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关管仲的古诗 >

有关管仲的古诗

关于有关管仲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管仲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管仲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管仲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有关管仲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有关管仲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有关管仲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有关管仲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有关管仲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有关管仲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有关管仲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管仲的功与过

  • 管仲的功与过

      管子是齐国得以称霸的伟大功臣,可是历史上对于这一人物却褒贬不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管仲的功与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古代思想史上,先秦诸子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但大多是坐而论道的布衣之士,笔下纵有千言,手中却无寸柄。如孔子长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却无功而返,直到56岁时才当上鲁国的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惜为时仅3个月,根本不可能积累丰富的从政经验。荀子也只当过一次地方小官,没有全面治国从政的实践。孟子曾经向齐宣王、梁惠王反复宣传自己的治国理论,却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受欢迎。至于韩非子、墨子等等更是远离庙堂。由于他们没有从政的实践,当然也就无力贯彻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更无法检验自己学说的正确与否。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

      在先秦诸子中,管仲和商鞅大概要算是例外了。他们二人不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因而有可能贯彻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实践自己的理论。实践的结果,也大获成功,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理论的正确。若细分一下,商鞅虽然在事业上成功了,但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又是失败者(最后被保守势力车裂而死);而管仲则不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中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在位的时间更是长达40余年,功成名就,既是学识丰富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这在先秦诸子中也可说是独一无二了。

      从前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是夸大其辞。依笔者之见,一部《管子》倒真可以作为治理国家者重要而有益的参考。该书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涉及经济问题,所论范围也十分广阔,诸如对外贸易、宏观调控、价格、市场、货币、垄断等等,几乎把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包揽无遗。因此,也可以说,《管子》是一部古代的经济学全书。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管仲本人早年的经历有关。据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管仲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正是早年的经商实践,使他积累了许多关于经济方面的感性知识,为日后治理齐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管仲担任齐国的宰相以后,立即向齐桓公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又说:“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即使在今天,“以百姓为天”、“以人为本”这样的话也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管仲在2600多年前就能够提出如此深刻的政治理论,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为了贯彻“以百姓为天”的治国理念,管仲又提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了顺民心,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富民、利民的措施,因而使齐国的经济繁荣、民风纯朴、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非常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位大思想家、政治家之口。从此以后,这句名言被*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反复传诵不已,也为历史上一切开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管仲治齐的辉煌业绩赢得了孔子的极高评价:“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俗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管仲当然也不例外。孔子在高度评价管仲功绩的同时,也不无遗憾地批评他在执政的后期,个人生活太奢侈、讲排场,有违“礼”的原则,有僭越之嫌。因此,孔子讥曰:“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这是其一。其二,管仲更为严重的过失在于,他在位期间,没有安排好接班人。对于这一点,宋代的大思想家兼文学家苏洵在《管仲论》里分析得非常深刻。简而言之,就是:当管仲病危之时,威公(即齐桓公)问之相,他仅仅指出: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非人情,不可*,却没有举贤者以自代。殊不知当他去世之日,正是这三人弹冠相庆之时。由于出现了权力真空,这三个家伙便共同挟持齐桓公,为所欲为,倒行逆施,使管仲苦心经营40多载、已然好端端的齐国顿时大乱。尤为可叹的是,曾经叱咤风云、威风一时的齐桓公,最后也惨死在这伙人手里。真是令人扼腕而叹!这个结果,无疑是一大历史悲剧,也是作为杰出政治家的管仲留给后人的一大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拓展

      管仲的历史故事

      管仲的身份有很多,他是出色的政治家,历史上管仲相齐,辅助齐桓公公子小白,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是精明强干的商人,和鲍叔牙一起合伙经商,赚得衣钵满盆。家财万贯是个成功的商人,高居相位又是一个成功的丞相。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连孔夫子都感叹道,要不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我们恐怕都要成为,蛮人统治披散头发的老百姓了。

