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欲渡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欲渡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欲渡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欲渡江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渡汉江》是一首思乡情切的五言小诗,真实刻画了游子久别还乡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它的作者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宋之问,被誉为“仙宗十友”之一。
宋之问虽是著名诗人,也流传下来大量人们熟知的经典名篇,但是,他却是一位人品极差,劣迹斑斑,被后世诟病的文人。
1、因诗杀亲
宋之问有一外甥,名曰刘希夷,与之年纪相仿,不爱仕途爱诗文。
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尤其里面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至今日,依旧传唱不衰。
所以宋之问看后,自然赞不绝口,就请求外甥把版权让给自己,当时刘希夷也答应了,可没过几天,刘又反悔了。宋之问一听,恼羞成怒,于是命人用装满土的袋子,将亲外甥给活活的压死了。
可叹这位才华横溢,不满30岁的大才子,就这样殒命于亲舅舅的手里。
这哪里是文人,这就是凶悍的强盗。
2、卖友求荣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太子李显复位,即为中宗。
中宗登基后,首先诛杀的就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而作为二张的党羽宋之问,受到牵连,被中宗贬为泷州参军,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
当时的广东可不是今天的广东,繁华似锦,一派盛世景象。那时的广东属岭*荒之地,人烟稀少,物质匮乏,生活水*自然艰苦,所以,吃惯了美味佳肴的宋之问,实在无法忍受下去,没过多久,便瞒着朝廷,偷偷逃回洛阳,躲在了好友张仲之的家里。
然而,张仲之万没想到,自己留到家里的宋之问,却是一条冻僵了的蛇,一匹被猎人追赶的狼。
虽说武则天当时已死,可是她的势力并未全部铲除,所以武三思仍然声名显赫。
为了搬到奸人,张仲之和同僚在私下,密谋杀掉武三思,这一消息被宋之问听到后,速派侄子前往武三思府上告发,致使张仲之全家被杀。
而宋之问因卖友求荣,不但没有被追究逃回洛阳之罪,反被提拔为鸿胪主薄,后又升迁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令人不齿。
就是这样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却也留下了一批不错的诗文,比如《渡汉江》,仅仅20个字,就道尽诗人逃跑途中的忐忑不安,而且还千古流传。
3、经典解析
《渡汉江》这首小诗,真切表达了诗人想回家又不敢回,急切却又徘徊的矛盾心里。
诗曰: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既是宋之问被贬泷州后,无法忍受那里的艰苦,在逃回洛阳的途中所作。
首联“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写诗人被贬岭*荒之地,本已够苦的了,何况与家人又断绝了音信。现在只能经过冬天捱到春天,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片思念之情。
尾联“*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里变化。
逃离贬地,离家乡、亲人越来越*,可是心中的担忧,却愈加厉害,最后变成一种害怕,怕到不敢询问从家乡过来的人,因为诗人不知道因为自己遭到贬谪,家人是不是受到了牵连或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担忧,和对自己前途的恐惧。
结语
宋之问一代大诗人,他那个时代的精英层人物,以他的学识和才华本该青史留美名,然而他却自毁三观:为名,冤杀至亲;为利,出卖朋友,全然没有一点文人的气节和清高。
“天作必有雨,人作必有祸”,宋之问这样有奶便是娘的主,其后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公元712年八月,李隆基继位,随即赐死于徒所,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而他的一些诗文却流传下来,广为传颂。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人评判,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王道。
《渡江云》
吴文英
羞红颦浅恨,
晚风未落,
片绣点重茵。
旧堤分燕尾,
桂棹轻鸥,
宝勒倚残云。
千丝怨碧,
渐路入仙坞迷津。
肠漫回,
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
堕履牵萦。
数幽期难准,
还始觉留情缘眼,
宽带因春。
明朝事与孤烟冷,
做满湖风雨愁人。
山黛暝,
尘波澹绿无痕。
赏析:
此词为清明访艳之作。上片写游湖惊艳。“羞红”三句写红花仿佛轻蹙黛眉,含羞带恨,晚风中飘落的花片如彩绣点缀绿茵。“旧堤”八句三层铺叙,一叙词人乘马游湖,二叙沿湖堤绿柳渐入幽径,三写与所恋佳人初次邂逅,妙写出词人惊艳的喜悦心情。下片写幽约离恨。“逡巡”四句写词人寻访、追求佳人的徘徊、焦虑情状,像崔护寻访“人面桃花”之佳人而人去室空,但抱定了虽坠履亦不弃之的诚信。“还始觉”二句写自己发觉这段情缘全靠那留情的秋波一瞬,用己之“衣宽”传达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诚挚情意。“明朝”四句以景结情,与词人相伴只有凄冷烟云,满西湖都风雨愁煞人。“尘波无痕”写湖波隐没于暮色之中,流露出无尽的怅惘和失落。
《渡江云》
张炎
久客山阴,
一再逢春,
回忆西杭,
渺然愁思。
山空天入海,
倚楼望极,
风急暮潮初。
一帘鸠外雨,
几处闲田,
隔水动春锄。
新烟禁柳,
想如今绿到西湖。
犹记得当年深隐,
门掩两三株。
愁余,
荒洲古溆,
断梗疏萍,
更漂流何处?
