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沙诗句 >

黄沙诗句

关于黄沙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黄沙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黄沙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黄沙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黄沙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黄沙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黄沙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黄沙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黄沙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黄沙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黄沙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关于黄沙的诗句

  • 白草原头闻雁声,黄沙碛里马蹄轻。——郯韶《题女真猎骑图·白草原头闻雁声》

    月照黄沙碛,风乾白草原。——王恭《塞下》

    北历黄沙碛,南游白草原。——何景明《雁门太守行》

    黄沙风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赵延寿《塞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李白《战城南》

    不应白发顿成丝,直为黄沙暗如漆。——骆宾王《畴昔篇》

    青陆春芳动,黄沙旅思催。——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苏轼《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

    愁,黄沙白髑髅。——张可久《金字经·稽山春晚若》

    家住黄沙绿水湾,功名土苴任天悭。——陈著《次韵赵寄庵》

    行役非中原,海外黄沙碛。——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巨鱼吞舟人食人,白浪黄沙入睚眦。——陈恭尹《寄题魏和公吾庐》

    白草经春在,黄沙尽日蒙。——欧阳修《奉使道中五言长韵》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黠虏时相逢,黄沙暮愁宿。——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

    上蔡有良田,黄沙走清渠。——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

    行尽胡天千万里,惟见黄沙白云起。——刘商《胡笳十八拍》

    有时照向边塞头,黄沙茫茫白草秋。——屠隆《长安明月篇》

    白汗如雨挥,黄沙将人射。——郑镜蓉《夏日钞书小窗如炙念家严远出捕蝗率彼旷野炎蒸百倍因用家严送有邻弟返里原韵示诸妹》

    日暮凄风起,黄沙与云*。——杨慎《拟青青河畔草》

    黄河道,漠漠黄沙覆枯草。——何中《黄河道》

    风吹黄沙石碛冷,霜苇无声弄寒影。——艾性夫《题危见心所藏陈常庵水月障及松鹤芦雁各一首·风吹黄沙石碛冷》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

    白日浮云闭不开,黄沙谁问冶长猜。——刘长卿《罪所留系,每夜闻长洲军笛声》

    白草黄沙野色分,古今愁恨满乾坤。——王冕《即事·其二·白草黄沙野色分》

    况逢炎溽酿急雨,大风挟势飞黄沙。——宋濂《次刘经历韵》

    秋风萧索百草斑,黄沙飘飒青海湾。——宗臣《燕歌行二首·其一》

    勤操丹笔念黄沙,莫使饥寒囚滞狱。——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自劝二首》

    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贯休《古塞下曲四首》

    紫塞晓屯兵,黄沙披甲卧。——于濆《塞下曲》

    凿河千里走黄沙,沙殿西来动日华。——吴融《水调》

    曚曚白日穿云出,漭漭黄沙作雾吹。——梅尧臣《送吕冲之司谏使北》

    营开不辨旌旗色,猎猎黄沙捲阵云。——张应申《塞下曲·其一》

    可惜五千貔虎士,黄沙不见一人还。——陆之裘《闻边报旁午五首·群胡烧入雁门关》

[阅读全文]...
  •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

  •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青海:青海湖

      2、穿 : 磨穿

      3、楼兰:汉西域国家。元封三年归汉,位于今新疆*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扞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m.ju.51tietu.net)。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阅读全文]...
  • 风中有黄沙诗句118句

  • 经典
  • 大漠吹沙诗歌

      大漠,一望无际

      偶尔几声老鸦的哀鸣

      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光秃秃的枯枝

      诉说着岁月的'苍桑

      打起行囊

      如苦行僧般的跋涉

      远离都市的喧嚣

      远离乡村的果香

      踏进心灵的荒漠

      不知道,有没有尽头

      风,吹散了云

      吹起了黄沙

      也吹乱了心

      也许是太多的执着

      总在不经意间

      错过了风,

      错了美好的风景

      留下的

      只有这漫天的黄沙

[阅读全文]...
  • 边塞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

  • 知识,学*,文学
  • 边塞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也可以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黄沙百战穿金甲”是一句很有名的边塞诗句,它的下一句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边塞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欢迎阅读。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原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这句话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词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诗词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诗词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阅读全文]...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 诗意,阅读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欢迎阅览。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简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诗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惊鹊﹑鸣蝉﹑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夏夜特有的情趣。

