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 >

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

关于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描写老师形象的古诗句

  • 老师
  • 描写老师形象的古诗句

      导语: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描写老师形象的.古诗句,欢迎阅读!

      1、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白居易

      2、师住稽亭高处寺,斜廊曲阁倚云开。——张籍《送稽亭山寺僧》

      3、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4、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李白《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5、闻道谿阴山水好,师行一一遍经过。——张籍《送僧往金州》

      6、玉壶存冰心——冰心《冰心》

      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郑燮

      8、欲求贤才栋梁,天空陆地海洋。半世东奔西忙,今又远航,路遥山高水长。——佚名《天净沙六首·源远流长图》

      9、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10、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佚名《对联》

      11、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刘商《酬问师》

      12、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佚名《天净沙六首·王本成》

      1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4、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佚名《新竹》

      15、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杜牧《雪中书怀》

      16、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17、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杜甫《野老》

      18、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9、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20、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21、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佚名《板书有感》

      22、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23、为国为家为民,风吹日晒雨淋。碧海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相伴一生追寻。——佚名《天净沙六首·回澜阁》

      2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5、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2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7、圣人无常师。——韩愈

      28、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白居易《远师》

      29、德高鸿儒博学,望重英雄豪杰。天时地利人和,用笔如魔,令人拍案叫绝。——佚名《天净沙六首·老师匡焕学》

      30、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佚名《七绝·师恩难忘》

      31、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32、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33、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郑燮《新竹》

      34、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35、一似梦瑶台,心知玉女来。笙歌人杳渺,花影月徘徊。笑我闲三径,思君赋七哀。流觞与红叶,酒不胜杯。——佚名《一似梦瑶台》

      3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37、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挥洒旷世奇才,重上瑶台,天地为之惊骇。——佚名《天净沙六首·逸仙图》

      3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39、为人堂堂正正,做事磊落光明。汇集四方英雄,师出有名,天下任我纵横。——佚名《天净沙六首·管仲图》

      4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41、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42、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4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44、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4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6、蹇蹇三事,师师百僚。——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公卿第八》

      47、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杜牧《雪中书怀》

      4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9、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联。——韩愈《送灵师》

[阅读全文]...
  • 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 文学
  • 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几类:

      一、怀才不遇、豪放洒脱的形象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抒发了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旷世情怀。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二、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这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三、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四、爱民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五、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抒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六、奋发进取的形象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充分表达了年轻时杜甫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旷达胸怀。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一种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表现了李白傲视权贵、豪放不羁的性格。除了李白之外,唐代的罗隐、宋代的朱敦儒等,有时也表现出这种性格特征。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种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除杜甫外,代表性的诗人还有宋代的范仲淹、陆游,清代的郑板桥等。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是一种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这句诗展现的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代表性的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等。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一诗中,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了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泪来,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之心却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形象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罗隐、辛弃疾、陆游等。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这是一种矢志报国、愤慨愤世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时期,在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文人笔**现得特别明显。他们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非常鲜明。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反映的是友人送别、珍惜友谊的形象。这在古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都是这一形象的写照。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是一种羁旅天涯、思念故乡的形象。思乡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写思乡的诗词,俯拾皆是。张九龄的“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李靓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都是塑造思乡形象的名篇。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这是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很多边塞诗人的作品,都塑造了这一形象。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等,就是这一形象的代表。

      9.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除曹操的诗外,杜甫的《兵车行》也通过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这是一种爱恨情长的形象。以柳永、晏几道为代表,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或离别后的无限忧伤和绵绵情意,塑造爱恨情长的形象。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十种形象外,常见的还有一些闺怨诗中塑造的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的形象,一些豪放作品中塑造的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等。中学生掌握了这些形象,也就基本掌握了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全部。相信再遇到相关题目,定会游刃有余,手到擒来,捷报飞传。

[阅读全文]...
  • 木兰诗人物形象

  • 诗人
  • 木兰诗人物形象

      木兰诗里面有哪些人物形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木兰诗的人物形象,内容如下:

      人物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官厚禄而热爱和*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木兰诗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心理分析,替父从军的无奈、想家的苦恼、报国杀敌的雄心;

      2、动作分析:织布表现叹息,出征前后的匆忙急切、归来后的打扮喜悦;

      3、但求报国杀敌,不求立功封赏。

      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阅读全文]...
  • 花荣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花荣人物形象分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水浒传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里面的人物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花荣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花荣,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之首。原是清风寨副知寨,使一杆长枪,一张弓射遍天下无敌手,如西汉“飞将”李广,人称“小李广”。清风寨正知寨刘高陷害其挚友宋江,花荣得知后造反,大战黄信、秦明,解救宋江。花荣多次用神箭建立奇功,人赞“神臂将军”。英姿飒爽,眉目如画,是梁山第一美将军。受招安征方腊,箭射方腊国师“宝光如来”邓元觉。后花荣被封应天府兵马统制。后来他和吴用痛感奸臣当道,一起缢死在宋江墓前。 姓名:花荣

      梁山排名:九天罡:天英星

      职业:清风寨副知寨 (一文一武,他是武知寨)

      武器:雪山飞龙枪,天地日月弓,北斗七星箭(以弓为主)

      技能:冻神之刺,花吹雪之舞,星光四射

      性格:万夫不当之勇,正直、自信、儒雅、文秀、嫉恶如仇、忠心,重情重义。

      原著出场回目:第33回 (第22回第一次出现名字,32回再次出现名字,33回真人亮相)

      出身及 绰号:花荣,上梁山前为清风寨武知寨,少年将军,宋江的旧友。生得一双俊目,齿白唇红,眉飞入鬓,细腰乍臂,银盔银甲,善骑劣马,能开硬弓,掌中一条银枪,有着一身惊人的好武艺,射得一手好箭,能够百步穿杨,人们爱其武艺,把他比做汉朝的名将李广,因此,江湖上人送美誉“小李广”。

      结局:花荣自上梁山后屡立战功,被称为“神臂将”“银*”,梁山好汉受招安后,花荣随宋江*定了辽国、田虎、王庆、方腊,其间,多次大显神威,枪挑箭射,威风八面。他曾在盖州城下,连射田虎部下大将方琼、张翔、杨端等数人,被称为“神箭将军”,敌军闻之丧胆;大战睦州时,阵前一箭射死方腊手下国师邓元觉立下大功。*南归京后被授予应天府兵马都统制。宋江受蔡、高、童、杨四奸陷害饮鸩而亡后,花荣、吴用闻讯赶至蓼儿洼,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场,双双自缢,赴义而亡。

      有关的章回:

      033 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

      035 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

      “小李广”花荣花荣是“及时雨”宋江的好友,清风寨副知寨,射得一手好箭。宋江怒杀阎婆惜后来投奔花荣,于路在清风山救了被“矮脚虎”王英掳上山的清风寨知寨刘高之妻。不料刘高妻恩将仇报,在元夜观灯时唆使其夫将宋江抓住拷打;花荣大怒,抢回宋江并显神箭风威吓跑刘高军士;刘高告上青州,知府派都监“镇三山”黄信来假做调解,将花荣擒拿,与宋江一并押解青州,路上为清风山好汉燕顺、王英、郑天寿救下,并杀了刘高。黄信逃回清风寨写信求救,知府命本州兵马总管“霹雳火”秦明带兵征剿清风山,花荣出阵与秦明大战,箭射秦明盔缨,后宋江设计收降秦明,花荣、黄信与清风山人马一同投奔了梁山。

