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 >

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

关于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李贺的诗词特点

  • 李贺的诗词特点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贺的诗词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一、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是长吉体最为成功的因素。黑格尔曾经说过: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①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②。李贺创作诗歌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想,画面气象万千,新意叠出。想象

      在唐诗中起重要的作用,它和比喻和夸张关系密切,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都来自诗人丰富的想象。李白和李贺都是典范。然而,李贺同李白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贺诗作想象十分奇特,并妙用大量通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使作品更具艺术的震撼张力,达到袭人心脾的效果。

      幽幻神奇、漂渺无端。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赞叹了他的高超的琴艺。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敲水玉”,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用“别浦云归”、 “芙蓉叶落”、“秋鸾离”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更见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出神入化,想落天外。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梦天》不仅意象奇特,构思也奇特,邀游月宫已是奇诡;突然转问哲理的探索,更是奇之又奇;在艺术构思

      上,变幻奇谲,与李白的《古风》(十九)有迥异之处。同为梦游诗,李白诗的前后两部分一幻一真,一虚一实,而李贺诗却是一虚一玄,更显精奥含蕴。黎简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③在诗人如橼巨笔之下,诗味仪隽永引人入胜,有悠然不尽之感。

      想象奇伟,构思精巧。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这是李贺历来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忆君清泪如铅水”比喻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金铜仙人怀旧、惜别之痛——泪水涔涔,落地有声。“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想象尤其奇伟,表达历史无情的感慨,它的艺术魅力在于意蓄多层,言外有言,饱含深刻的哲理。司马光曾称此句“奇绝无对”④,因其风格独特,成为千古绝唱。《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用“毒蛇浓吁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来描写溽暑薰蒸,酷热难当的天气。《美人梳头歌》中用“一编香丝云撒地”来形容美人梳头临镜解鬃的一刹那。《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用“踏天磨刀割紫云”来赞扬端州石工采割砚石的技巧。李贺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银河上漂浮着闪耀的星星,流云学会人间流水的声音等等,充分表现诗人想象奇伟、运思精妙,为鬼斧神工,产生惊人的魅力。

      二、李贺诗以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李贺诗境界幽邃朦胧,使人遐思无穷,迷离恍惝,想象空间广漠无垠,意蓄多层。这和李商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贺诗与李商隐不同之处,是李贺诗构成瑰艳凄冷的意境。李贺诗膜脱美、静穆美、动态美的图景,给人以阅目怕神之感受。

      朦胧幽奥,如烟浩渺;如《李凭望篌引》诗中一系列的典故,使人读起来如坠五里雾中,;片朦胧。如索解其典故,就可以知道作者技艺的精湛。全诗中心是李凭演技高超,作者处处按演奏的艺术效果来加以描写——云彩为之不流,舜纪素女因此而调怅,声音如玉碎风鸣,像荷花的露珠那样圆润,又像香兰在微笑……这一切,都得调动读者的想象,去完善诗中未讲到的演奏效果。这样用典,既灵活自如,又化为诗魂。同时许多典故又有了“多主性”,表达意蕴更为深奥高远。

      神出鬼没,意境深邃。如<巫山高>诗人一开笔便将读者的退思引向苍穹。神女瑶姬是诗中主角。她的行踪飘渺,不念旧情,“一去一千年”、“楚魂”在峡中往返徒劳,只能“寻梦”而已。诗中瑶姬的形象纯是写意,未着一笔描绘,但她的行踪、风韵却似可见。如此用典,“味外之味”极浓。“楚魂寻梦风飔然”一句,非常幽冷。通篇造境奇特,笔触新奇。

      幽冷豁刻,阴森爽肃。李贺诗与李商隐诗不同之处,在于李贺诗歌神秘阴森的氛围,瑰诡凄冷的意境,从而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如《将进酒》诗的前面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摈纷绚烂,有声有色,给人极强的敏悟。美酒佳看,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死的悲哀,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秋来》中,诗人深感韶华易逝,想到呕心苦吟无人赏识,只有同病相怜的古诗人魂魄来相吊慰,有幽明同悲,千古一慨之意。运思凄苦,意境幽艳,强化了作品的奇诡冷艳之美。

      三、李贺诗以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凡艺术,都必须具有形象性,才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蕴。构成艺术特征的形象,在诗歌中就是意象。意象是心灵化的心意附着物,是内情与外景的重合,意象包括按生活实有之景重新组合的现实意象和跃出生活常情的超现实意象。用现实意象创作的诗人颇多,运用超现实意象创作的极少。在唐代诗坛,敢于运用超现实意象的惟李贺一人。成功地构塑新奇意象使李贺成为一名杰出的诗歌天才。

[阅读全文]...
  • 点绛唇古诗词

  • 点绛唇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点绛唇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译文】

      小亭在高耸入云的山峰,隐隐约约浮现着。在千峰上独自叙述胸意,看那万里云烟如浪花般滚来,我与谁共同欣赏呢?

