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陆九渊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宋陆九渊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宋陆九渊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宋陆九渊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陆九渊名言名句
1、百家满天下,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3、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4、学能变化气质。
5、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6、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7、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8、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9、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10、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11、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12、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13、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4、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15、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16、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17、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18、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19、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20、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1、来年尚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22、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23、万物皆备于我。
24、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25、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26、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陆九渊的读书古诗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陆九渊的读书古诗,一起来看一下吧。
【注释】
(1)慌忙:匆匆忙忙,急于求成。
(2)涵泳:边吟诵边思考,慢慢琢磨消化。
(3)权:暂且。
(4)切身:对己有关系之处。
【译文】
读书最忌讳的是急于求成,若能细细加以琢磨,必有无穷的兴味。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妨暂且放在一边,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却要抓紧思考。
【赏析】
陆九渊这位“心学”的创始人,这位开宗立派的哲学大师,不必说是一位读书的绝顶高手吧;对读书的认识肯定是非常深刻的。
他是怎样看待读书的?这首题为《读书》的绝句,应该表现了他对读书的最基本的看法。的确,我觉得他道出了读书方法的奥妙之处。
他首先说,读书的最大的忌讳(切戒)是慌忙。读书最怕的不是读书多少,懂不懂,深不深,勤不勤,而是说不能慌忙,他这句话就不是从结果上(多少、懂、深度)说的,也不是从意志上(勤奋)说的,而是从方法和*惯上说的。我猜想陆九渊这位“象山书院”的老师,对他的学生一定多方启发,来提高读书效果——如多读,苦读,深思等等——但最后,他发现,他的学生的学*障碍首先是一种*惯,是一种心理状态——慌忙。
慌忙是一种心理忙乱无序的状态,是心灵不能把握自己心智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杂念,就像镜子上的污点。镜子有污点不能准确地映照事物,心灵的镜子上有杂念的污点也是不能领略书中意味的。我猜想,他一定发现自己的学生中不少人正在“慌忙”地读书:他们也许因功名而慌忙,也许因懒惰或者懒散需要应付而慌忙,也许因急于读懂书的意思而慌忙……不管是那种原因,这种慌忙都是读书的大障碍。就像镜子上的污点不管是黑色、红色、白色,也不管是泥水、墨水、油漆,只要有,就难以照清本像一样;不管是什么慌忙,只要有,就难以准确的读懂读透文章。
戒掉慌忙得到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心静、从容吧。这里,陆夫子是在告诫学子要心静地读书,从容地读书吧。镜子擦干净了才能照面容,心灵*静了才能读书,这大概是老夫子教给学子们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备功夫吧。
如果说心静和从容是读书的第一步,那么,涵泳的功夫就是第二步。读书最关键的是深入领会。深入领会读书才可能有趣味(兴味)。好书,好文章的'意味都是深远的,但必须要用心领会才能懂得和欣赏的。文章中的画面,能够历历在目吗?文章中的情感,能够感同身受吗?文章的意趣,能够洞若观火吗?还有结构的呼应识别,内容的铺垫映衬理解,语音的节奏吟味,这些,都需要反复领会才能得到的。
我猜想,老夫子深刻的认识到,读书决不仅是识字过程,也决不仅是了解情节过程,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和作者的沟通,需要对意旨的理解,需要对美感的玩味……他肯定也体察到,一个好的读者也是不容易的,他几乎就是画家、演员和作曲家的综合——要像画家一样清晰地勾勒语言画面,要像演员一样细腻体会语言情感,要像作者本人一样了解文章的语言信道,来龙去脉,像作曲家一样,把语言的快慢轻重感动分辨出来。当读者把这些复杂的内容通过简单的方法“读”来完成,“读”就不简单了。“读”就要“涵泳”了。
“涵泳”地读书,老夫子并不认为是苦差事,而应该是美差呀!这样地读书趣味也是多多的呀!因为,这样读书,书就不是简单的文字了,就有了生命,有了情趣,有了美。且不说其它,仅从“美”上说:有情节美,画面美,情感美,人格美,节奏美,还有各种语言美感趣味,如清新,慷慨,悲壮,雄辉,朴实,冷峭……人们说,一芥一世界,一篇好文章应该常常就是一个优美的复杂的世界,可以百看不厌,常读常新。我猜想,老夫子一定深深地体会到,书中有数不清的层面,有数不清的内涵。当读书的人把这些滋味体会出来,怎幺会不觉得新奇,怎幺会不觉得趣味悠长呢!
