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军行古诗里的黄沙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从军行古诗里的黄沙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从军行古诗里的黄沙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从军行古诗里的黄沙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
读古典诗词,品百味人生,养浩然正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版,欢迎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拼音】
xī jiāng yuè ·yè háng huáng shā dào zhōng
zuò zhě :xīn qì jí
míng yuè bié zhī jīng què ,qīng fēng bàn yè míng chán 。
dào huā xiāng lǐ shuō fēng nián ,tīng qǔ wā shēng yī piàn 。
qī bā gè xīng tiān wài ,liǎng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
jiù shí máo diàn shè lín biān ,lù zhuǎn xī qiáo hū jiàn 。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西江月:词牌名。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修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此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鉴赏
此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粹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此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此是一个*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
2、夜行黄沙道中:词名。
3、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4、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5、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
6、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诗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m.ju.51tietu.net)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
读古典诗词,品百味人生,养浩然正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版,欢迎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拼音】
xī jiāng yuè ·yè háng huáng shā dào zhōng
zuò zhě :xīn qì jí
míng yuè bié zhī jīng què ,qīng fēng bàn yè míng chán 。
dào huā xiāng lǐ shuō fēng nián ,tīng qǔ wā shēng yī piàn 。
qī bā gè xīng tiān wài ,liǎng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
jiù shí máo diàn shè lín biān ,lù zhuǎn xī qiáo hū jiàn 。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西江月:词牌名。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修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此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鉴赏
此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粹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此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此是一个*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鉴赏:
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抒写了夏夜的村野风光的幽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
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仄两协。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又苏轼《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诗:“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⑷七八个星二句:何光远《鉴诫录》卷五“容易格”条:“王蜀卢侍郎延让吟诗,多着寻常容易言语。有松门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⑺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
《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韵,结句各叶一仄韵。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声“先”韵内,而结句的“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这样*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
《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
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
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这样解释则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再次,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
辛词好用典,好发议论,但这首小词,作者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应该说,像辛弃疾《西江月》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白草原头闻雁声,黄沙碛里马蹄轻。——郯韶《题女真猎骑图·白草原头闻雁声》
月照黄沙碛,风乾白草原。——王恭《塞下》
北历黄沙碛,南游白草原。——何景明《雁门太守行》
黄沙风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赵延寿《塞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李白《战城南》
不应白发顿成丝,直为黄沙暗如漆。——骆宾王《畴昔篇》
青陆春芳动,黄沙旅思催。——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苏轼《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
愁,黄沙白髑髅。——张可久《金字经·稽山春晚若》
家住黄沙绿水湾,功名土苴任天悭。——陈著《次韵赵寄庵》
行役非中原,海外黄沙碛。——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巨鱼吞舟人食人,白浪黄沙入睚眦。——陈恭尹《寄题魏和公吾庐》
白草经春在,黄沙尽日蒙。——欧阳修《奉使道中五言长韵》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黠虏时相逢,黄沙暮愁宿。——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
上蔡有良田,黄沙走清渠。——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
行尽胡天千万里,惟见黄沙白云起。——刘商《胡笳十八拍》
有时照向边塞头,黄沙茫茫白草秋。——屠隆《长安明月篇》
白汗如雨挥,黄沙将人射。——郑镜蓉《夏日钞书小窗如炙念家严远出捕蝗率彼旷野炎蒸百倍因用家严送有邻弟返里原韵示诸妹》
日暮凄风起,黄沙与云*。——杨慎《拟青青河畔草》
黄河道,漠漠黄沙覆枯草。——何中《黄河道》
风吹黄沙石碛冷,霜苇无声弄寒影。——艾性夫《题危见心所藏陈常庵水月障及松鹤芦雁各一首·风吹黄沙石碛冷》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
白日浮云闭不开,黄沙谁问冶长猜。——刘长卿《罪所留系,每夜闻长洲军笛声》
白草黄沙野色分,古今愁恨满乾坤。——王冕《即事·其二·白草黄沙野色分》
况逢炎溽酿急雨,大风挟势飞黄沙。——宋濂《次刘经历韵》
秋风萧索百草斑,黄沙飘飒青海湾。——宗臣《燕歌行二首·其一》
勤操丹笔念黄沙,莫使饥寒囚滞狱。——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自劝二首》
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贯休《古塞下曲四首》
紫塞晓屯兵,黄沙披甲卧。——于濆《塞下曲》
凿河千里走黄沙,沙殿西来动日华。——吴融《水调》
曚曚白日穿云出,漭漭黄沙作雾吹。——梅尧臣《送吕冲之司谏使北》
营开不辨旌旗色,猎猎黄沙捲阵云。——张应申《塞下曲·其一》
可惜五千貔虎士,黄沙不见一人还。——陆之裘《闻边报旁午五首·群胡烧入雁门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练*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练*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蝉鸣、鹊啼、蛙叫、人声。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1分);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参考答案: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过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3、词中以()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参考答案:七八个星天外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嗅觉听觉点出季节,不是直接描写而是从身边的感受入手,让人感觉审在其中,也使得词作鲜活写出静中之闹。反衬出夜色之静,衬托出了作者的高兴的心情。
5、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大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虽被贬官,但作者仍能体会到乡村之乐,也体现了作者的豁达的心胸。
6、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7、这首词描写的是()季节,从(),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季)季节,从(鸣蝉。稻花香,蛙声),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充满生机)。
8、其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9、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夜行黄沙道中”是()。意思是()
参考答案:“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名,即题目“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意思是晚上在黄沙道上行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 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注释:
1、青海:青海湖
诗意: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扞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想信您读完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全诗对仗,愿您喜欢。
描写从军从戎的诗句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从军从戎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首)
一入军营便是家,少年立志振中华。
深山操演临风雨,大海漂流溅浪花。
勇斗雷霆描日月,饱尝霜雪揽云霞。
*成文武双全艺,不负乡亲敬我茶。
(第二首)
早岁从军别故乡,如今鬓发惹秋霜。
心存忧患常磨剑,身处和*莫忘枪。
劈海巡洋消阻遏,凌空翔宇为图强。
敢拼老骨擒敌去,护我中华万里疆。
(第三首)
巾帼汉子木兰花,百姓心中七彩霞.