      人已经老了,但情怀仍在。虽然思虑着万里山河,但也只能无奈的惆怅。少年啊,要胸怀豪情万丈,莫要学我这个老头子。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则不起调”。但亦有作*起调者。又有《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等异名。

      绝顶亭:在吴兴西北弁山峰顶。

      缥缈:隐隐约约,亦因其高而之似可见似不可见,应题目中的“小亭”。

      危亭:《说文》:“危,高而惧也。”此言亭之高,应题目的“绝顶”,绝顶亭就是因所位置之高而命名。

      烟浪:烟云如浪,即云海。

      天涯想:指恢复中原万里河山的梦想。

      衰翁:衰老之人。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为作者登临卞山绝顶亭有感而发之作。诗人叶梦得当时为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大宋南渡八年,仍未能收复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却又一味向敌妥协求和,使爱国志士不能为国效力,英雄豪杰也无用武之地。诗人虚年59岁时,闲居卞山,登亭述怀,写下了这首词,以抒写自己复杂的情怀和对时局的慨叹。

      【赏析】

      起首一句径直点题。“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为亭基在弁山绝顶,这是吴兴地区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独登小亭,无人共赏,只有万里横江而过的波浪,渺茫无边无际。

      上片末两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因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已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万里”,喻其广远,指吴兴以北直至沦陷了的中原地区,此时宋室南渡已八个年头了。“烟浪”形容烟云如浪,与“万里”相应。北望中原,烟雾迷茫,不知恢复何日。“赏”字不只为了协韵,还含有预想失土恢复后登临赏览的意思内。“与谁同赏”即没有谁与之同赏,回应“独”字。“独”而推及“同赏”,“同赏”又感叹“与谁”;欢快味的“赏”字与压抑感的“独”字连翩而来,表现了作者心中此时的复杂情绪。

      过片两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这两句可联系词人身世来理解。“天涯想”,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年龄虽老,壮志未衰,“犹作”二字流露出“天涯想”的强烈感情。又想起此身闲居卞山,复出不知何日,独自登临送目,纵有豪情,也只能是“空惆怅”。“空惆怅”三个字收住了“天涯想”。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钩销掉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而胸中热情,又不甘心熄灭,便吩咐随侍的儿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衰老之人的模样。是示人,也是律己。这里的“衰翁样”指的是“空惆怅”,借“少年豪放”借回复到“天涯想”的豪情壮志上去。“少年豪放”一句与第二句的“笑谈”二字相呼应,针线绵密。

      这是一首小令词,篇幅不长,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

      【作者简介】

      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清代:陈维崧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译文

      晴日丘峦历历在目,就像美人的发髻。远望蜿蜒曲折的太行山如同蝌蝌。稗花开满田中,像浓重的霜雪落了一寸多厚。

      昔日赵魏燕韩古国,往事历历在目,令人不堪回首。悲风凄厉地吼着,中原大地枯枝败叶到处飞舞。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双调,仄韵。

      临洺(míng):县名,在今河北省永年县西。

      驿:驿站。

      晴髻:晴空中山峰如女子的发髻。髻:本指妇女的发式,此处比喻山峰。

      离离:分明可见的样子。

      稗(bài):一种稻田中的害草,其花色白。

      一寸霜皮厚:指稗花堆积如凝霜一寸。

      赵魏燕韩:战国时的四个国家。此指作者曾经游历的地方。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创作背景

      “临洺驿”即古时临洺关,位于今河北省永年县境内,地处邢台之南,邯郸之北,为交通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原是个古战场。陈维崧在康熙七年(1668年)结束了“如皋八载”的冒襄水绘园托庇生涯后,第一次北游进京,途中经过临洺驿,锐感北地荒寒,俯仰今昔,触绪百端,奋笔作此词。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赏析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是一首纪游怀古词。“临洺驿”在今河北省永年县,离邯郸市很*,是“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燕赵之地。上阕写登览所见。首二句当是傍晚斜日下远眺太行山的情景一峰峦攒聚。峰如髻,在晴日光照下清晰入目,这是凝视的感觉。当视线扫射呈散点横延时只觉山势起伏蜿蜒,游移如蝌蚪。几句粗笔点画,境界阔大而苍凉。动静相合,以动写静。词一起首就出气势,正好向怀古之情过渡。“稗花”二句是*看,视线下沉。稗花指杂草,望中犹若一层厚霜铺在地面。“盈亩”,意思是一片片有广度感;“一寸”是泛言厚度。田野本应是庄稼物,而今却是“稗花”一片,秋色原应呈绚烂状,可现在灰白迷蒙眼帘映入的是如此单调的色彩。这是写眼前景,但此景呈现的是萧瑟悲凉之感,同时勾出的也是心中情远山雄峙,绵延成势,乃自然之景,山河依然,并不随沧桑剧变而减其势;田亩破败稗花遍地是社会之貌,山河易主,一切都没有从战乱中苏复。

      下阕写登临怀古,只用二句略透心绪。“堪回首”三字,当作反诘语气读,即不堪回首。细味又并非历史岁月的不堪回首而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令人觉得不堪回首。两句表达的是一种失落惆怅的情怀。“悲风吼”三句则紧扣北地霜风,因其风向南故云“黄叶中原走”。这“吼”既是西风怒吼,更是词人心里的悲吼。作者把千头万绪、百折千绕的郁闷、慨叹、愤怨、怅惘、困惑、迷茫等等全都裹进了这一“吼”中。结句“黄叶中原走”所构成的境界更是呈现出大地茫茫、寥阔迷离、一切都在黄叶乱舞随风旋走的色调中。这是景色,也是心态。词人的怀古,似已通感于自然一时“狂飙为我从天落”,令结拍极具神韵。

