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登科后古诗的主旨 >

登科后古诗的主旨

关于登科后古诗的主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登科后古诗的主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登科后古诗的主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登科后古诗的主旨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登科后古诗的主旨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登科后古诗的主旨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登科后古诗的主旨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登科后古诗的主旨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登科后古诗的主旨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登科后古诗的主旨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登科后古诗的主旨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春夜喜雨古诗主旨

  • 阅读
  • 春夜喜雨古诗主旨

      古诗《春夜喜春雨》是“诗圣”杜甫的作品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夜喜春雨古诗主旨,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好春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主旨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诗人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春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词语注释:

      1、好春雨:指春春雨,及时的春雨。

      2、知:明白,知道。说春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3、乃:就。

      4、发生:萌发生长。

      5、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6、润物:使植物受到春雨水的滋养。

      7、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8、俱:全,都。

      9、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10、独:独自,只有。

      11、晓: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12、红湿处:春雨水湿润的花丛。

      13、花重(zhòng):花因沾着春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14、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诗意参考:

      一、及时的春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二、这一场春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春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春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春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诗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赏析1:

      《春夜喜雨》是诗人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诗人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春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春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春雨。“知时节”赋予春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春雨!首联既言春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春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春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春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

      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诗人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春雨——听春雨——看春雨——想春雨。俗话说,“春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歌意在盛赞春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让人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不能不令人惊叹诗人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春雨的喜爱之情。

      “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诗人的《春夜喜春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诗人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读者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春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

      诗歌一开头(首联)就用一个“好”字赞美“春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这里用“好”赞美春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春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确,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春雨,春雨就下起来了。它是多么“好”。

      第二联(颔联),进一步表现春雨的“好”。春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称赞春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的品质。春天的春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春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春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春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春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春雨的教诲。“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春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春雨,而且表明那春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春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此时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春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春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这首诗写的是“春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春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春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春雨的及时。春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春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 "“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浦起龙说:“写春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春雨的、也就是“好春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赏析2】

      首句用“好”字对春雨加以赞美,并以拟人的手法点明春雨“好”的原因,似乎春雨也通人性,在最需要雨水的春天,适时而落。春雨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富于理性,而且富有情义。颔联仍然使用拟人手法,从春雨的降落角度,进一步赞美春雨的美好。在这一联里,诗人表达了春雨的两种特点:一是春雨仿佛怕影响人们日间劳作而选择夜间而落;二是春雨虽有益于农夫,却不显露丝毫的沽名钓誉之心,只是甘心润物,而不喧哗扰人。这一联进一步表明了春雨无私哺育大地的情怀,从中也反映出诗人不慕权贵、深爱百姓的胸襟。颈联写景,通过野径俱黑,江火独明点明春雨范围之广,并暗示春雨持续时间之久,表明春雨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愿望。尾联是作者由春雨而激发出的想象,写春雨滋润万物,哺育百花的功劳,通过花多花美对春雨进行赞美,与首联的“好雨”相互呼应。

      这首诗借春雨表达出作者非常崇高的思想境界。诗人采用拟人和想象的手法,全诗不着一“喜”字,而作者的喜悦之情却随处可见。

      【赏析3】

      这首诗是写景状物的诗,是诗人长期转徙流离,定居成都草堂后所作。诗人将下雨这个很普通的自然现象拟人化了,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幅春夜细雨的风景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首联即称赞这场春雨为好雨,她似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子,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悄然而至。“知”采用了似人化的修辞手法,把春雨人格化。“发生”可理解为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一片。

      颔联细腻地描绘出春雨是好雨的特点: 春雨伴随着春风,趁着夜色,悄然降落,细无声响地滋润着万物。这两句诗抓住了春雨悄然无声这一特点,描写准确传神,历来被认为是写春雨的绝句。

[阅读全文]...
  • 《登科后》赏析

  • 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鹄的,颇出意料。这就如同一下子从苦海中被超渡出来,登上了快乐的峰巅;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诗鉴赏

      这首诗因为给*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满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于是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写下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诗一开篇就直抒胸臆,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 登科后古诗赏析(经典唐代古诗精选)

  • 经典
  •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昌(今山东临邑东北),故友人时称“*昌孟东野”。生性孤直,一生潦倒,友人私谥贞曜先生。诗名甚籍,尤长五古,愤世嫉俗,但情绪低沉,语多苦涩,苏轼将其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

