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雨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雨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雨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代: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赏析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焉。”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创作背景
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
登览岳阳楼,岳阳城风光一揽无遗,辽阔的洞庭湖如美人敞开美丽的胸怀
大雁把忧愁的心情带走,青山衔着皎洁的月亮前来
楼上的酒*高高与白云连接,怎么就在天上飞觞接杯,饮酒高歌
醉后任凭凉风吹,正好借风舒展开*漂亮的裙袖,如莲花盛开
赏析
这是一篇最具李白特色的诗之一,每个字都散发出茅台的味道,如果李白当时没有喝尽一船酒,是不可能写出如此洒脱的文字的,真是酒逢知自千杯少,情来诗章万篇多!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原文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翻译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解释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创作背景
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诗文赏析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焉。”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名家点评
明·高棅《唐诗品汇》:刘须溪云:甚为不俗。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情中含情,飘飘欲举。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体读本》:起句大是警语。通首俊爽,五六写高意,不刻时警。结亦有致。[5]
作者简介
李白像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前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一二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彩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此诗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句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焉。”此诗代表了李白的五言律诗的风格。
整理:zln201707
《登岳阳楼》原文及译文
古诗文主要指*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岳阳楼》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岳阳楼》原文:
杜甫〔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译文:
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登岳阳楼》赏析: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登岳阳楼》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名家点评
宋代唐庚《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岳阳城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中二联,前言景,后言情,乃诗质一体也。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曰: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颔联)。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五、六略不用意,而情景适等。赵云龙曰:句律浑朴。盛唐起语,大率如此,三、四高绝。
明代胡应麟《诗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出峡时摄汗漫于整暇,不复作“花鸟无私”、“水流不竞”等语。起二句得未曾有,虽*情而不俗。“亲朋”一联,情中有景。“戎马关山北”五字卓炼。此诗之佳亦止此。必推高之以为大家,为元气,为雄浑壮健,皆不知诗者以耳食不以舌食之论。
清代何焯《义门读*》:定远云:破题笔力千钧。岳阳楼因洞庭湖而有,先点洞庭,后破“登”字,迎刃之势,……上下各四句,直似不相照顾;仍复浑成一气。非公笔力天纵,鲜不顾此失彼。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杜作前半首由*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亲朋无一字相遗,老病有孤舟相伴,各藏后二字,名“歇后句”。题是登岳阳楼,诗中便要见出登楼之人是何身分;对此景作此诗,是何胸次,如此诗方与洞庭岳阳气势相敌。
清代黄生《杜诗说》: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字写尽湖势,气象甚大。一转入自己心事,力与之敌。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元气浑沦,不可凑泊,千古绝唱。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三、四雄跨今古,五、六写情黯淡。著此一联,方不板滞。孟襄阳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空写,却移他处不得,本领更大。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黄生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愚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然玩三、四,亦已暗逗辽远漂流之象。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王阮亭云:元气浑沦,不可凑泊,高立云霄,纵怀身世。写洞庭只两句,雄跨今古。下只写情,方不似后人泛咏洞庭诗也。
清代谭宗《*体秋阳》:元气浑灏,目无今古。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吴楚”二句雄伟,雅与题称。此作与襄阳《临洞庭》诗同为绝唱,宜方虚谷大书毬门,后人更不敢题也。
清代梁章钜《浪迹丛谈》:徐筠亭时作曰:“孟襄阳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少陵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气魄已无可加,而孟则继之曰‘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杜则继之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摄归至小。两公所作,不谋而合,可见文章有定法。若更求博大高深之语以称之,必无可称而力蹶无完诗矣。”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诗文解释】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词语注释】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登岳阳楼【诗文赏析】
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实为千古名句。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宋人黄鹤《少陵年谱》)。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整理:zhl201612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作者:黄庭坚
(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
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阳楼上对君山。
(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
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
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释:
1、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
2、投荒:贬官到荒僻的地方。
3、瞿塘:峡名,在四川省奉节县附*。滟滪(音艳预)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附*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古代民谣有“滟滪大如襆(音浮),瞿塘不可触”的话。因其险要,故称之为关。生入……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
4、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5、川:这里指洞庭湖。
