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 >

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

关于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

  • 诗经,文学
  • 《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

      《氓》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卫风氓》(以下简称《氓》)是《诗经》中优秀的弃妇诗,在*古典文学中占有一*之地。主要讲述了一对夫妻由相爱到分离的故事,女主人公的结局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同时她的觉悟也让我们感到敬佩。男主人公的行为让我们感到不齿,因为他的奸诈与无情导致了他们婚姻的破裂。《氓》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那么精心刻画的人物都有什么特征呢?

      文中无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的特征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女子的变化是因为男子对待她的态度不停的变化着,而男子的变化就是他本性的体现。

      一、男主人公――氓

      男子始终都是奸诈与无情的,只是他在追求女子的时候戴上了一副名叫“蚩蚩”的让女子着迷的面具。等他娶到女子为妻之后,他就揭开了自己的面具,露出真实的丑陋面孔。

      那么男子当初戴的面具究竟是忠厚的面具还是笑嘻嘻的面具呢?这两种面具都有可能,下面就简单的分析一下:

      (1)忠厚老实痴愚的面具

      这种说法有许多名家的观点可以佐证。比如说:《释名释姿容》解释为“蚩,也”?即为无知、痴愚的意思。《毛传》解释为“蚩蚩,敦厚之貌。”

      初次从字面中看出男子有些敦厚。比如说:“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就表明男子不仅用龟板占卜,还用蓍草占卜,娶妻的时候还是比较慎重的。但是根据《礼记昏义》中的记载“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于庙,而拜迎于门处。”,就知道当时的婚嫁有六个环节,而男子只完成了两个。从这里看出男子并不慎重,他只是急于要把女子娶回家。

      (2)笑嘻嘻的有些吊儿郎当的面具

      也有许多著作都把“蚩”解释为“笑”,比如说:《玉篇虫部》解释为“蚩,笑也。”清代*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解释为“蚩假借为嗤”,而李善注《说文》云:“嗤,笑也。蚩与嗤同。”从这些比较权威的解释可以看得出来,男子是戴着笑嘻嘻的面具的。

      另外,从文章中的一些诗句也可以看出男子戴着笑嘻嘻的面具。比如说,女子回忆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场景时,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的说笑的幸福。

      最重要的是,联系上下文来看的时候,这种说法比较切合文意。毕竟奸诈的面庞即使隐藏得再好也是会露出破绽的。而男子就露出了不少破绽,“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句就表明男子并不憨厚,他以布交换丝的名义来和女子悄悄地商量婚事。在先秦原本就是要媒婆去和女子的家人商量的,可是他自己去和不能做主的女子商量了,就显得他有心计。就在他们的婚事遇挫的时候,女子跟他说明了原因在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时候,他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理应安慰女子,然后找一个好的媒婆或者提高自己向女子的家长证明自己可以给女子幸福。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对女子发怒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好男朋友也不会是一个好丈夫。这里就为他们婚姻的悲剧结尾和女子婚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女子自从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明显了。

      二、女主人公

      文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大家同情的,但是她最后的觉悟也让我们肃然起敬。同时,她对婚姻的轻率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种子,值得我们反思爱情观。

      因为男子的变化,女子的形象也随之变化了。大体上,她的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爱恋中的天真少女

      年少的她和伙伴们、和氓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是纯真的,没有意识到世间的险恶,对氓是绝对信任和喜爱的。她深深地坠入了情网之中、沉溺于爱情(从她的追悔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可以看出,她少女时代沉溺于和氓的爱情中)。就在氓为他们的婚事无理发怒时,她未经父母同意就马上答应氓要在秋天里嫁给他。氓离开她回家的时候,她竟然痴痴的陪着氓渡过了淇水一直把氓送到了离自己家很遥远的顿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当她因为思念而登上那倒塌的土墙希望远远的看一眼氓的时候,要是没有看见氓的时候,她的眼泪就簌簌地流下来了;要是看见了氓的话就马上开心起来了(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可见,她已经沉溺在了自以为幸福的爱情中了。此时的她,已经被爱情冲昏了头。

      (2)第二阶段――悔恨中的劳苦妇女

      她嫁给氓之后,氓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女子命运变得悲苦起来(前面已经阐述过了)。面对悲苦的命运和无情的丈夫,她深深地后悔了。后悔自己当初一味的沉溺于爱情,后悔自己看错了人。她静静地想着以前的种种,后悔不已,暗自伤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男子的行为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曾经和氓白头到老的愿望如今让她感到怨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自己落难了,可是兄弟们不理解自己,非但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也没有安慰她一下,反而讥笑起自己来了,所有的悲苦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此时的她看清了曾经深爱着的氓的丑陋面孔,对氓产生了厌恶,也对自己曾经天真的行为感到悔恨,还为自己悲苦的命运伤心不已。

      (3)第三阶段――觉醒后的刚烈女子

      氓的狠毒与背叛已经彻底地伤透了她,他们感情破裂的口子太大了,再也弥补不了了。她不再暗自悲叹自己婚后的辛苦,而是大彻大悟了。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虽然很短,但是也表明了女子要摆脱氓,摆脱悲苦命运的决心。

      女子是善良的、默默奉献隐忍的,她真诚的告诫其他女子不要像自己那样沉溺于爱情,不要太依恋男子了。同时,“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明当时社会女子地位不如男子,社会基础也是她悲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反映出她对男尊女卑的男权制度的不满和控诉。

      此时的她在沉默中爆发了,不管以后的命运如何,都要先离开无情无义的氓,她再次做了命运的主人。

      三、女主人公的兄弟

      文中,兄弟的行为让读者感到心寒。虽然女子年少时因为失去了应有的理智,没有经过父母兄弟的允许就私自许诺嫁给了氓,使得家族蒙羞。但是血浓于水,女子私奔出嫁后,兄弟应该关心一下女子的处境,可是他们一点都不了解女子艰难的处境,还讥笑女子。这样的兄弟实在是冷血无情、毫无人性、愚笨可恨。

      《氓》以女子的口吻描述了几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些鲜活的形象留给后人深刻的印象。

      【拓展】《诗经·卫风·氓》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 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注释:

      (1)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阅读全文]...
  • 木兰诗人物形象

  • 诗人
  • 木兰诗人物形象

      木兰诗里面有哪些人物形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木兰诗的人物形象,内容如下:

      人物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官厚禄而热爱和*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木兰诗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心理分析,替父从军的无奈、想家的苦恼、报国杀敌的雄心;

      2、动作分析:织布表现叹息,出征前后的匆忙急切、归来后的打扮喜悦;

      3、但求报国杀敌,不求立功封赏。

      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阅读全文]...
  • 木兰诗的人物形象

  • 木兰诗的人物形象

      勇于担当重任,不慕厚禄,报效祖国,英勇善战,孝敬父母,机智聪慧,勇敢坚强。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木兰诗的人物形象,欢迎参考!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心理分析,替父从军的无奈、想家的苦恼、报国杀敌的雄心;

      2、动作分析:织布表现叹息,出征前后的匆忙急切、归来后的打扮喜悦;

      3、但求报国杀敌,不求立功封赏。

      一、性格特点:

      勇于担当重任,不慕厚禄,报效祖国,英勇善战,孝敬父母,机智聪慧,勇敢坚强。

      二、拓展: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人物简介: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拓展资料: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此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被列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诗中之事产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阅读全文]...
  • 花荣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花荣人物形象分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水浒传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里面的人物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花荣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花荣,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之首。原是清风寨副知寨,使一杆长枪,一张弓射遍天下无敌手,如西汉“飞将”李广,人称“小李广”。清风寨正知寨刘高陷害其挚友宋江,花荣得知后造反,大战黄信、秦明,解救宋江。花荣多次用神箭建立奇功,人赞“神臂将军”。英姿飒爽,眉目如画,是梁山第一美将军。受招安征方腊,箭射方腊国师“宝光如来”邓元觉。后花荣被封应天府兵马统制。后来他和吴用痛感奸臣当道,一起缢死在宋江墓前。 姓名:花荣

      梁山排名:九天罡:天英星

      职业:清风寨副知寨 (一文一武,他是武知寨)

      武器:雪山飞龙枪,天地日月弓,北斗七星箭(以弓为主)

      技能:冻神之刺,花吹雪之舞,星光四射

      性格:万夫不当之勇,正直、自信、儒雅、文秀、嫉恶如仇、忠心,重情重义。

      原著出场回目:第33回 (第22回第一次出现名字,32回再次出现名字,33回真人亮相)

      出身及 绰号:花荣,上梁山前为清风寨武知寨,少年将军,宋江的旧友。生得一双俊目,齿白唇红,眉飞入鬓,细腰乍臂,银盔银甲,善骑劣马,能开硬弓,掌中一条银枪,有着一身惊人的好武艺,射得一手好箭,能够百步穿杨,人们爱其武艺,把他比做汉朝的名将李广,因此,江湖上人送美誉“小李广”。

