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吴钩的古诗 >

有吴钩的古诗

关于有吴钩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吴钩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吴钩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吴钩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有吴钩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有吴钩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有吴钩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有吴钩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有吴钩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有吴钩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有吴钩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又呈吴郎古诗

  • 又呈吴郎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又呈吴郎,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及注释】

      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只因为怕她恐惧,对她的态度上更要显得亲善。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了。贫困的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流满面。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却用了*辈之间的“呈”让人更易接收。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

      8、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9、只缘:正因为。

      10 、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立即,马上。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马:指战乱。

      【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钩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钩字的诗词

  •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李璟〔五代〕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三峡 一作:三楚)

    南乡子·何处淬吴钩

    纳兰性德〔清代〕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

    李璟〔五代〕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金凤钩·送春

    晁补之〔宋代〕

    春辞我,向何处?怪草草、夜来风雨。一簪华发,少欢饶恨,无计殢春且住。

    春回常恨寻无路,试向我、小园徐步。一栏红药,倚风含露。春自未曾归去。

    金凤钩(同前)

    晁补之〔宋代〕

    雪消闲步花畔。试屈指、早春将半。樱桃枝上最先到,却恨小梅芳浅。忽惊拂水双来燕。暗自忆、故人犹远。一分风雨占春愁,一来又对花肠断。

    姑苏杂咏 吴钩行

    高启〔明代〕

    吴钩若霜雪,吴人重游侠。尊前含笑看,上有仇家血。

    长相思·上帘钩

    吴潜〔宋代〕

    上帘钩。下帘钩。夜半天街灯火收。有人曾倚楼。思悠悠。恨悠悠。只有西湖明月秋。知人如许悠。

    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

    党怀英〔金朝〕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忆少年·一钩斜月

    朱彝尊〔清代〕

    一钩斜月,一声新雁,一庭秋露。黄花初放了,小金铃无数。燕子已辞秋社去,剩香泥,旧时帘户。重阳将*也,又满城风雨。

    吴钩行

    杨维桢〔元代〕

    吴人杀二子,畔成双吴钩。吴王食赏令,不识钩中愁。临钩呼二子,飞来父心头。百金何足报,万户当封侯。佩双钩,比明月,为君嬖者斩、谗者刖。制诸侯,开伯烈,千秋万岁光不灭。

[阅读全文]...
  • 含有钩字的古诗词 带钩字的诗词名句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外篇·胠箧》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李白《侠客行》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晏殊《清*乐·红笺小字》

    鱼见饵不见钩,人见利不见害。

    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秦观《满庭芳·红蓼花繁》

    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白居易《观游鱼》

    漫江撤下钩和线,从此钓出是非来。——《封神演义·第一回》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

    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秦观《南歌子·玉漏迢迢尽》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夏竦《喜迁莺·霞散绮》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李煜《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帘控钩,掩上珠楼,风雨替花愁。——乔吉《春闺怨·不系雕鞍门前柳》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

    其一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李鸿章《入都》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陈沆《一字诗》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上官仪《咏画障》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曾巩《西楼》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岑参《送人赴安西》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吴淑姬《小重山·春愁》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纳兰性德《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晏殊《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秦观《南歌子·香墨弯弯画》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增广贤文·上集》

    若道都齐无恙,月何渐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湖海*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司马迁《游侠列传序》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苏轼《吉祥寺赏牡丹》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吴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吴字的诗词

  • 贺新郎(吴中韩氏沧浪亭和吴梦窗韵)

    吴潜〔宋代〕

    扑尽征衫气。小夷犹、尊罍杖履,踏开花事。邂逅山翁行乐处,何似乌衣旧里。叹芳草、舞台歌地。百岁光阴如梦断,算古今、兴废都如此。何用洒,儿曹泪。江南自有渔樵队。想家山、猿愁鹤怨,问人归未。寄语寒梅休放尽,留取三花两蕊。待老子、领些春意。皎皎风流心自许,尽何妨、瘦影横斜水。烦翠羽,伴醒醉。

    高山流水 吴瞿安霜厓填词图,次吴梦窗韵

    吴湖帆〔清代〕

    谩吹玉笛倚西风。看尊前、琼树青葱。尘世几知音,空教送目飞鸿。

    留连处、唾碧吟红。愁怀感、春思三源泻峡,淡日房栊。

    更凌云气概,独酌万花浓。

    胸中。新词乍填就,翻别调、换羽移宫。人海小园林,冷月遍照香茸。

    问旂亭、赌句谁工。玉山倒、休论文章九命,食粟千钟。

    对悬厓浅醉,霜叶笑人慵。

    吴门别主人(一作吴门月夜与曹太尉话别)

    李频〔唐代〕

    早晚更看吴苑月,小斋长忆落西窗。

    不知明夜谁家见,应照离人隔楚江。

    满江红(和叔永吴尚书,时吴丧少子)

