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里雪的别称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里雪的别称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里雪的别称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里雪的别称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年”的别称
年的别称有夕、岁。年兽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相传古时候每到年末的午夜,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遭受到残酷的屠杀,头上的犄角就是武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年”的别称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活中人们常说“年年岁岁”、“三年五载”、“过了年,又长了一岁”,其中的“岁”、“载”和“年”的意思一样,都是“年”的别称。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年”的别称还有“祀”。据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唐虞时称载,或许因其万象更始。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载,才之假借也,才者,草木之初也。夏曰载,亦谓四时终始也。”唐代孔颖达疏《尧典》也说:“载,取万物终而更始。”唐虞时代重视农事,把草木初生的春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叫做“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了下来了。
岁,原本是星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岁,木星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先民很早就有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期”,音jī,就是指一年。历法是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先民生产实践的产物,并为农业生产服务,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祀,就是祭祀。《说文解字·示部》:“祀,祭无已也,从示已声。”“无已”,即是不止,祭祀不止成为“祀”。就是说,殷商记年时以四时祭祀一周期为标准,商人敬事鬼神,不同节令,有着不同的祭祀活动,各种祭祀自始而终,恰为一年。《尚书·尧典》说,“祀,取四时祭祀一讫也”。“一讫”,即为祭祀活动的结束,也是农时节令自始而终。由此可见商朝人对于祭祀活动的重视,人们用祭祀来消除自然和人为的各种灾害,用祭祀祈福,通过祭祀来感谢大自然和祖先的恩赐,以致到春秋时期的《左传》仍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记载。
甲骨文中的“年”字称为“稔熟”,指谷类成熟而言。《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年字的古体,上半是“禾”,下半为“千”。禾即是庄稼的象形,千为“人”字的变体,会人负禾之意,表示收获与年丰,所以,“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就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这是农耕民族先民生活的印迹。《谷梁传》曰:五谷皆孰(熟)为有年,五谷皆大孰(熟)为大有年。所谓有“年”,就是有了好收成。后将*收之日为过“年”。
晋代郭璞曰:“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也,年取禾一熟也,载取物终岁更始者也。”在“年”的不同称谓中,积淀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历法文化以及中华先民崇敬自然、怀念先祖的思想,也反映出他们对于大自然运行规律的朴素认知,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的别称有夕、岁。年兽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相传古时候每到年末的午夜,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遭受到残酷的屠杀,头上的犄角就是武器。人们利用年兽的三大弱点,放爆竹(会吓坏年兽),贴春联,驱赶年兽的进攻。为了防止年兽的再次骚扰,放爆竹、贴春联渐渐成为节日*俗,春节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传说:
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这个关于年的传说可说条理清晰、有章可循。
古代诗人的别称
*古代出现过很多优秀的诗人,他们在自己的时代里挥毫泼墨,畅意抒怀,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他们的成就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以下简单来总结一下各位诗人的别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诗家天子—王昌龄
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花”,而被举为“诗家天子”。
15、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拓展知识:古代诗人的绰号
一、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如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算博士”。
二、取诗人作品中的出彩之词为绰号的。如宋人许秋史有“人在子规声里瘦,落花几点春寒骤”的诗句,为诗友陆来庄、沈梦塘所叹赏,称他为“许子规”;据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管水初在所作《春日即事》的考卷中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诗句。主考官阅后大加赞赏,称管水初为“管杏花”。
三、根据诗人作品中一句精巧的诗句命名的.。如唐代赵嘏在描述边塞凌晨景色时,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博得了杜牧的吟叹,称之为“赵倚楼”;宋代张先《一丛花》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欧阳修见后非常喜爱,当张先登门造访时,欧阳修热情地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当时张的官职为郎中);秦观有一首《满庭芳》,首句为“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苏轼看后极为赞赏,称他为“山抹微云君”。
四、从诗人几句精妙的诗作中归纳、概括出来的。如应子和曾写过“蜡烛烧短红”、“风雨落花红”、“*夕阳红”三个名句,被人称为“三红秀才”;王士稹因“春水*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三个佳句被人称为“三绿词人”;张先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个短语,因此有了“张三中”的绰号,而他自己却更希望叫他“张三影”,因为他有这样三句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
五、源于诗人创作题材的。如南朝诗人谢道韫曾以柳絮咏飞雪,人称“咏絮才”;与她同时代的谢无逸写过三百多首咏蝴蝶的诗,被人称为“谢蝴蝶”;厉鹗的《东城杂记》中说,武林(即杭州)张子野有野花诗十首,盛传一时,人们叫他“张野花”,也有人叫他“野花张”。
六、因诗人的某种经历或兴趣、爱好而得的。如宋代的宋祁因在科考中赋《采侯》一词,中博学宏词科第一,时人称之为“宋采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范仲淹喜欢弹琴,*时只爱弹《履霜》一曲,于是人们便送给他“范履霜”的绰号;宋代词人林逋终身未娶,他酷爱梅花,并以养鹤自娱,因此有“梅妻鹤子”的美称。
古诗词中月亮的常见别称
月亮一般指月球。月球是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同时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汉语中被俗称为月或月亮,古时又称为太阴、玄兔、婵娟、玉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中月亮的常见别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明
在古典文学中,关于月亮的常见别称甚多,诗人往往根据要表达的情感和*仄的需要,选用不同的'别称。
别称
银钩,玉钩,琼钩,玉帘钩(初月如钩)
玉弓,弓月,明弓(弦月如弓)
