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古诗歌的艺术特征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上古诗歌的艺术特征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上古诗歌的艺术特征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上古诗歌的艺术特征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哪些景物,哪些景物有些什么表达技巧,这些景物用了这些变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至于表达技巧种类就繁多了,例如: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拓展:《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学*笔记参考
一、意境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就是心中的景带有感情的色彩,生命的色彩。心、物合一、重生的新景再也不是客观的景,它已不属于物质世界,生物学的景,而通过由生命、感情、思想的发酵,重生为你艺术世界的情与景。
(二)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意境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论意境必淡虚实,什么是虚与实?
所谓实境,是指诗直接写出的具体内容,诸如景、情、事、物等。通过实景的描绘,抒发、给人以想象的余地,给人以美景和回忆的空间。是基础,一定要写好,才能作为虚的铺垫。
所谓虚境,是指由实境所诱发而想象和体味感悟的诗外之景、情、意等,是升华,神境。如国画中的空白,即留白。由实景激发我们想象的像外之像,景外之景。
如当代诗人严阵的《冬之歌》:
春天芳香,夏天明朗,秋天金黄,
唱支冬天的歌吧,冬天充满希望!
对春夏秋景的描绘是实,写其味、色、光等,写得很实。然后笔调一转,写冬天却无具体的景色了。但充满希望一句给人丰富的联想。(不实写)
虚与实,重要的是写好实的部分,让字面上的诗句打动人启发人,并化作无尽的情思在想象的世界里荡漾。
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面是写景,二句实在地写,做铺垫,作为后面两句的基础,升华的空间,“一枝红杏出墙来。”给人以视、听觉,“一枝”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例:形容花开,如用“层林尽染”,很美艳很有激情,但这样已经写完写尽。但如写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给人眼前一幅画,想象又是一幅画,给人回味,想象的美感,含而不露,给予你很多空间以想象,更打动人。所以写诗不能完全写完,给一点东西让人想象。
出自北宋诗人宋祁的《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绿:用形容词作为动词,给人予生机勃勃的画面;
春意闹:闹字在此给人予很多想象。
一首诗要有意境,不能太实,如句句写实,没能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无诗意,焕发不出诗的美感。
也不能太虚,也不好。
(三)气韵生动这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气,是指生命之气,自然界的山川大海,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等都是有生命的,大自然因此而繁盛不衰。人类更是吸万物之精华,呼宇宙之灵气,有丰富的情思和生命的性灵,成万物之灵。
韵,一方面指意境有饱满的情思,韵味十足,让人品尝。同时也指自然界和人的生命情感律动的节奏与和谐,其一呼一吸、一动一静、一阳一阴等等都节奏有致,和谐自然,具有音乐那样的美感。韵很重要,古人云:“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气韵生动,就是要写出万物的生命之气,并放在富有音乐美的节律里表现,升华出内在的精神气韵。
李白的《将进酒》,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概。生动地传达出生命的豪迈之气。
柳永的《雨霖铃》写尽离愁别绪的伤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王维的诗,追寻自然,崇尚自然,所以在他笔下,大自然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生命异彩。王维的情感也融化在自然的生命里,生动的`气韵表现为生命的灵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描绘了幽静的空山,夕阳返照的小景。大自然要在黄昏歇息了,但夕阳返照时那一刻的光彩仍然动人,静中有动,以静写动,生命的灵气与趣味在那一静一动的节律中显现。
王维的《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水波相溅时的一跳一跃,白鹭受惊吓和恍然大悟的一飞一落,尽管是自然生命跳动的一瞬间,也被诗人欣喜地捕抓到,融进去了,画面一派情趣盎然,是有节奏的自然。
当代诗人饶庆年的诗《幽蓝的黄昏》
牛绳,牵一条
弯曲的小径。
小径,牵一支
屈原的诗歌艺术特征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的诗歌艺术特征,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
《离骚》是*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由诗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杰出的浪漫主义的抒情作品,但也深刻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政治。它汲取了北方文化与文学,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在南方巫术宗教的文化精神的孕育下,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离骚》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也有创新和开拓。它汲取了楚歌和先秦散文的营养,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创造了一种基本整齐,而又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的语言形式。《离骚》的语言精炼华美,极富表现力,并多用方言、虚词、双声、叠韵等。
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
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屈原作品的伟大艺术成就的影响是巨大的。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人丽,马、杨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童蒙者拾其香草。”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说,屈原及其追随者宋玉,他们的作品抒写怨恨感情是能使人压抑而易为感动;叙诉离别就能使人悲哀得难以忍受;在描绘山水时,能使人根据他们有声有色的描绘得到山水的形貌;在叙述季节时,能使人打开他们的文章一看就像见到当时的时令一样。因此,枚乘、贾谊就追随他的文风而写出了华丽而有文采的文章,而司马相如、杨雄沿着他们作品的趋向,就写出了不入常套的作品。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对后代人所给予的好处是很大的,是不受某一朝代限制的(即很多朝代的人都受到他们的影响)。才高的人就可以从中取得鸿篇巨制的文体;心思巧妙的人就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华丽的词句;一般讽读他们作品的人也可以咀嚼、记住他们对山川的形象描写;而学童少年也可以从作品中记住草木的名称。
刘勰的这一说明,无疑是符合事实的。但作为南朝齐梁时人,他看不到屈原对后代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屈原在艺术上的最伟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地被低估了。首先是他继《诗经》以后,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国文学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从而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力。《诗经》和屈原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两个巍然矗立的高峰。但《诗经》更多地是以民歌的风格和现实主义手法成为后人学*的榜样;屈原的作品却更多地是以大胆的幻想和想象,诗人的文采和夸张的手法,即浪漫主义手法“衣被词人”。屈原的楚辞作品出现以后,“风”和“骚”就成为我国古人对诗歌所悬出的两个最高标准。屈原作品作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开端,这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其次,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屈原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对我国诗歌艺术特色的形成作出了贡献。《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大都也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但屈原作品却作了变化和发展。他开始把物与我、情和景开始糅合、交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因此,屈原作品中的比和兴,不再是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更多的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情感、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更有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如屈原作品中,以鲜花香草,表示高洁,用高冠奇服表示超俗;用高丘求女表示追求;这就不是简单的比喻和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托和寄寓。从形象本身来看,它是虚构,是想象,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来看,又完全是现实的。这就开辟了后世的所谓“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以及许多咏史、咏怀、感遇的诗篇,都是直接、间接受了屈原这种作风启发的。
楚辞体是由屈原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但楚辞体这一文体的出现,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还不仅在这一文体本身,而在于它为后世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七言诗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古典诗歌最先成熟的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随着社会生活和语言的发展而逐渐向前演化,最后定型于五言和七言。在从四言诗演化为五七言的过程中,屈原楚辞体诗歌和汉初的乐府诗都起了极其重要的过渡作用。屈原楚辞体诗歌一方面吸收了当时楚地的民歌俗曲的形式,而在语言句式上又是创造性的吸收和融汇战国时代新兴散文语言而产生的成果。因此,它本身虽不定型,但却是一次诗体的大**,是破旧立新,为新的诗歌形式创造了条件。为五七言诗的产生铺*了道路。具体到楚辞作品本身来说,许多词句去掉虚词,或将虚词换成实字,就符合五七言的节奏和句式。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招魂》,去掉句末语气助词“些”字,即是七言诗体。
当然啰,我认为楚辞本身就是一种新式的自由诗体,所不同的是它带有楚文化的地域色彩,如它经常使用的语气词“兮”,就相当于今天的“啊”,“呵”等语气助词,这么看来,它的更伟大的意义是开辟了后代诗歌发展的道路,不管是格律诗还是新文学的各种自由体裁的新诗,都能从它那儿找到源头,说它是衣被词人,确实是名不虚传啊。
诗歌的艺术特征介绍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的艺术特征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
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
小说、寓言和童话主要通过人物或动物和故事情节来再现生活的;散文主要是借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再现生活;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语言和旁白来再现生活的。而诗歌则是主要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因此可以说,抒情性是诗歌的语言艺术。有人把抒情性称为诗歌的灵魂。
诗歌的抒情性,是指诗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打动和教育读者。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性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离开抒情性谈诗歌是没意义的,因为抛开抒情谈诗歌,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价值。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用来抒情的。我们不能超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但能超越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要通过诗歌里面的抒情来完成。现在我们不能经历杜甫诗人所处的战乱社会人们的疾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巧妙地传达了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叹息流泪,说着相聚时的欢乐,分别的无奈,别后会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也许现在分别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们不但交通方便,联系也方便,只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联系上对方,甚至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对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当时交通不便,今次分别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离也就是死别。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歌是李白的`一首思乡诗,他把自己身在他乡的那份寂寞、思乡之情用二十个字淋漓尽致一表露出来。当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也会对着月光念起这首诗,特别是中秋节的时候这首诗尤其流行。这就是诗歌表现出来的艺术灵魂。一首优美动人的之所以千古流传下来,之所以为千百万读者所吸引,尽管有些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相距十分遥远,不复有与诗同时代的体验,但仍会为其诗所震憾,这就是诗的抒情所体现的美的力量,其内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感情的饱满真挚。