    刘克庄〔宋代〕

    著破青鞋,浑不忆、踏他龙尾。更冷笑、痴人擘划,二三百岁。殇子彭篯谁寿夭,灵均渔父争醒醉。向江天、极目羡禽鱼,悠然矣。杯中物,姑停止。床头易,聊抛废。慨事常八九,不如人意。白雪调高尤协律,落霞语好终伤绮。待烦公、老手一摩挲,文公记。

    送吴思道道人归吴兴二绝

    苏辙〔宋代〕

    一去吴兴十五年,东归父老几人存。惠山唯有钱夫子,一寸闲田晓日暾。遨游海上冀逢人,宴坐山中长闭门。去住只今谁定是,相逢一笑各无言。

    吴门逢吴孝甫

    康从理〔明代〕

    握手天涯问钓矶,别情归思两依依。年华共老芙蓉剑,生事孤怜薜荔衣。雁外清砧侵坐急,霜边残叶傍愁飞。十年歧路怀君意,一入青山会转稀。

    梧桐园(故吴宫吴王夫差园,一名琴川。古语

    王宾〔宋代〕

    七月交秋未变秋,轻轻一叶下枝头。君王不在当时悟,直到凋残后始愁。

    题吴山带墨竹送吴晋涛归宜兴二首 其二

    陈恭尹〔清代〕

    别意何如纸上禽,一飞一宿本同林。凭君折取伶伦管,吹作阳和睍睆音。

    题吴山带墨竹送吴晋涛归宜兴二首 其一

    陈恭尹〔清代〕

    故人笔墨醉方工,数叶垂垂亦不同。画里只今成旧雨,画溪归去是春风。

    赋得秦淮夜泊送吴秀才归吴

    谢晋〔明代〕

    烟雾淡笼月,泊舟依浅沙。且沽今夕酒,听唱后庭花。

    淮水迎归路,吴山看到家。乡中莫留滞,慈母在京华。

[阅读全文]...
  • 含有吴字的古诗词 带吴字的诗词名句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福来有由,祸来有渐——《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国语·越语·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李白《侠客行》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辛弃疾《沁园春·和吴尉子似》

    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吴子·治兵》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杜荀鹤《送人游吴》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史记七十列传·吴王濞列传》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列传·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吴山青,越山青,*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林逋《相思令·吴山青》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吴子·论将》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乐·村居》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舍*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者,逸而有终。——《后汉书·列传·吴盖陈臧列传》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又呈吴郎》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阅读全文]...
  • 贺新郎·吴江古诗词

  • 贺新郎·吴江古诗词

      古诗原文

      浪涌孤亭起,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斗吐出、寒烟寒雨。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掷向虚空里。但留得,绛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舣,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鹭也、惊飞沙渚。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之何处?鼓双楫,浩歌去。

      译文翻译

      垂虹亭浪潮涌起,想当年蓬莱山顶上海风直吹,摇摇欲坠。天帝派遣江神守护,八根柱子上有八条蛟龙环绕,并能喷烟吐雨,好不威风气派。昨晚巨鲸翻动了地轴,把飞檐抛到天空,只把垂虹桥留了下来,只留下一座横跨的垂虹。

      太湖中有客舟靠岸,群仙若真的到此,宏大的队伍如何在此驻足。我焦急地手拍栏杆,想派善飞的白鹭前去送信,制止群仙前来,然而白鹭也因昨夜的重大变故远遁沙渚。眼见星月满天,宇宙茫茫,什么地方是安全的避难所?暂且摇动双橹,高吟浩歌,四海流浪吧。

      注释解释

      贺新郎:词牌名,原名《贺新凉》,又名《金缕曲》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

      吴江:即吴淞江。

      孤亭:即垂虹亭。

      蓬莱:传说中海上仙山。

      帝:天帝。

      八柱骄龙缠尾:指亭中八根柱子上雕饰蛟龙缠绕。

      斗:争着。

      坤轴:地轴、地心。

      雕翚:指亭上雕饰的飞檐。翚(huī),雉鸟名。

      绛(jiàng)虹:赤色的彩虹,此处特指虹桥。

      五湖:指太湖。客:作者自指;舣(yǐ):船靠岸。

      翠旌(jīng):皇帝的仪仗、此处指群仙。

      奈:奈何,无奈。沙渚:江中沙洲。

      浩歌:放声高歌。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亡以后作者漂泊东南时期。在元军的铁蹄践踏到临安城下的时候,蒋捷流寓到江苏吴江。兵荒马乱之际,作者放舟吴淞江,心潮翻滚,写下了这首词,借这里的风景来抒发亡国之痛。

      诗文赏析

      词上片“浪涌孤亭起”,就起得突兀奇谲,显出了垂虹亭的气势。翻滚江涛,孤亭屹立,巨浪腾空涌起。这样有气势的建筑,在词人眼里,“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蓬莱山是海上三神山之一,当年秦皇、汉武都曾派臣前往寻访仙人,可惜都未能找到,但却有亭子飘落到了人间。可见重虹亭来历非同寻常。仙山上飘来的亭子,还有谁能来护持它。“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斗吐出、寒烟寒雨。”八根柱子上有八条蛟龙环绕,并能喷烟吐雨,显示出亭子外观极为壮丽。