      从全词来看,上阕全着墨于写现实之景,下阕首句写过去之景,结句写现实之景,一古一今。以过去来映衬现实,加强了词的苍凉深沉感,体现了陈维崧词的豪放特色。全词以写景为主,但抒情渗透于写景中,具有十分强烈的抒情性。词中未提到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也没有明言任何具体的历史鉴戒。内容相当含混,同时也留下了很多想像的空间。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作者介绍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古诗原文

[阅读全文]...
  • 苏轼的诗词特点

  • 苏轼
  • 苏轼的诗词特点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苏轼的诗词特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苏轼北宋的诗人,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可谓一语中的。王先生没有详细论述苏轼的真率性格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早在少年的时代,苏轼的父亲苏询就注意到了苏轼、苏辙两兄弟性格的不同。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佑二年(1057 )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富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苏轼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一生屡遭贬斥,差点被杀头。辙是车子碾过的印迹,它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善处乎祸福之间’。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所以在以后激烈的党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悠闲地度过了晚年。

      青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滴,越贬越远。去世的前两个月,苏轼在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上题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真是沉痛之极。虽然苏轼在历次党争中都是处于被排挤、受打击的处境,但苏轼并没有苟容取合。王安石变法,苏轼觉得新法过于激进,为害百姓,反对变法,因此遭到*排斤,通判杭州。他离京时,友人文同曾劝他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叶梦得《 石林诗话》 卷中)但苏轼并没有听从朋友好意到湖州的九年间的劝告。从通判杭州到湖州的九年间,针对当时新法的流弊,他写了一系列的政治讽刺诗,如《汤村开运盐河中督役》《 山村五绝》 《 吴中田妇叹》 等。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他在任地方官期间,看到了新法的某些利民之处,于是改变了对新法的态度,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对虽和他政见不同、但学问道德高人一品的王安石、司马光都是十分敬仰的。但对于那些假道学,苏轼则毫不留情地揭出他们的真面目。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而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

      在他的一生之中,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的性格以及思想。东坡词中,有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我们不妨称之为“人生咏叹调”。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作者持续不断的人生思考:其广度和深度在词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东玻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

      1、出仕与退隐

      苏轼早在26 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孺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

      ,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排徊。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2、理想与现实

      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是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生人到处萍飘泊”; “天涯同是伤沦落”。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

      词人从现实中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伐,争斗不休,使苏轼难以大展经纶。二是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苏轼的命运不问可知。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大致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3、宇宙与人生

      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课题。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对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有见于此,他对于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对于人生短促的慨叹,与其惜花伤春之词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但苏轼并非一味浩叹,他在《赤壁赋》中就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在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与这种达观的态度相表里。

      我以为东坡词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对现实人生的热爱,在顺境中的淡泊,在逆境中的从容,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 年8 月24 日),一代文豪苏东坡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900多年了。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900 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

      总之,苏轼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是一任他的真率性格自然流露。*高度赞扬了苏轼的“真”。方东树《 昭昧詹言》 云:“东坡… ,自以真骨面目与天下相见,随意吐属,自然高妙。” 王水照先生说:“崇尚本真自然,反对对人性的禁锢或伪饰,在苏轼的心目中,已不是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对人类本体的根本追求。”当可作为对苏轼真率性格最好的评语了。

[阅读全文]...
  • 李清照的诗词特点

  • 李清照,阅读,文学
  • 李清照的诗词特点

      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李清照的词,倾诉真挚情,善用白描法,熔炼家常语。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李清照的诗词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其特点:

      一、倾掳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四、讲求韵律美。

      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夏承秦曾举其《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倘恍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张端义《贵耳集》称赏“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曰:…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张端义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人化。以是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李清照诗词特点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她的词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所用的典故也不多,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李清照的语言清新朴素,词句之间展现出的是她“眼所见而存于心”的鲜活的事物;流露出的是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如弥漫在身边的檀香,融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叙尽了人之常情,又如蜿蜒的溪水,清雅而悠然,令人回味其中,又欲追溯其源。

      一、归纳特点

      1. 语言清新简美,善用倒装

      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很多都被喻为婉约经典之作。主要在于她的语言清新简美,善用倒装,赋予物诗意。在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中,往往能体会到一种高雅之韵。比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挣渡,挣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并没有加以精雕细琢,但在意境与心情上却拿捏得准确而到位。只有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的场景,清秀淡然。其中“溪亭日暮”这仅有四字之言,便在读者面前铺开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天边的晚霞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清澈小溪环绕着古老的亭子静静地流淌……这样简约的语言留给了人们很大的空间去想象,反而比细致刻画的方法要好得多,再看下文的“藕花深处”也是如此,她并没有说明藕花怎样多,怎样密——个“深”字便把荷塘之景展现得一目了然。从而也为她“惊起一滩鸥鹭”作了铺垫。然而,这里的“鸥鹭”不是“一群”而是“一滩”,虽仅有一字之差,却使语言更加雅致。一滩白色的鸥鹭从碧绿繁茂的荷叶中起飞,似有一种云烟升空之感,从而使得本句的语言没有破坏前面创造出的意境,体现了自然之美。这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独具匠心。