    注释解说:

    ⑴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弟,经吏部复试取中厚授予官职称登科。⑵龌龊(wò chuò):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不足夸:不值得提起。⑶*(dàng):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思无涯:兴致高涨。⑷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疾:飞快。

    全诗解释: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品鉴鉴赏:

    此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叙述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三、四句的诗歌形象之脍炙人口,除了它正面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时间的欢快情绪外,也是与它同时具有的象征意味分不开的。所谓“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有考中进士以后的洋洋自得,也有得遂*生所愿,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因而诗歌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就不仅仅限于考中进士以后在春风骀荡中策马疾驰于长安道上的孟郊本人,而且也是时来运转、长驱在理想道路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了。这样,个别与一般、明快与含蓄,就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统一,使诗作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艺术容量,既具体生动,又不乏概括性,既明朗畅达而又别具情韵。

    诗的前两句把困顿的往昔和得意的今天对比,一吐心中郁积多年的烦闷。此时的诗人是扬眉吐气、得意洋洋。后两句真切地描绘出诗人考中后的得意之情。高中后的诗人纵马长安,觉得一切都无限美好,连路边美丽的花朵都无心细看了。“一日看尽长安花”仿佛说自己在这一天赏尽了世间美景,使充满豪气的诗有了明朗轻快的结尾。在这首诗里,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随,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酐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快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流传后世。

[阅读全文]...
  • 关于登科后诗词赏析

  • 关于登科后诗词赏析

      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感。诗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登科后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登科后

      作者:孟郊

      朝代:唐体

      裁:七绝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看完了

      【赏析】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洚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但诗人极度的志满意得也表现了其气量的不大。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阅读全文]...
  • 关于登科的诗句

  • 年少通经学,登科尚佩觿。张冯本名士,蔡廓是佳儿。——司空曙《送王使君小子孝廉登科归省》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汪洙《神童诗》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汪洙《神童诗》

    寒儒登第十三年,冲替归来卖尽田。——建阳举子《赠县令》

    秀才饱学一肚皮,要占登科记。——钟嗣成《双调·清江引》

    春闱未了冬登科,九万抟风谁与继。——白居易《劝酒》

    儿年九岁时,阿爷报登科。——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

    好学先乡党,登科复妙年。——苏辙《利路提刑亡伯郎中挽词二首》

    齐入文场同苦战,五人十载九登科。——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夜台难寄登科信,泪滴春衫吊夕阳。——杨杰《得安肃颜舅书再成哀词》

    忆昔进士初登科,始事相公沿吏牒。——欧阳修《谢观文理尚书惠西京牡丹》

    一来遂登科,不见苦贡场。——张籍《祭退之》

    三领郡符新寄重,再登科第旧名高。——张籍《送从弟濛赴饶州》

    放榜只应三月暮,登科又校一年迟。——不详《南省北街人吟》

[阅读全文]...
  • 出塞王之涣古诗(出塞诗意及主旨)

  • 诗意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鉴赏】此诗是诗人初入凉州时,面对黄河、边城的荒凉辽阔景象,以及耳闻《折杨柳曲》所产生的感慨,也表现出广大将士为国戍边的悲壮。

    第一二句描写古代凉州一带荒凉辽阔的景象。诗人先用镜头摄取远景:黄河汹涌澎湃波浪滔滔地入海,如自下而上、由*及远地眺望,它却像一条洁白的丝带逐迤飞上云端。诗人的视觉与黄河的流向相反,突出了黄河源远流长的悠远仪态,也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重在表现黄河的静态美。诗人又摄取具立体感的*景:征皮士兵居住的很小的城堡被孤独地屹立在高山环抱之中。用远川高山反衬玉门关地势险要、处境孤危。孤城是一片,是单薄、狭小的,而高山却是万仞的,以数量和体积极不相称的两件事物,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这也是诗人对文字的巧妙组合的功用。

