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民间传说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民间传说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民间传说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民间传说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龙的历史及民间传说
传说,龙是一种神异生物。各地传说丰富。龙是中华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龙的普通级别类型是有两个杈角、蛇身、四足、鳞片、腥味浓烈,非标准类型还有独角龙等。下面为大家带来龙的历史及民间传说,快来看看吧。
“龙”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字的形状是一个大头,有一个弯曲的身子。传说在帝舜的时候,董父因驯养龙很好,被赐了一个氏族名叫“豢龙氏”。夏代也有驯养龙的人叫刘累,被赐了一个氏族名叫“御龙氏”。从这些传说看,至少在尧舜禹时期,人们跟龙就有关系。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教授介绍说,从考古发现上看,目前发现的3600年以前的龙遗存大约已有10多个。比如,2004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一个大型的绿松石龙形器,年代大概是3700年前后。另外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当中,发现了一件大的陶盘,陶盘里面用彩绘画了一条龙,年代是4400年至4300年前左右。这个年代也就是我们古史说的尧舜禹到夏阶段,龙的`意识观念应该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具有传统龙特征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94年发掘发现的一条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这条龙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全长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
而朱乃诚认为,目前发现最早的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达出龙的形象的,要算距今6000年以前,在河南濮阳西水坡用蚌壳摆成的一条龙。
西水坡遗址的龙虎图案,是1987年由濮阳市文物工作队发掘发现于一座形式奇特的墓葬内。该墓中部有一具成年男性骨架,大体呈头南足北的仰卧直肢姿势,在人骨架的东西两侧以蚌壳摆塑了龙虎图案。龙虎头北尾南,与人骨架的头脚方向相错。其中蚌壳龙位于人骨架的东侧,长1.78米。龙昂首、曲颈、弓身、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
在先秦的文献中也有关于龙的记载,比如在《左传》当中谈到,鲁昭公29年有龙出现在晋国的城郊外。西汉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记有民间祈求龙降雨以保丰收的祀龙降雨活动,而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著名帛画上,也有龙的形象。这表明在西汉时期,龙已经是社会生活中流传相当广泛的一种文化意识了。
春节民间传统来历传说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春节民间传统来历传说,欢迎大家参考!
春节简介: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民间传统传说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惯。
守岁*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起源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俗成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团圆夜,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而南方有吃年糕的*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十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春节——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民间传统的歇后语大全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民间传统的歇后语大全,希望能帮到大家!
老牛拉破车——两凑合;慢腾腾;松松垮垮
老牛拉座钟——又稳又准
老牛撵(ni —— n追赶)兔子
老牛身上拔根毛——微不足道
老牛拴在树桩上——没跑;跑不了
老牛踏垡子——一步一个脚印
老牛追汽车——赶不上;撵不上
老牛钻狗洞——难通过;通不过
老牛钻耗子洞——行不通;走不通
老牛钻鸡窝——没门
老鼠咬牛——大干一场
懒牛拉磨——不打不走;上了圈套
老牛吃草——吞吞吐吐
老牛出工——让人牵着鼻子走;浑身是劲
老牛打滚——大翻身
老牛拉稀屎——接连不断
老牛头进汤锅——难熬
老太婆坐牛车——稳稳当当
老太太吃牛筋——食而不知其味
犁地的甩鞭——吹(催)牛
九牛爬坡——个个使劲;个个出力
九牛失一毛——不在乎;无足轻重;无关紧要;无关大局
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微乎其微
酒醒不见烤牛肉——悔之莫及;后悔已晚
山羊长胡子——一副老相
山羊病缠在绵羊身亡——代人受过
山羊病缠在绵羊身上——代人受过
山羊爱石山,绵羊爱草山——各有所好;各人所好
山里的黄羊——没数儿
沙罗锅里煮羊头——眼都蓝了,嘴还硬
沙锅里煮羊头——脑袋早软了嘴还硬
沙锅炖羊头——眼也憋蓝了,牙还可硬呢
杀羊不割头——泉岩;全羊
三羊止步——六角停;六角亭
三分钱的羊肉——没多大一点;不大点;没多大一点儿
三刀杀不死的老绵羊——慢性子
入夏的羊毛——非剪不可
人头上长羊角——比别人出格
让羊看菜园——自找苦吃
盲佬吃羊肉——块块是好
老鼠掉进面缸里——翻白眼
老鼠跌进米囤里——因祸得福
老鼠跌坛子——有进无出
老鼠给大象指路——越走越窄
老鼠给猫捋(iv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胡子——送死;自己找死
老鼠攻墙——家贼难防
老鼠嫁花猫——冤家变亲家
老鼠见了猫——吓破了胆
老鼠进棺材——咬死人
*民间舞与古典舞的关系
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艺术的特殊语言形式,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与意志,具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现代舞与民间舞的关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艺术方面更是有很大的造诣,取得了让世人叹为观止的佳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当人们安居乐业,天下承乾时,人们就会用舞蹈来娱乐。有些地方,舞蹈更是成了生活交流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人们对舞蹈诚挚的热爱,在民间更是形成了属于广大劳动人们专有的舞蹈—民间舞蹈。普通百姓有自己自娱自乐的舞蹈,与之相对应的*古代统治者,他们在繁忙的政务中也会偷闲放松自我,而具有极好观赏价值的舞蹈就首当其冲的承担起了这一份责任。历朝历代,繁荣的宫廷舞蹈就发展成了今天的古典舞。
