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的朗读音乐 >

古诗的朗读音乐

关于古诗的朗读音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朗读音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朗读音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的朗读音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的朗读音乐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的朗读音乐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的朗读音乐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的朗读音乐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的朗读音乐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的朗读音乐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的朗读音乐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偶成古诗朗读(偶成拼音版古诗解释)

  • 解释
  •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偶成

    【宋】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这首诗旨在奉劝青年珍惜光阴,把握大好青春年华,刻苦治学,有所作为。其主旨是在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此诗大约写于朱熹的晚年。相传朱嘉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堂,看到一群学子在室外池塘边打闹戏耍。当时正值深秋,梧桐树叶随风飘落,想到自己白头,不禁感慨万千,随口吟下这首诗,*也把这首诗题名为《劝学》诗。

    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家,其诗往往蕴含一些哲理,但他却能将这些哲理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不觉枯燥乏味,这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此诗勉励年轻人要爱惜时间,刻苦学*,不要浪费自己的青春,刻苦治学,有所作为。

[阅读全文]...
  • 朗读端午古诗

  • 端午
  • 朗读端午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朗读端午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阅读全文]...
  • 古诗清明朗读

  • 清明
  •   《清明》是唐代杜牧在清明佳节所作的一首小诗,诗中把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家,*称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与杜牧即“小李杜”。

[阅读全文]...
  • 山村咏怀古诗带拼音(山村古诗带拼音朗读)

  • 一【原文】

    一去¹二三里²,烟村³四五家。

    仄仄(仄)*仄,**仄仄*。

    yī qù èr sān lǐ,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⁴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仄)仄仄,仄仄仄**。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bā jiǔ shí zhī huā。

    二【注释】

    1.去:从所在的地方到远处,这里是指目光从站的地方看去远方。

    2.里:古长度单位,一里500米,1公里=2里。

    3.烟村:被炊烟或雾蔼笼罩的乡村。

    4.亭台:古建筑样式,这里泛指供人休息的建筑物。

    三【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歇脚的凉亭,边上盛开着绽放的花朵。

    四【诗中有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放眼望去,“二三里”指目光远,先把景象放大,接着一些具体的景象映入眼帘了,袅袅炊烟、村庄的人家、村边的亭台、山野的香花,交织出一份动静结合的画面,在静静的原野和乡村中,摇曳而上的炊烟让静的画面动了起来。

    五【诗以言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写作背景】

    写于诗人从涿州迁来辉县但开始游历之间,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二【作者生*】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发展为预测学。

    三【格律初识】

    韵:六麻

    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注:亭台六七座,六拗。

[阅读全文]...
  •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回乡偶书古诗朗读)

  • 贺知章:半生出走为游子,一径归来不少年

    ——慢读《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画像

    这个人,他性格两极分化得厉害。

    说他狂,他就狂,人人说他狂,他干脆自称“四明狂客”。当然,这是老年以后的事了。最初,他也只是个萧山乡下的懵懂小子,没有狂的资本。

    证圣元年(695),贺知章中了状元——有史可考的浙江省第一位状元。

    然而,朝中无人,状元也不好做官。很多年,他一直在七八品之间来回磨叽,就是升不上去。

    63岁上,他才慢慢进阶,进入升迁程序。66岁,成了礼部副职,兼太子的老师。

    他一生没大起过,可从没落过——小落都没有,一直在起、起、起……仕途得意,才华纵横,由不得贺知章不狂起来了。

    不是妒人踩人的狂——鼠辈才那样。他爱才护才,给人的全是好处,积德甚多。私下时才狂放不羁,比如,金龟换酒和李白痛饮;写草书一口气写二十纸停不下笔;酒能从早喝到晚……这个“狂”是冲着自己使劲。厚道人总得有个出口。

    贺知章与他的朋友们

    诗人们都是一代哺育一代。先秦尤其如此。这个优良传统到唐代继续传承,文人相亲还没有衍生成文人相轻。

    他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见到了李白。当时贺知章83岁,李白41岁——李白应该都不知叫他哥还是爷爷更合适。后来,想他想得哭,写了好多诗纪念他,老了还带着儿女去上坟,到死都没忘他的知遇之恩。

    才高,情商也高;人好,脾气也好,所以书法圈、诗歌圈、酒友圈都欢迎他。

    历经六个皇帝,他没见过战争,不参与党争,从没外放,也从没被贬,在世界第一大都市一呆就没挪窝,幸福地将开元盛世包裹进自己的生命,活到即便今天也算高寿的86岁。

    约天宝二年(743),他得了场大病,不醒人事,后来死里逃生,当即上表奏明玄宗,请求回乡做道士。

    玄宗写诗赠送,太子持学生之礼,率文武百官一送老远。这份恩遇,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中可谓空前绝后。

