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 >

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

关于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五言古诗绝句《渡汉江》赏析

  • 语文
  • 五言古诗绝句《渡汉江》赏析(精选5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言古诗绝句《渡汉江》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解】

      岭外: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译文】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音讯全无;经历一个寒冬,又到立春时候。

      距离家乡越*,心中越发不安;遇人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鉴赏】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此诗语极浅*,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这首诗的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诗人被贬斥到蛮荒之地,本来就很悲惨,更何况和家人又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熬过漫长的岁月,历经寒冬,迎来新春,心情更加凄苦。在本诗中,诗人未*行列出空间的阻隔,音信的断绝,时间的悠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逐层递进、逐步展现,这就增强和深化了游子贬居蛮荒时的愁苦、烦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绝”、“复”两字,看似未着力,实则是诗人在“痛苦尝尽”之后的辛酸语。仔细体味就会发现,“绝”的何止是家乡的音讯、“复”的又何止是时间的冬春?诗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华年的回忆、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断了。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反复复咀嚼的只是无尽的孤独与凄凉,却可见诗人的用心。“岭外”是从空间着眼,写出离家之远;“经冬复立春”是从时间着眼,写出离家之久。还有更令人不安的是“音书断”。通过这三层意蕴,加深了诗人在岭南时的苦闷与不安,也加深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居于贬所之时那种与尘世隔离的孤独,丧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还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乍读起来,这两句**叙起,似乎无惊人之处,却在无形中为下两句出色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后两句着重言情,抒写矛盾的心情,细腻生动,真切感人。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踏上归途,当然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欢悦会随着家乡的临*而越来越强烈。诗人偏说“*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有点不合情理。在一般情况下,越接*家乡心情越急切,常常恨不得三步并作两步走,一步跨进家门。路上遇到熟人,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听家里*况。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情合理。因为诗人贬居岭外,与家人“音书断”,一方面自然是日日夜夜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时刻刻为家人的命运担忧,怕他们被自己连累或因别的原因惨遭不幸。

      “音书断"的时间越久远,这种想念与担忧也越朝极端发展,形成了诗人既盼望音信,又怕音信到来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在诗人从贬所逃往家乡的路上,尤其是过了汉江,靠*家乡后,有了更加戏剧性的发展:原来的担忧、焦虑与模糊不清的不好预感,这时好像立刻便会被途中遇见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为残酷的事实,那么诗人长期盼望和家人团圆的愿望就会立刻破灭。所以,“情更切”变为“情更怯”,“急欲问”变为“不敢问”。在“岭外音书断的特殊情形下,这是诗人心理矛盾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竭力压制的迫切愿望及因此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抒**感的方式,既真实,而又富有情趣,耐人寻味。

      从此诗表达的.时空来看,前两句是一般叙述,写诗人对昔日在岭南时情况的追叙,后两句匠心独具、构思巧妙,写诗人接*家乡时的心态的描述。前者是铺垫,后者是主体,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诗写得很*实,没有任何雕饰,但情意真切,很是感人。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古诗简介

      《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而越来越强烈。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翻译/译文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注释

      汉江:汉水。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书:信。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鉴赏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故乡,离家人愈*,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原文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值岁阑。

      为报*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赏析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常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成功的作品也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家的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对于文学史上可以指名道姓的作家是如此,甚而对于一些无名氏作家也是如此。

      这首写风雪渡江的诗,用极古简的笔法,绘出一幅饶有情致的图画。首句点出地点,诗人正“渡”的是汉江环绕襄阳、岘山的一段,这同时也是写景,淡淡钩勒出岘山的轮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衬托下,岘亭的影子显得特别惹眼和好看。次句点节令(“岁阑”),兼写江上景色。由于岁暮天寒,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三句是寄语逆旅主人备酒,借此引起末句“夜来风雪过江寒”,于是读者看到:江间风雪弥漫,岘山渐渐隐没在雪幕之中,一叶扁舟正冲风冒雪过江而来。末二句用“为报”的寄语方式喝起,更使读者进入角色,不仅看到一幅天生的图画,而且感到人在画图中。

