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 >

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

关于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

  • 文学
  •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写得十分壮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从军行》的古诗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古诗赏析

      人说唐朝诗人是文人与剑客的代身,恣意时拔剑豪饮,剑舞如飞;感慨时大笔泼墨,洋洋洒洒,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是很典型的一位。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已初显唐朝气贯长虹的气势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京城已燃战火,国家安危在旦夕,爱国之士胸中愤愤不*,首句叙事,感情色彩强烈,开头就是紧张战争,接着将帅披金戴甲,保卫国家,动作迅速,充满生命力。敌人来犯,迅速接刃,这是国立昌盛军事强大的表现。“铁骑绕龙城”这样的场面既蕴涵保卫国家之意,又突现了雄伟之师的坚韧强大,这样的“显摆”鼓足了士兵的勇气,爱国之情与荣誉感填满胸间,我想这便是唐朝人爱好战争,赞美戎马生涯的缘由了。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直白,与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大体一致。

      “雪晴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言战争环境之困难,然而将士们士气未减。“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封建社会推崇的书生地位竟然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唐朝人的价值观是英雄主义,唐朝的繁荣为唐朝人的自信奠定了基础。真是物质决定意识呢,而晚唐这种气势消失殆尽了。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很简单,但它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叙事流畅,善于描绘环境,培养氛围。

      词句注释

      1.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调曲》旧题,多半是写x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如今青海湖。长云:即多云,漫天皆云。雪山:即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一般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即磨破。金甲:即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白话译文

      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

      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

      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作者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作者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作者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作者运笔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心情。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能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阅读全文]...
  •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

  •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

      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诗的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诗的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这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得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独上:一作“独坐”。海风:从边地沙漠瀚海吹来当风。

      ⑶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金闺:对女子闺阁当美称,借指家庭。

[阅读全文]...
  • 从军从军行古诗145句

  • 经典
  • 描写从军从戎的诗句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从军从戎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首)

      一入军营便是家,少年立志振中华。

      深山操演临风雨,大海漂流溅浪花。

      勇斗雷霆描日月,饱尝霜雪揽云霞。

      *成文武双全艺,不负乡亲敬我茶。

      (第二首)

      早岁从军别故乡,如今鬓发惹秋霜。

      心存忧患常磨剑,身处和*莫忘枪。

      劈海巡洋消阻遏,凌空翔宇为图强。

      敢拼老骨擒敌去,护我中华万里疆。

      (第三首)

      巾帼汉子木兰花,百姓心中七彩霞.

      替父从军辞众老,为君征战保国家.

      刀光血影十年久,雪地冰天万里遐.

      将士身强多丧命,福星高照护英华.

      (第四首)

      男儿入伍志刚强,苦练精修作栋梁。

      牢记红梅迎冰雪,勤学翠竹顶骄阳。

      深山大泽胸怀远,月黑风高体魄康。

      多彩人生今上路,射雕响箭己开张。

      (第五首)

      此时相聚正初冬,鼓点频催泪欲从。

      入伍持戈当好汉,牵驹上阵要冲锋。

      英雄自古争年少,友谊从来重别逢。

      只盼荣归携手日,欢声笑语不龙钟。

      (第六首)

      军旅戎装三点红,情深血热五年浓。

      金戈铁甲将军梦,晋冀关山战士风。

      豪气刚生身沐雨,才华初露技雕虫。

      熔炉锻我凌云志,盛世驰骋似虎龙。

      (第七首)

      送君入伍设欢筵,半是祈福半是悬。

      濠水戏波年少爱,球篮高耸友人传。

      同学数载无穷事,插队时常醉共眠。

      反帝反修南北共,知青战士永相连。

      (第八首)

      兜鍪加顶士为冠,征战何惊骨肉残?