      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常常见到倒装句式。比如《醉花阴》中的“瑞脑销金兽”, 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兽形的香炉,应是“金兽销瑞脑”;“帘卷西风”,本是“西风卷帘”。然而这样不仅压了韵脚,而且给人一种特别的诗句韵味。又如《新荷叶》中的“绕水楼台”与“东山高蹈”都赋有倒装色彩。

      2. 表达真挚感情

      李清照的词,不论前期还是后期,都是以抒发感情为主,而她的语言在这方面起了绝对重要的作用。在众多李清照的词中,体现出了她的语言功底颇深,她擅长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她缠绵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1)表达闲适之情(早期)

      李易安早期的作品,几乎全是以闺情为题材。她以女子的身份自言闺情,自然情真意切,这一时期的词作,往往体现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时而豪放洒脱,时而活泼开朗,时而乖巧可爱。先来看看她的《点绛唇》:“就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汉轻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上片写荡过秋千的小憩场面。从“蹴”字可以想象出,少女时的李清照用力踏秋千,全身心投入,玩得痛快淋漓的高兴样子。“纤纤手”是说自己的手柔美,说明她还在满意地自我欣赏。“露浓”既说花上沾有露水,又比喻“薄汉轻衣透”的少女好似花娇嫩的花瓣,沾了露水一般,格外美丽。下片“袜刬金钗溜”,客人突来引起的慌乱场景,却又“倚门回手”以嗅青梅作掩护看看客人是谁,活泼而好奇的顽皮少女在此笔墨之间勾画出来了。显然,她此时的心境充满了快乐与欢笑。

      再看《浣溪沙》中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是易安情窦初开之作,“眼波”绘出了她柔情似水的眼神,从那晶莹的眸子里泻出。表达了她对情人预掩不得的喜悦、激动,又带有一些羞涩与腼腆的神情,从而充分表现了一位纯情少女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2)表达叹息与伤感(后期)

      至于后期,李清照的诗词语言往往是冷色调的,笔墨浓重而深沉。她在《醉花阴》中写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中“消魂”形容了日日相思,以致于神思恍惚,仿佛魂魄要离开躯体一样。而“帘卷西风”更加烘托了离愁与相思的凄凉之意。在这瑟瑟秋风中,菊花似乎也已失去许多,但人比这菊花还要消瘦,以花喻人,写出了她断肠的思绪,可使读者同她一起黯然神伤,一起盼着故人的归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声声慢》的首句,开篇便把“镜头”引入了一个萧索而凄惨的画面:一个略显憔悴的女子孤零零地伫立在空寂的院中,寻找着爱与温暖,但迎来的只有失落、伤心与孤独。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运用“迭词”巧妙地将意境、心情,环境交织在了一起;写出了国破家亡时发自内心的悲痛,定下本词感情基调而且字与字之间融入声韵,颤动人心,倍显凄凉孤寂。在此时的词赋中为罕见佳句。接下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天气忽冷忽暖,自己虚弱的身体已经适应不了“晓风来急”此处晓风也比喻当时的时局繁乱多变。“雁过边,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又借归雁之哀鸣表达自己的沦落异地,思乡之情。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得生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中“憔悴损”借花喻人,一写花在秋风中的凋零,一写人在乱世中度日如年的苦悲;雨打梧桐,淅淅沥沥,似心中之泪,悲凉顿显。“怎一个愁字了得!”将所有的情感一泻而出,倾吐了人生曲折凄惨和苦难时的痛心疾首。这首词以高超的语言手段细致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将意境、心境融为一体,乃千古佳作。

      3. 采用口语

      在李清照的词中,常有口语熔炼其中,这也是她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语言对于当时华贵典雅的词风无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但这种语言的通俗使词的情感表现得更亲切而直白。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红肥瘦”(《如梦令》)这几句语言简单朴素,却十分写实,表现了女主人与侍女的一段间断应答,“却”字生动地表现了李清照对侍女漫不经心的回答的失望与质疑。海棠花怎么会依旧呢?于是,“知否,知否”,“绿肥红瘦!”,这一句对侍女的反语,乃十分*实的家常之言,却生动地使得情景再现,两个人似乎已浮现了眼前,读词的人就像看着她们在说话一样。这就是运用口语的妙处——把生活中的场景表现的惟妙惟肖。这样的作词手法也可以使思想感情一目了然,正如《临江仙》中的“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十分直白的俗语,了无雕饰,却一笔绘出了她的心情。坦然地,李清照将她所有的思绪都缚在这简单到了极点的两句上,是那么豪爽,那么毫无顾忌,她只想表现自己的心情,然而正是这种表达方式,毫无折扣地叙出了她面对人生曲折、世态炎凉的心境。又如“金尊倒,弁了尽烛,不管黄昏。”这是《庆清朝慢》中的叙情之笔。在整首词赞喻花之后,用如此帅真而不加修饰的言语,表现了她尽情赏花之后的畅快。其中“弁了”与“不管”又体现了她已陶醉于繁花之中,希望自己能同这荣华淡雅、自然纯真的牡丹在一起。这也正是李清照南渡前的少女情怀的流露,然而只用此句一笔勾出。所以用这样的语句,虽无多少雅趣,但十分传神。除李清照这样“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词人的确少有,因此突出了别具一格的词风。

