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关于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 思念亲人,苏轼,古诗文
  •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诗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句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

      作者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前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依旧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何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

      简介

      诗人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诗人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诗人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诗人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拓展:思念亲人的诗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评: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最精彩的词句是“欲断魂”,凭吊的人那种悲伤之情跃然纸上。后人还将这首诗以不同的断句方式改编成情景短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点评: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擅长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那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都给人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杨本是风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尽是生死离别处”,道出了人生之无常。

      《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评点:这是作者上坟时的感受。重点渲染上坟的路上那凄凉之景。那孤零零的破屋,那危桥,都给人无依无助的感觉。所以“只愁余”。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点评: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作者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点评:与其他写清明的诗作不同,这首诗明显地赋予了政治色彩。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蜡烛之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巧妙地讽刺了特权及权贵之多。

      《闾门即事》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点评: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无新烟,说明四处都在凭吊亡人,那燃一烧纸钱的烟分明是去岁的,年年依旧,思念依旧。特别是“试上”一词,把作者不敢窥望凄凉之景的心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阅读全文]...
  • 苏轼思念诗句

  • 思念,苏轼,古诗文
  • 苏轼思念诗句

      导语: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苏轼思念诗句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本词。

      (二)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代: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三)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宋代: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创作背景

      李思训是*“北宗”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曾在江都(今属江苏扬州)、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做过官,一路上,长江风景是他亲身观赏过的,本画虽然不是对景写生,画中景色也是经过画家灵敏的眼光取得了印象的,和向壁虚构和对前人山水的'临摹不同。诗中所叙的“大孤小孤”在江西境内,两山遥遥相对。“崖崩”两句,极写山势险峻,乔木苍然,是为画面最惹眼的中心。“客舟”以下四句,写画中小船,直如诗人身在画境之中,忽闻棹歌,不觉船之骤至。更进一步,诗人俨然进入了小舟之中,亲自体会着船在江上低昂浮泛之势。诗人曾有《出颖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一诗,其颔联“长淮忽迷天远*,青山久与船低昂”,和第七句“波*风软望不到”,与这首诗的“沙*”两句,上下只改动了两个字,可见这两句是他舟行时亲身体会而获得的得意之句,重又用于这首题画诗上。至此,画面上所见的已完全写毕,照一般题画诗的惯例,应该是发表点评价,或对画上的景物发点感叹了,但苏轼却异军突起地用了一个特别的结束法,引入了有关画中风景的当地民间故事,使诗篇更加余音袅袅。

      小孤山状如女子的发髻,故俗名髻山。小孤山又讹音作小姑山,山所在的附*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将“澎浪”谐转为“彭郎”,说彭郎是小姑的夫婿。南唐时,陈致雍曾有请改大姑、小姑庙中妇女神像的奏疏,吴曾《能改斋漫录》载有此事,可见民间流传的神幻故事已定型为一种神祇的祀典。苏轼将江面和湖面喻为“晓镜”,将大小孤山比作在晓镜里梳妆的女子的发髻,正是从民间故事而来。“舟中贾客”两句,与画中“客舟”呼应,遂使画中事物和民间故事融成一体,以当地的民间故事丰富了画境,实际上是对李思训作品的肯定。而这一肯定却不露痕迹。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此诗时,称其“神完气足,遒转空妙”。“空妙”的品评,对诗的结尾,恰切之至。

      (四)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宋代: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五)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宋代: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正暮 一作:正春)

      译文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谁像我东坡苏老。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拓展】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阅读全文]...
  •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 苏轼,思念亲人
  •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导语:真情是一方沃土,思念是一粒种子,想给她灌溉施肥,理解是阳光雨露,共同呵护是辛勤耕耘,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水调歌头》

      作者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前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依旧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何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

      (二)思念亲人的诗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评: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最精彩的词句是“欲断魂”,凭吊的.人那种悲伤之情跃然纸上。*还将这首诗以不同的断句方式改编成情景短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点评: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擅长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那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都给人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杨本是风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尽是生死离别处”,道出了人生之无常。

      《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评点:这是作者上坟时的感受。重点渲染上坟的路上那凄凉之景。那孤零零的破屋,那危桥,都给人无依无助的感觉。所以“只愁余”。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点评: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作者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点评:与其他写清明的诗作不同,这首诗明显地赋予了政治色彩。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蜡烛之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巧妙地讽刺了特权及*之多。

      《闾门即事》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点评: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无新烟,说明四处都在凭吊亡人,那燃一烧纸钱的烟分明是去岁的,年年依旧,思念依旧。特别是“试上”一词,把作者不敢窥望凄凉之景的心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阅读全文]...
  • 苏轼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 思念家乡,苏轼,文学
  • 苏轼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江南》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的严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拓展资料:

      苏轼思乡的诗句

      1、此心安处是吾乡。 ——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

      2、夜来幽梦忽还乡。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墙里秋千墙外道。 —— 苏轼《蝶恋花·春景》

