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 >

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

关于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乌衣巷古诗(乌衣巷古诗的详细解释)

  • 解释
  • 南京乌衣巷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乌衣巷》,是唐朝“诗豪”——刘禹锡的作品,其实是他《金陵五题》中的一首。金陵,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古代还称建业、建康,也叫过秣陵,是大名鼎鼎的六朝古都。

    《金陵五题》自然是有关金陵的五首诗。第一首《石头城》,第二首《乌衣巷》,第三首《台城》,第四首《生公讲堂》,第五首《江令宅》。

    关于这五首诗,刘禹锡有一个自序,大致意思是:我从小浪迹江南,却一直没有游览过金陵,总觉得很遗憾,后来当和州刺史,离金陵那么*,更是翘首眺望,正好有人给我看了他写的《金陵五题》,看了之后,忽然有了灵感,就也写了这《金陵五题》。

    这篇序给大家一个重要的信息,刘禹锡根本没去过金陵,这组《金陵五题》,是凭空之作,是想像中的金陵。

    刘禹锡没去过金陵,为什么能写《金陵五题》呢?因为金陵在古代的中国早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意像——六朝如梦,金粉成灰。

    首先看题目,乌衣巷是中国最著名的巷子,它在南京秦淮河的南岸,最早是个兵营,中国古代的士兵都穿黑色的衣服,所以叫乌衣巷。

    后来少数民族南下,这里又成了王谢两大家族的居住地,王导、王曦之、王献之;谢安、谢灵运等都出自此。到了隋唐时代,随着金陵的没落,王谢两家气数已尽,乌衣巷也早就换了主人。

    看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对乌衣巷,两个都是地名,颜色一个红色,一个黑色,对得极妙。边和口,都指方位,浑然天成,毫不费力。野草花,中的“花”明显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开花,正好和夕阳斜对仗。

    除了文字内容好,意境也美,朱雀桥是秦淮,河上二十四桥中最大的一座,也是金陵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可惜的是往日繁华不再,只剩下人们都不去的长满杂草野花之地。

    乌衣巷也不再是车水马龙,而只剩下夕阳的余辉照耀着古桥,夕阳本就有日落西山的落寞之意。

    有了这两句的渲染铺垫,下面应该写人了吧?可是刘禹锡没写,借写燕子归来比喻,燕子是候鸟,飞回到以前的家中是自然现象,可是家中的主人早就不是原来的王家和谢家,早就换成了短衫布衣的寻常人家了。

    王谢两大家族过了几百年也衰败了,那繁华的唐朝呢?那人生呢?刘禹锡只写了几处景物,几株野花草,一抹夕阳,几只飞回来的燕子,就让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阅读全文]...
  • 古诗乌衣巷唐刘禹锡(乌衣巷古诗译文赏析)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编者叹: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如同小制作的《人潮汹涌》,我们从题目看不出内涵;而电影和诗词的场景,却是逆转了,一边是普通人想要换个活法,逆袭人生;一边则是旧时繁荣,如今的一片沉寂。人潮汹涌、寻常巷陌,人来人往,燕字回时,无论哪里、无论是谁,当我们回首,便是夕阳。

[阅读全文]...
  • 乌衣巷古诗的意思122句

  • 经典
  • 《乌衣巷》唐诗鉴赏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唐诗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之作,写作的时间和《石头城》一诗相同,所咏的是东晋世族王、谢两大家的兴衰。

      东晋遭五胡之乱,迁都金陵(今南京),王、谢等豪族世家,执掌朝政,不思奋发图强,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竞逐豪奢,享乐腐化。他们在乌衣巷建造起富丽堂皇的宅第,日夜笙歌漫舞不绝,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全是衣冠楚楚、雍容华贵的贵族子弟,门庭极盛,显赫一时。附*的朱雀桥,车水马龙,一派豪华气象。但那已成过去了。现在呢?景象已面目全非。诗人来游时,朱雀桥边已长满了野草,野草丛中,开着几点零星的闲花;乌衣巷口只剩下夕阳残照,昔日的华厦高楼已荡然无存,在断墙残垣的`废墟上,早已建起了普通老百姓的住宅,以至当年在王、谢堂前做窠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去栖息了。

      真是富贵风流,倾刻成空,只落得一片荒凉破败景象。诗人睹物伤怀,不禁发出了深沉的感慨。

      但诗人写作这首诗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中实寄寓着很深沉的借古鉴今的讽刺意味。中唐之世,也和东晋一样,朝廷昏暗,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执政者却苟且偷安,不思振作图强,国势日非,志在革新的诗人,怎能不万分悲愤,他写作《乌衣巷》一诗,实暗示着他对李唐王朝的命运的担忧,对当时执政者如王、谢大世族一类的人物的讽刺和诅咒。