      结局:花荣自上梁山后屡立战功,被称为“神臂将”“银*”,梁山好汉受招安后,花荣随宋江*定了辽国、田虎、王庆、方腊,其间,多次大显神威,枪挑箭射,威风八面。他曾在盖州城下,连射田虎部下大将方琼、张翔、杨端等数人,被称为“神箭将军”,敌军闻之丧胆;大战睦州时,阵前一箭射死方腊手下国师邓元觉立下大功。*南归京后被授予应天府兵马都统制。宋江受蔡、高、童、杨四奸陷害饮鸩而亡后,花荣、吴用闻讯赶至蓼儿洼,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场,双双自缢,赴义而亡。

      有关的章回:

      033 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

      035 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

      “小李广”花荣花荣是“及时雨”宋江的好友,清风寨副知寨,射得一手好箭。宋江怒杀阎婆惜后来投奔花荣,于路在清风山救了被“矮脚虎”王英掳上山的清风寨知寨刘高之妻。不料刘高妻恩将仇报,在元夜观灯时唆使其夫将宋江抓住拷打;花荣大怒,抢回宋江并显神箭风威吓跑刘高军士;刘高告上青州,知府派都监“镇三山”黄信来假做调解,将花荣擒拿,与宋江一并押解青州,路上为清风山好汉燕顺、王英、郑天寿救下,并杀了刘高。黄信逃回清风寨写信求救,知府命本州兵马总管“霹雳火”秦明带兵征剿清风山,花荣出阵与秦明大战,箭射秦明盔缨,后宋江设计收降秦明,花荣、黄信与清风山人马一同投奔了梁山。

      众人路过对影山,恰逢吕方、郭盛比武,两枝画戟上的豹尾彩绦纠结不开,花荣一箭射去分开两戟,艺惊众人;上梁山后晁盖闻之不信,恰好天边有雁群飞过,花荣说要射第三只雁的雁头,弓开之处,弦响雁落,从此,满山之人无一不敬佩花荣。花荣上梁山后为多次用神箭建立奇功,人赞“神臂将军”、“银*”。他英姿飒爽,眉目如画,是梁山第一美将军。

      梁山受招安后,花荣随宋江*定了辽国、田虎、王庆、方腊。他曾在盖州城下,连射田虎部下大将方琼、张翔、杨端等数人,敌军闻之丧胆;大战睦州时,阵前一箭射死方腊国师“宝光如来”邓元觉。花荣因功被封为应天府兵马统制。后来他和吴用得知宋江、李逵死讯,痛感奸臣当道,一起缢死在宋江墓前。

      花荣外貌

      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人称小李广,将种是花荣。

      由此可见,齿白唇红,面如冠玉的花荣,论相貌堪比潘安宋玉,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用现代审美标准来说,真是要脸蛋有脸蛋,要身材有身材。

      小李广花荣不仅相貌出色,身手也相当了得!作为将门虎子,名门之后,官拜清风寨副知寨,枪法出神入化,罕有匹敌。当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神箭绝学,弓开满月,箭去流星,乱军之中取敌首级如探囊取物,己方“花荣施射”,敌方“花容失色”! 花荣的神箭绝学应该是水浒中最出色的武学技术了,很多人都对他“梁山泊射雁”、“祝家庄灭灯”两番经典出手念念不忘。“梁山泊射雁”一举奠定花荣在梁山排位上的座次,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一战成名,人送外号“神臂将军”!而在奠定宋老大梁山地位的关键一战“攻打祝家庄”战役中,要不是花荣将敌方侦察红灯一箭射落,梁山好汉早已全军覆没,哪里轮到后来宋黑厮这般耀武扬威?

      在梁山大大小小*百战中,小李广就是一面旗帜,一种无形的震慑力量。两军相遇,双方主将倘若势均力敌,如果其中一方突施冷箭,往往能够做到一击必杀!小李广大名满江湖,绝非浪得虚名之辈!所以我们看到,方腊手下大将“小养由基”庞万春(也是个神箭手),对于梁山好汉向来以“草寇”冠之,然而对于花荣,却也不敢大意“我听得你这厮伙里,有个甚么小李广花荣,着他出来,和我比箭。”这正是一种高手寂寞、英雄相惜的心理在作怪。

      宋江最贴心的心腹除了李逵,便是他花荣。李逵是在江州以十两银子收购的死士,花荣为何和宋江交情这般铁杆,小说中却未曾详细交代,只是简略说两人一直是朋友。

      清风寨里走出的那个少年军官,拖住宋江便拜。 那人生得如何?但见:

      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人称小李广,将种是花荣。

      通过这段描写,可以想象出一位容貌俊朗、身材矫健的英姿少年。金圣叹水浒批语:“看他写花荣,文秀之极”,因称花荣为“翩翩儒将”。花荣的第一次出场乃是出自宋江之口,宋江杀了阎婆惜,要找个地方避难,宋江考虑了三个去处:“一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二乃青州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此是宋江随口提及清风寨小李广花荣。“清风寨”“小李广”“花荣”三词组合,气象不同。“清风寨”给人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之感,如沐好风,如临好水。寨名包含深意。“小李广”之号更是别具威风,“花荣”之名亦露生机蓬勃富贵之气。

      这样一位帅哥,和水浒头子宋江关系也不一般。不然,宋江避难之时,也不会把花荣处列在第二。再是,宋江到清风寨里,和花荣相见礼毕,花荣又“唤出浑家崔氏,来拜伯伯。拜罢,又叫妹子出来拜了哥哥”。

      花荣的容貌出众,谈吐也甚有学养。与宋江相见之时,一番告白便可见端的:“自从别了兄长,屈指又是五六年矣,常常会想今日天赐,幸得哥哥到此相见一面,大慰*生。”读到这里,忍不住便会想起李逵的“粗”,动不动一个“鸟”字不离口。花荣的谈吐毫无文人酸气。但若认为花荣只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知寨,那又大错特错了。

      清风寨正主刘高欲囚住宋江,解往京师问罪。大闹清风寨则又显示出了花荣英武豪爽的一面。花荣得知刘高囚了哥哥宋江,先是致书:

      花荣拜上僚兄相公座前:所有薄亲刘丈,*日从济州来,因看灯火,误犯尊威,万乞情怒放免,自当造谢。草字不恭,烦乞明察不宣。

      书信文辞典雅,可见花荣虽为武将,却也具有文人的儒雅之性。但作为清风寨正知寨,文官刘高却是个蛮横无礼的假斯文。

      刘高看过花荣的信后,一把将书扯得粉碎,并大骂“花荣这斯无礼”一文一武,对比鲜明。

      花荣与宋江感情之深,与其他好汉不同。在救宋江时,花荣曾失声叫道:“苦了哥哥!快备我的马来!”救出宋江后,花荣又向宋江致歉:“小弟误了哥哥,受此之苦!”几声“哥哥”,发自肺腑,令人感动。除了李逵外,花荣的赤胆忠心是无人可比的。

      花荣在大闹清风寨之时,也充分显露了他令人钦佩的一面。连-发两箭,一中左门神的骨朵头,一中右门神头盔上的朱缨,令对手胆颤心惊。这是花荣第一次施展他的神箭手。第二次是吕方和郭盛相争时,花荣一箭射断绒绦,化干戈为玉帛。第三次梁山射雁,这是最精彩的一幕。

      众人俱夸花荣神技,晁天王有不信之意。于是花荣扬言说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颅,结果此雁果然中箭而落,令众好汉又惊又喜。这一箭的功效可不小,对于花荣自己,奠定了在梁山好汉中的大头领地位,对于哥哥宋江来说,作为宋江的生死兄弟,有这般超人的本领,宋江的领导位子也会是越做越稳吧。

      他集勇气智慧于一身,讲义气对宋江忠心耿耿。最重要的是他身手不凡,且拥有“百步穿杨”的绝技。

      在《水浒传》中,花荣第一次出现,是在宋江来到清风寨时。当时,宋江见到花荣时看见的是“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身上战袍金翠绣,腰间玉带嵌山犀。渗青巾帻双环小,文武花靴披绿低”这么一副英俊潇洒的模样。从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花荣是一表人才。

      花荣可不只是个外形英俊的“绣花枕头”,他还拥有过人的'胆识。

      而说道花荣的“勇”,那就表现在他大闹清风寨这个故事上。当时的花荣作为清风镇的武知寨(即现在的副镇长),为了为大哥宋江报仇,竟杀了正知寨刘高,惹来了极大的罪名,但他却无所畏惧。这便显示出了他的勇敢。

      光有勇可不行,英雄好汉当然还要有“智”。

      而说道花荣的“智”,那便是他在清风山大战秦明的一仗。当时,花荣在白天与秦明大战了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之后,想到了智取。于是他就抓住了秦明性急的弱点,把他引上清风山,并在半夜多次骚扰秦明军,造成秦明实在无法忍耐,结果一路追到山上一条河中,花荣便在上游放大水,最后把秦明军500多人淹死大半,而后又设陷阱生擒秦明。在这件事中,我们又看到了花荣的机智。