老夫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又被人们忽略的读书方法,用心涵泳!读书其实是一个多面的、复杂的脑力劳动,但人们往往把它化为了简单劳动。读书本来是畅游浩瀚深邃的海洋,而人们往往只是在海滩边洗澡。所以老夫子告诫他的学生,“涵泳工夫兴味长”啊。
前两句说出了读书的心理前提和读书的最基本方法,后面两句,老夫子谈的是读书的策略。读书要循序渐进;但所读的书不一定就符合你个人的“序”,可能有的书,或者书中的某些地方,一时半刻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老夫子认为,这时,不妨暂时放下,以后功夫到了自然会豁然开朗。但读书是不是只拣能够读懂的读呢?老夫子也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和自己联系紧密的,现在常常用到的还是要弄懂,对这些眼前该要懂的问题是决不能轻易放过的,如果不懂,就要请教和讨论,弄懂为止。这两句诗道出了书有轻重缓急,所使用的方法策略是不同的。这两句,道出了读书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四句诗,言短意长,皆是深知读书三昧的智者之言。颜真卿的《劝学》道出了读书的毅力,这首诗,则道出了读书的智能。
这已经过去*千年了,老夫子所洞察的读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到现在人们(包括我自己)何尝解决;读书慌忙,满足于一知半解的读书,还是屡见不鲜。也许,这是这首诗长期被人们所推崇的原因吧。
陆夫子是一位睿智的学者,他的《读书》诗,充满了智能。
【作者简介】
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汉族,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明代发展其学说,成为*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代*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陆九渊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宋史·陆九渊传
原文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曰:"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又曰:"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见其间多有不是处。"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尝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无不同也。"
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尝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除敕令所删定官。
九渊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轮对,遂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帝称善。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尝谓学者曰:"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阙,不必它求,在乎自立而已。"又曰:"此道与溺于利欲之人言犹易,与溺于意见之人言却难。"或劝九渊著书,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曰:"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
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其状,以厚风俗。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尚善恶,皆素知之。有诉人杀其子者,九渊曰:"不至是。"及追究,其子果无恙。有诉窃取而不知其人,九渊出二人姓名,使捕至,讯之伏辜,尽得所窃物还诉者,且宥其罪使自新。因语吏以某所某人为暴,翌日有诉遇夺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吏大惊,郡人以为神。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群盗屏息。
荆门为次边而无城。九渊以为:"郡居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南捍江陵,北援襄阳,东护随、郢之肋,西当光化、夷陵之冲,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由唐之湖阳以趋山,则其涉汉之处已在荆门之肋;由邓之邓城以涉汉,则其趋山之处已在荆门之腹。自此之外,间道之可驰,汉津之可涉,坡陀不能以限马,滩濑不能以濡轨者,所在尚多。自我出奇制胜,徼敌兵之腹肋者,亦正在此。虽四山环合,易于备御,而城池阙然,将谁与守?"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忧。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旧用铜钱,以其*边,以铁钱易之,而铜有禁,复令贴纳。九渊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输邪?"尽蠲之。故事,*时教军伍射,郡民得与,中者均赏,荐其属不限流品。尝曰:"古者无流品之分,而贤不肖之辨严;后世有流品之分,而贤不肖之辨略。"每旱,祷即雨,郡人异之。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荐。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
一日,语所亲曰:"先教授兄有志天下,竟不得施以没。"又谓家人曰:"吾将死矣。"又告僚属曰:"某将告终。"会祷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后二日日中而卒。会葬者以千数,谥文安。
初,九渊尝与朱熹会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至于无极而太极之辨,则贻书往来,论难不置焉。门人杨简、袁燮、舒璘、沈焕能传其学云。