      说它如画,似乎还远不能穷尽此诗的好处。虽然这位佚名诗人无一语道及自己的身份、经历和心情,但诗中有一股郁结之气入人很深,读后经久难释,读者对诗人不曾言及的那一切似乎又了解得很多。

      襄阳这地方,不仅具有山水形胜之美,历来更有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的羊祜。史载他镇守襄阳,务修德政,身后当地百姓为他在岘山置碑,即有名的“堕泪碑”。诗的首句说“襄阳好向岘亭看”,难道仅仅是就风光“好”而言么?那尽人皆知的羊公碑,诗人是不会不想到的。而且,诗越往后读,越让人感到有一种怀古之情深蕴境中。前面提到岘山“岘亭”,紧接就说“人物萧条”,难道又仅仅是就江上少人行而言么?细细含味,就感到一种“时无英雄”的感喟盘旋句中。

      “*家池”乃襄阳名胜之一。在那注重名士风度的晋代,“*家”曾是襄阳的望族,出过象*凿齿那样的大名士。在重冠冕(官阶爵禄)压倒重门阀的唐代,诸*氏自然是今不如昔了。第三句不言“主人”或“酒家”,而言“*家”,是十分有味的。它不仅使诗中情事具有特殊地方色彩,而且包含浓厚的怀古情绪,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慨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心情,所以他“初渡汉江”就能象老相识一样“为报*家多置酒”了。何以不光“置酒”而且要“多”?除因“夜来风雪过江寒”的缘故,而联系前文,还有更深一层涵义,这就是要借酒杯一浇胸中块垒,不明说尤含蓄有味。这两句写得颇有情致,开口就要主人“多置酒”,于不客气中表现出豪爽不羁的情怀。

      于是,在那风雪汉江渡头如画的背景之上,一个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越来越鲜明地凸现出来。就象电影镜头的“迭印”,他先是隐然于画面中的,随着我们对画面的凝神玩赏而渐渐显影。这个人似乎心事重重而举措落落大方,使人感到尽管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却没有儒生的酸气,倒有几分豪侠味儿。这大约是一个落魄的有志之士吧。他别有怀抱,却将一腔感慨愤疾,以淡语出之,诗的风格十分沉郁。而这种风格,在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意思】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越是走*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

[阅读全文]...
  • 渡汉江古诗意思(渡汉江古诗赏析)

  • 《渡汉江》是一首思乡情切的五言小诗,真实刻画了游子久别还乡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它的作者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宋之问,被誉为“仙宗十友”之一。

    宋之问虽是著名诗人,也流传下来大量人们熟知的经典名篇,但是,他却是一位人品极差,劣迹斑斑,被后世诟病的文人。

    1、因诗杀亲

    宋之问有一外甥,名曰刘希夷,与之年纪相仿,不爱仕途爱诗文。

    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尤其里面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至今日,依旧传唱不衰。

    所以宋之问看后,自然赞不绝口,就请求外甥把版权让给自己,当时刘希夷也答应了,可没过几天,刘又反悔了。宋之问一听,恼羞成怒,于是命人用装满土的袋子,将亲外甥给活活的压死了。

    可叹这位才华横溢,不满30岁的大才子,就这样殒命于亲舅舅的手里。

    这哪里是文人,这就是凶悍的强盗。

    2、卖友求荣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太子李显复位,即为中宗。

    中宗登基后,首先诛杀的就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而作为二张的党羽宋之问,受到牵连,被中宗贬为泷州参军,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

    当时的广东可不是今天的广东,繁华似锦,一派盛世景象。那时的广东属岭*荒之地,人烟稀少,物质匮乏,生活水*自然艰苦,所以,吃惯了美味佳肴的宋之问,实在无法忍受下去,没过多久,便瞒着朝廷,偷偷逃回洛阳,躲在了好友张仲之的家里。