      众人路过对影山,恰逢吕方、郭盛比武,两枝画戟上的豹尾彩绦纠结不开,花荣一箭射去分开两戟,艺惊众人;上梁山后晁盖闻之不信,恰好天边有雁群飞过,花荣说要射第三只雁的雁头,弓开之处,弦响雁落,从此,满山之人无一不敬佩花荣。花荣上梁山后为多次用神箭建立奇功,人赞“神臂将军”、“银*”。他英姿飒爽,眉目如画,是梁山第一美将军。

      梁山受招安后,花荣随宋江*定了辽国、田虎、王庆、方腊。他曾在盖州城下,连射田虎部下大将方琼、张翔、杨端等数人,敌军闻之丧胆;大战睦州时,阵前一箭射死方腊国师“宝光如来”邓元觉。花荣因功被封为应天府兵马统制。后来他和吴用得知宋江、李逵死讯,痛感奸臣当道,一起缢死在宋江墓前。

      花荣外貌

      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人称小李广,将种是花荣。

      由此可见,齿白唇红,面如冠玉的花荣,论相貌堪比潘安宋玉,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用现代审美标准来说,真是要脸蛋有脸蛋,要身材有身材。

      小李广花荣不仅相貌出色,身手也相当了得!作为将门虎子,名门之后,官拜清风寨副知寨,枪法出神入化,罕有匹敌。当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神箭绝学,弓开满月,箭去流星,乱军之中取敌首级如探囊取物,己方“花荣施射”,敌方“花容失色”! 花荣的神箭绝学应该是水浒中最出色的武学技术了,很多人都对他“梁山泊射雁”、“祝家庄灭灯”两番经典出手念念不忘。“梁山泊射雁”一举奠定花荣在梁山排位上的座次,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一战成名,人送外号“神臂将军”!而在奠定宋老大梁山地位的关键一战“攻打祝家庄”战役中,要不是花荣将敌方侦察红灯一箭射落,梁山好汉早已全军覆没,哪里轮到后来宋黑厮这般耀武扬威?

      在梁山大大小小*百战中,小李广就是一面旗帜,一种无形的震慑力量。两军相遇,双方主将倘若势均力敌,如果其中一方突施冷箭,往往能够做到一击必杀!小李广大名满江湖,绝非浪得虚名之辈!所以我们看到,方腊手下大将“小养由基”庞万春(也是个神箭手),对于梁山好汉向来以“草寇”冠之,然而对于花荣,却也不敢大意“我听得你这厮伙里,有个甚么小李广花荣,着他出来,和我比箭。”这正是一种高手寂寞、英雄相惜的心理在作怪。

      宋江最贴心的心腹除了李逵,便是他花荣。李逵是在江州以十两银子收购的死士,花荣为何和宋江交情这般铁杆,小说中却未曾详细交代,只是简略说两人一直是朋友。

      清风寨里走出的那个少年军官,拖住宋江便拜。 那人生得如何?但见:

      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人称小李广,将种是花荣。

      通过这段描写,可以想象出一位容貌俊朗、身材矫健的英姿少年。金圣叹水浒批语:“看他写花荣,文秀之极”,因称花荣为“翩翩儒将”。花荣的第一次出场乃是出自宋江之口,宋江杀了阎婆惜,要找个地方避难,宋江考虑了三个去处:“一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二乃青州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此是宋江随口提及清风寨小李广花荣。“清风寨”“小李广”“花荣”三词组合,气象不同。“清风寨”给人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之感,如沐好风,如临好水。寨名包含深意。“小李广”之号更是别具威风,“花荣”之名亦露生机蓬勃富贵之气。

      这样一位帅哥,和水浒头子宋江关系也不一般。不然,宋江避难之时,也不会把花荣处列在第二。再是,宋江到清风寨里,和花荣相见礼毕,花荣又“唤出浑家崔氏,来拜伯伯。拜罢,又叫妹子出来拜了哥哥”。

      花荣的容貌出众,谈吐也甚有学养。与宋江相见之时,一番告白便可见端的:“自从别了兄长,屈指又是五六年矣,常常会想今日天赐,幸得哥哥到此相见一面,大慰*生。”读到这里,忍不住便会想起李逵的“粗”,动不动一个“鸟”字不离口。花荣的谈吐毫无文人酸气。但若认为花荣只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知寨,那又大错特错了。

      清风寨正主刘高欲囚住宋江,解往京师问罪。大闹清风寨则又显示出了花荣英武豪爽的一面。花荣得知刘高囚了哥哥宋江,先是致书:

      花荣拜上僚兄相公座前:所有薄亲刘丈,*日从济州来,因看灯火,误犯尊威,万乞情怒放免,自当造谢。草字不恭,烦乞明察不宣。

      书信文辞典雅,可见花荣虽为武将,却也具有文人的儒雅之性。但作为清风寨正知寨,文官刘高却是个蛮横无礼的假斯文。

      刘高看过花荣的信后,一把将书扯得粉碎,并大骂“花荣这斯无礼”一文一武,对比鲜明。

      花荣与宋江感情之深,与其他好汉不同。在救宋江时,花荣曾失声叫道:“苦了哥哥!快备我的马来!”救出宋江后,花荣又向宋江致歉:“小弟误了哥哥,受此之苦!”几声“哥哥”,发自肺腑,令人感动。除了李逵外,花荣的赤胆忠心是无人可比的。

      花荣在大闹清风寨之时,也充分显露了他令人钦佩的一面。连-发两箭,一中左门神的骨朵头,一中右门神头盔上的朱缨,令对手胆颤心惊。这是花荣第一次施展他的神箭手。第二次是吕方和郭盛相争时,花荣一箭射断绒绦,化干戈为玉帛。第三次梁山射雁,这是最精彩的一幕。

      众人俱夸花荣神技,晁天王有不信之意。于是花荣扬言说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颅,结果此雁果然中箭而落,令众好汉又惊又喜。这一箭的功效可不小,对于花荣自己,奠定了在梁山好汉中的大头领地位,对于哥哥宋江来说,作为宋江的生死兄弟,有这般超人的本领,宋江的领导位子也会是越做越稳吧。

      他集勇气智慧于一身,讲义气对宋江忠心耿耿。最重要的是他身手不凡,且拥有“百步穿杨”的绝技。

      在《水浒传》中,花荣第一次出现,是在宋江来到清风寨时。当时,宋江见到花荣时看见的是“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身上战袍金翠绣,腰间玉带嵌山犀。渗青巾帻双环小,文武花靴披绿低”这么一副英俊潇洒的模样。从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花荣是一表人才。

      花荣可不只是个外形英俊的“绣花枕头”,他还拥有过人的'胆识。

      而说道花荣的“勇”,那就表现在他大闹清风寨这个故事上。当时的花荣作为清风镇的武知寨(即现在的副镇长),为了为大哥宋江报仇,竟杀了正知寨刘高,惹来了极大的罪名,但他却无所畏惧。这便显示出了他的勇敢。