      齐国的强盛管仲功不可没,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功绩卓著,扶助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作为*最出名的政治家之一,管仲开创了自周统一以来,中原少有的安定团结局面。管仲(约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 被尊称为“春秋第一相”。《论语》、《史记》、《管子》、《左传》、《管仲传》等都有大量关于管仲的记载。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管仲终于成为了齐国上卿即丞相之位,被誉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的一生极富有传奇性,尤其是他和鲍叔牙的故事,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

      管鲍分金

      众所周知,管仲的出身并不好,从小家境贫寒,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认识了鲍叔牙,二人商量做点小生意,鲍叔牙十分通情达理,他知道管仲家里没什么家产,因此在合伙做生意上,鲍叔牙资金出得多一些,管仲少出些。小生意渐渐有起色,赚了点小钱的管仲没有将二人合赚的入账,而是先还了自己的债。

      更离谱的是,在年底结账分红的时候,鲍叔牙还把自己的一半都给了管仲,虽然鲍叔牙的伙计都看不惯管仲的行为,鲍叔牙却说管仲比他更需要钱,和管仲合伙做生意就是想帮助他走出困境。 由此可见,鲍叔牙对管仲的情义,鲍叔牙一直认为管仲是个人才,对管仲一如 既往地好。

      一同参军

      两人一起做生意,甚至在后来参军也是一起去的。后来齐国和邻国交战,他俩一起奔赴战场,两军一交锋就呈现白热化状态,打得不可开交。而在冲锋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众人的后面,跑得很慢,待撤退的时候,管仲却又远远跑在军队的前面,当兵的都为他不齿。只有鲍叔牙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为管仲解释,鲍叔牙说管仲家里有老人,他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不忍心抛下家里的老小,他要活着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得流下了泪。没过几年,管仲的母亲因病去世,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说,尽心竭力作战为国家效力,很快就得到了提拔 。

      管仲后来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利,他并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也并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并不认为我贪生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不管他人怎样说管仲的不是,鲍叔牙都竭力维护,于是管仲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成语中的“管鲍之交”,即源于此。

      管仲在鲍叔牙的举荐下,与齐桓公冰释前嫌,并尽力为齐国效力,功绩卓著,扶助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尤其是管仲在做了丞相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他认为治国必先富民,人民生活有了改善才会使国家的国力得到提高。于是,“仓廪实则知 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传世名言便由此而出。而对外管仲施行尊王攘夷的策略,直接让公子小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由此可见,管仲从政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个人的聪明才智分不开,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生死之交——鲍叔牙。若非他,恐怕管仲还是鲁国的一个无名小卒。

[阅读全文]...
  • 管仲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4.善用兵着无沟垒而有耳目。

    5.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

    6.量力而知攻。

    7.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

    8.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干爵禄。

    9.法制不议,*不相私;刑杀不赦,*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

    10.凡将举事,令必先出。

    11.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12.草茅弗去,择害禾谷;盗赋弗诛,则仿良民。

    1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14.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15.誉不直出,而患不独生。

    16.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17.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

    18.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19.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20.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21.邪气袭内,正色乃衰。

    22.知子莫若父。

    23.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24.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25.微邪,大邪之所生也。

    26.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27.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28.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

    29.不言之言,闻于雷鼓。

    30.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31.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32.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33.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34.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35.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36.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37.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38.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39.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40.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41.善人者,人亦善之。

    42.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43.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44.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45.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46.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47.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

    48.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49.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50.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51.钓名之士,无贤士焉。

[阅读全文]...
  • 苏洵《管仲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管仲论

      朝代:宋代

      作者:苏洵

      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参考赏析

      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为人称道,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典范人物,作者独能从其不能推荐贤人这一要害之处进行评说,其立论新奇,合乎情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因此,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

