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送人东归的古诗 >

送人东归的古诗

关于送人东归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送人东归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送人东归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送人东归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送人东归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送人东归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送人东归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送人东归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送人东归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送人东归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送人东归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贼*后送人北归古诗赏析

  • 贼*后送人北归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贼*后送人北归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贼*后送人北归

      作者: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解】

      ①贼*:指*定“安史之乱”。

      ②时清:指时局已安定。

      ③“旧国”句:意谓你到故乡,所见者也惟有青山如故。旧国:指故乡。

      ④残垒:残余的军垒。

      【韵译】

      安史作乱你我一同流落江南;时局安定之后你却独自北返。

      八年光阴漂泊他乡已生白发;你回故乡所见依旧当年青山。

      你踏晓月早行所过尽是残垒;繁星密布之夜该是宿于故关?

      一路上只有寒禽和萋萋衰草;处处跟着你的愁颜相依相伴!

      【评析】

      这首诗写于*定“安史之乱”之后,意在伤己独留南方,不能与朋友同来同返,并抒发了对乱后形势的忧虑之情。

      诗题为《贼*后送人北归》,“贼*”,指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人,这个“广*”,据考证当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作者在乱后为何尚滞留南方,现已无法考证。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时,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上句“生白发”亦有双重涵义:一是形容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说时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从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归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见的景物。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颈联及尾联单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这是一首酬赠诗,这类题材在“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诗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讲解】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这首诗是安史之乱刚结束不久的作品。战乱刚*,诗人送友人北归。诗人回忆安史之乱爆发时他与友人一起逃往南方,战乱*定后友人一人北归。在这长长的岁月里,大家都在辗转他乡的过程中头生白发,战后故乡当残破不堪,也只有青山依旧了。诗的后半部分想像友人一路上早行晚停,回归故里,见到的只能是寒禽衰草。诗人写出了惜别友人之情,并曲折地表达了故国残破的悲痛。

      诗意描绘:

      1)安史逆贼造反,我们一起向南逃难。战乱*息,你独自一人要返回家园。我们漂泊异乡,头上的白发,露出我们的衰老;回到故里,你该看望旧日的青山。你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的,一定是片片断壁残垒。晚上,繁星满天时,就住进战时的险关。畜禽星散,衰草连天,一路都是残败的景象,陪伴你的,只有憔悴的愁颜。

      2)同避兵戈辞故园,战乱*息君欲归。家园青山应依旧,他乡白发染黛眉。归途遥远,战火熄处山河碎;前景茫然,星月途闻饥声悲。愁颜难转,触目狼迹畜禽冷,故土憔悴,风曳枯枝衰草飞。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风简述:

      家园破碎,送友北归。在别情难舍的前提下,着重以想象的形式描述了战后家乡的凄凉景象。以此鞭挞当时安史之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笔调低沉,悲怆。意境凄惋,苍凉。

      诗情画意:

      故国山河还在,物是人非心疼。狼心贪暴枉留名,重蹈覆辙人争勇,一代一代刀枪横。可怜江山如斯,血泪洗不净。谁清醒?*安洪福生。

      旧作纸签不存,天高地远身老。浮生飘蓬徒转恨,新酿浊酒客临门,一盏一盏涕泪淋。唯叹家园衰矣,银发剩几根!君归去,珍重故园心。

      【作者介绍】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今属河北省)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性耿介,不干权要。家无担石,晏如也。尝因病中不给,遣其爱姬。韦辠节度剑南,辟致幕府。授洛阳主簿。未几,迁长林县丞。累官左拾遗。终水部郎中。曙诗有集二卷,登进士第,不详何年。曾官主簿。大历五年任左拾遗,贬长林(今湖北荆门西北)丞。贞元间,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任职,官检校水部郎中,终虞部郎中。曙为卢纶表兄,亦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为行旅赠别之作,长于抒情,多有名句。胡震亨曰:"司空虞部婉雅闲淡,语*性情。"(《唐音癸签》卷七)有《司空文明诗集》。其诗朴素真挚,情感细腻,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诗风闲雅疏淡。

      【英汉对照】

      贼*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阅读全文]...
  •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诗词

  •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诗词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丘为落第归江东诗词,欢迎阅览。

      古诗原文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译文翻译

      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

      客游京城黄金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白发添新。

      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妇人。

      深知你祢衡却没能推荐,惭愧我空作一名献纳之臣。

      注释解释

      丘为:嘉兴人,屡试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初中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九十六岁卒。落第:考试落榜。江东:长江以东的地方,指吴越一带,丘为家在嘉兴,属越地。

      不得意:不如意;不得志;不称心。《公羊传·庄公六年》:“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此指科举落第。