      光有勇可不行,英雄好汉当然还要有“智”。

      而说道花荣的“智”,那便是他在清风山大战秦明的一仗。当时,花荣在白天与秦明大战了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之后,想到了智取。于是他就抓住了秦明性急的弱点,把他引上清风山,并在半夜多次骚扰秦明军,造成秦明实在无法忍耐,结果一路追到山上一条河中,花荣便在上游放大水,最后把秦明军500多人淹死大半,而后又设陷阱生擒秦明。在这件事中,我们又看到了花荣的机智。

      在梁山好汉心中,“义气”是排第一位的。

      再说道了花荣讲义气,就是上文中所说的“大闹清风寨”,他为了报宋江被诬陷被捕的仇,竟不顾自身安危,到刘高府中劫人。而且正是因为救宋江而被朝廷逼上绝路,只好上梁山“落草”。还有在最后,他在受了宋江托梦之后,和吴用一起在宋江坟边上吊而死,一起陪伴“哥哥”。这可以看出了花容讲义气,而且为朋友奋不顾身。

      最后就是要说说他的身手不凡,首先是他具有超凡的武艺,这可以在上文中与秦明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就看得出来。

      而我最喜欢他的也就是他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书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有许多,这里我就说几个“经典”的:

      第一,就是他在家中,向追兵展示自己的箭术。在室内,他用两箭,一箭射在门神(门上的贴画)的骨朵(即门神的武器,有点像流星锤)上,而另一箭则射在门神的头盔上的朱缨上,结果是双双命中,吓得那些军士撒腿就跑。

      第二,就是他在投奔梁山路上的对影山,见到吕方正与郭盛在用戟打斗,结果两戟的绒绦缠在了一起,这是花荣拈弓搭箭,一箭将远处的绒绦给射断。

      第三,他在上了梁山后,向中将展示自己箭术。而这时正好有一队“八”字型的大雁从空中经过,他便说要射第三只大雁的头,于是“花荣搭上箭,拽满弓,觑得亲切,望空中只一箭射去”,结果是“正中目标”,让众人大惊。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鹊画弓弯开秋月,雕翎箭发迸寒星。塞雁排空,八字纵横不乱;将军拈箭,一发端的不差。孤影向云中倒坠,数声在草内哀鸣。血模糊半涴绿梢翎,大寨下众人齐喝彩。”

      第四,他在祝家庄一战中,一箭射下了远处树上祝家军用来作攻击信号的灯笼,使得敌人乱了阵脚,也让自己得以脱身。

      看来他的箭术也和《魔戒》当中的那个精灵射手莱戈拉斯有的比啦。而且比《三国演义》中吕布的“辕门射戟”要强的多啊……

      总的来说,在《水浒传》中,作者对花荣的评价是很高的,不仅是他的外形和武艺,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和义气,这些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阅读全文]...
  • 范进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范进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出自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是书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范进生于白庙村的贫穷家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范进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范进人物形象分析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这样的典型。

      俄国19世纪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何谓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典型既是一个人,又是很多人,就是说:是这样一种人物描写:在他身上包括了很多人,包括了那体现同一概念的一整个范畴的人们。”

      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他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作者这样写范进中举前的生活状态:“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话写尽了范进家境的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更凸现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疯狂追求。

      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喜极而疯。作者分4层展示范进因喜而疯的过程: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第四层写疯走上集。“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升,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5年的折磨摧残,35年的忍辱偷生,35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

      范进的简介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 。

      越剧《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形象

      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原文:“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好”,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中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

      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正好体现了范进“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和各名流趋炎附势的嘴脸。

      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儒林外史》的范进为何叫范进?

      据推测,“范”字字面意思为“模子”,而“进”则译为“进士”

      作者本意则大概是:想得到“进士”身份的“模子”了[1]

      【范进】

      范进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分析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所处时代:

      范进生活在清朝初年,清王朝正处在上升时期,封建制度充分发展,长达千年的科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考热”中,所以在胡屠户的眼中,张乡绅是天上的文曲星,在众人的眼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范进患的是富贵病,没有一个人敢说它是疯子。比较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那里面还有一个小男孩站出来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呢。可以说中举的毒瘤漫及各个阶层,成为不治顽症,所以他的疯本不足为怪。

      2、社会地位:

      他出身低微,既贫且寒,穷得揭不开锅,借钱赶考不成,反遭胡屠户的一顿臭骂。

      3、人物本性:

      激疑: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为什么却还说“岳父见教的是”?范进为何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买鸡?明确:这说明范进“人心本善”,不纵恶,不隐丑。范进对岳丈的“教诲”,唯唯连声,穷秀才卖鸡也能招摇过市,不过“草民”一个。可见,中举前的范进懦弱猥琐,甘蒙屈辱,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4、人生追求:

      范进一心想做个读书人。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里,读书是他惟一通达“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独木桥。所以,范进读书几十载,久经科场,老大不悔,用他岳丈的话意则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然而痴心不改,还想混个天鹅屁吃。当然,和社会的大风气一样,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茅棚生辉。所以,中举成了他唯一的心思。

      5、劳动本领:

      由于四体不勤,鄙视劳动,范进不会营生。他家几十年“猪油不曾吃过两三回”,最后落到卖鸡换盐的地步。

      6、神情举止:

      范进的命运戏剧性地改变,邻居飞跑到集市报信,他将信将疑。回到家,耳闻目睹之后,乐极生悲,“一跤跌倒”,“不省人事”,等几口水灌将过来,又拍又笑,又跑又跳,喜极而疯。一向沉默寡言的他,一路高歌:“噫!好!我中了!“几十年的怨气,似乎要在这一刻中爆发。然而范进毕竟是一根老油条,张乡绅攀附道贺,他拿腔作调,说什么“久仰”,道什么“晚生”,还胡诌出个“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由此可见,几十年来,他学识未长,却熏染出了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范进的言行极富个性化色彩,但透射出丝丝悲凉阴沉的气氛,有如地狱鬼声。纵观他的悲喜剧,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个灵魂扭曲的读书人正举着科举大旗,在众人的蛊感下跳着变形的原始人舞。

      7、命运归宿:

      范进从二十岁开始便“矢志不渝”,虽屡试屡败,却能屡败屡试,死不甘心,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让胡屠户刮目相看,让众邻居忙前忙后,备受敬重。以前委屈求全、逆来顺受的一介书生,摇身一变而成为了精神领袖。

      8、内心状态:

      范进的一生,没有过多的精神负债,可以说他“单纯“得固执。他可以不顾家,不顾众人的颜面,当一辈子的老童生,他只在乎一件事──中举。他早已熟悉了那一套不知在心中重复过多少遍的官腔,一旦中举,他老谋深算,伶牙俐齿,一切应酬自如,再也不是以前点头哈腰,半晌放不出个屁来的范进。

      【胡屠户】

      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对比分析:

      对范进前后态度的变化

      中举前 中举后 长相 尖嘴猴腮 体面的相貌 名份 癞蛤蟆、烂忠厚没用的人 文曲星、天上的星宿 称呼 现世宝 贤婿老爷、姑老爷 学问 中相公的文章是宗师舍与的 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经济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 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稀罕。 神态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行为 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手早颤起来。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嫁女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贺礼 中秀才: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中举人: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年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对范进母亲前后态度的变化

      中举前 中举后

      称呼 老娘 老太太

      其他细节性描写:

