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 >

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

关于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欧阳修古诗《生查子·元夕》

  • 文学
  • 欧阳修古诗《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元夕》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全诗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欧阳修古诗《生查子·元夕》,欢迎大家阅读!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前言】

      《生查子·元夕》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注释】

      1、元夜:元宵之夜。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2、花市:民俗每年春时举行的卖花、赏花的集市。

      3、灯如昼:灯火像白天一样。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载:“正月十五日元宵,……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由此可见当时元宵节的繁华景象。

      4、月上:一作“月到”。

      5、见:看见。

      6、泪湿:一作“泪满”。

      7、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轻时的自己。

      【翻译】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的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鉴赏】

      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此词亦见朱淑真集,南宋曾慥《乐府雅词》以为欧阳修作。曾氏曾将欧词中诸多可疑者尽予删芟,而不疑此词,其著作权当归于欧阳修。词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后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张灯、观灯的*俗,至宋而其风益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灯市景象云“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可知, “花市灯如昼”乃状其实况,略无夸饰。

      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会的时空背景,因而一笔带过,不多着力。“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这表明他们即便尚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 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 “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 徒忆前盟, 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因何“不见”,一字不及,或话有难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全词的艺术构思*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世事在变,沧海桑田。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拓展内容】

      生查子·元夕作文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个节日被喻为*情人节,多少与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元夕》有点关系。

      这首词写了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还写了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却又余味绕梁。词的上阕写的是“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月上中天,柳下相约;灯火阑珊,两情相悦;花前月下,柔情蜜意。明月,柳梢,都是相爱的见证。下阕写了“今年元夜”的情景。“月与灯依旧”,依旧的只有月与灯吗,其实景物皆依旧。“不见去年人”,只不过是赏灯人的心境不同罢了。“泪湿春衫袖”,一个“湿”字,将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璀璨的元宵夜景也由明亮化为暗淡。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在对比中词人的伤感越发令人感慨。

      这种“今非昨,人成各”的情感在古诗词里还有很多。比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写出如田园一般淡雅自然的《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婉约起来一样的柔情百转。

[阅读全文]...
  • 画眉鸟欧阳修古诗翻译(画眉鸟宋欧阳修的古诗翻译)

  • 庆历五年(1045年),革新失败后,三十九岁的欧阳修被放逐到滁州,任滁州太守。

    在此期间,他寄情山水,恣意江湖,以宽达洒脱的大手笔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游春》等传世之作,以及一些独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诗词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首颇具艺术性与哲理性的七言绝句一一《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是一首自由的颂歌!它通过一只画眉鸟在金贵的笼子里和山林间的不同感受,来表现诗人对自然,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之情。

    全诗采取的主要手法是对比。

    前两句写画眉鸟在自然环境中自由飞翔随意歌唱的情景,首句百啭千声,既是形容声音的婉转动听繁复多样,也是表现在它的自由自在,即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承接上句,仍是随意移的注脚。以景换景,就如电影镜头,这个画面无逢嵌入到另一个画面,通过自然景观,山花灿烂,鸟儿低可栖高可息,把随意移的描述推向更高的维度,充分展现自由的可贵。又如唱歌,先是低音,继而中音高音,高亢入云,把读者的胃口吊住,为后面的转合作足了铺垫。

    其实人鸟的意识并不能共道,诗人不过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借助外物画眉鸟来抒发一下而已。

    第三句在前两句柔和的画风下,急转直下,让读者以为本可以看个文艺片,却不料切换到了惊悚片,画眉鸟不知是自入还是误入,就到了金贵的笼子里了。

    上一秒还见它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眨眼间就又坐在宝马豪门里哭了。

    就象一支股票,先是高开高走,你在洋洋得意之时,突然黑马杀至,崩盘在即,立刻呈断崖式下跌,到了第回句,大局已定,再也无法恢复至原有的盘面,令人扼吭拊背而叹。

    三四两句,写画眉鸟的另一种生活,华贵而不能自由的环境,锁入金笼,再也不能随意移的鸣出百啭千声了。

    末三字以自在啼作结,自然而不带痕迹的衬托出金笼听的无奈。

    全诗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把跌荡起伏玩得天衣无缝,若非诗人有着唐宋八大家的妙手生花,谁又能有此笔力?

