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中的芙蓉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中的芙蓉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中的芙蓉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词中的芙蓉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最新的古诗词鉴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陈邦炎)
涉江采芙蓉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原文:
涉江采芙蓉佚名 〔两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诗意: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鉴赏: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赠送,远道:远方。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回顾,回转头看。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没有尽头。这两句是说,回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指夫妻。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终老:终生。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涉江采芙蓉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汉古诗词《涉江采芙蓉》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赏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1.《芙蓉楼送辛渐》唐朝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朝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涉江采芙蓉》汉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宋朝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5.《齐天乐·清溪数点芙蓉雨》宋朝
周密
丁卯七月既望,余偕同志放舟余凉于三汇之交,远修太白采石、坡仙赤壁数百年故事,游兴甚逸。余尝赋诗三百言以纪清适。坐客和篇交属,意殊快也。越明年秋,复寻前盟于白荷凉…
6.《醉桃源·芙蓉》宋朝
吴文英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凭阑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7.《过秦楼·黄钟商芙蓉》宋朝
吴文英
藻国凄迷,麹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香笼麝水,腻涨红波,一镜万妆争妒。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又江空月堕,凌波尘起,彩鸳愁舞。还暗忆、钿合兰桡,丝牵琼…
8.《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宋朝
秦观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玉纤慵整银筝雁。红袖时笼金鸭暖。岁华一任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
9.《芙蓉女儿诔》清朝
曹雪芹
维太*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
10.《少年游·重阳过後》宋朝
晏殊
重阳过後,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11.《咏同心芙蓉》隋朝
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12.《虞美人·芙蓉落尽天涵水》宋朝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3.《惜秋华·木芙蓉》宋朝
吴文英
路远仙城,自王郎去后,芳卿憔悴。锦段镜空,重铺步障新绮。凡花瘦不禁秋,幻腻玉、腴红鲜丽。相携。试新妆乍毕,交扶轻醉。 长记断桥外。骤玉骢过处,千娇凝睇。昨梦顿…
14.《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宋朝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15.《木兰花·小芙蓉》五代
魏承班
小芙蓉,香旖旎,碧玉堂深清似水。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迟迟好景烟花媚,曲渚鸳鸯眠锦翅。凝然愁望静相思,一双笑靥嚬香蕊。
16.《咏芙蓉诗》南北朝
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17.《窗前木芙蓉》宋朝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18.《芙蓉》宋朝
古诗《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译文:
踏过江水采撷那朵莲花,淌入沼泽摘下一支兰草。
擎着它们不免思量,要送给谁呢?心中的那个人在遥远的地方。
想起那个人,觉得长路漫漫无可期许。
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只能抱一怀愁绪孤独老死。
《涉江采芙蓉》注释:
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芳草:这里指兰草。
⑶遗(wèi):赠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⑻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赏析1: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女子思春所作,而我更愿意将它想象成一位男子的情思。他们也许只在南方夏末芙蓉怒放的江边惊鸿一瞥的相遇相知,芳心暗许。之后女子幽居垂花门内,男人却奔向海角天边,每每看到清丽的芙蓉或嗅到兰花的暗香,便不由的想起一朵绝世的娇颜,想起旧时的缱绻。当流光掠过,离别经年,自己都渐渐相信伊人只是某天做过的梦罢了。触及旧景,回忆与水墨般的倩影一共蹁跹徘徊,亦真亦幻,却挥之不去。可又能如何?错过了,便是错过了,尔今天各一方,纵使身边繁花似锦,却只愿意厮守着孤独,了此余生。
某处风景,某个名字,某个街角,某次回眸,某种形式的寄托,某段苍凉的心事……所有这一切,都是有缘的,能守住,便是有缘有份。我相信自己和这些诗篇词章有缘亦有份,它恰如我从琳琅的戏曲中选择了昆曲,恰如我无论搬家几次都会在每个房间摆上一株绿植,恰如我执着的只用檀木精油熏香,恰如我无法戒除“入世”这个空间……或许它只是直白的二十个字,抑或磅礴的千余文,它总能不动声色的浸淫我的身体发肤让我无力自拔。
曾告诉别人,如果你的心是孤独的,那么你做什么事也无法填补,如果你的心是伤痛的,那么你做什么事情也无法获得幸福。当时如是说,安知不是对自己的暗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真的向往吗?