      在梁山好汉心中,“义气”是排第一位的。

      再说道了花荣讲义气,就是上文中所说的“大闹清风寨”,他为了报宋江被诬陷被捕的仇,竟不顾自身安危,到刘高府中劫人。而且正是因为救宋江而被朝廷逼上绝路,只好上梁山“落草”。还有在最后,他在受了宋江托梦之后,和吴用一起在宋江坟边上吊而死,一起陪伴“哥哥”。这可以看出了花容讲义气,而且为朋友奋不顾身。

      最后就是要说说他的身手不凡,首先是他具有超凡的武艺,这可以在上文中与秦明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就看得出来。

      而我最喜欢他的也就是他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书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有许多,这里我就说几个“经典”的:

      第一,就是他在家中,向追兵展示自己的箭术。在室内,他用两箭,一箭射在门神(门上的贴画)的骨朵(即门神的武器,有点像流星锤)上,而另一箭则射在门神的头盔上的朱缨上,结果是双双命中,吓得那些军士撒腿就跑。

      第二,就是他在投奔梁山路上的对影山,见到吕方正与郭盛在用戟打斗,结果两戟的绒绦缠在了一起,这是花荣拈弓搭箭,一箭将远处的绒绦给射断。

      第三,他在上了梁山后,向中将展示自己箭术。而这时正好有一队“八”字型的大雁从空中经过,他便说要射第三只大雁的头,于是“花荣搭上箭,拽满弓,觑得亲切,望空中只一箭射去”,结果是“正中目标”,让众人大惊。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鹊画弓弯开秋月,雕翎箭发迸寒星。塞雁排空,八字纵横不乱;将军拈箭,一发端的不差。孤影向云中倒坠,数声在草内哀鸣。血模糊半涴绿梢翎,大寨下众人齐喝彩。”

      第四,他在祝家庄一战中,一箭射下了远处树上祝家军用来作攻击信号的灯笼,使得敌人乱了阵脚,也让自己得以脱身。

      看来他的箭术也和《魔戒》当中的那个精灵射手莱戈拉斯有的比啦。而且比《三国演义》中吕布的“辕门射戟”要强的多啊……

      总的来说,在《水浒传》中,作者对花荣的评价是很高的,不仅是他的外形和武艺,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和义气,这些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阅读全文]...
  • 鲁达人物形象分析

  • 鲁达人物形象分析

      鲁智深,原名鲁达,在渭州经略府任提辖官,他本应过着悠闲自得、舒适安逸的生活,为因路见不*,拔刀相助,帮助金翠莲父女,而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从此走上了流-亡江湖之路。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鲁达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

      鲁智深,原名鲁达,北宋年间关西人士,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第十三位。鲁达原是宋渭州经略使种师中帐下提辖官,生得身长八尺、腰阔十围、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为人性如烈火,好打抱不*,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避祸出走,后在五台山文殊寺出家为僧,因背上刺有花绣,故此江湖上人送绰号“花和尚”。

      1、人物生*

      鲁达本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当差,任经略府提辖。为救弱女子金翠莲,他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经金翠莲的丈夫赵员外介绍,鲁达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说偈赐名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

      他从此有了安身之处,隐姓埋名过起了日子。可鲁智深在寺中难守清规戒律,结果酒醉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只得让他去投东京汴梁大相国寺安身,临别赠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收服了附*的一伙泼皮。他在菜园中倒拔垂杨柳,并偶遇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豹子头”林冲,结为异姓兄弟。后来林冲遭太尉高俅陷害,被刺配沧州,鲁智深不放心,一路暗中保护。在野猪林,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冲性命,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下林冲,此后一直护送至沧州七十里外。鲁智深因而为高俅所迫,只得逃离大相国寺。

      鲁智深在江湖上漂泊,后与杨家将之后“青面兽”杨志、林冲之徒“操刀鬼”曹正等一起攻下青州二龙山宝珠寺,就此在二龙山落草为寇。后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聚义,又一同上了梁山。

      后来,宋江奉圣命征讨方腊起义军,大战乌龙岭。鲁智深追杀敌将夏侯成,却迷路入了深山;得一僧人指点,从缘缠井中解脱,生擒方腊,立下大功。宋江等凯旋时,夜宿杭州六和寺。鲁智深听得钱塘江潮信,心中顿悟,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谒语,沐浴更-衣,圆寂涅盘,留颂曰:“*生不修善果,只爱**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2、鲁智深性格分析

      2.1、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憎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鲁提辖在潘家酒楼吃酒时,听了金家父女对郑屠的控诉后,毫不犹豫地要去“打死了那厮”,被史进、李忠劝住后,马上从身上掏出五两多银子,又向史进借了十两银子一并交给金家父女作盘缠。回到住处后,仍不释怀,气得连“晚饭也不吃”。第二天还亲到客店中,将店小二痛打一顿,以使金家父女能够脱身。“拳打”镇关西时,采取不依不饶的态度,“应口”要打,“讨饶”更要打,三拳便将这个地方恶霸置于死地。本来,鲁提辖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无怨无仇,能如此这般,就充分显示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憎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特点的中心皆在一个“义”字。

      2.2、勇而有谋,胆大心细。

      鲁提辖在救助金家父女,惩治恶霸郑屠时,处处表现了这个性格特点:当详细了解金家父女的姓名住处及郑屠肉铺的地址后,虽气愤难当,却能权衡利弊,首先解救金家父女,使其脱身,并能考虑到他们缺少盘缠,将银子送给他们;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他们,一反*时的火暴脾气,竟然能“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拳打”郑屠,更显出他的智勇双全:先采用“激将法”,郑屠果然经不住“三激”,被他引到当街上,手执利器,造成持器行凶的口实,然后再当众质问“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使围观的人知道惩治郑屠是伸张正义,待到“拳打”时,本欲狠狠惩治,并非想把郑屠打死,面对这种意外情况,却能随机应变,故意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大骂着慢慢离去。这些情节皆表现了鲁提辖的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的性格特点。

      2.3、热忱率直,粗犷刚烈,兼有粗野。

      邀史进、李忠吃酒叙话,当酒保问他:“官人吃甚下饭”时,便不耐烦地说:“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顾来聒噪!”当听见隔壁阁子里有啼哭时,就摔碟子摔碗,并要酒保“你与我唤得他来”问个明白。听了金家父女的哭诉后,二话不说就要去“打死了那厮”,又送银相助等。这些都反映出鲁提辖对朋友热忱,办事直爽,性情刚烈粗犷,兼有粗野的性格特点。

      3、“侠”论鲁智深

      花和尚鲁智深是一部《水浒》中最具光彩的好汉。

      不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之一”,而只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是因为以在下的眼光来看,鲁智深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侠义精神的人。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笔下的武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标准,那么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鲁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选新派武侠小说的人物。

      再换一句话来说,就是:鲁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鲁智深,准确一点说那时还应叫鲁达,一出场便是“大踏步”地走来。仅这“大踏步”三字,就已预显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从他的身影在水浒世界里出现以后,从打死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楼上一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诉,便立即对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被两人一把抱住好歹劝住后,又慷慨资助金氏父女,当晚回到住处,“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这种人间鬼蜮的龌龊行径在他那慷慨卤莽而又阔大的心地里无疑激起了如火的义愤(这种义愤在其他好汉身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十分少见,他们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终于,他愤然而往打死镇关西,从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壮剧;直到上了梁山,去少华山欲与史进等人会合时,一旦闻听史进被华州太守捉入狱,又立即不顾武松等劝阻,毅然孤身深入险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这就是鲁智深,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关涉到他个人利害,而他无

      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拔刀相助。

      每当鲁智深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花和尚虽疾恶如仇,却从无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也没有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人”的个人行侠旅程里,从没见他的禅杖挥向无辜弱小,这在梁山众好汉中也属罕见。总之,这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纯正侠者胸怀的好汉,如果水浒世界里少了鲁智深,那么它在品格上将是一大降低。

      4、“佛”论鲁智深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饮酒吃肉,**放火,不受任何约束而终成正果,这正深合狂禅的精神,尤其是他大闹五台山那段,在人们眼中已成了一个旺盛苦闷而渴望自由张扬的生命寻求解脱的象征。

      另外,《水浒传》中的一些叙述,确实也提供了和狂禅联想到一起的思路,如第五十七回中,有一首鲁智深的出场诗: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

      臂负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心。

      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第九十回,宋江和鲁智深来见智真长老,长老一见鲁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数年,**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

      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杭州*寺坐化前,作偈道:“*生不修善果,只爱**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八回,宋江与鲁智深第一次相见时道:“江湖上义士甚称吾师清德,今日得识慈颜,*生甚幸。”“清德”“慈颜”云云,用在**放火的鲁智深身上未免可笑,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此处是宋江顺口掉文,但结合上引几段来看,说作者此处是有意嘲谑调侃也未尝不可,再进一步,从中读出狂禅意趣也未尝不可。

      (注:狂禅,南宗禅发展而来。反对任何清规戒律,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惊世骇俗,这些就是狂禅。狂禅,所有的外在束缚全没有了,心灵达到了空前的**,生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自由。)