      鹰顾韬光须俟奋,鲸吞剑气御凌寒。

      长兴汉鼎众开济,永葆江山治久安。

      执锐披坚怀报国,从戎义胆与忠肝。

      (第九首)

      金戈铁马四十春,未忘初心义自真。

      耳畔常闻军号响,心头总忆故人情。

      风霜岁月磨筋骨,战友天涯泪沾襟。

      脱下戎装兵味在,豪侠肝胆照昆仑。

[阅读全文]...
  •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 文学
  •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避免不了的会接触到一些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领悟。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军行》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赏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古诗原文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译文翻译

      湖海之滨冷风次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解释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调曲》名。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

      折:断。

      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

      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创作背景

      陈羽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唐,其时,唐代边患不断,描写战士生活的诗歌层出不穷,这首诗即使作者早年宦游,任职幕府时所作。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试题】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

      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

      【作者简介】

[阅读全文]...
  • 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

  • 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

      《长歌行》选自宋代郭茂倩收编的《乐府歌词》汉代民间诗歌,那么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

      【作者】:无名氏(汉乐府)

      原文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简析

      《长歌行》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在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其实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也正是应为这样,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

      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长歌行》它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阅读全文]...
  • 长歌行 古诗作者是谁

  • 优美,诗歌
  • 导语:长歌行 古诗作者是谁?《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长歌行 古诗作者是谁

    长 歌 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阅读全文]...
  • 从军行王昌龄古诗翻译

  • 从军行王昌龄古诗翻译

      从军行是我们中学生必背古诗词之一,对于我们提高学*成绩有很大帮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从军行王昌龄古诗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人的队伍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乍看之下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其实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会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阅读全文]...
  • 爱国古诗《从军行七首》(其四)鉴赏

  • 爱国,写作
  • 爱国古诗《从军行七首》(其四)鉴赏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国古诗《从军行七首》(其四)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参考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②青海:指青海湖。

      ③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④穿:磨破。

      ⑤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⑥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背景】

      盛唐的边塞诗,大多是表达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但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的。“从军行”是乐府旧题,组诗共有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756)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

      拓展:爱国的古诗

      1、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6、天相汉,民怀国。——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一日出京怀古》

      7、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11、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13、仅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14、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15、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鲍防《元日早朝行》

      16、相州昼锦堂厨酝,卫国淇川岸竹萌。——姜特立《雅志小饮适宽仲送相州法酝并竹萌同至》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8、故国悲痛,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19、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0、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21、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辛弃疾《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22、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23、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梁启超《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

      24、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25、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先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2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7、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和蕃》

[阅读全文]...
  • 从军行王昌龄古诗内容

  • 从军行王昌龄古诗内容

      古从军行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古诗内容,欢迎阅览。

      【作品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作品赏析】

      古从军行七首系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作者简介】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诗人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阅读全文]...
  • 从军行杨炯诗词赏析(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

  •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全诗大意: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众所周知,烽火、烽烟、狼烟等词,代表着边境传来的警报。开篇即交代了时代背景,诗人用一个“照”字表达出军情的紧急,烽火好似照亮了长安的夜空。祖国边境正在受到侵扰,有志之士“心中自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不灭,何以为家!

    紧接着,第三、四句描写大军奔赴前线,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包围了敌军的堡垒。

    一个“辞”字,沉重,庄严;一个“绕”字,形象地描绘出画面,想象铁骑气势汹汹,把敌人团团包围住。

    “牙璋”是古代兵符,分凹凸两块,相合处成牙状,分别掌握在皇帝和统帅手中。统帅只有见到了皇帝手中的兵符,合二为一,严丝合缝,才能够出兵。否则就是擅自出兵,其罪当诛。

    “凤阙”是汉朝皇宫的代称,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个词,指代大军挥师出京,渲染出一种典雅、隆重的画面。

    “龙城” 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是匈奴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这里获胜,在本诗里,指代塞外敌方据点。在这里指敌军要塞。“铁骑绕龙城”,刻画出一幅画面: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第五、六句描写战场和战斗,但诗人并不正面进行描述,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行军打战的不可或缺的军旗和军鼓、边塞的风雪,融合交织,形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雪暗凋旗画”,从视觉出发:大雪纷飞,遮天蔽日,军旗翻滚,彩色的绣画黯然失色;“风多杂鼓声”,从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中夹杂着雄壮的进军鼓声。

    战场上,两军对峙,将士们顶风冒雪,奋勇杀敌,与侵占国土的匈奴誓死搏斗,场面何其悲壮!

