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 >

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

关于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 高考,文学
  •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物类】

      (1)蝉: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植物类】

      (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梅:“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

      (3)菊: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4)莲:“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6)芳草:以芳草喻离恨,喻所思之人,喻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高考辅导《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自然现象类】

      (1)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2)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3)黄昏、夕照: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4)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时令节日类】

      (1)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2)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俗。

      (3)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

      (4)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特定地点类】

      (1)长亭: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2)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

      拓展内容:高中古诗词典型意象鉴赏技巧

      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诗人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诗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友情。

      这里,笔者把古代诗歌中典型的意象例举一下:

      古诗中的月是一个最典型的意象。望月怀远是古诗中的永恒主题。用月烘托青丝是常用的手法。月这个意象表现的情感,常有下面一些。第一是思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二是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的情感联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是情爱或相思。比如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四感伤岁月的流逝。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古诗中的水这个意象,常用来喻时光飞逝。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水还可以用来喻愁情。比如还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古诗中的菊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品格。如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菊还象征伤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菊。

      古诗中的梅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情操。如陆游的《咏梅》。梅还可喻纯洁。如王安石的《梅花》。

      古诗中还经常用到鸿雁这种鸟作意象。来象征孤独、思乡、念亲;还可喻书信和消息。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死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又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在古诗中的燕,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象征离愁、相思、感伤等。比如刘禹锡的《朱衣巷》中的燕,晏殊的《浣溪沙》中的燕。燕还可表现美好的意象。如《诗经.谷风》中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就象征爱情的美好。

      当然,古诗中的典型意象远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例举一些,权作抛砖引玉。

[阅读全文]...
  • 高考古诗词默写填空常考诗句

  • 高考,写作
  • 高考古诗词默写填空常考诗句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默写填空常考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001、《论语》中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两句用在党员身上,就是要向先进典型学*,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002、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

      00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

      004、《岳阳楼记》中能体现岳阳楼长联上“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005、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之短暂,个体之渺小。

      006、庄子在《逍遥游》结尾中列举出三类人的“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句子是(任答一类人即可):“__________”。

      007、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

      008、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

      009、《爱莲说》中作者以菊花与莲花作对比,指出莲花是花中君子,描写菊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

      010、为人处世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我们应当做到“__________”。

      0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痛惜后人不知汲取教训,必将让再后来的人为之扼腕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

      012、《离骚》节选的开篇两句“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文情绪的抒发奠定了基调。它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一样,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01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

      014、《诗经·氓》当中,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生活,认为错不在己,于是用“__________”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情不专。

      015、《论语》中阐述学*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

      016、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017、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018、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019、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两句,描写自己任凭小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020、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

      0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

      022、《次北固山下》中,王湾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时间飞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

      02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劝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广征谏言,臣民们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就可以受到下赏。

      024、《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两句写出游鱼自由自在轻灵游动的姿态。

      02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一句来含蓄表达聆听琵琶女歌唱后的悲伤之前,它在后世成了表达悲伤凄切的代名词。

      02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027、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她调弦校音,信手弹来。

      028、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现老人孩子都悠闲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

      029、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想到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能够“__________”

      030、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031、《逍遥游》中“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03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__________”

      03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自己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

      034、庄子《逍遥游》通过舟对水的依赖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的句子是“__________”。

      03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诗句“__________ ”。

      03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

      037、《琵琶行》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借动物的鸣叫声表现环境氛围的荒凉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

      038、《赤壁赋》中,写苏子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039、《行路难》中,以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内心依旧苦闷抑郁的句子是“__________”。

      040、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两句,侧面描写和衬托了琵琶曲无穷的艺术魅力。

      041、范仲淹在《渔家傲》中“__________”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

      042、在《诗经·氓》中女子倾诉自己从早到晚、终日操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043、在杜甫《春望》中,写用手挠发、头发稀疏,甚至连发簪都挽不起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

      04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绘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__________”

      04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用“__________”来表现塞外胡天八月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好像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梨花的景象。

      046、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两句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047、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048、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由思忆青春年华起笔,写得如梦如幻,最后以“__________”表示追梦已醒,只是当时不甚分明。