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琼轮、白轮、冰轮、孤轮,飞镜、天镜、金鉴、玉鉴、圆轮、轮辉,晶盘,(满月如轮如盘如镜)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金蟾,银蟾
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广寒,清虚
望舒,嫦娥,婵娟,姮娥,素娥,
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
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称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
金丸、素丸,玉环,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阴阳学中月亮又称太阴、月阴、月灵、阴光、阴灵、阴宝、阴婆、**、阴兔、阴魄
其他别称
太阴、素娥、嫦娥、玉兔(玉兔东升)、金兔(金兔犹悬魄《南朝.江总诗》)、白兔、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唐.李白诗》)、月宫、蟾宫(蟾宫风散桂飘香《金.李俊民诗》)、蟾蜍(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唐.李白诗》)、玉蟾(凉穹烟霭外,三五玉蟾秋《唐方千诗》)、玉蟾蜍、蟾兔(三五明月满,四海蟾兔缺《古诗十九首》)、月桂(一轮月桂)、玉桂、寒玉(江上团团帖寒玉《唐.李贺诗》)、玉羊(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昃《南朝梁.刘孝绰诗》)、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宋.苏轼词》)、月魄、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词》)、水精、水镜、阴宗、夜光、素壁
朔月、新月、弯月、新月、月牙、月芽、玉钩(上人分明见,玉钩潭底没《唐.贾岛诗》)、玉帘钩(仙宫云箔卷,露出玉帘钩《南朝梁.刘媛诗》)、玉弓(晓月当帘挂月弓《唐.李贺诗》)
金轮、金盆、玉环(落月沉月环《唐.白居易诗》)、白玉盘(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唐.李群月诗》)
晓月、曙月、皎月、皓月、皓魄、明月、冰镜(团团冰镜吐清辉《宋.孔*仲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宋.陆游诗》)、 大明、重明、重光、乌兔(笼乌兔于日月《晋.左思赋》) 残月、缺月、眉月、上弦月、下弦月
月亮的别称的诗句
夜晚,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树木、房屋、街道都像镀上了一层水银似的。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佚名《明月何皎皎》
5、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柳永《望汉月》
6、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7、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月夜》
9、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10、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1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4、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柳永《长相思》
15、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8、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9、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20、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1、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2、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1.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2.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3.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6.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亮的别称及诗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亮的别称及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6、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月夜》
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8、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0、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1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1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1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1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6、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1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18、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9、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20、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2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2、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2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4、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2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三)秋歌》
2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27、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西江月》
28、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寓意》
2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3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31、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3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33、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
3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共二十三首·其五》
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如:
①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曹植《赠徐干》)
②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③夜光何德,死则又盲?(《楚辞·天问》)
月魂: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
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魄”(本字“霸”),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
①玉魄中天满,清辉*水多。(何景明《对月》)
②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塞下曲》)
古代对女子的别称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妇女有很多代称,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对女子的别称吧!
