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 >

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

关于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阅读全文]...
  • 远上寒山石径斜全诗(远上寒山石径斜书法作品欣赏)

  • 书法
  • 前言

    问题:唐诗千古名篇杜牧《山行》怎样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估计小学生能讲的头头是道,诗歌的释义大家都很清楚。不过老街说的不是这个,需要注意的是几个可能会疏忽的地方,我依次讲一下自己的认识。未必准确,欢迎指正。

    一、第一句 是谁“远上”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首诗第一个问题是,首句的主语是谁?”远上寒山石径斜 “,是谁远上呢?

    看上去似乎是省略了主语“我”,有的注释中解释是:诗人自己远上寒山看到石径斜。不过第三句又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那么诗人不是上山了吗,怎么又停了车?难道是坐着车上的山?还是山上有车可以坐?似乎又讲不通。

    这一句的主语不是人。”远上寒山石径斜 “其实是主语后置,主语是石径,是石径远上寒山,而且看上去弯弯曲曲,这是比较复杂的诗家语句法。

    这种句法在杜甫的秋兴八首中可以看到: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居有所思。

    其中第三联: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这两句的句子结构和”远上寒山石径斜“类似。如果和唐朝另外一个诗人卢嗣立的《望九华山》第二联相比就更加清晰:

    九华深翠落轩楹,迥眺澄江气象明。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

    坐观风雪销烦思,惜别烟岚驻晓行。得路归山期早诀,夜来潜已告精诚。

    第三联”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这两句的句法和”远上寒山石径斜“完全一样。句子的节奏都是2-2-2-1,主语都是第五六字组成的词”孤岫“、”众峰“、”石径“。

    相同的还有白居易《浔阳春三首 》,其主语用法和位置完全一样,主语是香骑和钿车。

    金谷蹋花香骑入,曲江碾草钿车行。

    踏花的是香骑,碾草的是钿车,远上寒山的是石径,不遇阴霾是孤岫,正当寒日的是众峰。

    二、第二句 深处还是生处

    白云生处有人家。第二句是写诗人远望,看到石径弯曲远上的尽头是白云生处,那里有隐约的人家。

    古诗词传到今天经常有不同的版本, 是“深”还是“生”字存在疑义。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在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书中写作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

    有些课本中,本诗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例如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至于作者原来的版本究竟是生还是深就搞不清了。

    李白的《静夜思》仅仅二十个字,竟然也有好多的版本,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常见的版本来自于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

    老街*时也喜欢写几首小诗,写完后就发在自己的博客里,后来引用这首诗时发现个别语句不太好就直接进行了修改。于是我自己的一首诗, 在不同的文章里或者不同的媒体上会有不同的版本。大家都知道王安石练字的故事 ,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斟选了好久才定下来。古人甚至把赠人折扇上的诗在几年后追回来修改的故事,不过具体哪一位我记不清了。

    生或者深,也许作者本来就有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也许是*刊印传抄时出现了错误。不过深和生都各有味道,您喜欢深处还是生处呢?

    三、第三句 何为坐爱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需要说的是“坐”,这里不能望文生义,“坐”不是坐下,更不是特指坐在车子里的意思(虽然他可能就是坐在车子里)。”坐“这个字在这里解释为“因为、由于”。

    宋朝的梅尧臣《夏日晚霁与崔子登周襄故城》尾联也用了坐爱,是一个意思:

    雨脚收不尽,斜阳半古城。独携幽客步,闲阅老农耕。

    宝气无人发,阴虫入夜鸣。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

    停车坐爱枫林晚,意思是因为喜欢黄昏里的枫林,所以我停下了车,这也是倒装,可以解释为“坐爱枫林晚停车”。梅尧臣的”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意思是我并非一个刻意躲避喧哗(世间纷争)的人,只是因为喜欢这里清风悠远的意境 ………

    四、石径斜的斜怎么读?

    古代很多字的读音与今天普通话不同,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我过去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读作 [xiá],为什么要读作 [xiá]呢?

    查一下《*水韵》就知道这个”斜“字与花、家同在古韵“下*六麻”。《*水韵》的六麻和《唐韵》的麻韵一样,唐朝人杜牧读这首诗一定是押韵的。根据康熙字典记载,斜有一种读音与“邪”一样,唐韵里似嗟切、宋韵书中徐嗟切,都是韵母a的发音。

    《唐韻》似嗟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嗟切,音邪

    前几天老街写过一篇文章《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不押韵吗》,这首诗的”者“读作【zhǎ】、下读作【hǎ】,其实是押韵的,有一个读者留言顺便提到了斜的发音:

    我们湖南邵阳县口音下字读ha音,野字读ya音,斜字qⅰa音,许多古诗用家乡话读来很押韵。

    记得还有读者说他们老家的方言今天还读作 [xiá],具体哪里就记不清了,我相信还有地方的方言会读作sia、jia等发音。

    因为入声字在普通话里的消失,以及地域不同和今古音调的变化,很多诗词用普通话阅读并不押韵,但是用一些方言阅读却是押韵的。

    在杜牧的另一首诗中,我们发现蜗牛在古代原来读作瓜牛。如果在课堂上我们读作瓜牛,估计同学们会哄堂大笑,可是这个字在古诗里真得读作gua ,不信看看这首杜牧的《朱坡绝句》:

    乳肥春洞生鹅管,沼避回岩势犬牙。自笑卷怀头角缩,归盘烟磴恰如蜗。

    这首绝句的韵脚是蜗和牙 ,牙ya和蜗gua和斜、花、家一样,也属于*水韵的下*六麻韵部。蜗牛读作gua牛可不仅仅是古代,在今天的陕西、广东、福建、中国台湾甚至甘肃等地方都有瓜牛的读法。下面是网友们的留言:

    秦武粤鹏:陕西方言蜗牛读作:guagua牛。馬乐天:兰州话叫gua gua 牛;戒急用忍32:西安周边的郊县都叫瓜瓜牛。

    结语

    杜牧《山行》这首诗的四个问题,是我们阅读古诗词常常遇见的问题。首先是诗家语的句法多变,即使是同样句法结构的句子,主谓宾的位置也未必相同,更不能用散文句法来解释古诗的语法。

    其次,版本的不同是常见现象,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有很多版本,甚至有时候不同版本会有不同的意思。

    再次,古诗中的词语与今天词语的意义会有不同,不能简单的望文生义。

    最后是今古读音的不同,今天阅读时遇到不押韵的诗词不要怀疑,在古代99.9%是押韵的。诗经押前秦时的韵,古诗十九首是押汉朝的韵,隋朝以前都是各朝代当时口语发音押韵,隋朝以后,文人们开始按照韵书来押韵, 这以后口语发音和韵书不同的现象越来越多。

    元朝和清朝的官话都没有入声,可是元朝的诗人依然按照《*水韵》来写诗,清朝甚至在科举诗赋取士的时候,依然按照《*水韵》的韵书标准来鉴定试帖诗是否落韵。作诗押韵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确实有不押韵的,例如这首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阅读全文]...
  • 远上寒山石径斜全诗

  •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m.ju.51tietu.net)。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青山郭外斜的上一句

  • 青山郭外斜的上一句是什么?

      最佳答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出自:过故人庄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阅读全文]...
  • 己亥杂诗龚自珍斜读音

  • 己亥杂诗龚自珍斜读音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的`风气。下面是己亥杂诗龚自珍斜读音,欢迎参考阅读!

      jǐ hài zá shī

      《己亥杂诗》

      qīng gōng zì zhēng

      清 龚自珍

      hào dàng lí chóu bái rì xiá , yín biān dōng zhǐ jí tiān yá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luò hóng bù shì wú qíng wù , huà zuò chūn ní gēng hù huā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斜念xiá

      ”斜“古音念xiá,在部分古诗中使用古音以求押韵.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乌衣巷口夕阳斜”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写作背景

      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

      三、中心思想

      诗人愤然辞官,回家途中触景生情发出感慨,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关注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

      四、译文赏析理解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五、词义

      吟鞭:诗人的马鞭,多用来形容行吟的诗人。

      即天涯:便是天涯。这里指远离京师。

      落红:落花。

      六、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落红比喻诗人自己,花指国家、人民,也可比作理想信念。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及时离官辞京,也要像落红一样,化作春泥,报效国家和人民。此句托物言志。

[阅读全文]...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句解读

  • 青山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句解读

      【出处】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意思】

      绿树环绕村庄,青山横卧 在城郭的外面。合:环绕。郭:外城, 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斜:横亘。

      【赏析】

      意谓故人庄环境优美,绿树环抱,青山斜欹,远山*树,无不使人赏心悦目。“合”字见树之多,“斜”字见山之远。字斟句酌,却不见雕琢痕迹,具有天然浑成之妙。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处绿树环 绕,远处青山相对的景色。[例]百里漓 江,没有超凡脱俗的仙境,到处是“绿树 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或园 林美景。(刘益之《关于桂林山水美的 特征及其他》)