      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范进又谢了邻居。正待坐下,早看见一个体面的管家,手里拿着一个大红全帖,飞跑了进来:“张老爷来拜新中的范老爷。”说毕,轿子已是到了门口。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邻居各自散了。……胡屠户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

      【张静斋】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在胡屠户眼里,张静斋是方面大耳,是天上的星宿,有万贯家私,家里的银子比皇帝家还要多,是有脸面的人。张老爷来拜新贵范老爷,众乡邻都散去了,膀大腰圆的胡屠户也躲起来不敢出来。这说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旦中举,便成为人上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迅速攀升。

      从张静斋的表现看,范进中举前,他“一向有失亲*”。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他当天就来拉拢,开口“世先生”,闭口“亲弟兄”,竟然将八竿子打不着的范进称为“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目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作者轻轻的几笔勾勒,张静斋丑陋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便可见一斑。

[阅读全文]...
  • 形容形象良好的诗词

  • 形容形象良好的诗词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形容形象良好的诗词,欢迎阅读参考!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阅读全文]...
  • 觉慧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觉慧人物形象分析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 此,他积极投身*,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觉慧人物形象分析。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觉慧,高家三少爷。他是深受作者偏爱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开朗进步的新青年,有着大哥觉新的聪明和软弱,也有着二哥觉民的激情和冷静。在死气沉沉、乌云密布的高家,他犹如一道耀眼的亮光。他是一个幼稚单纯的叛逆者,更是一个情窦初开、向往美好爱情的理想主义者。婢女鸣凤的出现奠定了觉慧悲剧爱情的基调.觉慧形象之所以有血有肉,就在于他的不完美,在于他的矛盾性。“那就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

      五四”新思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给了他们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觉慧便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热心办刊物(《黎明周报》),宣传进步思想。

      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

      小说《家》是巴金现实主义长篇巨制的代表作。小说写于 1931年,小说从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扬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作者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表达对封建专制的愤恨;二是为青年一代的呼吁。

      小说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纯洁、刚烈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芳;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以及接受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等,大胆争取个性**,敢于反抗封建统制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小说着重刻画了觉新这个封建大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的悲剧典型。本文试分析高觉新、高觉慧的性格和命运的典型意义 。

      一、生活环境对他们思想和性格的影响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子长孙,由于*家庭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长子长孙是其一家的正统继承人。所以觉新的命运在他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他就不得不遵循封建传统思想所框定的原则,以孝为先。由于专制家庭的熏陶和以“孝”字为中心的长期毒害,高觉新从小就养成了一种懦弱顺从的思想性格。所以对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是忍让顺从,从不敢“说一句反抗的话”。觉新的思想和性格都是被长辈所左右的,觉新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他不能按自己的思想办事。他有什么愿望和要求,没有人需要知道。在过早地成亲,父亲又过早地死去之后,他秉承父亲的遗愿,为了保护自己这一房的利益,小心翼翼地在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和卑琐的事务中到处周旋,接受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压力,扮演着人生悲剧的角色。由此,现实和理想就出现了尖锐的冲突,并造成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

      高觉慧是高家长房的幼子,这就决定了他有更多的周旋空间,对封建礼法的影响较浅,但做事趋于情绪化。觉慧是在不段克服旧思想的斗争中变化成长的,使我们觉得他是一个有着复感情的,有血有肉的,带有各种烙印,多方特征的真实的人,和一个丫头的爱情是出于“高尚”的思想;抛开了这个少女是出于“自尊心”。实际上,左右觉慧行为的常常是个人的,这就不难看出觉慧的思想行为的矛盾和软弱来。

      二、从新思想中他们吸取了“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

      高觉新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晰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但是他从中采取的是“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他信奉这样的主义,是因为这样的主义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又能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而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他“读新书,过旧式生活”在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仍然留恋旧家庭,思想和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

      高觉新接受了新思潮和新教育的影响。在洋学堂中,在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觉新在高家最早觉醒过来,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在社会上以反抗旧制度为主要任务,写批判文章,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中。他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嫉恶如仇。大胆叛逆,追求光明。但他又有“幼稚”的一面,发现在对所反抗的敌人的腐朽性和人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地估计了个人的反抗作用。在不断克服旧思想的斗争中变化,觉慧坚决反对大哥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五四新思潮给他们的思想,性格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三、从他们对人的态度及表现看他们的性格

      (一)对长辈他们采取了“不抵抗主义”

      觉新由于专制家庭的熏陶和以“孝”字为中心的长期毒害。从小就养成了一种懦弱顺从的思想性格。对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他只是忍让顺从,从不敢“说一句反抗的话”。当他的梦想被打破时,“他不作声,只是低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顺从父亲的话。可是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头大哭,为了他的破灭的幻梦而哭。”而面对父亲用“拈阄”办法选来的姑娘时,觉新依然是顺从。“他不反抗,也不想反抗”。他只是“绝望地痛苦,为着所爱的少女痛苦,”封建长辈以“血光之灾为借口强迫瑞珏到外地分娩时,尽管他心中有多么的不愿意,但他,怕担当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屈从了长辈势力的威胁,结果瑞珏惨死郊外等。这些都表现了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也表现了他对封建制度和长辈的屈从。

      觉慧与祖父各自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因为觉慧在看祖父的时候他觉的那是一个时代的代表。而他和祖父之间的永远不能互相了解的,他们就像两个敌人。祖父给他的压迫,使他时刻想进行反抗。觉慧不想像大哥觉新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来抵抗爷爷给他安排的一切。然而当爷爷临终之后,他却带着一种悲哀的感情呼喊“爷爷”,出现一种因为祖孙之间的隔膜并未解决,也将永远不能解决的遗憾。他的遗憾是天真而幼稚的,其实他们之间的隔膜是根本无法解开的。觉慧是一个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高家的一个“异数”。他对封建礼教不妥协,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办事,对长辈的安排也持一种反抗的态度。他们,一个纯洁、真率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一个被封建礼教的制度所束缚,任何事都要按规定办,连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被整个封建腐朽势力所覆盖。

      (二)从对待感情看他们对传统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屈从

      觉新只是一味地遵循着封建家长给他决定的一切,包括婚姻、前途甚至人的命。面对婚姻,长辈用“拈阄”的办法给他选姑娘时;他只是点头,而放弃自己中意的梅芬娶一个自己并不中意的女子为妻。梅芬也因为他的选择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男子,不到一年便守了寡。瑞珏生产的日子*了,封建长辈以“血光之灾”为借口强迫瑞珏到城外分娩,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情天霹雳,但是他却*和地接受了。后来难产,她叫着觉新,要他*来,可是封建思想和懦弱顺从的性格如同两扇大门把他关在了外面。瑞珏死了,觉新终于明白了。其实,真正夺去他妻子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由于他性格的软弱、顺从、不抵抗主义断送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和他的青春、幸福、前途。

      觉慧对鸣凤的爱是充满矛盾的。他生活在那个腐朽,没有温暖,没有爱的家庭中,因为鸣凤的纯洁和美丽打动了他。所以他深深地爱着鸣凤。然而当他走到外面跟新朋友接触的时候,他觉得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春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他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追求是真诚和热烈的,胜过对一个纯洁少女的爱。在觉慧的脑子里鸣凤和“社会”战斗。鸣凤是孤立的,而且还有数个的礼教和高家全体家庭做她的敌人。所以鸣凤完全是失败的,所以最关键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放弃了鸣凤,所找的借口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姿产阶级的自尊心。“但爱情与事业不能两全,实际从这一点就可看出他思想和行为的矛盾和软弱性。