①、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②、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诺z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③、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x,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④、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x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⑤、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⑥、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⑦、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⑧、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成为妇女的代称。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古诗词中美女的别称
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
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惊鸿: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碧玉:万楚《五日观妓》:“西游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
蛾眉:白居易《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红颜: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粉:杜牧《兵部尚书*上作》:“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
倾国: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倾城: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红楼梦》的别称
《红楼梦》被大家认为是“*四大名著”之首,有“古今小说的巅峰之作”之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的别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清朝中期,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了《红楼梦》一书别名很多,如“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等,这些书名都明明白白写在小说第一回。“石头记”是小说的本名,脂(脂砚斋)本系统的大多数本子都是以它为书名。但曹雪芹在世时,“红楼梦”一名就传开了,乾隆时代的人一般都以“红楼梦”称呼全书,现在更是如此。但《红楼梦》本来只是第五回那十二支曲子的曲名,也指贾宝玉做的那个游太虚幻境的梦。
“风月宝鉴”与小说中贾瑞的故事有关。大病之中的贾瑞照风月宝鉴的背面时,只见一个骷髅在里面;照正面时,凤姐在里面向他招手,于是进去幽会一番,这样反复几次,贾瑞就一命呜呼了。小说取“风月宝鉴”之名,意思是告诫后人妄动风月之情。
“金陵十二钗”本是指《红楼梦》中十二冠首女子的统称。书中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月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作者认为男不如女,他写小说是为了“使闺阁昭传”。这说明,反映妇女问题是小说的主旨之一。
另外,小说还曾以“金玉缘”等书名刊行过。所谓“金玉缘”是指金锁与宝玉的姻缘。不过,“金玉缘”并非曹雪芹取的书名,而是在《红楼梦》被查禁的情况下,书房老板使用的障眼法。
曹雪芹的《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早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就传入日本,但最早翻译《红楼梦》的却是英国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人汤姆将它的几个章节译成英文,书名为《红楼梦幻》。
它有很多别名,书上提到的就有好几个,诸如:《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
不过,此书在脂砚斋时代叫《石头记》,如甲戌上就有这么一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一个叫“梦觉主人”的神秘人才将此书正式命名为《红楼梦》。至于这个“梦觉主人”是谁?目前仍是个谜。
所以《红楼梦》虽然有很多别名,但《石头记》和《红楼梦》这两个名称才是它的主打号,其他名称基本可以忽略。
那么,《石头记》和《红楼梦》这两个名称,到底哪一个名称最能体现《红楼梦》一书所表达的内容呢?今天,笔者就《石头记》和《红楼梦》这两个名称作一番分析。
这个问题如果用宝玺学来分析,其实是不难的。
从宝玺学的观点来看,《石头记》指的是《宝玺记》。宝玺,即皇帝的大印。在书中,贾宝玉的前世其实是传国玺的化身。不仅如此,林黛玉等诸钗也全部是宝玺的化身,她们全是“乾隆二十五宝”的化身。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贾雨村口中的“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它像铁一样地证明“林黛玉”和“薛宝钗”是装在盒子里的两枚皇帝的大印,彻底摧毁了胡适的“江宁曹家说”。
原来,《红楼梦》染指皇权争夺战,所以书中才会出现了“宝玺”,以及“龙袍”(袭人其实是龙袍的化身,她也是皇权的'象征)这些皇权的象征物!
当然,这些脑洞大开的事,一般红楼梦迷很难理解,尤其是长期深受曹学毒害的红楼梦迷。不过没关系,大家可一阅《赖晓伟重评石头记》,此书可以帮助大家瞬间开智,从而顺利走进红楼真正的大门。
再来看《红楼梦》这个名称,它其实影射《紫禁城梦》。不用过多解释,凡是游玩过紫禁城的朋友,都会知道紫禁城是一座红色的城楼。
紫禁城有“红楼”之称,这是一场缭绕在紫禁城上空的梦。它告诉我们,《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紫禁城里面的一些清宫秘史,同样涵盖了皇权争夺战,以及大量鲜为人知的宫闱秘史。
所以,《红楼梦》已经包含了《石头记》的内容。它比《石头记》涵盖的面要广。另外用《红楼梦》之名,也比《石头记》更具人性化,更能被红楼梦迷接受。林黛玉等诸钗从此也不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她们是清宫里的一些女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红楼梦》这个名称确实是最合适的。不知你是否赞同呢?
关于书的别称
别称,汉语词汇,指与常用名称同为官方正式名称的其他名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书的别称,希望能帮到大家!
