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 >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

关于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 高一
  •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孙子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看来“三寸不烂之舌”在乱世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重新学*《烛之武退秦师》,感受这千古不朽的语言的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古文的兴趣。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尽量自主解决翻译问题。

      2、体会烛之武的劝说之词的魅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文言知识的积累。

      2、烛之武劝说之词魅力探讨,分析、把握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假设一个情形,如果日本想攻打朝鲜,但是又缺乏正当的理由,于是它就把美国拉着,现在国难当头,朝鲜需要派一个人去劝美国退兵,这个人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跟美国总统说?

      (设计说明:因为课文讲述的故事所处的年代比较远,学生可能没有多大感觉,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我就地取材,把学生安排在这样一个假设的情景里,希望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二、自主预*,小组讨论

      教师按照小组数把标题、文章翻译等任务分配到小组,并要求小组讨论,特别是重点文言知识必须在翻译的时候明确出来,如果本组有疑问,可以指出来,由其他组解决。

      学生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在进行第二单元文言文教学之前,我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把文言相关知识给学生说了一下,因为根据我的调查,初中语文很少说这些,考试也不要求,但是高中的学*却需要这些。而本课预*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就是想检查他们之前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做到“学以致用”。)

      三、预*检查,疏通文意

      学生分组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重点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阅读全文]...
  •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 高中
  •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板书五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昨日的战争”,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 “由教到不教”,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

      因此采用预*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设计

      (一)预*设计

      1、并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3、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4、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5、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见口才在今天同样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人怎样凭三寸不烂之舍就使强大的军队退却的故事,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2.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①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②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④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讨论总结,认识升华

      ①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总结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②《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4、延伸拓展:某同学中午休息时间在宿舍洗衣服,请劝阻。

      5、小结: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6、作业: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那个同学改写的好,明天请他当导演。

[阅读全文]...
  • 烛之武退秦师诗词

  • 烛之武退秦师诗词

      古诗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翻译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解释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辞:推辞。

      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用:任用。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既:已经。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厌:通“餍”,满足。

      东封郑:在东边让*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创作背景

[阅读全文]...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5)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36)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7)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8)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阅读全文]...
  •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欢迎来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然后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然后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然后这是我的过错。然后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然后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然后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然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然后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然后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5)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36)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7)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阅读全文]...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 智慧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 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5)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36)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7)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阅读全文]...
  • 菊花精神的古诗句

  • 菊花,精神
  • 菊花精神的古诗句

      忆共庭兰倚砌栽,柔条轻吹独依隈。自知佳节终堪赏,为惜流光未忍开。与大家分享下面的.形容有关描写菊花精神的古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野菊》:“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王健)

      《野菊》:“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敢霜栽*御筵。”(李商隐)

      《采菊》:“簇簇竟相鲜,一枝开几番。味甘资麹糵,香好胜兰荪。古道风摇远,荒篱露压繁。盈筐时采得,服饵*知门。”(李建业)

      《折菊》:“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杜牧)

      《咏新菊》:“黄金色未足,摘取且尝新。若待重阳日,何曾异众人。”(姚合)

      《咏白菊》:“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香散自宜飘渌酒,叶交仍得荫香苔。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罗隐)

      《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忆白菊》:“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陆龟蒙)

      《庭前菊》:“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韦庄)

      《十日菊》:“昨日尊前折,万人酣晓香。今朝篱下见,满地委残阳。得失片时痛,荣枯一岁伤。未将同腐草,犹更有重霜。”(薛莹)

      《十日菊》:“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郑谷)

      《黄菊湾》:“时菊凝晓露,露华滴秋湾。仙人酿酒熟,醉里飞空山。”(顾况)

      《庭前菊》:“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韦庄)

      《咏夹径菊》:“夹径尽黄英,不通人并行。几曾相对绽,元自两行生。丛比高低等,香连左右并。畔摇风势断,中夹日华明。间隔蛩吟隔,交横蝶乱横。频应泛桑落,摘处*前楹。”(薛能)

      《村路菊花》:“袅风惊未定,溪影晚来寒。不得重阳节,虚将满把看。神仙谁采掇,烟雨惜凋残。牧竖樵童看,应教爱尔难。”(崔橹)

      《赋得残菊》:“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李世民)

      《东园玩菊》:“少年昨已去,芳岁今又阑。如何寂寞意,复此荒凉园。园中独立久,日澹风露寒。秋蔬尽芜没,好树亦凋残。唯有数丛菊,新开篱落间。携觞聊就酌,为尔一留连。忆我少小日,易为兴所牵。见酒无时节,未饮已欣然。*从年长来,渐觉取乐难。常恐更衰老,强饮亦无欢。顾谓尔菊花,后时何独鲜。诚知不为我,借尔暂开颜。”(白居易)