[阅读全文]...
  •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_村居全诗

  • 经典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 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注释:

    1、青海:青海湖

    诗意: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扞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想信您读完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全诗对仗,愿您喜欢。

[阅读全文]...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思

  • 阅读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思,供大家参考。

      作品内容

      西江月⑴·夜行黄沙道中⑵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⑸。旧时茅店社林边⑹,路转溪桥忽见⑺。

      注释

      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仄两协。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又苏轼《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诗:“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⑷七八个星二句:何光远《鉴诫录》卷五“容易格”条:“王蜀卢侍郎延让吟诗,多着寻常容易言语。有松门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⑺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白话译文

      (1)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2)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3)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阅读全文]...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 学生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阅读全文]...
  • 宁夏银川黄沙古渡旅游景点

  • 旅行
  • 宁夏银川黄沙古渡旅游景点

      导语:宁夏银川黄沙古渡旅游攻略。黄沙古渡是一处古老的黄河渡口,明朝庆靖王朱栴诗《黄沙古渡》描述了这里的壮丽景色,也阐述了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下面是有关黄沙古渡旅游景点的介绍,一起来看看黄沙古渡有哪些旅游景点吧。

      黄沙古渡简介:

      黄沙古渡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紧靠203省道,距银川市直线距离25公里,与贺兰山遥遥相望。27*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汇集了黄河、大漠、湿地、湖泊、田园为一体的自然景观,是生态、运动、休闲、绿色旅游的最佳选择!自古黄河九曲十八弯,只有在这里您才可以真正体会到“大漠黄河,塞北江南”的感觉,黄沙古渡是明清宁夏八景之一,相传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噶尔丹、昭君出塞和亲、蒙恬北击匈奴皆由此渡河西进。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旃曾作《黄河古渡》,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风声滩诸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以此描述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如今,黄沙古渡将以其独特的塞北风光、黄河文化及*风情成为宁夏东线旅游的一颗新星!

      黄沙古渡主要景点:

      古渡口-康熙渡黄河的地方

      相传秦蒙恬、汉卫青守边时曾驻扎在此,汉昭君出塞和亲由此渡河,明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封庆靖王镇守宁夏巡边时多次到古渡口,并留诗《黄沙古渡》描述这里的塞外景色。明代为了保护这个渡口畅通无阻而修筑了戍台,史记“宁河台”。清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时由此渡河,古渡口现存有康熙渡黄河时的木船。

      月牙湖-昭君出塞留在大漠的圣湖

      相传,王昭君怀抱琵琶离开长安,随着垂老的呼韩邪单于,走在黄沙漫天的塞外,一个人忧思自叹,百无聊赖,无由解忧,无限伤感。这日,行至黄沙古渡处,远远望着北去的黄河水,思乡之情瞬间迸发,“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巍峨,河水湍湍。父兮母兮,道阻悠长。呜呼唤哉,忧心恻伤”。道出了昭君出塞时无限凄婉,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胡邦异俗。在千里黄尘之外万里关山之间,已经天涯一方了,不由得泪如泉涌。昭君的泪滴在黄沙上,瞬间化成了一汪形似月牙的湖,波光灿灿,一眼望不到边,周围草丰树绿,环境十分优美。公元一四三八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时,多次来往黄沙古渡处,并为月牙湖写有“月湖夕照”: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瞑烟低接渔村*,远水高连碧汉长。两两忘机鸥戏浴,双双照水鹭游翔。北来南客添乡思,仿佛江南水国乡。

      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 - 把根留住啊

      传承、保护、挖掘宁夏历史文化遗产,真实反映、见证宁夏历史文明的发展变迁历程和民间典藏,反映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展现宁夏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聪明智慧和结晶,展示宁夏地区厚重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保存宁夏地区人民生活中的一段历史记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黄沙古渡成立“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抢救、征集、收藏到宁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珍贵物品13000多件。