二、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
小说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而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诉诸读者直观感觉的形象和声韵。形象鲜明、声韵铿锵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把握事物的本质就是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人脑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外界事物为人感知,反映到大脑中,经过思维抽象出结论,这结论是对景物的本质的认识。然而本质的认识是抽象的、静止的、综合的,也是无个性的,我们该如何表达它呢?例如,我们敬爱的*逝世了,人们都感到非常沉痛,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沉痛?我们可用“心如刀绞”、“哀漠大于心死”等词语来形象地表达失去*的痛苦,诗歌也一样讲求形象。当我们旅游归来,告诉朋友那里的景色优美,但我们单纯地说“那里的景色好美哦!”别人会无法想象到底有多美,是像湛江的湖光岩一样美吗?还是像肇庆的鼎湖山一样美?我们可以用一句概括性的话来表达,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然而这还不够形象,必须作一番形象的描绘才行,就像白居易作的《钱唐湖春行》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再现在读者眼前。
诗歌有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之分,抒情诗往往情景交融,有景物形象,而说理诗特别是解读人生的哲理诗,哲理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通过情来打动人。因为诗歌是通过抒情来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感受来调动的,他必须把这具体事物的形象再现出来,才能让人知道他感情的由来,而且也让人有同感。形象化使人有美的感受,也使人感到容易理解和接受。苏轼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一座山来说明抽象哲理的,以具体写出的诗除了具有形象美以外,本身是灵活的,意象玲珑,可从多角度作多面观,似乎涵义无穷。*的诗歌理论强调的意象既要有意,还要有象,通过形象来提示意义,形象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
汉朝的乐府是配乐演唱的,唐宋的词有曲牌,而诗是用来唱的,尽管它发展到后来诗与歌逐渐分离,有的已不能唱了,但音乐的本性依然保持不变。诗歌是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在最初的阶段是和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古代社会里,人们打猎回来,要祭祀,要庆祝,他们是围着篝火跳舞,敲着鼓,唱起歌。皇宫里祭祀也是吟唱诗,青楼里的歌妓是歌唱诗。可以说,音乐美是诗歌的一种先天的素质。
古今往来,在各类文学和艺术中,诗歌与音乐是最接*的艺术。有人说它们是形影不离的伴侣,是孪生的姐妹。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到诗的因素,在诗歌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特质。例如,李清照《声声慢》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都透露出形象的深沉婉曲的音乐效果。
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和押韵上。一首歌是由节奏、乐谱构成的,失去了节奏,这首歌就像一杯水,没有起伏,更不能传达出它里面所表达的情感,节奏顿扬抑挫,铿锵有致,能从心理上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描写琵琶声传情地表达琵琶女的寂寞、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发作者“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四、语言美是诗歌的跳动的音符
乐坛的指挥大师用魔杖般的手,调动着波澜起伏的音乐语言诉说流动的的思想和起伏的感情;绘画大师用激情和思考凝成的画笔,把红、橙、黄、绿等色墨调合成出神入化的绘画语言,表现着不同凡俗的艺术思考和美学趣味;而诗人则用生花妙笔,把*淡无奇的文字,组合成优美、生动准确而精练的诗歌语言,抒发满腔的激情。
诗歌没有小说散文那样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那样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只有形象、精炼、富于色彩、音响、动感的语言,描绘一幅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卷,开拓出“柳暗花明”的艺术境界。曹操的《短歌行》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广大壮阔的江山画卷,抒发他的胸怀大志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展现了诗人醉酒归来的快乐画面。
古人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的语言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出来的,才能使诗歌闪烁光彩,才能打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心弦,就像金钢石是从高温炉里脱颖而出。言辞精炼是诗歌的表达手段,往往一句诗或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就能传神地把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表现在读者面前。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使读者虽然是用眼阅读,却听到诗中传出敲门的声音;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安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姑娘悄无声息地来到江南,给江南披上了绿衣裳的景象。
诗歌的语言除了精练之外,还运用各种的修辞手法来为诗歌锦上添花。诗歌巧妙地运用拟人、物化、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刻画生动的形象,牵引读者的思绪,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诗的深沉思想、教益和美感熏陶。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里面把“我”物化成“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的驳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祖国山河的壮阔;余光中的《乡悉》中把“乡悉”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台湾几千万同胞思念祖国大陆、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心情。
诗歌的语言犹如一只无形的手,使诗的琴弦发出优美动人的音响,成为开启人们的心灵的钥匙。
五、朦胧美是诗歌的艺术外衣
在诗歌中,诗人情感的抒发并不是直接呼吁出来的,而是借助诗歌意象间接地暗示出来的,这就是诗歌的朦胧美。诗歌的最大特点景在于它通过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涵,而又始终不露风骨,总是叫人寻味无穷,就像俄罗斯姑娘的脸上蒙一块面纱。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当我读完这首诗的时候,百思不解,弄不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内容,是传达爱情之意还是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哲理?诗人并没有说明他的意图,而是让我们自己去自由想像,去解读。我们阅读一篇小说,不是单纯地去追求它的故事情节,而是去挖掘故事情节里面所蕴含的内容、思想。我们读一首诗也一样,要用心去揣摩作者的心理,去揭穿诗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暧花开》表达作者去追求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法国诗人马拉美说,诗只有说到七分,其余三分让读者自己去领会。
六、意境美是诗歌艺术的境界
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意)和客观生活的物景(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美是作者巧妙地把意与境结合起来,而且是结合得天衣无缝,自然和谐,情景交融。一首诗只有境没有意,犹如一个死寂的世界,只有意没有境,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马致远《天净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一幅秋风萧瑟,树叶飘落的寂寞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他乡的思念之情,达成了一种意境相合的艺术境界。诗的意境之美,或因果略情浓,或因情略景浓,景物引起了诗人的心动,诗人用心去感受景物,于是产生了诗意。
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而且是一种精神食粮。我们阅读诗歌,既可以了解诗歌所映射的内容,也可以感受作者内心的世界。我们在读诗歌时也可以欣赏到它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
引导语:陶渊明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自然、清新,富有韵味,历来被人赞颂。下文就是有关他的诗歌艺术成就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了解学*。
陶渊明诗歌,从内容到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独树一帜的。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园境界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这是他在*诗歌创作领域所开辟的一个新园地。他因此有“田园诗人”之称,是田园诗的开派者。陶渊明不像一般隐士那样遁入山林,与鸟兽为伍,而是“结庐在人境”,选择了田园。他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梁启超《陶渊明》),是一位“半农半读”(朱光潜《陶渊明》)的劳动者。在陶渊明笔下,田园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灵性。他在这里种豆、锄草、灌园、获稻、摘蔬、饮酒、出游、交友、读书、弹琴、赋诗,感到乐在其中。秋菊、孤松、榆柳、桃源、良苗、新葵、桑麻、飞鸟、游鱼、狗吠、鸡鸣、南窗、荆扇、东篱、南山、*畴、远村、墟烟,又让他悠然自得。耕田与为官、田园与官场形成对立,在这对立中,陶渊明寻到了理想人生的座标,也寻到了抒写人生的载体,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这些*凡的农事村景一经诗人点化,便进入了安静悠闲的诗的境界,田园也不再是贫穷饥饿、劳累痛苦的所在,而是令人神往的乐园。当然,这境界的得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诗人对社会、人生苦苦求思而又不乏理想成分的结晶。梁启超说:“‘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这两句话,可算得他老先生自画‘行乐图’……他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从勤劳得来。”又说:“渊明是'农村美'的化身,所以他写农村生活,真是入妙。”(《陶渊明》)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就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更多了。
(二)、形成了*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基本风格。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诗人所表现的静穆*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以及他处于这种环境中恬静自然的心情决定的。同时,又与诗人在表现这些内容时所运用的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密切相关。诗人自称:“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五柳先生传》)“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这是他创作的态度与目的。写诗既然是为了“自娱”而非娱人,就会写自己喜爱的生活内容,就用不着雕饰,所以陶渊明写诗与其做人一样“忘怀得失”。宋人严羽说:“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沧浪诗话》)“质而自然”,就是*淡自然。梁启超也说陶渊明的“文艺只是‘自然’的体现”(《陶渊明》)。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日暮天无云”,“春秋多佳日”,“采菊东篱下”,“草屋 八 九间”等,都是为人熟知的内容和明白如话的“田家语”(钟嵘《诗品》),自然天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从美学角度看,*淡自然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不易达到的美。明人许学夷讲自己学陶的体会时说:“靖节诗甚不易学,不失之浅易,则伤于过巧。予少时初学靖节,终岁得百余篇,率浅易,无足采录。今间一为之,又不免类白、苏矣。因遂绝笔,不复为也。”(《诗源辨体》)至于陶诗不易学的原因,唐顺之说:“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门知县》)
(三)、*淡自然中的情趣与理趣