翻译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没有回答。陆九渊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致废寝忘食。到了童年时代,其举止与别的小孩不一样,见到他的人都非常喜欢他。陆九渊曾对人说“:听人朗诵张载语言,自以为不敢苟同。”又说:“张载之言,为何与孔、孟之言不相符呢?*来发现其中多有不对之处。”陆九渊初读《论语》,即觉得孔子学生有子之言支离破碎。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忽然省悟说“:宇宙内的事存在于自己的心中,自己心中所想到的事就是宇宙间所存在的事。”又曾说:“东海有圣人出现,这和我心中的想法是一样的,也是符合道理的。至于西海、南海、北海也有圣人出现,也是同样的道理。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现,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现,皆符合我们心中固有想法,符合天理,是永恒不变的。”
乾道八年(1172),陆九渊及进士第。他到临安后,学士争相与之交往。受其言论启发,许多人都开始信奉他的观点。陆九渊教人不循常规,弟子如有小过,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愧疚有所改。弟子中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则为之条分缕析,使之涣然冰释。陆九渊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只要略知其大概,就能勾勒出其全貌。他曾说“:思虑之不正者,如果能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成其正。思虑之正者,如果顷刻而失之,即可变为不正。有些人可以通过其外表来观察之,有些人则不能这样。因为以外表观之,终不足以彻底了解他。以形象划分人,则不足以挽救人。”陆九渊最初调任隆兴、靖安县主簿,母亲去世后,陆九渊在家守丧三年,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因受到少师史浩的举荐,受召审察,陆九渊未赴,侍从再次举荐他,他才出为国子正。他教授诸生的'方法与在家教门徒的方法没有什么不同。不久,陆九渊升任敕令所删定官。
陆九渊小时候听说靖康年间发生的事,就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做官后,便访知勇士,与他们共议恢复之方略。在接受皇帝咨询时,陆九渊陈说五论:一论仇耻未报,愿皇帝广求天下之俊杰,并与之完成复国兴邦之计;二论愿皇帝至诚遵德乐道;三论知人之难;四论做事当循序渐进,不可忽冷忽热,心血来潮;五论人主不应当忙于细琐小事,而应当着力于大政方针。陆九渊的议论赢得了皇帝的好评。不久,陆九渊除将作监丞,但被给事中王信反驳,诏主管台州道崇观。陆九渊还乡时,学者云集其门下,每次开*讲学,屋里屋外都挤满了听众,甚至有些年高之人也拄着拐杖前来观听。陆九渊自号象山翁,学者称其为象山先生。他曾对学生说:“你们耳聪目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缺,不必求之外界,关键在于自信自立。”又说:“这个道理与那些溺于利欲的人讲容易被接受,与那些固执己见者讲却很困难。”有人曾劝陆九渊著书立说,陆九渊则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
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差知荆门军。在任职期间,只要有老百姓喊冤诉苦,即随时开庭受理,先让诉者自持状子追查,然后相约日期再行办理,陆九渊能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如果涉及人伦关系,九渊即使其自毁诉状,以厚风俗,对于那些着实不可训导之人,才绳之以法。对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尚善恶,陆九渊都能了如指掌。有诉某人杀了自己的儿子,陆九渊断定:“不至于如此。”及追究,其子果然无恙。有诉遭窃但不知何人所为,陆九渊列出两个人名字,捕之审讯,此二人果然认罪,其所窃之物终于悉归诉者。陆九渊宽宥窃贼之罪,责令其改过自新。有一次,陆九渊对一属吏说,某人在某地施暴,第二天,果然有人诉说遭遇抢劫,劫者即为陆九渊所说之人,乃加追治。那个属吏惊叹陆九渊的预断能力,郡人也把陆九渊视为神人。陆九渊还申严保伍之法,如遇盗贼生事,则擒之不漏一人,群盗因而屏息。
荆门虽临*边境而无城,陆九渊认为“:荆门处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南护江陵,北援襄阳,东卫随、郢之侧,西当光化、夷陵之冲。荆门巩固了,则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四邻即有腹背受敌之虞。由唐之湖阳以趋山,则其渡汉水之地已在荆门之侧,由邓之邓城以渡汉水,则其趋山之处已在荆门之腹心,自此以外,间道可驰,汉津可渡,坡陀不能限制战马行动,滩濑不能阻止战车奔驰。我们应该利用此地打击敌兵,出奇制胜。荆门虽有四面之山做天然屏障,但没有城池,使守无依托。”于是,陆九渊奏请朝廷,在荆门筑城。从此以后,民无边境之忧了。陆九渊又在此整顿市易,减轻民税,遂使商贾云集,税收大增。旧用铜钱,因处边防之前域,以铁钱易之,而铜是受禁之物,故复令百姓贴纳。陆九渊说:“既已禁铜,为什么又要令百姓输纳呢?”遂全部加以废蠲。*时教军伍*射,中者均赏,提拔下属不限资格流品。陆九渊说:“古者无流品之分,而贤与不肖之辨甚严,后世有流品之分,而贤与不肖之辨从略。”每遇天旱,祈祷后即下雨,郡人都感到非常惊奇。一年之后,荆门之地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口称赞陆九渊。丞相周必大也曾称赞荆门之政治,认为是陆九渊身体力行的结果。
有一天,陆九渊对亲*之人说:“先教授兄有志于天下,竟得不到施展就要离开人世了。”又对家人说“:我将死矣。”还对僚臣说:“我将告终。”会逢祈祷下雪,第二天,雪果飘下,陆九渊乃沐浴更衣端坐,两天后安然去世。参加其葬礼的人多达千数,朝廷赐其谥号曰“文安”。
起初,陆九渊曾与朱熹会于鹅湖,论辩所学多有分歧。及朱熹知守南康,陆九渊还亲自拜访。朱熹引陆九渊至白鹿洞,让陆九渊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深受感动,至有泣下。朱熹以为陆九渊所讲,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痛。至于无极而太极之辩,朱陆则书信往来,论辩不休。陆九渊的弟子杨简、袁燮、舒瞞、沈焕等能传其学说。