    第三四句借凄凉幽婉的笛声,表达诗人对这种景象的感想。以问语转出浓郁的诗意,羌笛之声吹出了成守者处境的孤危和强烈的怨恨。羌笛演奏的是《折杨柳》曲调,而折柳赠别在唐代最盛,“杨柳”的实物、文字与离别便有了比较直接的关系,《折杨柳》笛曲触动了人们的离仇别恨。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用词十分精心,并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戍守者自知,天高皇帝远,朝廷的关心本来是不度过玉门关的,才有了玉门关外处境的孤危和环境的恶劣,才有了杨柳不青和离人想要折杨柳寄情而不能的残酷现实。以“何须怨”*语,深沉含蓄,传达出成守者在乡愁难禁时意识到卫国成边责任的重大,才能如此自我安慰。此足见戍边将士的伟大情怀。此诗在写作上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是对比的运用和语言的准确、意丰。

[阅读全文]...
  • 《诗经·邶风·绿衣》主旨

  • 诗经,学*,知识
  • 《诗经·邶风·绿衣》主旨

      在*代,《绿衣》往往被视为“悼亡诗”的鼻祖,但从汉以降,直至清代,诸多经学大家都提出了与此相异的“庄姜伤己”说。所谓“诗无达诂”、“诗无通诂”,笔者尝试从古代服饰、行文风格、创作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结合诸说,择善而从,希图评判出一个更具合理性的主旨。

      一、古今主旨分歧

      《绿衣》的主旨分歧,主要是从*代开始,闻一多将“绿衣”理解为妇人所作之衣,在《风诗类钞》中说:“《绿衣》,感旧也。”在此,情感仅为“感旧”,而非“悼亡”。闻一多认为“无I”的主体是诗中的女子,而丈夫又“思古人”,故认为“妇人无过被出”,兼以诗末“实获我心”,也就推断出“非其夫所愿”的文意。

      但是,在余冠英《诗经选译》中,他将主旨概括为“悼亡”,虽然也提及可能为“生别”。他说:“诗人睹物怀人,思念故妻”。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则采取将闻一多先生和余冠英两说并录之法:“这是诗人睹物怀人思念过去妻子的诗。这位妻子,到底是死亡或离异,则不得而知”。

      然而,此前经学家多将《绿衣》主旨视为“卫庄姜伤嫡妾失位”。无论《毛诗序》、《毛诗笺》还是《毛诗正义》,都将作者归为庄姜。从汉至唐,“卫庄姜伤己”都是一流经学家的观点。其后,朱熹也理解为“庄姜闲而失位,故作此诗”。直至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绿衣》的开篇就题为“卫庄姜伤嫡妾失位也”。面对纷纭众说,究竟如何取舍,笔者将从多角度加以分析,以求《绿衣》的合理主旨。

      二、从古代服饰看《绿衣》主旨

      前已提及,郑玄、朱熹等人认为《绿衣》是在描述对礼制的僭越,而作者是庄姜。那么,《绿衣》中存在“妾以贱陵贵”吗?

      首先,可从先秦服饰的颜色出发加以考察。对于“绿兮衣兮,绿衣黄里”,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今间色为衣,而见正色反为里,而隐以兴妾蒙宠而显,夫人反见疏而微”。关于“正色”,孔颖达疏引皇侃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间色”,指两种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例如绿、红、碧、紫。先秦在服饰上,强调“正色”与“间色”之分。《礼记》有云“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强调不同身份者在服饰颜色上的区分。同时,《绿衣》中“绿衣黄里”与《礼记》玉藻篇的“以帛里布,非礼也”相似,前者是以颜色之辨来说违礼,后者以材料来加以阐述。绿色作为闲色,反而为衬里,黄色是正色,却成为外部服饰之色,内外、正间颠倒,以此隐兴“妾以贱陵贵”,有其合理性。

      第二章的“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则在说上下关系颠倒。《礼记》玉藻篇有云,“衣正色,裳间色”,“绿衣黄裳”是隐喻“妾以贱陵贵”,正如方玉润所说:“间色之绿今为衣,绿而在上,正色之黄反为裳而处下,以兴妾蒙宠而尊,夫人反见疏而卑”。

      第三章的“绿兮丝兮,女所治兮”,也存在颜色问题。《颜氏家训?慕贤》中说“墨翟悲于染丝,是之谓矣”,方玉润注解中也提到“墨子悲丝”,指丝线本身素洁,但一经染色,成为了绿色这种杂色。“女所治兮”中“女”应训为“汝”,指卫庄公既以庄姜为妻,又何苦将素洁之丝染成“绿色”这一间色,前贵后疏。