    就好比你在桂林玩个漂流,前一段行程*群山如画,鸟语花香,伊人在侧,风和日丽。正心情大好之时,冷不防一个急流险滩河水呈瀑布式的下行,竹筏前端已沁入水中,就在你心惊胆战以为要去河神那比武招亲之时,竹筏后半部已是跌停在河面,溅起一片水花,竹筏又复*衡*稳,向前而行。把你一个脆弱的小心脏玩得扑楞扑楞的。你侧目身旁,伊人如玉,回望身后,群山如画。于惊魂甫定之后,左右顾盼之间,内心无比洒脱,半无半丝哀怨。

    在短短二十八个字之中,诗人用大手笔,超凡脱俗的表明了自由可贵的哲理。虽有郁闷,却并不忧伤,一种宁可寄情山水也不违背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同流的洒脱之风,透字而岀。

    任何文字,写景状物的目的,不外乎抒情言志,这首《画眉鸟》也不例外。

    庆历四年,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派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相继罢官。

    诗人“不畏群邪切齿之祸,敢冒一人难犯之颜”,上书为革新派辦诬。终不为庙堂所容,次年即被外放滁州。

    对于革新的失败,诗人并不象柳宗元那样表现出过多的哀怨与愤懑。他似乎并不以放逐为意,反而在滁州的山水间享受着极大的愉悦。这从他在这期间所作的《丰乐亭游春》及《醉翁亭记》中,可窥一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林间也”,若把这句名言,映照这首绝句的意境,最是合适。二者差不多都是作于放逐滁州的同一时期,都是作者当时心绪的真实写照。

    通过画眉鸟对山花红紫的赞美,对金笼生活的厌恶,以及对林间自在啼的向往,真实地流露出当时的思想和情感,复杂中透着矛盾,矛盾中有着一丝洒脱,洒脱中又有着若有若无的不甘,同时也展现了一种酸葡萄的心理,你不要格老子在庙堂呆,格老子就暂时在山林间快活快活。你以为格老子吃了亏,却怎知格老子正得了便宜在卖乖呢。

    这在深层次上倒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好还”相类似,只不过一个表达的明确,一个表达的隐晦罢了。

    若抛开这些时代背景,单就以诗论诗,这首《画眉鸟》,已不足是仅限于诗人所表露的那种不以放逐为意的宽达与洒脱胸怀,和陶醉于自然山水无拘束的快感,还有颇为广泛的哲理启示,ta告诉我们,自由是可贵的,在丧失之后体会更深。

    ta还告诉我们,禁锢压抑是不可取的,是会堙没才能的。

    画眉鸟在笼中,鸣不出百啭千声的原因,是它不能随意移。只有在自在啼的自由前提下,才能充分的发挥运用好才智。

    当然了,这都是*的臆想,至于是不是诗人这首诗的初衷,就不得而知了。

    欧阳修晚年好佛,自号六一居士,*对他诗文的评价,使其荣身唐宋八大家之一,身前身后,皆有誉名,为千百年来文人所仰视。我想并不单单是诗词文章的清丽脱俗所致,亦必与其长期身居庙堂高位是分不开的。

    如古诗十九首,虽说千古流传,却至今都不知道作者是谁。

[阅读全文]...
  • 欧阳修的诗有哪些(欧阳修最著名诗句)

  • 他是苏轼的老师。

    他是北宋文坛的盟主。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欧阳修。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的诗*新运动,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在许多人看来,欧阳修稳重严肃,像一个老夫子,事实上,他的词多有婉约柔美之作,诗作流丽宛转,穿越时间之后,当我们再读欧阳修的作品,一起体会其中的百种风情吧!