      5、鲁智深小评

      他正义的赫怒,往往狙灭了罪恶(例如郑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们时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卖药和送行)和丑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抢亲),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们对人性生出真纯的信赖(如对智真长老总坦认过失,如和金翠莲可以相对久处而无避忌,如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浒赋给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荣,是鲁智深那种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远去,鲁智深寻思着坐守了两个时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后,他劝周通不要坏了刘太公养老送终、承继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对一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不吃它——这对人类苦难情状真诚入微的体悟,是《水浒》中真正用感觉来写的句子。这些琐细的动作,像是一阵和煦的微风熨贴地吹拂过受苦者的灼痛,这种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样映照着鲁智深巨大身影,让我们看见他额上广慈的縠皱。这一种救世的怜悯,原本是缔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动机,较之后来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义疏财”,鲁智深这种隐而不显的举动,才更触动了人心。水浒其实已经把最珍惜的笔单独保留给鲁智深了,每当他“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

      6、名人论鲁智深

      6.1、金圣叹论鲁智深

      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些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

      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6.2、李卓吾论鲁智深

      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率性不拘小节,是成佛作祖根基。

      此回文字(指大闹五台山)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般闭眼合掌的和尚,绝无成佛之理,外面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

      每读完一遍《水浒传》,我都会掩卷沉思。这部名著不但使我了解了当时北宋晚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真实史实,而且还塑造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读他们的事迹,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好象自己已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而这众多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各自的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花和尚鲁智深,有胆识有智勇的打虎英雄行者武松,心怀“忠义”的山东小吏人称急时雨的宋江,命途多舛的青面兽杨志,鲁莽纯真对不公*社会充满仇恨怒火的黑旋风李逵等众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

      但是,在众多人物形象中,我尤其欣赏的人物不是武松、宋江,也不是杨志、李逵,而是疾恶如仇、扶助弱小、见义勇为、好打抱不*的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原名鲁达,在渭州经略府任提辖官,他本应过着悠闲自得、舒适安逸的生活,为因路见不*,拔刀相助,帮助金翠莲父女,而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从此走上了流-亡江湖之路。

      从出场先后来看,继九纹龙史进之后,是花和尚鲁智深。以渭州经略府的提辖官到梁山泊头领,这便是鲁智深的性格发展逐渐完善的历史。鲁智深被-逼上梁山,不是由于现实对他个人的迫-害,而是恃强凌弱的统治集团横行霸道,他路见不*拔刀相助导致的结果。鲁智深虽是“粗卤”之人,可由于他有一身好武艺,统治者还需要他来帮护。他本来可以“逍遥自在”地做提辖官,然而,他却不能忍受他所生存的社会,对不合理的社会压迫他没有采取妥协的态度,而是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态度。他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是有极为突出的典型性。

      于是,当金氏哭诉“镇关西”强骗的暴行时,史进和李忠都无动于衷,但却激起了鲁智深的强烈反应,他立刻就要去打死那“腌脏泼才”,虽然当时被史、李二人三番五次的劝住,还是不肯干休,终于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走上流亡江湖之路。

      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但又两次酗酒大闹五台山,被智真长老遣往东京相国寺,在路上,遇到小霸王强娶刘太公的独生女,他又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大闹了桃花村;途经瓦罐寺,有两个道士为非作恶,他又拼杀了他们。

      后来,到了东京,与林冲相识结为至交,当他听说林冲娘子受了高衙内的欺辱,林冲还“不怕官,只怕管”,鲁智深却“怕他甚鸟”(第七回),终于大闹野猪林,到二龙山落草去了。

      鲁智深对封建朝庭的认识是明澈的深刻的:“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敝圣聪,就比俺的直裰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第七十一回)因而他坚决反对招安,被-迫招安后始终郁郁寡欢,当捉住方腊后宋江向他致辞贺时,还愤慨的说:“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第一百十九回)

[阅读全文]...
  • 形容杨志人物形象的句子

  • 人物,优美
  • 对杨志的人物形象分析,有关故事情节,写400字笔记,急用,求快速回答,可以增加奖励

    拜托了

    杨志是个英雄,同是个倒霉蛋。

    当自己刀碰到的脖子上的时候,杨志突然自己这一辈子完了。

    不是吗,*偿命,欠债还钱。

    这年头,谁敢拿国家法律开玩笑。

    可是事情没有那么遭,杨志杀的人是坏人,坏人是大家所痛恨的人。

    于是大家便想到牛二的坏事,这样,杨志变成了大家的好榜样。

    跟着杨志到知府衙门去诉说一切。

      知府大人最终赦免了杨志的死罪,于是杨志被判了很轻的罪,充军到北京大名府。

    这便是中国的特色。

    法律有时候是铁板一块,有时候又要强调法无可恕情有可原,真的麻烦。

    被判了充军的杨志,仍然很淡定。

    一面收了众邻居相赠的盘缠,以免到自己的客店里去取了自己的衣服行李,而且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安排些酒饭,款待张龙赵虎两位公差。

    又找医生买了几个棒伤的膏药,然后上路。

    逢州过县,杨志不时买些酒肉请两位公差吃酒吃肉。

    俗话说拿人的手软、吃人的嘴短,如此一来,杨志在路上陪着小心,还真的受到两位解差的帮助。

    三个人在路上,晓行夜宿,说说讲讲,倒和旅游的差不多,比起当日发配的林冲,不知要幸福多少倍。

      不一日来到北京,当时北京大名府留守司的留守叫梁中书,是个有名的人物,他的夫人是蔡京的女儿。

    朝中有人好做官,自然,梁中书也受到了当权者的青睐。

    如今独霸一方,威名赫赫。

    梁中书是蔡京的女婿,自然手下有不少能干的官员。

    比如急先锋索超、比如天王李成、大刀闻达都有万夫不当之勇。

    不过,梁中书并不满足,于是便相中了发配的罪犯杨志。

    那么梁中书为何看中了杨志,杨志有什么过人之处,江湖以为杨志有以下几点深深地打动了梁中书: 其一,杨志乃名门之后,将门出虎子,杨家将的名声绝对不是吹出来的,当年杨老令公杨无敌的名号绝对不是浪里虚名。

    其二,杨志失陷花石纲,不是人为的因素,而是造化弄人,上天的安排。

    其三,杨志是个有本事的人,但是并不受高太尉器重,朝廷大臣结党营私,不为他人所用的,正好可以为自己效力。

    其四,杨志做事勤谨,很知道眉眼高低,他的心里总是有一种东山再起的欲望。

    有了这种欲望,他做起事来,就会精神百倍。

      其五,杨志和梁中书是故人,两个是老相识。

    当年再东京城时知道杨志武艺高强。

    其六,杨志是个罪犯,士为知己者死,一旦收服了杨志的心,怕不为自己两肋插刀?第七,押送生辰纲也确实需要向杨志这样文武双全的人。

    总之,杨志看见了梁中书,自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梁中书见到了杨志,也以为此次工作万无一失,于是二人联手,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

    选择其中的一处加以赏析

    杨志人物形象分析:失意的英雄—杨志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有一身的好武艺,又因脸上有一块青记,江湖人称“青面兽”。

    在梁山好汉中排行榜第十七位。

    当年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帅府制使。

    奉命为皇上押运花石纲,不料在黄河里翻了船,只得畏罪逃避。

    后来听说朝廷赦免了他们的罪,便凑了一担钱物,想去京城活动一番,希望能恢复旧职。

    中途遇到被王伦要求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再上山的林冲,于是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

    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

    但杨志一心“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肯入伙,坚持要去东京。

    不料使尽了钱财,好不容易见到高太尉,却被痛骂了一通,赶出了殿帅府。

    在穷途末路之际,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

    岂料却因祸得福,得到梁中书赏识,收在门下,“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把押运生辰纲去东京的重要任务交托给他,哪知又被晁盖等人在黄泥冈所劫。

    杨志无奈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杀了邓龙,做了山寨之主。

    后归了梁山泊。

    宋江接受招安,最高兴的莫过于杨志,满足了他的毕生心愿,可惜征方腊途中,病死异乡。

    作为杨家将的后代,他也算是争气的,武艺超群。

    北京斗武,射箭、枪法都无可挑剔;大战索超,表面上不相上下,实则还要略胜一筹;和林冲的一场步斗,三十合内*分秋色;和鲁智深斗,五十合内不败,其武力可称一流。

    吴用:足智多谋,胆大心细,考虑周全,敢于与腐败政治作斗争的社会最底层书生形象杨志:做事认真谨慎,武功高强,名门之后,性格高傲,脾气暴躁,为兴旺家族兢兢业业的军官形象

