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传统建筑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传统建筑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传统建筑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传统建筑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代建筑的特点传统结构
*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建筑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斗拱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有四:
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不过,*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和金属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金属建筑以铜为主,著名的铜建筑实例有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湖北武当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宫金殿。
*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三、五、七、九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斗栱是*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特异的外部轮廓: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在建筑思想上,*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
古代建筑,雕梁画栋,墻壁亦往往作图画。战国时期画事颇盛;汉时宫室,亦多有画人物故事,善恶毕背,以昭鉴戒;后世所画则多山水。
*有很多著名的建筑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记》,建筑条例著作有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园林著作有《园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恺、宋朝李诫、明朝蒯祥、清朝样式雷。
单体造型
*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方正严整
*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曲阜孔庙在主轴线上布置了十进院落,又在主轴线两侧布置了多进跨院。它在奎文阁前为一条轴线,奎文阁以后则为并列的三条轴线。至于坛庙、陵墓等礼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严整了。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山水园景
*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赏景者在景的触发中引起某种情思,进而升华为一种意境,故赏景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这个艺术再创作,是赏景者借景物抒发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现过程,是一种精神升华,使人心性开涤,达到高一层的思想境界。
在*古典园林中,景的意境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学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治理国家的政治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庄思想讲求自然恬淡和炼养身心,以静观、直觉为务,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艺术上表现为自然境界。佛、道两教追求涅与幻想成仙,园林造景上反映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见于皇家苑囿,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约有一半属于治世境界,几乎包含了儒学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全部内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神仙境界则反映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方壶胜境、青城山古常道观的会仙桥、武当山南岩宫的飞升岩。
*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
木构架为主
*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装修与装饰
*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但是装饰性特别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可以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效果。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一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一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渐发展演化而为彩画。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就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主要殿堂,格调华贵。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再一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简述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屋顶
*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色彩
*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坦广阔的华北*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衬托性建筑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了的故宫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台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开间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 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古代以奇数为 吉祥数字,所以*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 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传统建筑中渗透性手法研究论文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建筑中渗透性手法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引言
“渗透”一词比喻一种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也指水文地质学、物理学等专业方面用词。本文吸收以上词语诠释中的某些意项,提出“建筑渗透性”,即建筑学范畴的专门术语,由“渗透”“渗透性”概念引申而来。具体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在邻接时产生的相互作用,强调相交界面处的软化。在传统建筑中,渗透性通过多种中介(实体或虚体)来实现,构筑手法多样,层次丰富。研究*传统建筑中渗透性的手法,形成一种有实践意义的建筑设计方法或借鉴,于*建筑的传承和创新都具有积极意义。
1实体上的渗透手法
实体上的渗透主要通过内外环境的相似来实现,具体可以从色彩及材质、构造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低纯度的色彩。众所周知,自然界中的色彩以低纯度为主,人类对建筑的色彩属性趋向以自然为主,故普通民居以及寺庙、书院、祠堂等民间建筑都呈现朴素的色彩,朴素淡雅。只有皇家建筑以及孔庙是红墙黄瓦,即便如此,其室内陈设也为灰色调。这种装饰方式充分体现人们的意愿,使人们获得与在外界自然中相*的感受,实现色彩上的交流,也和环境相协调。