书的别称
百城:《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灾梨枣:喻不好的文章、坏的书。古用梨木、枣木刻书,专刻质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让梨枣木受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铅字倒霉。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丹铅:丹砂与铅粉,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明代杨慎集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即名《丹铅录》。后人亦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古代图书的两个别称
一、牙签
1、唐韩愈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2、南唐后主李煜诗《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3、清代鲍廷博诗《挽顾抱冲茂才》:“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
以上诗中“牙签”均指图书。
图书为何在古代又称之为牙签呢?这是因为古代图书早期形态多为卷轴,卷轴上悬挂的标签牌多用象牙或兽骨制作,以区别甲乙,利用检索,后遂指代图书。后来“牙签”的名让图书占有了。而古代的牙签则称之为“剔齿”、“剔齿签”、“剔牙杖”、“牙杖”、“挑牙”、“柳杖”等。
二、梨枣
1、清代袁枚《秋夜杂诗》之九:“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
2、明代谈迁《北游录·上吴骏公太史书》:“饥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
以上“梨枣”均指图书。
图书在古代称之为“梨枣”,源自*的印刷术。梨树和枣树是最为理想的刻印材料,不仅品质符合刻板要求,而且取材容易。因而“梨枣”便成了图书的另一称呼。
书籍的别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人类文明将失去重要载体。本文要说说书籍本身的部件和成书过程中有关的别称。
一部书,就像人体一样,各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名称。书的正面首页,称为“封面”,又叫“书面”、“封一”、“封皮”、“书皮”、“书衣”。封面的背面称为“封里”,又叫“封二”。书的后表层,称为“封底”,又叫“封四”,它们背面称为“封底里”,又叫“封三”。书籍被装订住的一边叫“书背”,又叫“书脊”。新式装订的书籍,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名称等。与书背相对的一边叫“书口”、“翻口”,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在封面的后面有“衬页”,又叫“补页”,分为“双衬”和“单衬”。在封面或衬页的后面有“扉页”,古代称之为“护页”或“副页”。扉页的正面往往刊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的名称;扉页的背面刊有图书版本记录等事项。扉页过后,才开始进入书的主体部分,书页上印有文字和图画的部分称为“版心”,不包括四周的白边。版心到书顶的一段空白称为“天头”,亦称“书眉”,通常在阅读时作眉批之用。版心到书根的一段空白称为“地脚”,与天头合称为“天地头”;版心到书背的一段空白称为“订口”。
书籍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版心”。
正文的前面往往有“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等。其后往往有“凡例”,又称“例言”、“发凡”,是说明著作内容、编纂体例的文字。“凡例”语出杜预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国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凡例之后,一般是“目录”,又称“事目”、“总目”或“序目”,古代称之为“最凡”、“最目”,今天仍有沿用,是用来总括书的内容、提要和目次的。《周易·天官·司会》中曰:“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汉朝的刘玄作注说:“书,谓簿书契,其要凡也。”注释曰:“最凡,为计要之多少,以为契要。”孙治让的《周礼正义》上又说:“最凡与最目义同。”
目录之前或后是“序”,序也叫“叙”或“绪”,又称“序言”、“序文”、“序论”、“绪论”、“绪言”、“叙言”、“前言”、“前记”、“弁言”或“书首”。也就是发端之言,说在前面的话。《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释文曰:“绪言,犹先言也。”弁,是古代的一种帽子,所以人们就用弁言喻称序言。唐以后称简短的序为“引”。宋苏询父名叫“序”,询文因讳“序”而称“引”,后人沿用。因此序、引遂指同一文体。引亦称“引言”或“引文”。
书的正文又称为“本文”。其中不附加注解评点的正文称为“白文”,《朱子全书·易》说:“某自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
很多书都有注解,特别是重要的古籍。这种对先秦经典作注释的工作始于汉代,这些注释称为“传”、“笺”。如《诗经》就是毛亨传,郑玄笺。开始“传”与“笺”都有它们的特定含义。传(zhuan音撰),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注解还称为“解”、“训”或“诂”。“解”、“训”都有解释之意,同时也是对古代典籍的注解。“诂”指用现代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也指古代语言文字的词的本义。“诂”常常与“训”连在一起,称为“训诂”或“诂训”。“故”通诂,所以也称“故训”、“训故”,都是对古言古义的解释。
注释还称为“章句”,即剖章析句的意思,后泛指书籍的注解。
注解除了有注、传、笺、疏、训、故、诂、解等称呼,后世又增添了许多双音词,其义也基本相同,如:“注文”、“诂语”、“注说”、“注述”、“注训”、“注脚”、“注疏”、“注解”、“注释”、“训注”、“训传”、“训解”、“训释”、“疏注”、“笺注”、“笺训”、“传记”、“传笺”等等。