空自觉围羞带减,
影怯烟孤。
长疑即见桃花面,
甚*来翻致无书。
书纵远,
如何梦也都无。
赏析:
此词为客居绍兴,怀思故都杭州之作,写于南宋覆亡之后。上片触景伤情。“山空”三句以辽阔、宏壮的笔势,描绘出词人倚楼遥望,远山随着空阔的长天没入大海,海天空阔渺远,暮色风急潮涌的壮观景象。下片以“愁余”总上挽下,层层展衍其故国沦亡后孤旅漂泊之愁。“荒洲”三句描述其远离杭州后,犹如断折的枝梗,离散的浮萍,漂泊于沙洲水湾,词人借梗萍隐喻自己亡国浪迹的命运和处境,感叹茫然无所归宿。“空自”二句由托物转为写己,却不直说,借围带、影灯侧衬曲致,写自己深感故国沦丧之痛而形容憔悴,腰围瘦损,以“影怯灯孤”映衬出词人自觉悲凉,怯惧而无人关情的空虚和孤寂。“长疑”四句从作者所爱西湖佳人抒写离愁,从“即见”、“无书”等语可知词人与她双方书信往返,情笃意深,以“长疑”之否定语意表达肯定性推测,自以为即见其桃花美艳之面容,“翻致”二字顿折生变,不见书信,会面落空。“书纵远”倾诉词人内心活动:纵然路远无书,如何梦魂都不见?因是痴人痴想,却是词人渴盼知心伴侣的真情流露。借“桃花面”渺远和无书、无梦的空虚,写出双方沦落的悲楚。
五言古诗绝句《渡汉江》赏析(精选5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言古诗绝句《渡汉江》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解】
岭外: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译文】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音讯全无;经历一个寒冬,又到立春时候。
距离家乡越*,心中越发不安;遇人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鉴赏】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此诗语极浅*,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这首诗的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诗人被贬斥到蛮荒之地,本来就很悲惨,更何况和家人又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熬过漫长的岁月,历经寒冬,迎来新春,心情更加凄苦。在本诗中,诗人未*行列出空间的阻隔,音信的断绝,时间的悠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逐层递进、逐步展现,这就增强和深化了游子贬居蛮荒时的愁苦、烦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绝”、“复”两字,看似未着力,实则是诗人在“痛苦尝尽”之后的辛酸语。仔细体味就会发现,“绝”的何止是家乡的音讯、“复”的又何止是时间的冬春?诗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华年的回忆、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断了。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反复复咀嚼的只是无尽的孤独与凄凉,却可见诗人的用心。“岭外”是从空间着眼,写出离家之远;“经冬复立春”是从时间着眼,写出离家之久。还有更令人不安的是“音书断”。通过这三层意蕴,加深了诗人在岭南时的苦闷与不安,也加深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居于贬所之时那种与尘世隔离的孤独,丧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还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乍读起来,这两句**叙起,似乎无惊人之处,却在无形中为下两句出色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后两句着重言情,抒写矛盾的心情,细腻生动,真切感人。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踏上归途,当然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欢悦会随着家乡的临*而越来越强烈。诗人偏说“*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有点不合情理。在一般情况下,越接*家乡心情越急切,常常恨不得三步并作两步走,一步跨进家门。路上遇到熟人,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听家里*况。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情合理。因为诗人贬居岭外,与家人“音书断”,一方面自然是日日夜夜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时刻刻为家人的命运担忧,怕他们被自己连累或因别的原因惨遭不幸。
