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 >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

关于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

  • 文学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歌行汉乐府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cui)。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少壮年华时不发奋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阅读全文]...
  •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

  • 诗歌,李白,杜甫
  •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欢迎大家分享。

      ——以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登高》为例

      唐朝是文化繁荣的朝代,在诗坛上,涌出了许多名家,大师辈出。“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更是其中两颗璀璨的巨星。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从诗歌史的地位上来说,两者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把诗歌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两人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分秋色”。从诗歌思想的角度,他们同样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反对侵略战争,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如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兵车行》都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的不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如在《将进酒》里,李白将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醉意使李白纵情狂欢,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种鄙弃世俗的非凡的自信。虽壮志难酬,但李白却没有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认为“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在《登高》里,诗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壮志难酬、长年飘泊、老病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饱含了诗人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与孤独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也表现了诗人浓厚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意象、意境组合与营造的不同

      李白所创造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奔腾咆哮的黄河与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如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从天而降,写出了一泻千里,不可抵挡之势。

      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

      孤舟等,在这些被损弃与被遗忘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在《登高》中杜甫就用“猿啸”、“落木”等意象营造了萧索、凄冷的氛围,表达诗人悲凉的心境。

      四、语言特色的不同

      李白追求自由精神,不受格律约束,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语言夸张却不显做作,华丽却不显庸俗。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而杜甫推崇“形神兼备”境界,强调炼字,炼句,苦思,苦学。意象精练紧凑,语意凝重深沉,沉郁顿挫。如《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总之,“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仙,天纵英才,神出鬼没,奇幻百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圣,脚踏实地,深入细致,力透纸背,振聋发聩。李白是云端上的织梦人,杜甫是苦难大地的悲歌者。对于后人来说,李白的飘逸让人苦苦追寻不得,杜甫的忧国忧民为代代百姓所怀念,他们都是“照耀着唐代乃至整个古典诗坛的两面万古常新的旗帜”。

      一、不同点:

      1、创作题材不同:

      李白是主观感受很浓,浪漫派,写虚,浪漫主义。

      杜甫是写具体的事物,反映现实,现实派,写实,现实主义。

      2、意象不同

      李白的意象疏朗、写意。如写大鹏、青山明月等。

      杜甫的意象深沉、凝重。如写激流高峡、秋枫瘦马、凤凰等。

      3、风格不同

      李白善用古体诗,章法跳跃。

      杜甫多律诗,章法严密。

      二、相同:

      1、诗词内容都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同情劳动人民。

      2、渴望为国建功立业。

      3、都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唐代诗歌创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给后世文学以深远影响。李白和杜甫由于生活经历、思维性格等不同,在诗歌艺术上也各有特点。

      一、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不同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总体特点是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清新飘逸,意境奇妙。而且李白尤其擅长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营造一种瑰丽动人的巧妙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描写让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那宏伟壮观的瀑布前一样,给人带来深深的震撼感。“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显得新颖别致。“燕草如碧丝”是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眼前之景,虚实的巧妙结合,生动传达出来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此外,“丝”谐“思”,“枝”谐“知”,一语双关,从侧面展现了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的美好爱情。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总体特点是沉郁顿挫,雄浑壮阔,细致入微,情感细腻。他擅长寓情于景,往往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从细微处入手,炼字炼句,力求诗作更深刻、更概括、更精练,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采用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叙述者完全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写实中融入强烈的抒情,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如《石壕吏》中逾墙走的老翁,,急应河阳役的老妇;《新安吏》中被征的男子;《新婚别》中暮婚晨别的新婚妇女,《丽人行》中奢侈荒淫的杨国忠兄妹;《兵车行》中的行人,还有殷勤的田父、天真的儿童、如狼似虎的差役……组成了众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画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诗歌风格上的不同

      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描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的狂放精神。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基本色调。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且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上他本人洒脱不羁的气质以及傲世独立的人格,豪放飘逸成为了李白诗歌风格的主要特点。如《南岭别儿童入京》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上李邕》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抟遥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等。

      杜诗风格崇尚绮丽、清新,后来向沉郁、老成发展,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杜甫作诗善于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抒情融为一体,他作为一位思国为民的诗人,加上杜甫主要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使诗中常常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浓烈情感,但他深厚的儒家涵养,使得他的情感往往在即将喷涌而出之时又被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因此杜甫的诗歌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明面上看仿佛在写即使国家破灭了,山河还在,草木依旧会生长,但其实是在写国都陷落,只有山河还在,只有草木还在,百姓逃的逃死的死,这句诗表现出诗人对百姓的哀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处诗人没有写人们的悲泣,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花鸟感受到了人间的疾苦并落泪哀鸣,正是这种间接的表达让这种悲泣更加地深沉,这时悲痛的情绪已经积累到高潮,仿佛就要喷涌而出,但是接下来诗人却用了*淡的词语来让这股情绪变得缓慢而深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从令动物草木闻之皆悲的孤独沦陷,百姓逃亡一下子转到了家信难收的淡淡的哀伤,但连接了上文却又让这种悲伤更加深沉。这就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三、诗歌意象上的不同