正文的后面,大多有后记,亦称为“跋”、“书后”。它和序一样,是一种文体,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往往由作者抒发写作过程中的甘苦或请后学或同仁作一评价。倘若这些跋是由编辑写的`,这些跋称“编写”或“编后记”。一些书的后记后面还有“索引”,又称“备检”、“通检”、“引得”。它是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注明出处,按次序排列,以作备检。
我国远在纸张发明之前就已有了著述。那时书写的材料为“简”与“帛”。简是竹片或木片,称“札”或“牍”,后统称为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的称“策”或“册”。帛是古代丝织物的统称,素是白色生绢,都是书写材料。《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为纸。”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宋人书贴犹用竹简》说:“南宋初,士大夫书翰犹用竹简。”可见蔡伦造纸之后很长时间,还没完全淘汰竹简。因此,古时就用这些书写材料代指书籍。如:“竹帛”、“竹简”、“竹素”、“竹书”、“书策”、“简素”、“简策”、“简册”、“简牍”、“简编”、“编简”、“简籍”。如柳宗元《读书》诗:“竞夕与谁言,但与竹素俱。”杜甫《秋野》诗:“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清代陈梦宵《作书友人投笔志恨》诗:“我志原何许,逢人却乞怜。是非留竹简,方寸付苍天。”
简素还有个来历。汉代应劭《风俗通》说:“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今东观书,付素也。”后来就以“简素”称书籍。
简册、简策相同,既指书籍,又指史籍。如宋代曾巩《寄赵官保》诗:“素书谠言留简册,高情清兴入林泉。”谠言,正直的言论。
简编、简籍、编简亦指书籍。如韩愈《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唐代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书写用的竹简也叫“青简”、“汗简”。古时用竹简写书之前,先以火炙简使其出汗,使竹青易写,也不为虫蠹,名为杀青。所以称“青简”、“汗青”或“汗简”,也代指书籍、史册。如文天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严复《和荆公<适意>》:“橙火年年作*邻,韦编汗简苦阵阵。”
前诗中的“韦编”一词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皮绳,古时用皮绳把写好的简编缀成册叫“韦编”。后来就称《易经》为韦编,进而又泛指一切古籍。“韦编三绝”即皮绳数断,可见翻阅之勤。
与韦编*似的还有“青编”,青编即“青丝简编”。这就是用青丝联缀成的竹简书,借指史籍,亦泛指书籍。
残旧的竹简称“枯竹”,亦代指古旧典籍。如汉代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
古时用帛写书,必先裁割成块,称为裂帛,后“裂帛”也成为书籍的代称。
帛有多种,白色的称素,浅黄色的称缣或绷素,常用以书写,因而也以“缃帖”、“ 缃素”、“ 缃缣”、“ 缃牒”、“ 缣素”、“ 缣缃”、“ 缣蒲”、“ 缣简”代称书籍。如明代高启《临顿里》诗有“旧史堆缃素”之句。王安石《和*甫舟中望九华山》诗:“当时备巡游,今不存缃缣。”骆宾王《上充兖州刺史启》:“颇游简素,少阅缣缃。”
縹(青色丝织品)和缃素,常作书套、书衣,称为“书帙”、“ 縹帙”、“缃帙”、“缃縹”、“縹缃”、“縹书”、“ 縹囊”、“简帙”、“青缃”,这些也都成为书籍的别称。如苏拭《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月升。”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縹缃雄丽藻,韦布富经纶。”萧统《(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縹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于缃帙。”蔡有守《晦间嘱题蒹葭图》诗:“此间谁识凄凄意,写入青纲只是秋。”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小堂倦縹书,华池厌修竹。”
“瑶帙”是书套的美称,也代指书。如明代郑真《题长淮送别图赠吴兴阮文肃》诗:“归取家藏瑶帙看;吾翁亦有赠行诗。”
古时还有玉制的书籍封套称“瑶检”,亦代指珍贵书籍;如唐李峤《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表》:“跪发珍藏,肃承瑶检。”
珍贵的书籍亦称“玉版”和“玉简”。它们的本意是指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后作为珍贵典籍的代称。
古代用帛或纸写成的书,为了便于保存,常把它们装核起来,用木棒(也用金、玉、瓷、象牙)等物作轴,卷成束,称为一卷。所以书称为“卷”或“卷轴”。篇幅长的书分为数卷,所以卷亦指书籍的一部分,如上卷、第一卷等。以前说手不释卷,卷即书。有时也称书为“书卷”。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说:“鄴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末触。”三万轴即三万卷。牙签即牙骨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旁作为标识。因而“牙签”、“签轴”都成为书籍的代称。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有“整整牙签饱蠹鱼”之句。古时还常常把数卷书卷成一束,用布帛或袋子装起来,叫做帙或函,即书套。所以“卷帙”、“签帙”、“签函”也代称书籍。如陆游《送猷讲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诗:“贯花签帙压车辕,惟子穷探到本源。”
*的别称都有哪些