      049、歌德说:“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杜牧在《赤壁》中说周瑜的获胜是机遇所致,其中表达这种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

[阅读全文]...
  • 中考古诗词鉴赏常考知识点归纳

  • 中考,教育,初中
  • 中考古诗词鉴赏常考知识点归纳

      在**淡淡的日常中,提起古诗词鉴赏,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的字词、句子及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进行文字赏析。大家知道怎样去完成古诗词鉴赏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考古诗词鉴赏常考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首先,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常见的有写景诗的寄情山水、民生诗的忧国忧民、边塞诗的奋勇报国、咏史诗的吊古伤今、送别情的思念劝勉、羁旅诗的绵绵乡愁、闺怨诗的思远怀人等。如:《春望》抒发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己亥杂诗》表达了龚自珍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考生在复*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明确诗词体现的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把握全篇。

      其次,要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意象)。鉴赏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交融,从而表现出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味。诗人把抽象的情感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的“鹤”这一形象矫健凌厉、顽强奋发、积极向上,具有象征意义,是诗人自身意志的化身。诗人选取在万里晴空之上一鹤排云冲天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高远的情怀,使得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我们创造了一种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景象,使得诗歌的境界开阔疏朗,诗人的情感乐观昂扬,诗歌的格调清峻爽朗。

      第一,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中常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使形象更生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为把事物人格化,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代为使表达含蓄,如“应是绿肥红瘦”;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典诗歌中还常常运用到铺陈、象征等手法。描写方式则有:细节描写,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动静结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虚实结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借景抒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寓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情景交融,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等。有时还运用其他技巧:反衬或“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联想想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

      第二,仔细分析诗歌的语言,注意炼字、炼词。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讲究炼字。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最后请韩愈定为“敲字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也有炼字故事,体现出非常好的表达效果:第一,“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为我们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周振甫《诗词例话》)所以,在赏析诗歌时特别要注意关键字词的作用。

      第三,还要了解名家的语言特点。

      如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晓畅、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清照婉约凄清、陆游雄浑悲壮等。

      总之,赏析古诗词时,既要从整体把握,又要从局部入手;既要抓住主题,又要关照形式;既要掌握诗内,又要了解诗外。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达到最佳效果。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

      如20xx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0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再如20xx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1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诗歌的主要内容有: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

      (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

      (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查要点】

      课标和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疏理】

      古今诗词欣赏的知识点主要有:诗词曲的形象、诗词曲的情感倾向、诗词曲的思想内容、诗词曲的语言品味、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诗词曲的阅读体验、诗词曲名句的课外积累、诗词曲中的民俗知识、诗词曲的体裁知识等。

[阅读全文]...
  •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

  • 语文,高考
  •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鉴赏古典诗词的艺术形象,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可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1、是现实中某种品格、品质、精神的象征。

      一般的咏物诗常借助这种形象,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而这些形象就成了某种品格、品质、精神的象征。如: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

      露湿秋香满地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中作者以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高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羡名利的思想品质。菊花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2、是现实某种心情、情感的折射。

      现实中许多情感都要借助诗歌去抒发,并通过诗中塑造的形象让人去感受。如: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妇之作。前两句,写在寒夜,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激起士卒的乡愁,迁客(诗人)不禁悲伤轮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后两句,写大雁北飞,这里突出了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表明迁客(诗人)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诗歌通过刻画笛、迁客、雁这些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哀怨、思念和遗憾之情。

      又如: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中为我们塑造了画眉鸟的形象:啼声婉转,在山花树丛中自由飞翔,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是现实中某种理想、志向、追求的寄托。

      自古志士仁人就不乏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不懈的追求。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些人往往是把这些情感寄托在诗歌当中,而诗歌中的形象通常是这些情感的寄托。如:

      【仙吕】*花

      【元】吕止庵

      功名揽镜看,悲歌把剑弹。心事鱼缘木,前程羝触藩。世艰难,艰声长叹,满天星斗寒。

      这首元曲,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深夜不寐、忧虑国事的志士形象。他揽镜自照,鬓发已斑。青春年华,却消磨于官场,此刻自哀华年已逝,功业无成。仕途艰险坎坷,愿望无法实现。进不能实现救世济民的志向,退又不能忘情国事,进退两难。他一生的理想追求,功业志向在艰难的世道面前化为乌有,只落得一声长叹。而满天的寒意,正是他的悲哀。