    然而,张仲之万没想到,自己留到家里的宋之问,却是一条冻僵了的蛇,一匹被猎人追赶的狼。

    虽说武则天当时已死,可是她的势力并未全部铲除,所以武三思仍然声名显赫。

    为了搬到奸人,张仲之和同僚在私下,密谋杀掉武三思,这一消息被宋之问听到后,速派侄子前往武三思府上告发,致使张仲之全家被杀。

    而宋之问因卖友求荣,不但没有被追究逃回洛阳之罪,反被提拔为鸿胪主薄,后又升迁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令人不齿。

    就是这样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却也留下了一批不错的诗文,比如《渡汉江》,仅仅20个字,就道尽诗人逃跑途中的忐忑不安,而且还千古流传。

    3、经典解析

    《渡汉江》这首小诗,真切表达了诗人想回家又不敢回,急切却又徘徊的矛盾心里。

    诗曰: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既是宋之问被贬泷州后,无法忍受那里的艰苦,在逃回洛阳的途中所作。

    首联“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写诗人被贬岭*荒之地,本已够苦的了,何况与家人又断绝了音信。现在只能经过冬天捱到春天,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片思念之情。

    尾联“*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里变化。

    逃离贬地,离家乡、亲人越来越*,可是心中的担忧,却愈加厉害,最后变成一种害怕,怕到不敢询问从家乡过来的人,因为诗人不知道因为自己遭到贬谪,家人是不是受到了牵连或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担忧,和对自己前途的恐惧。

    结语

    宋之问一代大诗人,他那个时代的精英层人物,以他的学识和才华本该青史留美名,然而他却自毁三观:为名,冤杀至亲;为利,出卖朋友,全然没有一点文人的气节和清高。

    “天作必有雨,人作必有祸”,宋之问这样有奶便是娘的主,其后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公元712年八月,李隆基继位,随即赐死于徒所,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而他的一些诗文却流传下来,广为传颂。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人评判,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王道。

[阅读全文]...
  • 渡汉江古诗翻译赏析(渡汉江的解析分享)

  • 分享
  • 《渡汉江》是一首思乡情切的五言小诗,真实刻画了游子久别还乡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它的作者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宋之问,被誉为“仙宗十友”之一。

    宋之问虽是著名诗人,也流传下来大量人们熟知的经典名篇,但是,他却是一位人品极差,劣迹斑斑,被后世诟病的文人。

    1、因诗杀亲

    宋之问有一外甥,名曰刘希夷,与之年纪相仿,不爱仕途爱诗文。

    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尤其里面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至今日,依旧传唱不衰。

    所以宋之问看后,自然赞不绝口,就请求外甥把版权让给自己,当时刘希夷也答应了,可没过几天,刘又反悔了。宋之问一听,恼羞成怒,于是命人用装满土的袋子,将亲外甥给活活的压死了。

    可叹这位才华横溢,不满30岁的大才子,就这样殒命于亲舅舅的手里。

    这哪里是文人,这就是凶悍的强盗。

    2、卖友求荣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太子李显复位,即为中宗。

    中宗登基后,首先诛杀的就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而作为二张的党羽宋之问,受到牵连,被中宗贬为泷州参军,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

    当时的广东可不是今天的广东,繁华似锦,一派盛世景象。那时的广东属岭*荒之地,人烟稀少,物质匮乏,生活水*自然艰苦,所以,吃惯了美味佳肴的宋之问,实在无法忍受下去,没过多久,便瞒着朝廷,偷偷逃回洛阳,躲在了好友张仲之的家里。

    然而,张仲之万没想到,自己留到家里的宋之问,却是一条冻僵了的蛇,一匹被猎人追赶的狼。

    虽说武则天当时已死,可是她的势力并未全部铲除,所以武三思仍然声名显赫。

    为了搬到奸人,张仲之和同僚在私下,密谋杀掉武三思,这一消息被宋之问听到后,速派侄子前往武三思府上告发,致使张仲之全家被杀。

    而宋之问因卖友求荣,不但没有被追究逃回洛阳之罪,反被提拔为鸿胪主薄,后又升迁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令人不齿。

    就是这样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却也留下了一批不错的诗文,比如《渡汉江》,仅仅20个字,就道尽诗人逃跑途中的忐忑不安,而且还千古流传。