“音书断"的时间越久远,这种想念与担忧也越朝极端发展,形成了诗人既盼望音信,又怕音信到来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在诗人从贬所逃往家乡的路上,尤其是过了汉江,靠*家乡后,有了更加戏剧性的发展:原来的担忧、焦虑与模糊不清的不好预感,这时好像立刻便会被途中遇见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为残酷的事实,那么诗人长期盼望和家人团圆的愿望就会立刻破灭。所以,“情更切”变为“情更怯”,“急欲问”变为“不敢问”。在“岭外音书断的特殊情形下,这是诗人心理矛盾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竭力压制的迫切愿望及因此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抒**感的方式,既真实,而又富有情趣,耐人寻味。
从此诗表达的.时空来看,前两句是一般叙述,写诗人对昔日在岭南时情况的追叙,后两句匠心独具、构思巧妙,写诗人接*家乡时的心态的描述。前者是铺垫,后者是主体,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诗写得很*实,没有任何雕饰,但情意真切,很是感人。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古诗简介
《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而越来越强烈。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翻译/译文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注释
汉江:汉水。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书:信。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鉴赏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故乡,离家人愈*,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原文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值岁阑。
为报*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赏析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常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成功的作品也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家的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对于文学史上可以指名道姓的作家是如此,甚而对于一些无名氏作家也是如此。
这首写风雪渡江的诗,用极古简的笔法,绘出一幅饶有情致的图画。首句点出地点,诗人正“渡”的是汉江环绕襄阳、岘山的一段,这同时也是写景,淡淡钩勒出岘山的轮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衬托下,岘亭的影子显得特别惹眼和好看。次句点节令(“岁阑”),兼写江上景色。由于岁暮天寒,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三句是寄语逆旅主人备酒,借此引起末句“夜来风雪过江寒”,于是读者看到:江间风雪弥漫,岘山渐渐隐没在雪幕之中,一叶扁舟正冲风冒雪过江而来。末二句用“为报”的寄语方式喝起,更使读者进入角色,不仅看到一幅天生的图画,而且感到人在画图中。
说它如画,似乎还远不能穷尽此诗的好处。虽然这位佚名诗人无一语道及自己的身份、经历和心情,但诗中有一股郁结之气入人很深,读后经久难释,读者对诗人不曾言及的那一切似乎又了解得很多。
襄阳这地方,不仅具有山水形胜之美,历来更有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的羊祜。史载他镇守襄阳,务修德政,身后当地百姓为他在岘山置碑,即有名的“堕泪碑”。诗的首句说“襄阳好向岘亭看”,难道仅仅是就风光“好”而言么?那尽人皆知的羊公碑,诗人是不会不想到的。而且,诗越往后读,越让人感到有一种怀古之情深蕴境中。前面提到岘山“岘亭”,紧接就说“人物萧条”,难道又仅仅是就江上少人行而言么?细细含味,就感到一种“时无英雄”的感喟盘旋句中。
“*家池”乃襄阳名胜之一。在那注重名士风度的晋代,“*家”曾是襄阳的望族,出过象*凿齿那样的大名士。在重冠冕(官阶爵禄)压倒重门阀的唐代,诸*氏自然是今不如昔了。第三句不言“主人”或“酒家”,而言“*家”,是十分有味的。它不仅使诗中情事具有特殊地方色彩,而且包含浓厚的怀古情绪,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慨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心情,所以他“初渡汉江”就能象老相识一样“为报*家多置酒”了。何以不光“置酒”而且要“多”?除因“夜来风雪过江寒”的缘故,而联系前文,还有更深一层涵义,这就是要借酒杯一浇胸中块垒,不明说尤含蓄有味。这两句写得颇有情致,开口就要主人“多置酒”,于不客气中表现出豪爽不羁的情怀。