    杨志,《水》中的人物,为三代杨家之后,武侯杨令公之孙,在梁山名第十是三十六天罡星里的天暗星。

    脸上有一块青色胎记,故绰号叫青面兽。

[阅读全文]...
  • 变形记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变形记人物形象分析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 月号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变形记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变形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之后的故事。格里高尔是家中的长子,他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同时还要偿还父亲之前经商失败欠下的大额债务,每天奔波劳碌,奢望着在偿还完债务之后能够自由地选择职业,并帮助妹妹完成她的音乐理想。可是一朝祸至,在他变成甲虫之后,经理人惶恐地撤消了他的职务,家人也由刚开始的惊恐,逐渐变得忧虑、淡漠、厌恶并最终想要将他驱逐出去。就在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失望、歉疚和爱安静地逝去时,家人们竟整理心情出门度假了,甚至在失去他后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本文延续了卡夫卡一贯的写作风格:作品明显带有荒诞的色彩,主人公的来历背景皆模糊不清,小说气氛虚虚实实,无妄之灾突然降临到主人公的头上,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这种困境,最终只能在愁苦中死去。文章中充斥着孤独、失落、陌生、恐惧、绝望的感受,深刻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感和危机意识,极具发人深省的力量。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社会底层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家庭人口简单,父亲经商破产,一蹶不振,母亲生病居家休养,不能劳累,妹妹上学,心理单纯。作者并没有对于格里高尔的外貌等特征着重叙述,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对他进行心理描写。格里高尔的日常生活、性格、他的愿望或者说他的生活目标,他在变成甲虫后的焦虑,考虑家庭以后的经济来源时的羞愧以及面对家人的惊慌厌恶时的绝望和痛苦,都是通过心理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格里高尔的内在性格主要有几个特点:

      第一,他非常的富有责任感。在他没有变成甲虫之前,他一个人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尽管在工作中受尽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白眼,并且繁重的工作已经快要压垮他的肩膀,他仍然不允许自己冒险换工作,只是梦想着可以在偿还完父亲经商欠下的债务后找个自由点的工作,并且攒下一笔钱帮家人改善生活。其实,格里高尔已经尽到了作为长子的责任,在自己工作这么辛苦的情况下,还为家中请了两个女佣帮助母亲和妹妹做家务。他还希望家庭条件能更好,妹妹能够永远单纯快乐的生活下去,可以完成音乐梦想,这些都成为了格里高尔鞭策自己的动力。而在他变成甲虫之后,依然将扛起家庭重担作为自己的责任。他焦虑着每况日下的家境,对父亲拿出私下积攒的钱财(要知道格里高尔为了还债和改善家庭生活几乎一刻不停的工作,父亲却从没有将这笔钱拿出来过)不仅没有生气、伤心,而是觉得父亲有先见之明,做得对。面对不得不出去工作的父亲、妹妹和帮别人做工的妈妈,他被“自责和忧愁压抑”着,“羞赧和伤心地浑身燥热”。

      第二,他善良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人。格里高尔对家人的爱无疑是深沉的。在他依然健康的时候,努力改善家庭境况。在他变为甲虫之后,看着母亲因为自己而晕倒,父亲气得哭泣,他自觉地缩回房间,不再出现在大家面前,告诉自己“必须静静地躺着,用忍耐和极度的体谅来协助家庭克服他在目前的情况下必然会给他们造成的不方便”;妹妹给他送食物的时候害怕看到他,他就将自己藏在憋闷的沙发之下,并且耗费巨大的体力拖着一条被单盖在自己暴露于外的身体上;甚至在父亲将一只苹果砸进他的背部时,他也只是艰难地乖乖地转身回到自己的卧室;终于妹妹厌恶地一再提出“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时,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最终,格里高尔在孤独和绝望中“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静静地消逝了。

      第三,格里高尔渴望追逐自由的生活。格里高尔即使在最辛苦的时候也依然怀揣着瑰丽的梦想,即过上自由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能够换掉目前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享受生活,那就是幸福的开始。虽然在之后,他变成了可怖的大甲虫,失去了追求自由的条件,但是在人生的最后,面对着恶意重重地现实社会,他无奈却又欣慰地选择了最后的解脱——死亡。这已经是他所能追求的最后一点自由了。

      这些性格构成了一个善良、可靠、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形象。可以说,格里高尔的心理变化是文章行文的一条重要线索。而文中的另外一条重要线索,则是格里高尔的家人对待他的态度的转变。我们可以将这种转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尊敬、依赖、信任和喜爱。这个时期,格里高尔是整个家庭的支柱,所有的家人都在精神和经济上依靠着他。他是母亲心中善良、勤劳的儿子,她对他怜爱而温柔;他是父亲心中重振家业、改善家庭现状的倚仗,他对他信任而依赖;他是妹妹心中高大的无所不能的兄长,是她实现梦想的希望,她对他崇拜而关怀。大家已经*惯了格里高尔为家庭的付出,并且*惯了去享受这种付出,“不管是家里人还是格里高尔,收钱的人固然很感激,给的人也很乐意,可是再也没有那种特殊的温暖感觉了”。这就使变故发生后格里高尔对家庭的影响所产生的巨大反差令人无法接受,出现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惶恐不安,内心关怀而不知所措,惧怕他也期盼他能尽快恢复正常。当格里高尔刚变成甲虫时,母亲受到惊吓,当场晕倒,父亲则是急得哭泣起来,妹妹甚至在他还将自己锁在屋子里不出来时就已经开始小声地哭泣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妹妹的懦弱和他对格里高尔的依赖程度之深。此时的母亲不敢见自己的儿子,父亲不愿见到他,只有妹妹担负起每天给他送食物的职责,虽然她也害怕见到甲虫状的格里高尔。秘书主任的落荒而逃,可以想见格里高尔的工作前景已经看不见任何光明了。整个家庭陷入一片迷茫之中。但是私底下,大家还没有将格里高尔彻底地当成异类,还在祈祷他赶快健康起来,也依然将希望放在他的身上,但是却是在确保他不会伤害到自己的情况下。正如格里高尔看到的那样,“清晨那会儿,门锁着,他们全都想进来,可是如今他打开了一扇门,另一扇门显然白天也是开着的,却又谁都不进来了,而且连钥匙都插到外面去了”。父亲开始工作了,并且有了惊人的转变。他以前“总是疲惫不堪地躺在床上”,“晚上连站都站不起来”,手举一举就算是欢迎儿子回家了。可是现在“他身子笔直地站着”,“黑眼睛射出神气十足的咄咄逼人的目光”,头发也从乱蓬蓬变成一丝不苟的了。甚至父亲还“强壮”地将一颗苹果砸进了格里高尔的背上。父亲并不是真的虚弱到无法正常生活,母亲也不是不能工作,妹妹更不是只会打扮自己,但是格里高尔以前的付出被大家当做是理所当然的,这些人也就放纵自己沉溺在安逸的生活中。父亲宁愿将钱攒下来,也不愿还债让儿子可以早日实现愿望。大家都无视了格里高尔的痛苦。而当大家都能够自力更生时,格里高尔存在的必要性就被减弱了,从支柱变成累赘,尤其是他长期不复原,家人的耐心被消磨得干干净净,引起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冷漠、惧怕、厌恶、无法忍受。在这一阶段中,父母与妹妹都已经开始了各自的工作,但是之前安于享受的生活太幸福,辛苦的工作使大家逐渐失去耐心,变得暴躁起来。这其中,妹妹的转变最为明显。她逐渐对格里高尔不耐烦起来,经常忘记给他送饭,也不再关心他有没有吃。在格里高尔将房客吓走之后,妹妹终于忍无可忍地向父母提出“一定得将他弄走”,并且说已经照顾过他,仁至义尽了。最后,妹妹的一*话打动了父母——这肯定不是格里高尔,“如果这是格里高尔,他早就会明白人是不能跟这样的动物在一起生活的,他就会自动地走开”。这句话倒是体现出了妹妹的确了解格里高尔的性格,他是特别替他人考虑的人,并且也确实想要离开了。可是格里高尔往日与妹妹的关系最是亲密,最终下定决心要问心无愧地抛弃他的人也是“温柔”的妹妹。这真是分外的讽刺。此时,家人已经将格里高尔从人的范围中驱逐出去,当成异类了。

      文章的两条线索彼此缠绕,共同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真实而又荒诞的世界——格里高尔一夜之间由人变成一只甲虫,这是极为荒诞的,然而更加荒诞的是格里高尔自身仅在最初的时候惊慌了一下,就*静地接受了现实。而格里高尔对家人百般付出,现在遇到困境,家人本应给与他无条件的帮助,但是他们却认为格里高尔无法再养家,将他当成累赘,毫无愧疚地抛弃了他。在他死去之后,家人们竟轻松地去郊游了。这种荒诞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是在荒诞之外,作品给人的感觉又是无比的真实。因为作者采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

      格里高尔的动作与甲虫的生活*性一般无二,但是他所有的心理活动和变化又都是属于人类范畴的。而结合格里高尔以前的生活状态,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家庭不辞勤劳,默默耕耘的格里高尔,本身就像是一只负重的虫子一样在社会上艰难地生存。那么,他丧失人的特性,异化成虫也就更加的令人信服。其家人对此作出的反应也是符合家庭情况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更加地令人感到真实。

