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 >

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

关于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课文

  • 七年级,写作
  •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课文

      七年级下册需要学*的古诗词有哪些呢?下面是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课文原文,请大家欣赏。

      1、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归园田居(其一)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阅读全文]...
  • 说木叶说课稿

  •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在诸多文体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你最喜欢哪一种文体,为什么?师:诗歌是诸多文体中最美的一种文体。她美在哪里呢?——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音律美等。今天,我们就要学*一篇关于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说“木叶”》。这个导语意在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重点。采取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式,课前由学生做预*,学生可能会提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我想先引导为宏观问题,就是: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为只想通过课文让学生能够理解文学词语的暗示性。这个环节的设置想检验学生读书的高度,有的学生注意微观的句子或字词,有的注意宏观的内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课的学*可以从宏观入手,让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另一种是解读课文之后进行自测。这里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有利于在45分钟内提高阅读效率。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并让学生看四首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第二个意象是柳,三首诗,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一、说教材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重难点)

      2、积累古诗词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说学生

      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与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感到难懂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将文章讲透。

      三、说教法:

      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拓展延伸——课堂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感知文本,把握字词。目的:积累字词,扫清文字障碍。2、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

      安排以下一些环节——这些环节意在突出落实重点

      (一)、速读1-3段,简说下列问题:(略说)

      1、第1段中心句?(举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第2段中心句?(对“木叶”和“树叶”两个词,古诗人多用哪个?)

      3、第3段,说明“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然后,用哪句话“启下”?

      明确:

      1、屈原以后,“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人有一个现象: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3、尾句“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起到了启示下文的作用。

      小结:可见,前三段只是一个“引子”,下面的文字才是正题,是课文重点。

      (二)、速读第7段,回答问题:(略说)

      思考:作者在这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可是,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显然,这就需要解读4、5、6段。

      (三)、研讨4-6段,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详说,此处为重点、难点)

      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

[阅读全文]...
  •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

  • 语文
  •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着重分析了*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学*本文,一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领学生学*文艺随笔本身的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学生普遍适应自主学*和合作探究的学*方法。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绪、惰性思维,对本文的难度预期值较大,影响学*的内动力。而且学生层次水*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

      2、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筛选信息法理清作者观点,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作为议论文体,“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主是围绕古诗中的“木叶”意象对诗歌的暗示性进行分析说理,所以我将认识“木”与“树”艺术形象的不同,理解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认识以小见大的好处作为本课学*的重点。

      新的教材观强**材只是一个例子,最终要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在:

      1、快速阅读与精度结合,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一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用学案辅助法、激趣导入法、问题引导法、归纳比较法、探究讨论法、拓展延伸法等教法促进教学生成。

      本文围绕“木叶”这一意象旁征博引,形象说理,学生学*时要充分接触文本,速读与精读结合,充分运用圈点勾画法、替换对比法、情境想象法理解诗歌语言的妙处,体会其暗示性特征。

      五、课时与教具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计划一课时,运用电子白板作为辅助工具。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过程,又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树立学*主体意识,学会探究、合作的学*方法的过程,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课前预*布置学案,让学生课前读一遍课文,特别是细读4———6节,填比较表。(因为课文较长,又有很多引用诗词的注释,需要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为了保证预*的有效性设计了学案的表格,同时也引向课堂鉴赏的重点部分。)

      (二)激趣导入提问:读过课文,这篇文章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思考: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诗句,有何作用?介绍作者林庚先生是一位诗人。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之后先后出版了《北*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在古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和“建安风骨”。(由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入手,由形式特点认识文化随笔的特点,顺便解题。“盛唐气象”、“建安风骨”拉*了作者与学生的距离)

      (三)研读探究

      1、读最后一节,圈点关键词。(改变读文顺序,从最后一段入手,提炼文章观点,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

      2、小组合作,完善预*作业中的表格,比较归纳“木”与“树”艺术形象的差别。

      3、通过与“落木”的比较完整理解“木叶”这一形象。

      4、探究文章的写作目的,认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自主学*与合作学*结合,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对比归纳分析的能力)

      (四)拓展练*思考诗句中不同的“水”的意象的暗示性,按照老师给的模式答题。这首诗是诗人在()的场合下,通过()这一意象()的暗示性,表达了()的感情。

      (本单元课文独特之处在于学以致用,拓展设计是为了运用本课所学知识,仿照本文“咬文嚼字”的方法对诗歌同类现象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像“木”“水”一样具有暗示性的形象在古代诗歌中不胜枚举,如月、松、菊、雁。希望同学们搜集梳理,更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理解诗歌,与诗人做心灵的沟通。

      (六)作业布置完成学案中关于“水”的剩余的两道练*。(作业安排依然重在学以致用)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将课堂内容简洁明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木——空阔舒朗

      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暗示性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树——饱满绵密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阅读全文]...
  • 残叶古诗词

  • 阅读,文学
  • 残叶古诗词

      在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残叶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原文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译文翻译