      况复: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复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为客:作客他乡。黄金尽:用苏秦典故。《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这里指盘缠花光。

      还家:回家。唐韩愈《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阙短,指日亲晨飧。”

      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三亩宅:《淮南子·原道训》:“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后以“三亩宅”指栖身之地。宅:一作“地”。

      祢(mí):祢衡,东*,有才辩,与孔融友善,孔融曾上表推荐他。此处借指丘为。一作“尔”。

      为:一作“称”。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是诗人的自指,王维当时任右拾遗。献纳:把意见或人才献给皇帝以备采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或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维与丘为兴味相投,交谊颇深,曾与他有诗唱和。作此诗时王维正在京城做官,对丘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并对自己虽为京官,但无力帮助丘为深表歉意。

      诗文赏析

      此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不得意”点明“落第”。“况复”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柳条青”三字并暗隐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这一联诗中既有丘为又有诗人自己,其后两联专写丘为。第二联用典。当年苏秦游说秦王,连续上了十次书都未奏效,黄金百斤用尽(《战国策·秦策》)。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难以安顿,回家也是孤独一人,生计窘迫。第三联就是对丘为归途形象的描绘:“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这两句是此诗名句,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此联句与句对仗,同时又句中自对:“五湖”对“三亩宅”,“万里”对“一归人”。结尾一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这里以祢衡借指丘为。《后汉书·文苑传》说祢衡恃才傲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上疏荐之”。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设理匦使,以御史中丞与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时改称献纳使。王维曾任右拾遗、殿中侍御使等官职,因此自称“献纳臣”。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的内疚,以至于牢骚不*,激昂慷慨。

      王维与丘为虽是同辈诗友,但年龄稍长,故诗中语气较为老成。结尾处反用孔融与祢衡的典故,虽是从识贤、荐贤的角度引出,但“知”字与篇首的“怜”字,还是表现了一种长者所特有的口吻。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其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阅读全文]...
  • 送人归京师古诗鉴赏

  • 送人归京师古诗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人归京师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人归京师

      宋代: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译文

      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山村中仍旧幽梦不断。

      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我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鉴赏

      这首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同时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此诗先是描写了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故乡之思,然后又通过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的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既然只是因为思念故土,而惆怅失意,当然要解除这一烦恼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乡。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

      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古诗中常出现“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两句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两句的意思是:即使家乡已无兵马战乱,但归家之路仍愁绪万千。愁是因为战争。诗人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突出了诗人对战争留下的悲痛及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一种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阅读全文]...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

  • 送别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及注释】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鉴赏关键点】这首诗把咏雪与送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颖传神,是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

      【思想内容】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

      【名句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写一夜北风呼啸,清晨出门只见大地银装素裹,玉树琼枝,仿佛一夜之间催开了千万树的洁白梨花。

      ②诗句想象奇特,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描绘了壮丽奇特的雪景图。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②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雪上的马蹄印,写出了惜别之情。

      【全诗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在艺术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有时实写,有时虚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由远及*,又由*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

      北风*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阅读全文]...
  • 贼*后送人北归古诗翻译和赏析

  • 贼*后送人北归古诗翻译和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贼*后送人北归古诗翻译和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贼*后送人北归》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司空曙。古诗全文如下: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前言:

      《贼*后送人北归》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此诗前半部分诗人先回忆安史之乱爆发时与友人一起逃往南方;再写战乱*定后友人一人北归,诗人送行;后设想在这长长的岁月里,大家都在辗转他乡的过程中头生白发,战后故乡当残破不堪,也只有青山依旧了。诗的后半部分想像友人一路上早行晚停,回归故里,见到的只能是寒禽衰草。诗人写出了惜别友人之意,并曲折地表达了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

      注释:

      (1)贼*: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

      (2)时清:指时局已安定。

      (3)“旧国”句:意谓你到故乡,所见者也惟有青山如故。旧国:指故乡。

      (4)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

      翻译:

      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赏析:

      此诗意在感伤自己乱*之后独留南方,不能与朋友同来同返,并抒发了对乱后形势的忧虑之情。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时,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上句“生白发”亦有双重涵义:一是形容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说时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从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归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见的景物。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颈联及尾联单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这是一首酬赠诗,这类题材在“大历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诗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阅读全文]...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查看全文...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一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查看全文...

      鉴赏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杜甫在《渼陂行》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此诗就处处都体现出一个“奇”字。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查看全文...