      本篇文章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当时科技与工业迅猛发展,降低了人的价值,社会的商业化和金钱万能的世风,淹没了正常的人性。人与物之间相对立,物操纵人、奴役人。现代人受到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走向人的反面,亲人成为仇敌,关怀变成冷漠,人的本质被摧残,异化成非人。作者将荒诞的艺术构思与真实的叙事手法结合起来,触发了日常的*淡温情的生活当中不可能显示出来的矛盾冲突,深刻揭露了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家庭中人的冷酷自私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扭曲的人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的唯利是图的本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即人们在丧失创造价值或财富的能力,对社会不能再贡献力量时,就会被社会排斥、厌恶、边缘化乃至异化。所以,在《变形记》这篇小说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异化,不仅是他身体的异化,更是他的处境的异化,也是人的心灵的异化。

      文章中也充斥着作者的孤独感、陌生感和恐惧感。卡夫卡在民族上没有归属感,在家庭中,由于父亲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卡夫卡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严重的精神压抑。加上孤僻敏感的性格和失败的爱情等因素都令卡夫卡沉浸在孤独、陌生和失落中。这些情绪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卡夫卡曾在一封信中说:“我在我自己的家里,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其实在实际生活中,除了父亲之外,卡夫卡同妈妈和妹妹的关系很融洽,但是显而易见,在卡夫卡的内心,他并没有这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家人都不会抛弃自己”的信任感。也许,卡夫卡一直存在着某种恐惧,就像《变形记》中他写的那样,在自己遇到某种绝境,失去所有能力的时候,家人也会毫不犹豫地驱逐自己吧。

      《变形记》里的.男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失去人形后,保留着人的感情、思维。但他早已被异化为非人,一台创造价值的机器和赚钱养家的工具。但人们*惯了人形非人的存在,却不能忍受整体异化。异化了的格里高尔被社会彻底排斥。他也明确意识到了非人特征,但并没有觉醒。反而向自我异化更进一步。希望一切都恢复原状。重新回到人形异化的状态。害怕被这个将他异化的世界隔绝,因为那是他物质价值”的唯一寄托。然而当这个世界抛弃他的时候,只有懊丧、难堪、孤独与痛苦。格里高尔也只有被彻底抛弃而死亡。

      小说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是他们之中受欺压、受凌-辱的弱者。这些小人物勤勤恳恳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报偿;他们对社会愤愤不*,但又无力反抗。他们孤独、苦闷、恐惧、自疚。这些变-态心理是奥匈帝国窒息的政治空气和资本主义经济畸形发展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更有所发展,因而卡夫卡的作品得到广泛的共鸣,被认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杰作。

      卡夫卡生活在西方现代文艺流派此起彼伏的时期。他的创作手法与这股思潮相呼应。他善于通过奇特的构思勾勒出夸张的画面,他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作品不点明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穿插的故事和场面游离于情节之外,有时记录瞬间的直觉和梦幻,使画面显得支离破碎,主题晦涩不明。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在不同程度上为现代派作家所仿效,甚至加以发展。从这一点来说,卡夫卡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对卡夫卡作品的评价和作品寓意的阐释,在研究者中曾有争议。

      《变形记赏析》

      《变形记》主题思想:人的“非人的”思想变形。当人的“个体性”与自我心灵被忽视时,就不可避免与人产生“公共性”矛盾而导致命运毁灭。

      当格里高尔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时没有表现出一个正常人所应有的惊恐,而是*乎于冷静地想了一下“我出了什么事啦”,甚至连惊讶都没有。

      由于格里高尔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不是从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的人出发的,而是以供养家人、还清债务为目的的。在生活与工作中,格里高尔“个体的我”处在被遮蔽状态,他往往只是“公共的我”的饰演者。渐渐地,他就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了,他想到的只有工作,他身上人的个体性被社会性不断地侵蚀、压抑,直到变形。这变形最终完成了由“公共的我”向“非我”的他者的最终转变。所以,对变形后的格里高尔来说,有关于个体的一切都成了相对的无关紧要的了,只有工作才是重要的。为此,格里高尔对于自己的变形,他也几乎是从家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认识的,家人对此有多冷漠,他几乎也持有同样的冷漠,只有在这个变了形的躯体受到伤害或屈辱时,他才稍微地意识到“个体的我”的存在。

      通过变形,“格里高尔渴望的反抗的目的部分达到了。变形后他不用再去干那些讨厌的差事,也不用再煞费苦心;在对自由的渴求与对父母承担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变甲虫的结果使格里高尔既有可能获得自由,又‘不负罪责’,仅仅成为一个无妄之灾的受害者”。

      社会性与个体性是一个独立的、完全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变形记》中的老板、秘书与家人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一个社会的人所应有的对他者的温存与理解;而格里高尔又过于看重人的社会性,忽视了一个人最根本的存在前提——自我意识。《变形记》在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进行鞭辟入里的挞伐之时,也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以及最后的死亡,揭示了一个忽视了个体性存在的人不可避免的毁灭命运。

      《变形记》启示

      《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是对人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从表面上看,变形的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变形记》用表面的荒诞不经,来诉说作者自己内心的生活理想,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卡夫卡的象征,不但具有深刻的文字艺术的深刻意蕴,又包含着理智的比喻。

      首先,它表现了作者对于被社会同化的内心忧虑。社会发展趋于同化,大众对于成功学理解的单一与成功标准的功利化,使大众趋向于常规,尽力规避风险。大众被他人所谓的成功标准而同化与影响,甚至胁迫的不能自主,成为只对名利金钱追逐的奴隶,从而人纯洁善良的一面彻底被抹灭,人成为非人。《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故事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生存现状。

      其次,作品还表现了在现代社会里人对生活压力的畏惧和逃避。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甲虫,就像是他对于自己命运控制的无力。这种恐惧与无力,挣扎无果后的绝望,是作者表达给读者的*体化情绪,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代入感。《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绝不是人变成虫的意象,而是在格里变形之后给这个家庭每个人带来的生活上思想上的变形。再深入点说,是对这些人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变形记》有趣的正是在于,表面上看,变形的当然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命运无力改写的强烈苦恼与愤慨。在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面对家人的嫌弃与冷漠,他无力改写,只得承受。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作者所想表达的现实性意义被鲜明的揭示出来。

[阅读全文]...
  • 焦仲卿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焦仲卿人物形象分析

      大家知道焦仲卿人物形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焦仲卿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历来《孔雀东南飞》的读者们多钟情于女主人公刘兰芝,认为她在无辜被遣后能再就高枝的情况下还忠于原来的爱情,是一个勇敢执着于坚贞不渝爱情的奇女子。不少人认为焦仲卿的软弱妥协是他们悲剧的主要祸根。笔者认为,单从事情表面分析,作为母亲与妻子之间的中间人,不能化解调和她们的矛盾,焦仲卿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能离开大环境和小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综合作用。如果从焦仲卿的特殊家庭和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来分析,笔者认为焦仲卿的殉情比刘兰芝还更艰难,背负着更多社会、家庭的重责,因而更有意义。

      一、为了爱情克服性格上的弱点

      文中焦父一直没有出现,许多专家推测应是不在人世或长期在外。焦仲卿在缺父的环境下成长,母亲独断专行、主观霸道、性急暴燥的作风使他形成了内向与懦弱的性格特点,缺乏阳刚之气,遇事少作主张,对母亲言听计从,对妻子深深的爱意也埋藏在心底。这既是汉代“以孝治天下”的要求,也是他内向的性格特点造成的结果。以至妻子对他感到失望,特别是在婆婆的诸多刁难下忍无可忍,向他倾诉了“君家妇难为”的处境,提出了遣归的请求。这才令到他猛然醒悟,再这样下去,将永远地失去心中的至爱。所以当他听到娇妻要自请遣归就跑去质问母亲。可见,妻子在他心中的分量确实不轻,也因为有这伟大爱情的力量才足以给他勇气,改变他的懦弱,这是焦仲卿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敢于迕逆母亲即是不再愚孝,是对自己的过去及母亲的反叛。

      二、为了爱情挣脱了思想的束缚

      汉代实行以孝治国,将《孝经》列为七经之一,并成为官学的启蒙教材。东汉末与蔡邕齐名的崔寔在《四民月令》里就有记载:“十一月,研冰冻,命幼童读《孝经》、《论语》篇章。”皇帝以孝为谥号的就有孝惠、孝文、孝武、孝宣诸帝。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西汉重孝,尚少行三年丧者。东汉则谓他人父,对举主、故将亦多行孝三年,而父母之丧有加倍服孝者”,“甚至有行服二十余年者。”由此可见,东汉时,“孝道”备受推崇,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强调子女必须绝对顺从父母,如果子女冒犯长辈则为社会所不容。因此《礼记·内则》中“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这样过分的事情才会发生。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焦仲卿为了妻子质问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已是过分,当母亲提出“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的强横要求,焦仲卿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来相威胁更是不孝。焦仲卿接受的教育使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对母的不尊就是不孝,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也等于自毁前途,“仕宦于台阁”就会成为空想。明知这样,他还是以妻为重。焦仲卿走到这一步,已是与孝对立,与整个社会伦理为敌。他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然而,为了心爱的妻子他宁愿背叛“孝道”。在母亲的坚决反对下,焦仲卿无力坚持,但还是抚慰妻子“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可见他时时处处都为妻子着想。在母亲和妻子之间,一个出于孝,一个出于爱,只能拥有其一,实难两全。在遣妻的路上说出“誓天不相负”的话,一方面是安慰鼓励妻子增强她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背叛着母亲和孝道。在知道妻子再嫁时选择“吾独向黄泉”,并且“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可见,他是背负着多么沉重的包袱,经历了多少的反复与艰难的挣扎才摆脱了“孝道”的束缚。

