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 >

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

关于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元宵节诗句上元夜133句

  • 元宵节,祝福
  •   1、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元宵有感》

      2、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诗曰》姜白石

      3、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夕无月》(清)丘逢甲

      4、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鹧鸪天·庆元宵》东方骏

      5、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

      6、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丘逢甲

      7、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刘克庄

      8、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明)唐寅

      9、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元宵夜思儿》

      10、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1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12、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壬辰元宵夜咏》伯永

      13、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元宵夜》

      14、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京都元夕》元好问

      15、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崔液

      16、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17、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庆元宵》东方骏

      18、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汴京元夕》李梦阳

      19、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折桂令·元宵》佚名

      20、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元宵无月》

      21、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22、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元夕》王守仁

      23、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元宵情》江雪涛

      24、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十五夜观灯》卢照邻

      25、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雨夜元宵》杨璐

      26、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27、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曰(宋)姜白石

      1、《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2、《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4、《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5、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阅读全文]...
  • 《上元夜》赏析

  •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崔液诗鉴赏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

      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急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

      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民百姓形形*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

      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 上元夜古诗的注释(上元夜原文赏析及解释)

  • 解释
  •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上元夜六首》(一作夜游诗)

    唐代: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

    鳷鹊楼前新月满,凤凰台上宝灯燃。

    金勒银鞍控紫骝,玉轮珠幰驾青牛。

    骖驔始散东城曲,倏忽还来南陌头。

    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

    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

    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

    犹惜路傍歌舞处,踌蹰相顾不能归。

    上元:节日名,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玉漏、银壶、铁关、金锁:都是美称,并非真正全由玉、银、铁、金做成,应理解为“像……一样的……”

    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

    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时入夜即管关,天亮开放。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女冠子·元夕》

    宋代: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

    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元宵佳节是历代词人经常吟咏的话题。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在所有的节日中,以元宵最为热闹,也以元宵最为人所重。而在国破家亡之时,这个节日又最容易引起人们对往昔繁盛的追忆,最易牵动人们的故国之思。

    南宋亡国后, 蒋捷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这首词作者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和内心感情活动的抒发,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缅怀。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宋代:张抡

    双阙中天,*十二春寒浅。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谩惆怅、华胥梦短。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双阙(què):指皇宫前面两边高大的城楼。阙,古代宫庙及墓门立双柱者谓阙。

    中天:天空之中。杜甫《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十二:形容禁中宫殿楼观之多。*,此谓装饰华美的楼台。

    宸(chén)游:帝王的巡游。宸,北极星之所在,后借指帝王的居所,又引申指帝王。

    瑶(yáo)池宴:喻指宫廷豪华宴会。瑶池,本为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居所。西王母曾在此宴请远道而来的周穆王。后世遂用以为典,或指仙境,或喻游冶之处,或比喻宫廷宴会等。

    蓬壶阆苑(péng hú láng yuàn):蓬壶,山名,即蓬莱。古代方士传说为仙人所居。阆苑,仙人所居之境。此喻指帝王宫苑如仙境。

    五云:五种颜色的云彩,古人以为祥瑞。借指皇帝所在地。

    揭(jiē)天丝管:管弦乐声响彻云霄。揭,举。

    驰隙流年:如同阳光照过空隙,喻时光极其短暂。流年,光阴、年华。因易逝如流水,故称。

[阅读全文]...
  • 《书上元夜游》赏析

  • 《书上元夜游》赏析

      《书上元夜游》是苏轼先生所写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上元夜游》赏析,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翻译

      1099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注释

      1、上元: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2、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即公元1099年。

      3、儋(dān)州:唐设儋州于海南岛(州治在儋县),其前身为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7年)所设之儋耳郡。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七月至昌化(儋县)。

      4、过:拜访,探望。

      5、民:指汉族人。夷:指少数民族(如黎族等)人士。杂揉:同“杂糅”,混杂。

      6、屠沽:屠户与卖酒者,文中指卖肉、卖酒的人。纷然:盛多的样子。

      7、三鼓:汉魏以来,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又可分为五鼓,即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还可分为五夜,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三鼓,即三更、丙夜,相当于现在讲的夜十一时至一时。