陆九渊王阳明格物致知与*文化
格物致知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陆九渊王阳明格物致知与*文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以陆九渊、王阳明为核心的心学思潮及其对*传统文化影响的专著。陆九渊、王阳明作为*哲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因为他们的思考,不仅推动了心*动的展开并取代正统理学(程朱理学)而蔚为一代思潮,并且深刻影响了*社会历史文化的风貌与进程。其后*的教育、文学等文化现象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无不深深刻上陆九渊、王阳明及其后学思考的烙印。
各章内容提要:
第一章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思想历程
陆九渊、王阳明思想进程不仅有着特定的理论前提与时代背景,而且与他们个人的家世、生*有着直接的关联。
第一节 陆九渊的家世、生*与治学之路
1. 家世简况。陆九渊出生于家道衰落的官宦世家。家素贫,无田业,但家规谨严,曾为理宗褒敕。这种家庭背景,不仅激发了陆九渊的政治热情,也养成了他内向的性格。
2. 为政与治学。陆九渊的生*大体可分为科举求仕与为官从政两个阶段,治学活动与之相应,前期为心学形成时期,后期为心学成熟时期。
2-1. 走上心学之路。祖、父辈的影响对陆九渊走上心学之路起着直接的作用。他幼年时便开始了内向体认的思想路向,三十四岁进士及第,名声大震,随在槐堂讲学授徒,致力于发明本心。
2-2. 朱陆之争与心学体系的建构。三十六岁开始从政。心学思想经深思熟虑渐趋成熟。鹅湖之会与南康再会,与朱熹辩难为学之方与义利之间。象山精舍的创建,展现了南宋陆学之盛。其后又通过与朱熹的无极太极之辩而明终极根据,禅与非禅之辩而明学问本质。这样,终于演绎成了与程朱相抗衡的本心与发明本心之学。
3. 著作及其刻本。陆九渊主张不立文字,对于著述有类于禅宗。其讲学语录与书信为后人编撰《陆九渊集》凡三十六卷并附录三。
第二节 王阳明的生*与思想历程
1. 家世与童年。王阳明的家世、诞生与童年颇具神奇色彩。少时即见惊人才智。
2. 早年求索历程。五溺之说,突出他归本正学前泛滥无归的情况;三变之说,概述他归本正学前的思想历程。
2-1 溺*骑射、遍读考亭与泛滥辞章。王阳明少时即热衷骑射与兵法,且有经略四方之志。作为翰林之子,他当然不能游离于正统的朱子学之外。格竹致疾与科场不第,使他对朱子学产生怀疑,开始泛滥于辞章。
2-2 出入二氏、溺于神、佛之*。朱子之学不能达到物理与吾心为一,泛滥辞章也不足通至道。王阳明开始溺于神仙之*,并心仪佛道神仙境界。
2-3 归本于圣贤之学。几经波折,使王阳明回归到完全认同儒学的立场。与湛若水定交,二人共以昌明圣人之学为事。
2-4 龙场悟道,建立知行合一新说。谪贬贵州龙场驿,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由此,终于建立了知行合一新说。
3. 教人之方与问学进展。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教人宗旨亦有三变,是谓教之三变。
3-1 首与知行合一之说。此为教之一变。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即以宣讲知行合一新说为最大快乐,并依据知行合一评价朱陆各自得失。
3-2 教以静一澄默之功。此为教之二变。龙场悟道即是澄默静一工夫的结果,因此王阳明极为重视*息心工夫。不过*只是入门工夫或工夫的形式表述,工夫的实质是要作到时时省察克治。
3-3 直指本体,专主致良知之旨。此为教之三变。良知概念的提出,解决了龙场所悟之道究何所在的问题;致良知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他的思想日益成熟。天泉证道,概述自己思想宗旨。
4. 著作及其刻本。王阳明的著作,包括讲学语录和诗文,在其生前即已由其门人整理、汇编、刊行于世。清隆庆年间,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凡三十八卷。
第二章 心学流变:从陆九渊到王阳明
心学是与程朱理学相对而言的理学思潮。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由陆九渊创立,王阳明集其大成。从陆九渊到王阳明,心学思潮又经历了从本心与发明本心到良知与致良知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 心学的渊源与酝酿
1. 心学源源:从言心重德到心性之学。心学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殷周之际的言心重德思潮。孔子克己,孟子尽心,构成后来心学思潮的理论前提;而其中孟子从本心到良知良能的推演,又似乎预告了心学从陆九渊到王阳明的发展轨迹。
2. 心学思潮的酝酿与萌发。心学酝酿与萌发于宋明理学的逐步展开过程之中。李翱援佛入儒、周敦颐寻孔颜乐处、程灏的体贴天理,直到张九成的心即理说,心学作为一种思潮已是呼之欲出了。
第二节 本心与发明本心:陆九渊的易简之学
1. 顺应而生的陆学。程朱理学遭到朝臣反对,思想界出现错综复杂局面。陆九渊揭示程朱理学的内在缺陷,并沿着程颐、谢良左、张九成的思路,提出区别于程朱的心学学说。
2. 本心的规定与诠释。本心是陆九渊心学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范畴。他把心与本心加以区别,以本心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先验之源,揭示了内心的道德准则与宇宙普遍之理的同一性。
3. 发明本心的宗旨与工夫。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为学宗旨,辨析格物与*、尊德性与道问学等为学之方,提出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发明本心的工夫。
3-1 格物与*。格物穷理不需要烦琐的经典传注,而只需诉诸易简工夫。格物即是格心,*体验即是一种重要的格心,而只需诉诸易简工夫。格物即是格心,*体验即是一种重要的格心而发明本心的工夫。
3-2 尊德性与道问学。读书穷理是末不是本,发明本心要先立其大。尊德性对于道问学具有优先性。
3-3 直指本心,自作主宰。本心具足,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收拾精神、自做主宰,就能达到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