陶渊明诗歌重在写心境,从众人常经之事、常见之物中发掘不易体悟的人情事理。他写田园、写禾木,但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他描写的景物上,做到“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时,他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更不像谢灵运那样重在客观的描绘,只是着意于神貌的点染,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诗歌于*淡自然中充满了情趣与理趣。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倾耳无希音,在目皓已洁”二句,从声、色两方面勾勒了雪落无声、满目皓洁的景象,诗人似乎是用心与自然交流。《归园田居》其五中“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六句,写诗人从山涧归来,杀鸡备酒,邀请邻居一起通宵宴饮,很有田家风味。《饮酒》其九中“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二句,写诗人清晨听到有人敲门,因急着开门,把上衣下裳都穿颠倒了,形神毕肖,心情可知。陶渊明是“心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元人陈绎曾《诗谱》)。他以真情真意对待世间一切。陶渊明对宇宙、历史和人生有自己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常常通过*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就使他的诗拥有了理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同上)这些诗句,意味深长。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元好问也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十三首》)。陶渊明是诗人,也是思想家,又是个很重视涵养的诗人与思想家。他以思想家的头脑思考社会与人生、历史与现实,以“*民诗人”(胡适《白话文学史》)的身份来作诗。
(四)、*淡自然中的隐曲与豪放
如果说陶渊明诗歌的*淡自然是从源头缓缓溢出的泉水,又汇成缓缓而进的主流,那么隐曲与豪放则是分支和涡旋。其诗隐曲与豪放的情调,出现在晋宋易代及此之后。《饮酒》、《述酒》、《咏贫士》、《拟古》等诗中的不少篇章,就有隐曲的情调。如《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乍一看并不奇奥,鸟、竹、木等意象均为*常之物,以物喻人的意向也很分明,但它的主题曾引发了研究者的多种猜疑。如赵泉山说:“此诗讥切殷景仁、颜延之辈附丽于宋。”(元人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三引)清人温汝能则说:“通首俱是比体,靖节矢志不肯附宋,饮酒托兴,聊借物以自况。至讥切殷、颜辈,似非正旨。”(《陶诗汇评》卷三)同一首诗,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得出“附丽于宋”与“不肯附宋”相反的结论,其隐曲的情调是显而易见的。《读山海经》、《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诗,则表现出豪放的情调。如《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首诗借古喻今,热情地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的英勇事迹,表现了诗人对**者的反抗精神和愤恨感情。这种“金刚怒目”式的慷慨激越与“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飘然,形成鲜明对比(见鲁迅《〈题未定〉草(六)》)。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朱熹肯定了陶诗豪放的一面,又注意到了“豪放得来不觉”。这“不觉”,其实也是“*淡自然”的体现。
(五)*淡自然中的语言锤炼
陶渊明诗歌虽然运用的是质朴无华的田家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看似“信手写出”,但这并不表明诗人对语言没有经过锤炼,其实这正是锤炼的结果,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让人不易看出。这也是陶诗“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朱光潜《陶渊明》)的原因之一。如《移居》其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中的“呼”字,十分*俗,但出语的粗朴反见邻里间情意的真率,也见出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自由,如果换上“请”、“邀”等,就逊色了不少。《乞食》“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中的“拙”字,表现了诗人向人乞食时笨嘴拙舌、难以启齿的情景。诗人特别喜欢写松、菊、云、鸟,又都能体现其思想性格。如写鸟,除有《归鸟》诗表现归隐的旨趣外,还有“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这是以鸟喻出仕和济世怀抱的;“望云惭高鸟”(《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是以鸟喻向往自由生活的;“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其一)、“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这是以鸟寄思归的;“众鸟欣有托”(《读山海经》其一),这是以鸟喻隐居欣慰之情的。鸟的出林、遭际、归林,与诗人出仕、受挫、归隐相比附,鸟的形象成了诗人的艺术化身。不经精心锤炼,如何能将鸟的行止与人的性情描摹得这样充分和贴切?明人王圻《稗史》说:“陶诗淡,不是无绳削,但绳削到自然处,故见其淡之妙,不见其削之迹。”这就是“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宋人惠洪《冷斋夜话》),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与苏辙书》)关于陶诗艺术,朱光潜在吸收前人论点的基础上,评价说:“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两对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在一起呢?把它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迹。”(《陶渊明》)这可视为陶诗艺术特征和成就的的论。
认识发展:小时候,陶渊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其后他有四次出仕,最后一次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至此,他的认识思想完全转变为安贫乐道,寄意田园,恬静自然。
饮酒诗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文 选 》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散文辞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文章用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也成为寄托*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其中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一)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二)陶渊明的诗歌虽然*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三)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四)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园诗的*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在现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诗中,描写农村景色和农居生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而且,由于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接*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较深,所以这类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最为人们所传诵。“方宅十余亩,草屋 八 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从彭泽县令解职归田后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是诗人对和*田园的吟咏。在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图中,蕴含着朴素的自然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置身在大自然怀抱里悠然自得的写照,对陶然自乐的隐居生活的歌唱。“菊”是高洁的象征,“采菊”表明诗人品格的高尚;“南山”即“庐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比两句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主观与客现融为一体。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暗示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使他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和、旷洁悠远的外貌。在这类描写村民生活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叙述劳动体会和艰苦生活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早出晚归、沾霜带露劳动的辛苦,劳动后的愉快和对劳动生活的赞美。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诗人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另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使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万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陶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用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再现农村的田园生活,体现出*淡自然,真实生动,意味深远,情理浑融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他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确立了自己在唐诗坛上的地位,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的独特艺术美。
一、韵律之美
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节奏和韵律,读之朗朗,唇齿生香。李商隐工于律诗,尤长七律,大家熟读的无题诗和比较有名的诗多为七律。律诗尚声律重对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唐代多数诗人轻视,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然而李商隐承袭杜甫、李贺对格律的重视,用自己高超的技巧精心营造律诗的韵律之美,“戴着镣铐跳舞”,使格律诗别具美感,提振诗歌的技术标准。他的“燕台”组诗和无题诗是代表。
二、朦胧之美
(一)在诗中的体现
李商隐在诗里有偏爱描写的意象。他爱写“雨”、“蜡烛”、“柳”、“风”、“蝴蝶”、“夜”等意象。雨,飘飘洒洒,柳,寄托着离愁别绪,蜡烛,摇摇曳曳,忽明忽暗……诗人选取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朦胧感。除此之外,诗人还借用一些特别的修饰,让这些意象变得轻盈、空灵,甚至难以感知。以雨为例,诗人吟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小幌风烟人,高窗雾雨通”(《寄目》)、“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寄令狐郎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水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诗人描写的雨多是细雨、暮雨、冷雨。形容雨细,诗人用了“雾”、“烟”、“梦”一系列词,“雾”、“烟”、“梦”不仅细而且迷蒙,再加上“暮”、“夜”、“寒”,这样的雨天在诗人笔下,气氛变得更加沉晦。
(二)在典故中的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还体现在其对典故的运用上。古代文人诗歌喜欢用典故,特别是唐代五、七言今体诗的体制定型以后,这种风气尤为普遍。李商隐在其诗歌中对典故的运用有其特别之处。
首先,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量是很大的。我们不妨做个量的统计。以李商隐最有名的六首七律无题诗为例。粗略地统计一下,刘郎蓬山、贾氏窥帘、毖妃留枕、莫愁、班雅、小姑、神女等用典*十处。而仅名篇《锦瑟》,作者便在首颈二联中连用了庄生蝴蝶、望帝杜鹃、沧海明珠、蓝田玉生烟四个典故,一句一典,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在此例子不再多举。典故用得多,必然增加读者阅读理解的.难度,甚至给人一种“若其用事深僻,语虽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之感。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但在大多数作品中,诗人用典精当,词句优美巧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典故的运用必须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要拥有诗人那样广博的知识面是很困难的,由于文化程度不同,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歌,以及读者的理解和诗人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旨的理解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但李商隐诗歌中典故本身的色彩感和形式美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并且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三、距离之美
晚唐描写情爱的诗歌很多,和李商隐合称“温李”的温庭巧、合称“小李杜”的杜牧等都有不少情爱佳作。相对来讲,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600首诗中,情爱诗不占多少比例,读者真正最耳熟能详的其实还是情爱诗。感受李商隐诗的距离美,最适合的方式就是认真对其情爱诗进行品读和解析。其中最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名句。
李商隐能让今人读者共鸣同,对情的期待同趋唯美,或者源于古今情爱体会爱恋深切时,方在相见、钟情、相思、携手乃至共剪酉窗烛的期许方面产生共鸣。无论是《夜意》中的“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还是《凉思》中的“人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其实都可以在现代人中引起共鸣。想必“枕冷被仍香”,对伊人痴情的感觉仍在回忆中,而后在《凉思》中透出的是担心、怀疑,想必成就这样通占今之情感的就是不变的真情的共鸣。距离之美源自诗中人,在其诸多无题诗中有足够体现。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佳句,无处不散发出李商隐诗的距离之美。
四、“蝉”――幽怨之美