    优秀的边塞诗在抒写戍边将士豪情壮志的同时,也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与残酷。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愿投笔从戎,“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整首诗节奏明快,气势恢宏。书生听见烽火军报传来,毅然投笔从戎,刚随从大军辞别京都,就在边塞包围了敌军,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个场景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如牙璋(兵符)、军旗、军鼓等等。

    每个情节呈现跳跃式的发展、又十分自然。而每一次跳跃之间,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书生怎样投笔从戎?如何告别家人?行军路上情况怎样?一概省略。

    “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贯通,如同山崖上的瀑布飞流,一气直下、一往无前,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有力突出了书生的爱国激情和唐朝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秦朝虽然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开端,但汉朝历经了四百年历史,是第一个大一统*能够进行长久统治的王朝。而后的隋朝也是个“短命”的王朝,唐朝自然受到汉朝的影响更大。

    由于这个政治因素,汉朝文学也深刻影响了唐朝文学的创作。比如汉朝乐府诗对于唐朝边塞诗创作,就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军行》,就本是乐府诗的标题。

    在初唐诗坛上,“初唐四杰”是无法绕过的代表人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是少年成名,英姿勃发。年少得志,便不免轻狂傲慢一些,而杨炯则更是恃才傲物。

    他曾经讽刺当时的朝臣为“麒麟楦”,说:那些玩杂耍的艺人,会把画着麒麟样子的布蒙在驴子的身上,让驴子翩翩起舞。可是呀,等到结束的时候,他们把布拿下来,驴子就是驴子,变不成麒麟。这已经是很*裸的讽刺了,也因为他出言无忌,得罪了许多人。

    在文学上,他也是同样的锋芒毕露,丝毫不屑于掩饰。

    当时“四杰”的排名上,大家都以为王勃第一,而杨炯居第二。

    杨炯就很不服气了,他说:“我呀,惭愧立于卢照邻之前,而耻居于王勃之后。”

    初唐年间,边境长年受到吐蕃、突厥侵扰。而唐朝建国基业的根本,就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因此,唐朝前期虽然有科举制度,但是名额有限。更多高级人才的选拔、升迁,更多的是加入关陇军事集团,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因此初唐年间,许多文人投笔从戎,或者加入边疆名将的幕府效命。

    公元679—681年(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杨炯此诗可能是此时所作。

    中国哲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李泽厚说:“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唐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整个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杨炯并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从军打过战,这首诗实际上是在借机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初唐诗坛,受到齐梁诗风的影响,流行的是刻意雕琢、绮错婉媚的宫体诗,纤丽绮靡,缺乏风骨,没有一丝男子气概。初唐四杰对此非常不满,他们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杨炯以一首气势昂扬的《从军行》,从亭台楼阁、丝竹管弦中走出,直奔边塞大漠,令人血脉偾张。

    这种男儿的血性,这种壮士的豪迈,这种纵然马革裹尸,亦一往无前的气势,都是沉醉在莺莺燕燕、酒樽花前的宫体诗人们所没有的,亦是初唐诗风所匮乏的,对后来的盛唐边塞诗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 - 句子

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 - 语录

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 - 说说

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 - 名言

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 - 诗词

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 - 祝福

从军行的古诗人是谁 - 心语

推荐词条

最适合过年的古诗词 带开的古诗起名 十段话的古诗 冲业绩的古诗词 夸老婆贤惠能干的古诗 哀怨痛苦肝肠寸断的古诗 河北省语文教材里的古诗 42个字的古诗都 比翼高飞的古诗 有关牛的古诗 从古诗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古诗江南的剧本 有关生活趣味的古诗词 正反都能读的古诗词 小升必背的古诗 描写山林里的诗的古诗 龙开头的古诗词 祝情人节快乐的古诗词 收录古诗文的书 3月雪的古诗词 描写红山茶花的古诗 描写漫山遍野草的古诗 描写推拿的古诗 关于85字的古诗 带宙字的古诗 古诗对答比赛的流程 滁州西涧古诗的 古诗的书籍封面 在人的古诗 莫为儿孙做马牛上的古诗 赞扬创作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