第三节 心与理的互动以及王学的兴起
1. 理学的系统化及其理论困境。朱熹完成了理学的系统化,他强调普遍之理与具体之器的区别,在突出理做为超验道德本体的普遍有效性与绝对强制性的同时,取消了具体的道德主体的自我意愿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
2. 陆九渊对朱学的批评与陆学之弊。陆九渊质疑朱熹两个世界的理论,从各方面对朱学提出尖锐批评。不过他在纠偏过程中又偏向了另一个极端。
3. 心学、理学的互动与王学的兴起。朱陆后学各自后进从不同角度对己学加以修正,孕育出心学发展高峰的王学。
第四节 良知与致良知:集心学之大成的王学
从心学发展的角度看,王阳明成熟时期的思想体系是围绕着以良知为核心,以致良知为宗旨而展开的
1. 良知涵义的多重规定。王阳明从本体、是非、志意、自慊四方面对良知作出辨析。
1-1 良知作为心之本体。王阳明的良知源于孟子的良知良能。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1-2 良知即是是非之心。良知作为个体之心与普遍之理的统一,是主体价值评价的内在标准。他肯定主体良知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动性。
1-3 良知与意、志。意念是非不明,而良知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良知不仅主宰意念之发,而且评判已发的意识活动。意志定向作用,赋予主体行为的专一性。意志与良知的关系基于良知的二重性。
1-4 良知与自慊。良知体现为主体的一定的心理情感体验。自慊是指主体由于行为合乎内在意愿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
2. 致良知:化本然之知为明觉之知。王阳明把普遍之理融入内在良知,将天理的外在强制化为良知的内在制约,这就要求主体有对自身良知的自觉意识。致良知即是将本然之良知化为明觉之良知。
2-1 致良知即致极其良知。致良知之致,有达到和极限两义。致良知即达到良知之至极,也就是达到对本然良知的彻底明觉,化本然之良知为明觉之良知。
2-2 致良知即实行其良知。致良知要依良知而行,致知工夫要落实于切切实实的具体的道德行为之中。
1、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2、道不远人,人自远之耳。
3、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4、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5、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6、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7、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8、心逸日休,心劳日拙,德伪之辨也。
9、来年尚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1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11、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12、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13、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14、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15、人心不能无蒙蔽,蒙蔽之未彻,则日以陷溺。
16、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17、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道矣。
18、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19、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20、百家满天下,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21、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22、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23、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24、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宋词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宋词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2、《江南春》
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萍满汀洲人未归。
3、《踏莎行》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
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冥冥,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消魂,
长空暗淡连芳草。
4、《踏莎行》
寇准
寒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潮雨霁轻尘歇。征鞍发。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进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
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至此共明月。
5、《木兰花》
钱维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
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鉴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
今日芳尊惟恐浅。
