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钩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吴钩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吴钩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吴钩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又呈吴郎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又呈吴郎,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及注释】
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只因为怕她恐惧,对她的态度上更要显得亲善。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了。贫困的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流满面。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却用了*辈之间的“呈”让人更易接收。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
8、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9、只缘:正因为。
10 、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立即,马上。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马:指战乱。
【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李璟〔五代〕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三峡 一作:三楚)
南乡子·何处淬吴钩
纳兰性德〔清代〕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
李璟〔五代〕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金凤钩·送春
晁补之〔宋代〕
春辞我,向何处?怪草草、夜来风雨。一簪华发,少欢饶恨,无计殢春且住。
春回常恨寻无路,试向我、小园徐步。一栏红药,倚风含露。春自未曾归去。
金凤钩(同前)
晁补之〔宋代〕
雪消闲步花畔。试屈指、早春将半。樱桃枝上最先到,却恨小梅芳浅。忽惊拂水双来燕。暗自忆、故人犹远。一分风雨占春愁,一来又对花肠断。
姑苏杂咏 吴钩行
高启〔明代〕
吴钩若霜雪,吴人重游侠。尊前含笑看,上有仇家血。
长相思·上帘钩
吴潜〔宋代〕
上帘钩。下帘钩。夜半天街灯火收。有人曾倚楼。思悠悠。恨悠悠。只有西湖明月秋。知人如许悠。
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
党怀英〔金朝〕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忆少年·一钩斜月
朱彝尊〔清代〕
一钩斜月,一声新雁,一庭秋露。黄花初放了,小金铃无数。燕子已辞秋社去,剩香泥,旧时帘户。重阳将*也,又满城风雨。
吴钩行
杨维桢〔元代〕
吴人杀二子,畔成双吴钩。吴王食赏令,不识钩中愁。临钩呼二子,飞来父心头。百金何足报,万户当封侯。佩双钩,比明月,为君嬖者斩、谗者刖。制诸侯,开伯烈,千秋万岁光不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外篇·胠箧》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李白《侠客行》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晏殊《清*乐·红笺小字》
鱼见饵不见钩,人见利不见害。
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秦观《满庭芳·红蓼花繁》
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白居易《观游鱼》
漫江撤下钩和线,从此钓出是非来。——《封神演义·第一回》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
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秦观《南歌子·玉漏迢迢尽》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夏竦《喜迁莺·霞散绮》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李煜《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帘控钩,掩上珠楼,风雨替花愁。——乔吉《春闺怨·不系雕鞍门前柳》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
其一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李鸿章《入都》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陈沆《一字诗》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上官仪《咏画障》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曾巩《西楼》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岑参《送人赴安西》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吴淑姬《小重山·春愁》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纳兰性德《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晏殊《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秦观《南歌子·香墨弯弯画》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增广贤文·上集》
若道都齐无恙,月何渐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湖海*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司马迁《游侠列传序》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苏轼《吉祥寺赏牡丹》