      四、他们性格的典型意义

      高觉新作为封建制度最忠实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他虽然受过正式教育,也接受过一点新思想。但他却按封建的生活准则来生活,从不敢违背。他为了这个家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希望不在自己手中败落。但他常常事与愿违。到最后只是落得一个悲剧的命运。在这部作品中,他是第一个值得同情的命运。我们应该理解他的懦弱与无抵抗的背后藏着的无可奈何。作品通过觉新这个人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阶级道德、专制制度的罪恶。

      觉新是封建大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他热情、纯洁、直率,他是高公馆的一个“异数”他第一个冲出家庭牢笼,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觉慧、觉新都是受到新思潮影响的居住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子弟,他们都如饥似渴地阅读新思潮的文章与作品、同情身边女子的不幸命运。这是他们性格的相同之处。

      他们性格的不同是:觉新作为家庭长子嫡孙,又背负了长房的责任,还有照顾妻子,孩子,自己的命运过早地由长辈所操控,还要应付家中矛盾与争夺,这就使他形成了“作揖主义”与“不抵抗主义”,关键时刻尽显软弱。结果是极端的矛盾痛苦与自身权益、幸福的彻底丧失。 觉慧是长房的幼子,这就决定了他有更多的周旋空间,对封建礼法与家庭的背叛程度更彻底。他相对受礼法的影响较浅,

      但做事趋于情绪化,有时候甚至有点不负责任(如鸣凤的投湖悲剧他要负相当道义上的责任!)他的大胆举动固然换来了二哥觉民与琴的婚姻自由,但却加深了大哥的痛苦。所以他在《家》的结局中离家出走到上海是必然,既是逃避封建家庭子女的义务,也是思想叛逆的必然产物。

      巴金塑造觉新与觉慧这两个人的典型意义在于,揭露封建礼法与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分析封建礼法与封建家庭趋于崩溃的必然历史事实,而且通过鸣凤、梅、瑞珏等鲜活生命的悲惨结局,号召青年彻底背叛乃至推翻这种在温情脉脉的外表下充满血腥的大家庭,而不是对他们抱有任何的幻想。同时也指出封建统治者“长遗长孙”的家业是不能长久的,是必然走向灭亡的。

[阅读全文]...
  • 周萍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周萍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周萍人物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萍是《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同样也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解析他的身份来解析造**物性格的家庭背景。进而分析他的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承担着故事发生的背景,即他是鲁侍萍的大儿子。在他的身上承载着上一代人的爱恨恩怨……他的身上有着周朴园对侍萍的歉疚,而对周萍编造了生身母亲已死的美丽谎言。而周朴园由于心内的歉疚不时表现的不忘旧情的一面恰巧造就了周萍的生活环境。在阴冷的家庭里也会不时的感到一丝丝温情。也由此他对父亲是敬重的。

      其次他是周朴园的长子,同时也在条件优越的家中长大,有着丰实的家庭背景。通常说来长子意味着更多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承担。他对于父亲有敬重的一面,所以当亲弟弟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来向周朴园谈判的`时候,周朴园对待心怀歉疚的次子显示出忍耐宽和的一面,而周萍却不能忍受鲁大海的咒骂和对父亲的粗俗,对鲁大海挥拳相向。而这也正好推动了故事的进程。

      再次他曾是后母蘩漪的情人,正因为他有前面提到过的对父亲的敬重,再加上他身为长子,长子身为子女中的领头羊,总是以唯命是听的形象成为服从命令的典型,大概总要成为家庭里的表率。而因此长子也成为家庭里最没有反叛精神的人,一如四世同堂里的大哥瑞宣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里的大哥觉新。而这两方面的原因恰恰造成他对于蘩漪只能是始乱终弃。他的家庭环境决定他不能彻底放开人类的本性去追求爱的渴望而是唯唯诺诺顾虑重重。所以对于年轻时和后母的风流韵事他潜意识里希望当做年轻不懂事,通过冷淡和远离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使自己的荒唐得到宽恕。而他对蘩漪曾有的温情是蘩漪所有的温暖,就像冷天出现的唯一的小火苗,所以她不会放弃……而在这方面他对父亲又是歉疚的,而对缠着自己不放的后母怨恨更加对于歉疚。所以他才会对蘩漪恶狠狠地说:“你怎么不去死。”

      同时,他又是四凤的情人,四凤可爱纯真善良,不管是不是因为蘩漪的紧紧纠缠,更加坚定了他对四凤的爱,还是他把爱寄托到了四凤身上,四凤成了他爱的转移,他对四凤的爱都是忠诚的。他对于四凤,敢于负责任,甚至为了她想要通过私奔大胆出逃,这些促成了他内心勇敢的一面。

      从而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知道周萍的人物形象。

      周萍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资本主义大家庭里的长子。他有着复杂的人物性格。既表现出懦弱无能有表现出阴冷阴鸷的一面。

      在与蘩漪的关系上,既表现出他玩世不恭,始乱终弃的富家公子性格,又表现出他唯唯诺诺,顾虑重重、软弱无能、又冷酷自私的特点。

      在与鲁大海的关系上,他既表现出对父亲的维护,又表现出对工人阶级的冷酷无情,打压报复的性格。

      在与四凤的关系上,又表现出深情款款,敢于负责的性格特点。

      周萍这个悲剧的人物,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色彩。当结局揭晓的那一刻,其内心的勇敢被羞愤代替,但他能诅咒什么,只能诅咒不可操纵的命运。最终在雷雨的夜晚,让自己走向终结。

[阅读全文]...
  • 鲁达人物形象分析

  • 鲁达人物形象分析

      鲁智深,原名鲁达,在渭州经略府任提辖官,他本应过着悠闲自得、舒适安逸的生活,为因路见不*,拔刀相助,帮助金翠莲父女,而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从此走上了流-亡江湖之路。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鲁达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

      鲁智深,原名鲁达,北宋年间关西人士,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第十三位。鲁达原是宋渭州经略使种师中帐下提辖官,生得身长八尺、腰阔十围、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为人性如烈火,好打抱不*,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避祸出走,后在五台山文殊寺出家为僧,因背上刺有花绣,故此江湖上人送绰号“花和尚”。

      1、人物生*

      鲁达本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当差,任经略府提辖。为救弱女子金翠莲,他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经金翠莲的丈夫赵员外介绍,鲁达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说偈赐名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

      他从此有了安身之处,隐姓埋名过起了日子。可鲁智深在寺中难守清规戒律,结果酒醉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只得让他去投东京汴梁大相国寺安身,临别赠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收服了附*的一伙泼皮。他在菜园中倒拔垂杨柳,并偶遇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豹子头”林冲,结为异姓兄弟。后来林冲遭太尉高俅陷害,被刺配沧州,鲁智深不放心,一路暗中保护。在野猪林,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冲性命,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下林冲,此后一直护送至沧州七十里外。鲁智深因而为高俅所迫,只得逃离大相国寺。

      鲁智深在江湖上漂泊,后与杨家将之后“青面兽”杨志、林冲之徒“操刀鬼”曹正等一起攻下青州二龙山宝珠寺,就此在二龙山落草为寇。后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聚义,又一同上了梁山。