2)自由的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依赖自然。自然界中的物体几乎都带有自然曲线纹理,由于人类对周边环境的依赖性,自然而然易对造型柔和质感丰富的物体产生亲切感。从*传统建筑的基本造型要素———线条来分析,即可以发现对自然环境的顺应:曲线元素体现在屋面、屋脊装饰、窗棂、园林小径、池塘岸堤等方面,这些曲线不同于西方的几何形的曲线的理性,比较自由,自然的形态在其中得到了良好的渗透。而在建筑构架,门窗等部分体现出的直线元素与曲线适当结合,共同烘托自然的外部环境。
3)源于自然的材料。传统建筑材料大多取自自然。例如民间建筑采用的泥土、茅草、木材等;官式建筑采用的陶筒、青砖等。在某些山地环境中,由于当地石材丰富,传统建筑对外墙材质的处理显得尤为细腻。上述做法体现了人类建筑行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保持了室内外材质的一致性。
2虚体上的渗透手法
虚体上的渗透即空间视觉上的融合,可通过廊道和门窗洞口的设置来实现。
1)廊道的使用。廊指建筑由室外到室内的过渡性空间,是传统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以形成类似于现代建筑中“灰空间”的中介空间,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例如檐廊,可使室内外空间形成柔顺的过渡,立面效果亦显得更加丰富,加上檐廊的深度,也为通透立面的设置提供了可能。在园林中还可利用廊道与单体建筑穿插组织,形成虚实结合的整体。这样的布局使建筑能更好地跟自然界融合,形成室内外的空间渗透。例如石林小院中廊道“静中观”,随着两侧空间的互相渗透,每一侧空间内的景物都互为对方远景,从内至外空间渗透,层次丰富。
2)透雕隔扇。*传统木结构建筑为梁柱承重,隔扇可做对外的门、窗,也可以做内部的隔断,中间一般透雕各种图案,雕刻的疏密程度决定了界面的通透性。在需要空间上完全连通的时候,将隔扇打开即可。建筑这样透空窗口的大量使用使得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其效果非常显著。室外空间透过各种方式渗透到了室内,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3从传统建筑渗透性手法中得到的启示
吴良镛院士在《建筑学的未来》中谈到建筑学发展的若干基本战略时提出“人需要与自然相互依存”,从传统建筑渗透性手法中得到启示,将对未来建筑与环境的创造提供新的思考,我们应该从历史的沉淀中寻找精华作为建构未来的基础。
1)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建筑尤其是山地建筑,应尽量减少对地面的开挖和*整地面的土方量,以错层、台阶式等形式与地表联系,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底面,加强与自然对话。
2)建筑形态尽量贴*自然。大型建筑一般容易对原有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可以利用建筑顶部空间进行适当造型。通过退台、挑台等方法形成建筑相对自由的形态,从视觉上达到与自然的互相渗透,还可采用与自然材料相似或相*质感的材料进行装饰。
3)空间渗透。院墙设漏窗、空窗,可与墙体另一侧的空间发生交融,扩大两侧的空间感知,形成丰富的空间渗透。如严迅奇的九间堂别墅使用片墙、隔扇等方式分割空间,让空间随着使用者的活动,真正地流动起来。
4建筑渗透性实例分析———以东莞南山溪谷项目为例
2014年笔者参与了东莞南山溪谷项目的工作,对*传统建筑中渗透性手法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是一个投标方案。基地西南为城市绿线保护的延绵山丘,在基地处理时需最大可能地利用山体同时不对其形成破坏。主轴及水带将小区分为三部分,北面的小高层区、东面的小高层区和西南角的别墅区。主轴线沿地势形成,别墅轴线借山谷走势形成溪谷空间,山体形成了对建筑的保护。小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与庭院连成一片,共同组织成一个生动的自然空间;会所外形借用地形,形成跌落式的屋面,再加上通透的景墙,与自然形成和谐的关系;别墅区通过山水的结合同时引入并延续外部空间,将基地西南角的`自然小峡谷引入山水交界处,整体呈“凹”字形*面,表现了良好的渗透性,并为序列性空间组织提供了基础。小区建筑外表采用淡雅的素材,使用了岭南建筑常用的一些材料。
论文关键词:建筑;建筑文化;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文化
论文摘要: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建筑已经成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建筑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形成丁独特的建筑文化。本文对于*的传统建筑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分析。
建筑是人们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从这个定义上看建筑的范围包括诸如居住场所、桥梁、公共建筑甚至园林等。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质存在的长久性记录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必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的时空又见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的建筑渗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具体的布局中*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我国的建筑文化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枝,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优秀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然而在*代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冲击,随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建筑传统建筑正在销声匿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向西方学*是必不可免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方面*的建筑设计总体水*确实不如西方,学*固然重要,然而在学*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不能一味的照搬,要和*的文化接轨。其次,在学*的同时还要保存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要使*的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我国的传统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更受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之时,建筑从过去更为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力量、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以及精英阶层的文化趣味,转为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建筑也就从文化和物质的结合体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这种变化更大的体现在城市建筑上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城市建筑被磁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所取代。建筑在变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它形式功能实用性功能受到忽视,城市建筑中的广场就是最好的代表。然而建筑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和社会、自然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因此建筑文化从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环境文化。在这种建筑理念的指导之下,建筑不仅要具有形式上的功能更要有实用性的功能。因此,伴随社会世俗化而进行的建筑世俗化在扼杀着建筑的本质,当然也在侵蚀着*传统建筑文化。
面队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建筑究竟要走向何方,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还能够支撑多久的浸蚀。城市建设的同时形式性功能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牵扯到城市形象,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使用性因为使用才是建筑最本质的功能。要把传统建筑文化和今天的城市建设完整的结合起来。最求现代与传统,典雅与华丽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建筑事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文化也会愈加丰富多彩。