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译文翻译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注释解释
姑苏:苏州的别称
枕河:临河。枕:临*。
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
水港:河汊子,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未眠月:月下未眠。
赏析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在*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贺新郎(吴中韩氏沧浪亭和吴梦窗韵)
吴潜〔宋代〕
扑尽征衫气。小夷犹、尊罍杖履,踏开花事。邂逅山翁行乐处,何似乌衣旧里。叹芳草、舞台歌地。百岁光阴如梦断,算古今、兴废都如此。何用洒,儿曹泪。江南自有渔樵队。想家山、猿愁鹤怨,问人归未。寄语寒梅休放尽,留取三花两蕊。待老子、领些春意。皎皎风流心自许,尽何妨、瘦影横斜水。烦翠羽,伴醒醉。
高山流水 吴瞿安霜厓填词图,次吴梦窗韵
吴湖帆〔清代〕
谩吹玉笛倚西风。看尊前、琼树青葱。尘世几知音,空教送目飞鸿。
留连处、唾碧吟红。愁怀感、春思三源泻峡,淡日房栊。
更凌云气概,独酌万花浓。
胸中。新词乍填就,翻别调、换羽移宫。人海小园林,冷月遍照香茸。
问旂亭、赌句谁工。玉山倒、休论文章九命,食粟千钟。
对悬厓浅醉,霜叶笑人慵。
吴门别主人(一作吴门月夜与曹太尉话别)
李频〔唐代〕
早晚更看吴苑月,小斋长忆落西窗。
不知明夜谁家见,应照离人隔楚江。
满江红(和叔永吴尚书,时吴丧少子)
刘克庄〔宋代〕
著破青鞋,浑不忆、踏他龙尾。更冷笑、痴人擘划,二三百岁。殇子彭篯谁寿夭,灵均渔父争醒醉。向江天、极目羡禽鱼,悠然矣。杯中物,姑停止。床头易,聊抛废。慨事常八九,不如人意。白雪调高尤协律,落霞语好终伤绮。待烦公、老手一摩挲,文公记。
送吴思道道人归吴兴二绝
苏辙〔宋代〕
一去吴兴十五年,东归父老几人存。惠山唯有钱夫子,一寸闲田晓日暾。遨游海上冀逢人,宴坐山中长闭门。去住只今谁定是,相逢一笑各无言。
吴门逢吴孝甫
康从理〔明代〕
握手天涯问钓矶,别情归思两依依。年华共老芙蓉剑,生事孤怜薜荔衣。雁外清砧侵坐急,霜边残叶傍愁飞。十年歧路怀君意,一入青山会转稀。
梧桐园(故吴宫吴王夫差园,一名琴川。古语
王宾〔宋代〕
七月交秋未变秋,轻轻一叶下枝头。君王不在当时悟,直到凋残后始愁。
题吴山带墨竹送吴晋涛归宜兴二首 其二
陈恭尹〔清代〕
别意何如纸上禽,一飞一宿本同林。凭君折取伶伦管,吹作阳和睍睆音。
题吴山带墨竹送吴晋涛归宜兴二首 其一
陈恭尹〔清代〕
故人笔墨醉方工,数叶垂垂亦不同。画里只今成旧雨,画溪归去是春风。
赋得秦淮夜泊送吴秀才归吴
谢晋〔明代〕
烟雾淡笼月,泊舟依浅沙。且沽今夕酒,听唱后庭花。
淮水迎归路,吴山看到家。乡中莫留滞,慈母在京华。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原诗】
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夜吴歌·秋歌
作者: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中国古代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传统,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性。诗人往往通过创造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画面,从而实现以“境”传“意”。要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就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把自己带进诗歌的意境之中,然后去体会意境的特点,揣摩诗人借此意境传达的情感。下面我们谈谈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及意境。
1.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通常是作者自己)和客观形象(作者创造的艺术人物)。理解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概括出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作者描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通过写女子的发饰、容颜、肌肤,以及起床梳洗弄妆的行为动作,塑造了一个美丽、华贵、体态娇娆,而神情慵懒的女子形象。最后用“双双金鹧鸪”反衬女子独守空闺的寂寞,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 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一般也称“意象”,是作者寄托主观之“意”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作者情感的物化,它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诗歌的意境是由意象的组合和连缀而构成的艺术画面。意境是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的体现,诗人的情感寄托在这艺术画面之中。而古诗中的景物形象往往有其特定的含义及感*彩。表达惜别之情的有:杨柳、长亭、南浦、西楼、酒等;表达思乡之情的有:月亮、孤雁、双鲤鱼、捣衣等;表达孤独与愁苦之情的有: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等等……
如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诗中运用了晓雨、落叶、雁声、征帆、孤舟、霜月、枫桥等一系列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3.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在有些咏物诗中,诗人以某种事物为具体的描写对象,将事物人格化,从而来象征某种品格或精神。而作者正是通过吟咏和赞颂事物的某种品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陆游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歌颂梅花即使遭受打击,仍保持清洁节操的高尚品格。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歌颂竹子虽遭风雨吹打,但坚韧顽强的品格。