于是,在那风雪汉江渡头如画的背景之上,一个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越来越鲜明地凸现出来。就象电影镜头的“迭印”,他先是隐然于画面中的,随着我们对画面的凝神玩赏而渐渐显影。这个人似乎心事重重而举措落落大方,使人感到尽管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却没有儒生的酸气,倒有几分豪侠味儿。这大约是一个落魄的有志之士吧。他别有怀抱,却将一腔感慨愤疾,以淡语出之,诗的风格十分沉郁。而这种风格,在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意思】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越是走*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
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古诗原文
《渡浙江问舟中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一作崔国辅)的作品。此诗通过“引领”遥望和向舟中人探问,表现对越地的向往。首句即写“江落潮*”,点明正适宜轻舟快渡,但诗人却“时时引领”遥望,足见心情的急切。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古诗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潮落江*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作品赏析
孟浩然诗主要以五言擅场,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施之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孟浩然于开元初至开元十二三年间,数度出入于张说幕府,但并不得意,于是有吴越之游,开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首途,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渡浙江之越州(今绍兴),诗即作于此时。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未有风”,初似**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当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虽说彼此素昧*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居然将承*时代那种淳厚世风与人情味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谁能说它是一味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______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呢?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可谓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自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擅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确评。
古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作品赏析
【注释】:
桐庐山:即桐江,流经浙江省桐庐县。建德:今浙江省建德县。海西头:指扬州。
【简析】:
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自乐*阅视渡舟取道太阳渡宿地藏院
严粲〔宋代〕
康山问民涉,阳渡*地讼。朅来招提宿,疏峰结飞栋。
研丹启囊书,点勘自成讽。佛香触深悟,僧茗来清供。
阳颓岚气生,鸿没天宇空。向来山中乐,忽忽岂其梦。
渡蒲村河并三十六渡水
张天赋〔明代〕
蒲村渡口唤舟人,此去何劳更问津。一分渡分三十六,游人到此倍伤神。
渡黄河舟子作难久之乃渡
陆文圭〔元代〕
四渎水中大,寻源河最长。未必通汉津,支机事荒唐。导流始积石,以西入要荒。龙门久东狭,横溃走徐梁。奔流俟其定,势可一荒舫。我来源桃渡,浑浑流浊黄。舣舟不肯济,奈此黄帽郎。石濑投千金,贞女可怜伤。
渡莲花洋抵短姑渡上岸
姚燮〔清代〕
水天一气浮鸿濛,远目直注榑桑东。榑桑之树一万丈,高下尽作珊瑚红。
飞瓢可挂不须酒,桂露如浆泻珠斗。当携古剑屠白龙,那用长绳絷苍狗?
