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浣溪沙古诗的音苏轼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浣溪沙古诗的音苏轼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浣溪沙古诗的音苏轼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浣溪沙古诗的音苏轼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浣溪沙苏轼古诗原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浣溪沙苏轼古诗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浣溪沙
诗人: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着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了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本唐朝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仄两体。*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苏轼(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朝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浣溪沙》
【唐】韦庄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
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
几时携手入长安?
自从与心上人分离之后,令人朝思暮想,彻夜无眠。月下凭阑,益增相思。不知几时才能再见,携手共入长安。这首词,叙离别相思之情,含欲言不尽之意。缠绵凄恻,幽怨感人。
《浣溪沙》
【唐】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
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
燕归帆尽水茫茫。
这首词概写水乡秋色风情,先勾画了渡头秋雨、红蓼一片,水边沙上,鸥迹成行的水乡景色;后写一个少女停舟于深浦之中,不语含嚬,清风拂袖,整鬟飘香,而愁煞棹船郎。全词情景俱佳。
《浣溪沙》
【唐】韩偓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
慵红闷翠掩青鸾。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
骨香腰细更沈檀。
全词六句,从头到尾都在描绘女子晓起的衣着打扮体态,全词描写细腻,造语精工,含而不露,香艳华丽。
《浣溪沙》
【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浣溪沙》
【宋】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末句“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
《浣溪沙》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
《浣溪沙》
【明】杨基
软翠冠儿簇海棠,砑罗衫子绣丁香。
闲来水上踏青阳。
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
水流花落任匆忙。
农历三月三日为古上巳节,是时倾城于郊外水边洗濯,祓除不祥。《论语》谓:“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晋时曲水流觞,至唐赐宴曲江,倾都修禊踏青,均是此意。此词所写,正是这一古老风俗沿袭至明代的情况。全词情景交融,自然流畅。
《浣溪沙》
【明】陈子龙
浣溪沙古诗苏轼
引导语:老又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译文
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子规:布谷鸟或杜鹃鸟。
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门前流水尚能西:此句当为写实。《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谁说人老不能回到少年时代?)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年老,感慨时光的流逝。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作品赏析
赏析一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2]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赏析二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萧萧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2]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苏轼的浣溪沙诗句
苏轼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浣溪沙诗句,欢迎阅读参考!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浸:泡在水中。
3.子规:布谷鸟。
4.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5.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6.“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7.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8.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9.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年老,感慨时光的流逝。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完溪沙》的.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在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咏橘》
作者:苏轼
原文: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翻译:
一夜秋霜过后,菊花凋谢荷叶枯萎,
而新橘却在经霜之后变得更加鲜亮,
整个橘林都闪着光亮。
原来是橘子由青色逐渐变成金*了。
摘下一个剥开之后,香味喷人,
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据说,吴地产的橘子女孩子剥后,
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
赏析:
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布置环境。
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叶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m.ju.51tietu.net)“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
“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着,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诗意: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m.ju.51tietu.net)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苏轼浣溪沙中心思想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浣溪沙中心思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原文: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子规:布谷鸟或杜鹃鸟。