    他却逃回家乡杭州,归隐之心越发强烈——虽然归得委实有些迟了。

    那一年,岑参考进士,来到长安,壮志干云;

    那一年,杜甫穷困在途,琢磨着两年后到长安来,解决温饱问题;

    那一年,李白潇洒地和玄宗说“bye-bye”,离开长安,去云游天下;

    …… ……

    贺知章呢?他只想回家——可能隐隐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才那么急迫地,想落叶归根。

    然后,就有了这首诗。

    贺知章与李白是忘年交,更是知音

    人们爱找诗眼。是的,诗眼灼灼,格外突出,好。可那些没诗眼、通篇都是普通字的,一旦好起来,却是好诗中的好诗呢。

    这首诗像说话,*实上口,读下来就懂了,都没必要拆分讲解。有点像麒派老生,带些沙哑,可中气十足,没高调子,唱腔和念白差不多。

    吴越之地,软语温存。“怀来”辙,念来若“一期”韵,全诗晒太阳一样,舒服温暖:

    回家了,好亲啊!离开熙熙攘攘的京城,也离开黄金铺地般的仕途——我们的朝代可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啊,此刻所在的时期,又正是我朝的黄金时代。老头子我顶着满脑袋岁月的灰,回到出生地。

    少小离家,父母尚健;此刻转来,不见双亲,心头自是有些悲伤。然而不长不短的几十年,从生到死,谁不是暴风骤雨一辈子?而处处离别。家乡灵隐寺内有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随佛转念,自谓非“不及”,也“不过”,半称心已是大满足,便深藏悲伤,醉醺醺,一辈子就差不多了。

    人离开家乡,就飘飘荡荡了

    ——其实,36岁外出考学,不算“少小”,但85岁回头看,觉得真年轻啊。隔了数十载的烟尘,遐想在心头漫卷千遍。

    什么都变了,什么也没变。乡音还是那么浓,几十年混迹京城,也没能磨去半点,鬓边白发掉得稀落不成样子了,当年它们浓密如燃烧的山峦。

    归乡,就是心的回家,回到童年的纯洁,乱七八糟的时光在这个清净之所被整合,委屈被修补,污浊被净化,一个新我被重构。一条河流重返源头,看到自己原本的清澈。

    接下来,他记下一群孩子:

    孩童如新花之开,雏鸟之啼,总叫人轻松。他们可能*时见不到多少外边来的人吧?也许因为我太老,老得稀奇?看他们慢慢地、欲躲还围地过来了,小声低语,似乎在讨论什么。

    我也有些好奇呢。哈哈。于是就问:“你们在说什么呀?是在笑话我太老吗?”

    “没有,”一个孩子急急解释,似乎怕伤了我这颗老心,“我们只是说怎么没见过您罢了。”

    岁月更新,人事成昨,物也好,情也罢,都不会留在原地。所以,家乡对自己而言,既熟悉又陌生,那么,自己对家乡而言呢?……

    哦,也许已经全然陌生了吧?你看,孩子笑了,抬头望向我:“可是……您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呀?”

    没关系,人总与家乡有割不断的联系,即便离开得太久,恍如隔世。比如那孩子,也许是我某个同年玩伴的重孙呢,虽感陌生,但语气亲昵,大欲攀谈,这笑容可真叫个温暖纯真啊。

    ——他貌似轻松,还略带调侃,然而谁又知道,慈爱之下,老诗翁心里没有叹息自己今生离去不曾踏归门,一旦归来竟白头?耽于浊世浮沉,不曾膝下尽孝,不曾守灵台,不曾如田舍之家享天伦,其中微凉,人间可懂?

    这一天,距离他的仙逝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诗人不知道。他的家乡也不知道。

[阅读全文]...
  • 古诗江南春朗读

  •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也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江南春朗读

      诗人: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诗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其中应指现存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同时杜牧还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赞誉江阴美景:

      丹树村边烟火微,碧波深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赏析分歧

      关于《江南春》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他们认为晚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他们只是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阅读全文]...
  • 关于斜字古诗词的读音

  • 文学
  • 关于斜字古诗词的读音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斜字古诗词的读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斜字古诗词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第1507页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但有三种意思:①形容词,跟*面或直线既不*行也不垂直的;②动词,倾斜;③姓。

      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则指出,“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终南山山谷名。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也就是说,“斜”字在古时候读“xiá”。

      我举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的读音:

      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前的诗集注解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我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也有一个“斜”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斜”字在古诗词里并非只有“xia”音,《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中就有举例,如杜牧的诗《怀钟陵旧游》中“斜斜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斜”字都念“xie”。因此,要判断在古诗词中“斜”字读“xie”还是“xia”,应该结合整首诗或词连看,看有没有涉及到押韵的问题。若涉及到押韵,一般发“xia”音,若不涉及押韵,则一般发“xie”。

