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 >

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

关于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的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赏析

  • 阅读
  •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的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赏析

      现如今,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贾岛《忆江上吴处士》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释

      ⑴处士:指隐居林泉不入仕的人。

      ⑵闽国:指今福建省一带地方。

      ⑶蟾蜍(chánchú):即癞蛤蟆。神话传说中月里有蟾蜍,所以这里用它指代月亮。亏复团:指月亮缺了又圆。一作“亏复圆”。

      ⑷渭水:渭河,发源甘肃渭耗县,横贯陕西,东至潼关入黄河。生:一作“吹”。

      ⑸此地:指渭水边分别之地。

      ⑹兰桡(ráo):以木兰树作的船桨,这里代指船。殊:犹。

      ⑺海云端:海云边。因闽地临海,故言。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颔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自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化用为:“西风渭水,落日长安。”你更欣赏哪句,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孤独、思念之情。

      (2)①原句好。“秋风”“落叶”描绘出深秋时节长安城萧瑟、冷落的氛围,意象开阔、疏朗。“吹”、“满”从声音和动态反衬冷清、寂寞。

      ②改句好。“西风”“落日”点出时节惨淡,衬托作者悲愁的心境。更去掉动词之后,诗句用列锦方式将意象叠加,增加了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西风肃杀,落日笼罩全城,意境深沉、雄浑。

      二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闽国扬帆去”,即扬帆离开闽国,主语是省略的吴处士。

      B.“蟾蜍亏复圆”,蟾蜍指月亮,“亏复圆”表明已去了一个月。

      C.末句写只好遥望远天,希望能从海云间得到友人的一些消息。

      D.全诗写诗人怀着真挚的感情,盼吴处士早日回归家园。

      E.诗歌围绕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构思缜密严谨,笔墨厚重饱满。

      2本诗第二、三联写的什么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两联有怎样的艺术特色?(6分)

      参考答案

      1.CE(A项,不是“扬帆离开闽国”,而是扬帆去闽国。B项,“亏复圆”不是定指一次亏了复圆,是指不断反复,时间很长。D项,诗中没有写到盼归的意思,“长安”是否是吴处士的“家园”也无从得知。)(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有错项不计分)

      2、第一问:第二联写长安已进入深秋,隐含的意思是处士离去已很久了。(1分)第三联回忆曾与处士在长安聚会的一幕往事。(1分)第二问:表达了诗人思念相隔异地时间已久的友人的深厚感情。(1分)第三问:(1)对仗工整;(1分)(2)借景抒情,“秋风”“落叶”,表达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写聚首真挚谈心,表达对情谊深切的眷恋。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的具体时间有待考证。贾岛未中进士前在京城长安时结识了一个隐居不仕的朋友吴处士,后来吴处士离开长安乘船到福建一带,贾岛很思念他,便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译文

      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已经是几度月缺又月圆。

      分别时秋风吹拂着渭水,落叶飘飞洒满都城长安。

      记得在送别宴会的夜晚,雷雨交加天气让人生寒。

      你乘坐的船还没有返回,你的消息还远在海云边。

      赏析:

      《忆江上吴处士》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通过对送别时的场景、天气、环境的回忆,烘托出临别时的伤感情绪,表达了诗人对吴处士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语言生动,情感深厚,笔墨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

      这首诗“秋风生(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贾岛的名句,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如宋代周邦彦《齐天乐》词中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中的“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都是化用这两句名句而成的,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此诗开头说,朋友坐着船前去福建,很长时间了,却不见他的消息。

      接着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

      特意提到渭水是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此时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

      此刻,诗人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一段往事:“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他那回在长安和这位姓吴的朋友聚首谈心,一直谈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这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了。

      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

      这首诗中间四句言情谋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亏复圆”,又向下引出了“兰桡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细针密缕,处处见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秋风”二句先叙述离别处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挽一笔,再倒叙昔日相会之乐,行文曲折,而且笔势也能提挈全诗。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

[阅读全文]...
  • 忆江上吴处士古诗赏析(忆江上吴处士古诗译文)