    1、最深情的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是欧阳修最知名的一首词。

    “庭院深深深几许”三个叠字赢得后世赞誉无数。

    庭院真的深吗?一个女孩子的住所能有多深呢?深的是女子的心,独守空闺,青春年华在指尖偷偷溜走,谁也无法避免愈陷愈深的心情。

    可叹,青春逝去的结局是无法改变的,可悲,这种心情还无人倾诉。姑且问花儿吧,看它们有什么妙法,可它们只能用自我飘零诉说着无奈的结局。

    全诗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陈廷焯:连用三“深”字,妙甚。偏是楼高不见,试想千古有情人读至结处,无不泪下。绝世至文。(《云韶集》卷一)

    深沉的不只是庭院,还有我那颗飘零的心。

    2、最坚定乐观的诗:《戏答元珍》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当时欧阳修正被贬官峡州夷陵。

    身为贬官,心情多是不好的,可欧阳修是一个例外。

    尽管诗一开头哀怨自己地处偏远,抱怨春风该来不来。橘树枝头还留着残雪,北归的大雁勾起了乡思。

    可诗人不沮丧,也不焦虑,他知道山花烂漫的时候一定会来,只须耐心等待。

    和其他的贬谪诗不同,欧阳修怨而不怒,贬在他方,依然心情愉悦,令人钦佩。

    心态积极的人,能把*淡生活过成诗;心态不好的人,生活再优渥,日子也会过得荒芜。

    3、最柔婉优美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

    《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危阑倚。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成了人们乐于传诵的名篇。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4、最深情的友情词:《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阅读全文]...
  • 欧阳修的诗

  •   1、《卜算子》

      极得醉中眠,迤逦翻成病。

      莫是前生负你来,今世里、教孤冷。

      言约全无定。是谁先薄幸。

      不惯孤眠惯成双,奈奴子、心肠硬。

      2、《长相思》

      深花枝。浅花枝。

      深浅花枝相并时。

      花枝难似伊。玉如肌。

      柳如眉。

      爱着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3、《朝中措》

      *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钟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4、《滴滴金》

      尊前一把横波溜。彼此心儿有。

      曲屏深幌解香罗,花灯微透。

      偎人欲语眉先皱。红玉困春酒。

      为问鸳衾这回後。几时重又。

      5、《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者中,弈者胜,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阅读全文]...
  • 欧阳修:别滁

  •   《别滁》

      作者: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翻译:

      鲜花盛开柳树明媚的时节,

      (百姓)为我酌酒饯行,

      我希望像*日一样开怀畅饮,

      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

      赏析:

      欧阳修于1045年(宋仁宗庆历五年)八月贬为滁州(州治在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他的着名散文《醉翁亭记》就是在滁州作的。1048年(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

      首句欧阳修胸襟旷达,虽处逆境之中,仍能处处自得其乐。他的《醉翁亭记》,末二段就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景。此诗和《醉翁亭记》同样用了一个“醉”字,但并不过多地渲染那些离情别绪。《醉翁亭记》是写游宴之乐、山水之美,这诗所表现的父老亲故送别饯宴的情景,别是一番情味。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欧阳修由滁州徙知扬州,朝廷的公文是在那一年闰正月下达的,抵达扬州为二月。滁州地处南方,气候较暖,这里与作者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所写的另一首《戏答元珍》诗“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不同,而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这样,此诗首句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

      次句叙事,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酌酒花前”,是众宾客宴送知州,与《醉翁亭记》的知州宴众宾正好相反;这天还有丝竹助兴,气氛显得热烈隆重。它虽不同于以往投壶下棋、觥筹交错的游宴之乐,但同样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

