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 >

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

关于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木兰古诗词

  • 木兰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兰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代: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译文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注释

      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舴艋(zé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竞:指赛龙舟。

      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并:并排。

      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放:停止。

      中庭:庭院中。

      杨花:柳絮。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文学创作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一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比拟新颖而饶有风趣,可谓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而又生动,从而拥有“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具见阿袁《宋词故事——意中人欲弄花影》)。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他的诗歌在当时也享有盛名。

      其词意韵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上影响巨大,他是使词由小令转向慢词的过渡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著名。宋祁很赞赏他〔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称之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遯斋闲览》)。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张子野词云:“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词坛丛话》)陈廷焯又称:“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白雨斋词话》)恰当地指出了张先在词史上的地位。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阅读全文]...
  • 木兰诗古诗词

  • 木兰诗古诗词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木兰诗》全文的主旨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作者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曲阳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唉……唉……”花府内传来一阵叹息,是谁为何事叹息呢?她就花老爷的小女——花木兰。

      花木兰从小跟着花老爷*武,花老爷是朝廷的将领,因花甲之年而还乡养老。木兰从小好学,玩枪弄棍,当是强身练体,织布、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木兰为何事叹气呢?”花姐问 。

      “姐姐,我是担心昨夜军贴上有爹爹的名字,如今爹爹岁数已高,如何能与敌军打战呀?”

      “是呀,我也挺担心的,你看咱家也没长子,小弟又太小,如何能替爹打战呀?”花姐忧愁地说。

      因朝廷将领不足,花老又曾带兵打战百战百胜。所以点名让花老去。

      木兰左思右想。“咦!”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木兰高兴地笑着说。

      ”妹妹有何高见哪?“花姐说。

      ”待会接你就会知道的。“木兰神秘兮兮地说。

      ”好,木兰还不肯说,那姐姐我就拭目以待喽!“花姐笑着说。

      ”老爷,外面来了位身穿铠甲的将军,说要见您 。“下人说。

      ”让他进来吧!“花老爷说。随着,那位将军跟着下人进来。

      ”请,将军。“下人说。

      ”好“将军说。

      ”花老爷,您老不认我了吗?“那位将军说。花老爷左看右看,上下打量了将军一番。

      ”这位壮士,老夫真的不认识你,请问你尊姓大名呀?“花老爷说。

      ”哈哈,爹,是我呀,我是木兰呀!“花木兰笑着说,随手摘下头盔。 呀!木兰,真是木兰,呀!”花府人吃惊地说。木兰,你怎么穿成这样?”花母问。“对呀,怎么回事?”花父又问。 “哎呀,我想去打战,保卫国家。”花木兰说。“荒唐,简直荒唐至极!不可理喻!你一个女孩子怎能打战呢?!”花父气急败坏的说。“是呀,木兰哪,听娘的',不要去。”花母劝道。你该不会是想替父从军吧?”花姐说。“哦!木兰姐变成哥哥喽!”花弟笑着说。“爹,如今年势已高,不适打战,就让木兰我替你出征吧,一是代您出征,二是保家卫国啊!”木兰昂搜挺胸地说。“可是你是女孩子呀,军营不是你女孩子进去的。”花父花母异口同声说。“我穿成这样,连你二老都认不出来,其他人就更难知晓了。”花木兰说。“既然木兰决心已定,爹娘就答应了吧!”花姐替木兰说道。花父冥思苦想了很久。“好吧,那就去吧,从军艰苦,可得保重身体啊!花父定叮叮嘱说。