      末章,诗人以“兮兮”开头,有其深意。《礼记》玉藻篇有云:“振不入公门”,《礼记译注》解释为:“以其可以露出人体的轮廓”。因此,单有违礼制。此外,“”是暑服,却面临“凄其以风”的秋冬,如班婕妤秋扇捐箧,喻指庄姜见疏而微。

      三、《绿衣》主旨的综合评判

      从创作手法来看,《诗》有“六义”,其中“赋、比、兴”的运用,极为广泛。如《诗?卫风?氓》中以“桑之未落”、“桑之落矣”为兴,同时兴中含比,暗喻女子未嫁与嫁后的情况。而在《绿衣》中,也存在“兴中含比”,“比”的运用,直接与《绿衣》主旨相关,表达对“妾以贱陵贵”的批判。

      从为文风格上看,《绿衣》也非男子悼念亡妻之作。首先,正如清人姚际恒所说,“数篇皆妇人语气”,处处以“衣”、“丝”为兴,此类事物直接与女子相关。同时,“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也似女子口吻。此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怨而不怒”,而以“卫庄姜伤嫡妾失位”作解,就能解释“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之句。即便自身见疏,要以诗刺庄公,在篇末还是留下一句“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结语:流传千余年的“庄姜伤己”说,无论是从《礼记》中关于古代服饰的规范来看,抑或从行文风格、作者的写作手法观之,都有其合理性。《诗?邶风?绿衣》不是“悼念亡妻”之作,庄姜“伤嫡妾失位”之旨,更为合理。

      四、原文

      《诗经·邶风·绿衣》

      先秦·佚名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五、【译注】

      绿衣裳,绿色面子黄色的里子。我心里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①衣、里、裳: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内曰里。

      ②曷:何。维:助词。已:止

      六、【赏析】

      文学,悼亡诗作为诗歌的题材应该始于潘岳,他本来就是写哀伤诗的高手,悼亡诗在他手中已经成熟。此后,悼亡诗几乎历代皆有,其中最为的属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宋代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更是泣人泪下。明代吴梅村为悼念亡妻而写的《追悼》,也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好诗。追朔其源头,《绿衣》应该是悼亡诗的始祖。

      绿色的衣服,黄色的衣里,诗人反复吟唱“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表明他不止一遍地在翻看亡妻的衣服。所谓物是人非,那些沾染着故人体温的衣服还在,而人却永远地离开了,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大概就是物是人非带来的吧。“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对妻子的怀念不会停止,心中的忧伤就摆脱不了。

      第三章写诗人想到妻子*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第四章说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自己还没有养成照顾自己的*惯。他深深觉得妻子是其他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

      七、扩展阅读:邶风简介

      在《国风》中,《邶风》的风格是很独特的,《孔子诗论》第二十六简云:“《邶柏舟》,闷;《谷风》,鄙。”第二十七简云:“《北风》,不继人之怨。”

      邶是武庚的封地,让纣王之子仍管理殷商之民,其官僚所属,特别是乐师之属也当为其旧。这群人目睹了殷商覆亡这天坼地崩的巨变,也清醒的知道其灭亡的原因。于今又见武庚之乱政,其亡国的深悲巨痛,回天无力的种种忧愤,化而为诗,自然就别具一番低回忧戚之情,吞吐绵缠之貌。至于诗中出现之卫国之邑名如漕者,《击鼓》“土国城漕”,《泉水》“思须与漕”,或因其地为殷之旧地,信手叙及,或因其时之漕地即是邶邑,到“三监”灭后方并入卫国,或为乐师以卫之游人嫁女之口吻抒情时所及,不必胶柱鼓瑟。