      后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颇有惠政。饯行时当地父老向他所表示的真挚友好的感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静:两年多的贬谪生活即将过去,这里地僻事简,民俗淳厚,作者特别对以前在滁州琅琊山与众宾客的游宴情景怀念不已;而此时却是离别在即,滁州的山山水水,吏民的热情叙别,使他百感交集。这里“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时爱听的曲调。但因离忧婴心,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唐朝张谓写过一首题为《送卢举使河源》的赠别诗:“故人行役向边州,匹马今朝不少留。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这里结句所表达的意思,为欧阳修所化用。“莫教弦管作离声”,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后来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诗“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也是从此脱出。

      欧阳修这首诗与一般叙写离愁别绪之作所渲染的凄恻之情,有明显的不同,它落笔轻快自然,*易流畅,非常感人。这与宋初盛行的刻意追求辞藻华丽,内容却显得空虚的“西昆体”诗风形成鲜明对照。由于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以明快朴实的诗风力矫时弊,因而就成了北宋诗坛的一大名家。

[阅读全文]...
  • 欧阳修 浪淘沙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欧阳修 浪淘沙》,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注释:

    1、把酒:端着酒杯。

    翻译:

    端起酒杯向东方祈祷,

    欢聚和离散都是这样匆促,

    赏析:

    此词为春日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有感而作。上片叙事,回忆昔日洛城游春赏花之欢聚。把酒二句从游宴起笔,特别提出词人的祝愿:祝愿春风长在,春光明媚,春花娇艳,让朋友且共从容,即一道悠闲地游赏春色,尽兴地聚宴欢畅,显示出洛阳春色之美妙、游宴之难遇、聚会之难得。垂杨三句补充交待了朋友聚宴的地点、环境,方始揭明此次从容乃是洛城之聚宴、赏花,游遍芳丛。今日游赏后朋友又将分手,谁能预料明年今日又将如何?遂生发出下片的抒发感慨。聚散二句以苦、恨二字概括了宦海中人总是无穷无尽的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苦恨交加、聚散无常的人生感受。最后,更以今年花胜去年,预期明年花更好,映衬明年朋友聚散之难卜,不知与谁一道重来洛城游芳,更进一层地深化了这种人生聚散无常之感。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浪唯美句子。

[阅读全文]...
  • 欧阳修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2.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3.清明时节散天香,轻染鹅儿一抹黄。

    4.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

    5.苟不自满而中止,庶几终身而有成。

    6.敢道人之所难言。

    7.喜怒哀乐之动乎中必见乎外。

    8.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9.长江东。长江西。*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10.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野岸无人舟自横。

    11.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12.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13.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14.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

    15.未语先垂泪,滴尽相思血。

    16.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

    17.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18.读书趋简要,害说去杂冗。

    19.谀言顺意而易悦,直言逆耳而触怒。

    2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2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南骤至。

    22.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23.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24.言多变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

    25.法有明文,情无可恕。

    26.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

    27.使为恶者不得幸免,疑似者有所辩明。

    28.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29.开其自新之路,诱于改过之善。

    30.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31.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

    32.铭者,所以名其善功以昭后世也。

    33.芳草斜晖,水远烟徽,一点沧洲白鹭飞。

    34.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5.*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36.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37.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38.自许太高,诋时太过。

    39.利口伪言,众所共恶。

    40.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41.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42.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4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44.*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45.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46.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4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8.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49.思所以危刚安矣,思所以乱则冶矣,思所以亡刚存矣。

    50.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

    51.非真无人也,但求之不勤不至耳。

[阅读全文]...
  • 欧阳修《秋声赋》

  •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而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注释

      欧阳子:作者自称。

      方:正在。

      悚(sǒng)然:惊惧的样子。

      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细雨声。以,而。萧飒,形容风声。

      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明河:银河。

      秋之为状:秋天所表现出来的意气容貌。状,情状,指下文所说的“其色”、“其容”、“其气”、“其意”。

      惨淡:黯然无色。

      烟霏:烟气浓重。霏,散扬。

      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

      日晶:日光明亮。晶,亮。

      栗冽:寒冷。

      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绿缛:碧绿繁茂。

      一气:这里指秋气。

      余烈:余威。

      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有时:有固定时限。

      渥:红润的脸色。

      黟(yī):黑。

      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戕(qiāng)贼:残害。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所用来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威力。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扬动心中的精气。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佑四年。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主旨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也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也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结构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赏析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着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着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很重要的地位。