      ”木兰,敌军来势凶猛,万事可要但心,娘只能盼你凯旋归来。“花母说着,泪水模糊了眼睛,满是不舍。

      ”妹妹,你这一去,不知多少年才能回来,这是姐姐绣的荷包,想家了,就拿出来看看。“花姐说着就掏出一个荷包递给木兰。

      ”木兰姐,你要当大英雄啦,弟弟会想念木兰姐的。“花弟笑着说。

      ”好,爹娘多保重,姐,你要照顾好爹娘和小弟。木兰走了。“木兰跪下给爹娘磕完头,上马走。

      ”木兰啊!保重啊!—— “花姐和花父母向木兰背影喊。木兰快马加鞭地赶往军营。路上遇到两位将领。 ”请问兄台这是去哪儿?“花木兰问。

      ”我们是赶往军中的士兵。看兄台你这身装扮,也是军中将军吧?“其中的一位说。

      ”我姓花,叫木——“木兰心想:要说我叫花木兰的话,他们肯定会怀疑我是个女的。

      ”怎么了,花兄叫什么?“另一位说。

      ”哦,我叫花木棣。“花木兰说。

      ” 花兄名字果然与众不同,好,我叫赵斌。“赵兄说。

      ”我叫陈晋元。“陈兄说。

      ”那我们就一起同行吧!“陈兄说。

      ”既然这样,我们就结拜兄弟吧。我是大哥。“年龄更大的陈兄说。”花弟,那你就年龄最小,我俩就叫你花弟吧!“

      赵兄说。三人一起赶往了军中。

      ”花将军,敌军向我军发起强烈进攻,我军快顶不住了。“战士甲急切说明。

      ”走,我去会会敌军!“木兰胸有成竹地说。

      ”杀呀——,弟兄们,上!“木兰视死如归的左一刀右一枪得和敌军展开生死搏斗。

      ”花弟,刚才在战场上,你功夫不凡呐,把敌军杀得落花流水,仓皇而逃。陈某佩服,佩服!“陈兄说。

      ”是呀,花弟果然厉害!“赵兄称赞说。 ”大哥,二哥严重了,只是我练的一些三脚猫的功夫哪比的上你们武艺高强呐!“木兰说谦虚地说。

      战斗十多年,我军已将敌军打退,我军凯旋入朝。皇上赏赐木兰等人后,恩准回乡。陈兄与赵兄陪同木兰去花家做客。走到城门。花府上下都来迎接。

      ”花伯父花伯母好。“陈兄赵兄一同向花父花母行礼。

      ”爹,娘。我回来了!“木兰流着泪说。

      ”好,回来就好。“花父花母说。木兰跟姐姐走进房间,换回女装。出来见大家。

      ”这位是——。“赵兄和陈兄说。

      ”我是花——木——兰——。“木兰说。

      原来木兰是个女孩,同行二人惊得呆立着。

[阅读全文]...
  •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古诗词

  •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古诗词

      古诗原文

      五月二十四日,会无咎之随斋。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坐客翛然,无复有病暑意。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

      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译文翻译

      五月二十四日,在晁补之扬州的寓所与他会面。主人从井里汲水灌入大盆中,浸泡白荷花,在座的`客人无拘无束,没有苦于酷暑的感觉。

      清风回旋。东墙之上落着斑驳竹影。在座的客人都感到清爽舒适。

      醉梦方醒。从苔藓遍布的井中汲水。清凉的泉水洒在白荷花上。

      注释解释

      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

      无咎:晁补之的字。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时任扬州通判,东坡为吏。

      渍:浸泡

      翛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洒脱自如。

      无复有病暑意:不再有苦于酷暑的感觉了。

      景:通假字,同”影“

      百尺飞澜鸣碧井:从布满青苔的井中汲水。

      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指清凉的井水洒在白荷花上。白玉肌:白荷花。

[阅读全文]...
  • 木兰诗词的概括

  • 木兰诗词的概括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木兰诗词的概括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1,木兰当户织2。不闻机杼声3,惟闻女叹息4。问女何所思5,问女何所忆6。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7,可汗大点兵8。军书十二卷9,卷卷有爷名10。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11,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12,南市买辔头13,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14,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5。旦辞黄河去16,暮至黑山头17。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8。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9。朔气传金柝20,寒光照铁衣2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22,天子坐明堂23。策勋十二转24,赏赐百千强25。可汗问所欲26,木兰不用尚书郎27,愿驰千里足28,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29;阿姊闻妹来30,当户理红妆31;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3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33。当窗理云鬓34,对镜帖花黄35。出门看火伴36,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37;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8?

      白话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阅读全文]...
  • 木兰诗词语活用

  • 木兰诗词语活用

      木兰诗词语活用,仅供参考。

      疑问代词作动词 问女何所思.“何”,是什么.

      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策”,登记.

      愿为市鞍马. “市”,买.

      动词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 爷:古义指父亲 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 走:古义为跑 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古义为只,副词 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闻: 今义:用鼻子闻 古义:听到

      出郭相扶将 郭:古义为外城 今仅用作姓氏.

      木兰当户织 户:古义为门 人家、门第.

      雌兔眼迷离 迷离:古义为眯着眼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策勋十二转 十二:古义为虚数多 今义数词,十二.

      旦辞爷娘去 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一地到另一地

      ·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固定不变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写作中如能活用词语,则令人耳目一新,增强表达效果。

      一、词语借用。

      · 一写父亲的秃头:“……头顶的头发经不住长期的‘营养不良’,都纷纷脱离‘工作岗位’,‘下海’去了……最令他伤心的是连最后几个‘独傲霜雪’的‘忠诚者’也在这几次‘行动’中下了台。终于在头顶上独立出了个‘地中海’……”如此幽默、俏皮的借用语,把父亲秃头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需要指出的'是,使用借用语要加引号,以示与原意的区别。