  • “处士”一词,起初的时候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用以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苦吟诗人”贾岛在未中进士前,在京城长安与吴处士结交,后来吴处士离开长安,乘船到了福建一带,贾岛很思念他去,于是写下了《忆江上吴处士》一诗,原文如下: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月亮几经圆缺变化。正是因为吴处士远航福建,与诗人山海相隔,诗人思念而不得见,只能靠“忆”来抚慰思念之情。据神话传说,嫦娥偷吃灵药,升上月亮之后,变成了一只蟾蜍,所以,*也以“蟾蜍”代指月亮,诗人以月亮的圆缺变化来暗示与吴处士分别的时间之长。诗人与吴处士山海相隔,再加上吴处士一去经年,诗人虽然没有直言思念,思念之情却不言自明。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秋风吹拂着渭水,落叶飘飞洒满长安城。秋风乍起,落叶飘飞,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当年与吴处士分别的场景,那也是一个秋天,景象与眼前的这个秋天何其相似诗人由眼前的秋景回忆起与吴处士分别时的秋天的景象,通过相似的秋景,打通了回忆与现实,给这份思念增添了时间的长度。另外,诗人也通过“落叶满长安”,以象征的手法写自己的思念之情充塞于长安城中,给思念增添了空间的广度。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当年我们在这里饯别,话别在暮色四合之时,雷雨交加的天气让人遍体生寒。在颈联中,诗人的笔触由现实与回忆的结合转到了回忆。诗人来到了当年与吴处士分别的地方,回想起了当时分别的场景,在临别之时,两人设宴饮酒,依依不舍,一直持续到暮色四合之时,一个“夕”字写出了两人关系的深厚。但天公却不作美,忽然雷雨交加,一个“寒”字写出了秋雨的寒凉,更写出了离别之时的伤感之情。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你乘坐的船还没有返回,关于你的消息还在海云边。在尾联中,诗人以对重逢的期盼作结,收束全诗。“桡”指的是船桨,在这里,诗人以“桡”代指船。昔时,吴处士乘船而去;现在,诗人期待吴处士乘船而返。虽然诗人满心期待,但吴处士的船却“殊未返”,迟迟得不到与吴处士有关的消息,诗人不禁推测,与吴处士有关的消息大概在海云边吧。诗人以期待的落空,进一步表达了对吴处士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忆”字为中心展开全诗,以两人相隔之远,分别之久点明“忆”的原因。于是,在一个秋日,诗人来到了当年两人分别的地方,眼前的秋景触发了诗人的回忆,于是他忆起了分别时的天气和环境,烘托出了离别之时的伤感之情,最后他以期待重逢而不得,进一步加深了“忆”的内容,从中可见诗人对吴处士深深的思念之情。

[阅读全文]...
  • 《忆江上吴处士》赏析

  •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

      贾岛诗鉴赏

      贾岛未中进士前在京城长安时结识了一个隐居不仕的朋友吴处士,后来吴处士离开长安到闽地,贾岛很思念他,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一开始就情深意长地说:友人离开长安坐船去闽地,已经一个月了,到现在还未得到他的消息。“闽国扬帆去”,即“扬帆闽国去”。从后面第三联可以知道,友人离别时是在夏天。

    整理:zhl201704

[阅读全文]...
  • 《江上渔者》古诗

  • 文学
  • 《江上渔者》古诗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下面我们来欣赏其《江上渔者》!

      作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④看⑦一叶舟, 出没⑤风波⑥里。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鉴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1]创作背景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作者感情】

      表达作者对渔民工作痛苦艰险的同情。

      拓展:古诗《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但:只。美:鲜美。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阅读全文]...
  • 江上渔者古诗的意思(江上渔者翻译及注释)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名篇《岳阳楼记》为人所熟知。

    这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动的艰辛和不易。每一份美好的劳动成果背后,都暗含着艰辛甚至危险。“江上往来人”,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但是如此热闹的原因是什么呢?诗人似乎很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原来人们都喜爱吃鲈鱼,等待的都是买鱼的人。但是鲈鱼哪里这么容易获得呢?诗人接着说,你看那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它就像是飘在江面上的一片叶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鲈鱼虽然味道鲜美,但是捕捉它确实极其艰辛。

    “往来人”的悠闲自得和“一叶舟”里渔夫的辛苦紧张,在这强烈的对比之下更加显现出渔民生活的不易。在这首小诗里,我们也仿佛读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情怀。

[阅读全文]...
  • 江上渔者古诗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君:你。

      4、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5、风波:风浪。

      6、爱:喜欢。

      7、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8、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译文: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请您看那一夜小小渔船,

      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阅读全文]...
  • 早寒江上有怀古诗赏析翻译(早寒江上有怀诗歌鉴赏)

  • 诗歌
  • 从立冬开始,北方的很多地方开始结冰,人们也愈发感受到冬天扑面而来的寒冷气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立冬之夜亦有此感受,所以在《立冬》一诗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正可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冬日虽然不比春夏那般繁华,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在这初冬时节,我们不妨欣赏盛唐诗人孟浩然的一首《早寒江上有怀》,感受孟浩然身在异乡时浓浓的思乡情结。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李白曾这样评价孟浩然,说他是“风流天下闻”,但真实的孟浩然,既想求取功名,又想当一名隐士,既想出去巡游一番,可一出去就开始想家。他就在这种纠结中,写下一首首经典诗歌。