      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塞外奇景

      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宁夏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区内,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西靠黄河,北依都斯图河,南邻兵沟古汉墓群,总面积22.7*方公里,为黄河冲积*原段,由黄河河流、泛洪*原、宜林沙地三类地貌组成。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公园内有芦苇、蒲草、沙蒿、蒲公英、沙枣树、花棒、柠条、沙柳、新疆杨等植物;还有大天鹅、灰鹭、沙燕等40余种鸟类和30多种动物在此栖息繁殖,是黄河与大漠相拥形成的'一大奇观,是纯天然、原生态的观光胜地。

      黄龙镇河

      相传远古时期,大禹治水途径当地,目睹河水泛滥给百姓造成的灾害,大禹奏请玉皇大帝命“黄龙”在此镇守黄河。从此黄河在其它河段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唯黄沙古渡处的河道千年不变,保护了陶乐及月牙湖周边的百姓安康,百姓都说:这是黄龙镇河的功绩,黄沙古渡的黄沙就是:“黄龙的化身”。

      以上就是有关宁夏银川黄沙古渡旅游攻略,相信大家有所了解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阅读全文]...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全诗赏析及诗意解读)

  • 诗意
  •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因被朝臣排挤而罢官,之后来到江西上饶的“带湖”隐居。由于不能再在朝堂上施展才华,辛弃疾将目光转向了现实生活。

    他用诗人的眼光去发掘*凡世界中的美,极大地拓宽了他的创作题材。写出了许多交游、隐逸和咏物的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其中一首。

    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作大意:明月东升,光芒惊起了树枝上的喜鹊绕枝飞。夜半清风吹拂,送来远方的蝉鸣声。鼻子嗅到田野里稻花的芳香,耳边听到农民在议论:又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的青蛙也呱呱地叫着,表示附和。

    此时天上挂着七八颗星星,山前又飘来细雨。过往曾住的茅草小店,就在村社的树林边。往桥上转了一个弯,马上就看到了。

    这一首词,描写作者在一个夏日夜晚中见到的田野风光,当中用到对仗、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五识描写”,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黄沙岭地处上饶城西四十里,是一个离*地十余丈高的小山谷。当中有两股清泉,正好适合农夫种田。

    辛弃疾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用到了明月、清风;惊鹊、鸣蝉、人声和蛙叫、星星、雨点等多种意象。让惊鹊、鸣蝉和低低的人声,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每一种事物都没有附加过分的修饰,*乎白描画卷,却自然而自然地,令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其中“稻香花里说丰年”一句,让人想到王维在《渭川田家》中那句:农夫荷锄至,相对语依依。顿时,令整个画面有了烟火的气息。不过辛弃疾这词的上半阙中,只闻人声,人并没有出场。

    人的出场是在下半阙中,词人自己出场了。他望见了星,感受到了雨。在野外行走,没有雨具,赶上降雨是一件麻烦事儿,可是词人因为在上半阙中见到的风景,正高兴着呢。疏星淡雨,在夏季也绝不是麻烦,反倒让人心情舒畅。

    他因为贪图欣赏田野的风景而忘记了脚下,感觉自己很快就走到了山前,又上了小桥,轻轻松松一拐弯,就到了目的地。

    此时,前面田园牧歌的风景画卷给他带来的喜悦,还来不及散去呢。仿佛听到了一曲短笛牧歌,清音绕梁,余响未绝。他感觉自己还是走得太快了,没有多欣赏一下前面的美景。

    词作中用到的声音,全部都是轻轻柔柔的。“别枝”惊鹊,是说喜鹊因为感受到明月的月光,惊得扑愣起来,在树枝上小幅度地绕飞,它并没有大声地鸣叫。而夏夜的蝉叫声,也不像中午的时候那么大声。

    农夫的声音是从稻田的远处飘来的,所以也是喁喁私语。要不是这夜太清静,词人是不会听清楚他们在“说丰年”。唯有蛙叫声大一丁点儿,但也不会破坏田园夜晚的气氛。因为蛙叫,本来就属于夏天和夜晚。

    下半阙中,星是寥落的,雨也是稀疏的。在闷热的季节里,听着蛙声,闻着稻花香味儿,淋上几滴细雨也很舒服。词人的心情太美妙了,眼前的景象忽然由“天外”就拉*到“山前”,再一转,就到了旧时茅店边。