《涉江采芙蓉》赏析2:
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代表作《古诗十九首》,以其光耀千古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人称道。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可见,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创作没有超过《古诗十九首》的。就其内容而言,这些诗写的是“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沈德潜语)。它们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思想情绪,他们因找不到出路,于是产生不满不*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等诸多表现。
这其中,以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为主。例如,《涉江采芙蓉》一篇,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乡游子和家乡妻子,借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思念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我们可以判断这四句是写江南之事,理由有二:一是“江”在古代专指长江,长江流域绝大多数河流都以江命名,而黄河流域则大多以河命名;二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说:“采莲是江南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并举出《西洲曲》中采莲盛况为例。这里也是在写江南采莲一事。盛夏季节,思妇乘船渡江,到对岸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采摘荷花,打算把它送给日日思念的远在他方的'丈夫。“芙蓉”与“夫荣”谐音,暗含对夫君仕途顺利的美好祝愿。起首四句*缓的叙述,采莲女形象雅洁,表达的感情纯洁美好。荷花,雅洁、美好的象征。
她终于采到荷花啦!然而,“远道”却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周围的采莲女嘻嘻哈哈,各自乐各自的,有哪个可以相托,将荷花送达丈夫手上呢?先前采摘到荷花的兴奋之情顿然消失,转而化为沉甸甸的思念。
“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诗角度变了,转为从远在洛阳求仕的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荷花开放的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说不定他们当初恋爱时,妻子就送过荷花给他。看到眼前荷花,怎么会没有思乡思归之情呢?可是,游子环视都市街面上来来往往的人,关注着一个个脸。呀!他们的脸是那么陌生,他们各在为名利奔波,全是不关痛痒之人,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旧乡”在哪里?“所思”又在哪里?想到此,孤单、忧愁、怅惘之感纷至沓来,游子内心痛苦之极。这两句承说“远道”,诗句耐人咀嚼。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游子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想到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游子的情绪更加黯然销魂。
整首诗特点有二: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二是意境清幽、雅洁。
《涉江采芙蓉》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鉴赏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诗词中的芙蓉,一般指的是荷花;当然,也有木芙蓉,木芙蓉也要在水边显示个性。水中的芙蓉,在《古诗十九首》里就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妻子采了芙蓉,要送给在远方的丈夫。这里的芙蓉,代表的是亭亭玉立的妻子,既说出了妻子的美丽,也道出了妻子的洁身自好。诗仙李白进一步强加了芙蓉的意境,他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里写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就明明白白地说出了芙蓉的特点:亭亭玉立、红粉佳人、天然、敢爱敢恨,口直心快。以后,芙蓉就自带这些特征,出现在传统文化里。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这样形容杨妃: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用芙蓉来形容杨玉环,符合人物特点,点出了杨妃红粉佳人,敢爱敢恨的特点。宋代的《潭畔芙蓉》就描写了这样一个口直心快的女子:
芙蓉花发满江红,尽道芙蓉胜妾容。
昨日妾从堤上过,如何人不看芙蓉。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的女主角取名“蓉”,就意味着女主的天然、美丽、敢爱敢恨的特点。南北朝诗人沈约在《咏芙蓉诗》里也写出来芙蓉的口直心快: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知道一池子为什么都是绿色的吧,那是因为在等待我放出红色的光芒。怎么样?一点都不含蓄吧!这样的女子,才是天然的女子样子;唯唯诺诺的女子,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女子形象。所以,在《红楼梦》里,晴雯就是以芙蓉形象出现的,贾宝玉给她写了《芙蓉女儿诔》来纪念她,红楼里的晴雯,是那么的美丽,她口直心快,敢爱敢恨。在红楼中,晴雯又是黛玉的影子,她与黛玉互为表里,所以,黛玉也是芙蓉的形象:美丽、聪明,敢爱敢恨。和她们性格相对的是宝钗,宝钗就是封建礼教下的产物。
明朝史谨也很喜欢这种敢作敢为的性格,他在《水边芙蓉》里写到:
不随桃李竞春光,开向西风压众芳。
恰似湘娥初睡醒,强临秋水照红妆。
就不喜欢和桃花李花一起讨好春光,偏偏要向着西风开放。就像湘妃刚刚睡醒的时候,勉勉强强地来到秋水上面,借着秋水照着红妆。怎么样?有个性吧!