      一棵树时时遭受摧残,现在有几片叶子还留存在枝头?站在栏杆旁,我最是为你感到伤心。

      不要在寒冷的夜里,冷雨击打中辗转,想起以前也曾在温暖的春天里饱含花蕾。

      算来只有日和月有情义,照着我依恋的树影。无礼的是泥土粗鲁地将秋天的红叶蹂躏。

      上阳宫女诗情横溢,取下红叶题写诗句,请千万注意不要随意寄给草率的世人。

      注释解释

      (1)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擅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

      (2)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词句清新,寄情真挚,围绕着秋天中仅存的树叶展开思绪。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出叶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出枝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同情。

      作者:李璟

      朝代:*现代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栏 通:阑)

      「翻译」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

      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颜师古注:”在朔方浑县西北。“(今陕西横山县西)《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亦作鸡禄山。《花间集》卷八孙光宪《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元稹《连昌宫调》:”逡巡大遍凉州彻“,” 大遍“有几十段。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

      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菡萏:荷花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赏析」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是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的父亲)流传下来的词作之一。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清新,格调委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李璟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 初中必背课外的古诗词

  • 初中
  • 初中必背课外的古诗词

      古诗词是初中阶段语文学*的'重点内容,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1.孔子语录 (七年级上册)

      2.桃花源记 陶渊明 (八年级上册)

      3.陋室铭 刘禹锡 (八年级上册)

      4.莲说 周敦颐 (八年级上册)

      5.三峡 郦道元 (八年级上册)

      6.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八年级上册)

      7.马说 韩 愈 (八年级下册)

      8.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八年级下册)

      9.小石潭记 柳宗元(八年级下册)

      10.岳阳楼记 范仲淹(八年级下册)

      11.醉翁亭记 欧阳修(八年级下册)

      12.出师表 诸葛亮(九年级上册)

      13.曹刿论战 《左传》 (九年级下册)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九年级下册)

      1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九年级下册)

      16. 鱼我所欲也 《孟子》(九年级下册)

      17.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润如酥)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阅读全文]...
  • 残叶古诗词

  • 残叶古诗词

      在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残叶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原文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译文翻译

      一棵树时时遭受摧残,现在有几片叶子还留存在枝头?站在栏杆旁,我最是为你感到伤心。

      不要在寒冷的夜里,冷雨击打中辗转,想起以前也曾在温暖的春天里饱含花蕾。

      算来只有日和月有情义,照着我依恋的树影。无礼的是泥土粗鲁地将秋天的红叶蹂躏。

      上阳宫女诗情横溢,取下红叶题写诗句,请千万注意不要随意寄给草率的世人。

      注释解释

      (1)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擅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

      (2)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词句清新,寄情真挚,围绕着秋天中仅存的树叶展开思绪。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出叶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出枝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同情。

      作者:李璟

      朝代:*现代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栏 通:阑)

      「翻译」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

      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颜师古注:”在朔方浑县西北。“(今陕西横山县西)《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亦作鸡禄山。《花间集》卷八孙光宪《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元稹《连昌宫调》:”逡巡大遍凉州彻“,” 大遍“有几十段。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

      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菡萏:荷花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赏析」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是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的父亲)流传下来的词作之一。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清新,格调委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李璟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 清明古诗词20首

  • 清明,写作
  • 清明古诗词20首

      导语: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民间重要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清明古诗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3、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4、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5、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6、清明(唐)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7、清明(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8、小寒食舟中作(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9、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0、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唐)胡皓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

      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

[阅读全文]...
  • 关于茶叶的诗句(古诗词中描写茶叶的诗句)

  • 茶叶
  • 本文是头条号“小陈茶事”原创文章,首发头条号,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小陈茶事

    《01》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而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深入人心。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热局面便可知晓,诗歌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深刻。

    诗,总能精炼概括情与景。如现在最应景的一首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很精炼了,就是4月的景致。

    小陈有一个茶友,是已过古稀之年的爷爷,每次小陈写文章,这位忠实粉丝必会与小陈和诗相对。可见,诗歌影响的远不止小陈一人。

    再说到诗与茶,不论是苏轼还是李白,都写下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句。

    今儿,小陈就与茶友们一起分享,在那些诗词歌赋流行的时候,文人骚客们都留下了哪些诗歌来描绘武夷岩茶。

    《02》

    说到诗歌,那七碗茶必定是要提的。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生不*事,

    尽可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腋**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这个情境可不是将喝岩茶时的变化都描绘的很清楚了吗。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生不*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

    说实话,喝到一泡好岩茶的时候确实会有这种感觉。虽说我们现在不会到动辄就写诗称赞岩茶,但这些岩茶给我们的感受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喝到那泡马头岩桃树窠肉桂的时候,便是这样欣喜的感受。第一杯只觉得桂皮香直击鼻腔;第二杯桂皮香之外竟有花香浮动;第三杯花香竟胜过桂皮香;第四杯桂皮香又盖过花香。就是这样一前一后,暗自较劲,却给我们的口腔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感受,虽然没有两腋**生风,但喝完之后也是口齿生香。