    3、经典解析

    《渡汉江》这首小诗,真切表达了诗人想回家又不敢回,急切却又徘徊的矛盾心里。

    诗曰: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既是宋之问被贬泷州后,无法忍受那里的艰苦,在逃回洛阳的途中所作。

    首联“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写诗人被贬岭*荒之地,本已够苦的了,何况与家人又断绝了音信。现在只能经过冬天捱到春天,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片思念之情。

    尾联“*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里变化。

    逃离贬地,离家乡、亲人越来越*,可是心中的担忧,却愈加厉害,最后变成一种害怕,怕到不敢询问从家乡过来的人,因为诗人不知道因为自己遭到贬谪,家人是不是受到了牵连或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担忧,和对自己前途的恐惧。

    结语

    宋之问一代大诗人,他那个时代的精英层人物,以他的学识和才华本该青史留美名,然而他却自毁三观:为名,冤杀至亲;为利,出卖朋友,全然没有一点文人的气节和清高。

    “天作必有雨,人作必有祸”,宋之问这样有奶便是娘的主,其后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公元712年八月,李隆基继位,随即赐死于徒所,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而他的一些诗文却流传下来,广为传颂。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人评判,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王道。

[阅读全文]...
  • 古诗绝句《渡汉江》译文及赏析

  • 语文
  • 古诗绝句《渡汉江》译文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绝句《渡汉江》译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意思】 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越是走*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

      【全诗】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岭外:岭南,从中原看岭南在五岭之外。音书:音讯、书信。

      ②情更怯:心情更加害怕,既怕听到家中不幸消息,更怕被人发现自己是逃回。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的一段汉水)时所作。首二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只就音书断绝和时间漫长两点落笔,原因在于这是诗人所最难忍受的。两句**叙来,似不着力,其实浓缩进了许多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断”、“复”二字尤见作意,富于包孕。后二句写此刻心情。诗人家乡距离“汉江”较远,所谓“*乡”是相对岭南的遥远而言。好不容易从流放之地回来了,离家乡和亲人越来越*了,应当“情更切”或大喜过望才是,怎么反而“情更怯”了呢?答案得从首二句中去找。诗人离家太久了,同家中断绝音信也是太久了,这期间他们会不会遭遇到什么不幸呢?会不会因自己被贬而受到牵连呢?因此离家越*,内心越忐忑不安,越不敢向路人打探家中消息。两句真是写尽了诗人此时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诗人成功地表现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态和感情,真切细腻,凝炼含蓄,令人百读不厌。

      【全诗鉴赏】

      神龙二年 (706),宋之问从泷州贬所 逃归,途经湖北襄阳,渡汉 水,写下了这首诗。

      “岭外音书断”,泷州在 今广东省罗定市,在五岭之 南,故称“岭外”。宋之问以 谄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其事不甚光彩,到贬所后从冬到春,与家里都失 去了音信。此次宋之问狼狈北逃,家乡是第一个目的地,本应是极为急切 地希望回去。但渡过汉水之时,面对这滔滔的江水,他却胆怯了。他感 到:越接*家乡,越觉得心里没底,不知道这一年中家人怎么样了?他们 安全吗?有没有挨冻受饿?他们会怎样看待自己?还会欢迎自己吗?种 种思绪纷至沓来,不禁使宋之问在汉江的小船里感慨万千。他都不敢询 问从家乡过来的人了!