      二、探究:李清照语言特点形成原因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学者仕宦家庭,是位标准的大家闺秀,她与生俱来的少女情怀,造就了她秀美典雅的语言风格。在李清照的词中,不论写人,写事,写情,写景,都不难体会到她贵府千金的气质。女子,生来就是性情温润,多愁善感的,这就是“易安之词”集聚婉约气息的原因。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官至礼部员外郎,精通经史,声闻齐鲁,为“后四学士”之一,为人崇尚自然,强调诗文应以“诚”为主,曾受苏轼赏识。母亲王氏,出生名门,也善诗文。李清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小受到文学熏陶,因而培养了她极强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使得她在创作过程中,能够灵活自如地描绘出她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而且能将事物的特点表现得细致到位。李清照在十八岁时,嫁与宰相越庭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因此在她的生活中,文学气氛愈加浓重,从而使她的词赋语言“更上一层楼”。

      纵观李清照的诗词,大多是由生活中选取题材。她的爱恨情仇,多由生活琐事引发而生。所以,在她的笔墨之间,一些生活化的口语时常出现。如:“香冷金 ,被翻江浪,起来慵自梳头。”这一典型生动场景的出现,就会自然而然地带出*常的俗语。更加贴*生活,这样使得她的词在句与句之间相互照应,语言风格融为一体,避免了内容和语言形成的鲜明对比。

      李清照的语言带有着文学美与艺术美,通过对身边事物的细腻描写体现或烘托意境,借助对心理活动的表现抒发真挚感情。她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赢得了当时的文人与之后人的赞不绝口,在我国诗词史上留下了惊艳的一笔。

[阅读全文]...
  •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古诗的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被贬之后,都会写出几篇好的文章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愤怒,可在这之后就会变得愈发颓废,亦或是自暴自弃,只有少之又少的人会在被贬之后心胸仍然博大,去关心百姓为他们着想。我想在学过《捕蛇者说》之后,这些少之又少的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柳宗元。

      他一生坎坷不断,虽是一名政治革新家,但他真正的政治生涯却十分短暂,他26岁入仕途,到47岁去世,其间21年,却过了14年被贬的生活。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在他的支持下,开始了“永贞革新”,但可悲的是不到半年这次改革就随着顺宗禅位,太子即位而宣告失败,并且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都被贬为了远州司马。就这样,柳宗元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十年后,他又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柳州。这几次被贬,对于柳宗元来讲,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由于他心中的愤慨之情到达了极点,于是他便常做出了许多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名篇。

      同时,在他被贬的这十四年中他也并不仅仅是写词作赋,当他得知好友刘禹锡要被贬去柳州时,不希望刘禹锡与他母亲分别,于是自己便替刘禹锡被贬至柳州,单从这点来看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柳宗元是个十分有义气,十分善良的人,而接下来,他在柳州的所作所为更是可以看出柳宗元时刻心系百姓、关爱百姓的优点。柳州当时是个十分贫困的地反,有的人家*惯于用儿女抵押向人借钱,但如果不能按时赎回,那么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会把抵押的儿女没收做奴婢,当柳宗元知道这些情况后为此想方设法,争取让所有人都把他们的儿女赎回来,他这种将心比心,帮百姓排忧解难的品质是值得许多那些官务大,但不务正业的当官人所去学*的。

      在中国历史上像柳宗元这种有才干,心系百姓的好官被贬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但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用上自己的学识,才能去竭尽所能帮助百姓且坚强乐观,而不是一味的灰心、沮丧、沉沦呢?我想如果每一个文人都能像柳宗元一样,不怨天尤人而是更多地关心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关心民生,那么我想认为他们也一定能像柳宗元一样名留青史!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变革,事败受到牵连,被贬永州。一次,他带着随从在永州郊外发现了一个小石潭,因其样子的独特,环境的优美,源流的怪石嵯峨,潭水的清澈,游鱼的可爱,产生喜爱之情。这是一块处女地,人迹罕至。如此优美的地方,竟然埋没尘世,无人欣赏。触景生情,他想到自己,遭遇和这小石潭何其相似?同病相怜,油然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不被赏识之痛,如同千万条毒蛇啃噬着他。于是,托物寄意,借小石潭书心中块垒。

      这样的山水小品文,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以抒怀的形式。千百年来,和柳宗元一样,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读书的初始目的,都是为了“学而优则仕”,他们把读书做官当做了人生的唯一。因此,他们的情感的跌宕总是与仕途的顺逆息息相关。

