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雀的古诗 >

野雀的古诗

关于野雀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野雀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野雀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野雀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野雀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野雀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野雀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野雀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野雀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野雀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野雀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登鹳雀楼古诗

  • 黄河
  • 登鹳雀楼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阅读全文]...
  • 古诗《登鹳雀楼》

  • 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登鹳雀楼》,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白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古诗

  •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阅读全文]...
  • 描写孔雀的古诗词

  • 文学
  • 描写孔雀的古诗词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孔雀的'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芳情雀艳若翠仙,飞凤玉凰下凡来 红珠斗帐樱桃熟,金尾屏风孔雀闲

      穆穆鸾凤友,何年来止兹。飘零失故态,隔绝抱长思。

      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坐蒙恩顾重,毕命守阶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未知牛有角,渴饮寒泉逢牴触。——杜甫《赤霄行》

      孔雀东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李白《庐江主人妇》

      孔雀眠高阁,樱桃拂短檐。——温庭筠《偶题》

      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张祜《感王将军柘枝妓殁》

      红珠斗帐樱桃熟,金尾屏风孔雀闲。——温庭筠《偶游》

      岸远沙*,日斜归路晚霞明。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欧阳炯《南乡子》

      时空无花情花开,羽绒豪放云天娇。

      芳情雀艳若翠仙,飞凤玉凰下凡来。--《咏孔雀诗》

      越鸟青春好颜色,晴轩入户看呫衣。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

      丝竹惯听时独舞,楼台初上欲孤飞。刺桐花谢芳草歇,南国同巢应望归。--李郢《孔雀》

      可怜孔雀初得时,美人为尔别开池。池边凤凰作伴侣,羌声鹦鹉无言语。

      雕笼玉架嫌不栖,夜夜思归向南舞。如今憔悴人见恶,万里更求新孔雀。

      热眠雨水饥拾虫,翠尾盘泥金彩落。多时人养不解飞,海山风黑何处归。--王建《伤韦令孔雀词》

      1、《过孔雀滩赠周静之》

      海内无坚壘,天涯有*亲。不辞供笑语,未惯得殷勤。舟楫深宜客,溪山各放春。高眠过滩浪,已寄百年身。

      [宋] 陈与义

      2、《秋日寻孔雀庵軿上人》林深不辨径,积叶翳寒泉。屋角留残日,秋阶童独眠。问师何所去,遥指隔江烟。夕磬无人发,林中闻暮蝉。

      [明] 董应举

      3、《四川使宅有韦令公时孔雀存焉,暇日与诸公同》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动摇金翠尾,飞舞碧梧阴。上客彻瑶瑟,美人伤蕙心。会因南国使,得放海云深。

      [唐] 武元衡

      9首关于“孔雀”的诗词

      4、《吕推卿出孔雀画图》书卧蓬山禁漏长,起观名画得心降。曾闻饮涿依南海,颇怪飞鸣到北窗。峭格正宜风作驭,修翎堪与凤为双。知公物外寻幽好,不恋荣华拥节幢。

      [宋] 孔武仲

      5、《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索莫少颜色,池边无主禽。难收带泥翅,易结著人心。顶毳落残碧,尾花销暗金。放归飞不得,云海故巢深。

      [唐] 白居易

      6、《孔雀院后蒙泉》檐头山作屏当砌,石眼泉为镜照窗。我亦困蒙如可击,此泉从户到西江。

      [宋] 晁补之

      9首关于“孔雀”的诗词

      7、《与曹学佺林古度过孔雀庵访韫辉上人》竹日下清晖,林深一径微。萧然瓢室静,可息道人机。汲井鸟冲出,开篱蝶绕飞。复过邻寺去,留兴月明归。

      [明] 吴兆

      8、《题画孔雀》桄榔暗天蕉叶长,终露文章婴世网。故山桂子落秋风,无因雌雄青云上。

      [宋] 黄庭坚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2.孔雀未知牛有角,渴饮寒泉逢牴触。——杜甫《赤霄行》

      3.金钱饶孔雀,锦段落山鸡。——李商隐《鸾凤》

      4.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

      5.云翻孔雀金花碧,日射鸳鸯玉瓦红。——杨万里《早谒景灵宫》

      6.翠翘珠珥垂孔雀,庙门深锁藤华落。——贡师泰《金溪县葛烈女庙》

      7.屏帏空孔雀,衿绣冷文鸳。——孙蕡《西庵记事一百韵》

      8.春寒不离鸳鸯枕,日晏方开孔雀屏。——孙蕡《骊山老妓行》

[阅读全文]...
  • 关于云雀的诗句古诗

  • 经典
  • 我的感想:  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森林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球的环境不断恶化,给人类带来了各种自然灾害。