[阅读全文]...
  •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写作背景

      北宋诗人梅尧臣(字圣俞)一生颇不得意。诗作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淡朴实,有矫正宋初靡丽倾向之意,对宋代诗风的转变有倡导和力行之功,甚受陆游等人的推重。在理论上,他注重诗的政治内容,并认为写诗须“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这一审美创造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他为梅尧臣的诗集作序,一方面是肯定梅尧臣在矫正宋初浮艳诗风方面的功绩,另一方面也是借以宣扬自己“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层次结构

      全文四段,第一段是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理论。先从辨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世俗观点人手;接着阐明:凡“传世”之诗,皆仕途穷困者长期积优感愤、然后兴于怨刺的产物;最后顺势得出结论;穷而后工。

      第二段写梅尧臣其人、其诗。分三层:首层述其生*,突出一个“穷”字;第二层评其诗文,突出一个“工”字;第三层感叹其怀才而不得用于世,将老,可悲,这悲的底蕴还是“穷”和“工”。可以说,这第二段是以梅尧臣为例,用事实证明了“穷而后工”的道理。

      第三段和第四段是交待梅尧臣诗集的搜集、整理、编次、作序过程。这是‘“序”应有的内容。从中亦可看出欧阳修对梅尧臣其人、其诗的爱重,从侧面烘托梅诗之工。

      作为一本诗集的序言。本文体现了“序”这一文体的应有内容要素:一是应交待成书的基本情况。文章的三、四段完成了这一任务。二是介绍作者及该书有关的思想、创作情况,述评其着作的主要特点。这是作序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故而本文的第二段用了较多的笔墨。三是要有作序者的主导思想,而且这主导思想要与该书及其作者密切相关,从而形成融贯全序乃至全书的灵魂。本文一开头就阐发的“穷而后工”思想,就起到了这一灵魂的作用。

      穷而后工

      欧阳修这篇序文之所以历来受人推重,主要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吴楚材等在《古文观止》中说:“‘穷而后工’四字,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司马迁的“发愤而作”说和韩愈的“不*则鸣”说,一脉相承,共同发挥着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创作本原论。

      “发愤而作”之语,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认为《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子兵法》、《吕览》、《诗经》等,“大抵贤圣发愤而所为作也”,这是对《屈原·抽思》中“发愤以抒情”的继承和发展。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对这一思想阐发得较简明:“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蒲松龄也称自己的作品《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由此可见,“发愤而作”是中国文论的一个传统思想。

      “不*则鸣”之说,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则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韩愈的这一“不得其*则鸣”,是对司马迁“发愤之所为作”的进一步发挥,对后世影响颇大。贺贻孙在《水田居遗书》文集卷三《诗余自序》中说:“风雅诸什,自今诵之以为和*,若在作者之旨,其初皆不*也!若使*焉,美刺讽诫何由生,而兴、观、群、怨何由起哉?”王国维《人间词话》亦云:“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由此可见,“不*则鸣”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第一段,主要从三个层面阐发了“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一是认为“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这里的“穷”,指的是仕途坎坷、人生困厄。坎坷出诗人,困厄出诗人,从概率上看确实如此。二是强调“内有优思感愤之郁积”方能发而为诗。因为“穷”,才能感受真切、思悟深沉、感情激烈,这是文学创作必备的动力和源泉。三是肯定“愈穷则愈工”。工者,好也,美也。这让人想起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将以上三个层面联系起来看,那就是“穷”则“郁积”深厚、“优愤”强烈,故发而多能成为“愈工”的好诗。这是符合认识论、实践论、创作论的基本原理的。