      一夜之间,柳宗元从一个声名赫赫的朝廷大员,被贬为小小的永州太守。当时的`永州,差不多是化外的不毛之地,贬官这里其实就等于流放。这个打击对于他来说,不可谓不大。在以官本位为中心的社会,贬官就意味着最宝贵的东西正在眼前失去,荣耀、特权、享受等等就可能从此与之无缘,所有的奋斗都没有了着落。他心中的悲愤、忧惧、失落、茫然,可想而知。

      对于他参与改革的动机,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能真是后世诸多人认为的那样,心怀天下,济黎民于水火,挽朝政于飘摇,想有所作为。但就算是上天眷顾于他,改革成功,唐王朝这艘遍体创伤的庞然巨船,早就四处漏水,再也经不起风浪,迟早不是沉落,就是搁浅。就像一个人,大脑内脏都坏透了,你想方设法延续他的寿命,其实是逆天行事,是另一种残忍。唐王朝要的是革命,推翻以后,重新再来。所以,柳宗元的一切努力,都是自讨苦吃。

      我想,他参与改革,不是没有想到过失败的后果,不是没有经过思想斗争。一切改革,都是对过去的一种*,必然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必然要削弱、切割他们的利益,斗争必然激烈和残酷,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既然想到过失败的后果,那他就不应该为贬官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因为从朝野当时的情形来看,基本不具备改革的条件,改革无疑是一种冒失,是一种政治,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如果说柳宗元参与改革丝毫没有半点功名利禄之心,恐怕也很难叫人信服。中国人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用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问题。推重一个人,就把他说得天上有地下无,好像这些人都不食人间烟火。即使这些人曾经泡过妞,嫖过娼,耍过流氓,也要为尊者“讳”。无赖如刘邦,不是就被吹成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吗?这种思潮,可谓亘古不变。难怪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史,是“假大空”的集大成者。

      我觉得柳宗元的悲愤,更多的是个人的悲愤。他关注的是“小我”,是一己之得失,因此,文章虽然精致,却格局太小。这倒不是说,关注自我有错。内同样能映射外,如同外能透视内一样。文化史上并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文学,只有在关注自我的基点上,辐射到人生、社会及宇宙的思考,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说,文学必须以哲学为灵魂的烛照。

      有人或许会说,这不过是几百字的文章,怎能与皇皇巨著相比?有些诗歌很短,短到只有几十个字,却有大格局、大气象,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李白可是柳宗元的前辈啊。李白的思乡情结,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地域、民族,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是什么局限了柳宗元呢?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它不具有全人类的文化视野。他超脱不了文化束缚的那个圈子。这也是中国文化中,许多山水小品的一个通病。

      中国人太推崇感性,因而,文学作品中很难有哲学思考的视觉。这种理性精神的缺乏,既造成文学的没落,也导致中国人文化人格的缺失,难以产生更多的李白式人物。实在可惜。

[阅读全文]...
  • 李清照的诗词特点

  • 李清照
  • 李清照的诗词特点

      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李清照的词,倾诉真挚情,善用白描法,熔炼家常语。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李清照的诗词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其特点:

      一、倾掳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四、讲求韵律美。

      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夏承秦曾举其《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倘恍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张端义《贵耳集》称赏“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曰:…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张端义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人化。以是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李清照诗词特点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她的词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所用的典故也不多,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李清照的语言清新朴素,词句之间展现出的是她“眼所见而存于心”的鲜活的事物;流露出的是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如弥漫在身边的檀香,融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叙尽了人之常情,又如蜿蜒的溪水,清雅而悠然,令人回味其中,又欲追溯其源。

      一、归纳特点

      1. 语言清新简美,善用倒装

      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很多都被喻为婉约经典之作。主要在于她的语言清新简美,善用倒装,赋予物诗意。在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中,往往能体会到一种高雅之韵。比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挣渡,挣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并没有加以精雕细琢,但在意境与心情上却拿捏得准确而到位。只有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的场景,清秀淡然。其中“溪亭日暮”这仅有四字之言,便在读者面前铺开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天边的晚霞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清澈小溪环绕着古老的亭子静静地流淌……这样简约的语言留给了人们很大的空间去想象,反而比细致刻画的方法要好得多,再看下文的“藕花深处”也是如此,她并没有说明藕花怎样多,怎样密——个“深”字便把荷塘之景展现得一目了然。从而也为她“惊起一滩鸥鹭”作了铺垫。然而,这里的“鸥鹭”不是“一群”而是“一滩”,虽仅有一字之差,却使语言更加雅致。一滩白色的鸥鹭从碧绿繁茂的荷叶中起飞,似有一种云烟升空之感,从而使得本句的语言没有破坏前面创造出的意境,体现了自然之美。这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独具匠心。

      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常常见到倒装句式。比如《醉花阴》中的“瑞脑销金兽”, 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兽形的香炉,应是“金兽销瑞脑”;“帘卷西风”,本是“西风卷帘”。然而这样不仅压了韵脚,而且给人一种特别的诗句韵味。又如《新荷叶》中的“绕水楼台”与“东山高蹈”都赋有倒装色彩。