      二、词语别用。

      · 如,词语“三心二意”的原意是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有这样用:“学*要做到‘三心二意’,所谓‘三心’:一要专心,集中精力;二要虚心,不骄不躁;三要有恒心,坚持不懈。‘二意’是:一是课堂注意听讲;二是课外留意观察。”词语别用,开创新意,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

      三、词语仿用。

      · 剧本《创业》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龙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这是它的特殊性。周队长说,要促使矛盾转化,就要捞水,把水捞干。我们想一不做、二不休,搞它个水落油出。”文中的“水落油出”无非是仿用“水落石出”一词而来。巧换一字,推陈出新。

      四、词语缩用。

      · 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缩写成“投桃报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缩写成“见仁见智”等。

      五、词语拆用。

      · 如“排忧解难”可拆成:“排……之忧,解……之难。”

      六、词语并用。

      · 如,按句意将词语“马到成功”、“旗开得胜”合并同类项,写成:“……现已马到旗开,这就预示着……成功得胜。”

      · 一言以蔽之,词语一经活用,新意顿生。但,切不可滥用,以免造成语言混乱。

[阅读全文]...
  • 木兰诗诗词赏析

  • 木兰诗诗词赏析

      引导语:说起《木兰诗》应该算家喻户晓的吧?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分享《木兰诗》赏析。一起来品味吧。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3. 姊(zǐ):姐姐。

      34 理:梳理。

[阅读全文]...
  • 纳兰性德诗词《木兰词》赏析

  • 文学
  • 纳兰性德诗词《木兰词》赏析

      在学*当中,学会赏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赏析是什么意思,到底该怎么写吧。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纳兰性德 《木兰词》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一作:泪雨零 / 夜雨霖)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注释

      ⑴柬:给……信札。

      ⑵“何事”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⑶故人:指情人。却道故人心易变(出自娱园本),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⑷“骊山”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⑸“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

      赏析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唐元稹《古决绝词三首》等。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用“决绝”这个标题,很可能就是写与初恋情人的绝交这样一个场景的。这首词确实也是模拟被抛弃的女性的口吻来写的。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整首词里最*淡又是感情最强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哪些变故,初见的一刹那,永远是清晰难以忘怀的。而这个初见,词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恋的美好记忆中去了。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纳兰不是一个负心汉,只是当时十多岁的少年还没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像李隆基这样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爱的恋人,更何况是纳兰。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七夕的时候,唐杨二人在华清宫里山盟海誓。山盟海誓言犹在,马嵬坡事变一爆发,杨贵妃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据说后来唐明皇从四川回长安的路上,在栈道上听到雨中的铃声,又勾起了他对杨贵妃的思恋,就写了著名的曲子《雨霖铃》。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句,承接前二句句意,从另一面说明主人公情感之坚贞。

      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阅读全文]...
  • 花木兰诗词原文

  • 阅读
  • 花木兰诗词原文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花木兰诗词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文言常识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著我旧时裳:“著”通 “着”,穿。

      古今异义

      爷:卷卷有爷名

      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走:双兔傍地走

      古义:为跑,

      今义:行走。

      但: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为只,副词

      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郭:出郭相扶将

      古义:为外城

      今义:仅用作姓氏

      户:木兰当户织

      古义:为门

      今义:人家、门第。

      迷离:雌兔眼迷离

      古义:眯着眼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一词多义

      市: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10]度:关山度若飞(越过)

      度已失期(估计,考虑)——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

      扑朔迷离: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译文: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译文: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声,唯闻女叹息。”唧唧是叹息声。木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示木兰此时已无心织造。唯闻女叹息,进而暗示木兰内心忧思深重。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则此一暗示,效果突出。起唱已见出手不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问实是一问,出以排比,便扣人心弦。“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问得那样关切,回答却如此*静,可见木兰性格之沉着,亦意味着木兰内心之忧思,经过激烈冲突后,已毅然下定决心。“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征兵文书连夜发至应征人家,这说明军情十分火急,显然是敌人大举进犯。可汗大征兵,则千家万户皆有关系。“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指征兵名册,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夸张,言父亲应征,册上有名,千真万确也。“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撑门户唯有木兰。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之凝聚,亦为巾帼英雄本色之发露。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连下四个排比句,铺陈四市购买鞍马,尤其“骏马”、“长鞭”二语,极有气派地写出木兰出征之前的昂扬士气。士气,原是士兵的生命。“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暮至,不必坐实为一日内事,此言晓行夜宿,征途之长,行军之急。此四句展开巨幅出征情景。先言其情。古时一少女离开闺阁远赴沙场,不异投入另一世界。旦辞爷娘,暮宿黄河,黄河激流溅溅之鸣声,代替了*日父母亲切之呼唤,这层层描写,将一女性出征之后全幅生活翻天覆地之变化、全幅心态之新异感受,一一凸现出来。唯其如此,所以真。再言其景。黄河边上,暮色苍茫之中,一位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十分苍凉而又悲壮之境界。此种境界,在*诗史上稀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此四句与上四句为一排比,但意脉已大大发展。暮至黑山,言至而不言宿,暗示我军已经前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直提起战斗即将打响,亦意味着木兰昔日之儿女情怀,从此将在战争中百炼成钢。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上二句写我军征战之奋勇,“赴”字、“度”字、“飞”字,极有气势。中二句写宿营之戒备警惕,亦点出战地生涯之艰苦卓绝。四句虽写全军,木兰自在其中。下二句以将军之战死,衬凸木兰生还之不易。“百战”、“十年”皆非实数,概言战事频繁,岁月漫长也。此六句,写尽木兰从军生涯,笔墨异常精炼。

