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 >

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

关于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含有狼字的古诗词 带狼字的诗词名句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李煜《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南史·列传·卷十九》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古意 / 独不见》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 次韵春日即事》

    虎狼也有父子之情。——《喻世明言·卷二十一》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李梦阳《秋望》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

    初生犊儿不怕虎,长出犄角反怕狼。

    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纳兰性德《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三则》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古风·其十九》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蒲松龄《狼》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蒲松龄《狼三则》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林觉民《与妻书》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佚名《狼跋》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蒲松龄《狼三则》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蒲松龄《狼三则》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蒲松龄《牧童逮狼》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九歌·东君》

    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纳兰性德《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

    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纳兰性德《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杜甫《哀王孙》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蒲松龄《狼三则》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三则》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蒲松龄《狼三则》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王安石《狼山观海》

    阵云高、狼烽夜举。——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判教狼藉醉清尊,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纳兰性德《虞美人·风灭炉烟残灺冷》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高启《咏梅九首》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司马迁《鸿门宴》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蒲松龄《牧童逮狼》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王安石《狼山观海》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王安石《狼山观海》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李白《幽州胡马客歌》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李商隐《韩碑》

    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柳宗元《田家三首》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黄庭坚《千秋岁·苑边花外》

[阅读全文]...
  • 描写和赞美狼牙山的诗句分享

  • 赞美,分享
  • 描写和赞美狼牙山的诗句分享

      (第一首)

      麦浪摇川连碧日,松涛撼壑挽星辰.

      青山麓下埋忠骨,绿柳溪边悼故人.

      半世真情尘霭隔,千般眷念素怀珍.

      狼牙再现腾龙舞,易水重温壮士伦.

      ——七律·狼牙山五壮士墓

      (第二首)

      巍巍狼牙山,苍茫云海间。青峰拔地起,只手欲擎天。

      俯瞰天地间,千古亦悠然。九州烽烟起,敌酋寇我边。

      易水歌犹在,岂容盗欺天。燕赵慷慨士,舍身赴国难。

      朝在田间作,暮枕大刀眠。忽闻贼兵至,百姓将涂炭。

      八路五勇士,奋勇敢争先。巧施太公计,引敌向绝颠。

      棋盘冷风紧,莲花松柏寒。弹尽粮绝处,有石大若盘。

      敌寇蜂拥至,勇士谈笑间。生前功既成,死亦重泰山。

      雄壮英魂下,荆轲亦惭然。千秋五壮士,万载英名传!

      (第三首)

      大美狼牙山,

      一座英雄的山,

      那白色的.建筑,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在苍山翠柏的映衬下,

      显得极为分明。

      五位普通士兵,

      用自已最朴素的行动,

      践了人生中最伟大,

      也是最有意义的追求和理想。

      狼牙山,

      是五位普通士兵,

      用生命演绎的最伟大的,

      ——史诗和杰作……

      从山顶向下望去,

      遥想,

      当年战争的艰苦卓绝,

      对革命志士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大;

      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

      极目远眺,

      众山皆在眼底,

      胸怀宽若江海。

      豪气霸气大气之感,

      顿时充满心胸。

      那许愿树上,

      痴缠着的红色布条上,

      满是人们对幸福的祈愿;

      那山里老乡的土特产品,

      隔不远就会看到一处,

      招人眼馋;

      那层叠的巨石山峰,

[阅读全文]...
  • 写山的古诗词

  • 写山的古诗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写山的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巫山高

      作者:李贺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2、六盘山诗

      作者:梁联馨

      绕径寒云拂步生,巑岏青嶂压孤城。

      东连华岳三峰小,北拥萧关大漠*。

      山外烟霞闲隐见,世间尘土自虚盈。

      劳人至此深惆怅,樵唱悠悠何处声。

      3、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作者: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4、咏孤石

      作者:惠

      标

      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

      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

      崖成二鸟翼,峰作一芙莲。

      何时发东武,今来镇蠡川。

      5、题君山

      作者: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6、咏贺兰山

      作者:胡秉正

      西北天谁补?此山作柱擎。

      蟠根横远塞,设险压长城。

      俯瞰黄河小,高悬白雪清。

      曾从绝顶望,灏气接蓬瀛。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江为《瀑布》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陆游《自咏示客》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白居易《宿东林寺》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贾岛《寄白阁默公》

      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阅读全文]...
  • 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 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本组课文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老师通过激昂感人的语言和逼真的课文演示,将学生带入了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体会革命先烈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学*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小组交流,朗读体会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还采用了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朗读体会,阅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

      兴趣是学*的先导。为了调动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以情促读,总结读法,运用学法,读中感悟。

      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形式:如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本段后,再讨论:同学们,看到五壮士应英勇地跳崖后,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心里吗?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资源,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我们在学*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五、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这节课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中心突出。

      六、作业布置大胆创新,体现个性。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浓厚的学生兴趣,又体现了个性思想,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说课标教材】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学*本课,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的语言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二是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的速度。课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根据重难点,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⑶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⑵ 引导学生领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根据不同感受朗读课文的学*方法。

      ⑶ 提高阅读的速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 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⑵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说教法】