      三、为了爱情放弃大好仕途

      焦仲卿本可通过休妻达到猎取功名和富贵的目的,但是他为了爱情放弃大好仕途,在当时可谓绝无仅有。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察举制度。察举制度是根据乡闾评议,将道德标准放在第一位。班固在《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自公元前140 年董仲舒建议“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使察举制度化,至公元220年曹丕以“九品官人法”取而代之,前后经过了360年。而建安在公元196年,已是察举制度的末期,并已走向异化。东汉中期以后,察举制度的舆-论权渐为豪族权门所操纵,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体现了民众对名、实分离的察举制度的讽刺。制度的破坏使人们的行为出现分化,一部分士人更加崇尚气节,对察举制度毫不在意;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汉代为吏的俸禄极薄,抵不上农民一家五口的收入,养家至为困难,所以不少吏士就想尽办法通过察举制度,即希望通过奇行异事来提高名声,希望在察举中能以此*步青云。 如范晔在《后汉书·列女传》就记载了两则借助出妻来猎取功名的例子。“广汉姜诗妻者,同郡庞盛之女也。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永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而班固在《汉书·王吉传》中也记载了“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一事。姜诗等三人的妻子都没有原则性的错误,而他们竟为了自己孝悌名声而出妻,并被载入史册,因此官运亨通。其实王吉原来和焦仲卿一样也只是一名郡吏,后来“以郡吏举孝廉为郎”,鲍永后被征为司隶校尉。这种升迁确实令不少人眼红,效仿者不乏其人。

      《焦仲卿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孔雀东南飞》发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焦仲卿完全有可能通过休妻轻而易举地升职,但他根本不想这样做,同时对母亲有意识地想通过自己休妻来达到博取名声、实现升职的目的非常反感,自言“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这掷地有声的话充分表现出他视前程如粪土,视爱情如生命的观念。与姜诗妻等人相比,刘兰芝与焦母的矛盾更深,休妻是顺理成章、顺水推舟之事,但焦仲卿根本不想牺牲爱情换取前途,对“仕宦于台阁”毫不动心。这种观念若放在现代并不特别,但是在一个礼教要求严格的时代,在一个以进仕为人生目标的封建社会,焦仲卿的思想和言行可称得上惊世骇俗。

      四、为了爱情不惜生命

      有些读者认为焦仲卿懦弱,不敢抗争,只能以一死回报妻子的深情,即使这样,还是表现得太无能了,因此,同情的天*不会向他倾斜。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死也是需要勇气,而且在当时,他的殉情需要背负着社会的唾骂和不耻。

      前面已提到,封建伦理道德在东汉时期已走向了反常,“百行孝为先”的道德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举止,焦仲卿本来是一个唯母命是从的孝子,在听到爱妻“及时相遣归”的请求后,就立即去质问母亲,足见妻子在他心中的份量,也充分显示出他与当时社会有着不同的追求。

      而且说出“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的话,公然对母亲表白对妻子的爱意,更是违反了《礼记·内则第十二》“子甚宜其妻,出”的条例,在当时的人看来更为大逆不道。为了母亲不喜欢、已被休掉的妻子而殉情,会被世人不耻;为了殉情不侍奉守寡的母亲终老,身为独子却让母亲失去人生的依靠,这种种行为均是严重违背了当时的道德标准,在东汉时代不仅生前遭人批评,死后也可说是“遗臭万年”。从《孔雀东南飞》经历了三百余年之后才被梁末的徐陵选入《玉台新咏》中,可见当时统治阶级对它的抗拒。焦仲卿在这样的社会、家庭环境中都能为爱殉情,他的挣扎比现代人更痛苦,也需要更大的勇气,他这种在乎爱情、在乎生存价值的态度值得我们赞赏。

      纵观《孔雀东南飞》全文,焦仲卿从始至终都表现出对妻子忠贞不渝的爱情,即使是母亲的反对与利诱都没有半点的犹豫和动摇,可以通过出妻来至仕的捷径对他也没有吸引力。一个在男权社会有着远大前程、有美女可以再娶、有条件实现高升的情况下都能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男子,试问天下能有几人?一个背负着家庭、社会希望的人能舍弃一切,以死来维护自己的爱情,在焦仲卿之前,还未闻有人也。在当时的时代,为了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把自己置于以孝治国之道的对立面,确实能有几人能做到?因此,我们应该给予焦仲卿公正的评价,他确实是一位对爱忠贞不渝的奇男子,也是文学史上为爱殉情的第一男子,焦刘完美的爱情婚姻观念因为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而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这牺牲虽然可惜,但对后人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完美的婚姻有着极大的激励和鼓舞。

      拓展内容:《孔雀东南飞,为焦仲卿妻作》原文赏析

      原文: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阅读全文]...
  • 《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 诗经,文学
  • 《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氓》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无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的特征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女子的变化是因为男子对待她的态度不停的变化着,而男子的变化就是他本性的体现。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卫风氓》(以下简称《氓》)是《诗经》中优秀的弃妇诗,在*古典文学中占有一*之地。主要讲述了一对夫妻由相爱到分离的故事,女主人公的结局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同时她的觉悟也让我们感到敬佩。男主人公的行为让我们感到不齿,因为他的奸诈与无情导致了他们婚姻的破裂。《氓》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那么精心刻画的人物都有什么特征呢?

      文中无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的特征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女子的变化是因为男子对待她的态度不停的变化着,而男子的变化就是他本性的体现。

      一、男主人公――氓

      男子始终都是奸诈与无情的,只是他在追求女子的时候戴上了一副名叫“蚩蚩”的让女子着迷的面具。等他娶到女子为妻之后,他就揭开了自己的面具,露出真实的丑陋面孔。

      那么男子当初戴的面具究竟是忠厚的面具还是笑嘻嘻的面具呢?这两种面具都有可能,下面就简单的分析一下:

      (1)忠厚老实痴愚的面具

      这种说法有许多名家的观点可以佐证。比如说:《释名释姿容》解释为“蚩,也”?即为无知、痴愚的.意思。《毛传》解释为“蚩蚩,敦厚之貌。”

      初次从字面中看出男子有些敦厚。比如说:“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就表明男子不仅用龟板占卜,还用蓍草占卜,娶妻的时候还是比较慎重的。但是根据《礼记昏义》中的记载“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于庙,而拜迎于门处。”就知道当时的婚嫁有六个环节,而男子只完成了两个。从这里看出男子并不慎重,他只是急于要把女子娶回家。

      (2)笑嘻嘻的有些吊儿郎当的面具

      也有许多著作都把“蚩”解释为“笑”,比如说:《玉篇虫部》解释为“蚩,笑也。”清代*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解释为“蚩假借为嗤”,而李善注《说文》云:“嗤,笑也。蚩与嗤同。”从这些比较权威的解释可以看得出来,男子是戴着笑嘻嘻的面具的。

      另外,从文章中的一些诗句也可以看出男子戴着笑嘻嘻的面具。比如说,女子回忆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场景时,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的说笑的幸福。

      最重要的是,联系上下文来看的时候,这种说法比较切合文意。毕竟奸诈的面庞即使隐藏得再好也是会露出破绽的。而男子就露出了不少破绽,“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句就表明男子并不憨厚,他以布交换丝的名义来和女子悄悄地商量婚事。在先秦原本就是要媒婆去和女子的家人商量的,可是他自己去和不能做主的女子商量了,就显得他有心计。就在他们的婚事遇挫的时候,女子跟他说明了原因在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时候,他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理应安慰女子,然后找一个好的媒婆或者提高自己向女子的家长证明自己可以给女子幸福。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对女子发怒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好男朋友也不会是一个好丈夫。这里就为他们婚姻的悲剧结尾和女子婚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女子自从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明显了。

      二、女主人公

      文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大家同情的,但是她最后的觉悟也让我们肃然起敬。同时,她对婚姻的轻率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种子,值得我们反思爱情观。

      因为男子的变化,女子的形象也随之变化了。大体上,她的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爱恋中的天真少女

      年少的她和伙伴们、和氓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是纯真的,没有意识到世间的险恶,对氓是绝对信任和喜爱的。她深深地坠入了情网之中、沉溺于爱情(从她的追悔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可以看出,她少女时代沉溺于和氓的爱情中)。就在氓为他们的婚事无理发怒时,她未经父母同意就马上答应氓要在秋天里嫁给他。氓离开她回家的时候,她竟然痴痴的陪着氓渡过了淇水一直把氓送到了离自己家很遥远的顿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当她因为思念而登上那倒塌的土墙希望远远的看一眼氓的时候,要是没有看见氓的时候,她的眼泪就簌簌地流下来了;要是看见了氓的话就马上开心起来了(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可见,她已经沉溺在了自以为幸福的爱情中了。此时的她,已经被爱情冲昏了头。