      从侧重点上看,“发愤而作”说强调创作需有一种强烈的激情,“不*则鸣”说强调这激情来之于心中的不*之气,而“穷而后工”说则强调这激情、这不*是源之于人生的穷困郁积。其实这三说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发挥,共同建构了一个关于文学创作本源论的系统学说。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这三说都是聚焦于创作主体的内在积累和情感。胸中有,笔下才能有,这是必然。但这三者也没有排斥客观现实的本源意义:“愤”何以生?“不*”从何而来?特别是欧阳修强调“穷”,就把“愤”、“不*”与社会人生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说,以“发愤而作”、“不*则鸣”、“穷而后工”三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本源论,是一个既抓住要领、又相当全面的学说,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发扬。

      艺术特色

      1.以“穷而后工”旨意统领全文。文章一开头就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从而形成一个高屋建瓴的主旨,并始终扣住“穷”、“工”二字,将序中应有的其他内容都贯穿起来,这是颇具匠心的。第二段写梅圣俞的生*和创作,写生*着眼“穷”,写创作着眼“工”,因穷而后工,可谓首段说理的实例演绎。第三、四段虽然是写诗集的成书过程,但其间处处流露着作者对梅圣俞其人其诗的爱重,可以看作是对梅诗之工的侧面衬托。其中有赞美,有喟叹:赞美的指向还是其诗之“工”,喟叹的指向还是其人之“穷”。而且作者行文的好处在于:虽欲紧扣“穷工”,却并不急切、黏滞;虽是写成书过程,却又总是不忘记“穷工”。这就是不即不离、从容不迫的大家手笔。

      2.行文起伏跌宕,长于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说理先设对立面。作者本可一上来就正面展开对“穷而后工”的论说,但那样就会过于*板。于是作者第一句就揭出“诗人少达而多穷”的世俗流行观点,然后通过辨析这一观点的不确切,顺势展开论说,从而很自然地得出“穷而后工”、“愈穷愈工”的结论。二是多角度多手法地证明论点。为了突出梅诗之“工”,作者先说他自幼出语惊人,这是铺垫手法;次说他的文章“简古纯粹”,但人们却只知其诗,这是以文之美来衬托诗之工;再说“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这是借公众的推崇来赞扬梅诗之工;接着又写到王文康公对梅诗的赞叹,这是借名人名言来旁证;最后还通过作者自己对梅诗的热爱来侧面烘托梅诗之工。三是虚实并举,大起大落写感慨。文章在写完梅诗之工后,有感而发,顺势而带出感慨。为了充分表达这感慨,作者先通过虚设,写其若能“幸得用于朝廷”,则必将功德宏伟,这是大起大扬;后文突转,通过实写,叹其终不得志,久而将老,令人悲从中来,这是大抑大落。一虚一实,一起一落,不仅正反对举,事理昭彰,而且情致跌宕,感人备至。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 - 句子

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 - 语录

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 - 说说

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 - 名言

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 - 诗词

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 - 祝福

欧阳修狼牙山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同学聚会的诗词 描写西北的诗词 关于描写马的古诗 描写地铁的诗歌 描写冬天的诗文 描写将士边疆生活的古诗 描写湖北的诗词 描写相爱的诗词 人物描写的古诗 描写青春的小诗 画这首诗描写了哪四种景物 描写钓鱼的诗词 描写花木的诗词 描写绍兴的古诗 所有描写春天的古诗 描写自然灾害的诗 描写小动物的儿童诗 描写蛇的古诗 描写雨景的古诗词 描写光头的诗 描写新疆的诗词 描写板栗的诗 李清照描写济南的诗词 描写性的诗代表 描写叶子的诗歌 描写胡杨的诗词 描写星星的儿童诗 描写风的诗歌小学 描写武当山的诗词 描写咸阳的诗 描写创新的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