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李世民时代的古诗 >

李世民时代的古诗

关于李世民时代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世民时代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世民时代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李世民时代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李世民时代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李世民时代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李世民时代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李世民时代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李世民时代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李世民时代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李世民时代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李世民的诗句

  • 李世民的诗句

      李世民的诗句

      赠萧瑀——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正日临朝——李世民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幸武功庆善宫——李世民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lq。

      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重幸武功——李世民

      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况兹承眷德,怀旧感深衷。

      积善忻馀庆,畅武悦成功。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

      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

      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瑞气萦丹阙,祥烟散碧空。

      孤屿含霜白,遥山带日红。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

      执契静三边——李世民

      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

      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皎佩星连景,飘衣云结庆。

      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烟波澄旧碧,尘火息前红。

      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

      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

      书绝龙庭羽,烽休凤穴戍。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

      孔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

      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羽贤崆岭四,翼圣襄城七。

      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

[阅读全文]...
  • 李世民的诗句大全

  •   李世民的诗句大全

      赠萧瑀——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正日临朝——李世民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幸武功庆善宫——李世民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lq。

      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重幸武功——李世民

      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况兹承眷德,怀旧感深衷。

      积善忻馀庆,畅武悦成功。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

      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

      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瑞气萦丹阙,祥烟散碧空。

      孤屿含霜白,遥山带日红。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

      执契静三边——李世民

      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

      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皎佩星连景,飘衣云结庆。

      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烟波澄旧碧,尘火息前红。

      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

      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

      书绝龙庭羽,烽休凤穴戍。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

      孔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

      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羽贤崆岭四,翼圣襄城七。

      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

      李世民的诗句大全

      赠萧瑀——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正日临朝——李世民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幸武功庆善宫——李世民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lq。

      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重幸武功——李世民

      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况兹承眷德,怀旧感深衷。

      积善忻馀庆,畅武悦成功。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

      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

      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瑞气萦丹阙,祥烟散碧空。

      孤屿含霜白,遥山带日红。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

[阅读全文]...
  • 李世民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直言鲠议,致天下太*。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4.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5.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6.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尔。

    7.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8.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9.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10.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1.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12.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饥,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帮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侧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13.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可见文皇之胸怀,不愧天可汗之名也。

    14.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15.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16.朕闻以德下人者昌,以贵高人者亡。是以五岳凌霄,四海亘地,纳污藏疾,无损高深。志冲欲以匹夫解位天子,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当无罪,是其狂也。譬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遮日,何损于明!

    17.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18.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籓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

    19.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20.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21.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22.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23.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24.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

    25.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

    26.会须杀此田舍翁!

    27.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28.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2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30.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31.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32.归语尔可汗,我父子东征,能寇边者可即来。

    33.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34.理人必以文德,防边必以武威。

    35.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36.甲兵之设,义在止戈。

    37.远馋佞,*忠良。

    38.今人*《孙子》者,但诵空文,鲜克推广其义。治力之法,宜遍告诸将。

    39.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道,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

    40.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

    41.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4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阅读全文]...
  • 李世民《过旧宅二首》赏析

  •   【原文】

      《过旧宅二首》

      作者:唐·李世民

      【其一】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注释】

      ①旧宅:指武功庆善宫。

      ②谯邑:魏武帝曹操故里。在今安徽毫县。

      ③苔古:全诗校:“一作台*。”

      ④“四海”句:谓天下一统。《汉书·高祖纪》:“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

      【其二】

      金舆巡白水,玉辇驻新丰。

      纽落藤披架,花残菊破丛。

      叶铺荒草蔓,流竭半池空。

      纫佩兰凋径,舒圭叶翦桐。

      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

      架海波澄镜,韬戈器反农。

      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

      【注释】

      ①白水:在今湖北枣阳。汉光武帝生于此。张衡《东京赋》有“龙飞白水”之句。

      ②叶铺:全诗校:“一作铺庭。”

      ③纫佩:(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④剪桐:周成王与叔虞戏,剪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曰:“天子无戏言。”遂封叔虞于唐。见《史记·晋世家》。