      (2)第二阶段――悔恨中的劳苦妇女

      她嫁给氓之后,氓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女子命运变得悲苦起来(前面已经阐述过了)。面对悲苦的命运和无情的丈夫,她深深地后悔了。后悔自己当初一味的沉溺于爱情,后悔自己看错了人。她静静地想着以前的种种,后悔不已,暗自伤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男子的行为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曾经和氓白头到老的愿望如今让她感到怨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自己落难了,可是兄弟们不理解自己,非但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也没有安慰她一下,反而讥笑起自己来了,所有的悲苦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此时的她看清了曾经深爱着的氓的丑陋面孔,对氓产生了厌恶,也对自己曾经天真的行为感到悔恨,还为自己悲苦的命运伤心不已。

      (3)第三阶段――觉醒后的刚烈女子

      氓的狠毒与背叛已经彻底地伤透了她,他们感情破裂的口子太大了,再也弥补不了了。她不再暗自悲叹自己婚后的辛苦,而是大彻大悟了。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虽然很短,但是也表明了女子要摆脱氓,摆脱悲苦命运的决心。

      女子是善良的、默默奉献隐忍的,她真诚的告诫其他女子不要像自己那样沉溺于爱情,不要太依恋男子了。同时,“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明当时社会女子地位不如男子,社会基础也是她悲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反映出她对男尊女卑的男权制度的不满和控诉。

      此时的她在沉默中爆发了,不管以后的命运如何,都要先离开无情无义的氓,她再次做了命运的主人。

      三、女主人公的兄弟

      文中,兄弟的行为让读者感到心寒。虽然女子年少时因为失去了应有的理智,没有经过父母兄弟的允许就私自许诺嫁给了氓,使得家族蒙羞。但是血浓于水,女子私奔出嫁后,兄弟应该关心一下女子的处境,可是他们一点都不了解女子艰难的处境,还讥笑女子。这样的兄弟实在是冷血无情、毫无人性、愚笨可恨。

      《氓》以女子的口吻描述了几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些鲜活的形象留给后人深刻的印象。

[阅读全文]...
  • 貂蝉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貂蝉人物形象分析

      貂蝉(生卒年不详),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是民间传说中人物,原名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认为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貂蝉人物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回、第九回所描写的“连环计”故事中,貂蝉被浓墨重彩的刻画出来。她美丽,王允为董卓的专权数日愁眉不展,而一见貂蝉立刻想出了非美人不能实施的“连环计”;她有情有义,为报答王允的“优礼相待”而主动请求“倘有用妾处,万死不辞”;她聪明勇敢,一面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装出两副面孔,巧妙周旋,最终达到了使吕布杀董卓的目的。至此,在罗贯中生花妙笔之下,一个集忠义、美貌、聪明一身的女子形象崭然而立,熠熠生辉,光芒四射。她的美貌与才智,甚至让整个三国时代的天下英雄失魂落魄。貂蝉是这部以男性为人物主体的《三国演义》之中,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

      一、闭月之貌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她妩媚窈窕,妖冶动人,是天下最善解男人心思的狐媚娘,她生就了闭月之貌的千古美女。她一双乌黑发亮的眸子,似喜非喜,淡淡一转,摄人魂魄。

      首先,王允被美艳迷人的貂蝉惊呆了,于是锦云堂拜貂蝉。当貂蝉轻舒广袖,像月宫飘然而至的仙女那样起舞时,吕布看得如痴如醉,色眼圆睁。而后时董卓,他在酒阑*散之时,拥着貂蝉笑逐颜开,打道回府。从此以后,貂蝉周旋在这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貂蝉以自己为诱饵,使董卓、吕布父子色迷心窍,自相残杀。其实在罗贯中的笔下,对于貂蝉的美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描写,但从董卓与吕布见了貂蝉以后如何神魂颠倒来看,董卓是一介匹夫,而吕布可是风流倜傥的,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连这等人物都会为了貂蝉而杀掉董卓,可见这貂蝉的美貌是非常诱人了。

      二、相关情节:

      貂蝉本姓任,貂蝉只是她的'小名,是吕布的原配妻子,两人在家乡失散后流落一方,沦为成为王允的婢女。王允得知后其身世后心生一计,设家宴款待太师董卓,让貂蝉与董卓见面。王允又设宴招待吕布赴会,让他与原配妻子相会,并承诺改日让他们正式团聚。

      之后王允便送貂蝉到董卓家,董卓误以为是王献给自己的厚礼,喜出望外,当晚便共赴云雨之好。吕布得知董卓的行为后,勃然大怒,提剑入堂杀害醉倒的董卓。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则是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为歌女。貂蝉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在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恰巧为王允瞧见。于是,王允便将貂蝉收为义女,定下连环美人计,离间董卓与养子吕布的关系。

      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配给吕布,再明着把貂蝉献给董卓做妾。貂蝉嫁给董卓之后对吕布暧昧送情,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间。

      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望貂蝉,貂蝉和吕布相约来到凤仪亭相会。貂蝉假意对吕布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正巧被董卓回府撞见,发怒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扩展资料

      连环计真正的实施者是貂蝉。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武功盖世吕布的白门楼上的殒命。貂蝉也与王昭君、西施、杨玉环一起被誉为*古代四大美女。

      貂蝉的生*简介

      貂蝉,*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古籍上虽没有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为汉末三国纷争中重要人物之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影响颇大,民间传说尤为动人,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与关羽。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

      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时过境迁,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为*地。遗址中常有古代砖、石构件、铜币、陶瓷残件出土,据说都与貂蝉有关。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陵园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积4000余*方米,四周围以红底黄瓦波浪式龙形围墙,在麦海茫茫中,光艳夺目。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陵区北院内建拜月亭和凤仪亭,后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蝉像碑,在飘带动态下,貂蝉步履闲雅,婀娜多姿,犹有“闭月羞花”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筑20间,辟为“貂蝉彩塑馆”,反映貂蝉“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惊天动地的一生。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貂蝉的谜团

      原型之谜

      正史《后汉书》中,从未提及貂婵之名,它仅以很短的篇幅记录董吕之间的私人恩怨。当年董卓曾为区区小事怒杀吕布,被吕布敏捷地躲过,后来两人重修于好,董卓又派吕布去看守自己的内宅,不料吕布竟乘主人不在,与董卓的贴身婢女暗中相恋。因畏惧被董卓发现,吕布求见王允,和盘托出与董卓不和的真相,指望得到他的援助,结果反过来被王允所利用,指使他将赴宫廷开会的董卓一举杀死。这里出现的婢女,应该就是貂婵原型,但她本是相国董卓的婢妾,与司徒王允并无干系。

      出身之谜

      貂蝉生于何方?一说永年,一说临洮,一说米脂,一说忻州。临洮之说源于《三国志*话》,貂蝉向王允自我介绍:贱妾本姓任,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关相失……米脂故里说则是在当地石沟镇艾好湾村,至今还留有所谓「貂婵洞」。在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貂蝉对王允说“您孩儿又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

      死因之谜

      曾经耗费大量笔墨渲染貂蝉义举的罗贯中,对貂蝉“长安兵变”后的描述,始终着墨不多,三国演义上最后一次提到貂蝉的时候还是跟吕布一起在白门楼被曹操围困时,后来吕布兵败身死就没有说明了。在历史价值被榨干之后,她遭到了主流文人的抛弃。但仍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问她的下落,继而任意虚构故事,以致其结局形成了“惨死”和“善终”两大类型。

      貂蝉的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词赞之曰:“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又诗曰:“红牙摧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貂蝉素有“闭月”之称,意为连月亮见了她都比不过和遮挡在云后面。

      蔡东藩在《后汉演义》:“司徒王允累谋无成,乃遣一无拳无勇之貂蝉,以声色为戈矛,反能致元凶之死命,粉红英雄真可畏哉。”并说:“庸讵知为一身计,则道在守贞,为一国计,则道在通变,普天下之忠臣义士,猛将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蝉独能除之,此岂尚得以迂拘之见,蔑视彼姝乎,貂蝉,貂蝉,吾爱之重之!”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 - 句子

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 - 语录

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 - 说说

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 - 名言

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 - 诗词

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 - 祝福

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桃子诗句 昆虫诗句 咏月诗句 音乐诗句 关于月诗句 王者荣耀诗句 关于诗句 5字诗句 悼词诗句 石榴花诗句 立志诗句 豪放诗句 爱国诗句大全 桃诗句 天空诗句 天字诗句 漓江诗句 暴雨诗句 正是山花烂漫时诗句 富春江诗句 家诗句 人间正道是沧桑诗句 飞花令诗句全集花 诗句英语 一字诗句 忧伤诗句 过生日诗句 金陵诗句 毛笔诗句 古代防疫诗句 飞字诗句大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