      此诗诗眼,在“断”和“怯”两字。“断”字举重若轻,将音讯的隔绝用一 个斩钉截铁的动词限定住,有一种人在命运的控制下的无力之感。下两 句中,一个“怯”字,写尽了游子离家的心理:想见到家人,但却又有种种顾 虑和疑忌,担心自己在家人眼中的角色和身份,担心家人有没有变故,这 种种不确定的因素造成了一种不确定的情感,他不知道自己是该哭还是 该笑,该走快点还是该走慢点。这种心理状态,不但宋之问有,其他很多 处在类似境地的人都有。正因为这首诗描写出了这种人类心理上的普遍 性,耐人咀嚼,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特定条件下人类精神的复杂性。

      值得指出的是,宋之问此次潜逃而回,并没有逃回自己的家乡,而是 到了洛阳。不久之后,因其弟告变之功,他又重新恢复并擢升了官职,直 到唐玄宗即位后将他再次流放赐死。作为一个极度热衷于功利的诗人, 宋之问的品行最终玷污了他的诗。

[阅读全文]...
  • 李频:渡汉江

  •   《渡汉江》

      作者: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1、岭外: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译文:

      久在岭南居住,

      家乡音讯全无;

      经历一个寒冬,

      又到立春时候。

      距离家乡越*,

      心中越发不安;

      遇人不敢相问,

      唯恐消息不祥。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阅读全文]...
  • 宋之问《渡汉江》原诗翻译与赏析

  • 宋之问《渡汉江》原诗翻译与赏析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诗。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宋之问《渡汉江》原诗翻译与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渡汉江》

      【创作年代】唐

      【作者】宋之问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词语解释】

      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翻译: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乡”,只是从心理*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阅读全文]...
  • 爱国古诗

  • 爱国,文学
  • 爱国古诗(精选20首)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国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

      2.《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3.《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4.《秋兴·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居有所思。

      5.《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7.《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9.《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0.《白马篇》

      曹魏·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阅读全文]...
  • 爱国古诗

  •   1、《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白马篇》

      曹魏·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6、《望阙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7、《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8、《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宋·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

      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

      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云亡。

      好烈烈轰轰做一场。

      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

      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赛鸦几夕阳。

      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阅读全文]...
  • 爱国的古诗

  • 爱国的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国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2、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李益《隋宫燕》

      3、更持银盏起,为君寿。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4、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6、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7、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刘沧《经炀帝行宫》

      8、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文及翁《贺新郎西湖》

      9、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赵孟頫《岳鄂王墓》

      10、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曹操《薤露》

      11、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江淹《铜爵妓》

      1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1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4、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于谦《岳忠武王祠》

      15、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16、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鲍防《元日早朝行》

      17、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18、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19、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20、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21、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

      22、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23、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2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25、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6、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元好问《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

      2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咏北海》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4、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5、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6、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7、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8、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9、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10、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11、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1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13、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14、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15、生*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杨继盛《就义诗》

      16、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17、皇情眷亿兆,割念俯怀柔。——郑愔《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18、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李白《西施》

      19、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20、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张华《游侠篇》

      21、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22、若顺*意,即无臣子心。——栖蟾《送迁客》

[阅读全文]...
  • 《汉江临泛/汉江临眺》诗词赏析

  • 《汉江临泛/汉江临眺》诗词赏析

      《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汉江临泛/汉江临眺》诗词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唐代: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注释】

      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这里指江西九江。

      郡邑:指汉水*的城镇。浦:水边。

      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

      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鉴赏】

      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 - 句子

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 - 语录

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 - 说说

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 - 名言

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 - 诗词

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 - 祝福

渡汉江的古诗是不是爱国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写神仙的古诗三百首 适合长歌行古诗的背景古筝曲 海边的风古诗 形容宝贵意见的古诗 描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的古诗 带黄和林字的古诗词 乡土旅游的古诗 古诗黄鹤楼的默写考题 27节气歌的古诗 含鸟字的古诗大全300首 赞美冬天早晨雾的古诗 形容特别特别兴奋的古诗 形容最无私的古诗 十月份的古诗小学 关于一个善心的老太婆的古诗 我心目中的家古诗 新安旅行团的古诗 简单的古诗江南的图片 江字的古诗词飞花令大全 安化放马寨的古诗 古诗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 松树的粉笔字古诗 顺向逆向迁移的例子古诗 初一的第四课古诗词四首的生字 木三字古诗一三含六字的古诗有 形容鱼的古诗二字词语 乡愁相对应的古诗 写小树的古诗词 带谕和枝的古诗 带萍的古诗词可以取名字的 有关风景古诗的串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