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古诗文文言文的序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古诗文文言文的序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古诗文文言文的序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古诗文文言文的序言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诗文言文名句(通用205句)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文言文名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处:《孟子·公孙丑》
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
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出处: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4、不人虎穴,焉得虎子。——出处: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处:《史记·项羽本记》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处:《论语·为政》
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出处:宋·姜夔《扬州慢》
8、是可忍,孰不可忍。——出处:《论语·八佾》
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处:屈原《离骚》
11、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出处:唐·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1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处:《诗经·卫风·湛奥》
1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处:宋·柳永《凤栖梧》
1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处:《诗经·大雅·荡》
1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
16、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出处: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
1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处: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1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出处:陶渊明《饮酒》
2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处:宋·陆游《书愤》
2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处:宋·梅尧臣《雪梅》
2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处:《孟子·公孙丑》
2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出处:宋·洪林《西湖》
24、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出处:宋玉《对楚王问》
25、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26、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处:陶渊明《杂诗》
27、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出处:《晏子春秋》
2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出处:宋·苏试《水调歌头》
2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老子·六十四章
30、尽信书,不如无书。——出处:《孟子·尽心下》
31、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出处:唐·卢延让《苦吟》
3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处:《史记·项羽本记》
3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出处: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
3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3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出处:宋·辛弃疾《菩萨蛮》
3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处:《老子·五十八章》
3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处: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处:《论语·述两》
40、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出处:陈寿《三国志·吴书》
4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出处: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4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出处:《礼记·杂记下》
4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处:《左传》
4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处:唐·刘禹锡《陋室铭》
4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处:《论语·公冶长》
4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处:《淮南子·人间训》
4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出处:唐·韩愈《原道》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ō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qǐn)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tuí)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yí)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tì)零,不知所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 峡
郦道元
古诗文言文名句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文言文名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NO.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NO.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NO.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NO.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NO.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NO.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NO.7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NO.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NO.9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NO.1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NO.1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苏试《后赤壁赋》
NO.1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NO.1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NO.14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NO.1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NO.1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NO.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NO.1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NO.1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NO.2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NO.2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NO.2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NO.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NO.2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NO.2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NO.2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NO.2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NO.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NO.2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NO.30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村绝句》
NO.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赐《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NO.3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NO.33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NO.3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NO.3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NO.36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NO.3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NO.3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NO.3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NO.4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NO.4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梅尧臣《雪梅》
NO.4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NO.4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洪林《西湖》
NO.44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NO.45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NO.46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NO.47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NO.4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宋·苏试《水调歌头》
NO.4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汇总
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鉴定方法。通过考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能力和其知识储备。为了保证结果的公正、公*,考场必须要求有很强的纪律约束,并且专门设有主考、监考等监督考试过程,绝对禁止任何作弊行为,否则将要承担法律和刑事责任。下面为大家带来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快来看看吧。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孟子二章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木兰诗(宋 郭茂倩)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下面小编收集了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供大家参考。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例如称屈*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
【称号】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例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例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
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称孟襄阳;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兼称】《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例如愚、鄙、敝、卑、窃、臣、仆(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例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例如家父等。“舍”例如寒舍、敝舍,后者例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上的车驾。古人认为皇上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上。(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例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例如令尊(对方父亲)、令阃(对方妻子)。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例如尊上(称对方父母亲)、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辈或晚辈,例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例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例如称已死的皇上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例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上多称庙号,例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上,例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上,称朱由检为崇祯皇上,称玄烨为康熙皇上,称弘历为乾隆皇上。(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例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例如*、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例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例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a)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二、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皇上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例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例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图片源自网络)
1097年,62岁的苏轼被贬儋州。
苏辙在《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中记录了苏东坡被贬儋州的生活: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
东坡以衰老之躯,陷险恶之境,负难堪之辱,处蛮荒之地,居茅竹之屋,吃难咽之食……
章惇,这个曾经的好友、如今的政敌可真狠啊——他想要让这儋州生生地困死东坡!