      李白诗中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其诗歌大胆夸张,想象力丰富。最明显的现象是意象集中于宏伟壮观的天象或地貌方面。据袁行霈先生统计,在李白今存987篇诗作中,宏伟的自然意象竟出现了1100余次,其中天象类以天、日、月、云、雪五种意象运用最多,地貌类以江、河、海、山、峰五种意象运用最多。在《金乡送书韦八之西东》中,他想念长安,就想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喜欢明月,就想象明月可问、可攀、可揽。完全凭传说、想象落笔。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而《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江夏赠韦南陵冰》中的“愁来饮酒二千石”等,都是极度的夸张。

      杜甫诗歌展现了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广阔胸襟。杜诗中多次出现的孤舟、黄昏、月、酒等典型意象,更是形象地塑造了一位心忧天下的文人形象。与好友李白不同,杜诗中似乎少有“美酒”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出现次数众多的“香醪”“春醪”“浊醪”等“浊酒”意象。对于杜甫来说,酒不但是个性张扬时的催化剂,更是他苦闷之时的象征物。

      他的名作《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正值九月九日重阳佳节,诗人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只能形影相吊。在异乡漂泊多年,穷困潦倒,久病缠身,一“浊酒”写出了诗人此时此刻万悲于心头的潦倒。再比如杜甫在《宿江边阁》中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一句描摹翻腾在波浪中的孤月,与最后两句“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在不眠之际心中所产生的忧虑及无力感相呼应,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同时更是作者心境的象征。

      四、两人的相同之处

      (一)生活的时代相同且两人有交集:李白和杜甫是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相识于洛阳,那时杜甫因进士不第而游历四方,遇到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同样失意的两人就此成为了好友并一起去游历,于天宝四年(745年)秋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从此再无相见。

      (二)诗词内容都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同情劳动人民。

[阅读全文]...
  • 江南汉乐府古诗翻译(古诗江南汉乐府)

  • 江南
  •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江南可采莲”,“可”在这里是适宜、正好的意思。为什么说江南适宜采莲,是采莲的好地方呢?你看啊,江南不仅仅是到处都生长着莲。而且目之所及, “莲叶何田田”。到处是圆润碧绿、劲秀挺拔的莲叶呀!何田田是对莲叶的极度赞美——多么圆润的莲叶啊、多么挺秀的莲叶啊……

    前面说“可采莲”,这里却只写莲叶如何如何,是为什么呢?莲叶茂密,莲花自然繁盛,不是吗?所以由莲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莲花盛开的景象,应该是何其的美。这正如清朝的张玉榖[gǔ]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无比秀丽的景色,表明莲子一定会是大丰收,你说,江南怎么能不是采莲的好地方呢?

    莲子丰收,最高兴的当属种莲人、采莲人。一片艳阳天,他们划着船采摘水上的莲蓬,此时,吸引他们的不只是一个个饱满可人的莲蓬,还有那水中的情景——“鱼戏莲叶间”。这里,一个“戏”字让诗由静转动,这句诗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一般。接下来的“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写尽了鱼儿的情态与快乐,这不也正是对采莲人的描摹吗?

    这几句既是写鱼,也是写人。莲子丰收,采莲人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就像鱼儿在水中游动,有“老人”,有孩子,有姑娘,有小伙,他们一边熟练地划着船,一边高兴地采着莲,一幅令人向往的江南采莲图,就这样浮现在我们眼前。东、西、南、北都有采莲人的身影,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该是十分愉快的,所以有的哼起小调,有的尽情高唱,有的互相泼水嬉戏、继而划船追逐……这又是一幅多么欢快的江南采莲图。

    品读全诗全诗,好在于这一个“戏”字,它是这首诗的眼睛,是这首诗的生命,是这首诗的灵魂。

    这首诗共有七句,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表明诗的主旨;后四句展示具体场景(采莲)。而第三句在全诗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自然相连,自然转承。反复诵读全诗不知不觉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慢慢吟哦全诗,不觉感叹江南景美,人更美!读着诗句,我们眼前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欢快祥和的景象,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呢?