      2. 表达真挚感情

      李清照的词,不论前期还是后期,都是以抒发感情为主,而她的语言在这方面起了绝对重要的作用。在众多李清照的词中,体现出了她的语言功底颇深,她擅长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她缠绵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1)表达闲适之情(早期)

      李易安早期的作品,几乎全是以闺情为题材。她以女子的身份自言闺情,自然情真意切,这一时期的词作,往往体现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时而豪放洒脱,时而活泼开朗,时而乖巧可爱。先来看看她的《点绛唇》:“就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汉轻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上片写荡过秋千的小憩场面。从“蹴”字可以想象出,少女时的李清照用力踏秋千,全身心投入,玩得痛快淋漓的高兴样子。“纤纤手”是说自己的手柔美,说明她还在满意地自我欣赏。“露浓”既说花上沾有露水,又比喻“薄汉轻衣透”的少女好似花娇嫩的花瓣,沾了露水一般,格外美丽。下片“袜刬金钗溜”,客人突来引起的慌乱场景,却又“倚门回手”以嗅青梅作掩护看看客人是谁,活泼而好奇的顽皮少女在此笔墨之间勾画出来了。显然,她此时的心境充满了快乐与欢笑。

      再看《浣溪沙》中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是易安情窦初开之作,“眼波”绘出了她柔情似水的眼神,从那晶莹的眸子里泻出。表达了她对情人预掩不得的喜悦、激动,又带有一些羞涩与腼腆的神情,从而充分表现了一位纯情少女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2)表达叹息与伤感(后期)

      至于后期,李清照的诗词语言往往是冷色调的,笔墨浓重而深沉。她在《醉花阴》中写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中“消魂”形容了日日相思,以致于神思恍惚,仿佛魂魄要离开躯体一样。而“帘卷西风”更加烘托了离愁与相思的凄凉之意。在这瑟瑟秋风中,菊花似乎也已失去许多,但人比这菊花还要消瘦,以花喻人,写出了她断肠的思绪,可使读者同她一起黯然神伤,一起盼着故人的归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声声慢》的首句,开篇便把“镜头”引入了一个萧索而凄惨的画面:一个略显憔悴的女子孤零零地伫立在空寂的院中,寻找着爱与温暖,但迎来的只有失落、伤心与孤独。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运用“迭词”巧妙地将意境、心情,环境交织在了一起;写出了国破家亡时发自内心的悲痛,定下本词感情基调而且字与字之间融入声韵,颤动人心,倍显凄凉孤寂。在此时的词赋中为罕见佳句。接下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天气忽冷忽暖,自己虚弱的身体已经适应不了“晓风来急”此处晓风也比喻当时的时局繁乱多变。“雁过边,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又借归雁之哀鸣表达自己的沦落异地,思乡之情。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得生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中“憔悴损”借花喻人,一写花在秋风中的凋零,一写人在乱世中度日如年的苦悲;雨打梧桐,淅淅沥沥,似心中之泪,悲凉顿显。“怎一个愁字了得!”将所有的情感一泻而出,倾吐了人生曲折凄惨和苦难时的痛心疾首。这首词以高超的语言手段细致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将意境、心境融为一体,乃千古佳作。

      3. 采用口语

      在李清照的词中,常有口语熔炼其中,这也是她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语言对于当时华贵典雅的词风无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但这种语言的通俗使词的情感表现得更亲切而直白。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红肥瘦”(《如梦令》)这几句语言简单朴素,却十分写实,表现了女主人与侍女的一段间断应答,“却”字生动地表现了李清照对侍女漫不经心的回答的失望与质疑。海棠花怎么会依旧呢?于是,“知否,知否”,“绿肥红瘦!”,这一句对侍女的反语,乃十分*实的家常之言,却生动地使得情景再现,两个人似乎已浮现了眼前,读词的人就像看着她们在说话一样。这就是运用口语的妙处——把生活中的场景表现的惟妙惟肖。这样的作词手法也可以使思想感情一目了然,正如《临江仙》中的“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十分直白的俗语,了无雕饰,却一笔绘出了她的心情。坦然地,李清照将她所有的思绪都缚在这简单到了极点的两句上,是那么豪爽,那么毫无顾忌,她只想表现自己的心情,然而正是这种表达方式,毫无折扣地叙出了她面对人生曲折、世态炎凉的心境。又如“金尊倒,弁了尽烛,不管黄昏。”这是《庆清朝慢》中的叙情之笔。在整首词赞喻花之后,用如此帅真而不加修饰的言语,表现了她尽情赏花之后的畅快。其中“弁了”与“不管”又体现了她已陶醉于繁花之中,希望自己能同这荣华淡雅、自然纯真的牡丹在一起。这也正是李清照南渡前的少女情怀的流露,然而只用此句一笔勾出。所以用这样的语句,虽无多少雅趣,但十分传神。除李清照这样“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词人的确少有,因此突出了别具一格的词风。