      ⑤九围:九州。《诗·商颂·长发》:“帝命式于九围。”

      ⑥架海:犹航海。

      ⑦“韬戈”句:谓息兵务农。反,同“返”。

      ⑧文同轨:《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⑨歌大风: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归故乡沛县,召故人父老欢宴,帝自击筑,作歌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见(史记·高祖本纪)。

      【赏析】

      李世民于公元599年(隋开皇十八年)初出生于“武功别馆”,十八岁随父李渊起兵太原,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统一全国,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即位后,于公元632年(贞观六年)三十五岁时重临武功旧宅,回顾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感慨颇深,创作了这组诗,共二首。

      第一首*似五言律诗。首联“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不仅扣住题目——“过旧宅”,同时暗示帝王身份。“翠辇”和“鸣笳”,都是皇帝外出巡幸时的车马仪仗。新丰是汉时县名,刘邦称帝后,刘太公思归故里,刘邦仿老家丰地街巷另筑一城于关中,并迁故旧居之,以娱太公,后更名为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谯邑,秦置县,为魏皇室本贯所在地;李渊早年仕隋时曾任谯州刺史,其地在今安徽亳州。这里既以“新丰”、“谯邑”借指武功旧宅,而且蕴含君王荣归故里之意。

      中间两联描写旧宅眼前景。三、四句“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上句的“园荒”,表明旧宅被闲置无人居住;“径新”透露出帝王旧宅*时有人守护整葺。下句则由“园荒”带出“苔古”,由“径新”带出“阶斜”。路边阶下铺满绿茸茸的苍苔,遮住了半截斜阶。“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园池里的流水不断流淌更新着,老树也不断发出新芽开出新花,宅园里始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末联“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尾联气魄宏大,刚健有力,充满豪迈的情怀,既总结了全诗,又点出了题旨,历来被认为与汉高祖刘邦“风起云扬之歌同其雄盼,自是帝王气象方侔”(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评汇一》)气势相当。

      《过旧宅》第一首全诗四联八句,通篇对仗,中间两联,偶对工致;尾联一气流走,引出无限豪情。虽还不是一首严格的五律,但却已呈现出初唐律诗的某些特征。

      第二首以菊入诗,表达了李世民对当年起兵太原,以国为家之志得以实现的感慨。与第一首同样,基调昂扬奋发,风格雄浑豪迈。

[阅读全文]...
  • 《还陕述怀》李世民唐诗全诗赏析

  •   《还陕述怀》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关东胜利回师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短排。此诗描写战争场面,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

      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

      【注释】

      ⑴慨然:长叹的样子。抚长剑:手抚腰间的长剑。

      ⑵济世:济世救民。邀名:争名夺利。

      ⑶星旂、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形容行动迅猛,纪律严明。旂(qí):即“旗”。

      ⑷遍野:满山遍野。

      ⑸登山、背水:形容地形比较复杂。麾武节、纵神兵:形容战斗指挥比较灵活。

      ⑹昔:昨天。

      ⑺*:和*统一。

      【白话译文】

      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统一。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创作。

      隋朝末年,李渊集团在关中(陕西),刘武周在山西,王世充集团在洛阳控制中原,窦建德盘踞在山东、河北一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先*了刘武周,解决了后顾之忧,然后出函谷关,攻打洛阳,洛阳还没打下来,窦建德就率兵来救,李世民分兵,一部分围洛阳,自己亲率几千骑兵奔虎牢关,当时的情况是李窦双方实力悬殊,但结果是窦建德轻敌冒进,在虎牢关一战大败,窦建德被俘,唐军回军洛阳,王世充投降。这年李世民二十三岁,以劣势兵力击败王窦,体现了卓越的统帅才能,奠定了唐统一天下的基础。

      【赏析】

      全诗分三层。首联一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背水纵神兵”用典,《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这里作者是以大军事家韩信自比。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末联为第三层,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诗是李世民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全诗充满浩然正气。此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阅读全文]...
  • 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唐诗鉴赏