在李商隐570多首诗作中,“蝉”这一意象先后出现了15次,咏蝉诗1首,涉及“蝉”的诗歌共有16首,这在众多咏物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却有他独特的个性,赋予蝉别样的韵味。蝉,居高不食,以清露为饮,而且蝉的生命周期极其之短,古语曰:“蝉不知秋。”早在唐代之前文人即有吟咏寒蝉的诗文传统,大多都是表现蝉声凄寒和赞扬蝉德高洁。唐人笔下的蝉大同小异,多带有自喻意味。或是苦难的象征,或是清高的化身,总体上讲还是借蝉托己之幽情,标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清高。李商隐笔下的“蝉”却别有一种意蕴,诗人突出的是一个“怨”字,其中既有“贫士失职而志不*”的抱怨、牢骚,又有婉而不露的怨刺。
五、婉约之美
说起李诗的婉约美,不得不谈李商隐的情感诗,通常认为无题诗是李商隐情感的载体,其诗风形象、细腻、含蓄、深刻,用隐晦的笔触表现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在这里,我不谈论李商隐的爱情,但不得不说他有关情爱诗歌的婉约。我们可以认真感悟《柳枝五首》、《夜雨寄北》、《锦瑟》、《重过圣女祠》、《燕台诗》、《碧城三首》、《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河阳诗》、《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及众多无题诗。读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感人千占的名句,其情其景怎不催人泪下?这样的婉约极尽缠绵绵之美;在《柳枝五首》中,读者尽可品味“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情深爱重、相思浓浓,诗人内心情感流溢于笔触,但仍是言语间点到即止;当读者明自“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自《碧城三首》)的清寂,感受“巴酉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自《回中牡月一为雨所败二首》)的孤独,也许更能明自婉约的文字间潜藏着诗人炽热的情怀,这份婉约是无奈,抑或更是期待。
总之,李商隐诗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领域,也给充满颓废、伤感气息的晚唐诗坛增添了不少生气,他的创作风格不但在唐代,而且在整个*文学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其诗歌的多义性成为人们永恒追求的艺术境界,因之使其诗具有一股绵远流长的艺术魅力。
谈从美学的角度看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征论文
古人常以“诗歌”并称,《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可见诗与歌的紧密契合与不可分离性,因此至今仍将“诗歌”合并来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便是诗与歌完美结合的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精华,更是对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因此,一向被视为" 阳春白雪" 的艺术歌曲,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学界和音乐界的关注。目前,关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在国内已有很多,一部分是从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一部分是谈论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其艺术歌曲创作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是谈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和审美表现,较少涉及将其艺术特征与具体的作品相关联来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尝试,通过分析《枫桥夜泊》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美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精雕细琢的一类艺术精品,其曲风高雅,内涵深邃,既是现代艺术气息与中国浓郁民族特色的巧妙契合,又是经典文化与高雅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极富感染力。作曲家根据诗词的意境和涵义,将声乐旋律、钢琴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因素进行统一的编配,绘制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更深化、更形象地揭示诗词所蕴含的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再现,用音乐的方式传承下去,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而区别于其它类别的歌曲,在语言审美上和音乐审美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在歌曲《枫桥夜泊》中有具体的体现。
一、《枫桥夜泊》语言审美特征
1. 选取自诗词佳作,意境深远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大都选自古代诗歌( 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 、曲子词、散曲、歌谣等多种体裁,《枫桥夜泊》便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由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词所刻画的意境进行谱曲而创作的歌曲。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进京赶考落第后,路经枫桥镇,秋夜独舟,望江边景色而产生了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为抒发饱尝风霜的感慨,借景抒情而写下的诗作。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却能将枫桥夜泊的画面完整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产生落寞、哀愁的情感共鸣。
2. 语言凝练,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第一句便暗示了整首诗冷清的笔调,描写了深秋的夜晚乌鸦啼叫划破夜空的情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枫”、“渔火”,使其具有生命力,二者相互对看却又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并未真正映入诗人眼帘,城外寺庙的描写也是展现了一种冷清、寂寞的画面;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再一次强调了时间,点出诗人的无眠,此时的钟声更增添了一份空旷、悲凉之感,“到客船”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体现了一丝丝的思乡之情。整首诗四句话,便将时间、地点和江边的情景交代的十分清楚,通过对情景的描写也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情感表露的一览无余。
3. 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韵律感
韵律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讨论诗歌的音韵时说: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人。”古诗词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音调的*仄关系、语音的律动压韵等因素的完美结合使诗词琅琅上口,令人玩味不尽。《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声、仄声交错有致,在朗诵时以两字为一“顿逗”,每句的划分如下: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 渔火| 对愁眠,姑苏| 城外| 寒山寺,夜半| 钟声| 到客船。根据吟诵的“顿逗”情况,其节奏也显而易见:,四句诗都是按照这种节奏型进行,音节工整、前后对称、音韵和谐。
二、《枫桥夜泊》音乐审美特征
1.“中西双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欧洲作曲技法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通过离调、转调等手段丰富音乐色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这一特征是由其产生的背景决定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融合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调式,由此诞生了这类“中西双壁”的艺术歌曲。歌曲《枫桥夜泊》便是以五声民族调式为基础,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而成。调式调性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行了不间断的远关系转调: B 宫- E 雅宫- #F 宫- B 雅宫- A 雅宫- G 宫- B 雅宫,这些调性的转换使歌曲在旋律上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更富于感染力。另外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元素,如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等,如谱例:这些元素更增添了作品的特色,使其传唱至今。
2. 旋律自然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追求声调与音调的'紧密契合,旋律自然流畅,具有抒情性。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均根据诗词的韵律而定,例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根据之前所说吟诵时抑扬顿挫的划分是: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演唱时“月落”的“落”字、“乌啼”的“啼”字都稍有拖腔,“霜”字达到了这一句的最高音,而“满天”又峰回路转,重新回到了中音区; 江枫| 渔火| 对愁眠,“江枫”和“渔火”后面都根据诗词的顿挫稍加停顿与拖长,之后的“对”字也是这句的最高音,并保持了一拍半的时长,“愁眠”采用高音的下行方式,从而体现情绪的低落; 姑苏| 城外| 寒山寺,这句是全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吟诵时也是语气最高昂的一句,因此“姑苏”这两个字的音高陡然上升,达到整首歌曲的最高点,这一句整个都是下行式的行进,到“寒山寺”时又回到中低音区; 夜半| 钟声| 到客船,“夜半”的“半”和“钟声”的“声”也进行了拖腔的处理,旋律起伏与抑扬顿挫感与第一句大致相同,从而实现了诗句的起承转合。演唱与吟诵的韵味十分贴切,如出一辙。总体来说,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韵味直接决定所创作歌曲的音乐形象。《枫桥夜泊》的整个情感基调是以悲凉、孤寂为主,独舟江边思绪万千,因此在旋律上运用了以舒缓为主并兼有大跳和变化音的创作方式,旋律走向每一句都是下行式,从而体现出深夜的空寂和诗人低落的情绪。
3. 注重钢琴伴奏,具有较强的渲染烘托性
注重钢琴伴奏的作用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承担的不仅是伴奏的角色,它还肩负着烘托气氛、诠释音乐形象、与歌唱者一起展示作品内涵等方面的任务。钢琴伴奏与人声旋律二者相辅相成、有机配合,伴奏对主旋律的模仿与对比交织在一起,将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刻画的更加淋漓尽致。《枫桥夜泊》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伴奏与人声配合极为成功的作品之一,通过不同的伴奏织体来展示不同的音乐形象,在描绘“钟声”时,左手以低音纯五度音程进行贯穿始终,五度音程的时值均为四拍,均匀缓慢,如谱例所示:这种音效衬托出一种深沉、悠远的氛围,十分逼真形象地刻画了寒山寺钟声空灵的感觉; 在描绘“流水”时,既采用了模仿古筝“流水”刮奏的方法,形象地刻画了潺潺的流水声,又运用了装饰音的短琶音,这种效果好似微风吹动江水泛起的小波浪,又好似船桨划过水面波纹荡漾的水声,十分的动感形象。
如谱例:正是源于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些独特的气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演唱者的青睐,也激发了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它细腻的情感,悠远的意境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从而使很多佳作传唱至今。随着曲作家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进一步探究与创作,相信会有更多像《枫桥夜泊》这样的经典之作问世,在声乐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电视剧的特点艺术特征
电视剧是一种专为在电视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现代艺术诸元素,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视剧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电视剧的特点
电视剧和小说、广播剧、电影等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首先说说相同的地方:
一、 它们的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但又是经过了艺术加工,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
任何创作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的。不管是电视剧也好还是小说、广播剧、电影也罢,它们的故事情节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尽管不是完全的吻合。这是由它们的创作目的决定的,因为电视剧、小说、广播剧、电影等它们都是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它们反映的不是某个人或某件事情,它们反映的是某一类事情或是某一类型人。因此,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或事件都是拼凑起来,再经过艺术的加工而形成的。它们都是撷取生活中的片断,通过对这些片断的艺术的讲述或是描述,以小见大,来折射生活折射人物。
二、 它们都具有社会性。