    立冬时分,落木萧萧,大雁南飞,江上的北风使劲地吹着,令人倍感寒冷。首联仅仅十个字,便一下子让读者感受到萧瑟和茫然的气氛。

    孟浩然的家乡,在襄阳南郭外岘山附*襄水弯曲处,处于长江中游,而此时的孟浩然,已经随着一叶扁舟飘向了长江下游。

    孟浩然在小舟中前行,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那种茫然之感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刻,对孟浩然而言,故乡,仿佛不在人间,而在仙乡飘飘的云海之中。

    自古以来,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这是人世间最普遍也最真挚的情感,孟浩然对家的思念亦是如此。随着小舟渐行渐远,眼泪不由自主地流出,看着一支支帆船驶向故乡的方向,这种情感更是强烈。

    如果说“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一句刻画出诗人漂泊江湖的孤单身影,那么,尾联则写出诗人面对迷茫烟波时的茫然之情。

    孟浩然苦于找不到渡口,只得望着夕阳下的茫茫江水。诗人此句,看似在寻找江海的渡口,实际上在抒发自己苦苦追寻的人生渡口。

    孟浩然,本是襄阳隐士,在盛唐时期,有志青年都渴望求取功名,建功立业,这让孟浩然也想在仕途有一番作为。然而,几年下来,科举不中,仕途不顺,有时又不甘心回乡隐居,所以便一直徘徊在仕途与隐居的路上,只得驾着一叶扁舟,不知何去何从。

    这首诗前半部分超脱,后半部分低沉,描写出诗人内心非常复杂迷茫,只得望着夕阳下的漫漫江水。

    孟浩然的这首诗,意境超然,情感真挚,典型地反映出盛唐时期的高妙境界。

[阅读全文]...
  • 王安石江上古诗拼音版(江上原文赏析及解释诗意)

  • 解释,诗意
  • 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秋天,写景,感伤,离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注释

    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鉴赏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参考资料: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53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有用没用完善

    参考资料:

    1、刘逸生.王安石诗选:香港三联书社,1983:212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阅读全文]...
  • 江上渔者意思注释以及赏析(江上渔者古诗翻译和原文)

  • 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全诗仅二十个字,但言*而旨远,词浅而意深,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二首》)之意,蕴含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但是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察过捕鱼者的艰辛。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打鱼人的辛苦,这是世道之不公*。

    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知道喜欢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渔人形象,往往是作家理想化的人物,被涂抹上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如在《庄子》里对孔丘大讲“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之道的那个渔父,是体现庄周思想的哲人;在《楚辞》里莞尔而笑,鼓枻而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那个渔父,是愤世疾俗、玩世不恭的狂士;岑参笔下那个“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的“扁舟沧浪叟”,是远离官场、“取适非取鱼”的悠闲恬淡的雅人;在柳宗元笔下的那个“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则是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自我的写照;张志和笔下的那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垂钓者,是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隐士,也即他自己。象范仲淹此诗这样客观地描绘出来的“江上渔者”的形象,是极其罕见的。这个“江上渔者”,没有悠然的情绪,没有孤傲的格调,没有哲理的认识,也没有放达的言词,而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凡的、真实的渔民。对于他来说,捕鱼,绝不是什么轻松的乐事,更不是什么美的享受,而是被生活所逼迫,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从事“出没风波里”的艰难辛苦的劳动。这种写法别开生面,是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写法的突破,不同于一般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这首诗展示给我们的社会图画,一方面是欲得鲜鲈鱼的“江上往来人”的啧啧称赞;另一方面是为了生计而驾着一叶渔舟“出没风波里”的渔者的拚搏。“往来人”,未必全为富有的行商和有钱有势的人,但肯定是嗜食这体扁狭、色白、有黑斑、口大鳞细之鲈鱼,却又不从事捕鱼劳动的嗜味者。驾舟“出没风波里”的渔者,却不是品尝鲈鱼美味的人。不劳而食,劳而不食,从自然经济的观点来看,这是何等地不合理啊!因此诗人在“鲈鱼美”之前着“但爱”二字,以示对“江上往来人”的指责。“但爱”,即只爱,言外之意在批评这些嗜味者只知恣意享受,而不知怜惜渔者的苦辛。诗人“常以俭约率家人”,还认为“家常饭好吃”,因而必然对这些只想食鱼却不肯动手捕鱼的人产生不满。“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是以渔者冒着生命危险捕鱼的事实来教育“但爱鲈鱼美”的“江上往来人”。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渔者的关心。我们仿佛看到一叶扁舟时而出现在浪尖,时而又没入于波谷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诗人一贯主张“养民”,“爱惜百姓”,“去疾苦,救生民”,这里所表现的对渔者的关心,绝非偶然。这种鲜明的爱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在是十分可贵的。

    读这首诗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两诗亦颇多不同:就内容看,李诗是悯农,只写劳动者一面,而这首诗是悯渔,是并列地写享用者和劳动者两个方面;就感情看,李诗极其浓烈,而这首诗有理性的渗透,比较*和;就表现看,李诗是酣畅淋漓,尽情倾吐,而这首诗是简洁含蓄,言尽意不尽;就诗品与人品看,李诗体现出的主要是诗人的感情,而这首诗体现出的主要是政治家的气度。还可使人联想到同一时期的梅尧臣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由于梅尧臣的政治地位低卑,所以其诗不象这首诗的止于规劝,口气缓和,而施以辛辣讽刺,语言冷峻。这又是各不相同的。

    作者范仲淹(9*—1052年),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附: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英文译文】许渊冲

    THE FISHERMAN ON THE STREAM

    You go up and down stream;

    You love to eat the bream.