    告诫我们要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惯。

    并能加以详解。

    古诗词中,没有关于“云雀楼”的作品。

      含有“云雀”的也不多,如 宋朝诗人 夏竦 的《奉和御制真游殿告成》中有:“云雀向阳明翠羽,玉题承月灿珠躔。

    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中文名称比拟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分类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注音 bǐnǐ释义: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又名比体作用:1.增添特有的情味。

    2.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3.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分类: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2类型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

    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

    [1]3拟人会思想,会劳动,会创造和富有感情的本质特点,人类对自己的这些本质特点最为熟悉,最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产生共鸣。

    为了表达的需要,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于其他事物,让它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把动物拟人:(1)……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

    看不见的云雀在天鹅绒般的绿油油的田野和盖满了冰的,收割后的田地上颤巍巍地歌唱

    《秋思》 【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描写的特定景物是家书.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深宫秋夜 《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阳关曲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阅读全文]...
  • 古诗《登鹤雀楼》教学实录

  • 古诗《登鹤雀楼》教学实录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登鹤雀楼》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自由呼吸的学*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总结: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赏析

  • 阅读
  •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赏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和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 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该楼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 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 海内外。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初,*人重建鹳鹊楼。有关方面报道,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鹳鹊楼复建工程破土动工,重新修建的鹳鹊楼为钢筋混凝土减力墙框架结构,设计高度为73.9米,总投资为5500万元,截至2001年,主体工程已完成封顶,预计2002年底,这座九层高楼将在永济市黄河岸边落成。

      鹳雀楼与同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风景胜地的普救寺相隔不远,这两大著名人文景观成为当地的旅游支柱。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他是盛唐时期有名诗人之一。墓志中记:“歌《从军》,吟《出塞》,缴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曾经名动一时。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和翻译

  •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和翻译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阅读全文]...
  • 曹植《野田黄雀行》

  • 箜篌引 / 野田黄雀行

      朝代:魏晋

      作者:曹植

      原文: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古诗及诗意(登鹳雀楼原文加赏析)

  • 诗意
  •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先写登楼所见:

    首句写远眺所见:白日依山,云遮雾障。是远景,也是静景。

    其次写俯瞰所见:黄河奔腾,滔滔入海,是*景,也是动景。

    后写观景所思:

    “欲穷千里目”写愿望——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表现永无止境的追求;

    “更上一层楼”写办法——要实愿望,就要站得更高。

    前句提出问题,后句解决问题,简洁明了,关联紧密,逻辑性强。

    四句诗,既有意境开阔的壮丽图画,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充满了无限生机的壮美,又有热爱大好河山的情感和不断探索的愿望,还有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哲理,使人读来,如临其地,如见其景,胸襟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

    此绝句全篇运用对仗。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 ,“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形式上的完美。

    理清逻辑关系

    全诗包括题目在内只有二十四个字,却把事、景、情、理融合得天衣无缝,有一首五言绝句拥有咫尺万里之势。

    题目写事,一切因登颧雀楼而起;前两句写登楼所见之景,短短十个字,却以千均巨椽,描绘出祖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与题目相呼应;后两句写意,紧承前两句开阔壮丽景物描写,表达再上一层楼、尽览大好河山的愿望,出人意料,意境深远,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

    三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整篇俱佳,皆为佳句,但后两句表达的哲理和人生态度切合更多人的心理,一直被传诵和引用。

    两句紧承前面景物描写,以“欲穷”表达热爱祖山河的情感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以“更上”表达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欲穷”“更上”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从诗人登高望远中表现出的不凡胸襟抱负,

    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野雀的古诗 - 句子

野雀的古诗 - 语录

野雀的古诗 - 说说

野雀的古诗 - 名言

野雀的古诗 - 诗词

野雀的古诗 - 祝福

野雀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二哈的句子 能给人安全感的句子 形容天下雨的句子 朋友间离别的句子说说 暗恋女孩子的句子 检测僵尸粉的经典句子 致70后的伤感句子 形容葡萄酒的优美句子 鼓励女人独立的句子 赞美大学生活的句子 表示工作认真的句子 形容一个人害羞的句子 形容特别困的句子 形容试探人心的句子 我姓白的专属句子图片 夕阳西下的句子简短 用英语骂人的优美句子 写给小人的句子 栀子花的唯美句子 秋天树叶的句子 那些让人心疼的句子 形容木棉花开的句子 梦见思念的人的句子 赞美家乡的句子20字 关于夜晚的说说句子 关于西安的文艺句子 赞美孩子的优美句子 一个人人品不好的句子 描写朗诵比赛的句子 关于父亲节的句子 玩游戏很开心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