1、*民间舞和古典舞的传承
*民间舞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而*古典舞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舞蹈传统的复兴。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他的艺术特征不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艺术特征;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是地道的*货。
*民间舞与古典舞都经过了起步、发展、繁荣、再度崛起等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在一代又一代热爱舞蹈的人中繁荣昌盛,把属于*特色的艺术品传承至今,当下更是如火如荼的发展,舞蹈已成为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2、*民间舞和古典舞的艺术特征
*民间舞蹈具有群众舞蹈的通俗性、普及性、趣味性、观赏性与自娱自乐的特点,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群,简单易学。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亦可称 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或国际民俗舞蹈。 古典舞规范化的舞蹈技艺、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严谨的训练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美学法则。具有各地区、国家和民族舞蹈艺术的代表性、传统性和典范性。他又博大精深,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十分注重 “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有他自己独特的神韵,是*古典舞的灵魂。 “以神领形,以形传神”体现了他真正的内涵。
3、*民间舞和古典舞的感情色彩性
人们跳民间舞蹈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人民自己跳的。实现自娱的基本目的。人们以民间舞蹈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渴望。民间舞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民族生命意识,并在现代继续蔓延。最充分地表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及其特征。每逢民族节日,络绎不绝的各族民众盛装打扮,怀着无限真挚的心愿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能够宣泄自己情感的歌舞海洋之中。出现难以抑制自己感情而投入到歌舞中去的场面。
*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传统文代精神相一致的东西,从而使*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两种舞蹈拥有自己独到,但同时又息息相关,都给热爱舞蹈的人或是以舞蹈自娱自乐的人以精神慰藉,欣赏舞蹈或是表演舞蹈都融合了参与者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表现了人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4、*民间舞和古典舞的发展的多元性
*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的民间舞更是形式多样,不仅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每个地区,每个具有不同生活环境等等,都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间舞蹈。民间舞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使我国香飘四溢的民族大花坛更加鲜艳夺目、更加富有诱人的神奇魅力。
古典舞继承宫廷舞蹈,本来给王宫大臣看的舞蹈,随着宫廷*,于民间传承,进入舞蹈学校,成为*古典舞蹈的源头。藉鉴于西方舞蹈的成就,主要是芭蕾舞,参照取用,并回头看*既有舞蹈与西方舞蹈的不同点,重新训练。透过文学的描写、绘画的描绘,来揣摩已经失传的古代舞蹈样貌,重新学*与恢复取于*戏曲,*戏曲惯称「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既是如此,它的一些动作有如舞蹈,很自然的可以抽取出来,为编*古典舞提供资源。继续从民间舞蹈获取滋养
日益改观的人民生活、繁荣昌盛的民族文化使得*民间舞和古典舞焕然一新,舞蹈文化历经多重的淘洗,多重的接引,多重的扬弃,最终以宽松、兼容、自然、率真的传统优势和个性走向世界。
不管二者出生的阶级如何,不容否置的是他们对人们的生活确实产生了非常实质性的影响,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惊喜,人们从中获得的乐趣那是无价之宝,是任何人都无法抹去的事实。当他们给人们带来贡献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发展,让世人去认识他们,认可他们,在一复一日中渐渐成长,当有今日的辉煌。
1、技巧要求不同
古典舞在柔韧性和技巧上,对于舞蹈演员的要求更高更严格。但跳民族舞则需要根据各民族舞蹈的特点来调整“需求”。
有的民族舞需要附以道具,像蒙古族舞蹈的顶碗。
有的民族舞需要灵活掌握身体姿势,像傣族舞蹈“三弯”。
2、观看视觉感不同
舞台上的古典舞者,俯视着就像一支笔刷,“笔法”在时间缓慢时,偶尔会弹一个弯,而面对时就像一根杆上的音符,当落下来时,千变万化。
民族舞丰富多样,如朝鲜舞像仙鹤般、轻盈潇洒,*尔族舞热情洋溢,蒙族舞大气奔放,藏族舞有着自由协调之美等。
3、舞者感情基调不同
古典舞是气息和韵律带动舞姿,蕴涵*传统文化元素。跳的是意境,像诗像画像高山流水,古典舞讲究:形、神、劲、律。
而民族舞流传于民间、是民族文化的缩影。
*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
傣族舞蹈
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
它是各民族生活情绪的表达,更加的接*烟火气息,带有各民族的生态生活符号。
4、历史文化的不同
我们可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古典舞都与相关的历史片段和历史人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唐代的《九部乐》等。
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景观和历史脉络。
而某些古典舞作品中,演绎创作的虚构细节和人物则是一种艺术加工而已,反而更能体现舞蹈本身的魅力。
学*、练*古典舞,可以说是在*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里熏陶和成长。
今年华表奖上佟丽娅表演的古典舞片段
*的民族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在表演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民族舞最能反映各个民族的生活小事,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甚至能在跳民族舞时,感到“身临其境”的旅行一样,体验精彩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所以,舞蹈当然不是单纯的形体动作,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与展现。