然而,像东坡这样伟大的、超然的灵魂怎会轻易被困住呢?这个天生的乐天派用了极短的时间就通透、释然了,他在《在儋耳书》中写到:
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念此可为一笑。
被贬儋州,这个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屈辱与刑罚,就这样被东坡消解掉了。他很快就把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并以“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来调侃自己,尽显“苏乐天”的范儿。
套用东坡的一首词:试问儋州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图片源自网络)
心安下来的东坡又开始读诗了,偏好读陶渊明的诗歌。这种偏好或许在黄州时已经产生了:垦荒东坡,躬耕陇亩,在最最贫瘠的土地上,东坡领略了人生更高级的况味,也深深地读懂得了陶渊明。
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如今,在儋州的这片土地上,这个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文学家更是把自己变成了陶渊明的铁杆粉丝。东坡写信给弟弟苏辙: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东坡毫不掩饰对对陶渊明诗歌的情有独钟。他把陶渊明的诗歌置于历代大诗人之上,直言李白、杜甫也不及渊明也。
诗词唱和,世所常见,然追和古人,盖始自东坡。在儋州期间,东坡追和陶渊明之诗,“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并“集而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因而一本《子瞻和陶渊明诗集》横空出世。
东坡更是深情表白陶渊明:“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翻译成现代文,即是:我深深地为你折服,我要以您为师,向您学*,哪怕学得万分之一也好。
爱其诗,和其韵,服其节,师其人,六十多岁的东坡越过六百多年的时光,把自己变成了陶渊明的迷弟。这种狂热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
(图片源自网络)
东坡这样狂热地追星,让他最好的朋友黄庭坚也有点嫉妒了。不过,他爱东坡,也爱渊明,因此,他在《跋子瞻和陶诗》中这样赞美这两人: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东坡距离渊明,遥隔数百年的光阴。然而,同样的风骨气韵,同样的超逸出尘,让东坡深深地懂得这位魏晋高士。因为懂得,所以追慕!因为懂得,所以深爱!
老来无所好,惟好渊明诗。在偏远的儋州,在人生的黄昏,陶渊明的诗歌像是天边淡淡的云霞,给了东坡以最美的风景,最暖的慰藉!
(图片源自网络)
注:今日读《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有感而作。
附原文: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陈述古辨盗》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往往会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陈述古辨盗》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陈述古辨盗》阅读原文:
【原文】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①盗者。述古绐②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③。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④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⑤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
【注释】
①的:确实,真正。②绐(dài):欺骗。③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祠:供奉。④同职:同事。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⑤帷(wéi):布幕。
【译文】
陈述古密直,曾掌管建州浦城县。有家富户丢失了一些财物,(告到官府,)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小偷。陈述古就欺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极其灵验,它能把真正的盗贼辨认出来。"于是,陈述古就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放到后阁供奉着。接着,他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当面告诉他们说:"没有做小偷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了小偷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态度非常严肃,祭祀完毕后用布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中派人用墨汁涂钟。很长时间之后,带着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布幕里去摸钟。他们把手从布里伸出时,陈述古就检验他们的手,只见他们的手上都有墨迹,独有一个人的手上没有,于是真正的小偷显露出来了——他是担心摸了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摸的人。经过审讯,这个人就承认了。
《陈述古辨盗》阅读试题:
1、解释:
(1)知(2)至(3)盗(4)阴
2、翻译:
(1)使人迎置后阁祠之。
(2)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3、陈述古智辩盗者,是因为他抓住了盗者________的心理。
《陈述古辨盗》阅读答案:
1、(1)主管(2)极其(3)暗中,暗地里(4)小偷
3、做贼心虚
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上学的时候,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技巧一:比喻的翻译
1、明喻。译为像XX一样。
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2、暗喻。译为像XX一样+XX比喻义。
例如: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豺虎是比喻,若译成曹操是豺狼猛虎,意思会走样。如果用明喻的形式并借助豺虎的比喻义,译为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意思就明白多了。
3、借喻。译为XX所比喻的事物。
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
尘网译为污浊的官场。
特别训练:
练*1:秋毫不敢有所*。(《鸿门宴》)
如果译为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这话听起来别扭,读起来不顺。如果发现是比喻句,译为像秋天鸟兽的毛一样细小的东西也不敢接*,意思明白了,但不够简洁明快,倘若变通一下,改译成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不已有,便言简意赅。
练*2:金城千里。(《过秦论》)
如果把金城翻译成金子修筑的城防,显然难于理解。如果看出是比喻修辞,译成像金属一样坚固,意思还算清晰,倘若变通一下,把金城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意思就一下子具体明了。