      作者介绍

      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

      北风*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名家点评

      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曰:岑嘉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须日诵一过,心摹而力追之。“瀚海”句换气,起下“归客”。

      范大士《历代诗发》评此诗:酒笔酣歌,才锋驰突。“雪”字四见,一一精神。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曰:嘉州七古,纵横跌荡,大气盘旋,读之使人自生感慨。有志者,诚宜留心此种。看他如此杂健,其中起伏转折一丝不乱,可谓刚健中含郏*竞学盛唐,能有此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感人肺腑的边塞诗。作品中既描绘了戍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又表现了感人至深的真挚友情,同时还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在艰苦的条件下守卫边疆。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也正因如此,这首诗才能够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写法上,首先是诗人能把“白雪歌”与“送武判官归京”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语言鲜明生。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荆州江陵人,一说南阳人,后徙居江陵,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

[阅读全文]...
  •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翻译及赏析

  • 学生
  •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翻译及赏析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前言】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是一首送友人丘为落第返乡的诗,作于唐开元(唐玄宗年号)后期。此诗借送别题材,着重抒发了对友人落第的同情和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之情。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注释】

      ⑴丘为:嘉兴人,屡试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初中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九十六岁卒。落第:考试落榜。江东:长江以东的地方,指吴越一带,丘为家在嘉兴,属越地。

      ⑵不得意:不如意;不得志;不称心。《公羊传·庄公六年》:“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此指科举落第。

      ⑶况复: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复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⑷为客:作客他乡。黄金尽:用苏秦典故。《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这里指盘缠花光。

      ⑸还家:回家。唐韩愈《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阙短,指日亲晨飧。”

      ⑹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三亩宅:《淮南子·原道训》:“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后以“三亩宅”指栖身之地。宅:一作“地”。

      ⑺祢:祢衡,东*,有才辩,与孔融友善,孔融曾上表推荐他。此处借指丘为。一作“尔”。

      ⑻为:一作“称”。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是诗人的自指,王维当时任右拾遗。献纳:把意见或人才献给皇帝以备采纳。

      【翻译】

      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客游京城黄金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白发添新。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妇人。深知你祢衡却没能推荐,惭愧我空作一名献纳之臣。

      【赏析】

      此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不得意”点明“落第”。“况复”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柳条青”三字并暗隐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这一联诗中既有丘为又有诗人自己,其后两联专写丘为。第二联用典。当年苏秦游说秦王,连续上了十次书都未奏效,黄金百斤用尽(《战国策·秦策》)。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难以安顿,回家也是孤独一人,生计窘迫。第三联就是对丘为归途形象的描绘:“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这两句是此诗名句,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此联句与句对仗,同时又句中自对:“五湖”对“三亩宅”,“万里”对“一归人”。结尾一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这里以祢衡借指丘为。《后汉书·文苑传》说祢衡恃才傲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上疏荐之”。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设理匦使,以御史中丞与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时改称献纳使。王维曾任右拾遗、殿中侍御使等官职,因此自称“献纳臣”。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的内疚,以至于牢骚不*,激昂慷慨。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阅读全文]...
  • 送别古诗

  • 送别
  • 送别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别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2、《冬日山居思乡》

      唐·*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3、《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思乡作》

      南诏·布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6、《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7、《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8、《塞上闻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10、《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阅读全文]...
  • 大雁北归古诗苏轼

  • 苏轼,诗人
  • 大雁北归古诗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雁北归古诗苏轼,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阅读全文]...
  • 《归燕》古诗原文

  • 文学
  • 《归燕》古诗原文

      《归燕》又名《燕子》,是左河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燕》古诗原文,欢迎来参考!

      (一)诗的原文

      《归 燕》

      (左河水)

      离洋舍岛伴春归,织柳捕虫剪雨飞

      不傍豪门依陋舍,呢喃蜜语俩依偎。

      (二)注释

      1、燕:也称燕子,是一种种鸟类的统称。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羽衣有带金属光泽的蓝或绿色;大多数种类两性都很相似。燕子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害虫,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益鸟。在 4~7月从海岛回归靠*农田(昆虫)的农家的屋梁或屋檐下营巢繁殖,因此,被人们称为归燕。

      2、离洋舍岛:燕子是一种候鸟,在冬天来临之前,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海岛,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避开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

      3、依陋舍:依,为“依倚"、“倚靠”,如:依山之榭。陋舍,指简陋的农舍,如茅屋,土木结构的农村房屋。

      4、呢喃蜜语:“呢”和“喃”本都是象声词,但有不同的意思:呢有絮絮叨叨不休之意,喃指小声说话或低语;呢喃或喃呢指悄声细语。故呢喃蜜语,指燕子的声音,即呢喃细语,犹如双方谈情说爱,秘密私语。