      《邶风》十九篇,主题非常丰富。《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悼念之诗也;《击鼓》《雄雉》《泉水》《北门》《北风》,怨战乱之诗也;而《式微》《旄丘》通过外将内官苦乐不均,朝廷不恤国事,离心离德,揭示了邶破败的原因;《谷风》则借怨妇之口另有所托;《凯风》颂母;《简兮》颂乐师;《静女》颂和谐之婚姻;——只这后三首有些亮色,如暗夜之灯光。——《新台》抒遗憾之情;《二子乘舟》抒别情。可以看出,《邶风》主要是歌唱在外侮下衰败的苦难现实,也深刻揭示了衰颓的原因。整个《邶风》中各类主题的诗歌编排得错落有致。以五首悼亡诗开头,恐不仅是对亡人,更是对邶衰亡的哀悼!所以,与其说《邶》、《鄘》、《卫》是随意编的,我宁相信这是乐师精心的编排。不将三诗合为《卫风》,正透露出乐师坚守周礼的浓浓的怀旧情结,就如同《唐风》不叫《晋风》一样,更彰显了周文化的博大与宽容。

      八、扩展阅读:名家点评

      朱熹认为:“庄公惑于壁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言绿衣黄里,以比贱妾尊显.正嫡幽微,使我忧之不能自己也”

      之媐、之时、之智、之归、之报、之思、之情,曷?曰:重而皆贤於其初者也。以色喻於礼。《孔子诗论》

      “《绿衣》四章,章四句”至“是诗”。○正义曰:作《绿衣》诗者,言卫庄姜伤已也。由贱妾为君所嬖而上僣,夫人失位而幽微,伤已不被宠遇,是故而作是诗也。四章皆伤辞,此言“而作是诗”及“故作是诗”,皆序作诗之由,不必即其人自作也,故《清人序》云“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非高克自作也。《云汉》云“百姓见忧,故作是诗”,非百姓作之也。若《新台》云“国人恶之,而作是诗”,《硕人》云“国人忧之,而作是诗”,即是国人作之。各因文势言之,非一端,不得为例也。○笺:“绿当”至“吁骄”。○正义曰:必知“绿”误而“褖”是者,此“绿衣”与《内司服》“绿衣”字同。内司服当王后之六服,五服不言色,唯绿衣言色,明其误也。《内司服》注引《杂记》曰:“夫人复税衣褕翟。”又《丧大记》曰“士妻,以褖衣”。言褖衣者甚众,字或作“税”。此“绿衣”者,实作“褖衣”也。以此言之,《内司服》无褖衣,而《礼记》有之,则褖衣是正也。彼绿衣宜为褖衣,故此绿衣亦为褖衣也。诗者咏歌,宜因其所有之服而言,不宜举实无之绿衣以为喻,故知当作褖也。隐三年《左传》曰“卫庄公娶於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是齐女,姓姜氏也。又曰:“公子州吁,嬖人之子。”是州吁之母嬖也。又曰:“有宠而好兵。石碏谏曰:‘宠而不骄,鲜矣!’”是州吁骄也。定本“妾上僣者,谓公子州吁之母也。母嬖而州吁骄”

[阅读全文]...
  • 描写景色的古诗20首简单(故事全文和翻译主旨)

  • 景色,简单,故事
  • 已是阳春四月,遥想江南,

    应是细雨如丝,游人如织。

    江南是诗人们的梦园,

    他们迷醉在江南美丽的风光里,

    他们不舍离去,

    留下千古吟咏的绝句,

    浸润了江南的红花和绿叶!

    宋文治:杏花春雨江南

    春雨迷漫,杏花凝香。

    江南是梦里水乡,江南是人文天府。小河弯弯,轻舟一梦。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宋文治:杏花春雨江南

    江南的内在情韵,好似无声的诗行,又如跳动的音符。

    青瓦白墙,杨柳池塘,野渡长亭,乌篷短桨,杏花春雨,芳草斜阳……走在江南的春天里,常常忘记时空与尘嚣,让人很自然的沉浸其中,静静的享受这细雨霏霏的江南美好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宋文治:杏花春雨江南

    人人都为江南的风景着迷,当春回江南时,引无数墨客骚人尽折腰。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宋文治:杏花春雨江南

    烟水环绕,*人家,荷花新开,还有那嬉戏的沙鸥,一切宁静而祥和,爱死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宋文治:杏花春雨江南

    江南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莫不让人留连忘返。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文治:杏花春雨江南

    美丽的江南,该用什么来比拟呢?只有那淡妆浓抹的西子可比!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阅读全文]...
  • 木兰诗文章主旨

  • 木兰诗文章主旨

      引导语:木兰诗的文章主旨是什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义教初二册课本认为《木兰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因此把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即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第四段为第二部分,第五、六段为第三部分,第七段为第四部分。对此,本人颇有微议。

