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中留客的古诗句 >

山中留客的古诗句

关于山中留客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山中留客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山中留客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山中留客的古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山中留客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山中留客的古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山中留客的古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山中留客的古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山中留客的古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山中留客的古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山中留客的古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山中留客原文翻译及赏析

  • 学生
  • 山中留客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行留客》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的诗作。此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中留客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

      春天的阳光沐浴着山,山中的景色十分美丽,不要因为阴天就打算回家。

      即使天气晴朗没有下雨样子,走到山中云雾深处雨点也会打湿你的衣裳。

      赏析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充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机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艳。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很有想法。(赵其钧的评价)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便是上边所说,其实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世界如此美好,天地万物都展现着美好的姿态。但是不要因为一点挫折便觉得受挫,丧失信心。你看,就算是万事如常,也会有看不见的矛盾会使你受伤。山中留客,不是在山中留,而是在人生中留;客,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在人生中遭受挫折的朋友们。

      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又把山中之景细致精确的表达了出来,这是因为“弄”的本意是卖弄,而在此却加以引申了,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

      “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首先,春天雨水多,山中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山中的游客从“云”中出来时衣服就已经变的湿润润的了。其次,是在对客人进行挽留。你怕下雨吗?下雨不过是把你的衣服打湿而已,在这山中,即使是晴天也不会让你的衣服干着,那么你又何必害怕下雨了?留下来吧!何不欣赏欣赏这雨中美景呢,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作者简介

      张旭,唐代书法家、诗人。字伯高,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公元711年前后在世。曾为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书,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相传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世呼为“张颠”。其诗存世六首,均为写景色绝句,以意境幽深、构思精巧见长。

[阅读全文]...
  • 张旭《山中留客》

  • 文学
  • 张旭《山中留客》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旭《山中留客》,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气勃勃,光采焕发,争奇斗妍。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

      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赵其钧)

      山中留客/山行留原文及赏析

      山中留客/山行留

      张旭〔唐代〕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赏析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此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篇幅虽短,却景、情、理水**融,浑然一体。全诗语言质朴,虚实相间,跌宕自如,词浅意深,耐人寻味。

      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张旭

      张旭(约685年—约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阅读全文]...
  • 山中留客古诗及诗意(山中留客的译文和注释)

  • 诗意
  • 《山行留客》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的诗作。此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一、内容赏析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是迎风招展的山花?是花丛中欢唱的百鸟?还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

    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面对这美不胜收的春山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第三句“纵使晴明无雨色”,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大雨淋湿了衣服。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大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

    末句“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就能见到的,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因为“入”之愈“深”,所见愈多,景色愈美。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凡事岂可浅尝辄止,若是“轻阴便拟归”,若不敢“入云深处”,又怎能欣赏到“也沾衣”的另一番景象呢?

    山中客,人生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入云深处”也许更是人们的“心中桃源”。

    二、格律分析

    本诗为一首首句入韵七绝诗,押《*水韵》【上*】部“五微”韵。*仄格式为“**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首联和末联皆不用对仗。

    三、结构分析

    写诗讲究“起承转合”,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绝句论,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句,四句为结句。其法各有不同,现分述如下: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为起句,总写春山美景。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为承句,承接上句描绘了美丽春山此时天气“晴转阴”。第三句“纵使晴明无雨色”,话锋一转,难道现在阴天,可能还会下雨,就回去吗?不,你只看到外面晴明的春山风光,春山深处的风光又怎样呢?第四句“入云深处亦沾衣”为合句,点题“只要我们不怕风,不怕雨,肯定能领略到春山深处烟雨蒙蒙的另一番景致。”

    一首诗,意境美、音韵美、结构美,方为好诗!