      (三)导读

      这首《燕子》诗,短短四句28个字,语言朴素无华,字句精短意明,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拟人的艺术手法,对燕子进行富有生活情趣的描写,全诗短短四句紧紧抓住燕子劳动与生活方面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把燕子这类人类的朋友的形象表达得清楚逼真,一目了然。

      第一句:离洋舍岛伴春归。作为全诗的始句、起句,首先介绍了燕子是一种候鸟,在冬天来临之前,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海岛,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避开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等到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一般在 4~7月从海岛回归,选在靠*农田(昆虫)的农家繁殖,即“伴春归”。因此,人们将其称为候鸟。

      第二句,织柳捕虫剪雨飞。燕子飞行的身姿优美迅捷,在大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绿树遍野的春天自由飞行。人们随时可以看见燕子在忙着捕虫或衔泥去做窝的时候,犹如穿梭织布般飞行于绿柳之间。

      因为燕子来时往往是春雨绵绵的时节,燕子的尾巴宛若黑色的剪刀。诗人在此以“剪雨飞”的生动语言,描写了燕子在雨中飞行的艺术形象

      第三句,不傍豪门依陋舍。燕子是人类的益鸟,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害虫。因此,燕子不到城市里生活,喜欢在乡村寻找农舍,如农民们简陋的茅屋,土木结构的农村瓦房,把用嘴巴衔来的泥黏在这些房屋的楼道、房顶、屋檐、墙角或突出部上作巢,作为自己夜宿和生儿育女的地方。

      燕子与农家的人非常友好,双方在一个家们共进出,互不干涉,日夜相*相见,互不害怕。孩子们又喜欢,又爱惜,总想捉下来在手中看清楚一点,玩一玩,但最后还是会遵守古人及家长的教诲,不惊吓,不伤害这些对人类有益的朋友。

      第四句,呢喃蜜语俩依偎。小燕子的爱情是非常真挚的,它们在繁忙的劳动中,也就是在捕捉蚊子、苍蝇等有害的昆虫及衔泥筑巢的过程中,总是比翼双飞;在喂养共同的儿女之时双双不辞辛劳,共担义务。在劳动的喘息之时,或回巢休息之中,双方总是亲热地紧靠着,紧挨着,经常呢喃小声地细语交流,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窃窃私语和爱的表白,或共商劳动与生活的大计。

      (四)评析

      《归燕》或称燕子,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仅仅的四句28字中,把燕子这种候鸟与益鸟的来龙去脉、生活*性、行为特征及对人类的'帮助作用等表达得全面、清晰。尽管诗篇短小精悍,却让人一看便对燕子产生一种较于全面而亲切的认识。

      诗人左河水童少时代生活在农村,非常喜爱小燕子,对燕子的*性十分了解,因此,便能提起笔来,一气呵成而无雕琢之感。作品采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并赋予丰富的生活情趣,不仅让作品易读易懂,还让喜爱燕子的少年儿童增加阅读的兴趣。

      《归燕》一诗字句精短,语言练达,富有情趣,一字一句,朴实无华。明是写物,暗也咏物,兴象与比兴精到自然,通过对燕子进行人格化、思想化及情感化的描写,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燕子的多面认识,同时也达到了托物言志,咏物抒怀的效果。诗人让人们从燕子中得到启示:不畏风雨中的艰难困苦,坚决杀灭一切害人虫,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密切联系群众,永远和劳动大众在一起,不攀龙附凤,贪图享乐。特别是最后一句,用短短七个字组成简短的语言,把一幕形象、生动、和谐的爱情场景写得十分感人,而令人羡慕。

      有文章评论说,*写燕子的诗词无数,其中以唐代的诗词较于著名,但要论起写燕子内容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及文字的精短却为此诗。

      (五)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送人东归的古诗 - 句子

送人东归的古诗 - 语录

送人东归的古诗 - 说说

送人东归的古诗 - 名言

送人东归的古诗 - 诗词

送人东归的古诗 - 祝福

送人东归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坚守岗位的名言 感恩之心的名言 贫穷与富有的名言 关于领土**的名言 做事名言警句 爱情自信的名言 法律的重要性名言 关于维护和*的名言 珍惜身体健康的名言 了凡四训中的名言 关于mc的名言 漫威电影名言 用心付出的名言 足球名言20字 名人名言开车 保护自然资源的名言 用事实说话的名言 鼓励孩子读书的名言 关于信赖的名人名言 邓伦的名言 有关脚踏实地的名言 遵守交通规则的名言 关于尊师重教的名言 尹国驹名言 有关责任名言 有关心理健康的名人名言 教育梦想名言 美好祝愿的名言 自制名言书签图片 关于荣辱的名言 生命顽强的名人名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