[阅读全文]...
  • 长歌行古诗汉乐府

  • 文学
  • 长歌行古诗汉乐府

      《长歌行》是一首*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那么,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长歌行

      作者: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

      长歌行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长歌行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作者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长歌行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长歌行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长歌行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作者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长歌行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长歌行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作者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长歌行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长歌行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长歌行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长歌行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长歌行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长歌行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长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诗歌,读出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小黑板,MP3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哪位同学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请同学样闭上眼睛,想想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美的存在?(从小草,小树叶,到桃花…)然而秋天的到来会带走许多美好东西,季节的交替我们无法阻挡。其实每个人都会从少年走向老年,那么在这短暂的人生路上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使自己不留下遗憾呢?古诗《长歌行》里面提到了一点,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感知诗意

      小学阶段我们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谁能说说*时你是怎么学*古诗的?(读通,释意,查找资料,根据古诗的内在联系)

      1、自学古诗(出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懂诗意;写**会)

      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说说自己对诗的理解和发现的问题。

      2、这首诗中描绘了许多美好的事物,请大家从诗中圈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全文]...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资料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资料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歌行汉乐府古诗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长歌行

      作者: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解题

      此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

      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

      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

      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阅读全文]...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长歌行汉乐府古诗,希望能帮到你!

      《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表达的哲理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长歌行①

      (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②,朝露③待日晞⑨。

      阳春④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⑤至,焜黄⑥华叶衰。

      百川⑦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⑩不努力,老大徒⑧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汉乐府曲牌名。

      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电影,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④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⑤秋节:秋季。

      ⑥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读音同“花”。 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但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读shuaī)

      ⑦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⑧徒:白白地 。

      ⑨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⑩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年老。(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此句话指到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了。)

      译文

      菜园里长绿色的的葵菜,晨露待到阳光一照就干了。春天的阳光向万物散布着恩惠,万物充满着生机和光泽。时常让我担心是秋天来得太快,花和叶就要枯黄和衰败。成百上千的河流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再向西回流?如果少壮年华时不发奋努力,到了年老时只能徒然哀伤叹息。

      创作背景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又被称为乐府双壁。)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小学五年级下课本中《长歌行》节选自这首诗的后四句。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品论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阅读全文]...
  • 南极和北极有什么区别和相同点

  • 南极和北极有什么区别和相同点

      南极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极和北极有什么区别和相同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南极与北极不同点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方,具有自然融化周期,在此期间,几乎一半的冰架在夏季融化,冬季再次冻结,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在冬季,北极冰架的表面几乎与美国面积相当。而南极地区则由石质基岩构成,这种基岩较少或根本不受这些现象的'影响。

      南极比北极寒冷得多。实际上,南极的气温非常低,以至于这个大陆的某些地方的雪永远不会融化。该地区*均一年的温度为-49摄氏度,这使其成为地球上最冷的地方。相比之下,北极地区的冬季*均温度为-34摄氏度,夏季则上升几度。

      南极是一片大陆,而北极是一片海洋。南极的面积是1400万*方公里。南极大陆97%都被冰雪所覆盖。相反在北极,2/3都是海洋,1/3是陆地。

      南极代表性动物是企鹅,北极代表性动物是北极熊。据说北极早年也曾生存有一种企鹅,后来灭绝了。这样一来,便成了南极没有北极熊,北极也不见企鹅的踪影。

      南极圈内没有草更没有树木,仅仅生有苔鲜类低等植物。北极圈内则不然,有些地方不但有草原有鲜花还有茂密的森林。如地处北纬78度的朗伊尔宾就生有齐膝高的丛丛茂草。

      2、南极与北极相同点

      南极与北极相同点就是都是两极,都有生物居住,都很冷。

      南、北极都有极昼与极夜。极昼与极夜是由地球的自转轴倾斜造成的。随着维度不一样,极昼与极夜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南极和北极都有极光。通常看到的极光都是在北极看到的,但其实南极和北极的极光是同时发生。

      南极北极的区别

      南极是一片大陆,而北极是一片海洋。

      南极这片大陆是200年前发现的,但是进到南极大陆的人非常的少,所以南极目前还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神秘的一片土地。

      南极的面积是1400万*方公里。南极大陆97%都被冰雪所覆盖。相反在北极,2/3都是海洋,1/3是陆地。

      南极北极温度也不一样,虽然都很冷。南极的年*均温度是零下50度。

      北极的*均温度是零下18度。

[阅读全文]...
  • 江南汉乐府古诗翻译(江南汉乐府这首诗的解释)

  • 江南,解释
  • 《江南》

    汉乐府歌辞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儒家六经中原有《乐经》,后惜不传;《诗经》音谐律调,原本亦是歌咏之词。音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礼”的承载,是“德”的体现。