6、这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音晚)结:(将头发)向上束起。湘蛾:《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赏析: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六年后遇赦,在回故乡江西分宁老家的途中,经过岳阳冒雨登楼,饱览湖光山色,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何等的惬意!“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据任渊所作黄庭坚诗谱,此二诗手迹有跋云:“崇宁之元(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日,夜发荆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阳),数日阴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独上岳阳楼。”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出了四川,次年(即崇宁元年),又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这时,他已被贬七年,流转在四川湖北一带,环境非常恶劣,又到了对于古人来说算是高龄的五十七岁。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将一切忧患置之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说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是读者所应当注意的。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也是文学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业绩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他的评价,也随着历史上文艺思潮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大有高低。
《登岳阳楼》原文及译文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岳阳楼》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岳阳楼》原文:
杜甫〔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译文:
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登岳阳楼》赏析: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登岳阳楼》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名家点评
宋代唐庚《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岳阳城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中二联,前言景,后言情,乃诗质一体也。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曰: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颔联)。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五、六略不用意,而情景适等。赵云龙曰:句律浑朴。盛唐起语,大率如此,三、四高绝。
明代胡应麟《诗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出峡时摄汗漫于整暇,不复作“花鸟无私”、“水流不竞”等语。起二句得未曾有,虽*情而不俗。“亲朋”一联,情中有景。“戎马关山北”五字卓炼。此诗之佳亦止此。必推高之以为大家,为元气,为雄浑壮健,皆不知诗者以耳食不以舌食之论。
清代何焯《义门读*》:定远云:破题笔力千钧。岳阳楼因洞庭湖而有,先点洞庭,后破“登”字,迎刃之势,……上下各四句,直似不相照顾;仍复浑成一气。非公笔力天纵,鲜不顾此失彼。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杜作前半首由*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亲朋无一字相遗,老病有孤舟相伴,各藏后二字,名“歇后句”。题是登岳阳楼,诗中便要见出登楼之人是何身分;对此景作此诗,是何胸次,如此诗方与洞庭岳阳气势相敌。
清代黄生《杜诗说》: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搁笔也。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字写尽湖势,气象甚大。一转入自己心事,力与之敌。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元气浑沦,不可凑泊,千古绝唱。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三、四雄跨今古,五、六写情黯淡。著此一联,方不板滞。孟襄阳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空写,却移他处不得,本领更大。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黄生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愚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然玩三、四,亦已暗逗辽远漂流之象。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王阮亭云:元气浑沦,不可凑泊,高立云霄,纵怀身世。写洞庭只两句,雄跨今古。下只写情,方不似*泛咏洞庭诗也。
清代谭宗《*体秋阳》:元气浑灏,目无今古。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吴楚”二句雄伟,雅与题称。此作与襄阳《临洞庭》诗同为绝唱,宜方虚谷大书毬门,*更不敢题也。
清代梁章钜《浪迹丛谈》:徐筠亭时作曰:“孟襄阳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少陵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气魄已无可加,而孟则继之曰‘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杜则继之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摄归至小。两公所作,不谋而合,可见文章有定法。若更求博大高深之语以称之,必无可称而力蹶无完诗矣。”
雨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的古诗 李白岳阳楼的古诗 李白岳阳楼的诗句是 李白写岳阳楼的诗句是 李白关于岳阳楼的古诗 登岳阳楼名句 登岳阳楼的古诗诵读 登岳阳楼的古诗朗读 登岳阳楼古诗的插画 登岳阳楼古诗陈与义写的 古诗登岳阳楼的作者是谁 登岳阳楼古诗的作者是谁 岳阳楼夏天的古诗 登岳阳楼的古诗拼音版 登岳阳楼陈与义名句 登岳阳楼古诗的下一首 登岳阳楼带拼音的古诗 白居易的岳阳楼古诗 杜甫登岳阳楼名句 岳阳楼诗句 岳阳楼的诗词 白居易的题岳阳楼古诗 登岳阳楼这首古诗的所有拼音 岳阳楼的古诗5言 岳阳楼中的古诗 岳阳楼名句 波撼岳阳楼的古诗 岳阳楼的诗句 登岳阳楼的另外一首古诗 古诗登岳阳楼中的千古名句
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 《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记杜甫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 登岳阳楼课后题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古诗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及译文 《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及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意) 岳阳楼古诗名句(关于岳阳楼的诗句古诗) 关于岳阳楼的古诗有哪些(与岳阳楼有关的诗词及名句) 《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创作 杜甫《登岳阳楼》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岳阳楼古诗名句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名句 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 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4篇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 登岳阳楼的全诗鉴赏 《登岳阳楼》原文及译文
六个字的古诗题目 形容回头坚决的古诗 好好珍惜年少时光的古诗词 关于河南的七言古诗 赞青年才俊的古诗 月有关的古诗 与升**有关的古诗词 幼儿园诵读古诗的意义 有穹字的古诗 有桥有雪的古诗 有关皇帝的古诗 用古诗词写的分手信 古诗题邸间壁的画面 五岳山的古诗 王安石描写梅花的古诗 描写台州山水的古诗 标题含有八归的古诗 表示相得益彰的古诗 春凯有关的古诗 报复的古诗词 中国古诗词中吉祥的词语 爆竹声声辞旧岁的古诗 放下一段感情的古诗 青藏铁路的古诗 描写纺织艰辛的古诗词 关于住宅的古诗词 文明就餐勤俭节约的古诗词 竹石的古诗读音 高中古诗文情感渗透的探索 关于生死的古诗词 关于聆听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