      1、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狼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狼字的诗词

  • 狼三则

    蒲松龄〔清代〕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暴,杀狼亦可用也。

    蒲松龄〔清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

    纳兰性德〔清代〕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

    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羁栖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今夜天孙,笑人愁似许。

    牧童逮狼

    蒲松龄〔清代〕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狼跋

    佚名〔先秦〕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白狼赞

    郭璞〔魏晋〕

    矫矫白狼,有道则游。应符变质,乃衔灵钩。惟德是适,出殷见周。

    天狼谣

    张宪〔元代〕

    煌煌天狼星,芒角射参昴。独步天东南,烨煜竟昏晓。

    天弧不上弦,金虎敛牙爪。万里食行人,白骨遍荒草。

    火爇乌龙冈,血染朱雀航。列宿不尽力,五纬分乖张。

    戍客困疆场,荷戈涕成行。谁为补天手?为洗日重光。

    赋得狼居胥山送李侍御

    李攀龙〔明代〕

    材官十万绝大幕,踰河一战胡儿却。夜纵翼兵袭章渠,系以往封狼居胥。

    姑衍山头列旗鼓,中坛拥纛陈首虏。帐前面缚三当户,骠骑将军醉歌舞。

    北风千里云摧颓,瀚海波涛蹴日回。汉家天子雄才哉,捷书亲发柏梁台。

    君持绣斧五原郡,牧马单于不敢问。黄沙白草寒冥冥,今年为王犁二庭。

    丁谓〔宋代〕

    出必彰明盛,来当表庆隆。野心知楚子,疐尾见周公。仲德牵衣惠,乌孙饲乳功。金行钟粹白,冬献莫雷同。

    鸱枭狼腐鼠

[阅读全文]...
  • 山行古诗词鉴赏

  • 山行古诗词鉴赏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年代】:唐

      【作者】:杜牧

      【内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诗中写了山路、人家、白云和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而是巧妙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而有的只是陪衬。简单来说,前三句是为了第四句描绘背景,起铺垫的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山路一直向上望去。这句里的“人家”照应了上一句的“石经”。山上的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就是这“石经”。有白云缭绕,说明这里的山很高。诗人让片片白云遮住了读者的眼睛,但确认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肯定会有另外与众不同的景色吧!

      对上面的“山”、“山路”、“云”和“人家”,作者只是作了一个简单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但也只是点出了下文的“晚”和“霜”字,并没有表现出作者是多么喜欢秋天,秋天是多么吸引人。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跟前两句不同。很鲜明的表现出了秋天的美。“山路”、“白云”和“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但这枫林晚景却使诗人难以抑制这种喜欢这儿的心情。

      “霜叶红于二月花”,补足第三句。在夕阳照射下,枫林显得更美,它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艳丽。通过描写这么一片红色,让人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秋天。

      从这首古诗中,我充分的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是那么的喜爱,秋天的景色是那么的美,让我加深一步的认识了着生机勃勃的秋天。

      古诗原文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翻译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注释解释

      山行:一作“山中”。

      春晖:春光。

      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纵然,即使。

      云:指雾气、烟霭。

      诗文赏析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山行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翻译

      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注释

      青枥: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

      深:一作“疏”。

      分:分配,分享。

      回:一作“移”。

      日午:中午。

      从:一作“冲”。

[阅读全文]...
  • 望天门山古诗词

  • 望天门山古诗词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天门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译文二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边的青山……

      鉴赏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青山相对出”……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古诗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 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 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 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 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 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 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 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 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 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 “*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 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 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 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阅读全文]...
  • 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 风光,山水,文学
  • 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小编整理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欢迎大家欣赏!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6、《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

      9、《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2、《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3、《竹枝词》

[阅读全文]...
  • 描写山水的古诗词

  • 山水
  •   1、《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6、《绝句》

      宋·李清照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8、《青溪》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阅读全文]...
  • 描写山的古诗词推荐

  • 描写山的古诗词推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描写山的古诗词,希望大家喜欢。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 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鸟鸣涧

      作者: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夏日山中

      作者: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长相思·一重山

      作者: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 - 句子

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 - 语录

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 - 说说

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 - 名言

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 - 诗词

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 - 祝福

描写狼牙山的古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古诗月亮的分析 贝瓦古诗李峤的风 带血的古诗10首 语文初中考试要背的古诗 描写江苏常熟田的古诗 两首唐代诗人写的秋天的古诗 古诗清明是描写雨景的古诗吗 里面有澜字的古诗 小学有关写景的古诗 风是描写秋的古诗吗 关于规则的古诗名言 心理问题的古诗 不带标点的古诗词 李白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 初二有关赞美燕子的古诗 希望宝宝健康快乐成长的古诗 表现进取的古诗 手工制作的古诗 描写女子淡妆的古诗 类似爱情的古诗词 有深度的古诗书籍 一首杜甫的古诗 教师严格的古诗 冬天下雨天的古诗词 七字ui的古诗 坚强勇敢的古诗词取名 跟感恩友情亲情有关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世外桃源 传承励志的古诗 有关仙云的古诗 思乡的古诗配画简笔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