徽派传统民居建筑技艺
建筑是指人工建筑而成的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范畴,包括房屋和构筑物两大类。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学*、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徽派传统民居建筑技艺,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徽派传统民居建筑技艺
徽州建筑传统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那时流行的是“穿斗式”建筑,发展到宋朝时,建筑技艺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融“穿斗式”与“抬梁式”于一体,建筑技艺有了较大的提升。到了明代形成了内设“天井”三间五架这种模式的建筑格局,并基本形成固定模式,徽州建筑传统技艺也基本趋于稳定,并按照以师带徒、口传手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徽州古代工匠以砖、木、石、铁、窑五种匠人组成“徽州帮”。这些工匠凭借锯、凿、尺、刀、板、锤、铲等各式工具开展工作,各工匠均有明确的分工,铁、窑两种工匠为建造房屋提供建筑材料,砖、木、石三种工匠相互配合,负责建造。基本程序如下:
石匠施工程序:挖脚——采石——砌石基——制作安装细料等。
木料施工程序:出山料——起工驾马——画墨接——排料——竖屋请梁——理柱等。
砖匠施工程序:拌制灰泥——砌筑——抹灰——地面施工——屋面铺砖、盖瓦等。
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徽州中的最精华的部分,彩画艺术也被很好地应用到了徽州建筑上面。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徽州民居是*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类型,其传统营造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徽州文化的典型表现,它在安徽省徽州地区世代相传,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在营造中主要采用穿斗式的结构方式。发展到宋代,穿斗式与抬梁式融于一体,营造技艺有了较大的提高。明代徽州民居出现了内设天井的.*面布局和三间五架的建筑形式,且基本形成固定程式。徽州民居营造技艺由此趋于稳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师徒间代代相承。
徽州建筑工匠借助锯、凿、尺、刀、板、锤、铲等各式工具在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各显身手,彼此协作。各行工匠均有明确的分工,如铁、窑两行工匠为房屋营造提供建筑材料,砖、木、石三行工匠相互配合,具体负责施工建造等。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精华部分,彩画艺术也在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传统徽州民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国家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2、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3、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1、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3、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4、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5、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6、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7、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一年佳节过西厢。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9、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0、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1、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12、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3、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14、笑摘双杏子,连枝戴。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5、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16、红萸佩、空对酒。潘希白《大有九日》
17、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1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9、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0、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21、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2、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23、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5、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26、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7、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8、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9、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30、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31、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32、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3、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34、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35、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36、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37、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38、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9、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0、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1、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4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43、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44、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45、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46、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47、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8、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乐孤花片叶》
49、五更风雨断遥岑。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50、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51、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古人作诗通常都是寓情于景,因此,他们在特殊的传统节日的氛围中,更是“诗性大发”,写出了不少流传千古的诗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欢迎阅读!