      后来,宋江奉圣命征讨方腊起义军,大战乌龙岭。鲁智深追杀敌将夏侯成,却迷路入了深山;得一僧人指点,从缘缠井中解脱,生擒方腊,立下大功。宋江等凯旋时,夜宿杭州六和寺。鲁智深听得钱塘江潮信,心中顿悟,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谒语,沐浴更-衣,圆寂涅盘,留颂曰:“*生不修善果,只爱**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2、鲁智深性格分析

      2.1、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憎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鲁提辖在潘家酒楼吃酒时,听了金家父女对郑屠的控诉后,毫不犹豫地要去“打死了那厮”,被史进、李忠劝住后,马上从身上掏出五两多银子,又向史进借了十两银子一并交给金家父女作盘缠。回到住处后,仍不释怀,气得连“晚饭也不吃”。第二天还亲到客店中,将店小二痛打一顿,以使金家父女能够脱身。“拳打”镇关西时,采取不依不饶的态度,“应口”要打,“讨饶”更要打,三拳便将这个地方恶霸置于死地。本来,鲁提辖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无怨无仇,能如此这般,就充分显示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憎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特点的中心皆在一个“义”字。

      2.2、勇而有谋,胆大心细。

      鲁提辖在救助金家父女,惩治恶霸郑屠时,处处表现了这个性格特点:当详细了解金家父女的姓名住处及郑屠肉铺的地址后,虽气愤难当,却能权衡利弊,首先解救金家父女,使其脱身,并能考虑到他们缺少盘缠,将银子送给他们;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他们,一反*时的火暴脾气,竟然能“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拳打”郑屠,更显出他的智勇双全:先采用“激将法”,郑屠果然经不住“三激”,被他引到当街上,手执利器,造成持器行凶的口实,然后再当众质问“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使围观的人知道惩治郑屠是伸张正义,待到“拳打”时,本欲狠狠惩治,并非想把郑屠打死,面对这种意外情况,却能随机应变,故意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大骂着慢慢离去。这些情节皆表现了鲁提辖的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的性格特点。

      2.3、热忱率直,粗犷刚烈,兼有粗野。

      邀史进、李忠吃酒叙话,当酒保问他:“官人吃甚下饭”时,便不耐烦地说:“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顾来聒噪!”当听见隔壁阁子里有啼哭时,就摔碟子摔碗,并要酒保“你与我唤得他来”问个明白。听了金家父女的哭诉后,二话不说就要去“打死了那厮”,又送银相助等。这些都反映出鲁提辖对朋友热忱,办事直爽,性情刚烈粗犷,兼有粗野的性格特点。

      3、“侠”论鲁智深

      花和尚鲁智深是一部《水浒》中最具光彩的好汉。

      不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之一”,而只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是因为以在下的眼光来看,鲁智深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侠义精神的人。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笔下的武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标准,那么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鲁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选新派武侠小说的人物。

      再换一句话来说,就是:鲁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鲁智深,准确一点说那时还应叫鲁达,一出场便是“大踏步”地走来。仅这“大踏步”三字,就已预显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从他的身影在水浒世界里出现以后,从打死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楼上一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诉,便立即对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被两人一把抱住好歹劝住后,又慷慨资助金氏父女,当晚回到住处,“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这种人间鬼蜮的龌龊行径在他那慷慨卤莽而又阔大的心地里无疑激起了如火的义愤(这种义愤在其他好汉身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十分少见,他们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终于,他愤然而往打死镇关西,从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壮剧;直到上了梁山,去少华山欲与史进等人会合时,一旦闻听史进被华州太守捉入狱,又立即不顾武松等劝阻,毅然孤身深入险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这就是鲁智深,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关涉到他个人利害,而他无

      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拔刀相助。

      每当鲁智深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花和尚虽疾恶如仇,却从无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也没有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人”的个人行侠旅程里,从没见他的禅杖挥向无辜弱小,这在梁山众好汉中也属罕见。总之,这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纯正侠者胸怀的好汉,如果水浒世界里少了鲁智深,那么它在品格上将是一大降低。

      4、“佛”论鲁智深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饮酒吃肉,**放火,不受任何约束而终成正果,这正深合狂禅的精神,尤其是他大闹五台山那段,在人们眼中已成了一个旺盛苦闷而渴望自由张扬的生命寻求解脱的象征。

      另外,《水浒传》中的一些叙述,确实也提供了和狂禅联想到一起的思路,如第五十七回中,有一首鲁智深的出场诗: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

      臂负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心。

      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第九十回,宋江和鲁智深来见智真长老,长老一见鲁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数年,**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

      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杭州*寺坐化前,作偈道:“*生不修善果,只爱**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八回,宋江与鲁智深第一次相见时道:“江湖上义士甚称吾师清德,今日得识慈颜,*生甚幸。”“清德”“慈颜”云云,用在**放火的鲁智深身上未免可笑,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此处是宋江顺口掉文,但结合上引几段来看,说作者此处是有意嘲谑调侃也未尝不可,再进一步,从中读出狂禅意趣也未尝不可。

      (注:狂禅,南宗禅发展而来。反对任何清规戒律,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惊世骇俗,这些就是狂禅。狂禅,所有的外在束缚全没有了,心灵达到了空前的**,生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自由。)

      5、鲁智深小评

      他正义的赫怒,往往狙灭了罪恶(例如郑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们时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卖药和送行)和丑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抢亲),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们对人性生出真纯的信赖(如对智真长老总坦认过失,如和金翠莲可以相对久处而无避忌,如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浒赋给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荣,是鲁智深那种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远去,鲁智深寻思着坐守了两个时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后,他劝周通不要坏了刘太公养老送终、承继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对一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不吃它——这对人类苦难情状真诚入微的体悟,是《水浒》中真正用感觉来写的句子。这些琐细的动作,像是一阵和煦的微风熨贴地吹拂过受苦者的灼痛,这种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样映照着鲁智深巨大身影,让我们看见他额上广慈的縠皱。这一种救世的怜悯,原本是缔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动机,较之后来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义疏财”,鲁智深这种隐而不显的举动,才更触动了人心。水浒其实已经把最珍惜的笔单独保留给鲁智深了,每当他“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

      6、名人论鲁智深

      6.1、金圣叹论鲁智深

      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些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

      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6.2、李卓吾论鲁智深

      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率性不拘小节,是成佛作祖根基。

      此回文字(指大闹五台山)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般闭眼合掌的和尚,绝无成佛之理,外面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

      每读完一遍《水浒传》,我都会掩卷沉思。这部名著不但使我了解了当时北宋晚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真实史实,而且还塑造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读他们的事迹,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好象自己已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而这众多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各自的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花和尚鲁智深,有胆识有智勇的打虎英雄行者武松,心怀“忠义”的山东小吏人称急时雨的宋江,命途多舛的青面兽杨志,鲁莽纯真对不公*社会充满仇恨怒火的黑旋风李逵等众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

      但是,在众多人物形象中,我尤其欣赏的人物不是武松、宋江,也不是杨志、李逵,而是疾恶如仇、扶助弱小、见义勇为、好打抱不*的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原名鲁达,在渭州经略府任提辖官,他本应过着悠闲自得、舒适安逸的生活,为因路见不*,拔刀相助,帮助金翠莲父女,而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从此走上了流-亡江湖之路。