6、《相思令》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
7、《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8、《望汉月》
李遵勗勗
黄菊一丛临砌,颗颗露珠装缀。独教冷落向秋天,
恨东君不曾留意。
雕阑新雨霁,绿藓上,乱铺金蕊。此花开后更无花,
愿爱惜,莫同桃李。
9、《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波连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0、《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
关于雪的古诗宋词
大家喜欢雪花吗?在冬天,大地银装素裹非常美丽。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关于雪的古诗宋词,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选自古诗: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2)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选自古诗:关汉卿《大德歌·冬》
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选自古诗:高适《别董大二首》
4)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选自古诗:佚名《采薇》
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选自古诗:黄景仁《别老母》
6)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选自古诗: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7)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选自古诗:卢梅坡《雪梅·其一》
8)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选自古诗:张谓《早梅》
9)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选自古诗:韩愈《春雪》
10)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选自古诗:李白《北风行》
1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选自古诗:*《青松》
12)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选自古诗:祖咏《终南望余雪》
13)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选自古诗: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14)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选自古诗:杨基《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15)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选自古诗:柳中庸《征人怨/征怨》
16)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选自古诗:王维《观猎》
1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选自古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选自古诗: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19)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选自古诗:赵嘏《喜张沨及第》
20)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选自古诗:*《卜算子·咏梅》
21)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选自古诗: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2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选自古诗:齐己《早梅》
23)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选自古诗:郑燮《山中雪后》
24)夜雪初霁,荠麦弥望。——选自古诗: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25)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选自古诗:白居易《夜雪》
26)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选自古诗: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27)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选自古诗:洪升《雪望》
28)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选自古诗: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29)江涵雁影梅花瘦,四无尘、雪飞云起,夜窗如昼。——选自古诗:卢祖皋《贺新郎·挽住风前柳》
30)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选自古诗:李商隐《对雪二首》
31)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选自古诗:崔道融《梅花》
32)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选自古诗: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33)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选自古诗: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34)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选自古诗:欧阳修《戏答元珍》