      4、是现实中某个阶级、阶层的代表。

      白居易的《卖炭翁》里的卖炭翁,他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卖炭翁这一形象,可以说代表了受剥削、受压迫的广大人民。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阅读全文]...
  • 古诗词常见意象知识点整理

  •   导语:众所周知,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1988年高考语文首次出现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中的《》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古诗词常见意象知识点整理]

[阅读全文]...
  • 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 高考,方法
  • 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高考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阅读全文]...
  • 古诗词鉴赏常用词语内容参考

  • 文学
  • 古诗词鉴赏常用词语内容参考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应该没有人没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主要是根据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深入的体会赏析其中的含义。你还会做古诗词鉴赏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鉴赏常用词语内容参考,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语词: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

      愉悦、欢快、激动、激愤、沉痛、悲愤、哀伤、伤感、忧愁、寂寞、孤独、烦闷、憎恨、厌恶、不满,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思念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泊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羁旅憨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仕途失意的苦闷,青春易逝的伤感,告慰*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坦陈心志的告白。

      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

      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

      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

      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

      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修辞手法:

      夸张、拟人、比喻、比兴、对偶、对比、借代、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象征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一)风格

      1. 激越高亢 如苏轼《念奴娇》等豪放派,其他象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2. 清婉(新)秀丽 如李清照《声声慢》等婉约派,其他象山水田园诗人

      3. 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其他象婉约派中反映儿女情长的诗作。

      4. 语言*易(浅显易懂,口语化,但含义隽永) 如李绅《悯农二首》

      (二)特点 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1.清新自然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王维的山水诗

      2.*淡质朴 选用确切的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易*人。 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 高中学*方法 绚丽 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渲染气氛,极尽铺陈之能事。 如李商隐的诗。

      4. 明快 斩钉截铁,一语中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 含蓄 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耐人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 简洁 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

[阅读全文]...
  •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 文化,古代,高考
  •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古代文化常识,为高考新课标卷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之一,该题涉及面非常广,且无明确的出题范围,是考生备考中的一大难题。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供参考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拿来主义》

      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

      (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阅读全文]...
  • 含有丰富物候知识的古诗词

  • 知识,文学
  • 含有丰富物候知识的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含有丰富物候知识的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一洲青。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这是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中的诗句。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是赵师秀《约客》中的句子。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4.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竞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5.边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一壬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 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 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竹枝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七绝】 类别:【】

      杨柳青青江水*,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梦令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体裁:【词】 类别:【】

      木叶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

      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

      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

      秋雨叹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类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春雷

      年代:【现代】 作者:【郭沫若】 体裁:【七律】 类别:【】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阅读全文]...
  • 关于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表达

  • 高考
  •   重点难点梳理

      鉴赏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作出说明即可。

      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难点攻略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 - 句子

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 - 语录

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 - 说说

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 - 名言

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 - 诗词

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 - 祝福

常识常考的古诗词知乎 - 心语

推荐词条

屈原的怀古诗 关于李白古诗的儿童简笔画 夏秋冬的古诗各一首 高一语文下学期的古诗 美丽的古诗少女 古诗吟诵的规律 写雨的古诗解析 带庭的古诗文 古诗大全300首多短的 中秋十五的古诗 自然的古诗文 押韵aoiao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诗 关于月亮的古诗及配图 所见古诗里的牧童生是 委婉讽刺女人的古诗词 中秋节和月有关的古诗 叫中秋节的古诗 反应加班的古诗 怕苦怕累的古诗 采用比喻修辞的古诗 描述同窗之情的古诗 小学的古诗默写题 楷字的古诗 有关战争相对完整的古诗词 古诗中表现愁苦的意象 跟国庆有关的古诗 非常经典励志的古诗词意思 写白荷花的古诗词 描写景色的古诗有哪几首 自己仍需努力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