它们都要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面貌,社会现象,或是一定时期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例如《渴望》、《金婚》等都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而且这俩部电视剧在表现内容上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在这俩部电视剧中所反映的社会面貌前后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状况和生活态度前后也发生了变化。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为只有人们的意识形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而人们也才能不被社会淘汰。而这俩部电视剧正好是描述的是在历史转型时期,随着社会面貌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态度也在随之转变得过程中出现的家庭矛盾。通过一个个日常生活中矛盾的出现和解决增加了故事情节的起伏曲折。进而表达主题,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婚姻的那份执着和守护。
三、 电视剧和小说、广播剧、电影等一样都具有教育意义。
它们都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来反映一种真理或是一个道理,来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提倡的,给人们教育或是警示的作用,指导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树立高尚的人生态度,弘扬社会正气,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个价值观导向的作用。例如一些侦破案件电视剧、电影等就是通过讲述侦破案件的过程来教育人们要遵纪守法,既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也有警示的意义。告诫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 电视剧和小说、广播剧、电影等一样都具也有消遣娱乐的作用。
刚才说过了,素材来源于生活通过艺术加工。这个艺术加工当然也包括艺术夸大,或是戏说。因此,消遣娱乐也是它们的一个功能,例如《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儿女》等等,对日常工作或是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来,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娱乐身心,让观众在一阵阵的笑声之中放松心情。达到了消遣娱乐的作用。
以上是电视剧和小说、广播剧、电影等的相同之处,作为一种电视体裁,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 、电视剧较小说、广播剧来说表达更为形象,表现元素更为丰富。
小说只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比较单一;而广播剧只能通过声音来表达,也比较单一。而电视剧就不同了,它既有图像也有声音,它声画皆有,视听兼备,动静结合,电视剧可以综合利用电视手段,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展现情节,描述环境,给人以形象直观的感受。而且,电视剧的这种形式较为通俗易于接受,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看懂。更能充分的表达主题。这是电视剧不同于小说和广播剧的优势。
二 、电视剧的表现时间上较电影要长。
电影的片长一般1—2小时左右,而电视剧则没有时间的限制,它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故事情节甚至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叙述。如果电视剧的时间长的话可以叫成电视连续剧。而电影却不可以这样,当然了也没听说过一集电视剧。呵呵。
三、从内容上来说电影的内容较为紧凑,而且内容较为单一,反映面较窄,故事情节矛盾集中。而且电影充分的利用电视镜头的组合这一特点来叙述故事。电影在叙述故事情节的细节上没有电视那样细致,电影只是根据情节的需要或是主题表达的需要才选择必要的细节加以描述。这些都是和电影的片长有很大关系的。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就有必要采取上面的方式来完成一部电影的创作。电视剧则不同了,由于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因此它有充裕的时间来叙述故事情节。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在故事情节的细节上,电视剧可以放心的去表现。而且是表现的越细致,人物性格形象也越鲜明生动,故事情节也越吸引人。整部电视剧也越精彩。当然了,就算是时间再没有限制,那也不能什么细节都去描写。这样的话会使整个故事情节主次不清,详略不当,影响电视剧的质量。电视剧的细节描写要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电视剧才能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电视剧的.播放模式
2013-2017年电视剧的网络播出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台网同步播出
电视剧经台网同步播出主要是指:一些热播的电视剧在电视台播出后,根据收视情况通过互联网同步播出。
代表剧目有:《我的团长我的团》、《潜伏》等热播剧都采用了这样的发行路径。
这种播出模式优点是:电视台购买消化了电视剧的制作成本,打开了主流渠道;视频网站可能付费较少,但能吸纳大量人气。
先网后台播出
先网后台播出是指:一些投入成本较低或播出效果把握不大的电视剧,制作者往往选择网络试播,这样可以规避风险。随后在电视台再次播映,获得极佳的收视效果。
代表剧目有:《蜗居》。
这种播出模式特点是:这种经网络走红的电视剧多为年轻网民追捧的青春偶像剧。
电视剧的发展成就
六个国内第一
*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其前身是1946年10月1日建于黑龙江的兴山(今鹤岗)的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2月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新*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9月2日,电视台开始正式播出节目。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称中央电视(CCTV)。中央电视台现有八个频道,覆盖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第一部电视剧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为配合当时进行的阶级教育而推出的二十分钟直播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便是新*大陆第一部电视剧。
*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制作的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新*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到1982年就有11部电视连续剧、50余部电视短剧摄制完成。
*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 1990年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联合录制了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被称为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该剧由李晓明编剧,王石等改编,鲁晓威导演,张凯丽、李雪健等主演。
*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 《编辑部的故事》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1991年拍摄的25集电视系列剧,王朔、冯小刚、金炎导演,葛优、吕丽萍等主演。独特的幽默喜剧风格填补了新*长篇电视系列剧品种的空白。
注解:1980年中央台播出的《敌营十八年》虽然是内地的电视剧,但它并不是*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充其量只能算内地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但要说到第一,就必须是台湾中视民国58年(1969年)11月3日开演的黑白电视连续剧《晶晶》,这部剧不止是台湾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同时也是真正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当然因为政治和其他方面的因素,这部剧没有在内地播出,所以我们就认为1980年播出的《敌营十八年》是*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拓展:
电视剧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视听叙事
电视剧作为生存在电视媒体上的一种视听作品,有着电视作品共有的、特定的视听表现体系,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要素的语言系统。这一语言系统由各种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构成,这些元素依据人的现实视听认知规律进行组合,完成叙事任务。
电视艺术的视听语言元素包括:作为电视艺术作品画面内容的人物、环境,作为画面属性的色彩、光影、景深、构图以及运动。所有这些视听语言元素,都是电视艺术在视觉层上进行艺术表达、含意呈现的必要手段。
电视艺术的听觉语言元素包括:人声语言、音乐和音响,这些听觉元素是电视艺术在听觉层上的呈现工具。显然,以这些直接诉诸人的视听觉的语言元素作为叙事手段的电视艺术,有着不同于以文字进行叙述的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
相对于直观的视听语言,文字语言的抽象性、概念性相对较小。文字语言作为文学作品唯一的艺术载体,就使得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具有更多的抽象性,文学作品对抽象的概念、思想等的直接展现更为自如。
而视听语言的在直观表意上显而易见的优势,使得电视艺术作品能够以更接*世界本来面貌的方式,直接而又准确的进行形象的呈现和意义的传达。
语言元素的差别,以及由此形成的受众接受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电视艺术创作同文学创作在思维方式、艺术规律上的明显不同。
电视艺术的媒介基础赋予了电视艺术视听语言以极大的自由度和表现力,电视艺术所使用的视听元素,能够以最接*的人的现实视听经验的方式进行呈现、组合,逼真的重现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视听感受。这种媒介优势,让电视作品的视听叙事不同于各种传统的视觉、听觉艺术以及综合试听的戏剧艺术的叙事。
如果说,传统的视觉艺术,如绘画、建筑、雕塑等,受制于媒介物的静态存在;传统的听觉艺术,如音乐,受制于声音形象的模糊性;传统的视听艺术,如戏剧,受制于舞台时空关系的限定性,那么,电视艺术在再现世界的时空运动上所拥有的无可比拟的能力,就使得它的艺术传达具有了新的可能,在这样的语言优势下,电视艺术形成了特定的视听语言组合规律和句法结构。
语言元素的特点,不仅决定了作为艺术作品基本构成原则的艺术思维的特性,也进而决定了艺术作品中的各种结构规则和表现手法。电视剧作为电视视听艺术的一个品种,其艺术规律和艺术手段,首先就是基于其视听语言的叙述特性而存在的。由此,我们可以首先将电视剧艺术的区别于生存在其他媒介物上的各种艺术样式。
2.虚构叙事
尽管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而且在拍摄时力求体现真实感,但是从本质来说,电视剧艺术的叙事是虚构叙事,电视剧只是在讲述人为设定的故事。讲述人的故事,可以说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创作目的之一,然而对于电视剧创作来说,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故事是预先设定的,包括故事描绘的时空环境、故事中活动的人物、故事的发生与推进,所有这些预设内容,都是饱含着创作者主观意图的。
(同样作为电视艺术作品,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等,则呈现出与电视剧全然不同的叙事特点,即真实叙事。在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人的故事同样也是创作的重点内容,但是不同之处在于,这些故事是真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的时空环境是真实的,故事的人物是生活中真实的当事人,故事的发生与推进不受创作者主观愿望的影响,而是在生活过程中的自然发展。
孟浩然山水隐逸诗的艺术特征
导语: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隐逸诗人孟浩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诗歌创作风格基础上,在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中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抑或风格意境方面都较前代有了新的超越,开辟了唐代山水诗的清新之风,本文将从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孟浩然山水隐逸诗创作的艺术特色。
*些年来随着隐逸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研究者们把更多的目光移向了开创盛唐山水诗派诗人孟浩然。孟浩然作为王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在盛唐时代能够开宗立派,自然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有超人之处,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在山水诗创作上孟浩然深受南朝诗人谢灵运山水风格的影响,并使山水诗得到了发展。同时因其所具有的隐逸经历和隐逸思想,使其自然山水诗、田园诗带有隐逸的情调。孟浩然现存诗歌二百五十多首,其中有不少作品表现他希望济世的抱负和决心以及不能济世的困惑和苦闷,而孟浩然最受人推崇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