学*舞蹈,我们在舞动时,每个动作细节,都是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对美好传承的再现。
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与传承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与传承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钦州八音班作为广西民俗吹打乐的一种演奏形式,在民间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同过对钦州八音班的起源、演奏形态、实录及传承研究等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分析,希望可以为保护好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以及为民间音乐的“可持续发展”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钦州;八音;传承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山多地少,与海为邻,一年四季绿树常青。广西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独特的地理风貌赋予了广西特有的艺术属性。钦州八音班作为广西传统民间音乐的古老剧种,以独树一帜,粗狂、豪放的演奏风格,成为广西吹打乐的代表。本文通过结合八音班仪式的实录,对钦州八音班文化背景的梳理,更深入探究八音班文化的传承手段及意义。
一、钦州八音班的起源
八音班作为民族吹打乐的一种合奏形式,一直在广西、贵州等地一带乡镇村落传承延续着,八音班多为当地群众自发性的组织形式,所以长久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广西的八音班主要流行于钦州、玉林、南宁、贵港、防城港等地,而钦州八音班主要存在于钦北、灵山、浦北等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灵山县漂唐村“八音班”、钦北那蒙“八音班”等。钦州八音班发源于民间,多为散曲,曲调多样。据传,民国初期,钦州“八音”老艺人当时只拥有两支祖传下来的号筒,两把自制的二胡,两支自制的笛子,演员一般只有四至六人。到了二、三十年代后,“八音”班乐器逐渐增加,有月琴、秦琴、大胡、锣、鼓、镲、叮叮等相继加入,人数也加多了。笔者在赴灵山、浦北等地采访八音班的老艺人时,一位70多岁的老艺人表示,八音吹打班已在当地流行了几代人,到他已是第四代传人。当地的村民也相继表示:从小便在各类场合中接触到八音吹打班。由此可见,钦州八音班已成为历史悠久并不可缺少的一项民间艺术活动。钦州灵山、浦北等地多为壮族汉族以及外来迁入居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使八音班在本地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也逐渐吸取外来文化元素,使得八音班的艺术织体越来越丰富。
二、钦州八音班的演奏形式
钦州八音班多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祭祖、满月、贺乔迁等。依照不同的场合来选用以唢呐为首的不同的器乐组合和演奏形式。比如过去结婚的场合,八音班的布阵也是很有讲究,以唢呐和低音号筒为前导,用来迎接新娘,其他吹打乐队居中,花轿居后;到达男方家后,仍旧以唢呐和低音号筒为前导,花轿居中,其他吹打乐队在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奏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灵活化,演奏形式也随着当时当地的情况与现场效果来灵活选择。比如新娘在娘家离别父母时,两只唢呐(一般为一公一母)齐奏;新郎新娘拜堂时,乐队成员一般采用齐奏与伴奏的丰富形式,将热闹欢快、锣鼓喧天的民间乡土氛围展示出来,在现代八音班的演奏形式中更多是以热烈、丰富的背景将活动的氛围渲染出来。钦州八音的曲牌众多,一般为祖辈流传下来和外地传来两类,祖辈流传下来的曲牌多为口口相传而来,比如:《大朝王》《催归词》《一枝梅》等;外地传来的多为吸收或借鉴外地音乐元素而融合成的曲牌,比如:《步步高》《凤凰台》《渔歌唱晚》《杨翠喜》《*湖秋月》等,均从广州传入。钦州八音班曲牌的使用,也是根据当时的气氛、环境等因素,灵活选择。比如:新郎新娘拜堂时会演奏唢呐齐奏《拜堂笛》,为宾客吹奏《金玉满堂》,迎接新娘时,会吹奏《一枝花》等。钦州八音班的吹打风格基调大致相同,但细节千差万别。相似之处就是每段散板都会有引子,由引子反复后引出主调段,最后是结束段。钦州地区根据地域的差别,细节之处也会有差异,例如:钦北地区的吹奏风格是富于千变万化的节奏,旋律婉转细致,曲牌基本都用一个固定引子,干净利落的结尾都落在强拍上。而灵山和浦北的吹打风格是节奏规整,气氛明快而热烈,结尾速度会减慢,有明显的结束预兆。除了规整的节奏及调式风格外,还有一些如《春来到》等拥有转调风格的曲牌,这一表现手法丰富了整体结构,也增加了新鲜感。钦州八音乐器种类繁多,旋律欢快细腻,表演形式主要有吹、拉、弹、敲。吹:唢呐(两支),长号、笛子等;拉:二胡、京胡等;弹:阮等;敲:木鱼、锣、鼓、扬琴等。乐器的组合主要依据场合来搭配,常见的使用,有以下几种:1.高低唢呐各一支。(声音高亢、明亮;材质:铜,长1.5米;演奏内容:引子)2.两面鼓、小钹各一支。(两面鼓材质:木;声音深厚有力,节奏明快;小钹材质:响铜制;多为伴奏吹打曲牌)3.低音号两支。(声音浑厚,在乐队中担当最低声部)钦州八音的演奏形式一般为站奏和坐奏两种。1.坐奏:一般为固定场所的演出,演出乐队围在方桌坐下,一般面向宾客的方位,可左可右。一般常用于宴会、演出等。2.站奏:常用于迎亲、送葬、舞龙舞狮等活动,一般为两只唢呐在前,其他乐队居后的队列排列,边走边奏的形式。
三、仪式实录
笔者下乡随访钦州市灵山县,*距离观察灵山县的八音班演出现场,通过实地调查、跟进八音班在民间演出场所使用的曲目与当下音乐风格异同,探究八音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所表现的融合与坚持。以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以及周边八音班的传承基础在广西各个区域八音班的存在状态以及变迁发展中,从风俗*惯、社会构成、生产方式等多角度入手研究,更全面展示了八音班的.生命力。
四、音乐文化的传承手段及意义
通过对钦州八音的历史梳理,我们能够感觉到民俗文化就是在这样浓郁的民间环境中积淀而生,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当地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一)传承手段:八音班的传承人多为祖传或师徒相传,年轻一辈通过观察,师傅相授的方式,来领会精髓,“口传心授”作为八音古老的传承手段虽完整的保存了师承关系,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使得今天八音班不能得到更好弘扬。
(二)传承意义:八音艺术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间传统音乐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信仰,还可以弘扬中华之文化。八音艺术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用文化带动经济,开拓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寻找区域文化特色,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链条。将民间艺术文化发展壮大,无论从何种方面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三)传承方式:现代文化虽对八音班有一定的冲击,但在钦州各地,八音班仍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各类红白喜丧的民俗事务中,人们仍然潜移默化的用八音吹打班来渲染气氛,这已然验证了一个道理,八音已成为一种文化的信仰和文化的符号。但这也提醒我们,如何保护好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只有让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传统音乐与环境和谐共融,才能为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土壤。