      “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掷向虚空里,但留得,绛虹住。”但来自仙山神力的亭子也遭劫难,昨夜巨鲸翻动了地轴,把飞檐抛到天空,只把垂虹桥留了下来。这个巨鲸实指人间的巨怪,这里是指蒙元贵族。元兵于德祐元年(1275年)攻宋,*江府通判王矩之、都统制王邦杰迎降于常州,元丞相伯颜进入*江府。垂虹桥是必经之路。说重虹亭毁于此时,也非无根之果也不至纯属垂虹亭的'被毁,象征着国家灭亡。

      下片“五湖有客扁舟舣”,转写词人吴江之行。从太湖里驾着小舟停靠在垂虹桥边,目睹亭子残破,作者都积于心中多时的愤懑,便喷发出来。“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垂虹亭本来是蓬莱山上群仙的聚会之所,但飘坠到这里,仙人们如果重来,目睹亭子被毁,恐怕他们无法留驻。借群仙的难驻,表明了山河改易使神仙也不再留恋人间。这里安排得匠心独具,不直抒感慨,比直接抒发感慨要委婉得多,深刻得多。

      “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鹭也惊飞沙渚。”词人想借白鹭为群仙报信,但白鹭也被惊飞。此处思维之奇,亦难以片言卒说。把沙洲飞鹭等拉进了神奇境界。“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词写至此,真情流露出来。“万重乌云遮蔽”,四海茫茫,何处是容身之地。词人的亡国之痛,从这两句里集中地表现出来。词人在入元之后,始终不肯出仕,终老竹山。是其一贯思想使然。词中在易代之后,俯仰身世,无所寄寓,与古代诗人契合。结语“鼓双楫,浩歌去”,展现了词人遗世独立的风貌,读来让人意犹未尽。

      这首词语言凝炼,意境奇幻,是一首极具特色的佳作。

[阅读全文]...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原文及赏析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子夜吴歌·秋歌》古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子夜吴歌·秋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长安: 唐朝京城,今陕西省西安市。

      一片月: 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 千家万户。

      捣衣: 把织好的布帛放在砧石上,用杵捶打使之绵软,便于裁剪缝制。成衣浆洗后往往也用此法捶打,使之整洁熨贴。秋天换季,家家准备御寒衣服,所以月下响起一片捣衣声。

      玉关: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玉关情,指思念玉门关外戍守的'丈夫之情。

      胡虏:指北部边疆的敌人。

      良人:古代妻子称丈夫为 “良人”。

      罢: 停止。

      译文: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

      何日才能扫*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鉴赏:

      《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夜吴歌·秋歌

      作者: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阅读全文]...
  • 子夜吴歌古诗李白赏析(子夜吴歌春歌全诗解释)

  • 李白,解释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阅读全文]...
  • 送友游吴越赏析(古诗欣赏及解析 )

  • 嘉兴正处于古代吴国与越国,也就是浙江与江苏的交界处,两地相连,大运河更是不分彼此,河水不知不觉中把人就送到了嘉兴运河段,进入了浙江(越国)地带,诗的首两句是顺着《送人被吴》一诗而来的。接下去两句写出嘉兴*原的特点:沿着运河,*碧绿葱葱,特别是陆地上多种菊花,水中多栽荷花,黄菊白菊,红莲碧枝,十分醒目。今天桐乡一带盛产“杭白菊”,此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菊虽冠名为“杭”,其实生长出产在嘉兴*原桐乡运河段的*。“夜市”两句写嘉兴城,由于运河把四方客人载到了这里,所以市场繁荣热闹,直至晚上,桥边夜市还灯火辉煌,与苏州“夜市卖菱藕”一样。在城外的三塔寺一带河面上停泊着许多过夜的外地船只。末两句是赞扬浙江、嘉兴人好客:你到了那里,亲朋好友会热情挽留,你不过上一年半载是离开不了的。诗人以风趣的口吻结束了全诗,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有吴钩的古诗 - 句子

有吴钩的古诗 - 语录

有吴钩的古诗 - 说说

有吴钩的古诗 - 名言

有吴钩的古诗 - 诗词

有吴钩的古诗 - 祝福

有吴钩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12月的古诗幼儿 赞颂维也纳的古诗 *凡的小草古诗 舌尖上的故乡古诗 用古诗劝提拔失败的朋友 有关敬老孝老的古诗 逑开头的古诗 描写山村秋景的古诗词 主题廉洁奉公的最长古诗 中国古诗人的作品与生*的关系 带竹和景字的古诗 轻舟行驶在幽谷的古诗 形容他人有钱的古诗 古诗人的行书写法 含有叠词和双生的古诗 初一古诗的意象 写下次再相聚的古诗 形容清澈的河水的古诗 碰巧遇到的古诗 学历史必读的古诗 霓裳羽衣的古诗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乡 长歌行这首古诗的特点 关于和而不同的古诗词 苏轼年轻时的古诗 晚会结束时用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换人 维护祖国安全的古诗 古诗画的食材画 诠释梦想精神的古诗 现代的古诗里面的话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