      从出场先后来看,继九纹龙史进之后,是花和尚鲁智深。以渭州经略府的提辖官到梁山泊头领,这便是鲁智深的性格发展逐渐完善的历史。鲁智深被-逼上梁山,不是由于现实对他个人的迫-害,而是恃强凌弱的统治集团横行霸道,他路见不*拔刀相助导致的结果。鲁智深虽是“粗卤”之人,可由于他有一身好武艺,统治者还需要他来帮护。他本来可以“逍遥自在”地做提辖官,然而,他却不能忍受他所生存的社会,对不合理的社会压迫他没有采取妥协的态度,而是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态度。他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是有极为突出的典型性。

      于是,当金氏哭诉“镇关西”强骗的暴行时,史进和李忠都无动于衷,但却激起了鲁智深的强烈反应,他立刻就要去打死那“腌脏泼才”,虽然当时被史、李二人三番五次的劝住,还是不肯干休,终于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走上流亡江湖之路。

      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但又两次酗酒大闹五台山,被智真长老遣往东京相国寺,在路上,遇到小霸王强娶刘太公的独生女,他又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大闹了桃花村;途经瓦罐寺,有两个道士为非作恶,他又拼杀了他们。

      后来,到了东京,与林冲相识结为至交,当他听说林冲娘子受了高衙内的欺辱,林冲还“不怕官,只怕管”,鲁智深却“怕他甚鸟”(第七回),终于大闹野猪林,到二龙山落草去了。

      鲁智深对封建朝庭的认识是明澈的深刻的:“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敝圣聪,就比俺的直裰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第七十一回)因而他坚决反对招安,被-迫招安后始终郁郁寡欢,当捉住方腊后宋江向他致辞贺时,还愤慨的说:“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第一百十九回)

[阅读全文]...
  •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罪与罚》是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全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12年生于莫斯科马林斯基贫民救济院的一个医生家庭,一生与疾病斗争。1849年因参加农奴**运动被判死刑,临刑一刻钟改判西伯利亚服役,十年后返回彼得堡。“假死刑”改变他的生活,所以作者写出来的作品也与众不同。“不肯写赏心悦目的东西,把一切隐藏的东西翻将出来”“引发和刺激读者的思考”。一般公认他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为俄罗斯文学史上三大巨人。这位“残酷的天才”用他以往的写作风格写下了这部深受好评的《罪与罚》。

      《罪与罚》以谋杀为主要线索。起初作家想写一个犯罪故事:一位大学生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用她的钱接济母亲和妹妹。然后他放弃学业,只身去国外,一辈子积德行善。但事与愿违,**之后大学生精神崩溃,他投案自首,甘愿接受惩罚。而最后的构思是:23岁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为筹借学费而**。经过侦探彼得罗维奇的多次问讯和“妓-女”索尼娅的感化,他最终认罪,并接受惩罚。在索尼娅身上,他发现了他一度丧失的人性。拉斯科尔尼科夫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服苦役,索尼娅自愿跟随他,陪伴他。拉斯科尔尼科夫开始了新的生活。该部社会哲理性质的小说于1866年一发表,便引起强烈的反响,使作者获得了世界声誉。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也成为了学者争论的焦点。

      大学生洛迦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个虚无主义者否定一切社会权威,坚称个人有绝对自由。由于家庭的接济一度中断,再穷极无聊中患上妄想症,把自己视作“超人”,有权力支配世界,制裁坏人。因

      此在此种偏激思想的控制下,他计划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读完乡下母亲的来信后他曾经动摇了,可是在小酒店听到一位军官与某大学生的谈话:一件小小的罪行可以换来数千的善事应该是值得做的。坚定了他的信心,除掉对人类毫无益处的虱子——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伊凡诺夫娜。拉斯科尔尼科夫在逐渐意识到他要**的同时也感觉到对**的厌恶。在谋划过程中他从未将“**”二字直接说出口只是用含糊的“那件事”来代替。当拉斯科尔尼科夫从丽莎韦塔——伊凡诺夫娜的妹妹和小贩的谈话中得知第二天晚上七点只有老太婆一人在家。次日主人公按他早已想好的计划将斧子藏在外套里来到伊凡诺夫娜家里,乘其不备将其砍死。不料,丽莎韦塔提前回来一并被杀。你可能会说他丧心病狂,但主人公是个有人道主义思想倾向的青年。他对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同情以及在梦中因被折磨致死的老马而痛哭,对想要娶贫穷的妻子以便支配、统治她的鲁金的坚决拒绝等等。犯罪后的主人公精神极度紧张,当要走出警察局时,听到因老太婆凶杀案而拘捕了人,拉斯科尔尼科夫昏厥了过去。回到家后他把一切的赃物藏在一块大石头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认识了老马的女儿,一个“操贱业”的女孩——索尼娅,他的母亲和妹妹来到彼得堡。妹妹是为了他而嫁给鲁金,来这里是为了完婚。拉斯科尔尼科夫得知后坚决反对。他对她说:“就让我成为卑鄙的人,而你不应当……”家虽然很穷却充满爱。最后主人公的妹妹——杜妮亚嫁给了他的大学好友拉祖米亨拉祖米亨。而此时的主人公因**饱受良心的谴责,大病一场后更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而且侦探彼得罗维奇也开始怀疑他。终于忍受不住,他把“那件事”告诉了索尼娅,索尼娅依然对他不离不弃,劝他去自首。经过苦痛的挣扎,在爱人的感化、母妹的温情、好友的开导、刑警的劝诱下拉斯科尔尼科夫戴着爱人送的十字架跪在中央的广场三吻土地高喊:我**啦。最后又向警察局自首。由于自己的坦白加上有利的旁证,拉斯科尔尼科夫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八年。拉斯科尔尼科夫获得了心灵上的**,同时也赢得了索尼娅对他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

      犯罪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人性深处的邪-恶在作祟?批评家皮萨列夫认为,对社会的失望和绝望是导致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原因之一。而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他是伟人,有权力而且有资格在

      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他举的就是拿破仑的例子。他宣称,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可以去**,包括像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样的“虱子”,因为这样将有利于共同幸福。作为知识分子,他脱离人民,而作为理性主义者他对生命始基缺乏兴趣。最终导致**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个人主义的高傲与宽恕一切和接受苦难的索尼娅的温顺形成鲜明的对比。

      《罪与罚》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声誉。小说主要描写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他饱**神的煎熬,最后在朋友、家人和*的帮助下,终于投案自首的故事。本文重点从分析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出发,浅要揭示作者的创作思想及其善恶观。

      一、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双重人格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凡的人”,竟然去行凶**,“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

      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好不容易弄来了一点钱,当他得知穷苦的人因没有钱而痛不欲生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钱悄无声息地放在了穷人家的窗台上。他救助穷困的索妮娅一家,不惜一切为妹妹和母亲着想。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善良的拉斯柯尼科夫为何要**呢?原来他经常受到伊万诺夫老板娘的盘剥,而被害的人不仅有拉斯柯尼科夫,还有许许多多穷苦的人们,他在痛恨老板娘之余,听到了人人都在骂她,于是他就萌发出了“大家都正在盼望着一个高尚的人伸张正义,一个勇敢的人去杀死这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念头。在除恶以后,他更大的错误就是有把无意中看到这一切的老板娘的妹妹也无情地杀掉。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一个阴郁冷漠之人真实的心理反映。