    Lo! The fishing boat br*es

    Perilous wind and w*es.

    阅读理解*题

    一、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二、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三、课文中“风浪一会儿把它卷上浪尖,一会儿又把它打入浪谷。”是《江上渔者》这首诗中哪句诗的意思?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范仲淹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农家望晴(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五、《江上渔者》与《农家望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悯农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六、《江上渔者》与《农家望晴》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

    (1)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

    (2)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阅读全文]...
  • 江上渔者的意思及诗意(江上渔者古诗注释和译文)

  • 诗意
  • 古诗词诵读中一共收入了十首古诗,这些古诗给出了注释和插图,目的是让同学们根据注释和插图,用我们学过的古诗学*方法,试着理解古诗的含义。

    学*古诗《江上渔者》。

    下面跟着杜du老师去学*《江上渔者》这首古诗,先来关注作者资料吧!

    (一)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公元1015年考中进士,他一生为官清廉、治军严明,为官时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范仲淹的生活俭朴,品德高尚。深受百姓爱戴,也被世人所称颂,其文学成就:他的诗、词、文都比较出色,最著名的当属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了,他的主要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等。

    其文学成就:作品大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被*称为“诗圣”。

    (二)古诗注释。

    但:只。

    往来:来来往往。

    美:鲜美。

    风波:风浪。

    君:对别人的尊称。

    (三)理解诗意。

    翻译全诗: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味道的鲜美。你看,那只捕鱼的小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见了。

    (四)写作背景。

    在鱼米之乡的江南,有许多鲜美的美味,其中最有名的是江苏松江里的四鳃鲈鱼。

    凡是来到松江的人们,都特别喜欢鲈鱼这一美味佳肴。

    而作者范仲淹就是江苏吴县人,它就生长在松江边,对这种情况了解很深。但是他做了这首诗,并没有去赞美鲈鱼这一美味佳肴,而是关注渔民生活的辛苦和劳动风险。

    所以说,范仲淹写这首诗,饱含对渔民的关切和同情,同时也带有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五)赏析全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仲淹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首句写了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他们是为了什么呢?

    接着作者写出第二句“但爱鲈鱼美”,原来是因为鲈鱼的味道非常鲜美,人们才到江边来,是为了尽快买到新鲜的鲈鱼。

    在诗的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向大家展现了这样的镜头:渔民们为了捕捞鲈鱼,不得不乘着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

    虽然全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是通过吃鱼的人们和捕鱼的人们之间的鲜明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渔民们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顶着风浪去江中捕捞鲈鱼。

    这鲜美的味道,是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可是世人只知道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能够体察到渔民生活的艰辛,若不是人们都追求着美味的感觉,渔民们也不用冒这么大的风险来谋生。

    (六)中心思想。

    《江上渔者》描绘了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为了谋生去打捞人们喜爱的鲈鱼。侧面表现出渔民生活的艰辛,反映了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关于本诗的学*,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好的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喜欢老师的文章,请给老师点赞、转发、收藏,谢谢。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 - 句子

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 - 语录

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 - 说说

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 - 名言

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 - 诗词

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 - 祝福

古诗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 - 心语

推荐词条

带广寒宫的古诗词 古诗的注释是意思吗 有怀古亡的古诗 可以改广告词的古诗 夏天闭门修炼也不会热的古诗 中秋节古诗带桂花酒的 形容谢稼轩的古诗词 勤奋学*的古诗五言二十个字 调张籍的古诗视频朗诵 出自古诗文的班名 形这彩霞满天的古诗 黄昏的表白古诗 夏天的古诗题目小池 长歌行的古诗大全 描述放牧的古诗词 有倚和尘的古诗 落叶和思念的古诗 鸟的古诗白居易朗读 描写七夕前夜的古诗 描写万千云霞的古诗 刻意的古诗 表达黄淮的古诗 形容惬意的读书生活的古诗词 拼搏有关的古诗词 祝你孤独终老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6首 赤壁古诗的典故 描写黉山碧霞宫的古诗 描写月亮的古诗加上题目 描写大吉大利的古诗 描述要自我珍惜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