      8、关:门栓,文中指门。

      9、再鼾(hān):第二次打鼾,如俗语所说第二次睡觉。

      10、孰为得失:何为得何为失,指出游与“已再鼾”而言。

      11、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

      赏析

      这篇散文,前半记述与海南文士月夜出游的一个生活断片。在那明月皎洁的上元美好之夜,应几位老书生之邀,苏轼“欣然”出游。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都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使他流连忘返,回到家中,天已三更,儿子也已掩门熟睡。

      苏轼借这一生活断片,不用细节刻画,自然透露出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祥和风俗,并抒发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反映了自己与海南人民的亲切交谊,文笔轻快自然,隽永优美。“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以“杂揉”形容汉族和黎族的融洽相处,用“纷然”描写市井气象的繁荣,文笔简净。作者的三鼓始归和儿子的“掩关熟睡”,说明他们虽然远谪海南,但与生活环境十分和谐,心境十分安闲恬静。

      “放杖而笑”以下,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但苏轼不是用议论来直接阐说,而是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放杖而笑”来表现,这四个字又本于《庄子·知北游》。由“放杖而笑”引出儿子发问,从而推进到“自笑”和笑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韩愈曾写过一首《赠侯喜》诗,是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诗中说:门生侯喜叫他到洛水钓鱼,洛水很浅,是虾蟆、雀儿戏游的地方,不值得垂钓。

      果然他们从早钓到晚,举竿引线,好不容易才钓到一寸长的小鱼,这时他们很为感慨扫兴。韩愈写此诗时才三十四岁,在仕途上不甚得意,赴京师调选官职,竟无所成,侯喜则奔走举场十余年,不获知遇。故韩愈的钓鱼之喻,既是不满仕途的愤激之谈,又含有对门人的激励之意。但在苏轼看来,“钓鱼须远去”,未免有意于希进务得。把握当前随缘任天,自能无往而不适;远行下海,执意追寻,未必能得其所求。

      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他认为,一切得失都是相对的,只要抓住当前,与环境协调,就会悠然自得;心怀奢望,不切实际地务得而强求,反会心力交瘁,自寻困扰。

      小文信笔写来,既饶有情趣,又寓理于事,耐人寻味,堪称东坡小品文的佳篇。

[阅读全文]...
  • 元宵节的古诗两句(关于元宵节的古诗)

  • 元宵节
  • 正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从除夕开始的新年庆祝活动,在元宵节这天到达另一个*。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春节人们一开始只在家族内部互相拜年,与外界的交往比较有限,“元宵节则是以喧闹的户外游戏打破这份寂静,游人、花灯、锣鼓共同编织出喜庆欢乐、流光溢彩的元宵美景。”

    早在隋代,京城与地方州府庆祝元宵节便已颇具规模,薛道衡即有“京洛重新年,复属月轮圆……万方皆*,百戏尽来前。临衢车不绝,夹道阁相连”的描写。到了唐朝,节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郭利贞的“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张祜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描写的都是元宵喜乐之景。

    到了宋朝,节日美食“元宵”开始流行起来。陈元靓《岁时广记》曾引《岁时杂记》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皆上元节食也。”可见当时已有在沸水里将元宵煮熟这种现代流行的吃法。南宋词人姜夔写道,“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元宵节人潮散去之后,街道上仍然有叫卖汤圆的吆喝声。

    元宵之“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元宵佳节有着许多与“灯”有关的*俗。陈连山表示,早在南朝梁陈时期,已经存在正月十五晚“燃灯”之俗,但当时还带有一些宗教性质,“到了隋唐时期,灯会逐渐发展成为万民同乐的庆祝活动。”

    李商隐曾写道,“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一个“满”字,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苏味道有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卢照邻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情景,“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连接天河的灯光与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像是月亮悬挂在空中。