    《03》

    除了七碗茶,还有这些诗句也描绘了武夷岩茶。

    朱熹的《咏武夷茶》一直流传至今。其诗曰: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彩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山重叠翠成堆。

    朱熹对于武夷山有特别的情感,都说了“武夷高出是蓬莱”,要知道在古代,蓬莱可是一个仙岛,是诗人心中的圣地呢,可见这武夷山的生态环境堪比仙岛了。

    除了朱熹,还有唐代的徐夤也曾写诗赞美了武夷岩茶。诗中是这么写的: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由此可见,在唐朝的时候,武夷山就已经有采茶的盛况,但唐朝时期的喝茶方式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喝茶方式,而是用点茶的方法喝茶。所以就有了“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是情景,而现在,喝武夷茶多用功夫茶泡茶。

    《04》

    从明代以后,团茶淡出历史舞台,散茶登上历史的舞台。而岩茶的焙茶工艺也随着散茶的出现而盛行。除此之外,人们也意识到了岩茶陈茶的好处。

    清初周亮工《闽茶曲》 中这样写到: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

    也可不,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时候,隔年茶可是好茶呢,算是奇货可居,比新年茶要贵上3倍呢。

    描绘武夷岩茶诗句还有不少,由此可见诗人们对岩茶的喜爱程度不减。

    除了岩茶,还有很多描绘与茶有关的诗句。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有茶诗620首,之后历朝历代茶诗不断涌现,到了宋朝达到顶峰,光宋代就有茶诗5600首,加上金、元、明、清及*现代,中国古诗词中有茶诗12600余首,十分壮观。

    你们都接触过哪些与茶有关的诗句呢,赶紧给小陈留言吧!

[阅读全文]...
  • 初中课内古诗词赏析

  • 初中
  • 初中课内古诗词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课内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大意: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山顶,举目纵观群山的低矮渺小。

      赏析: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是虚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望所见。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才把泰山营造得如此神奇秀丽。“割”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背景: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由于诗人选取日、月、江。天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大意:诗人经巴渝,过三峡,渡荆门入楚。渡过荆门之后,就漫游到开阔旷远的楚地了。坐在船上极目远眺长江*一路壮丽多姿的景色,快速流动的崇山峻岭随着船的飞流直下而逐渐隐退,直至消失在*野的尽头,别具空间流动感。从荆门望去,滚滚大江东逝去,好像流到荒漠之外,天空也愈发显得高远辽阔,晚上映在江面上的月亮的倒影,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明镜。白天,抬头仰望辽阔的楚天,彩云悠悠,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观。

      重点赏析:1“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长江白天和夜晚时的景色,这两句把诗人初次离家远游的新鲜、惊喜表达出来了。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故乡山水的殷勤,言简意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整体把握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诗歌描绘: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

      艺术特色:陶诗用语十分*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的《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大意: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中心:《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之气。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写作手法:

      《赤壁》是杜牧的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物感兴,借赤壁之战的遗物而发怀古幽情:铁戟未销,人事已非,感慨深沉,这种以小见大、抚今忆昔的手法,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处。诗的后两句尤其巧妙,它引用史实,却不拘泥史实,而是替它安上想像翅膀,创造出飞腾的意象来。这两句议论,大胆假设,出语惊人,并从侧面落笔,以假使之辞言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侥幸成功,来抒发自己空有才情而难逢良机的感慨。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背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大意:大路绕过青山之外,船在绿水中向前航行。潮*息,江面宽阔;风顺,白帆高挂。在夜将尽未尽之时,海上一轮红日升起;江上萌动的春意,在旧年未尽时提前到来。写回家乡的书信到什么地方去寄?要到归雁经过的洛阳附*。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

      重点赏析:

      开篇表明船到镇江后,作者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1)潮**阔,风正一帆悬。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这里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阔”之大景的神韵,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名句。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居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这里透露出自然的理趣,“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西江月》(南宋辛弃疾)

[阅读全文]...
  • 夏天的20首古诗词

  • 夏天
  •   夏日的晴空是灿烂的,天是那样的蓝,日光是那样的强烈,天上地下处于一片耀眼的光明之中。

      1、《喜晴》

      宋·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1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2、《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 - 句子

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 - 语录

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 - 说说

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 - 名言

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 - 诗词

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 - 祝福

说木叶课文中的20句古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自暴自弃的说说 跟对象100天写个说说 这一天累的说说 表白日发说说 说说发表 真心没人懂的心情说说 有点紧张的说说 说一个人心眼小的说说 初三离别说说长篇 学生说说2016最新说说 表达很痛苦的的说说 空间说说评论回复游戏 很适合晚上发的说说 最新说说发布中心 纪念在一起四年的说说 我就是这么高傲的说说 写说说大全带图片 女生要好好生活的说说 说说我所知道的一例 有关心情的说说带图片 对一个女人失望的说说 关于明天你好的说说 qq一键删除说说手机版 开心阳光的说说 被太阳晒的心情说说 和男朋友想分手的说说 领证发朋友圈可以说说 引起别人注意的说说 忘记的说说 关于生气想骂人的说说 太过相信别人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