*,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的别称都有哪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苟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邹衍的人,他说:“*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左传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华”作为*的简称,历史悠久。
诸华: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解上说:“诸华,*也。”
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
夏:在古代有“大”的含义。*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
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了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的代称。
诸夏:此称类似“诸华”,开始是指华夏民族各诸侯国,统一以后用来称呼*。
中夏、方夏、函夏:都是有关*的代称。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此后,中夏即指*。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禹城、禹迹、禹甸:相传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于世,据说,禹治水后,依山川形势划定九州,所以后世相沿称*为禹城、禹迹(大禹治水,足迹遍全国)、禹甸(“甸”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另有一说是尧分九州)。九州,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弁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地图。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牧九州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区:晋朝文人卫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成,燕歌以咏。”
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周围皆是海,所以把*叫作海内,把外国叫作海外。
夜晚,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树木、房屋、街道都像镀上了一层水银似的。
月亮的别称的诗句1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佚名《明月何皎皎》
5、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柳永《望汉月》
6、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7、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月夜》
9、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10、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1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4、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柳永《长相思》
15、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8、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9、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20、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1、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2、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雪的别称古诗 古诗里雪的别称 古诗对雪的别称 古诗中雪的别称 雪在古诗文的别称 雪在古诗词中的别称 古诗中雪花的别称 古诗词中雪花的别称 床在古诗的别称 牛的古诗别称 月的别称的古诗 墨在古诗的别称 古诗月的别称 愁的古诗别称 古诗里花的别称 柳在古诗里的别称 古诗的类别与别称 腰在古诗里的别称 风古诗里的别称 古诗里雨的别称 桥在古诗里的别称 古诗里鹿的别称 月在古诗里的别称 村在古诗里的别称 古诗中笑的别称 鸡冠在古诗的别称 美女的别称古诗 地在古诗中的别称 古诗对路的别称 动物的别称古诗
月亮的别称的诗句 诗句中对月亮的别称 月亮别称的诗句 月亮的别称及诗句 含有月亮别称的诗句 月亮的别称和诗句 词的别称有长短句诗余 有关月亮的别称 “年”的别称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红楼梦》的别称 春节的别称 关于书的别称 文学常识之*古代诗人的别称 古代诗人的别称 月亮的别称及诗句 月亮的别称的诗句 *的别称都有哪些 古诗词中月亮的常见别称 含有月亮别称的诗句 古代对女子的别称 *春节的别称介绍 端午节的别称 诗句中对月亮的别称 月亮的别称的诗句 月亮的别称及诗句 月亮别称的诗句 月亮的别称和诗句 含有月亮别称的诗句 月亮的别称的诗句
描写大雁爱情的诗句 描写学子的诗句 描写西湖断桥的诗句 描写窑洞的好句 描写读书的佳句 描写巢湖的诗句 描写农家乐的诗句 描写四季的拟人句 描写男孩的好词好句 描写荷花的诗句古诗大全 描写大风雨的诗句 描写从容的诗句 描写神话故事的好句 描写明月的诗句古诗 描写生活的排比句 描写书包的好句 描写秋天田野的诗句 描写环境清幽的诗句 关于描写除夕的诗句 描写崀山的诗句 描写庄稼的拟人句 描写鱼塘的诗句 描写石榴的比喻句 描写母爱的诗句和名言 暮江吟描写月亮的诗句 描写*凡的诗句 描写年末的诗句 描写秋冬天的诗句 描写做菜的好句 描写包容的诗句 描写古刹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