五、结语
文化的来源虽然具有多样性,但多样性的特质更应成为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铺垫,民间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信仰与文化轮廓,融合出适应时代特色与本民族、本区域的独特文化风韵。当文化被人们潜移默化定义为“传统”时,那就说明依然存在生命力,有较深的群众影响力,可以发挥其在文化环境中的功效。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的传承是复杂的,而不是标签式地强加于传承人,需要的是文化环境的团结,在团结中,给予民俗音乐活跃的展示空间,使之处于传播、发展与融合的文化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卢克刚.广西少数民族“八音”考[J].艺术探索,2015(S1).
[2]王鑫安.邕宁壮族“八音分析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2(19).
[3]顾文静.浅谈桂东南鼓吹乐“八音”的传承与发展-以贵港八音为例[J].黄河之声,2015(09).
【拓展内容】
艺术与民间艺术论文
民族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群众积淀下来优秀精神文化成果,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历史的见证,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得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
一、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
1、人民群众在认识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由于贵州的地理条件和人民的思想,民族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并加速消亡,许多地方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同时在对其传承和保护上缺乏相应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没有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和规划,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遭到了破坏和流失。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非常淡薄,这样的思想和意识有待普及和提高。
2、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流失极为严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浓郁淳朴,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海纳百川。侗族的建筑艺术,剪纸,服饰和歌舞等丰富神秘,彝族火把节原始而气势磅礴。但是随着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来临和不断冲击,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了,却使原本淳厚的民族民间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入侵,许多极富地方特色的本地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极富特色的侗族建筑濒临灭绝,侗族歌舞,刺绣等等无形文化艺术流失极其严重。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由于传承人的素质不高,使得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丢失现象,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出现了不完整性,甚至有些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这加重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流失。
3、民族民间艺术的宣传力度不够
贵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底蕴。我们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宣传。这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种潜在的有着巨大的价值,从目前的宣传状况来看,贵州的宣传还不到位,外边的很多人都只知道贵州有个黄果树瀑布和威宁的草海,而对于黔东南黎*的肇兴侗寨,从江的高增鼓楼,镇远的*文化名城和六枝的梭嘎村寨等却很少有人知道。
4、民族民间文化资金的投入应得到*的扶持
贵州作为一个拥有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民族省份,其民族民间文化极为众多,但是由于*的不重视,长期以来在资金的投入上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比较少,这使得许多优秀而不可再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因国家的文物部门没有足够的收购经济,被许多国外的旅客以很低廉的价格买走。另外,在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研究和保护中,离不开大量经费的支持,但是由于我省是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因此在专项保护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投入,民族民间艺术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二、完善措施
1、坚持弘扬主旋律,体现先进文化艺术、前进方向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民族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群众积淀下来优秀精神文化成果,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历史的见证,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得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因此,应把民族民间艺术提到议事日程上,相关文化行政部门应把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纳入到工作范畴,向人民群众介绍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要性,提高他们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自觉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队伍中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精神,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2、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实现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汇与融合的原则