[阅读全文]...
  •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古诗

  • 语文,七年级,阅读
  •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古诗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古诗,一起来看看吧。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运用起兴手法,以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由此引出一问一答,导出木兰的心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可视为父母与儿女的问答,也可以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昨夜见军帖,【木兰什么时候知道这一消息的?昨天夜里。征兵的文告连夜发到应征的人家,说明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手法,意在渲染情况严重和出征催促之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两个角度讲同一个意思,强调家中无人能替代年老体衰的父亲出征,让人明白了木兰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原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第一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个人的心事,而是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从四个地方买?四个方位是虚指。这样写,可表现准备工作的紧迫。这种循序铺排的手法,层次分明,表现了民歌的风格。前四句在叙事中写出木兰忙忙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的心情。】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夸张的手法,借用木兰的心里状态,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促,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氛。勾画了征途上的景物。】第二节:木兰准备出征,奔赴前线。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征战之遥,表现了战士木兰身跨战马飞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一路征战的矫健身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描写了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苦。】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对偶和互文的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一人。】第三节:概写了木兰多年来的征战生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还朝辞官归乡,既表现了木兰不慕荣华富贵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也说明了自有秘密所在:即她是女儿身。】第四节:写木兰还朝辞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为何姐姐不从军?)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描写家中欢乐气氛,展现了浓浓的亲情。木兰建功还乡,全家都很兴奋,都在为迎接木兰而忙碌,让木兰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家庭气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反映了当时的民间*俗。)。【对木兰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她对故居的亲切感情和对女儿装的喜爱,表现了她归家时的喜悦。】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和伙伴相间的喜剧场面,是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用同伍士兵的惊诧和赞叹,侧面烘托了木兰从军时的机敏和谨慎。】第五节: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第六节:结尾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未被发现的奥妙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作家作品:为北宋郭茂倩所编,《木兰诗》属于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乐府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至今仍然在百姓中间广为传唱。

      经典考试题型展现:

      (1) 成语是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比喻事物错综笔杂、难于辨别的,诗中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的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木兰诗》中用比喻对木兰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谨慎和机敏进行赞美的句子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木兰诗》中用排比句渲染木兰准备出征时的操办急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木兰诗》中写军情紧急,将士奔赴前线,行军疾速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功劳大、天子赏赐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传,赏赐百千强。

      (9)描写木兰出征后思念亲人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0)“乐府双”璧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11)中心主旨: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劳动妇女也希望自己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

[阅读全文]...
  • 有关木兰诗的古今异义词

  • 有关木兰诗的古今异义词

      木兰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木兰诗古今异义词

      阿爷无大儿

      古义是:“爸爸”,今义是:“爸爸的爸爸”。

      雌兔眼迷离

      古义是:“眯着眼”,今义是:“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为“父亲的父亲”。

      但闻黄河流水:古义为副词,指“只”;今常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指“外城”;今多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 - 句子

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 - 语录

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 - 说说

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 - 名言

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 - 诗词

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 - 祝福

古诗词木兰诗的下一首 - 心语

推荐词条

新人迎新春的古诗 探寻古诗词里的中国之美 黄蜀葵花的古诗意思 有曜字的古诗 赞美月色温柔皎洁的古诗词 清明的古诗了解 关于绿油油的麦地古诗 古考试时的古诗搞笑版 纸上面写的古诗的纸 年代最久的古诗词 英雄好汉的古诗词 关于大班新年主题的古诗 带宿的古诗大全 苏武庙的古诗意思 秋慈的古诗 古诗中燕的寓意 表示特别喜欢写作的古诗 神州谣的古诗带歌 任何事情都勉强不来的古诗 关于上下级信任的古诗 但在古诗中却有独特的寓意 感到很自豪的古诗 有文字特点的的古诗 春种一粒籽的古诗 与*视有关的古诗 把古诗变成简单的手势舞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古诗 诗中有家字的古诗 古诗中形容心意已决的词 写清明最有名的古诗 古诗王安石的登峰来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