历代咏芙蓉花诗词精选
随着天气渐寒,深色花儿在枝头呆的`时间也越短,往往早上开的花朵,晚上就会花落归根。有如看透尘世的智者,在大红大紫时,急流勇退,绝不拖泥带水,以颓象示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代咏芙蓉花诗词精选,一起来看看吧。
张正义
【唐】韩愈 木芙蓉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唐】包何 阙下芙蓉
一人理国致升*,万物呈祥助圣明。
天上河从阙下过,江南花向殿前生。
广云垂荫开难落,湛露为珠满不倾。
更对乐悬张宴处,歌工欲奏采莲声。
【唐】元稹 刘阮妻
芙蓉脂肉绿云鬓,罨画楼台青黛山。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唐】高蟾下第后上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唐】 崔橹 山路木芙蓉
不向横塘泥里栽,两株晴笑碧岩隈。
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
万里王孙应有恨,三年贾傅惜无才。
缘花更叹人间事,半日江边怅望回。
【唐】刘兼 木芙蓉】
素灵失律诈风流,强把芳菲半载偷。
是叶葳蕤霜照夜,此花烂熳火烧秋。
谢莲色淡争堪种,陶菊香秾亦合羞。
谁道金风能肃物,因何厚薄不相侔。
【唐】柳宗元 巽公院五咏·芙蓉亭】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唐】李德裕思*泉树石杂咏一十首·重台芙蓉
芙蓉含露时,秀色波中溢。
玉女袭朱裳,重重映皓质。
晨霞耀丹景,片片明秋日。
兰泽多众芳,妍姿不相匹。
【唐】陆龟蒙 白芙蓉】
澹然相对却成劳,月染风裁个个高。
似说玉皇亲谪堕,至今犹著水霜袍。
【唐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唐五代】黄滔 芙蓉
【作品介绍】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1
寒雨连江夜入吴2,*明送客楚山孤3。
洛阳亲友如相问4,一片冰心在玉壶5。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白话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
古诗词中的芙蓉 芙蓉的诗词 古诗词中芙蓉点的特点 写芙蓉的诗词 芙蓉的诗句古诗词 咏芙蓉的诗词 题木芙蓉的古诗词 芙蓉花的诗词 木芙蓉的诗词 古诗咏芙蓉中的芙蓉也是莲花对吗 孟昶芙蓉花的古诗词 结婚含芙蓉的古诗词 芙蓉在古诗词里的意象 含有芙蓉花的古诗词 形容芙蓉的诗词 芙蓉的古诗 似芙蓉出水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芙蓉和莲 关于木芙蓉花的古诗词 大唐芙蓉园的古诗词 玉芙蓉的古诗 芙蓉帐的古诗 古诗中的芙蓉是荷花吗 古诗中芙蓉的含义 关于芙蓉楼送辛渐的古诗词 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 芙蓉的诗句 与芙蓉有关的古诗 带芙蓉字的古诗 含有芙蓉的古诗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_古诗江行无题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 窗前木芙蓉古诗翻译及赏析 古诗《涉江采芙蓉》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诗词赏析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全文及翻译 历代咏芙蓉花诗词精选 涉江采芙蓉古诗欣赏 《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的意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讲解) 芙蓉楼送辛渐的意思古诗意思(芙蓉楼送辛渐诗词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芙蓉楼送辛渐全诗赏析) 芙蓉楼送辛淅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全诗解释) 芙蓉诗词大全(形容芙蓉花的优美句子) 关于芙蓉的诗句古诗(芙蓉花诗七言绝句)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翻译(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解析)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_古诗江行无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词鉴赏 涉江采芙蓉古诗词 游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 关于芙蓉花的古诗词有哪些 有关的全部古诗大全 《芙蓉楼送辛渐》诗词鉴赏
陶渊明不羡慕荣华富贵的古诗 蜀中九日古诗的视频 祖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有 具有汉字意义的古诗 我国的古诗词有多少首 迢迢牵牛星古诗的作者是哪人 大获全胜的古诗 穿越有关的古诗 冬天描写儿童的古诗 儿童古诗描写儿童的古诗 古诗词中描写甘肃的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的动词 咏史怀古诗的题目 古诗中兴的理解 情人节适合发朋友圈的古诗文 5首古诗的逸闻 男子文雅的古诗 范仲淹塞下秋来的古诗 自己疼惜自己的古诗词 不作死的古诗词 形容姐弟之间关系好的古诗词 教育部推荐的古诗文书 讽刺人心险恶的古诗词 感谢同学朋友的古诗 古诗表现感情的方法 村晚这首古诗的大意 描述农村田园生活的古诗 形容菱角的古诗 形容不屈斗志的古诗词 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的注释 用月亮思乡之情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