十帆五帆齐出关,我舟自在中流閒。片叶犹沈善财礁,群花已拱金钵山。
霞虹空际交丹碧,回首人间黯然夕。松虬离世成墨云,兰蟾出劫鍊贞魄。
我不愿妙鬘璎珞垂缤纷,枯灰吹醒天地春。只愿乞佛百年假,枕琴高卧穷厓垠。
薇山处过番石渡遭渡子无礼伤臂因韵二首
陈著〔宋代〕
卧如龙奋亮当贵,射可猿通广欲飞。谁料舟人为敌国,只应山鸟怪儒衣。
薇山处过番石渡遭渡子无礼伤臂因韵二首
陈著〔宋代〕
唾来不拭如师德,怒至无迁不子颜。浅眼方知有沧海,恶声宁复到薇山。
重五日至西峡渡邂逅闽帅王侯盛称山川之壮余谓可以为知矣亦复有赋渡*方山之下
范梈〔元代〕
系马西峡间,朝曦射厓赤。城中见方山,江上成乱石。
缘流感重险,揽势得钜敌。不有歌咏怀,徒困驰骤役。
因之窃歔欷,美哉此叹息。尊醑清屡注,盘荔朱新摘。
纷厖异方俗,卓荦同门客。去去无久留,薰风荡南国。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汉江
宋之问〔唐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易水歌
佚名〔先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 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江南春》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烟雨的江南,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散译
干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有相互映衬的绿树红花,有临水的村庄,有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注释
⑴莺啼:即莺啼燕语。
⑵郭:外城。此处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⑶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⑷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这首诗看来简单,没有一个字不认得,也没有什么看不懂的。但是,要说出它的好处来,却不容易。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的不过是长江南岸的春天,鲜花盛开,处处鸟语鸣转。问题在于,直接说“处处”,就没有什么诗意,一定要说“千里”。在里,数字,是认真不得的。
但是,恰恰有一个人,对这个“千里”发出了疑问,此人名叫杨慎。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升庵诗话》)这个问题,当时没有人能够回答,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清朝,有一个人叫何文焕,他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云云,比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做‘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这种抬杠,在逻辑上,属于反驳中的导谬术:不直接反驳论点,而是顺着你的论点,推倒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你的论点是错误的。何文焕最后说,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过是说诗人觉得到处都是花开鸟语而已。何文焕的原则与杨慎有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诗歌只要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了。这在当时是一种直觉,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文艺心理学,大家都知道,诗人带上了感情,感觉就可能产生变异,在语言上就有夸张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想象、虚拟、假定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进入想象和假定、虚拟境界不仅是诗人的自由,而且是读者的自由,诗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越是能激起读者想象的作品越有感染力,读者的想象也是一种创造,这不仅仅表现在所谓“夸张”这一类现象中,而且表现在许多微妙的方面。如下面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果用杨慎的逻辑来推敲,也是有问题的:除了水村、山郭、酒旗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光有酒旗,为什么没有提到酒店呢?风吹着酒旗,为什么没有人呢?等等,这样的问题,是问不完的,这种问题是外行的问题。 诗人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参与,却并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关键是要有效地调动。诗人要表现的客观世界和主体情感是无限丰富的,人类的语言不可能全部表达出来。诗人只能选取其中最有特征的部分。特征不是整体,但是它可以刺激读者的想象,把他们的经验和记忆激活。被诗人排斥了的部分就由读者凭自己的想象去填充。所以诗人的语言,从正面来说,要抓住有特点的局部,从反面来说,就是要大幅度省略,在特征以外留下空白。
回到这首诗上来,为什么诗人只提供了几个意象:水村、山郭、酒旗和风,就抓住了最有特征的部分?这句诗的省略是很大胆的,四个意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并不确定。它们是任意的并列还是意象叠加呢?好像没有必要太认真,对于想象来说,精确的定位,是有害的。 要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明确:诗歌的想象性与语法存在着一点矛盾。