一、改变主客体审美关系,形成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李泽厚曾说过“六朝山水诗则是以自然作为人的思辨或观赏的外化或表现,主客体在这里仍然对峙着”(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主客体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山水诗中景是景、情是情,二者割裂互不相融,如诗中往往一半是写景,一半是抒情,这种形式就比较生硬和呆板,艺术性不是很高,不能形成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歌境界。而孟浩然则改变以往做法,把山水当成倾心相诉的对象,把自己求仕不得的苦闷愁情融入到写景之中。因此,诗人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其山水诗已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孟浩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诗: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此诗为孟浩然登临汉江孤屿之作。王迥是孟浩然的好友,家住鹿门山,孟浩然在家乡时常去鹿门山看望他,写作此诗时,王迥已经离开了鹿门山,诗人在江中孤屿回想当年两人分手时的情景遂作了此诗。诗的前半部是描写眼前的山水情景,看上去纯是写景,但景中充满了作者的感慨,“忆与君别时”至“归来恨如失”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贴切。此诗先写清江悠悠,水落屿出的景色,“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以山岩翠竹共同勾画出溪山之景。幽幽的深潭,密密的绿竹使景物在清雅中多了几分曲折幽深的神秘感。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诗人把神秘的“鲛人”和自在放歌的渔人对举,就是一幅恬淡安详的渔舟唱晚图,由此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涟漪,自然唤起下文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山水是如此引人向往,但如今只能自己一个人欣赏,回想当年,鹿门山上的别宴是那样兴酣意畅,如今却只有自己孤单一人,怅然而归。孟浩然虽然在景物中没有显示出任何主观活动的痕迹,而通过描摹清旷、幽深的景色暗示和传达了对老朋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在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中感到作者隐逸生活之惆怅和若失。
二、改变主客体审美关系,单纯形象提升为文学意象
谢灵运把摹写物象的再现手法带入山水诗的创作中,是对山水诗的贡献,但我们从他的山水诗中很难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波澜,更难见出作者的性情与面容。他的山水诗还处于对山水的描摹与再现上,没有融入主观感情色彩,也只能看出景是景,情是情,二者的分离与独立是很明显的。而孟浩然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的原形描摹,也不是在写景的基础上简单地摆放和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艺术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画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山水诗中的简单形象提升为具有深刻艺术意蕴的形象。孟浩然山水诗中的山水形象,是融入了他个人性情气质的一种文学意象。如他的早期作品《登鹿门山》: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方识,浦树遥莫辨。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这首游览怀古诗先写乘船顺流赴“鹿门山”沿途所见,再写登山后遥想“庞德公”当年的行踪,缅怀他的高风亮节,表现了诗人早年对故乡前辈隐士高人的钦羡之情。全篇从清晨写到日暮,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程的转换而变化,对山水原形特征进行了描写,但我们通过诗中的形象,更多的却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诗人游山览水的勃勃兴致和向往隐逸之情。
还有孟浩然著名的宿建德江一诗,描写了江边水烟迷蒙,触动了诗人的愁思,极目远望,那寂寥空旷的原野,似乎天比树低;再看*处,江水如镜,天上的明月,映照在澄清的江水之中,似乎距离诗人更*了,远景,云树接天;*景,月与人*;诗的意境,真是优美淡远极了。如果我们仅仅因为诗中曾经出现过“愁”字,便以为这首诗只是写羁旅之思,那就难免失之表面化了,这说明了孟浩然的诗既不是单纯地写景,也不是单纯写人,而是景情融为一体了。读孟浩然的山水诗,我们不仅领略了他笔下的山水风光,感受到了这位正直风雅的古代文士的思绪与隐逸的情怀,孟浩然这种在山水诗中表现人的存在的取向,同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创作手法上相比有很大的超越和创新。
三、以奔放的笔势摹状雄伟壮观的山水胜景
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他的故乡襄阳度过的,襄阳有许多名胜古迹。山水滋养了他的性情,开阔了他的视野,涤荡了他的心胸,激发了他豪放的思想感情。又曾在湘赣、吴越、蜀一带游览漫游,期间,他接触到了许多雄奇壮丽的景观,诗人于是用奔放的笔势传神地描绘出了他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登望楚山最高顶》便是其中一首: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惟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第一、第二句指出襄阳山水景致的美超过会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第三、第四两句点明望楚山是襄阳境内最高的山,诗人以前未曾登临。第五、第六句描写登上望楚山最高顶俯视众山时的情形。“石壁疑削成”是写山势的险峻,“众山比全低”既是写众山,又是用比较来衬托望楚山的雄伟高峻。第七、八句是设想在晴朗的天气下登上望楚山眺望的情景,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景色。第九、十句还是设想,通过对比的写法突出望楚山的雄伟高拔。高耸的山峰使诗人不禁心旷神怡和浮想联翩。结尾两句写留连忘返,写月下银光潋滟的清溪,写往返时的感受。这就是雄壮的自然风景给诗人带来的无尽感受,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和飞动的逸兴。孟浩然描写雄伟壮丽景物的诗句如:“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大江分九脉,淼漫成水乡”(《自洵阳泛舟经明海》),“林开扬子异,山出润州城”渡扬子江,从大处、远处着笔,以雄伟壮阔的意象构成宏大的境界,有气象雄浑之感,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空白和想象空间,促使读者去回味,去想象,去感受诗的内在意韵。
四、运用神似的描摹创造韵味悠远的意境
孟浩然的山水诗以表意为主,重在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因而他诗作中的形象特点是不对物象进行精细刻画,也就是说不对诗中的形象做细致的刻画,而是注重大方面的、形象的整体把握。他的.名作《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叙述了作者应邀至老朋友的农庄宴饮,表现了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真挚的宾主友情,并流露了诗人为此情此景陶醉的舒畅心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写了院外围的景色,*望写了绿树在村边环绕,远望是横斜着的青山,庭院中有青色有绿树,描绘出故人的家园是那么的清新怡然,那么的美妙和温馨。
从屋内通过“开轩”望出去,给人以宽敞、舒展和心旷神怡之感,在同故人“把酒话桑麻”中外景映入了屋内,映入眼帘,别有一番滋味。“话桑麻”就更让人感受到是田园生活的趣味和特征。作者用简单的几笔,从大处着眼,抓住物象的特征,做了一个简单的粗线条的勾勒,诗人仅选取了“绿树”、“村边”、“青山”、“开轩”等几个具有农田风光的色彩鲜明的物象组成一幅村景图。
这样写,首先让读者从整体上、概貌上形成一个印象的把握,接下来诗人并没有对其中的“树”、“村”、“山”、“桑麻”等特征形象再做更进一步的刻画,而是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去体味和感受*淡、怡然的农村风光。从诗人简简单单、**淡淡的勾勒中不仅能领略到强烈的农村风土人情,仿佛可以看到绿色的村庄和绿油油的麦苗。
由此可看出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只是追求那种意会上的相似,即神似,而不是非要将物象真实细致地刻画,即形似。因此,孟浩然的诗歌看重的是神似而非形似,是要通过这种神似达到诗歌所要达到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至高境界。
隐逸诗宗孟浩然山水之思: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绿水青山,天朗气清,在隐逸山林的田园诗人孟浩然眼里,美好的自然风光似点滴流水荡漾心胸,给人清新愉悦之感。秀丽的田园景色总是像那快哉亭里的浩浩清风,以一股清爽的力量荡涤灰尘,扫除心神间的尘埃,不受过多的烦愁的困扰与纠缠。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往往在自然之中凝聚,而孟浩然也是在在这种正气的浸染下坦坦荡荡,内心毫无挂碍。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白昼渐渐随着夕阳西沉一点点消失,薄暮时分,幽静的古寺传来阵阵钟声,万籁俱寂之时,这一声钟鸣似乎更加肃穆悠远,令人内心也为之清净了很多。此时孟浩然隐居鹿门之地,面对着渔梁渡头喧闹嘈杂的人群,他的心却是万分宁静,因为他沉浸在这种远离尘寰的浓浓禅意之中,两相对比,一眼便知。诗人孟浩然清高自许,与世无争,淡泊高雅,不慕名利与富贵。
鹿门的林木被浓重的烟雾围绕着,朦胧迷离,葱郁的树叶苍翠欲滴,映入眼帘的是这美好的景色,让人久久地为之神往不已。他以庞德公自况,其实想表达出自己这种状态也是迫不得已,出于一种深深的无可奈何,但是他彻底地理解并领悟了“遁世无闷”的横生妙趣和至深真谛,所以亲自不辞劳苦地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理念,以这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姿态,践行着庞德公的道路,绝不后悔,因为他始终以一种高度热爱的心情去拥抱大自然。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唐孟浩然《凉州词》
隐居在山林时,孟浩然也不免有一些黍离之悲,感慨世事苍茫,往往美好的事物总敌不过时光的洗刷,因为时间是一把最无情的利刃。襄阳之地,曾经是,杨柳依依,桃花片片,干净的池水荡漾着缕缕清波,翻飞嬉戏的蝴蝶缠绵缱绻,姹紫嫣红的花朵争奇斗艳,袅袅娜娜的女子倩影依依,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可惜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烟消云散与弹指一挥间,繁华落幕,到处萧条冷落,空旷黯然,意气风发的名流也都成了过眼云烟,一去不回了。
这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越发使得孟浩然向往隐逸生活了,使他越发流连自然美景,眷恋山水间的奇松怪柏,飞瀑流泉,巨石虬枝。这里的赤松子,也是传说中一代隐逸的道宗。
不过,一生隐居的孟浩然也常常被边塞之景所陶醉,毕竟身为男儿身,一腔热血时常澎湃沸腾。尽管胡地距此有着万里之遥,可望而不可即,可是他也想会挽雕弓如满月,劲射天狼,豪情万丈,气吞山河。他更加留恋的是边塞的威武雄壮的景象,剑戟森森,刀光闪闪,旌旗猎猎,虽然令人胆寒,可是一份豪情也不免流露出来。这种豪情其实也是一种柔情的反射,一种爱惜山水田园,更想要边塞将士更好地保护这片美好与芬芳的愿望。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孟浩然眷恋美好的田园,醉心于山水之间,可见其与世无争的禅意精神与不求名利的高洁情怀。
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朝诗人王维无论是山水诗、边塞诗还是闺怨赠友诗,都有脍炙人口的绝世佳篇。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被誉为“诗佛。其诗存诗400余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清淡宁静;边塞诗明朗清丽,豪迈雄浑;幽愤赠友诗,宛转含蓄,深沉真挚。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于后世作品影响深远。本文欲从王维诗歌题材入手来分析其艺术特点,以求对王维诗歌艺术特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清淡宁静
清淡自然是王维诗歌的主体风格特征。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诗人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中,这些诗歌反映诗人隐逸生活的情趣,冲淡自然,清新有致。如《赠裴十迪》、《新晴野望》、《渭川田家》、《山居秋螟》等作品。这类诗大都表现诗人对现实理想幻灭而转向隐逸山水的闲适宁静的思想和心境。这在上述诗中都有所表现。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口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歌不仅描述了诗人恬静悠闲的情致还描绘了一幅秋雨之后山居生活的美丽画面。在美丽的风景中,诗人兴趣盎然,享受自然的乐趣 。又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主要是描写了村居生活场景的自然和闲适,晴朗的天气,宜人的风光,诗人的恬淡安宁与美丽的自然风景互相兼容。王维的另一个代表作《山居秋暝》,首*领全诗,在秋天的傍晚,山雨过后,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空山”是因山中的林木茂盛,把人的活动都给隐藏起来了,与后面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句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空远清丽,也包含诗人主观意识的宁静和悠闲。第二句是写景的名句,此联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错落有致的景观融入对仗工整的句子之间,行笔如水,自然流畅。安静与宁静的环境,与诗人恬淡的心情相一致,随意挥洒而展现出诗人的境界。颈联动静相生,从视觉、听觉来描写一群洗纱妇女打破了山间的宁静,竹林响动,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活力。在清新和宁静的乡村夜晚,感受到一切事物的生命和活力,这也是诗人所向往的境界。结句表明诗人随遇而安的意志。
二、边塞诗明朗清丽,豪迈雄浑
开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间,王维出使凉州监察御史,任河西节度使幕府判官。在此期间,王维写了相当数量的边塞诗歌,如《陇西行》、《从军行》、《陇头吟》、《凉州郊外游望》、《使至塞上》、《出塞》等典型的边塞诗歌。其风格豪迈大气,壮阔明丽。这其中最著名的是《使至塞上》,这首诗风格有力,通过壮观开阔的塞上景色,表达自己出使塞外的自豪感。笔力雄劲,形象生动。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口圆”以写景生动,直至今日也为世人所称道,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与王维所做的山水诗不同,其山水诗体现了明秀清幽之境,而边塞诗歌描写了最具塞外地理环境的特征。如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长河、 孤烟、归雁、征蓬等为主体。通过“出”“入”“直”“圆”四字传神之笔,让人置身其中,将整体环境和具体景物相融合,使人身临其境,显现出一幅既明朗清丽又雄浑粗犷的塞外风光图景。
三、幽愤赠友诗,宛转含蓄,深沉真挚
王维早年遭贬,所以也写过一些揭露贵族骄奢淫逸,*贤才备受摧残压抑的幽愤诗。这些幽愤诗揭示政治腐败、寄寓诗人贬谪不得志的.幽愤。如《寓言》二首、《西施咏》、《偶然作》六首之五等。《西施咏》里写道:“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有如他的赠友送别诗《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H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全诗意态百端,表现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诗的佳篇。