      资料拓展:

      题目含有斜字的古诗及赏析

      1.梧桐影·落日斜古诗词

      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诗文赏析

      “落日斜,秋风冷。”首先烘托出词中主人公所处的特定环境:落日馀晖,秋风送寒。只有六个字,却字字珠玑。尤其着一“冷”字,不仅点染出秋天黄昏的冷寂,而且衬托出词人思念友人的凄切感情,更为下文“今夜”蓄势,巧妙地伏下一笔。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从全文分析,词人与友人早已相约在先,而且从“落日斜”时,兴冲冲地等待友人到来,一直等到“立尽梧桐影”,等待的时间久了,黄昏而入夜,而月上东楼。“梧桐影”显然是明月所照映。“影子”尽了,意味着月亮落了,天也快亮了。等待友人欢会共语,久久不见到来,自然等急了,个中不无抱怨情绪。“今夜故人来不来?”是自问,还是问人,抑或问天地星月?是啊,词人殷切地等待友人,从“落日斜,秋风冷”,如今已是夜深人静,银河星稀,明月西落,不只见出等待之久,更见出那焦急烦怨中的思念之深、盼望之切。这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特有的人物的特殊感情。如果说这一问是抒情主人公脱口而出、所未经意,那么末句“立尽梧桐影”则意蕴极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寥寥五字,字字传神,处处含情,说明等待友人的确时间很长很长了。词人借一“影”字,写出了月华满地,不能勾起思念友人的深情;对月孤影,不能不触动孤独寂冷的感受;梧桐萧疏,月影已尽,不能不引起虚掷欢聚之良宵的幽怨而又切盼的思念之情。

      全词二十个字,“落日”、“秋风”、“梧桐影”,词人极善于借助外物环境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思,达到境与情谐、景与情通的至境。这种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晚唐五代词中堪称上乘。吕岩的词,正如传说中他的神仙踪迹,飘忽无定,不可捉摸。北宋柳永《倾杯》词中“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即袭此词之意。

      2.浣溪沙·惆怅梦余山月斜

      唐代韦庄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赏析

      这是一首“寄兴深微”的艳词。

      上片写眼中所见的景象,是在梦醒后睡眼惺忪时见到的。它给人一种迷离恍惚、依稀隐约的审美感受。是现实中的生活,也是幻想中的追求;像是别有寄托,又像是纯粹抒情。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浮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座高高的小楼,有个蒙着碧纱的小窗,反射出照在壁上的一线灯光,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个惆怅自怜的青年,正凝望着那反射出灯光的.窗口,原来这就是绝代佳人“谢娘”的住房。“谢娘”,在韦庄的诗词中常用来指意中人,不过这首词中的“谢娘”,完全是词人心造的幻影,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佳人。只是词中抒情主人公看到那碧纱窗下,孤灯荧荧,便驰骋着丰富的想象,幻想出一个背灯斜坐、含情脉脉的深闺丽人来,反映了词人一种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寄托在若有若无之间,情趣在若隐若显之际。乍看起来,似乎只是寻常的艳语;细味之后,又觉得语言之外,还有一些值得咀嚼的东西。与词人同时期的张泌也有一首《浣溪沙》,跟这首词的意境很相似。词云:“独立寒阶望月华,露浓香泛小庭花,绣屏愁背一灯斜。云雨自从分散后,人间无路到仙家,但凭魂梦访天涯。”画面同样出现了楼和月,人和灯,梦和花,皆景中含情,深得风人之旨。然而一个是对往事的回忆,一个是对未来的追求;一个是写曾经热恋过的对象,一个是写素未谋面的佳人;一个把重温旧好,寄托在梦魂的访问,一个是把朦胧的追求,付诸驰骋的想象。两相对照,张词写的只是爱情的纠葛,别离的愁绪;而韦词却在男女之外,别有兴寄,更加耐人寻味,更加富有深意。