      4、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苏轼《蝶恋花·春景》

      5、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6、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7、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 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8、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9、万里归来颜愈少。 ——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

      10、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11、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12、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 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阅读全文]...
  • 苏轼的中秋思乡诗句

  • 苏轼,中秋,思乡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

      我思君处君思我.    ——苏轼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唐《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阅读全文]...
  • 苏轼思乡的诗句月亮

  • 苏轼,思乡,月亮
  • 苏轼思乡的诗句月亮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下面是关于苏轼思乡的诗句月亮的内容,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 一作:何时;

      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够*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即到天亮。

      3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即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这里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与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够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阅读全文]...
  • 苏轼梅的诗句

  • 苏轼
  • 苏轼梅的诗句

      在古代,诗人喜欢用梅花作诗,赞美梅花的坚强、毅力、不屈不挠等高尚品格,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苏轼梅的诗句,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苏轼梅的诗句

      1、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西江月·梅花》

      2、高情已逐晓云空。——苏轼《西江月·梅花》

      3、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4、笑时犹带岭梅香。——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5、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苏轼《西江月·梅花》

      6、争抱寒柯看玉蕤。——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7、一点微酸已著枝。——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8、好睡慵开莫厌迟。——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9、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10、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苏轼《洞仙歌·咏柳》

      11、海仙时遣探芳丛。——苏轼《西江月·梅花》

      12、坐客无毡醉不知。——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13、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14、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15、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16、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17、蹋散芳英落酒卮。——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18、自怜冰脸不时宜。——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19、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拓展:苏轼《定风波·红梅》赏析

      《定风波·红梅》是一首咏物词,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苏轼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著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在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这一首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阅读全文]...
  • 苏轼有哲理的诗句

  • 苏轼,哲理,诗人
  • 苏轼有哲理的诗句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苏轼有哲理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有哲理的诗句

      01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出自《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当时时苏轼因"乌台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02 人生到处知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出自《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它告诉我们,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03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千香月有阴

      出自苏轼的《春宵》,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04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出自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恩二僧》,溪水清澈,水底的石头就会清楚地显露出来,在水中游玩的鱼儿清晰可数,深林里寂静无人,只听鸟儿相互间轻快地招呼着。清幽无人的宁静世界中,自然流露出一种动人的画意与诗情,那股清逸、脱俗的韵味,真令人回味无穷。

      0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 同时也是形容凡事都有先机,慧眼英雄能预先识破。

      06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出自《蝶恋花·春景全文》,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后人由此劝勉失意之人。

      0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后来也比喻某人相貌、文采出众。

      0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09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自《赠刘景文》,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0 促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出自《和董传留别》,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同时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11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自《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12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同样出自苏轼的《蝶恋花·春景》,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苏轼作品集锦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守岁诗 苏轼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儋耳 苏轼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阅读全文]...
  • 苏轼圆月的诗句

  • 苏轼
  •   苏轼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是回去的意思,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是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是指月亮。

    [苏轼圆月的]

[阅读全文]...
  • 苏轼的诗句

  • 苏轼,抒情
  •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前赤壁赋》

    2、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苏轼《江城子·江景》

    5、自笑*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苏轼《初到黄州》

    6、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7、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8、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9、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10、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苏轼《鹧鸪天·佳人》

    11、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1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琴诗》

    13、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14、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1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16、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1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18、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苏轼《浣溪沙·荷花》

    20、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21、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花影》

    2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3、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24、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25、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苏轼《行香子·述怀》

    2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春景》

    27、新月与愁烟,满江天。——苏轼《昭君怨·送别》

    28、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29、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30、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3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

    32、长记*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3、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34、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5、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36、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苏轼《醉落魄(*上呈元素)》

    37、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新城道中二首》

    38、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39、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0、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4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2、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43、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苏轼《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4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5、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46、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苏轼《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47、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前赤壁赋》

    48、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49、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述怀》

    50、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1、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 句子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 语录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 说说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 名言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 诗词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 祝福

苏轼思念亲人的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衣服印标语违法吗 三线建设标语 经典安全标语 厕所禁用标语 小学生消防安全标语 生日标语大全 扶贫爱心标语 工地安全文明标语大全 **交通安全月标语 寝室勿扰标语 监控标语大全集 贫穷让我无法入睡标语 环保标语牌制作图片 标语王 创意生日蛋糕的标语 保护环境的标语50字 预防疾病的标语 家庭医生签约宣传标语 药店条幅标语大全 绿化环保标语 学校禁毒横幅标语大全 战聚会横幅标语图片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标语 关于急诊科的宣传标语 垃圾请自觉带走标语 家长会主题标语八字 办案区感化标语 朋友聚会标语 洪荒之力高考标语 阳光体育的标语 体现公司文化的标语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