总之,诗人王维把自己的个性气质、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他笔下的诗歌意象中,构造出清幽又空灵的意境。在此意境中,又含着别致的顿悟,蕴藉着理性的思索。给人以情感的、审美的、哲学的愉悦。
舞蹈艺术的特征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过舞蹈知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舞蹈艺术的特征研究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舞蹈艺术的特征研究
1、舞蹈艺术的动作性
舞蹈创作严格依据“动作性”这一艺术特性,以人体流动的美的动态为语言来塑造舞蹈形象,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无不是由于动作新颖、具有特色、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而取得成功的.因此,舞蹈的动作性还表现为舞蹈所独有的造型.这种造型也是以人体动作为基础,表现为舞蹈过程中,舞蹈者手势动作、表情姿态、以及身段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体现了舞蹈艺术“形”“神”结合的特征.在舞蹈过程中,舞蹈者动作相对静止,体现的是生活片段刹那间的凝固,深刻体现了舞蹈一种雕塑感,是一种独特的静态的艺术形象,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并留个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和联想.例如,在很多舞蹈和开场和结束时,都善于运用这种相对静态的造型,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空间,并给人以新奇的美的享受和联想.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舞蹈,还要求全部人体形态动作,按照一定的节奏有规律的连贯地、流畅地发展,这种富有韵律感的动作称为“律动”“.律动”使舞蹈动作与生活动作相区别,也与戏剧动作相区别.律动的基础是节奏,节奏是联系动作的强有力的纽带.如果说动作像一串分散的珠子,那么、通过节奏这条线,把它串联起来,并形成有规律的动作组合.离开了它就不可能产生有韵律感的舞蹈动作.舞蹈艺术动作性特征的灵魂是舞蹈者的表情.假如没有表情融入到舞蹈者的动作之中,即便再完美的动作,也不会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可以说,舞蹈艺术的动作特征是由舞蹈者的内在的情感与外在动作相统一的节奏体现和反映出来的,舞蹈的“律动性”也就体现于此.
2、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舞蹈的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舞蹈作为人体动作艺术,自古以来是表达人类感情的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古人曾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实际上,相比诗歌或者音乐抒发人的感情,舞蹈抒发感情的效果要更好.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惯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感情,只有在这两个方面还不能充分表达感情的情况,才会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感情.我们知道,动作性是舞蹈艺术的首要特征,舞蹈过程中,舞蹈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需要舞蹈者的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关节和每一个部位都要积极的参与到舞蹈的动作之中,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来表达和抒发某种情感.舞蹈抒发感情的过程是以身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动作表达情感,以情感来引起动作.如果舞蹈脱离了抒情性,就不会成其为舞蹈,只是一般的杂耍而已,更称不上艺术了.舞蹈艺术的抒情性有多种表达方式.一是直接抒发.比如,在一些舞蹈作品中,为了塑造一定的人物形象,编排的舞蹈就需要通过动作表达特定的感情,同时感染观众,也使观众身临其境.无论表达喜、怒、哀、还是乐,舞蹈都能够通过人物的情感,舞动其中,将无形的情感变为有形的动作.二是间接抒发.舞蹈作品间接抒发感情,是指舞蹈过程中,舞蹈者通过动作展示的形态类似于动物的情态、植物的特征、或者自然界中某些景物的形态变化等,来间接表达舞蹈编排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如,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荷花赋》、《金凤回巢》以及独舞《金蛇狂舞》等,就是属于通过河流、荷花、凤凰以及金蛇间接表达情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最大特征,是编排者将要表达的情感融入到外界的景物之中,并形成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舞蹈节奏与风格,反映需要表达的生活画面.三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突出抒情.本质上,抒情并不排除叙事.这种叙事抒情是通过有情节的舞蹈或舞剧来展现编排者情感的抒情性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抒情和叙事往往更容易结合在一起.尽管与话剧、歌剧、和小说相比,舞蹈的叙事相对并不明确,但是具有叙事内涵的舞蹈,其抒情性更为突出.在舞蹈中,叙事和抒情往往能够更好的相互渗透,糅合在一起.比如,蒙古族大型舞蹈《森吉德玛》就是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典范.舞蹈中,通过精细的情节发展,如恋人的钟情、定情、抒情到最后的殉情,来不断的刻画人物心理的复杂的感情,很好的将编排者需要表达的感情表现出来,使观众也为剧情与人物的命运受到感染和牵动.
3、舞蹈艺术的虚拟性
虚拟性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要想生动的表现和反映出社会生活特殊性,必然要采取虚拟的手法.舞蹈的虚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对人体日常生活动作进行抽象概括后的拟动作.比如通过舞蹈在舞台上表达的虚敲进门、爬山涉水、骑马行舟,以及割稻洗衣等动作,都是舞蹈虚拟性的重要表现.比如,京剧《打渔杀家》中,虚拟性的动作包括,穿的颠簸、水的流动以及船上的人的动作等都表现出来了;而在舞蹈《木兰归》中,木兰饰者的表演的骑马回家的情景,以及在舞台骑马的动作,观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种对生活动作的扮演,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而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升华,是以日常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深厚的舞蹈功底展现出来的动作.另一类,则是通过对社会和自然事物的动态抽象和模拟呈现出的舞蹈艺术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特征一般要通过借助想象力,并且运用特定的手法才能达到虚拟的效果.在模拟自然界和社会典型动作中,舞蹈者需要利用需要特定的外形、神态、色彩等属性,通过夸张、浓缩,等手法,表达情感,并借助于观众的想象力得到理解.尽管绝大部分模拟并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舞蹈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却通过这些特定的模拟动作间接表现出来.这种模拟形式的“虚拟性”能够真正起到“以假代真”、“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比如双人舞《追鱼》,就是舞蹈者通过鱼老人之间的追逐和嘻嘻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4、舞蹈艺术的综合性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台艺术,它的美蕴藏在动作、音乐、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等的整体效果中,因此舞蹈的形象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象.当代社会,随着舞蹈艺术表现更趋复杂和多样化,以及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需要,特别在产生了舞蹈剧、舞剧这些舞蹈体裁后,就使得舞蹈艺术更朝着综合性艺术方向发展.首先,与舞蹈联系最紧密的要数音乐.一定意义上,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必须在音乐的特定的节奏下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来.我国舞蹈家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他还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舞蹈和音乐的关系进行了验证.他认为,即便是一个没有任何声音伴奏的舞蹈,但是从舞蹈表现的动作也能使人感受到舞蹈动作体现出的音乐的节奏型.经过某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认为舞蹈某些舞蹈可以不需要伴奏音乐.但是,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无声伴奏的舞蹈,更多通过手铃、胸铃等饰件获得了音乐的节奏,取代音乐伴奏舞蹈.可以说,有节奏的音响就是特定形式的音乐.因为这些节奏本身就有律动、音高和音色.比如,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的舞蹈《无声的歌》,尽管是一个无声的舞蹈作品,但是舞蹈中为了展现革命烈士狱中斗争生活,风声、水声、镣锗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也是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次,舞台的上的美景布置、灯光、服饰等内容也是舞蹈艺术综合性的重要体现.舞蹈也是舞蹈表演艺术,舞台上的背景、灯光、演员服饰等都是说明时代环境、渲染气氛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对于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舞台美术在舞蹈艺术中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比如,大型音乐舞蹈剧《*革命之歌》,就通过巨型花岗石的浮雕“雕塑幕”将观众一开始就带入到艰苦斗争的革命年代,唤起人们对革命先烈的回忆.这种舞台美术不仅增添了剧场的严肃氛围,而起很好的烘托了革命的主题.同时,舞蹈者的服饰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蹈者的服饰不仅仅表现了舞蹈所表达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层次,而且特定的服饰与特定定舞蹈是相辅相成.特定的服饰限制人体动作形成了特定的舞蹈风格.最典型的要数傣族姑娘穿的筒裙导致了蹲提步、送胯的舞步;彝族的大提裙,形成了提裙、甩裙的动作.再次,舞台灯光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灯光具有塑造空间和风格情调,烘托色彩气氛的重要功效.如独舞《敦煌彩塑》,舞台上只用一个二道幕拎起的椎限,在灯光精心的照映下,却成了一个很美的洞窟.随着舞蹈表演.迫光、侧光、流动光在演员身上缓缓变化着各种不同色彩色调,塑造着美的舞蹈形象,给了人很好的艺术享受.舞台灯光在生动的画面上,像一把挥洒自如的画笔,伴随着舞蹈的每一个段落节奏的转折起伏进行冷暖明暗、虚实隐显的展示,不断地创造着舞台构图色彩上奇异的效果和感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无尽的遗想.综上所述,“动态性”、“抒情性”、“虚拟性”、“综合性”等是舞蹈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成为舞蹈所特有的表现手段和方法.当然,在舞蹈欣赏过程中,需要从舞台的整体艺术特征出发,才能从中更深刻的感受和扑捉舞蹈艺术的内在品质,深刻认识舞蹈作品的内涵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拓展阅读:舞蹈艺术的论文
前言
舞蹈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舞蹈艺术职业教育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培养优秀的舞蹈专业性人才不仅是舞蹈艺术的发展,更是提高人们文化素质、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舞蹈艺术职业教育要求根据市场需要,培养适合职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因此,需要不断地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
一、舞蹈艺术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无论是民族舞还是现代舞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都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不仅体现着人们的思想、文化、情感,也是人们素质提升的重要表现。而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更具有一定的职业精神,舞蹈艺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改革。这也是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发展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很多舞蹈形式还保持在原地状态,并没有得到改革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舞蹈艺术职业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有利于舞蹈艺术吸收新鲜元素,注入新鲜血液,更好地创新发展,增强艺术的生命力,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更有利舞蹈艺术的不断传承。
(二)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的舞蹈艺术人才
舞蹈艺术的发展归根揭底是靠人才来完成的,教育模式的创新,有利于舞蹈艺术人才不断地开发创新思维,打破常规,根据所学的舞蹈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新型舞蹈形式的出现,更有利于培养舞蹈艺术的创新型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不仅能够把舞蹈艺术真正地发扬光大,而且使舞蹈艺术具有特殊的魅力,在社会的发展中更进一步。
(三)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舞蹈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教育模式,有利于更好推进舞蹈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进步。教育模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品位与艺术追求,舞蹈艺术更具个性,更具魅力,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强,对社会的艺术贡献越来越大,这也是素质教育最希望看到的。所以说,教育模式的创新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舞蹈艺术职业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