  • 唐诗
  •   《经破薛举战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作。这首诗是在统一中原之后,李世民重经殊死决战大破薛举之地,抚今追昔发出的感慨。

      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注释】

      ⑴减:一本作“灭”。

      ⑵抱:《英华》作“拖”。

      【赏析】

      这首诗题下原有小注:“义宁元年(617),击举于扶风,败之。”可知此诗当作于陕西扶风。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617年夏天,李渊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流域。不久与敌对割据势力薛举大战于长安西路要塞扶风。扶风一役为日后扫*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诗前十句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的情形。前四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后六句:“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鲸鲵,古人认为是凶猛的大鱼,雄者为鲸,雌者为鲵)彻底消灭。在这六句中,诗人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一气直下,势如破竹,力如千钧。

      第二大段写重过战地的所见所感。前两句:“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诗人来到扶风战场,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场景。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减灶”,语出《史记·孙子传》,齐将孙膑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以示兵力虚弱,诱魏将庞涓进入包围圈,将其歼灭。这里的“减灶”,实指军灶,同时也补足了上一段对战争的描写:不仅有战场上的力的明争,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那中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远处的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天下,才深感*。

      这首诗全篇采用今昔对比,既有英姿勃发的少年豪杰的形象,又有气概浩瀚的英年帝王的形象,既有激烈的沙场征战描写,又有和*时期的图景,既有世事沧桑,万物无常的感慨,更有气吞长河刚健奔放的帝王气概,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增加了的张力。

      这首诗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它在语言的工整和词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逐步向排律发展,首开风气,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又是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被誉为“千古一帝”。在位二十三年(627-649),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称他在贞观(627-649)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他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树,在诗歌创作上也颇有成就。

[阅读全文]...
  • 歌颂新时代诗歌

  • 诗歌,歌颂
  • 歌颂新时代诗歌(通用5首)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歌颂新时代诗歌,欢迎大家分享。

      歌颂小康

      13亿人民穿过时光的隧道

      来到了今天

      走上了小康

      走上了前途明媚的未来

      天空是如此的晴朗

      空气是如此的清爽

      环境是如此的清香

      晴朗的晴空万里

      清爽的沁人心扉

      清香的心肠欲断

      是因为穿过了5000年的时光隧道

      来到了新时代的广场上

      人身最宝贵的自由

      可以舍弃生命和爱情而对换的自由

      今天得以实现

      在祖国的大地上

      你可以自由自在的行走

      在祖国的大地上

      你可以自由自在的居住

      在祖国的大地上

      职业的生涯你可以自由自在的选择

      这样的空间足以施展你的才能

      这样的空间足以施展你的志愿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感谢这个美丽的今天

      13亿只鸽子

      尽情的飞吧

      飞出你的精彩

      飞出你自由自在的美丽可爱

      赞美春天·讴歌新时代

      作者:红壹 现代

      春天用旋律,击碎了大河万里寒冰。

      醉人的花香,弥漫在南国的田野小巷。

      浓浓的绿荫,浩浩荡荡向着北方涌动。

      站在珠穆朗玛的峰顶,迎接东方初升的红日。

      草原深处那晶莹的`露珠,映出了蔚蓝无边的苍穹。

      春天来了!哪怕大地还有残留的冰雪。

      春天来了!哪怕黑夜还会刮起刺骨的寒风。

      阳光踏着舞步,唤醒了冬天沉睡的公主。

      细雨伴着柔情,抚慰着世间祈盼的心灵。

      春天如清新牧歌,燕子的呢喃应答着布谷的鸣叫。

      春天如粗犷秦腔,霹雳一吼让山川震荡泾渭奔腾。

      春天像唯美的写真,青荇摇曳梨花带雨。

      春天更像恢宏的写意,删繁就简化腐成奇。

      为一张白纸改换面容。

      春天是唐诗,玉门关外羌笛杨柳。

      春天更是预言,丝绸古道海波万里。

      纵横捭阖欣欣向荣,鸿雁展开臂膀。

[阅读全文]...
  • 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赏析

  •   【原文】

      《经破薛举战地》

      作者:唐·李世民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灵。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注释】