      二、探究:李清照语言特点形成原因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学者仕宦家庭,是位标准的大家闺秀,她与生俱来的少女情怀,造就了她秀美典雅的语言风格。在李清照的词中,不论写人,写事,写情,写景,都不难体会到她贵府千金的气质。女子,生来就是性情温润,多愁善感的,这就是“易安之词”集聚婉约气息的原因。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官至礼部员外郎,精通经史,声闻齐鲁,为“后四学士”之一,为人崇尚自然,强调诗文应以“诚”为主,曾受苏轼赏识。母亲王氏,出生名门,也善诗文。李清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小受到文学熏陶,因而培养了她极强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使得她在创作过程中,能够灵活自如地描绘出她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而且能将事物的特点表现得细致到位。李清照在十八岁时,嫁与宰相越庭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因此在她的生活中,文学气氛愈加浓重,从而使她的词赋语言“更上一层楼”。

      纵观李清照的诗词,大多是由生活中选取题材。她的爱恨情仇,多由生活琐事引发而生。所以,在她的笔墨之间,一些生活化的口语时常出现。如:“香冷金 ,被翻江浪,起来慵自梳头。”这一典型生动场景的出现,就会自然而然地带出*常的俗语。更加贴*生活,这样使得她的词在句与句之间相互照应,语言风格融为一体,避免了内容和语言形成的鲜明对比。

      李清照的语言带有着文学美与艺术美,通过对身边事物的细腻描写体现或烘托意境,借助对心理活动的表现抒发真挚感情。她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赢得了当时的文人与之*的赞不绝口,在我国诗词史上留下了惊艳的一笔。

[阅读全文]...
  • 爱国的古诗词

  • 爱国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爱国的古诗词》,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1、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

    作者: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2、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3、和张仆射塞下曲

    作者: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石灰吟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5、少年行出身仕汉羽林郎

    作者: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6、从军行烽火照西京

    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7、漫感

    作者: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8、秣陵

    作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9、渡易水

    作者: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

    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10、病牛

    作者: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11、咏田家

    作者: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阅读全文]...
  • 含有喜字的古诗词 带喜字的诗词名句

  •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史记·日者列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篇》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佚名《风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陆游《村居书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乐·村居》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醒世恒言·卷十八》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冰鉴·神骨》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天末怀李白》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千金方·伤寒方上·伤寒例第一》

    天若有情应老。——晏殊《喜迁莺·花不尽》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蒋士铨《岁暮到家》

    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小窗幽记·集醒篇》

    一壶浊酒喜相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喜怒不形于色。——《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言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警世通言·卷四》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范成大《喜晴》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人主为三者发喜怒之色,则金石之士离心焉。——《韩非子·观行》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格言联璧·接物类》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赵嘏《喜张沨及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无喜事精神减,运到穷时落寞多。——《警世通言·卷二十五》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之气,人有喜怒哀 乐好恶之情。——《隋书·志·卷二十九》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贾谊《鵩鸟赋》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雨》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之操。——《菜根谭·概论》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八节》

[阅读全文]...
  • 暗示喜欢你的古诗词

  • 喜欢,暗示,爱情
  • 1、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七哀诗》

    2、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王国维《蝶恋花》

    3、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春恨》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6、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试上张籍水部/*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7、愿得一心人,白首(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9、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10、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11、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

    12、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

    13、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李商隐《风雨》

    14、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15、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16、良人去淄右,镜破金簪折。空藏兰蕙心,不忍琴中说。——韦庄《闺怨》

    17、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朱淑真《清*乐》

    18、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

    19、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20、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居易《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2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2、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xiòng]《诉衷情》

    23、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苏轼《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

    2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25、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乐·红笺小字》

    26、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试上张籍水部》

    27、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28、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柳永《忆帝京》

    29、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离思五首》

    30、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31、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纳兰性德《画堂春》

    32、朝相思,暮相思,一日相思十二时。相思无尽期。——向滈《长相思》

    33、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国风·郑风·风雨》

    34、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35、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36、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37、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8、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39、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40、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

[阅读全文]...
  • 爱国的古诗词

  • 爱国的古诗词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国的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

      作者: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2、少年行·弓背霞明剑照霜

      作者: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3、金错刀行

      作者: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4、国殇

      作者: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5、望阙台

      作者: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6、岳忠武王祠

      作者: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7、从军行·烽火照西京

      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8、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 - 句子

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 - 语录

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 - 说说

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 - 名言

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 - 诗词

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 - 祝福

喜爱写古诗词人的特点 - 心语

推荐词条

万古的古诗 赞颂齐鲁的古诗文 描写胡言乱语的古诗 描写秋最高境界的古诗词 形容有神的古诗 含驯的古诗 表达喜欢东西的没有了古诗词 关于诗人情绪的古诗 分割的古诗文 有清昼的古诗 最释然的中秋古诗 古诗中的后蜀 带宪博的古诗词 古诗中唱歌送别产生的原因 形容添枝加叶的古诗 顾炎武的古诗以及注释 关于黄崖关的古诗 古诗里有柳的思念诗 古诗吟诵的教学视频 关于小小理财家的古诗 有分别意思的古诗 古诗75首中十一首的二十首 激励高考的好古诗 古诗郎读鹿柴带拼音的 背诵李白的所有古诗 描写小城故事的古诗词 不如在家的古诗 带有织女的古诗 下面篇目属于古诗十九首的诗 写蓬莱岛的古诗 关于太阳简单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