      此诗寄寓含蓄,纯借小景点出。开篇两句只就眼前野草、夕阳两种景物进行描写,这两种景物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尽管着墨不多,却把乌衣巷荒凉、没落的情景刻划得栩栩如生,使人不胜兴亡之感。三、四两句,以“旧时王谢”与“寻常百姓”对比,通过燕子改换门庭,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这两句用笔巧妙,形象动人,又饱含哲理,因此,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阅读全文]...
  • 刘禹锡乌衣巷赏析(乌衣巷古诗译文赏析)

  • 一抹凡尘

    字数 928 · 阅读 22021-12-05 19:22

    南京乌衣巷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乌衣巷》,是唐朝“诗豪”——刘禹锡的作品,其实是他《金陵五题》中的一首。金陵,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古代还称建业、建康,也叫过秣陵,是大名鼎鼎的六朝古都。

    《金陵五题》自然是有关金陵的五首诗。第一首《石头城》,第二首《乌衣巷》,第三首《台城》,第四首《生公讲堂》,第五首《江令宅》。

    关于这五首诗,刘禹锡有一个自序,大致意思是:我从小浪迹江南,却一直没有游览过金陵,总觉得很遗憾,后来当和州刺史,离金陵那么*,更是翘首眺望,正好有人给我看了他写的《金陵五题》,看了之后,忽然有了灵感,就也写了这《金陵五题》。

    这篇序给大家一个重要的信息,刘禹锡根本没去过金陵,这组《金陵五题》,是凭空之作,是想像中的金陵。

    刘禹锡没去过金陵,为什么能写《金陵五题》呢?因为金陵在古代的中国早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意像——六朝如梦,金粉成灰。

    首先看题目,乌衣巷是中国最著名的巷子,它在南京秦淮河的南岸,最早是个兵营,中国古代的士兵都穿黑色的衣服,所以叫乌衣巷。

    后来少数民族南下,这里又成了王谢两大家族的居住地,王导、王曦之、王献之;谢安、谢灵运等都出自此。到了隋唐时代,随着金陵的没落,王谢两家气数已尽,乌衣巷也早就换了主人。

    看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对乌衣巷,两个都是地名,颜色一个红色,一个黑色,对得极妙。边和口,都指方位,浑然天成,毫不费力。野草花,中的“花”明显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开花,正好和夕阳斜对仗。

    除了文字内容好,意境也美,朱雀桥是秦淮,河上二十四桥中最大的一座,也是金陵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可惜的是往日繁华不再,只剩下人们都不去的长满杂草野花之地。

    乌衣巷也不再是车水马龙,而只剩下夕阳的余辉照耀着古桥,夕阳本就有日落西山的落寞之意。

    有了这两句的渲染铺垫,下面应该写人了吧?可是刘禹锡没写,借写燕子归来比喻,燕子是候鸟,飞回到以前的家中是自然现象,可是家中的主人早就不是原来的王家和谢家,早就换成了短衫布衣的寻常人家了。

    王谢两大家族过了几百年也衰败了,那繁华的唐朝呢?那人生呢?刘禹锡只写了几处景物,几株野花草,一抹夕阳,几只飞回来的燕子,就让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阅读全文]...
  • 刘禹锡《乌衣巷》

  •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阅读全文]...
  • 《乌衣巷》全诗翻译赏析

  • 《乌衣巷》全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乌衣巷》全诗翻译赏析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译文] 旧时豪族王谢堂前的燕子,到如今都飞入普通百姓家。

      [出自] 刘禹锡 《乌衣巷》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朱雀桥:在乌衣巷附*,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2.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

      3.王谢:指东晋时代王导和谢安两大贵族之家,乌衣巷是这两大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后二句诗写出沧桑变化的事实,自然成为对豪门贵族的辛辣讽刺。

      4.寻常:*常、普通。

      【韵译】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诗意〉

      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著,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与凄凉,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简析]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刘禹锡诗鉴赏:

      东晋遭五胡之乱,迁都金陵(今南京),王、谢等豪族世家,执掌朝政,不思奋发图强,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竞逐豪奢,享乐腐化。他们在乌衣巷建造起富丽堂皇的宅第,日夜笙歌漫舞不绝,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全是衣冠楚楚、雍容华贵的贵族子弟,门庭极盛,显赫一时。附*的朱雀桥,车水马龙,一派豪华气象。但那已成过去了。现在呢?景象已面目全非。诗人来游时,朱雀桥边已长满了野草,野草丛中,开着几点零星的闲花;乌衣巷口只剩下夕阳残照,昔日的华厦高楼已荡然无存,在断墙残垣的废墟上,早已建起了普通老百姓的住宅,以至当年在王、谢堂前做窠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去栖息了。