4.带着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
了解了古诗中形象的一般特点,是为了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前文已经介绍,意境是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创造出的艺术画面,或者可以说是蕴藏着诗人主观之“意”的“画境”。要准确解读和体会这个“画境”的丰富情意,我们要带着想象走进这个“画境”之中。
下面我们以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为例,来谈谈如何带着想象走人诗歌的意境。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这首诗写自己在月下登上金陵城的西楼,观秋夜月下之景,进而触景生情。我们要运用想象再现作者描绘的月夜之景,甚至想象自己就是李白,让自己融入到这月下之境中去。
首联,“金陵夜寂”告诉我们登楼时的环境,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凉风发”,这时秋风渐起,带来些许凉意。“独上高楼”,李白一个人登上金陵城的西楼,“独”字流露出了些许孤独、些许寂寞;“望吴越”,登楼以后,诗人眺望广阔的吴越。夜晚如此寂静,只有秋风飒飒地吹过;大地如此空旷,只有“我”一个人在这高楼之上。
颔联,“我”看到了什么?天边的白云映在江水之中,随着江浪轻轻摇动着这空旷宁静的金陵城;皎洁的月光洒倾泻而下,仿佛从那银白的秋月中滴落了一粒粒晶莹的露珠。在这一片银白的世界里,我俯瞰脚下那缓缓东流的江水,我仰望那浩渺无穷的长空,“我”的思绪也被牵引得很远很远……
颈联,“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愿归去,“我”在追忆着那些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可是能进入“我”的眼中,令“我”欣赏引为知己的人真是太少了。
尾联,想到那写出“澄江静如练”这样美妙诗句的谢朓,令“我”长相思忆而追慕啊。
以上首联和颔联是李白描绘的月夜登楼所见之景,是作者创造出的宁静、空旷、皎洁、清新的秋夜月景。要体会这种意境之妙,我们要发挥充分的想象,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去感受李白之所见、去体会登楼远眺的李白的心情,如此才能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去揣摩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当然,要准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还需要借助“知人论世”来加以参照诠释。李白写这首诗时是辞任供奉翰林之后,他在朝着任职期间,遭受高力士、杨国忠等*的倾轧和排挤,所以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愤怒地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长忆的谢玄晖是谁呢?谢玄晖是南齐著名诗人谢朓。谢朓也曾遭排挤,在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相似,心情相同,于是李白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借追忆谢朓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吴钩的古诗 有吴钩的古诗 含吴钩的古诗 古诗吴钩谁写的 含有吴钩的古诗 有吴钩一语的古诗 关于有吴钩两字的古诗 带吴钩的诗句 男儿吴钩的古诗 吴钩在古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钩字的古诗 带有竖钩弯钩的古诗 带玉钩的古诗 河钩歌的古诗 还有钩字的古诗 带钩的古诗句 含钩字的古诗 斜钩的字古诗 钩结尾的古诗 带钩的古诗词 钩字的古诗词 竖钩的字和古诗 带有斜钩的古诗 小儿垂钩的古诗 带有寒钩字的古诗 帘卷玉钩斜的古诗 休闲钩渔的古诗 鱼不上钩的古诗 关于鱼钩的古诗 关于钩的古诗词
吴均经典诗句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翻译赏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原文及赏析 吴字开头的诗句 又呈吴郎古诗 古代人物吴用的介绍 吴兴杂诗翻译 又呈吴郎古诗词赏析 吴文英《如梦令秋千争闹粉墙》古诗词原文及赏析 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 诗名含有吴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吴字的诗词 诗名含有钩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钩字的诗词 含有吴字的古诗词 带吴字的诗词名句 含有钩字的古诗词 带钩字的诗词名句 关于吴山的诗句 古龙《离别钩》经典语录 子夜吴歌古诗李白赏析(子夜吴歌春歌全诗解释) 子夜吴歌秋歌译文赏析(子夜吴歌古诗翻译) 吴松道中二首翻译赏析(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古诗翻译) 忆江上吴处士古诗赏析(忆江上吴处士古诗译文) 送友游吴越赏析(古诗欣赏及解析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描写新月如钩的诗句) 新月如钩的诗句87句 古诗夏天的古诗 贺新郎·吴江古诗词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 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
感受古诗的韵味 关于戍边太阳的古诗 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古诗的拼音 马古诗的修辞方法 慰问退役军人的古诗词 关于林樾的古诗 写在半山腰美景的古诗 常考的古诗三百首 魏征的古诗抒怀 栀子花开古诗谁写的 描写松竹的古诗青松 含虬枝的古诗词 古诗最经典的三百首 古诗江雪的纯音乐 有关家文化的古诗 古诗中带*俗的诗 描述夫妻离婚的古诗 风的古诗点读 有关春的五首古诗 快乐启蒙的古诗 把丈夫挫骨扬灰的古诗 形容钱塘江大潮美丽的古诗 评论儿童背诵古诗最好的成语 背下的中国古诗 夜宿山寺的古诗故事 多处引用古诗词的作用 表达左手带女儿的古诗 积极向上的古诗中秋 相互赠送月饼的古诗 形容一别两宽的古诗 古诗二首李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