      《重忆白菊》:“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月朵暮开无绝艳,风茎时动有奇香。何惭谢雪清才咏,不羡刘梅贵主妆。更忆幽窗凝一梦,夜来村落有微霜。”(陆龟蒙)

      《华下对菊》:“ 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司空图)

      《下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

      《寒蜂采菊蕊》:“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去住沾馀雾,高低顺过风。终惭异蝴蝶,不与梦魂通。”(耿湋)

      《和鲁望白菊》:“雪彩冰姿号女华,寄身多是地仙家。有时南国和霜立,几处东篱伴月斜。谢客琼枝空贮恨,袁郎金钿不成夸。自知终古清香在,更出梅妆弄晚霞。”(张贲)

      《登高咏菊尽》:“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罗隐)(一作*甫诗)

      《菊荣一篇五章》(萧颖士):

      “采采者菊,芬其荣斯。紫英黄萼,照灼丹墀。恺悌君子,佩服攸宜。王国是维,大君是毗。贻尔子孙,百禄萃之。

      采采者菊,于邑之城。旧根新茎,布叶垂英。彼美淑人,应家之祯。有弦既鸣,我政则*。宜尔栋崇,必复其庆。

      采采者菊,于邦之府。阴槐翳柳,迩楹*宇。彼劳者子,喧卑是处。慨其莫知,蕴结谁语。企彼高人,色斯遐举。

      采采者菊,于宾之馆。既低其枝,又弱其干。有斐君子,是焉披玩。良辰旨酒,宴饮无算。怆其仳别,终然永叹。

      岁方晏矣,霜露残促。谁其荣斯,有英者菊。岂微春华,懿此贞色。人之侮我,混于薪棘。诗人有言,好是正直。”

      《即*赋露中菊》:“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晚成犹有分,欲采未过时。勿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刘湾)

      《叹庭前甘菊花》:“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杜甫)

      《和陆鲁望白菊》:“耻共金英一例开,素芳须待早霜催。绕篱看见成瑶圃,泛酒须迷傍玉杯。映水好将蘋作伴,犯寒疑与雪为媒。夫君每尚风流事,应为徐妃致此栽。”(司马都)

      《奉和鲁望白菊》:“已过重阳半月天,琅华千点照寒烟。蕊香亦似浮金靥,花样还如镂玉钱。玩影冯妃堪比艳,炼形萧史好争妍。无由擿向牙箱里,飞上方诸赠列仙。”(皮日休)

      《和张少监晚菊》:“忆共庭兰倚砌栽,柔条轻吹独依隈。自知佳节终堪赏,为惜流光未忍开。采撷也须盈掌握,馨香还解满尊罍。今朝旬假犹无事,更好登临泛一杯。”(徐铉)

      《赋得秋菊有佳色》:“陶令篱边菊,秋来色转佳。翠攒千片叶,金剪一枝花。蕊逐蜂须乱,英随蝶翅斜。带香飘绿绮,和酒上乌纱。散漫摇霜彩,娇妍漏日华。芳菲彭泽见,更称在谁家。”(公乘亿)

      《庭际晚菊上主人》:“九月将欲尽,幽丛始绽芳。都缘含正气,不是背重阳。采去蜂声远,寻来蝶路长。王孙归未晚,犹得泛金觞。”(齐己)

      《和张尹忆东篱菊》:“传书报刘尹,何事忆陶家。若为篱边菊,山中有此花。”(李端)

      《奉和陆鲁望白菊》:“白艳轻明带露痕,始知佳色重难群。终朝疑笑梁王雪,尽日慵飞蜀帝魂。燕雨似翻瑶渚浪,雁风疑卷玉绡纹。琼妃若会宽裁剪,堪作蟾宫夜舞裙。”(郑璧)

      《九月菊花咏应制》:“可讶东篱菊,能知节候芳。细枝青玉润,繁蕊碎金香。爽气浮朝露,浓姿带夜霜。泛杯传寿酒,应共乐时康。”(广宣)(一作清江诗)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一入瑶华咏,从兹播乐章。”(刘禹锡)

      《南海使院对菊怀丁卯别墅》:“ 何处曾移菊,溪桥鹤岭东。篱疏还有艳,园小亦无丛。日晚秋烟里,星繁晓露中。影摇金涧水,香染玉潭风。罢酒惭陶令,题诗答谢公。朝来数花发,身在尉佗宫。”(许浑)

      《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晚成犹待赏,欲采未过时。忍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朱湾)

      败柳残花 笔下生花 闭月羞花 残花败柳 春花秋月

      粲花之论 春暖花开 翠竹黄花 洞房花烛 月夕花朝

      浮花浪蕊 繁花似锦 风花雪月 花残月缺 花花公子

      花红柳绿 花花世界 花花太岁 黄花晚节 寒花晚节

      花好月圆 花街柳巷 花甲之年 花里胡哨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说柳说 火树银花 花团锦簇 花天酒地