      真是富贵风流,倾刻成空,只落得一片荒凉破败景象。诗人睹物伤怀,不禁发出了深沉的感慨。

      但诗人写作这首诗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中实寄寓着很深沉的借古鉴今的讽刺意味。中唐之世,也和东晋一样,朝廷昏暗,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执政者却苟且偷安,不思振作图强,国势日非,志在革新的诗人,怎能不万分悲愤,他写作《乌衣巷》一诗,实暗示着他对李唐王朝的命运的担忧,对当时执政者如王、谢大世族一类的人物的讽刺和诅咒。

      此诗寄寓含蓄,纯借小景点出。开篇两句只就眼前野草、夕阳两种景物进行描写,这两种景物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尽管着墨不多,却把乌衣巷荒凉、没落的情景刻划得栩栩如生,使人不胜兴亡之感。三、四两句,以旧时王谢与寻常百姓对比,通过燕子改换门庭,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这两句用笔巧妙,形象动人,又饱含哲理,因此,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

  • 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文解释】

      朱雀桥畔长满了野草,到处盛开着一簇簇的野花。黄昏时刻,夕阳西下,乌衣巷内一片幽暗。那些曾经在王导和谢安的高楼华屋中筑巢的燕子,如今都飞到普通百姓家中去了。

      【词语解释】

      朱雀桥:秦淮河上的桥名,离乌衣巷很*。

      王谢:指东晋大臣王导和谢安。

      寻常:*常,普通。

      【诗文赏析】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了。

      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全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古诗今译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名句赏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常百姓家。”

      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金陵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演出了无数历史故事,唐代诗人游览金陵,最易引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

      头二句以此桥名、巷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 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朱雀桥:在乌衣巷附*,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2.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

      3.王谢:指东晋时代王导和谢安两大贵族之家,乌衣巷是这两大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后二句诗写出沧桑变化的事实,自然成为对豪门贵族的辛辣讽刺。

      4.寻常:*常、普通。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简析]

      最新的小学古诗词鉴赏《乌衣巷》: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 乌衣巷原文翻译及赏析

  • 古诗文
  • 乌衣巷原文翻译及赏析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乌衣巷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乌衣巷

      刘禹锡〔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寻常:*常。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旧时:晋代。

      赏析:

      凉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中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凉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描乘兴往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中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中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往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开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往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开,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中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中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开,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开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开,描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凉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开,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开,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中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往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凉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中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凉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中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往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凉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原文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2】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3】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4】寻常:*常。

      【韵译】: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象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刘禹锡像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阅读全文]...
  • 请再说一遍我爱你

  • 我爱你
  • 请再说一遍我爱你

      作者:布朗宁夫人(英国)

      说了一遍 请再对我说一遍 说 我爱你

      即使那样一遍遍地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记着 在那青山和绿林间 在那山谷和田野中

      如果它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 纵使清新的春天

      披着满身的绿装降临 也不算完美无缺

      爱 四周那么黑暗

      耳边只听见惊悸的心声

      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 再说一遍 我爱你

      谁会嫌星星太多 每颗星星都在太空中转动

      谁会嫌鲜花太多 每朵鲜花都洋溢着春意

      说 你爱我 你爱我 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要记住 还得用灵魂爱我 在默默里

    整理:zhl201609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 - 句子

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 - 语录

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 - 说说

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 - 名言

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 - 诗词

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 - 祝福

乌衣巷的古诗念一遍 - 心语

推荐词条

有鸟字有众字的古诗 古诗人对项羽的评价 古诗二首溪边的视频 关于丰收古诗的舞蹈 写曹禺的古诗词 适合企业名的古诗 积累三首关于古诗中的意象 古诗词有深意的网名 李慕豪的赠花卿古诗 清代信的古诗意思 讲解张九零的古诗感遇 有关爱囯的古诗 *安符的古诗 赞美声音迷人的古诗 与繁体字有关的古诗 夸风景的古诗 归鸿的古诗词 关于阅读重要的古诗词 古诗文网中的木兰诗 浙江初中要背的古诗文 让幼儿学古诗的小游戏 形容吃惊震撼的古诗 感恩辅导员的古诗 江雪的儿童古诗 一小时的古诗改写结尾 古诗中的拉拉秧 溯溪市徐公店的古诗 在抖音上讲古诗的那个老师 带发字的五字古诗 说一个人是大才的古诗 教师节赞美老师的古诗七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