1、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2、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3、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4、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5、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7、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8、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
9、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10、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11、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12、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3、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14、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15、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1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7、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张镃《寒食》
19、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20、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21、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2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23、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24、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25、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2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27、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8、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0、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31、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32、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33、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34、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35、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36、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37、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王逊《西夏重阳》
38、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39、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40、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描写除夕的古诗: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描写春节的古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描写元宵节的古诗: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描写清明节的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描写端午节的古诗: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描写中秋节的古诗: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前保之太傅遗水墨扇及酒》原文
画扇双酒壶,置前兵吏立。
言将国匠奇,重以风义执。
树石冰上看,山河月中入。
便持菖蒲饮,不畏青蝇及。
《端午作》原文
汨渚沉沉不可追,楚人犹自吊湘累。
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
《端午日恩赐百索》原文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1、《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3、《舟次中秋》
明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4、《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文天祥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5、《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6、《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7、《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8、《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1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13、《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4、《中秋见月和子由》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传统节日古诗五言绝句,请您欣赏。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炎黄子孙共同的记忆。勤劳勇敢、祀祖敬长、和睦邻里、热爱生活……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这些节日文化依然在沿续。
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还有元旦、岁日、岁旦、朔旦、正旦、正日、新年等多种称呼。
元日不仅是新年的第一天,还是新月的第一天,还是新日的第一天,此称为“三元之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每读到这句,总能感受到蕴藏在诗句背后的那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只有卸下昨日的包袱,才能挺直脊梁面对新的朝阳。
《元日》
南宋·辛弃疾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元日有新年伊始的寓意。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的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正月十五夜热闹繁华的景象。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元宵节的繁华热闹不输唐代,且看辛弃疾这样写道: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这天,雨后刚晴,青草和菜芽都借着雨水不停的生长着。游春的少年们骑着马,在渡口排成了行,可见出来游春的人真的很多。
《二月二日即事》
宋·方岳
春潮昨夜没*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二月二,春雨过后,花儿半开。元宵远去,社日新来,花树新开,燕子归来,何必要不开心呢。从此只好好报答天地赐予的美景,和儿女承欢膝下,就是最大的快乐了。
寒食,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旧时在清明节前的一两日。
民间认为,寒食节来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其淡泊名利、宁死不屈、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受到推崇。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宵传统节日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宵传统节日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4、《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5、《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6、《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7、《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8、《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9、《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10、《折桂令元宵》
(元)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有关传统建筑的古诗 赞美传统建筑的古诗词 建筑诗句 古诗中的建筑 含有建筑的古诗 建筑的句子 古诗形容建筑的 古今建筑的古诗 古诗描写建筑的 古诗赞美建筑的有 描写建筑的古诗 建筑公司宣传标语 建筑标语 写徽派建筑的古诗 古诗赞美建筑的 天气与建筑的古诗 成都建筑的古诗 表示建筑的古诗 建筑安全宣传标语 关于建筑的古诗PPT 关于建筑的古诗300 赞赏建筑的古诗 汉族的建筑古诗 建筑的名言 描写建筑的诗 写建筑的诗句 宫廷建筑的古诗 徽商建筑的古诗 有建筑内容的古诗 古诗词的建筑
描写传统佳节的古诗句 *传统节日的古诗大全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传统节日古诗句_七夕传统节日的诗句 传统节日古诗台词 *古代建筑的特点传统结构 *传统建筑中渗透性手法研究论文 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传统节日古诗句 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 徽派传统民居建筑技艺 端午传统古诗词 传统节日古诗台词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有哪些(传统节日的古诗分享)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传统节日的古诗句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有哪些(传统节日古诗大全)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元宵传统节日古诗 传统节日腊八古诗 古诗 传统节日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句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 传统节日的古诗
用在美食节上的古诗 古诗文的中心概括 怀味的古诗 书上的浣溪沙古诗 古诗词中的健康 美丽的彼岸花古诗 滁州涧古诗的图画 易水歌的古诗拼音 辛弃疾写的关于元宵节的古诗 秦霄贤名字的古诗 教师对学生的精美古诗寄语 名字带梦的古诗词 小学直抒胸臆的古诗 六一节的古诗词 含有惠的古诗 母亲送儿子出行的古诗 带煜字的唯美古诗词 桃源写的古诗 和有趣的汉字有关的古诗 关于糍粑的古诗词 五代关于清明节的古诗 有关中国古诗的书 赞美小草的全首古诗 你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古诗 赞美祖国的经典古诗歌大全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一首古诗 有固字的古诗 相思古诗意思是是草的诗 带颜色带动物的古诗 清明节的古诗幼儿 最难的古诗词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