      本文文笔犀利,逻辑严密,令人无懈可击,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立论一层深一层,引证一段系一段,似此卓识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例如,为了说明管仲提出的竖刁等三人“非人情不可*”只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他把齐桓公和舜、孔子进行比较,说明齐桓公不可能除掉这三个人。退一步说,即使是除掉了这三个人,“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又如,在谈到管仲在临死时没有向桓公举荐贤人是一重大失误时,作者又用史?、萧何的事迹进行对比,得出了“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的结论,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批评了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作者的观点颇为新奇,可以称为“翻案文章”。

[阅读全文]...
  • 管仲的名言

  • 名言,格言
  • 管仲的名言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警示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留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管仲的名言,欢迎大家分享。

      1、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2、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3、圣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4、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5、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6、钓名之士,无贤士焉。

      7、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8、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

      9、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10、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11、信不足,安有信。

      12、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13、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

      14、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人焉。

      15、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健而不使,殆。

      16、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17、凡将举事,令必先出。

      18、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19、草茅弗去,择害禾谷;盗赋弗诛,则仿良民。

      20、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21、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22、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23、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24、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25、法制不议,*不相私;刑杀不赦,*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

      26、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27、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28、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29、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30、微邪,大邪之所生也。

      31、誉不直出,而患不独生。

      32、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33、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34、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干爵禄。

      35、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36、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37、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38、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

      39、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40、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

      41、善用兵着无沟垒而有耳目。

      42、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

      43、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44、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45、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46、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47、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48、邪气袭内,正色乃衰。

      49、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阅读全文]...
  • 管仲列传原文及译文

  • 古诗文
  • 管仲列传原文及译文

      《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本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下面小编整理了管仲列传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拓展阅读:《管仲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设想: 自学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预*:

      对照课文注释,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颍上yǐng 商贾gǔ 召忽shào 仓廪lǐn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类活用

      1.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 意动, “以……为羞”

      耻 意动, “以……为耻”

      2. 富国强兵 使动 ,使……富 使……强

      3. 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作动 ,做宰相

      4. 管仲因而信之 : 使动,使……守信用

      5. 贵轻重 : 意动,以……为贵,重视

[阅读全文]...
  • 管仲的经典名言

  • 经典,名言
  • 管仲是大家很熟悉的教育家,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管仲的经典名言,希望大家喜欢。

    1、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2、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3、圣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4、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5、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6、钓名之士,无贤士焉。

    7、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8、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

    9、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10、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11、信不足,安有信。

    12、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13、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

    14、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人焉。

    15、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健而不使,殆。

[阅读全文]...
  • 文言文赏析: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 古诗文
  • 文言文赏析: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在*凡的学*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为了帮助更多人学*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赏析: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欢迎阅读与收藏。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阅读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伐: (2)反:(3)师: (4)过:

      3.说出下面句子的大概意思。

      (1)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4.从本文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

      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参考答案:

      1.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2.(1)攻打 (2)通“返”,返回 (3)学*(4)错误,过失

      3.(1)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4.老马识途

      5.我们要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不耻下问。

      注释:

      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孤竹:即孤竹国,在今河北省。 也可以说是 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从:跟随

      伐:讨伐

      往:出征

      反:通“返”,返回

      失道:找不着道路。道:道路,归途

      乃:于是,就

      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遂:终于

      得:找到

      行:走

      居:住,处于

      阳:山之南水之北,山的南面

      阴:山之北水之南,山的`北面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地上蚁封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启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的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不是吗?管仲隰朋就是利用了老马识途的本能和蚂蚁的*性解决了困难,这也反映了学*不能死记硬背的死读书,要以书本为师,同时还要学会以大自然为师,学会随时观察和思考。我们要善于向富有经验的人学*,刨根问底。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问问题。

      管仲、隰朋知道老马能识途,蚁穴下有水,能利用各种动物为自己服务,摆脱困境。本文启示我们要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不耻下问。

      扩展:文言文赏析方法:

      一、明确解题步骤

      1.把握观点,理解选句。通过整体阅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理解选项语句的含义。

      2.读懂题干,弄清标准。

      3.依据标准,对照原文。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二、内容要点的归纳常用方法有两种