      首先,从《木兰诗》反映的民族史背景看:据《魏书·太祖纪》载:登国六年(391年)“十月戊戌,北征蠕蠕(即柔然。当时北方称蠕蠕,南方称芮芮),追之及于大碛南床山下,大破之,班赐从臣各有差。”那时,北魏刚立国五年,社会“还滞留在家长制奴隶制阶段”(王仲荦语),其族人还过着“逐水草”、“无城郭”的生活。

      “鲜卑拓跋部从来就是一个以掳掠为职业的落后集团”(范文澜语),官吏没有俸禄,以贪掳掠为获取财富的手段。这次进攻柔然,正如大臣崔浩所说:“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战后,“班赐从臣各有差”,就是把夺得的奴隶和牲畜,按战功的大小,按等级分配给从征的贵族和扈从武士。这是掠夺式的战争,并非防御性战争。

      其次从叙述主体木兰看:木兰的替父从军是迫不得已的。她是在“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被迫“替爷征”的。换句话说,当时的北魏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既对别的民族进行无休止的侵犯掳掠,又对本民族人民进行无尽期的征兵,以至于规定每家每户非出一个男丁不可,从而迫使木兰不得不女扮男装、冒名顶替。而这样长期对内征兵的结果,则使得人人不安、家家不宁,因为“古来征战几人回”。

      至于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归来的“将军”“壮士”则肯定寥寥无几。难怪“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了。这“叹息”不但是迫不得已从军的“叹息”,还是可能诀别的“叹息”,因此从叙述主体木兰的主观认识来看,她绝对不会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教材分析者由于脱离了文本,故拔高了木兰的思想认识,以为“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是不恰当的。

      另外,我们从课文的第五、六段来看,这两段似乎充满了欢快的情调,据此,诸多分析者认为它突出了“她(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其实这种分析也很勉强。如果我们注意到了上面的分析,把握住了木兰的思想认识和从军意愿,就不难看出,这两段表面上的欢快掩不住内心的悲苦,这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是一种庆幸。就木兰而言,她已体味到战争的严酷,征战几十年,曾亲临杀戮和被杀戮的惊心动魄,现在侥幸生还,已是不幸中之万幸,她怎还敢有“百千强”的赏赐和作“尚书郎”呢?她只希望不再被征召,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九死一生之后极度兴奋的真实写照。

      倘若作了“尚书郎”,那又得为统治者卖命,说不定哪一天又得披挂上阵,重踏生死常就家人而言,几十年的盼望,喜事少愁绪多,愁就愁在木兰在外生死难料。在那风烟四起遍地腥云的社会里,木兰迫不得已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其家人的忧愁和担心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尽管从表面看,木兰回归后家里很热闹,可这种热闹是在几十年忧愁担心之后的,它实质是一种意外的解脱,所以无论从木兰角度看,还是从家人角度看,都无所谓有自觉自愿的爱国意识和思想,无所谓“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

      再次从叙述者(作者)角度看:叙述者的本意也不在于要表现一种爱国情结。这可以从《木兰诗》的结尾看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一段带有议论性的句子,显然,作者的本意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一种全新的女子未必不如男的思想观念,这是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所在。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登科后古诗的主旨 - 句子

登科后古诗的主旨 - 语录

登科后古诗的主旨 - 说说

登科后古诗的主旨 - 名言

登科后古诗的主旨 - 诗词

登科后古诗的主旨 - 祝福

登科后古诗的主旨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秋天热的句子 描写男子骑马的句子 有关哭的句子 执子之手唯美句子 有关工作的句子 刚入秋的句子 关于得寸进尺的句子 温柔女人的句子 风雨人生路的句子 雨的赞美句子 描写军训累的句子 关于爱情受伤的句子 星期五的句子 跆拳道句子 成功的句子经典 感慨人生经历的句子 愧对妈妈的句子 描写山水的词语和句子 圣经里的经典句子英文 观察植物的句子 感觉自己很失败的句子 描写菊的句子 积累好的句子 有关运动的英语句子 回忆当年的句子 是喜是悲的句子 形容看开一切的句子 写景句子100字左右 冬天来了补充句子完整 关于下暴雨的句子 英语写信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