小结(变通法):直译后很别扭,或者根本就无法直译,我们就要想到可能用比喻修辞了。如果是比喻句,我们按比喻的形式翻译了,可译文仍显拗口、繁杂,我们不免变通一下,把比喻义巧妙地翻译出来。
技巧二:借代的翻译
例如:以为布衣之臣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布衣是因为古时*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民,因此应译为*民百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
小结(替换法):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就可以了。
特别积累:
缙绅代官员
三尺代法律
万钟代*厚禄
丝竹代音乐
杏坛代教育界
朱门代富贵人家
社稷代国家
干戈代战争
桑梓代故乡
祝融代火灾
纨袴代富家不肖子
明眸皓齿代美人
笔墨代文章
杜康代酒
丹青代史册
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
肉食者代做官的人
彭祖代长寿
技巧三:互文的翻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使用了互文修辞格,两句话的陈述对象都是将军和壮士,因而,或百战死、或十年归,既指将军们,也指壮士。看不出这一修辞特点,或不懂得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在句意理解上就会产生偏颇。
小结(扩充法):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指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而为一。
特别收集: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 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译文】 如今的人一心想要做到心中没有杂念,知始终做不到。其实只要使以前的旧念头不存心中,对于未来的事情也不必去忧虑,而正确把握现实做好目 前的事,自然就会使杂念慢慢消除。
【注解】 随缘:佛家语,佛教认为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身心受到感触叫缘,因其缘而发生动作称随缘。例如水因风而起,佛为众生而施教化等都叫随缘。
【抨语】 做事抱什么态度才能无烦恼呢?某些人一旦生活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悔恨过去,不满现实,梦想将来。这种人的眼光总放在对以后的憧惯上,而把 握不了眼前。其实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对未来固然需要策划以至憧憬,关键 还是从眼前做起。随缘打发,把握机会,从头开始,才能使过去的辉煌依旧 或者让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训鞭策今后。满脑子都是沮丧、懊悔和不满的念头, 心不静、气不宁,六神无主,待人做事没了主张,又何谈事业。
[文注解]
关于雪的古诗文
古人的.诗文作品中,记录了那些年他们下雪天干过的事儿,恰逢北京今冬初雪,我们就循着这些“雪泥鸿爪”来看看古人在下雪天的闲情雅致吧。为大家分享了雪的古诗文,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咏雪 / 咏雪联句
南北朝: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雪
天公翦(jiǎn)水,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均,匀也;洞窗掩映,明也。宜长松修竹,老梅片石;怪石崚(léng)嶒(céng),深林窈(yǎo)窕( tiǎo);寒江远浦,断岸小桥;古刹(chà)层峦,疏篱幽径;老叟披蓑垂钓,骚人跨蹇(jiǎn)寻诗;小酌清谈,高楼长啸;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把盏;老僧对坐,韵士闲评;披鹤氅(chǎng),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如此景况,何必峨嵋千尺?
霁雪
【唐】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
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
又得书窗一夜明。
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岐。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踏莎行
【宋】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寿阳曲·江天暮雪
【元】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
钓鱼人一蓑归去。
汉东道中
【唐】蒋吉
九十九冈遥,天寒雪未消。
羸童牵瘦马,不敢过危桥。
雪望
【清】洪升
有关古诗文文言文的序言 古诗文文言文的读音 247个字的古诗文文言文 古诗文文言文的解法 八下的古诗文文言文 九上下的语言文古诗文文言文 唯的古诗文言文 风的古诗文言文 语文文言文中的古诗 好的古诗文言文 孝的古诗文言文 八上的古诗文与文言文 260字的古诗文言文 珺字的古诗文言文 有半字的古诗文言文 含骋的古诗文言文 文彦博的古诗文言文 七上的古诗文言文 古诗文言文的课文 写雪的古诗文言文 降职的古诗文言文 暗恋的古诗文言文 沉醉的古诗文言文 古诗文言文的内容 七到九年的古诗文言文 带惊字的古诗文言文 吃鱼的古诗文言文 淡泊的古诗文言文 浪漫的古诗文言文 鼓励的古诗文言文
咏雪的古诗文_古诗文 古诗文言文名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陈述古辨盗》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汇总 高崇文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归纳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吊古战场文文言文翻译 东坡诗文文言文翻译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国庆的古诗文 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古诗《望岳》文学赏析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 古诗文名言 东坡诗文言文翻译(东坡诗文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庸医治驼文言文翻译(古诗文诗词大赛庸医治驼) 古诗文作文三篇 咏雪的古诗文_古诗文 结婚文言文文案 古诗文言文名句 古诗文作文八篇 我爱古诗文 古诗文名言名句 木兰诗文言文诗歌赏析 关于雪的古诗文 我爱古诗文
含产生的古诗词 25字的复兴古诗词 塞下曲的古诗许浑 适合书法软笔比赛的古诗词5字 兰花的古诗幼儿 李清照活出自我的古诗词 表达在家里手提灯笼的古诗 谈谈师生关系的古诗 带雪的古诗100首小学 比喻不服老的古诗 请写出含有髅字的古诗 市政公园里的古诗 诗人对母爱的赞美之情的古诗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古诗 分帮分派的古诗 恋爱分手悲伤的古诗 秋天的江上雨古诗 播放翠鸟的古诗 含有夏字的古诗500首 带皇筝字的古诗 为爱好而付出的古诗 班主任节的祝福语古诗 描写月光下玉兰花的古诗 收集能体现汉字的古诗和诗集 和毛不易最像的古诗 可以配音的古诗岁月 索隆技能改编的古诗 没有复韵母的古诗 关于石镜的古诗 默写一曲描写雨景的古诗 关于月亮的古诗自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