      【全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鉴赏】

      孟浩然有济世之志而不得实现,所以虽以隐逸自高,而其孤独抑郁乃至愤激不*的情绪时露于诗章。这一首,却是难得的例外。

      且看这首诗表现了什么: “故人”准备好“鸡黍” (田家自有,不假外求)来邀“我”,何等亲切!他一邀我就去,何等爽快! “绿树村边合”,这是“至田家”所见的*景; “青山郭外斜”,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远景。*景、远景,都令人赏心悦目,感到这里清幽、淳朴,自成天地。接下去便是田家欢聚。“鸡黍”早已摆好,还有酒。推开窗子,出现在面前的,是晒谷场、菜园子,不用说还有其他。总而言之,是一派田园风光。把酒共话,话题当然不限于“桑麻”,但不外是农业生产和田家生活,压根儿忘掉了名缰利锁。临别之时,不待主人邀请,自动宣告重阳再来,表明他在“故人庄”摆脱了烦恼,得到了欢乐,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因而留恋田家,皈依田家。

      全诗任意挥洒,浑然天成,似乎未加炉锤,却把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纯真深厚的朋友情谊融为一体,诗意盎然,耐人寻味,从格律方面看,又是无懈可击的五律。只有艺术功力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诗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阅读全文]...
  • 寒山诗句鉴赏

  • 古诗文
  • 寒山诗句鉴赏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寒山诗句鉴赏,欢迎参考!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知春。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寒山(唐代诗僧)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寓居浙东天台山。唐代著名诗僧。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他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常至天台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将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背回寒石山维持生活。

      寒山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全唐诗》存诗312首。元代传入朝鲜、日本,后译成日、英、法文。[1]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人物简介 : 寒山子

      寒山作为*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二十世纪以来一直受到日本学者的推崇。自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起,寒山诗就在日本一版再版,并且有十多位学者对其诗作了大量研究、注释及翻译工作。日本著名小说家森鸥外(1862—1922年)曾根据寒山诗集前闾丘胤的序言,写了名为《寒山拾得》的一篇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

      评议研究

      五四运动时期,中华大地开始大力倡导白话文。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1928年新月书店出版﹚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由此,寒山始受到国人的青睐,大陆及台湾学术界纷纷撰文评议寒山,新*成立后到八、九十年代,寒山研究更呈现出雨后春笋之态势。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美国“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将寒山奉为偶像,其诗一时之间风靡欧洲。寒山诗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为众多的读者所接受,在那里,他赢得了比李白、杜甫还要高的声誉。

      寒山诗在二十世纪受到了*及西方众多读者、研究者的关注。随着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脚步的逼*,文学及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文学史上那些如寒山一样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接纳的诗人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以下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过去百年中的寒山研究概况。

      研究内容

      二十世纪以来的寒山子研究,总体上可分为生*研究和作品研究两大部分。关于寒山子生*研究包括对其生活年代、生活经历、以及葬地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寒山子生活年代问题,历来有“贞观说”(公元627—649)、“先天说”(公元712—713)以及“大历说”(公元766—799)三种说法。贞观说以唐代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所作《寒山子诗集序》为始,后经宋释志南《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肯定,后人如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宋释本觉《释氏通鉴》、元释熙仲《释氏资鉴》、1979年版的《辞海》等均以此说为准,*有学者中亦有赞同此说者,其中以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诗》为代表。前者以诗为证,通过历史与寒山诗的相互印证,指出寒山“约生于隋开皇三年(584),卒于唐长安四年(704)﹙也许是个概数,难以肯定﹚”。后者通过对寒山诗中所反映社会状况的详尽分析同样支持贞观说。先天说以宋释赞宁所作《宋高僧传》为滥觞。此说仅有元释昙噩,撰于至正二年(公元1366)的《科分六学僧传》和谭正璧所撰,1934年版的《*文学家大辞典》表示赞同。

      对寒山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及对诗歌内容分类的研究,有以下几种看法。李振杰在《寒山和他的诗》 中将寒山诗内容分为以下几种:表达对战乱时期社会伦理崩溃状况下社会中丑恶现象的讽刺和嘲弄;对山林生活的描写和吟咏;直接宣传佛理;记叙个人生活及身世。李敬一在《寒山子和他的诗》中,把寒山子诗歌内容分为: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思想面貌;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下层群众的生活状况、揭露社会上不合理的婚姻现象;反映沙门生活,宣扬虚无观念、因果轮回、消极遁世以及描画社会炎凉世态和城镇、乡村不同*俗等几个方面。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对其诗歌也作了较系统的分类,将其诗歌分为:自叙诗、隐逸诗、风俗诗、道家诗和佛家诗五类,并分别对各类诗歌作了较详尽的解释和说明。项楚《寒山诗校注·前言》中认为寒山诗“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世俗诗与宗教诗,不过,二者并不是绝对地泾渭分明的。”其世俗诗中又包括抒情咏怀诗、讽世劝俗诗、山林隐逸诗等。 通过寒山子诗歌内容的探究,可以使我们看清当时社会的基本面貌,从而进一步认识其诗歌的价值。寒山子的诗歌“有相当多的作品触及现实生活,大谈人生问题,从农业生产、社会道德、到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几乎触及了农村生活的各个角落,这部分诗歌不仅在绮靡软媚的初唐诗风笼罩下面使人感到清新可爱,就是在高亢激昂的盛唐之音回荡的时代里,也掩盖不了它的蓬勃生机和朴爽之美。”寒山诗歌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对社会现实等各方面的反映表现出来。