[阅读全文]...
  •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翻译(山中问答古诗翻译)

  • 李白
  • 山中问答(作者: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余:我。碧山:在今湖北的安陆县内。闲:安然、悠闲。窅然:幽深遥远的样子。别:另外。

    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居住在碧山,我笑而不答,心里却悠然自得。桃花飘落随流水远去,这里的景色非常幽美,不像人间,倒像是仙境。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诗境似*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阅读全文]...
  • 山行留客的诗意

  • 诗意
  •   《山行留客》

      作者:张旭

      原文: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

      1、山行:一作“山中”。

      2、春晖:春光。

      3、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4、纵使:纵然,即使。

      5、云:指雾气、烟霭。

      诗意:

      山中的景色沐浴着春天的阳光,

      不要因为只是微微的阴天就打算回家。

      天气晴朗并无下雨的可能,

      走到山中云雾深处也会打湿你的衣服。

      赏析: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m.ju.51tietu.net)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阅读全文]...
  • 暮归山中古诗词

  • 暮归山中古诗词

      古诗原文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译文翻译

      黄昏时回家,山里已经昏暗,涧水里冼洗脚,月影在水中出现。

      简陋的横木门上,喜鹊归巢入眠,黑暗的树林中,萤火虫乱画弧线。

      老婆孩子都等候我归来,挑亮油灯一同饱尝粗茶淡饭。

      我伫立在松树、桂花间纳凉,遥望疏朗的星星远隔着河汉。

      注释解释

      归:返回。

      已:已经。

      昏:天黑,傍晚。

      濯(zhuó)足:洗脚。濯,洗涤。《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月在涧(jiàn):月亮倒映在涧水中。

      衡门:横木架成的门,指简陋的房屋。衡,同“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栖(qī)鹊定:鹊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定,静下来了,此指鹊鸟入眠。

      暗树:一作“暗径”。

      流萤(yíng):飞行的萤火虫。庾信《哀江南赋》:“饥随蛰燕,暗逐流萤。”谢朓《玉阶怨》诗:“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杜牧《秋夕》:“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妻孥(nú):妻子和儿女。孥,儿女。杜甫《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候:等候。

      蔬饭:粗菜淡饭。

      伫(zhù)立:长时间站着。

      隔:分隔。

      河汉:银河。《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元稹《秋夕远怀》诗:“星繁河汉白。”

      创作背景

      蓝仁基本上是一位布衣,出仕的时间很短,亦没有任过高职,一直隐居家乡崇安山中。此诗即写作者山居生活片断,具有浓厚的田园风味。从诗中景物看,诗作描写的是一个秋初的傍晚,诗人刚好外出归来的情景。

      诗文赏析

      这首古体诗写诗人的一个*常的生活片断。诗人按照行动的足迹,安排了连续的四个场面。全诗没有奇思妙语,没有汹涌的生活波澜。诗人只是拣取身边日常琐事,*淡的生活场景,略加点染,流露出恬淡的生活旨趣,给人以情真语切的感觉。

      先写归家途中的情景。“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暮色苍茫,乱山昏暗。崎岖的山道上,诗人信步归家。在诗人的感觉中,溪涧潺谖,淙淙作响;明月初升,清辉撒冷;涧水清澈,月影流布。空山是这样的清幽,这样的寂寥。身在其中,濯足清流,别有一番情趣。“濯足”暗用了《楚辞·渔父》的故实,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身份、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起句擒题,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是“暮归”,无不是“山中”。

      随着诗人的脚步,眼前出现了一座山间陋室。“衡木栖鹊定,暗径流萤乱。”其屋横木为门,简陋如此;鹊栖其上,冷落可知。再以小径幽暗,流萤乱飞加以渲染,景象的荒芜,氛围的凄清,家境的贫寒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的感情通过“衡门”作了隐隐的透露和巧妙的暗示。衡门虽然简陋,但如果自己不以为陋,也可以游息其间。贤者乐道忘忧,虽身处陋室,而不以为苦,反能自得其乐。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尽管这种态度的背后也有悲哀和痛苦。诗人就是以这样的贤者自居,甘处衡门,自得其乐。从“栖鹊”、“流萤”等景物看,较一、二句所写事物已有一段时间间隔,这时夜幕降临已很久了。“栖鹊定”与“流萤乱”,这一“定”一“乱”,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下字十分准确,是句中字眼。

      接下来便是叙写家人团聚的情景。“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天色已晚,灯火已明,粗菜淡饭已具,妻子儿女坐等诗人归家。和乐融融的山乡田家生活显得真切而自然。最后以诗人伫立松桂之下,仰望浩渺星空作结,意蕴幽远,含蓄深沉。“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夜已很深,万籁俱寂;晚风**,凉意袭人。诗人久久伫立,徘徊松桂之下。仰望天空,只见疏星点点,明月高悬,勾起了诗人无限的遐想。诗人似乎有所失落,有所追寻,而失落追寻的究竟为何物,又显得倘恍迷离,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无限空间。

