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夭诗经原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赏析:

      《桃夭》三章,章四句。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孔疏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桃或少而不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这里用桃花来比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形上的相似,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诗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

      白话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甜。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随风展。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乐又*安。

      创作背景

      关于《周南·桃夭》的意旨,《毛诗序》说:“《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现代学者一般不取《毛诗序》的观点,而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其性质就好像后世民俗婚礼上唱的“催妆词”。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阅读全文]...
  • 诗经《桃夭》解读

  • 诗经,学*,知识
  • 诗经《桃夭》解读

      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桃夭》解读,欢迎大家分享。

      桃夭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华:古花字。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之,指示代词。

      蕡,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蓁蓁:繁茂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

      宜:和顺、亲善。译文 茂...

      赏析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

      雅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是那片桃林。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红盖头,被春风轻轻掀起。果实饱满的模样太惹人怜爱了,她们真像一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挤在枝叶间,笑闹着,春天仅仅有了这些果子就不会冷清。当初桃花流水,不还叹息过吗?你担心这季节象梭子一样飞去了,藏着十八岁少女...

      艺术特色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诗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

      作品赏析:

      译文: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桃夭》三章,章四句。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关于它的大义,《诗序》曰:“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孔颖达解释道:“后妃内修其化,赞助君子,致使天下有礼,婚娶不失其时,故曰‘致也’。由后妃不妒忌,则令天下男女以正,年不过限,婚姻以时。行不逾月,故令周南之国皆无鳏独之民焉,皆后妃之所致也。此虽文王化使之然,亦由后妃内贤之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宴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我觉得诗序中的教化味道太浓了,只一个“婚姻以时”解得合情合理。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孔疏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桃或少而不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这里用桃花来比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形上的相似,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易林》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宋朱熹《诗集传》曰:“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因为古者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过此就算不及时了。《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毛诗正义》曰:“礼虽不备,相奔不禁。即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者不禁是也。”又曰:“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结合到本诗中所表现的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而传说婚嫁年龄于此不著,认为不大可能是男三十,女二十。孔疏曰:“《摽有梅》卒章传曰: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不待礼会而行之,谓期尽之法。则‘男女以正’谓男未三十女未二十也。此三章皆言女得以年盛时行,则女自十五至十九也。女年既盛,则男亦盛矣,自二十至二十九也。”

      毛传云:“蕡,实貌。非但有华色,又有妇德。”又云:“蓁蓁,至盛貌。有色有德形体至盛也。”这是对新娘的各个方面的赞美,主要还是突出了女子作为社会单位的夫妇组合的教化和功利的作用。“之子于归”一句,毛传曰:“之子,嫁子也。于,往也。”《说文》曰:“子,人以为称。”《尔雅·释训》:“之子也,是子也。”子,古代称男子,亦可称女子。《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郑笺云:“之子,是子也。御,迎也。之子其往嫁也,家人送之,良人迎之。车皆百乘,象有百官之盛。”

      “宜其家室”等句,郑笺云:“宜者,谓男女年时俱当。”《说文》:“宜,所安也。”《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孥。”《齐诗》:“古者谓子孙曰孥。此诗言和室家之道,自*者始。”郑笺云:“族人和则得保乐其家中大小。”所谓的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夫妇。《左传桓公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朱熹《诗集传》:“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王先谦《集疏》:“《孟子》:‘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上指其夫,故专言家,下论夫妇之道,故兼言室家。”其实,除开具体的细节上的区别,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很好解的,正是对于女子未来的家庭生活的美满祝福。

[阅读全文]...
  • 诗经《桃夭》赏析

  • 诗经,文学
  • 诗经《桃夭》赏析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下面为大家带来诗经《桃夭》赏析,快来看看吧。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1、夭夭:茂盛貌。

      2、灼灼:鲜明貌。

      3、之子:这个人。于归:女子出嫁。

      4、宜:和顺。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家庭。

      5、有:语助词。蕡(焚fén):果实繁盛貌。

      6、蓁蓁(真zhēn):草木茂盛貌。

      【白话翻译】

      桃树繁茂,桃花灿烂。女子出嫁,和美一家。

      桃树繁茂,果实丰硕。女子出嫁,幸福一家。

      桃树繁茂,枝叶浓密。女子出嫁,快乐一家。

      【讲解】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论这个问题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这很容易理解。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到《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可真是一语道破。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嘉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僻。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象小桃树那样年轻,象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阅读全文]...
  • 关于古诗经典名句

  • 经典,古诗文
  • 关于古诗经典名句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经典名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阅读全文]...
  • 周南桃夭诗经赏析(桃夭原文注音及翻译)

  • 诗经
  • 以前曾读过很多首诗经,也非常热爱,特别是参加本地的合唱团一直坚持演唱诗经曲目 ,对于诗经的喜爱自当更不相同! 适逢烟花三月,重新品读《桃夭》,又有不一样的感受!