教育思想观念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根据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教育观念的创新是舞蹈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其思想观念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确立学生学*舞蹈的主导地位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学生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职业教育院校要更新思想观念,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注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采取适当的、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新型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舞蹈学*能力。
(二)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良好性格的培养
以往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各个方面。对于艺术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往往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舞蹈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容忽视。舞蹈艺术成功的关键,有的时候不是基本功有多好,创新性有多强,而是心理素质的高低。[2]在舞蹈的学*与比赛中,往往因为心理素质差,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与成功失之交臂。所以说,在舞蹈艺术职业教育中,要转变观念,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培养学生坚强的个性、开朗活泼的性格、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适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保证其健康、积极、乐观地学*、发展。这也是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德育与智育协调发展
要想舞动艺术更好地发展,必须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学校要想教会学生舞蹈艺术,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因此,要注重德育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做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切实制定出思想品质教育的实际内容,规范学生的行为、道德、品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提高学生的职业操守。使学生在学到专业舞蹈技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水*,才能够更好走进社会,走进职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舞蹈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任何一种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都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舞蹈艺术职业教育更不例外。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是灌输式教育,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是素质教育不提倡的教学方式,因此,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
(一)实践式教学
舞蹈艺术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职业属性,因此,要加强实践,在课堂上要以舞蹈学*项目为主,把舞蹈基础知识融入其中,在具体项目中加强应用,以学生自主学*为主体,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能够主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舞蹈学*项目中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能力。学生的舞蹈训练不再枯燥乏味,既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感受舞蹈的魅力,提高表演能力和艺术展现能力。
(二)小组练*、比赛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主动学*的热情,在课堂训练与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与学*能力,科学分组,设计同一比赛题目。小组长安排组员表演、训练角色,互帮互助进行练*,如果困难之处向教师请教,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在规定的练*时间内完成训练内容,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专心训练,主动解决练*中出现的问题,学*效率明显提升。而且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了合作、配合能力,这是舞蹈艺术培养的重点内容。最后,汇报表演,客观评价,适当奖励。评价采取学生与教师分别评价的方式,全面、客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紧张有序地完成了一次训练学*,更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与优势,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学*,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舞蹈艺术表现与应用能力。
四、舞蹈艺术职业教育教学体制的创新
任何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适当的教学体制,特别是*年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舞蹈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体制也在不断地创新,以求新的发展。
(一)注重教育的实践性
舞蹈艺术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作为职业教育内容,更要加强实践性,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观察社会发展的艺术动向,切实进行实践型人才、职业型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够与社会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提高舞蹈艺术教育的水*,增强职业教育学校的竞争能力。
(二)注重艺术创作
舞蹈艺术的职业教育要想发挥其更大的社会价值,获得较高的教育利益,就必须注重自身的艺术特色,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艺术最忌讳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这样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意义与特性。职业教育就要以职业为基础,加强艺术创作的研究性活动,培养出具有艺术生产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应用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与需要的人才。这样才能够树立自己职业教育品牌,不仅对舞蹈艺术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地位。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舞蹈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教育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促进舞蹈艺术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浅谈舞蹈艺术的个性
个性是一个舞蹈家的基本追求,也是衡量艺术水*的标准之一。舞蹈创作一定要经过编导者对材料的消化处理,而不是照搬原有材料,只有这样,个性化的舞蹈语言才会形成。面对风格迥异的舞蹈素材,编导如何进行取舍、剪裁、重组、编织?个性篇从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基础、创作要素、创作原则、个案分析等方面一一展开,体现了作者从事舞蹈编导教学多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禁忌篇阐述了舞蹈应如何尊重民族风俗*惯。民族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编创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存在诸多禁忌。有约束才有创造,有限制才有突破,尊重文化禁忌的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同。
风格篇是以山东海阳秧歌为研究个案,以“动态切入”为研究方法,然后再借鉴民族学、人类学等实地考察的方法探究解析。作者分析了海阳秧歌舞蹈风格的形成,反映了山东地域的历史文化流变,显示了民族文化的恢宏气度和深邃底蕴。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间集体创作的艺术,有很强的共性,但不同地域的民间舞在风格节奏和*惯动作上又有极大差异。艺术源于生活,源于编舞者独特的生活阅历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积极主动地深入生活,对编舞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舞蹈艺术是在生活的积累中提炼和丰富起来的,是能够展现丰富内涵和永恒瞬间的产物,它要求作品同时具备形式美和内在美,能够以微见著、醒世悦人、继往开来。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必须由编舞者亲临现场,面对所选对象进行选择与判断,完成处理舞蹈本体与舞蹈风格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提取角度重新编排组合、调整节奏与舞姿造型、判断最佳舞动瞬间等一系列动作造型任务。如何把丰富的实践总结提升为较为系统的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与丰富舞台创作,是本书的现实意义之一。
一个民族的舞蹈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舞蹈编导者只有对民族文化不断挖掘,才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只有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使作品具有灵魂。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探索研究,也是在丰富我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研究,它能给其他艺术研究带来一定的参考。
上古诗歌的艺术特征 古诗柳的艺术特征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古诗十九首的诗歌艺术成就 古诗有关大雁塔的艺术特征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与艺术特征 论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曹植的诗歌艺术风格结合古诗 关于古诗十九首艺术特征的分析 古诗词意象杨柳的艺术特征 简述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古诗歌的艺术技巧 古诗歌的叙事艺术 上古诗歌的特点 古诗中的爱情诗歌特征 古诗十九首艺术上的特色 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点 关于上古诗歌的特点 古诗中歌的特征 强调艺术鉴赏的古诗歌教学 古诗四帖的艺术特色 古诗风的艺术特色 古诗19首的艺术特点 古诗1919首的艺术特色 形式上的古诗特征 古诗叙事的艺术特色 古诗词类艺术歌曲的特性 小学古诗的艺术特点 古诗七月的艺术特色
沙画的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 谈谈装饰绘画的艺术特征 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 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艺术特点 蒙古舞蹈的民族特征及其艺术特征 电视剧的特点艺术特征 唐代绘画的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 孟浩然山水隐逸诗的艺术特征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乐府诗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 帛画的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 青瓷的特点有哪些艺术特征 汝瓷的特点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屈原的诗歌艺术特征 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司马迁《史记》中的艺术特征 微电影的视觉艺术特征 潮剧的特点有哪些艺术特征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 工笔人物画的特点艺术特征 孟浩然的诗歌艺术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舞蹈艺术的特征研究 唐代马的特点艺术特征 诗歌的艺术特征介绍 浅谈冯至诗歌艺术特色 谈从美学的角度看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征论文
公司墙上的激励标语 心理健康的标语 扫恶除黑标语 反战标语 暖心服务标语 农机安全宣传标语 强军标语 环境卫生整治标语 工厂安全生产标语 反洗钱宣传标语 文明寝室标语 荣誉墙标语 保护树木的标语 消防演练标语 厕所标语图片 汽车标语 安全小标语 公司标语口号大全 运动会横幅标语 班级文化标语 实验室标语 疫情援助标语 冬至条幅标语 开工大吉横幅标语 保护黄河宣传标语 保护视力标语 幼儿园安全标语 店铺外出有事温馨标语 防溺水八字标语 ***标语口号 保护空气的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