      1.信息提取法。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

[阅读全文]...
  • 范仲淹古诗

  • 诗人
  • 范仲淹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仲淹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河朔吟》

      太*燕赵许闲游,三十從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

      2、《怀庆朔堂》

      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

      年年忆着成离恨,祇托春风管句来。

      3、《寄安素高处士》

      吏隐南阳味日新,幕中文雅尽嘉宾。

      满轩明月满谭夜,共忆诗书万卷人。

      4、《寄题孙氏碧鲜亭》

      天地何风流,复生王子猷。

      黄金买碧鲜,绿玉排清秋。

      非木亦非草,东君岁寒实。

      耿耿金石性,雪霜不能老。

      清风乃故人,徘徊过此君。

      泠泠钧天音,千载犹得闻。

      应是圣贤魄,钟为此标格。

      高节见直清,灵心隐虚白。

      筠多体貌,锦箨见儿童。

      上交松桂枝,下结兰蕙丛。

      秀气蔼晴岚,翠光凝绿水。

      明月白露中,静如隐君子。

      不愿湘灵泣,不求伶伦吹。

      凤皇得未晚,蛟龙起何时。

      萧萧云水间,良与主人宜。

      红尘满浮世,何当拂长袂。

      坐啸此亭中,行歌此亭际。

      逍遥复逍遥,不知千万岁。

      5、《寄题溪口广慈院》

      越中山水绝纖尘,溪口风光步步新。

      若得会稽藏拙去,白云深处亦行春。

      6、《寄题岘山羊公祠堂》

      休哉羊叔子,辅晋功勋大。

      化行江汉间,恩被疆埸外。

      *倚而安,治为天下最。

      开府多英僚,置酒每高会。

      徘徊临岘首,兴言何慷慨。

      此山自古有,游者千万辈。

      堙灭皆无闻,空悲岁月迈。

      公乎仁泽深,风采独不昧。

      于今堕泪碑,观之益钦戴。

      卓有王源步,文学伟当代。

      借麾来襄阳,高怀极恬退。

      山姿列云端,江响拂天籁。

      行乐何逍遥,览古忽感概。

      不见叔子祠,芜没民畴内。

      千金赎故基,庙貌重营绘。

[阅读全文]...
  •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阅读答案

  • 阅读
  •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阅读答案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叔遂进管仲进:保举,推荐

      B.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鲍叔不以我为贪以……为:认为

      D.管仲因而信之信:相信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项是(3分)()

      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②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③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④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⑤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⑥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叔牙能知人。

      B、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C.在柯地会盟中,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鲍叔终善遇之。(2分)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4分)

      (3)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

      【参考答案】

      4、D。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信守。

      5、B。(①表现鲍叔的为人;②是管仲的作用;⑥是管仲对如何执政的'认识)

      6、C。(原文是“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只是想法,还没变成现实。)

      7、(2分)(1)鲍叔始终对他很好。(得分点:“遇”)

      (4分)(2)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识别人才)。(得分点;“多”“而”“知人”)

      (4分)(3)百姓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百姓所不赞成的,就将它除去。(得分点:“俗”“因”“去”)

      拓展阅读

      【答案解析】

      (1)“既”:……之后,已经。如“既见复关”(《氓》,“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区区”:形容小。如“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注意,“区区”在教材中也出现多种意思,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谦言私爱(《陈情表》)。“何乃太区区”,区区:指见识短浅。“感君区区怀”,区区:诚挚(《孔雀东南飞》)。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富国强兵”现在也可用作成语,所以“富”和“强”的使动用法就不做要求了.“俗”:这里指百姓。可结合后文“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推断得出。

      (2)“涂”,通“途”,如“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另,“遭之涂”是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句。“谢”:告辞。如“张良入谢”(《鸿门宴》)。“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闺”:内室。如“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项脊轩志》)。“闺中只独看”(《月夜》)。