35)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选自古诗:王守仁《春晴》
36)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选自古诗:杜甫《阁夜》
37)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选自古诗:杜甫《野望》
38)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选自古诗:刘方*《春雪》
39)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选自古诗:王令《暑旱苦热》
40)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选自古诗:白朴《天净沙·冬》
41)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选自古诗:李白《王昭君二首》
42)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选自古诗: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43)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选自古诗:李清照《清*乐·年年雪里》
44)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选自古诗: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45)冬宜密雪,有碎玉声。——选自古诗: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46)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选自古诗: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47)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选自古诗:刘基《北风行》
48)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选自古诗: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49)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选自古诗: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图/吴建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般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冬天最美丽的花要数梅花了,当大地银装素裹,百花凋零之时,只有梅花不畏严寒,傲然开放,人们敬佩梅花的节操,自古以来,赞颂梅花的诗篇数不胜数。隐娘找了八首《卜算子·咏梅》诗,哪一首你最喜欢呢?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隐娘说:这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卜算子·咏梅》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隐娘说:这首词是*读过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后,“反其意而用之”。在*的笔下,梅花十分俏皮可爱。她不畏风雪,在枝头独自美丽,不与百花争春,待到春天来时,她在花丛里开得鲜艳,似一个娇俏的少女。借这首词,*赞美梅花积极、美丽,不畏困难的节操。
《卜算子·咏梅》
【宋】朱敦儒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
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趓。
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
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隐娘说:著名词人朱敦儒生活在两宋之交,时代风云的变化和南渡前后生活经历的巨大落差造成了词人复杂多变的心态,面对同样自己钟情的瘦枝冰花的寒梅,词人抒发了不一样的情怀。
在他的笔下,梅花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象,而成为一个有血脉、有灵气的词人的知己,其生命历程的见证人:前期诗酒风流生活的写照;中期家国情怀的体现;后期隐逸出世情绪的折射。
《卜算子·咏梅》
【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万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隐娘说:这首《卜算子》用比兴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才不见用的凄楚情怀。上片先写花的可爱。下片写花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繁”“少”对写,“朝”“暮”对提,不仅见花事变化之遽,亦且见词人对花事的关心,其惜花情思宛然若揭。
《卜算子·咏梅》
【宋】朱淑真
竹里一枝斜,映带林逾静。
雨后清奇画不成,浅水横疏影。
吹彻小单于,心事思重省。
拂拂风前度暗香,月色侵花冷。
隐娘说:一枝梅花斜斜地开着,映着林子愈发宁静。雨后清新无法描绘,梅枝影子映在浅水里,无限风情。这一番景象使我的心思更加沉重,轻风不断飘拂吹着花香,更加冷了。这首诗写梅,却可见作者心事重重,在这个冷天,更加沉重了。
《卜算子·梅》
【宋】张元干
的皪数枝斜,冰雪萦余态。
烛外尊前满眼春,风味年年在。
老去惜花深,醉里愁多日煞。
冷蕊孤芳底处愁,少个人人戴。
隐娘说:张元干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在这首词中,梅花与冰雪相映衬,景色迷人。越是年老,越是惜花,可梅花深底的忧愁,谁人知道呢?