    到了宋代,柳永的“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李清照的“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等等,歌咏的同样都是元宵灯会盛况。

    元宵之“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欧阳修笔下,情侣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跃然纸上。陈连山表示,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宵禁政策,但在元宵节解除宵禁,“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民百姓,都在节日的晚上走上街头庆祝元宵。”此外,古代年轻女子不能随意外出,唯有这时能出门娱乐。值此月圆夜,青年男女借赏灯之机相会,盼望着寻到良缘美眷。

    辛弃疾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构思精妙、语言精致,而且含蓄婉转、余味无穷。唐寅亦有诗曰,“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乡村的元宵节同样热闹非凡,灯月映照下的女子更加美丽,她们青春焕发,尽情欢笑。

    有人欢喜,也有人黯然。欧阳修那首词的下阕写道,“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月与灯交织而就的美景也由明亮化为灰暗。贺铸则在梦境中回忆昔日京城的元宵情景,“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描写了自己携伴走在京城笙歌彻夜的长街上的惬意心情,表达出对那段时光的无限眷恋。

[阅读全文]...
  • 《上元夜》崔液唐诗全诗赏析

  •   《上元夜》崔液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上元夜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赏析】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民百姓形形*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介绍】

      崔液(?~713?)唐代诗人。字润甫,崔湜之弟。擢进士第一人。崔湜常呼其小字曰:“海子,我家龟龙也。”崔液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封安*县男。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其兄崔湜获罪流放岭南,中途又被赐死,崔液怕受牵连,改名换姓藏于郢州(今湖北钟祥)人胡履虚家中。逃亡期间曾写《幽征赋》,表明心境,词甚典丽。后遇大赦,在返京途中病亡。其友人裴耀卿编《崔液集》十卷,今已佚。工五言诗,现存诗十二首。

      拓展:

      经典文的有效阅读方法

      一、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仅从《》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这种语言,是学*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衡便有减退的可能。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

      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

      ①定时间。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惯。

      ②造氛围。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

      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①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②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③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④表演激趣法。为了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我精心设置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比如,在学*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作《所见》时,我假扮大诗人袁枚:“有一天,我在书房研墨作诗,忽然感到天气闷热难耐,于是,我就手摇扇子出来散步。走到一个树林边,我马上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请学生自由读诗文。”这样,学生在好奇与想象中去阅读本诗,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这时,老师在让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出示诗歌挂图,使学生把想象的画面与眼前的画面相对照,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讲述,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背诵方法之一。学生入情入境的背诵表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还有限时背、轮换背、接龙背、据意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灵活而富有变化。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背诵的乐趣。

      学生的记忆是惊人的,然而单调乏味地机械重复,只会使学生的诵读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巧记巧背,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量更大的积累。

      3、展示创新,追求实效

      ①“

      ②首首有评价。体会收获等;不定期开展背诵对抗赛、诗文知识竞赛、诗文抄写评比等,既能检查背诵情况、巩固背诵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调动背诵的积极性,使之持久深入地坚持下去。

      我规定学生每背一首古诗就奖励一个笑脸图片,凑齐10个,奖星星一个,5个星星为该生家长发喜报。这种精神鼓励远远胜于物质奖励,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给孩子以辅导和督促。

      ③“古诗文诵读卡”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我班还开展了古诗达标升级活动,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背诵水*设*,背过一级诗者为“小诗人”,背过二级诗者为“小诗圣”,背过*诗者为 “小诗仙”。学生背过了规定的篇数之后就可以自动晋升到高一个级别。有的学生甚至尝试着自己写古诗,虽然不很成熟但足以显示出同学们对古诗文浓厚的兴趣。这一奖励措施的实施,调动了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全班呈现出你追我赶、快乐诵读的感人局面,常常是课前课间我一走进教室就被学生团团围住,朗朗的诵诗声不绝于耳。

      ④多媒体中寻乐趣。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把古诗文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学生对已积累的,自创绘画作品或搜集绘画作品的自配诗句,在家长的帮助下巧妙地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于其中,异彩纷呈,夺人耳目。创造能力、想象力使课堂内外的学*生动起来,学*就变得不再枯燥。