      1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参考答案】第一问:知人善用。第二问:表达了他对知己的渴望之情。(或:对举贤荐能美德的赞扬之情。或:抒发自己不遇知己,受腐刑之辱的忧愤之情。)(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答案解析】《管晏列传》是《史记》中的经典篇目,亦收录在《古文观止》中。本文着重叙述管仲受知于鲍叔牙,及晏婴的礼贤下士,二人的政治成就反而略写。虽管仲晏婴相距百年,但司马迁抓住“知己”主题予以合传,前后贯通。作者遭李陵之祸,*生交游故旧不为一言,因此特写管鲍之交,写晏婴赎越石父,字里行间凝集着个人身世的无限感慨,寄托忧愤之情,而这也正体现《史记》“无韵之《离骚》”的特点。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干。菅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凭借管仲而称霸,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全都复归于正,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合伙做买卖,分利润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替鲍叔谋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任宰相后,凭借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位置,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有、兵力强盛,(办事)能与百姓同好恶。百姓想要得到的,就顺着提供给他们;

      百姓反对的,就顺应废除。管仲处理政务,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齐鲁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劝齐桓公顺应形势树立信义,诸侯们因此归服齐国。管仲的财富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三处庭院,设置反坫的土台(管仲不是诸侯,但家中有诸侯才有的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一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一位晏子。晏子辅佐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生活节俭,尽心办事,受到齐国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以后,吃饭没有两种肉食,侍妾不穿丝织品做的衣服。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途中遇到他,就解下车子左边的马把他赎出,用车载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打招呼(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

      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把您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断绝交情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知己面前应受到尊重。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先生既然了解我,把我赎救出来,这就是我的知己;知己却不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于是就请他进厅堂,待为贵宾。

[阅读全文]...
  • 范仲淹的古诗大全

  • 诗人
  • 范仲淹的古诗大全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御街行——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5、范仲淹罢宴——范仲淹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6、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赠张先生

      [宋]范仲淹

      应是少微星,又云严君*。

      浩歌七十馀,未尝识戈兵。

      康宁福已大,清静道自生,

      邈与神仙期,不犯宠辱惊。

      读易梦周公,大得天地情。

      养志学浮丘,久链日月精。

      寿存金石性,啸作鸾凤声。

      阴德不形言,一一在幽明。

      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

      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

      非谓钟鼎重,非谓箪瓢轻。

      素闻前哲道,欲向圣朝行。

      风尘三十六,未作万人英。

      乃闻头角者,五神长战争。

      祸福有倚伏,富贵多亏盈。

      金门不管隽,白云宜退耕。

      人间有嵩华,栖之比蓬瀛。

      芝田春蔼蔼,玉润画铮铮。

      峰峦多秀色,杉桂一何清。

      月壑认瑶池,花岩列锦城。

      朱弦冉冉奏,金醴迟迟倾。

      相劝绮季徒,颓玉信纵横。

      此乐不寻常,何苦事浮荣。

      愿师先觉者,远远濯吾缨。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有关管仲的古诗 - 句子

有关管仲的古诗 - 语录

有关管仲的古诗 - 说说

有关管仲的古诗 - 名言

有关管仲的古诗 - 诗词

有关管仲的古诗 - 祝福

有关管仲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停电想发表心情说说 18岁**礼说说 感冒不舒服的说说 微信早安说说 特别高兴的说说 形容药贵的说说 要离开工作地方的说说 吃牛排的说说 互相尊重的说说 回娘家说说 坚持就是胜利的说说 忠于自己的说说 描写心情的说说 江南水乡说说 有爱的说说 心里痛的说说 艰难的说说 头晕说说 曾经心痛的说说 心伤透的说说 晚上不睡觉的说说 回家激动的心情说说 别把别人当傻子的说说 关于天冷的说说 微信运动说说 保重身体的说说 关于末班车的心情说说 要礼物的说说 防暑说说 记录宝宝长牙的说说 一个人带孩子累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