《卜算子·咏梅》
瞿秋白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宋陆九渊的古诗 宋陆九渊的古诗读书 古诗宋陆九渊写的诗 宋陆九渊的全部古诗 陆九渊写的古诗 古诗宋陆九渊写的读书 陆九渊的所有古诗 陆九渊名言 陆九渊的古诗读书 古诗陆九渊的朗读 陆九渊写的读书古诗 古诗陆九渊的读书视频 语文书中陆九渊的古诗 读书古诗拼音陆九渊写的 陆九渊写的读书古诗朗读 陆渊明的古诗 含九渊的古诗 李九渊的古诗 张九渊写的古诗 古诗宋陆游的诗 《兰》宋陆游的古诗 示儿宋陆游的古诗是 宋陆游的古诗写雨 春雨宋陆游的古诗 宋陆游的春雨古诗 池上宋陆游的古诗 读书的古诗宋陆游 古诗宋陆游的诗句 时雨宋陆游的古诗 闲适宋陆游的古诗
陆九渊名言名句 饮酒陶渊明古诗 陆游的爱国的古诗 陆九渊的读书古诗 陆九渊文言文阅读翻译及其答案 陆游的爱国古诗 陆游的古诗句 关于陆游的古诗大全 陶渊明的田园诗 古诗 宋词古诗 关于雪的古诗宋词 《陆九渊》阅读答案 陆九渊传文言文翻译 陆游 《自嘲》十九首古诗词欣赏 陆九渊王阳明格物致知与*文化 陶渊明的古诗有哪些 游西山村古诗原文(游山西村宋陆游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诗(宋代陆游最著名的一首古诗阅读) 《卜算子咏梅》古诗翻译(卜算子咏梅宋陆游的诗) 陆游的古诗 陆九渊名言 陆九渊名言名句 鹊桥仙 陆游古诗 《陆浑山庄》宋之问的唐诗 存斋先生陆九渊经典名言句子摘抄 宋张耒古诗词 陆浑山庄古诗 《别宋常侍》古诗 陆九渊的哲理句子
奥拉基尔台词 步步惊心丽台词 生活大爆炸台词英文 搞笑的天气预报台词 侏罗纪公园台词 烈火战车台词 地狱少女台词日语 无间道2台词 喜剧之王的经典台词 刘备汉昭烈帝台词 佐助台词日语 相声我是歌王台词 冲上云霄经典台词 消失的爱人台词 使命召唤6台词 聪明的小明小品台词 魔兽争霸剑圣台词 生日台词简短 催泪动漫台词 侯亮*经典台词 克烈台词语音 炉石旅店老板台词 超级演说家台词 睡美人经典台词 小品同桌的你台词 杜拉拉追婚记台词 咱们结婚吧台词 李达康经典台词 酒吞童子台词 lol木木台词 韩剧经典台词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