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门前流水尚能西:此句当为写实。《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谁说人老不能回到少年时代?)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年老,感慨时光的流逝。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赏析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萧萧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苏轼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苏轼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苏轼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2]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苏轼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苏轼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其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词作。此词描写雨中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人生态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苏轼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清泉寺,寺庙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沙路被雨水冲洗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流逝。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帮助,亲朋故旧关心,州郡长官礼遇,山川风物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心扉。这首乐观呼唤青春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兰草刚刚萌生娇嫩幼芽。松林间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啼声。这一派画意光景,涤去官场恶浊,没有市朝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情趣,春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概念化,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语言,摅写有关人生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
拓展:《浣溪沙》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易*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第一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第二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前面有读者反馈说:诗词之前的引入有的内容太长了,没必要介绍,在这里,十二作一点解释。孟子曾经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我们吟咏一个人写的诗,读一个人著的书,却不知道这个人,行吗?(显然是不行的)因此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
历史上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某个特定时间下的产物,我们要想理解透彻,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创作的背景。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不会想当然去解读某一首诗词,也才真正理解了这首诗词。
而且很多诗词间是有因果关联的,例如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似是两首毫不相关的诗词,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苏轼在黄州的经历后,就会知道,其实这两首词是有前后因果关联在的。具体什么关联呢?我们先来讲个故事:
《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翻译一下就是: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苏轼想在那里买几亩田,于是去实地考察,(途中遇到下雨,淋完雨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毕竟苏轼是年*五十的人了,淋了雨于是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病好之后,苏轼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笔之处,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于是苏轼触景生情作了一首歌。
这首歌便是《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和《定风波》一样,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都充分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随缘自适、旷达乐观的性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我们不用再过多介绍,我们都知道经历了宋朝最大的*——“乌台诗案”后,苏轼经过王安石、司马光都能人求情,在入狱130天后被贬谪黄州。黄州可以说是苏轼人生的最低谷。但同时我们也知道,黄州也是苏轼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很多流传千古的佳作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同时也对苏轼后来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这首词,便可略窥一二。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兰溪静谧幽雅的自然环境: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词的下片,词人开始抒怀,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只会感叹时光流逝。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乐天在《醉歌》中有唱:“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长歌行》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劝谕年轻人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李后主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但是此处苏轼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说的人老了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正如王勃《滕王阁序》中所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好一个苏东坡,一味消沉不是他的风格,即使贬谪黄州,即使年*半百,但始终而且是愈发乐观积极,全词读来毫无半点负面情绪,一派生气盎然。其境界令人叹服。
这就是苏东坡,即使在人生的最低谷,也能唱出最积极、最乐观的歌。人生若觉不容易,请君细读苏东坡。
《浣溪沙》这首词,选自六年级语文书最后古诗词诵读部分的第九首。
古诗词诵读部分收入了十首古诗词,是让同学们结合注释和插图。用学过的古诗词学*方法来积累更多的诗词。
下面跟随杜du老师走进这首词,感受清泉寺优雅的风光,体会诗人那豁达乐观的性情。
首先看看作者资料吧!
浣溪沙古诗的音苏轼 苏轼的浣溪沙古诗 《浣溪沙》苏轼的古诗 浣溪沙古诗苏轼的 浣溪沙宋苏轼的古诗及注音 古诗浣溪沙苏轼写的 浣溪沙宋苏轼的拼音古诗 苏轼的浣溪沙古诗诗意 苏轼写的浣溪沙的古诗及意思 古诗词苏轼的浣溪沙 苏轼的浣溪沙古诗原文 浣溪沙宋苏轼的古诗诗意 浣溪沙苏轼名句赏析 苏轼的浣溪沙自适古诗意思 浣溪沙古诗原文的诗意苏轼 浣溪沙宋苏轼的古诗朗诵视频 浣沙溪的古诗苏轼诗意 浣溪沙的古诗拼音 浣溪沙的古诗读音 浣溪沙的古诗注音 浣溪沙的拼音古诗 浣溪沙的拼音和古诗 浣溪沙古诗拼音版的 浣溪沙的古诗和拼音 涴溪沙宋苏轼的古诗及注音 浣溪沙诗句 淙溪沙的古诗苏轼 涴溪沙的古诗苏轼 浣溪沙的诗句 古诗7585里的浣溪沙
苏轼的浣溪沙诗句 苏轼浣溪沙中心思想 《浣溪沙》苏轼原文 苏轼的浣溪沙诗意 带拼音版苏轼古诗《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其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 苏轼《浣溪沙·端午》赏析 浣溪沙苏轼古诗原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 古诗浣溪沙(浣溪沙宋苏轼古诗分享) 苏轼浣溪沙赏析(浣溪沙苏轼的诗意 )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的翻译苏轼(浣溪沙的全诗意思) 浣溪沙苏轼的诗意(浣溪沙原文赏析和中心思想) 苏轼古诗浣溪沙的意思(千古名作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 苏轼的浣溪沙全诗解析(浣溪沙赏析及中心思想) 苏轼:浣溪沙·端午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浣溪沙·菊节 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浣溪沙·咏橘 苏轼:浣溪沙·软草*莎过雨新 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浣溪沙古诗苏轼 苏轼诗词浣溪沙·端午 苏轼浣溪沙的诗词
描写山西历史文化的古诗 古诗词和白话文的对比 有关雨水的古诗或谚语 有答字的古诗题目 山中的古诗词杜牧 写世道的古诗 小学阶段赞美荷花的古诗 牧童吕岩古诗的诵读 60多字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劝人 粉红的窗纱古诗 关于冬天的古诗书签 好听的情侣网名古诗词 桂林的古诗词和名人 带风流两字的古诗词 风的诗词古诗大全 赞美画家山水与渔船的古诗 有关秋天的古诗儿童 形容男人特别风流的古诗 古诗白居易关于桃花的诗 较短的古诗66首 苦辣酸甜的古诗 适当的古诗词 小度古诗清明的一休 赞美栀子的古诗李白 最后一个字是妈的古诗 六岁适合背诵的古诗 酒过三巡的古诗 关于节省食物的古诗 儿歌背诵画的古诗 关于青春的古诗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