      全诗采用移步换景之法,层层推移,步步腾挪,使诗歌跳脱而有变化。诗人用疏淡的笔触,通过*凡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特定环境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对山问恬淡生活的热爱,也有人生失意后的淡淡哀愁。诗中的溪涧幽泉,青松佳桂等意象,透露出山野闲人那种清高隐逸的旨趣。而暗径幽深,流萤乱舞,又烘托出诗人烦乱茫然的情绪。诗的基调是较为明快自然的,但也多少笼罩了一层轻柔的迷惘和淡远的惆怅。诗人运笔古拙,洗脱铅华,纯用白描,以*实直朴取胜,而不以夸饰渲染为工。初读起来似觉有些乏味,但细加玩赏,便又能感觉到语虽淡而味终不薄。这也许就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阅读全文]...
  • 描写山中景色的诗句大全

  • 景色,古诗文
  • 描写山中景色的诗句大全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句吧,诗句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山中景色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描写山中景色的诗句

      1、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4、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5、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王维《辛夷坞》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

      11、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李白《别东林寺僧》

      1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3、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16、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7、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18、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9、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2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2、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2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2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9、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3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3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32、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3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34、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3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37、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3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0、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44、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45、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46、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4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48、挂*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阅读全文]...
  •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古诗赏析

  •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

      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

      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

      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

      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鉴赏】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帝国由极盛转入衰落的执政帝王。他在位的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执政后期,即天宝年间,他荒于声色,疏于朝政,重用杨国忠、李林甫之流的奸佞,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几乎亡国,从此一蹶不振。这首诗显示出他早期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

      这是一首排律,它采用四句一转的方式,开头四句描写皇帝出行的威严:仪仗队鸣锣开道,禁卫军神色威严,灯火成龙地行进在羊肠鸟道上,真龙天子端坐大轿之中,“度河阳”、“上太行”。堂堂大唐皇帝为什么不在宫中安享清福,而一大清早便上太行山呢?下面四句则描写太行山的清晨美景:“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野老”四句进一步描写山乡民俗民风:老人们住的是茅草屋,打柴人穿的是麻布粗衣,老辈人传播好的`风尚,催促后人以农桑为本,树立淳厚风俗。末四句抒怀言志:立德追先哲,治国仿昔皇;若不是为了宣抚百姓,伸张正义,我何苦到这艰险的大山上来呢?从而回答了开篇时的疑问。这样,起承转合,层层递进,格律严谨,读来朗朗上口,颇有气势。

      【作者介绍】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阅读全文]...
  • 关于山中雪后的诗句

  • 关于山中雪后的诗句

      山中雪后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

      原文: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赏析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绘图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阅读全文]...
  • 描写山中景物的诗句

  • 景物
  • 描写山中景物的诗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元好问的`<山居杂诗>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声.

      树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山中留客的古诗句 - 句子

山中留客的古诗句 - 语录

山中留客的古诗句 - 说说

山中留客的古诗句 - 名言

山中留客的古诗句 - 诗词

山中留客的古诗句 - 祝福

山中留客的古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明月饮酒的古诗 关于植物顽强生长的古诗梅花 中秋邀月的古诗词 描写安徽西递的古诗词 古诗中隐含的兄弟名字 关男婚女嫁的古诗词 鹧鸪的古诗词高中 秋风起芦花飞的古诗 书写复杂心情的古诗 心情烦躁低落的古诗 相思古诗的历史背景 描写历史的古诗书法作品 农村生活中的古诗 20首简短的古诗鉴赏 描写少女扑蝶的古诗 遇见故人表达愉悦心情的古诗词 与其相关的古诗 心中有诗人的古诗 祝别人幸福的古诗文 和杨珍有关的古诗 形容要做最强的古诗 思春期的古诗 形容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古诗 关于冬至的诗歌古诗 关于四的成语古诗 关于秋天凄惨的古诗 背下课文的古诗 夜晚天还亮的古诗 经典咏流传一个女的唱的古诗词 中秋古诗的配画图片 叶炫清版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