      ①《全唐诗》题下注:“义宁元年(617),击举于扶风,败之。”薛举(?-618):隋末地方割据者,大业十三年(617)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尽有陇西之地,拥众十余万。义宁元年十二月寇扶风,唐太宗率师大破之。武德元年(618),败唐军于高柘(木字旁换土字旁)(今陕西长武北),欲乘胜取长安,未行发病死。两《唐书》有传。

      ②移锋:移师。

      ③落星:传说诸葛亮临死前有赤星投入所在军营,见《蜀志·诸葛亮传》裴注引(晋阳秋》。后因用作咏寿终或气运已尽的典故。

      ④氛沴:凶气。

      ⑤鲸鲵:春秋时,楚王曾以鲸鲵比喻凶恶不义之人,见《左传·宣公十二年》,后因用为典实。

      ⑥减灶:军中并灶而炊,故示虚弱,是战国时孙膑用兵的故事。见(史记·孙子吴起传》。

      【赏析】

      这首诗题下原有小注:“义宁元年(617),击举于扶风,败之。”可知此诗当作于陕西扶风。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617年夏天,李渊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流域。不久与敌对割据势力薛举大战于长安西路要塞扶风。扶风一役为日后扫*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诗前十句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的情形。前四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后六句:“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鲸鲵,古人认为是凶猛的大鱼,雄者为鲸,雌者为鲵)彻底消灭。在这六句中,诗人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一气直下,势如破竹,力如千钧。

      第二大段写重过战地的所见所感。前两句:“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诗人来到扶风战场,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场景。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减灶”,语出《史记·孙子传》,齐将孙膑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以示兵力虚弱,诱魏将庞涓进入包围圈,将其歼灭。这里的“减灶”,实指军灶,同时也补足了上一段对战争的描写:不仅有战场上的力的明争,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那中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远处的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天下,才深感*。

      这首诗全篇采用今昔对比,既有英姿勃发的少年豪杰的形象,又有气概浩瀚的英年帝王的形象,既有激烈的沙场征战描写,又有和*时期的图景,既有世事沧桑,万物无常的感慨,更有气吞长河刚健奔放的帝王气概,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增加了诗歌的张力。

      这首诗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它在语言的工整和词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唐诗逐步向排律发展,首开风气,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

[阅读全文]...
  • 《赠萧瑀·疾风知劲草》唐诗李世民

  • 唐诗
  •   《赠萧瑀·疾风知劲草》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前言】

      《赠萧瑀》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注释】

      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

      疾风:大而急的风。

      劲草:强劲有力的草。

      板荡:动乱之世。

      勇夫:有胆量的人。

      智者:有见识的人。

      【翻译】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赏析】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李世民时代的古诗 - 句子

李世民时代的古诗 - 语录

李世民时代的古诗 - 说说

李世民时代的古诗 - 名言

李世民时代的古诗 - 诗词

李世民时代的古诗 - 祝福

李世民时代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对冬天充满希望的古诗 带血字的飞花令古诗书里有的 形容负能量的古诗词 描写楼阁前银杏落叶的古诗 以引的形式做古诗标题 写杨贵妃最伤心的古诗 时间都去哪儿了李白的古诗 清明时节的景象古诗 表示男人不可靠的古诗 关于战胜疾病的古诗 致敬疫情的古诗 中国古诗词的美丽在哪里 有乐和吉的古诗 赞美风声的古诗 与蛇有关的优美古诗词 有关春季的著名古诗 以博为内容的古诗 有关庆元旦迎新春的古诗 祝公司更加辉煌的古诗词 形容过去半年的古诗 引用古诗词的新年祝福 关于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知识 表达想回到过去的古诗 祝朋友白头偕老的古诗词 36字的古诗词书法作品 描写春天的古诗朱熹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古诗感情 关于中秋的古诗的简笔画 1000字左右的古诗 包含情侣网名的古诗 描写春天短暂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