      **以后,拉斯柯尼科夫饱受了心灵的折磨,他生重病,精神崩溃,甚至是失魂落魄,恶梦连连。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无法摆

      脱内心的恐惧,他意识到自己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决定向**投案自首。幸好他遇到了善良的警察官,让他有了自首的机会;改变他一生的女孩索妮娅,给了他无限的爱;爱他,鼓励他的妹妹,让他自首。作者对拉斯柯尼科夫的刻画,正是在告诉我们,人世间需要爱,人世间充满爱,爱能感化一切,爱会拯救一切。也证明一个不变的真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善良的人,上帝会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的。

      二、《罪与罚》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

      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并不是因为他像高略德金那样太软弱的缘故。据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拉斯柯尼科夫很强大。作者强调指出,不管是罗季昂,拉斯科尼科,还是气质上与之相似的妹妹,都属于选中一个什么思想就始终为之效命并不惜忍受痛苦的那种人。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自首,是因为他——虽然不是用理智,而是凭他整个的天性——不再相信他的残忍的“思想”,他的自首是不得不然的。他在犯罪后立刻感染到的和人疏远与隔离的感觉,折磨了他。他在犯罪之后,脱离了整个人性的东西。他恐惧地注视着,他丧失了拥有人类感情的可能,他最爱的是母亲和妹妹,可是怀着对她们和对自己的反感,他开始憎恨她们。因此,在《罪与罚》里表现出对于完全违反人和人道的生活法则所感到的战栗。

      三、“罪与罚”中体现的善恶价值观

      陀思妥耶夫斯基细致地写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作案动机发展演变的一切细枝末节,由于作家切身的贫困经验和苦役经历,其描写能使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情绪压抑、精神恍惚等各种心理

      状态。《罪与罚》中人物心灵的*衡点是基-督教,是上帝的信仰与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寄予他们的理想是通过“罪与罚”来表现一种拯救意识,这个母题的模式是:在原罪的基础上又去犯罪,结果自我受罚,在苦难中去忏悔,终得救。

      《罪与罚》中的“罪”,不是指有罪恶的念头之类的,而是指确实有**的行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一个动机是生活所迫,更大的动机是想当超人,一种革命的思想、理由。拉斯柯里尼科夫**之后,很快被列为重要嫌疑人,然而,他一方面把罪证掩盖得干干净净,另一方面利用反侦察的知识,与此案侦察员周旋,一次次度过险关,最后,案情突变,另有人自首,承认是此案的元凶。然而,拉斯柯里尼科夫心里一直明知自己才是此案的真正凶手,却一直在不断地逃避责任逃避惩罚。《罪与罚》中的“罚”是良心对人的真正的谴责。犯罪之后,拉斯柯里尼科夫从精神到肉体从未间断过“罪”的折磨,这种心灵问题的争论让他精神崩溃,受到了极大的折磨;最终重重矛盾在索尼娅的“爱”中得以解决,让主人公接受应有的惩罚,从而完成了心灵救赎的全过程。从罪到赎的过程中,有一个罚的阶段,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说赎罪,而是重点写罚,因为在整个作品中,作者有意识地向人们告诫,人要彻底认识到自己的堕落,就必须对罪恶有一个情醒的认识,这个认识中夹杂着人的道德自知和善的愿望。罚的心路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灵反思与徘徊的过程。因此人要在善恶的较量中去自我受罚,从而在痛苦的受难中确立真正的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深受宗教思想影响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所提倡的是一种合乎基-督教义的、必须遵循人道主义的“善”。所以,即使拉斯科尔尼科夫本性是善的,但他试验自己理论的方法却是残忍和暴-力的,这恰恰是作者所反对的,是“恶”的。这种“恶”只有在确立信仰和接受苦难的帮助下,才能实现向“善”的转变,“恶人”才能得到救赎,获得新生。恶是可怕的,但是恶性不改或是找不到改的方法和途径则更可怕。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恶行,找到方法加以改正,就能战胜恶。

      内容简介

      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采取某种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凡的人”。

      离他住处不远的当铺中的老板娘是个高利贷者,心狠手辣。一天晚上,拉斯柯尔尼科夫乘她一人在家,闯入室内,把她杀死。此时老板娘的异母妹妹外出返回,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慌乱中又杀死了她。次日清晨,他收到警察局的传票,惊恐万分,后知是为追交欠款时才松了口气。他在离开时无意中听到*谈论昨晚凶杀案,紧张得昏厥过去,引起*注意。他清醒后回到家里就卧床不起,几天不省人事,后来病情有所好转。

      拉斯柯尔尼科夫**后, 因内心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投案自首。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创作背景

      陀思妥耶夫斯基身处的19世纪是个没落的世纪。“欧洲的没落”的到来是一场可怕的灭顶之灾,它或者是充斥着杀戳和暴力的革命,或者是犯罪、堕落、偷盗和一切罪恶的渊源。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人们怀疑一切定论、天生贵贱、王权、信仰。尼采一声“上帝死了”。宣告了理性时代的终结。“上帝死了”,人类最终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但同时也陷入了虚无之中。

      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因参加反沙皇的秘密*,触怒当局而被捕,次年被判刑流放西伯利亚,服四年劳役。与罪犯共度的苦痛生活,使他对俄国社会的阴暗面有着极为深刻的观察,也对人类生活、人性中的善恶及俄国人的性格有了新概念,这些观察及概念即呈现于《罪与罚》之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罪与罚》之前就作了充分的构思,这部小说是他多年酝酿的艺术结晶。早在1859年他在给其兄米哈伊的信中就说到要写“一部关于一个罪犯的忏悔录”,而且自信地认为“这部忏悔录会确立他的名声”。他关注当时俄国社会的犯罪诉讼事件,这些社会新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他在1866年的一封信中提到要写这样一部小说,他向当时的《俄罗斯导报》出版者卡特科夫述说了这部小说的纲要。在这年8月他回国开始了写作。他对自己的第一稿并不满意。在他看来,小说是诗意的事业,应当去用心写。于是出现了第二稿和第三稿,直到1866年底,《罪与罚》终于问世。在创作过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经历了人生许多波折,这深深影响了他在《罪与罚》中的结论。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 - 句子

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 - 语录

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 - 说说

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 - 名言

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 - 诗词

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 - 祝福

描述人物形象好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赞美三亚的句子 形容骄阳似火的句子 用列数字的句子 形容刀的句子 越活越明白的句子 似人句子大全 赞美铅笔的句子 描写秋天草原的句子 少先队的句子 描写车辆很多的句子 痛经的句子 早上问好的幽默句子 关于春天植物的句子 人生价值观句子 关于戏精的句子 教育正能量的句子 与朋友分别的句子 调侃爱情的句子 形容老师漂亮的句子 形容视觉享受的句子 关于美化环境的句子 形容自己很失望的句子 祝事业的句子 你是我的依靠的句子 夸奖小朋友可爱的句子 忧伤凄美的句子 让人释怀坦然的句子 形容嫌贫爱富的句子 傲气十足的句子 英文正能量句子 检讨一下自己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