民族民间艺术涉及的面很广,不仅包括少数民族的服饰、器具,还包括具有民族民间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方方面面。因此,完善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必须立足于各个地方的民族特点,进行保护。贵州*年来,举办了多次民间艺术的轰动展览,把我省多侗族、苗族、布依族的文化艺术展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实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3、遵循民族艺术发展与民族地区建设,以及民族艺术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原则
就在去年,一次机会怀着期待的心做了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去到六枝的梭嘎,可是到了那里早已物是人非,本身的村落没有的,村民的生活也不一样的,住的是砖房,穿的是汉衣,等游客去到那里才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跳一场舞、唱一首歌,村民的生活确实满带笑容,那一刻我真不知道是为文化艺术的消失而哭,还是为村民们自认为生活好了而笑。长期以来,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和保护的矛盾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调和,有的地方为了保护民族地区房屋的原型,群众的房屋已经不能住了也不允许维修,本文认为这种没有建设的保护是短暂的,也是不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保护要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上,不能主观抑制民族的发展。因此,完善民族文化保护要遵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与民族地区建设,使民族文化艺术在发展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4、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
贵州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用于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艺术上,致使许多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因为设备设施差而无法保存,面临腐烂和破坏的危险,这就要求*及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维护上,比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质量高设备好的专题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单位,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可以设定一些专项奖励资金,鼓励民族群众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这样让他们参与进来,对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极为有利。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不是单靠一个人、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努力,需要国家方针政策作为指导。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全社会的职责,在*宏观调控的领导下,文化艺术行政部门应担负起一定的责任,给予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时间和空间,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建立良好运行工作机制,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1.*开天
*开天的主角是*,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
在太古的时侯,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像是一个鸡蛋。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开天辟地还有一层意思:盘是盘问、盘诘的意思,古是以前就存在的事物,可以理解为早以存在的“道”。整句话意思就是:不断追溯早已存在的“道”,可以开辟天地。
2.女娲造人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女娲神话的古书籍记载例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楚辞》等。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狡虫死,颛民生。
3.伏羲画卦
相传八卦是伏羲画的。在人类的蒙昧时代,生活艰难困苦,就在这时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伏羲。他领导部族辛勤劳作,“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依旧食不果腹,饥寒交迫。
他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他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史*载:《史记·太史公自序》、《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礼记》、《左传》等。
4.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5.雷泽华胥
相传,雷泽神刚烈威猛,专司的工作是行雷布雨,人首龙身,神通广大,居于昆仑山东南吴国西陲大泽之内,只要以手拍腹,便会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经久不绝,震耳欲聋,雷泽神得知女娲造人,并按女娲自己的模样造了圣女华胥,便怀抱好奇之心,苦心打探华胥一族所在,终于在昆仑东南相见。
为试探心意,在华胥圣女行进的前方,用脚踏出了一个巨大的脚印,最终华胥走进雷泽神的脚印,有情人终成眷属,诞下天帝伏羲。
6.夸父逐日。