    在周王朝所设采诗官制之后,秦亦设有“乐府”,在“少府”辖下,专管教*乐舞演唱之事。汉初社会甫定,未暇顾及乐事,直至汉武帝定郊祀礼乐时重建乐府,采制民间或文人诗歌,以备祭祀或宴会时配乐演奏。两汉乐府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合称“乐府诗”,是《诗经》之后对诗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包括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等,内容广泛,现实性强,如《汉书·艺文志》所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陌上桑》《战城南》《白头吟》《上邪》等等,东汉末年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更是被称为乐府诗的巅峰之作。

    而我们看到的这首《江南》却是一首典型的民间歌谣,出自汉乐府的《相和歌辞》,不少学者认为该诗是西汉时期的作品,也是五言诗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江南水乡,处处生长着茂盛的莲花。莲花一身尽可为人所用,花朵美丽可赏,荷叶包裹物品,莲子药食两用,莲藕清甜可口……而采摘成熟的莲蓬往往是女性的工作。

    季夏初秋,正是采莲的好时节,“田田”二字,正写出那荷叶茂盛圆润、层层叠叠的状貌。有人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莲子成熟的季节,荷花大都*于凋残,而荷叶依然繁茂,加之青春女子的面容掩映期间,所以丝毫不减荷塘的风景之美。可作者并未直接描述采莲人,而是透过她们的眼睛,从水面的莲叶写到水下的游鱼。

    湖水清澈,花叶摇曳,水下的鱼儿在莲叶间游动嬉戏,可以想见,水面的人儿同样乘着小舟在莲叶间自在穿行,二者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活泼欢快的画面。

    而“鱼戏莲叶间”之后,却又反复铺陈,叙述鱼儿在莲叶的东、西、南、北嬉戏,乍一看来,似乎累赘可笑,可结合场景细想,正是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一唱数和,仿佛四面八方都传来采莲女子的歌声,也将莲塘的全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首《江南》,正是后世流行的采莲曲的滥觞。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该诗为“奇格”,并指出“梁武帝作《江南弄》本此”。萧衍《江南弄》有《采莲曲》,歌曰:“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艳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

    南朝乐府民歌中的《西洲曲》,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的句子。“莲”谐“怜”音,一语双关,往往象征男女情爱。

    但后世的这些歌咏,在情感表达上或失于直白,或失于柔靡,皆不如这首《江南》来得质朴清新。正如明代诗歌理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评:“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这正是诗歌来自民间、来自现实的魅力。

    《江南》里的采莲女子,有的不仅是文人笔下的似水柔情,更是邻家女孩们的活泼开朗。即使我们无法亲耳听见这首歌辞配上乐曲的演唱,也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欢乐的曲调和跳跃的旋律。

    “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乐府古题要解》),万物和人类都在大自然中绽放蓬勃的生命力,一切欣欣向荣,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物呢?

[阅读全文]...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意思(长歌行汉乐府古诗意思简短)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译:

    菜园里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葵花,叶上的晨露待阳光一照就干了。温暧的春天向大地布满恩泽,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我时常当心瑟瑟的秋天来到,便要红花凋谢,绿叶枯萎了。

    百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何日才能重向西流呢?要是在青春年少时不奋发努力,那么,等到年老时只能后悔而悲哀了。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这首诗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首诗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因而全诗含蕴细腻,余味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读者反复吟诵。

[阅读全文]...
  • 汉乐府诗集

  •   1、《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2、《病妇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牍,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

      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

      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

      “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3、《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

      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独徘徊。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

      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臣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4、《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5、《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6、《有所思》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 - 句子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 - 语录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 - 说说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 - 名言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 - 诗词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 - 祝福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同点 - 心语

推荐词条

画鹅鸟的古诗 带有安和皓字的古诗词 古诗的古字组词你会写上下写 思乡的古诗词现代文 古诗词中荷的意象内涵 李白的古诗大全可打印 形容看到文字就悲伤的古诗词 有名的千古诗篇 写苍龙岭的古诗 与sha有关的古诗 冰天雪地里描述松树的古诗 小学古诗中古字今用的名言 小孩骑牛指路的古诗 关于白歌的古诗 古诗有三个字的诗名吗 高台论道的古诗 店铺歇业的古诗词 望庐山瀑布的改编古诗搞笑 跟着父亲读古诗的读书笔记 过客征战的古诗 哪些古诗中代表月亮的 沙暖水鸳鸯的古诗全部 带风的古诗词网名 带有以字的古诗题目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人会背古诗吗 用古诗取一个品牌的名字 关于霜降的古诗张九龄 旧的结束了用古诗 古诗水调歌头的诗意视频 赞扬全国民族努力的古诗 描写烽火戏诸侯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