替父从军辞众老,为君征战保国家.
刀光血影十年久,雪地冰天万里遐.
将士身强多丧命,福星高照护英华.
(第四首)
男儿入伍志刚强,苦练精修作栋梁。
牢记红梅迎冰雪,勤学翠竹顶骄阳。
深山大泽胸怀远,月黑风高体魄康。
多彩人生今上路,射雕响箭己开张。
(第五首)
此时相聚正初冬,鼓点频催泪欲从。
入伍持戈当好汉,牵驹上阵要冲锋。
英雄自古争年少,友谊从来重别逢。
只盼荣归携手日,欢声笑语不龙钟。
(第六首)
军旅戎装三点红,情深血热五年浓。
金戈铁甲将军梦,晋冀关山战士风。
豪气刚生身沐雨,才华初露技雕虫。
熔炉锻我凌云志,盛世驰骋似虎龙。
(第七首)
送君入伍设欢筵,半是祈福半是悬。
濠水戏波年少爱,球篮高耸友人传。
同学数载无穷事,插队时常醉共眠。
反帝反修南北共,知青战士永相连。
(第八首)
兜鍪加顶士为冠,征战何惊骨肉残?
鹰顾韬光须俟奋,鲸吞剑气御凌寒。
长兴汉鼎众开济,永葆江山治久安。
执锐披坚怀报国,从戎义胆与忠肝。
(第九首)
金戈铁马四十春,未忘初心义自真。
耳畔常闻军号响,心头总忆故人情。
风霜岁月磨筋骨,战友天涯泪沾襟。
脱下戎装兵味在,豪侠肝胆照昆仑。
从军行古诗里的黄沙 黄沙的古诗 带黄沙的古诗 黄沙古渡的古诗 黄沙道的古诗 西湖夜行黄沙道中的古诗 夜行黄沙道中是蝉的一首古诗吗 黄沙诗句 与黄沙有关的古诗 万里黄沙的古诗 浣溪沙黄沙岭的古诗 黄沙的诗句 辛弃疾的夜行黄沙道中古诗 黄沙为意象的古诗 黄沙漫漫的古诗 含有黄沙的古诗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中的古诗 黄沙有关的古诗词 黄沙道苏轼的古诗 黄沙和楼兰的古诗 大漠黄沙诗句 形容黄沙的诗句 描写黄沙的诗句 古诗江西乐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 与黄沙有关的诗句古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穿古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古诗格式 古诗里含有黄沙的诗句 形容黄沙满天的古诗 描写黄沙满天的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_村居全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思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练*题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 宁夏银川黄沙古渡旅游景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 关于黄沙的诗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全诗赏析及诗意解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原文赏析及诗意注释)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_村居全诗 风中有黄沙诗句118句 从军从军行古诗145句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诗词赏析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
离开你的说说 微信说说对老公说的话 笑容掩饰伤痛的说说 关于花心男人的说说 有关秘密被发现的说说 关于孩子满月的说说 有关没有安全感的说说 至看不起人的说说 宝宝周岁发朋友圈说说 长发变成短发的说说 不强求不挽留的说说 不该想的说说 卖衣服说说 奔三生日感言说说 介绍自己cqycgx的说说 微信说说指定人可见 最容易让人评论的说说 喜欢上不可能的人说说 用眼霜的说说 不动怒的说说 说说烦躁心情 形容不被理解的说说 黄山旅游说说 关于男闺密的说说 一个人没有主见的说说 吃农家乐的说说 简单心情说说 励志不再年轻的说说 心情美美哒一句话说说 自己一个人好累的说说 过生日长大一岁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