最早出自中国先秦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的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的心里,于是开始逐日。他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他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人类的桃花源;而他的身躯化作夸父山。一般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勇敢光明慈爱的淳朴人格。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大自然的困境、追求光明的美好愿望。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7.西王母。
在上古神话中,王母娘娘被称为“西王母”。古书《山海经》中描写了西王母的形象:“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就是西王母样子虽然像人,但却长着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齿,很会用像野兽一样的声音吼叫呼啸,蓬散的头发酷似不吉利的戴胜鸟头上醒目的羽冠,是上天派来掌管瘟疫、疾病、死亡和刑杀的神,居昆仑山中。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把作为上古神祗的她纳入道教神话体系,并且逐渐演变为高贵的女神。在后来的许多中国古代著作中,她开始成为天上的女王,人类幸福和长寿之神,还传说她拥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药,著名的月中仙女姮娥就是因为偷吃了她的神药而飞到月亮上的。道教把王母娘娘的地位抬得很高,为道教的最高女神,与东王公分别对男女神仙进行管理。
8.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东海。
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9.北溟鲲鹏。
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10.千年应龙。
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
根据《述异记》的描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11.羲和御日。
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东汉·王逸注:“羲和,日御也。”御,通“驭 ”。
古神话传说,太阳乘坐六龙牵拉、由羲和驾驭的车,每日在天上行走。现以“羲和驭日”借指日月旋转,周而复始,亦喻时光易逝。
12.常羲沐月。
《山海经》中,常羲又被称为“女和月母”,因为常羲生十二月,所以称之为“月母”,而所谓“女和”,则大概是因为她担当着调和阴阳的重任。
为什么月神要调和阴阳?这是由中国历法的特点所决定的。和现代全世界普遍使用的所谓公历不同,中国传统历法(所谓夏历),是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合历是指同时参照太阳和月亮(太阴)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由于太阳的周而复始的公转决定了寒暑冷暖的推移循环,所以要根据太阳的运行确定历法的季节,中国传统历法中的节气就是典型的节气;另一方面,由于月相的晦朔弦望的变化十分明显,可以据以纪日子,所以中国传统历法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月份,由此就形成了典型的阴阳合历。
13.后羿射日。
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方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死了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尽死,坠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14.嫦娥奔月
是中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
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
有关于嫦娥的神话传说,自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姮娥,演变为传说中的嫦娥。自古以来都有学者认为称为“羿”的有多个,处于不同时期,从而难以判断嫦娥是何时人物。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照。另外“嫦娥奔月”还是中国现在进行的航天探月工程的好名称。
15.吴刚伐桂。
相传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亮上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吴刚伐桂的神话,接下来的故事有5种以上的传说,包括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轩辕剑,蟾蜍和玉兔,七仙女和董永,唐明皇漫游月宫创作了《霓裳曲》等等。
民间*俗头柱香
头柱香,“烧头香”又叫“烧头炉香”,是拜佛、敬神的表现方式。也即信徒赶早到寺庙、道观或神祠,争取烧第一炉香,以示虔诚。烧头炉香的风俗由来已久,在宋代已盛行。但*年来宗教逐渐商业化,每当春节或一些重大节日来临,许多古寺名庙盛行拍卖高价“头炷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民间*俗头柱香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头香介绍
头炷香,即是第一炉香(特别是*农历大年初一的第一炷香),民间流传新年的第一炉*德最大,可以得到最佳的保佑和祝福。因此,善信在除夕午夜之前已预先排队,争烧第一炉香。在现代社会,社会民众已将头炷香理解为争做第一位上香者,并成了特有的新年*俗。
宗教背景
烧香之俗,在*古已有之。最初起源于早期祭祀活动,历史悠久。大致说来,烧香可分为祭拜神灵的祭祀烧香和日常生活烧香。祭祀烧香发展到后来,无论敬神拜佛、供祖宗、敬各路鬼怪,都要烧香。且庙里要烧,家里也要烧。由于祭祀神灵日益成为烧香的主要作用,所以今人所谓烧香,主要是敬神拜佛。
佛教诞生以后,便以烧香用于迎请、供养佛菩萨之行事中。佛典中有很多经文都说明了在迎佛仪礼中有烧香之礼。随着佛教传入*,印度的烧香*俗也传入*,并对*佛教与民间的烧香*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烧香的种类很多,并随着佛教发展时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因为在佛家看来,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和目的在于表达对佛祖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俱足,心想事成。在烧香人看来,可以通过烧香与神灵心灵相通,将自己的心愿传达给佛祖,使自己心想事成。因此,在佛家又有“香为佛使”之说,即香能通达人之信心于佛,犹如佛之使者,故称为佛使。
文化渊源
烧头香从形成到现在依旧传承不衰,在*已成为一个特定*俗,并在一些节日尤其是春节十分流行,这与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宗教心理有很大关系。