    假如说词的上半阙是一幅传统的田园风景画的话,那么词的下半阙就好像是二十一世纪电影剪辑师通过“快摇”拍出来的短视频。

    辛弃疾没有一句累赘的语言,他的技巧很高超,直接“用镜头语言说话”,通过画面表达了想说的内容。他这是在嫌弃自己脚下走得太快,风景还没有欣赏够。

    这一首《西江月》写于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这是他在回归南宋后第一次被罢官。他从金朝回归南宋的第二年,正好赶上宋孝宗登位。

    当时朝中的宰相虞允文出身行伍,是一个主战派,他对辛弃疾十分欣赏。在他的帮助下,辛弃疾得以到滁州担任地方官。但是三年后,虞允文就病世了。

    后来,辛弃疾又投靠了叶衡。叶衡本身是一个清官,并且对辛弃疾十分赏识。所以那一段时间的辛弃疾在朝中,可谓是意气风发,所以他写了不少热血爱国的诗篇。但是,后来叶衡也被罢相,辛弃疾受到了牵连。于是在淳熙八年前后,他就一直被小人弹劾。

    淳熙七年,辛弃疾为了能够实现北伐的志向,在江西创建了“飞虎军”。一个叫王蔺的监察御史上书他“贪财,好杀”,“视人命如草芥”,并且“用钱如泥沙”。这时,在朝堂上担任宰相的,恰好就是一个“主和派”的官员。

    其实,这已经不是他第一个被弹劾了。自从叶衡失势后,他就一直被人攻击。为此他还曾经上书宋孝宗,对皇帝说“臣孤危一身久,荷陛下保全”。

    南宋朝中当时愣是一个能帮他的人都没有,他只有请求皇帝相信他。然而,他毕竟是“归正人”。从金国回到南宋的人,当时颇受猜忌。再加上他创建军队,皇帝怎么能放心呢?

    不过,这个时候的辛弃疾还没有吃多少苦头。他对于这一次罢官闲居,早有心理准备。提前几年就在带湖开始建造房屋,准备隐居。所以,回到家中后,他一方面努力地活动,四处交朋友,另一方面,就开始拓宽自己的选题,不断填词写诗,转移注意力。

    在带湖闲居这段时间,是他填词数量最大的时候。这个时候,他还有心情仔细地欣赏自然风光。到了二次罢官之后,他就没有这个时候淡定了。

    小时候在语文课上就看到过这一首《西江月》,当时年幼,对于辛词的下半阙,电影运镜一般的高超技巧,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完全不懂。只是听老师说,他走得那么快,似乎舍不得前面的美景。

    除此之外,小时候喜欢词的上半阙,主要是因为它所描写的田园风光都是那么美好。生活在城市里的小朋友,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大自然。城里很多人没有看到过喜鹊,也闻不到稻田里面的花香。

    成年人每一天埋头打工,更没有时间抬头仰望星空,远方的山峦也全被高楼大厦挡住了。大家顶多在夏天的中午,听一听蝉的嘶鸣声,晚上都不一定能听到蛙声,不得不说有点遗憾。

    但是,辛弃疾词中的这些景象,从乡村出来的孩子,都是见到过的。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黄沙诗句 - 句子

黄沙诗句 - 语录

黄沙诗句 - 说说

黄沙诗句 - 名言

黄沙诗句 - 诗词

黄沙诗句 - 祝福

黄沙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简短个性签名励志女生 女孩微商个性签名大全 快手主页个性签名格式 女孩的个性个签名 个人个性签名大全 个性签名思念爱人的 奋斗创业的个性签名 女人爱自己的个性签名 情侣头像网名个性签名全套 快手主页个性签名霸气 2017搞笑个性签名 可爱个性签名女生清新 做自己的英雄个性签名 像诗一样的个性签名 李志强个性签名 拼多多个性签名 宝宝调皮的个性签名 女性个人名言个性签名 派派个性签名带爱意的 可以吸引人的个性签名 快手交友个性签名 男神个性签名大全 简单淡然的个性签名 下凡历劫的个性签名 怀孕说说个性签名 个性签名几个字的 感谢一个人的个性签名 is个性签名栏在哪里 潇洒的又拽的个性签名 娇的个性签名 跟家庭有关的个性签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