      分类诵读和配乐朗诵也是学生所喜欢的诵读方式之一。所谓诗歌分类诵读,就是把反映同一主题的诗歌归为一类,集中讲解并背诵。比如,在二年级的诵读教材中,教育学生珍惜光阴、勤奋学*的诗篇就有《明日歌》、《今日诗》、《金缕衣》等6首;而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则更多,如《望天门山》、《晓日》、《山行》等。把这些诗篇归为一类,集中讲解,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背诵。如果再根据诗歌所反映的不同主题,来选取反映同一主题的古筝乐曲与之相配,更会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如《望天门山》等组诗,老师的配乐范读,会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旷达、悠远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学生在陶冶性情的同时有意模仿,更加喜欢诵读。

      ⑤沟通中展空间。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以古诗文为主的艺术节活动。学生在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展示了风采,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的乐趣。坚持开展诵读会。与家长加强沟通,在全班提出“我把古诗文带回家”、“和父母一起读诗”等等倡议,请家长参加学校诵读活动,使家长了解诵读活动与成果,争得家长们的大力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他们就不会再为古诗阅读而头痛,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出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出古诗的艺术形象,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既培养了主动诵读的*惯,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实效。

      4、教学融合,突出特色

      ①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教师可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而已。

      ②熟读古诗、自悟自得。我们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 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 “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 “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

      ③适度讲解,诵读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

      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悯有哀怜的意思,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④展开想像,悟意明理。根据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悟意明理,再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⑤适当延伸,拓展诵读。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不知道苏东坡、……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四、积淀智慧,诵读人生

      实践证明我们把古诗文诵读活动与日常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课内指导、课外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语文教学中见实效

      ①对背诵的帮助。锻炼了记忆力及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使背诵课文显得更加轻松。

[阅读全文]...
  • 咏元夜的诗句

  • 咏元夜的诗句

      (一)

      上元一夜醉无眠,雪伴东风入管弦。

      过眼韶华成逝水,惊心奋斗寄新年。

      已闻阳气催春至,即将繁花续锦篇。

      人道浮生真若梦,今宵把酒尽缠绵。

      (二)

      黄芽未醒风先至,复送愁云簇作团。

      胜景不堪连日雨,孤茅难寐半床寒。

      千重霾雾遮心趣,万里萧然对酒残。

      痴待天开元夕夜,相思与月共凭栏。

      (三)

      几回客里逢元夜,一度繁华一度春。

      火树烧天侵碧汉,月波盈路泛游人。

      九州齐庆团圆日,今古同结鸾凤心。

      堪叹霜毛寻底事,佳期莫教负东君。

      (四)

      婵娟美满醉人寰,节味十足在上元。

      焰火丽天昭盛世,花灯瑞地醒丰年。

      龙腾马啸狮欢跃,光炫歌扬舞浪旋。

      华夏新春真喜庆,迭兴意趣似珠联。

      (五)

      黄昏之后乐逍遥,莲步拾阶登架桥。

      千盏彩灯萦水岸,一轮明月照人潮。

      声声唢呐灵犀扣,点点烟花惬意飘。

      佳节携朋吟盛世,明年还再聚元宵。

      (六)

      一年一度闹元宵,灯火烟花处处烧。

      国运但祈如月满,民生唯盼逐云高。

      诗情固未失澎湃,心绪无端转寂寥。

      放眼九州千万里,何时重涌大江潮?