      下片抒情主人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背灯坐在碧纱窗下的美人进行浪漫主义的描绘。把花的精神赋予美人,把美人的“玉容”写成花,使花成为美人的倩影,美人成为花的化身。一支生花的妙笔,出神入化,为花锡宠,为人争春,在艳语之中,寓比兴之意,确是大家笔墨。“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可见他理想中的美人,容貌像雪一样的洁白,梅一样的疏淡。衣裳像雾一般的飘逸,霞一般的鲜艳。词人把自己朦胧中的追求,写得如此高洁,如此淡雅,使人自然联想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自画像,其言外自有寄托,自有高致,绝不同于寻常的艳词。张炎说得好:“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词源》)。读者若试拿韦庄这首词的下片,跟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被艳露凝香”(《清*调》),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对照来看,既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又可以寻绎出它们之间的“新变”轨迹。太白和乐天是以花柳来喻其貌,用“朝露凝香”和“梨花带雨”传其神,自然是千秋妙笔。然其意止于“以形写神”,“以景传情”,把杨妃的“天生丽质”形容得形神俱肖而已。至于韦词所描写的那个美人,则是雪里梅花,具有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霞中仙子,具有超凡绝俗的潇洒风韵,象外有象,景外有景,作为物化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诱发力,既能给人们以真实的感知,又能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以朦胧的美,含无穷的趣,正是它的艺术生命和灵魂之所在。月下观景,雨中看山,雾里赏花,隔帘望美人,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更好的审美情趣,其奥秘就在于它以有限表无限,以实境带虚境,以朦胧代显露,能使人以丰富的想象补充具体的情景,从而取得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艺术效果。这也就是韦庄这首词所追求的审美趣味,所发出的艺术光辉。

      3.《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赏析」

      诗意,寄寓田园之思。并且紧跟问句,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词人无奈地说:“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饱满。

      这几句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一词有“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坦露的也正是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爱国志士中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辛弃疾与之唱和的词中就有“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悲愤,饱含着多少辛酸苦辣。最后两句,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它与屈原“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骚》)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这是一首十分明显的感怀秋日的词。作者与辛弃疾是至交。人品、气节十分相似,词品、格调也很相*。公元1178年(即淳熙五年),杨炎正与辛弃疾共同乘舟路过镇江、扬州,曾写下有名的《水调歌头·登多景楼》,抒发报国无路、虚度光阴的苦楚。《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与此词内容相似,词情亦颇有相通之处,可以对照着看。

[阅读全文]...
  • 关于鹿柴王维朗读古诗

  • 关于鹿柴王维朗读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鹿柴王维朗读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

      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

      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辋(wǎng)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但这派诗歌,往往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

      创作背景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作者简介

      王维像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阅读全文]...
  • 古诗行行重行行拼音版朗读鉴赏

  • 文学
  • 古诗行行重行行拼音版朗读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行行重行行拼音版朗读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1、古诗行行重行行拼音版朗读鉴赏

      xíng xíng chóng xíng xíng

      行行重行行

      xíng xíng chóng xíng xíng , yǔ jūn shēng bié lí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xiāng qù wàn yú lǐ , gè zài tiān yī yá 。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dào lù zǔ qiě cháng , huì miàn ān kě zhī ?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hú mǎ yī běi fēng , yuè niǎo cháo nán zhī 。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xiāng qù rì jǐ yuǎn , yī dài rì yǐ huǎn 。

      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

      fú yún bì bái rì , yóu zǐ bù gù fǎn 。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sī jūn lìng rén lǎo , suì yuè hū yǐ wǎn 。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qì juān wù fù dào , nǔ lì jiā cān fàn 。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2、古诗行行重行行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的游云遮住了那太阳,他乡的游子却并不想回还。

      因想你使我变的忧伤消瘦,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3、古诗行行重行行赏析

      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民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 本篇可分作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古诗是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体诗,非律诗则称古诗或古体诗。不迫不露、句意*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阅读全文]...
  • 三峡古诗文朗读(古诗三峡原文朗诵)

  • 三峡,古诗文
  • 《三峡》是北朝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三峡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

    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象。 郦道元的《三峡》只用不到200字的篇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左山右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注释

    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非: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的时候。

    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

    朝:早晨。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虽:即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驾着,驾驶。

    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绿潭:碧绿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

    巘:高峰。

    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

    飞漱:急流冲荡。

    漱: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良:很。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

    霜旦:下霜的早晨。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的朗读音乐 - 句子

古诗的朗读音乐 - 语录

古诗的朗读音乐 - 说说

古诗的朗读音乐 - 名言

古诗的朗读音乐 - 诗词

古诗的朗读音乐 - 祝福

古诗的朗读音乐 - 心语

推荐词条

好的短语 励志英文短语 live的用法及短语 高兴的说说心情短语 跑步短语 stay的短语 迟到英文短语 生活简短说说心情短语 开始短语 worth的短语 不利于的英文短语 尽力的英文短语 borrow短语 英语四级高频短语 look开头的短语 十一月的说说心情短语 forget短语 运动后感言短语 日落的句子心情短语 闲逛短语 扫墓的心情短语 结果因此的英文短语 drop的短语 快乐的句子说说心情短语 抗病毒短语 闺蜜短语 wish短语 facetoface类似短语 当兵感言短语 搞笑短语10字以内 关闭的短语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