      花香鸟语 花下晒裈 花样翻新 花言巧语 花颜月貌

[阅读全文]...
  • 关于蜡烛的诗句古诗 关于赞美蜡烛精神的诗句大全

  • 精神,赞美
  • 1.摆到荣回入暮霞,斑距嘶断七香车。——《无题》

    2.屏风临烛钟,扞拔倚香。——《和孙林韦蟾孙省咏》

    3.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秋。——《柳》

    4.月榭故香因雨发,风怜残烛隔霜清。——《银河吹笙》

    5.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

    6.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青陵台》

    7.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销。——《明日》

    8.犹犹复翩翩,黄昏扬冷烟。——《鸦》

    9.银钥却收金锁台,月明花落又黄昏。——《宫词二首》

    10.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无题》

    11.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无题》

    12.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烛可待熏。——《牡丹》

    13.烧兰才做烛,劈锦不成书。——《槿花二首》

    14..郿坞抵陈仓,此地忌黄昏。——《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5..月榭故香因雨发,风怜残烛隔霜清。——《银河吹笙》

    16..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村红。——《晚坐寄友人》

    17..长是江楼便伊健,黄昏犹待倚栏杆。——《归葵》

    18..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楚泽》

    19..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烛可待熏。——《牡丹》

    20..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无题》

    2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2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23..红蜡烛前明似昼,清毡帐里暖如春。——《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24.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楚泽》

    25.屏风临烛钟,扞拔倚香。——《和孙林韦蟾孙省咏》

    26.月榭故香因雨发,风怜残烛隔霜清。——《银河吹笙》

    27.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青陵台》

    28.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销。——《明日》

    29.犹犹复翩翩,黄昏扬冷烟。——《鸦》

    30.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

    31.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村红。——《晚坐寄友人》

    32.争奈野鸭无数健,黄昏来占日栖枝。——《和袭美悼鹤》

    33.烧兰才做烛,劈锦不成书。——《槿花二首》

    34.雨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隋宫》

    35.池暖五秋色,江晴有暮鸦。——《桂林路中作》

    36.眼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浦云。——《题鸦》

    37.摆到荣回入暮霞,斑距嘶断七香车。——《无题》

    38.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青陵台》

    39.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

    40.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销。——《明日》

    41.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长门烛》

    42.迎忧急鼓疏钟断,分隔林灯灭烛时。——《曲池》

    43.银钥却收金锁台,月明花落又黄昏。——《宫词二首》

    44.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菊》

    45.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

    46.池暖五秋色,江晴有暮鸦。——《桂林路中作》

    47.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菊》

    48.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

    49.楼上黄昏欲望休,玉带横绝月中钩。——《代赠二首》

    50.红蜡烛前明似昼,清毡帐里暖如春。——《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51.前明照罗衫泪,马上风吹蜡烛灭。——《华清宫感旧》

[阅读全文]...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及翻译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5)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36)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阅读全文]...
  •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

  • 高一
  •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5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 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 曰: “秦、 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 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夫晋,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 逢孙、 杨孙戍之, 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教学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两个“一”,是学生由初中阶段步入高中阶段要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是高中阶段整个必修部分文言文系列阅读的第一篇。因此,本课的教学既要体现高中文言文学*与初中文言文学*的过度与衔接,同时还应该为高中文言文学*指明基本的方向。即一方面继续重视积累与识记,另一方面增加对词法和句法的学*。

      拓展内容:《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使秦转变对郑的态度,化敌为友,对晋以友为敌,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 - 句子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 - 语录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 - 说说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 - 名言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 - 诗词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 - 祝福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精神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泌园春雪的古诗 含有闻的古诗词 关于范成大的古诗 中国古诗的背景音乐 李白的歌曲李白李白的古诗 放一首风雨桥的古诗 带南的古诗词和女子有关的 巍字的古诗词 用第一人称教孟姜女的古诗 30首带思的古诗 飘逸有意境的古诗词 描写农民杀猪的古诗 表达相见欢喜的古诗词 写在小黑板上的古诗 有根源的古诗 两道车辙的古诗 含山和水的古诗及寓意 有关于月的六字古诗 关于大邑县的古诗 赤壁古诗的景物 一个中行的古诗 赞美祖国的古诗1 行路难节选李白的古诗 古诗凑成的对联 暗示喜欢别人的古诗 春天的古诗照片 写白樱花的古诗 岁月匆匆时光流逝的古诗词 播放世界上全部的古诗 立秋的正版古诗带拼音 带有瀚轩字眼的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