      (七)

      元夜星光映宇天,观花童叟挤摩肩。

      江心岛上栽银树,十里长堤放彩笺。

      玉凤凌空腾紫瑞,金龙入海闹云烟。

      万民共赏今宵景,情满乾坤福禄圆。

      (八)

      斗酒百杯嗟已昨,一壶龙井煎求索。

      纪山楚简带骚风,竹室吴钩藏婉约。

      贺岁知音快语回,临屏剥茧小声落。

      诚邀来岁柳如烟,解语长林宴铜雀。

      (九)

      借得澄光缕缕传,此时千里又婵娟。

      温馨顾影思携手,坦荡扶风笑载天。

      浅梦依稀多寂寞,浓云隐约几团圆。

      余生但许酬知己,坐揽清醇醉酒仙。

      (十)

      上元结伴看宵灯,火树银花月在棱。

      织女回眸思过往,牛郎盼顾忆亲朋。

      人间一盏犹春日,玉宇三更似老僧。

      地久天长何是岸,茫茫别绪恨无凭。

[阅读全文]...
  • 中秋诗句古诗两句(关于中秋的词或诗)

  • 中秋
  • 中秋是一个团圆之节,是古人最为看重的节日之一。每临中秋,举杯邀月,开宴赏花,阖家团圆,欢庆佳节。古往今来描写中秋佳节、遣怀抒情的诗词不胜枚举。初岸文学甄选了十首最经典的中秋诗词,一起来品赏吧~

    01

    最脍炙人口的中秋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构思奇拔,独辟蹊径,将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为佳句。

    02

    最具科学幻想的中秋诗词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赏析

    辛弃疾写过不少中秋题材的词,但这首尤为特别。

    从本词的序言中得知,这是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创作的一首“送月”词。因是送月,怎么个送法,就勾起了读者无限的兴趣。

    作者一反传统,既不叙悲欢离合,也不写吊古、游子思妇,而是依据自己对浩瀚天空的观察,并结合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融会有关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03

    最雄浑的中秋诗词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张九龄是唐朝开元时期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挤,贬谪荆州,望月怀远,写下此诗。

    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感情真挚,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开篇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04

    最寂寥的中秋诗词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清冷、寂寥的中秋之夜图。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意境清幽,哀而不伤,韵味无穷。

    05

    最感伤的中秋诗词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赏析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以及对自身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与“此生此夜”中两个“此”字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对仗天成。

    06

    最旷达的中秋诗词

[阅读全文]...
  • 很美很冷门的古诗句两句

  •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很美很冷门的古诗句两句希望大家喜欢。

    1、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4、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李玉《贺新郎·春情》

    5、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6、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辛弃疾《汉*·立春日》

    7、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皇甫松《采莲子二首》

    8、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秋日》

    9、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罗隐《魏城逢故人》

    10、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1、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12、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

    13、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韩翃《宿石邑山中》

    14、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15、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阅读全文]...
  • 写七步诗后两句的意思

  • 写七步诗后两句的意思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七步诗后两句的意思,欢迎来参考!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然后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是与其于你所作为?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谋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担当?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你在七步内作出一首咏颂吾与你的情分之词,但词内不可见兄弟二字。不矣,休怪吾大义灭亲了!”“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你既言如此,吾们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然后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然后灵感阵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1]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为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灭我,轻而易举,然后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曹丕听之,被驳得无话可说。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 - 句子

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 - 语录

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 - 说说

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 - 名言

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 - 诗词

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 - 祝福

上元夜古诗后两句的情景 - 心语

推荐词条

经典的贺岁古诗 赞美馄饨的古诗 十二生肖牛的古诗词 描写朋友欢快吃饭的古诗 赞美雪漫大地的古诗 苔古诗告诉人们的道理 古诗《云》郑准的诗意 渴望收复中原的古诗 描写甘肃山丹塞酒的古诗 山歌歌词古诗的歌词 我想找思乡写的四首古诗 跟司马相如卓文君私奔的古诗 写秋雨不紧不慢的古诗 古诗大班学的 写到月的古诗 关于我爱古诗词的海报 赠花送花的古诗 含有素和好的古诗 蝉虞世南的古诗 古今相连的古诗 有没有描写过年的古诗 稍微长一点的古诗四行 小孩和动物玩耍的古诗词 《小松》同题材的古诗 描写花的古诗超优美 描绘时间过得快的古诗 描述国家兴旺的古诗 描写春夏两季的古诗 关于春天的植物古诗 描写自由生活的古诗 描写幸福晚年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