梁漱溟先生在《*文化要义》中说:“*人宗教意味淡薄,*文化缺乏宗教。”季羡林先生也曾说:“汉族不能算宗教性很强的'民族。”然而在*却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不管是佛教的菩萨,还是道教的玉皇大帝,不论是自家的灶王爷,还是村口的土地公,都是老百姓崇拜的对象,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极其少见的。可以说,*人的心中不是没有宗教,而是在他们心中,佛教、道教及民间宗教的神灵都是一回事,他们常常模糊对待,不去区别,也不想去分别,只要能保佑自己,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不管是哪路神仙都要礼敬到。所以国人的宗教信仰往往不是出于对崇拜对象的虔诚信奉和超自然力量的真挚信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世俗功利目的。对此,费孝通先生有言:“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消除灾祸。我们的祭祀有些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对我们的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这段精妙的描述十分敏锐地击中了*人敬神拜佛的深层心理。信众认为,除夕烧头香,可以得到*安顺利的一年,这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心理慰藉。
烧头香一是可以表现信众的虔诚,二则会为信众带来好运和福气,使他们的心愿及早传达给神灵,实现自己的愿望,得到神灵的极大保佑。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追求好运和吉利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发展演变
烧头香是随着烧香*俗的盛行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其最早记载,可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记载了农历六月初六唐时人崔府君生日时,民众在京城中的崔府君庙祭祀他的情况。从“在庙止宿,夜五更争烧头炉香”,可以看到人们对神的虔诚和敬仰,也可以据此推测,烧头香在宋以前就应该比较流行。同时还表明了在宋代,烧头香主要是在道教或民间信仰的道场中。所以烧头香很可能最先出现在世俗或道家的神灵崇拜中,它应该属于一种民间信仰*俗。
宋代《异闻总录》记载的韩元英因未烧到头香而卒的故事,及元人郑廷玉杂剧《看钱奴》中周荣祖夫妇烧头香而得到了儿子的消息并找回了属于自己家的财宝的故事,都反映了民间信众认为,烧头香不仅能表现一个信徒的虔诚,还可以将自己的心愿第一个传达给神灵,使神灵能够感应,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然有些人烧头香是因为他做了亏心事,期盼通过烧头香来祈求神灵的护佑。
佛典中也有“头香”一词,不过其含义却是一种香的名称,如牛头香等,但关于烧头香的记载很少。烧头香的*俗,后来渗透到佛教寺院,这应该和佛教的*化是分不开的,因为许多*本有的*俗都渗透到了佛教信仰当中。而现在的烧头香中又以除夕之夜抢烧农历新年头香为主。*年来,各地佛寺还相继拍卖第一炷香的进香权,盛况空前。今人黄宗英《小木屋》也有言:“都说烧头香的人有福了”,并在文中记载了除夕烧头香的盛况。
*古代民间艺术之冰灯介绍
民间艺术是指由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艺术训练,但掌握了既定传统风格和技艺的普通老百姓所制作的艺术、手工艺和装饰性装饰物。一个国家或地区均可能产生出一种典型的民间艺术。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民间艺术之冰灯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冰灯是我国北方冬季民间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历史较早,并且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古代民间艺术之冰灯
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黑龙江可以说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传说在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原上,人们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悠然自得地喂马和捕鱼,他们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用冰做成的灯笼。这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里便有了不灭的灯盏,冰灯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后来,每逢新春佳节和上元之夜,人们又把它加以装饰,而成为供人观赏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清代《黑龙江外纪》里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其时,冰灯在南方一些地方也相继出现过。乾隆、嘉庆年间,四川诗人张问陶曾写过一首专门描写冰灯的诗,题名就叫《冰灯》,诗云:“黑夜有炎凉,冰灯吐焰长。照来消热念,凿处漏寒光。影湿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萤囊。”南京诗人金德荣在被谪戍新疆巴里坤时,在其古风长诗《巴里坤冰灯歌》中也咏叹道:“雪山高与天山接,上有万古不化雪。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搏为冰。以矾入冰冰不化,以烛照冰光四射。五里之内尽通明,半月能教天不夜。元夕月轮照碧空,大千人入水晶宫......”
哈尔滨是*冰雪艺术的摇篮,哈尔滨冰灯驰名中外,饮誉华夏。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轰动全城,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至今许多老哈尔滨人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冰灯游园会。当时就有人即兴作词,来形容这“万人空巷,盛极一时”的今古奇观:“灯节,灯节,玉树冰灯明月。人山人海兴浓,园北园南烛红。红烛,红烛,普照万民同乐。”
冰灯是黑土地的特产,是龙江人的骄傲。从盆制冰景到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冰灯游园会,哈尔滨冰灯艺术日趋成熟,它的影响和辐射早已使其驰名世界,风靡海内外。1985年,勤劳智慧的冰城人民进一步挖掘冰雪热能,开发冰雪资源,以蜚声中外的冰灯游园会为中心,推出了以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经贸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节,把让人畏惧的冰雪变成了宝贵的自然资源,给冰城之冬增添了盎然的春意。以后每年的1月5日,便成为哈尔滨人民特有的地方性传统节日,北方人改变了足不出户的“猫冬”*惯,开始参加各种冰雪活动,哈尔滨之冬不再寂寞,哈尔滨的冬天热了起来。
古代的冰灯制作,也是很讲究技巧的。所用原料,有冰,也有雪,为了延长展出寿命,有的还“以矾入冰”或“以矾水淋雪成冰”,使做出的冰灯“至二三月间方解”。至于制作的`形状,更是千姿百态,呈奇献巧。《国朝金陵诗征》中写新疆巴里坤的冰灯“广长十余丈,其内山原、楼阁、玉屏、石壁、几案、人物悉搏冰为之,照以烛。”《吉林纪事记》记载当地的冰灯是“镂八仙、观音等象于薄片,裁以作灯,夜燃烛放光,几如刻楮之乱真,其巧诚为不可思议”。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冰灯要远比这复杂的多,它是以冰为载体,集园林、建筑、雕刻、绘画、舞美、文学乃至音乐,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独特的冰雪造园艺术,同时应用、声色、光、形、电、动等现代科技,创造出玲珑剔透.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他融合了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外建筑和民俗风情等广阔领域里的文化,是世界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绚丽的奇葩。