从语法上说,四个名词并列,连介词和谓语动词都没有,连一个独立的都构不成。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脑海里把它想象成一幅图画。若是把四者的关系用动词和介词规定清楚了,反倒有碍诗意的完整了。在诗中,意象的空间位置不确定,才有利于读者的自由想象。最明显的莫过于酒旗和风的关系,这关系是浮动的。这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拘泥于现代汉语语法,读者就可能追问:是风中酒旗在默默地飘舞呢,还是酒旗被风吹得呼拉拉响呢? 正是由于意象的浮动,不确定,才有利于诗人和读者的自由想象双向互动。 既然意象浮动的方法有这样的好处,就应该一直这样浮动下去吗?第三、四句诗,杜牧是不是运用同样的方法呢?似乎不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完全是另外一种句法。 前面两句的好处是十分精练,把好几句话合并成两句话,后面怎样呢?后面的两句,说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寺庙,第三句还难得地提供了精确的数字,那么第四句有没有提供新信息呢?似乎不多。只把前面的“四百八十寺”变成了“楼台”和“烟雨”的意象。这不是把本来一句话可以说完的,分成两句说了吗? 但是,楼台和烟雨是局部,而前面的千里莺啼和水村山郭、四百八十寺,则是大全景。全诗形象的中心是楼台和烟雨。很明显,对于楼台和烟雨,作者不满足于华美的印象,他先是总体感受,然后把它们笼罩在江南特有的烟雨之幕中,玩味、发现、感叹。
因为在烟雨之中有点朦胧,让诗人发现佛寺之美,其特点是有点缥缈,超凡脱俗的。接着诗人将这种美的欣赏转化为历史的感叹,南朝已经灭亡了,但寺庙之美却没有变化。 这里有个玩味、发现和激起感慨的过程,如果用一句话,精练是精练了,心理的过程,特别是景观欣赏和历史感叹的双重意味却没有了。用两句写,就显出了心理感知的微妙层次。
长江,她以自己的渊源流长、磅礴大气和她的风光万千,为我们构筑了永恒的大江之美,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激情与灵感,赢得了世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感叹而当之无愧。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唐】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唐】窦巩
金钱赎得免刀痕,闻道禽鱼亦感恩。
好去长江千万里,不须辛苦上龙门。
【唐】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
高壁抵嶔崟,洪涛越凌乱。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唐】黄滔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还应有主人。
若把长江比湘浦,不合自灵均。
【唐】皇甫冉
岐路穷无极,长江九派分。行人随旅雁,楚树入湘云。
久在征南役,何殊蓟北勋。离心不可问,岁暮雪纷纷。
【唐】贾岛
言心俱好静,廨署落晖空。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
长江频雨后,明月众星中。若任迁人去,西溪与剡通。
【唐】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欲渡江的古诗 渡江杨震的古诗 古诗中的牛渡江 古诗禹渡江赞的拼音 渡江云古诗的描写方法 思念家乡的古诗渡江汉 古诗的渡汉江 渡汉江古诗的 三渡小江的古诗 三渡汉江的古诗 夜渡赣江的古诗 渡汉江古诗写的啥 宋之问的古诗渡汉江 古诗渡汉江谁写的 渡汉江古诗写的是谁 关于巧渡北盘江的古诗 松江渡送人的古诗 镇江长江渡口的古诗 古诗渡湘江的吟唱 古诗渡湘江的作者 渡汉江的古诗解析 渡汉江的古诗伴奏 古诗渡湘江的诗配画 古诗渡汉江的视频 唐代的渡汉江古诗 渡汉江拼音版的古诗 渡汉江古诗拼音版的 爱上渡汉江的古诗 渡汉江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渡汉江这首古诗画的画
“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全词翻译赏析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古诗绝句《渡汉江》译文及赏析 五言古诗绝句《渡汉江》赏析 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古诗原文 江南雪古诗 江南古诗 渡易水古诗 《读渡江诸将传》阅读答案 诗名含有渡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渡字的诗词 含有欲字的古诗词 带欲字的诗词名句 含有渡字的古诗词 带渡字的诗词名句 渡汉江古诗意思(渡汉江古诗赏析) 渡汉江古诗翻译赏析(渡汉江的解析分享) 古诗江南 暮江吟古诗 江南古诗 吴文英:渡江云 张炎:渡江云 渡汉江的诗意 长江的古诗句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关于长江的古诗 横渡长江的诗句 古诗 《江南春》 长江的古诗2017 长江的古诗 关于长江的古诗 渡黄河古诗
国家队02语录 段嘉衍语录 上帝语录 曹操经典语录视频 林语堂经典语录 小三语录经典语录 冷麟天经典语录 焦裕禄经典语录 有关冲动的语录 西游伏妖篇的经典语录 徐志摩的爱情诗语录 与君相恋100次语录 脾气大的男人经典语录 班级励志语录 厨师语录经典 水哥说的经典语录 带娃辛苦的经典语录 调侃老板的语录 努力的女人的语录 旅游励志语录经典 金木说的最经典语录 调侃同学情的经典语录 博尔特经典语录 关于运气的经典语录 分手语录只希望你幸福 我会一直在你身边语录 张小娴经典语录爱情 gai爷经典语录 微商团队励志语录 深海利剑金子晴语录 追一个人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