    朝代:先秦 周南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 作者:佚名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一共305首,而《桃夭》是属风的一首。孔子曾经评价诗经说乐而不淫,哀而不悲 。这也是对诗经给予的最高评价! 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但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我想,这首诗中传达的婚嫁思想对当代人们的婚嫁观起到很大的纠偏功能。

    何为真正的“美”? 很多女孩子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本无可厚非,可是前段时间在某一视频*台上看到,很多女孩子*时家里乱作一团,不好好吃饭,非要点外卖。卧室里更是如垃圾场。每次出门都要花上二到三个小时描眉画眼,前后对比,惊为天人!这样是不是有点过分甚至极端,甚至为了追求美不惜重金整容,不仅伤害自己也给家庭造成巨大压力,还言之凿凿,如今是看脸的社会! 当今社会很多物质为上,如何找寻合适的婚嫁对象,标准对男孩子来说就是有房有车有钱,对于一个正直妙龄女子来说主要看颜值! 至于自身的良好素养则为其次了!

    那么,作为过来人,如《桃夭》中所述,要做一个不仅外貌明艳更要宜室宜家之人,也就是修德,才是根本!这就是***! 好女子不仅是家庭的福祉!更是民族的希望!!

[阅读全文]...
  • 4句4字古诗大全(好背又很短的古诗)

  • 今天的我们读王维的唐诗是感觉到最舒服的。相比李白的豪情壮志豪气冲天,相比杜甫的沉郁顿挫苦大仇深。王维的唐诗当中流淌的是*淡的心境,所写出的景色更是让今天的我们心生向往。没有那么多的苦大仇深,也没有那么多的愤慨不*,王维的唐诗最适合我们今天的心境。

    所以我们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当中寻找边塞风光;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寻求画面中流动的色彩;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感悟生命的真谛。

    今天我们所带来的这首唐诗在王维的作品当中有一点特殊。毕竟之前我们所看到王维的诗句,大多都是对自然环境,直接的描绘。换句话说,都是直观反映现实环境的。但是在今天的这首唐诗当中,王维用了20个字,一共只有四句,但是有3句都描写了一种看似不可能的现象。

    而其中的迷局,在看了这首古诗的题目之后才会恍然大悟。且看: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是王维的一首唐诗,每一句的理解都非常简单。但是说描写的现象看似却又都充满了。不可能。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第一句“远看山有色”,远远的看上去整个山是充满色彩的。但是山是什么颜色的?青山是山的颜色,白雪皑皑也是山的颜色,王维只写山有色,但是却没有指出是什么颜色。

    第二句,“*听水无声”,水流都是会发出声音的,即便是我们距离比较遥远听不到水流的声音。但是在我们走*了以后,肯定是能够听到声音。不管是瀑布,不管是大江大河,还是山林当中的溪水,都会有自己的声音。但是。在王维的这句诗当中,就告诉我们,离*了听水流没有任何的声音。

    第三句,“春去花还在”,春天是百花开放的季节。但是当春天走钓之后,这些话都会凋落。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虽然说夏天也会有花朵开放,秋天冬天都是如此,但是春天的花朵是最多的。关键的问题诗歌中说的这些花朵是在春天开放的,现在已经不是春天了,花都还没有凋落。这是为什么呢?

    第四句,“人来鸟不惊”,自然界中的小鸟警惕性是很高的。一看到有人靠*或者一看到有人,会把他们当做猎物,就赶紧的飞走。在王维的诗歌当中,甚至有月出惊山鸟的诗句,可见小鸟的警惕性有多高了。但是在王维的这首古诗当中,却告诉我们,当我们人来到鸟的跟前的时候这个鸟还一点也不会害怕,这又是怎么回事?

    最后揭晓谜底的时刻到了,我们来看这首古诗的题目,只有一个字《画》。所以一切也就非常明了了。王维的这首唐诗并不是直接描绘的自然景色。而是写的一幅画中的景色。自然是写的一幅画当中的景色,所以流水肯定没有声音,花朵也自然不会掉落,小鸟自然也不会一下子就飞走。

    古典诗词当中诗人的独具匠心在这首古诗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学*古典诗词,真正了解了其中的诗歌特点,也才能明白其中的韵味,其中的趣味。

[阅读全文]...
  • 古诗情诗经典诗句

  • 情诗,经典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情诗经典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4、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相去万里路,各在天一涯。

    5、络帏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罩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

    6、日色已尽花含烟,明月如素愁不眠。赵琴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琴。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8、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1、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

    13、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4、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 - 句子

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 - 语录

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 - 说说

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 - 名言

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 - 诗词

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 - 祝福

诗经挑夭4句的句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有关往事不堪回首的古诗 表达伤心的古诗词 战士洗衣做饭的古诗 古诗常见鸟的典故 君心难测的古诗词 关于虎年的古诗简单易背 拙中见巧的古诗词 小学生必备的76首古诗 古诗木兰诗是谁写的 关于古诗词的一封信 尾字是宵的古诗词 蒙阴岱崮的古诗词 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 描述爱情的长篇古诗词 出塞二首古诗其一的背景 有关初一学*方法的古诗 代表商人的古诗 小度小度播放描写春天的古诗照片 同时含有猿和鸟的古诗 关于地理德育的古诗词 祝福考试顺利通过的祝福语古诗 对公司的寄语古诗 北京中考*几年考的古诗文 我们要听首我的古诗 有关于集体的名言古诗 我搜索关于短诗三首的古诗 仿写繁星一三一的古诗 关于生活的古诗视频 有红豆生南国的古诗 幼儿必学的10首古诗 关于责任的古诗词及作者的故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