冰灯的制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冬季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里,先从松花江里造出可塑性强、抗压强度与一般材料相差无几的坚冰,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用电据破成不同规格的冰料,再用木工使用的刨子、扁铲等工具加工成冰砖或冰配件,以水为粘合剂,制造出巍峨的冰建筑和精巧的工艺品造型,晶莹的冰雕就这样诞生了。
*经典民间谚语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谚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谚语是老百姓的智慧结晶。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谚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民间谚语,欢迎阅读与收藏。
1、庄稼不让时,船家不让风。
2、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无事嫌夜长,有事嫌日短。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6、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
7、三月八,去种瓜。
8、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9、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1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1、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12、有志漂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13、吸不张口,呼不闭口。
14、在家不理人,出外没人理。
15、食鱼要肥,食肉要瘦。
16、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1、人帕老来穷,谷怕午时风。
2、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3、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4、积善成名,积恶灭身。
5、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6、人非圣贤,孰能无错。
7、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8、预防伤风和感冒,当心着凉最重要。
9、路逢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10、水火不能同炉。
11、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12、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
13、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4、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15、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上联:一林红杏
下联:满树碧桃
上联:桃李成蹊径
下联:江山入画图
上联:琴书多古意
下联:园林无俗情
上联:芳草斜阳外
下联:落花流水间
上联:水色山光皆画本
下联:花香鸟语尽诗情
上联:奇石尽含千古秀
下联:异花常占四时春
上联:半窗月落梅无影
下联:三径风来竹有声
上联:园中草木春无数
下联:湖上山林画不如
上联:树影不随明月去
下联:荷香时与好风来
上联:半点红尘飞不到
下联:一林清气静宜人
上联:剪月裁云好花四季
下联:穿林叠石流水一湾
上联:长桥卧波新亭延月
下联:荷香醉客柳色迷人
上联:翠竹苍松六月秋风凉枕簟
下联:奇花异卉四时春气蔼楼台
上联:沿阶花木着奇观一亭春色
下联:*水楼台多幻影满院清风
上联:引水挹山光蔚一片赤城霞气
下联:开帘供野趣裁四时玄圃仙花
上联:槛外风光不古不今图画
下联:窗前鸟语非丝非竹笙簧
上联:竹杖敲苔倚窗小梅索句
下联:帘波侵笋闭门明月关心
上联:桂香清院落
下联:梅影小窗纱
上联:户牖观天地
下联:诗书见古今
上联:琴清鹤自舞
下联:花笑鸟当歌
上联:结宇依青嶂
下联:当轩暗绿筠
上联:莫放春秋佳日去
下联:最难风雨故人来
上联:林亭以外无闲事
下联:天地之间一快人
上联:轻硏竹露裁唐句
下联:细嚼梅花读汉书
上联:竹荫遮几琴书润
下联:花气熏窗笔砚香
上联:参禅常入定
短的民间传说的古诗 民间流传可以唱的古诗 广为流传的民间古诗 带有民间传说的古诗 关于民间传说的古诗 民间传统文化的古诗 关于民间风俗及传说的古诗 关于民间传说的古诗200首 古代民间流传的古诗词 写民间的古诗 有关民间传说的故事及古诗 民间故事白蛇传的古诗 霜的民间古诗 描写民间传统故事的古诗 关于民间传说的古诗佳句 和民间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形容民间传统工艺的古诗 描写民间传说故事的古诗 民间*俗的古诗 唐朝的民间古诗 民间游戏的古诗 民间节日的古诗 民间传说古诗蚊子的来历 民间疫情的古诗 民间苦难的古诗 好听的民间古诗 民间的打春古诗 民间的歌谣古诗 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的古诗 三峡和长江的民间传说古诗
关于除夕的诗句大全 除夕的民间俗语有哪些?_关于除夕的古诗句 民间广为流传的搞笑歇后语 民间笑话 关于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的诗句有哪些 祭先烈的诗歌《丰碑在民间》 民间*俗头柱香 民间婚联集锦 龙的历史及民间传说 *民间舞与古典舞的关系 民间护肤秘方 *古代民间艺术之冰灯介绍 民间的谜语 民间谚语大全 民间的谚语大全 关于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春节民间传统来历传说 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与传承论文 *经典民间谚语 民间传统的歇后语大全 民间借贷清偿 关于除夕的诗句大全 除夕的民间俗语有哪些?_关于除夕的古诗句 民间广为流传的搞笑歇后语 中国民间传说的故事20个(民间神话故事传说大全) 民间趣味的对联 民间的对联 关心民间疾苦诗句 春分的民间风俗和诗句 民间智慧格言 民间谚语大全 团结的民间谚语
描写有智慧的诗词 描写桃花的古诗词精选 描写时光飞逝的古诗 人物描写好词好句好段 关于描写季节的诗词 描写幸福生活的古诗 描写果实的古诗词 描写爱情浪漫的散文诗 描写白洋淀景色诗 描写亭台楼阁的古诗词 描写山楂花的古诗 描写山川的古诗词 描写小女孩的诗词 描写秋意的诗词 描写森林景色的古诗 描写秋山的诗词 关于描写老师的诗歌 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诗 描写蔷薇的古诗词 描写兔子的诗词 描写青花瓷的古诗 描写儿童可爱的古诗 描写闲暇时光的古诗词 描写家庭幸福的诗歌 描写校园风景的古诗 描写海峡**的诗词 李白描写飞舟过峡的诗 描写酷暑难耐的古诗 描写大学生活的诗歌 人物描写句段 描写草原的儿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