      除了对寒山诗歌总体上的内容分类研究外,由于寒山诗中表现出驳杂的儒、释、道思想,有人认为其诗从内容上看“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因而,对寒山诗歌宗教思想的研究也颇为重要。张立道《浅谈寒山子诗的道家思想》、钱学烈《试论寒山诗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这两篇文章对寒山诗所体现的儒、道思想有所论述。然而,寒山思想相对来说受佛教思想影响更大,其诗中体现佛禅思想的诗占一大部分。台湾黄永武指出:“唐人中以诗来写禅理,写得最多,写得境界最精湛的,应该是寒山。” 因而对其诗歌从禅的角度分析也是一个重要切入点。钱学烈在其《寒山子禅悦诗浅析》中,将其佛禅诗分作佛教劝戒诗和禅悦诗两类,而其禅悦诗又分为禅语禅典诗、禅理诗、禅悟诗、禅境诗、禅趣诗几类,并分析各类诗歌具体包含内容及思想特征,系统地对寒山子佛禅诗进行了分类整理工作。另有何西虹的《略论寒山景物诗中的禅意》一文,对寒山景物诗中所体现的禅意之美有所论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寒山诗集提要》中指出,寒山诗“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可见寒山诗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探究其诗的艺术特色。李振杰《寒山和他的诗》中指出,寒山诗“蕴藏着神秘的禅机哲理”、“形式自由、感情朴实”、“语言通俗”、多用“比拟的手法”等几大艺术特点。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诗》中则指出,其诗歌“具有民歌那种通俗、质朴、生动、清丽的特色”、“常采用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尤其注重自然界声音的模拟”、“体制上一般都较为短小……形式和风格是比较多样的”等艺术特点。钟文《诗僧寒山子》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讥讽时态,毫不容情”、“劝善戒恶,富于哲理”、“俚语俱趣,拙语俱巧(沈德潜《古诗源·例言》),耐人寻味”、“有许多比喻生动的句子”、“叠字的连用”等几方面。

[阅读全文]...
  • 山行杜牧中的斜到底读什么

  • 山行杜牧中的斜到底读什么

      山行杜牧中的斜到底是怎么读的呢,大家要不要了解一下?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为你整理的山行杜牧中的斜到底读什么吧!

      根据古诗句押韵的规律,这里的“斜”应读作xiá,指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山行

      杜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á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简析】

      这首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 黄鹤楼古诗崔颢的读音

  • 文学
  • 黄鹤楼古诗崔颢的读音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下面小编收集了黄鹤楼古诗崔颢的读音,供大家阅读。

      huáng hè lóu 黄鹤楼

      cuī hào 崔颢

      xī rén yǐ chéng huáng hè qù 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huáng hè yí qù bù fù fǎn 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 fāng cǎo qī qī yīng wǔ zhōu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rì mù xiāng guān hé chù shì 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词语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译文

      译文一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译文二

      前昔仙人,早已驾乘黄鹤飞去;如今此处,空空留下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归还;时过千年,唯有白云飘荡。晴川一旁,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夕阳西下,何处才是家乡?长江烟雾弥漫,思愁油然而生。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这首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这首诗。为此,说诗者众**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作者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这首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作者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作者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这首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这首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这首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这首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这首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崔颢《黄鹤楼》古诗解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 - 句子

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 - 语录

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 - 说说

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 - 名言

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 - 诗词

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 - 祝福

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 - 心语

推荐词条

心中有结放不下的说说 小孩生病很心疼的说说 骂渣男说说 人生下一站说说 二婚图片说说 陌生的城市心情说说 和老公结婚三年的说说 关于胃不舒服的说说 关于自己改变的说说 女人活着不容易的说说 女儿拿到奖学金的说说 清吧听歌喝酒心情说说 因家事心情不好的说说 爷爷去世了的心情说说 被男生拒绝的说说伤感 关于骂男朋友的说说 关于没必要的说说 qq空间说说带字配图 别人不欠你的说说 有关恨一个人的说说 谢谢你关心我的说说 别人不愿意帮你的说说 宝宝百岁岁微信说说 老婆和情人谁重要说说 人都会慢慢长大的说说 关于感冒了的说说 带说说的图片大全唯美 关于不要等待的说说 qq空间说说倒计时 天热游泳搞笑说说 23岁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