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 >

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

关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赠质上人古诗杜荀鹤

  • 《赠质上人》是由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赠送给叫做"质"的和尚的七言绝句诗.描写了质上人无所牵挂以及将一切置身于世外的无所欲求的生活状态

      作品原文

      赠质①上人②

      枿坐③云游出世尘

      兼无瓶钵④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

      便是人间无事人

      注释译文编辑

      作品注释

      ①质:和尚的称号

      ②上人:对高僧的敬称

      ③枿(niè)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

      ④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作品译文

      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整理:zln201705

[阅读全文]...
  • 杜荀鹤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杜荀鹤名言

    1、逢人不说人间事 便是人间无事人——杜荀鹤《赠质上人》

    2、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谋身。——杜荀鹤

    3、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4、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阅读全文]...
  • 五言抒情古诗

  • 抒情
  • 五言抒情古诗

      1、《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2、《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6、《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8、《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9、《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1、《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2、《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3、《江雪》

      唐柳宗元

[阅读全文]...
  • 杜荀鹤唐诗《泾溪》赏析

  • 唐诗,文学
  • 杜荀鹤唐诗《泾溪》赏析

      《泾溪》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写的一首哲理诗,它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荀鹤唐诗《泾溪》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泾溪》原文: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

      《泾溪》注释:

      ①泾(jīng)溪:水名,在安徽省泾县。

      ②石险:溪水中有巨石,行船易出危险。

      ③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④终岁:一年到头。终,结束;岁,年。

      ⑤不闻:没听说过。不,没;闻,听说。

      ⑥倾覆:翻船沉没。

      ⑦*流:*稳的水中。*,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⑧处:地方。

      ⑨闻:说,听说。

      ⑩沉沦:沉没,淹没。

      《泾溪》翻译: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的内容推测,诗人应该实地考察国泾溪,并在考察中悟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因而创作了这首诗。对于此诗的作者,《全唐诗》一作罗隐,一作杜荀鹤,且收入杜荀鹤《唐风集》。王启兴主编的《校编全唐诗》则根据罗隐《甲乙集》未收此诗而收入杜荀鹤《唐风集》认为此诗作者为杜荀鹤。李元洛在其著作《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中认为:罗隐为浙江富阳人,似未来过泾县,杜荀鹤为安徽池州人,与泾县相去不远,乃*水楼台,作者当以杜荀鹤为是。

      《泾溪》赏析1: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的太*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泾溪》赏析2: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二句,关键在“兢慎”两字。泾溪急流险滩,礁石密布,航道险恶,船只往来之际,稍有不慎,是很容易触礁倾覆,船毁人亡的。一般情况下,在险恶的水路上发生船只“倾覆”的'事故,也算是“正常”现象。然而,由于客观环境的恶劣,引起主观上的高度重视,人们深谙泾溪航行的危险性,所以,总是抱着十分谨慎的态度,全神贯注地绕过险滩,小心翼翼地避开礁石,得以*安地通过这一段险象环生的水路。这样,由于过往的人“兢慎”的结果,本是很容易发生毁船事故的地方,“终岁”竟然听不到有关“倾覆”的不幸消息。相反地,“却是*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在波*浪静,缓缓流淌的水域,没有阻碍航程通畅的礁石,也没有急流险滩漩涡,正常情况下,在这样的水面上行船,应该说是十分安全的。可是,一种反常现象偏偏出现了:从*稳的航道上,时时传来船只沉沦、乘客灭顶的噩耗。之所以有此反常事故频频发生,关键就在于,客观条件的好转使行船的人松了一口气,滋生了麻痹大意思想,丧失了警惕性,由谨小慎微变得满不在乎,船倾人溺也就在所难免。这首诗前二句和后两句构成鲜明对比:由于“不慎”,安全的“*流”上却常见船只沉沦。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主观态度,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此诗质实道来,韵味虽不隽永,却以其直捷性给人以更深刻的触著和箴戒。其道出的是朴素而又深湛的人生哲理,概括的是极为丰实复杂的生活内容和切身长期的阅历体验,是人生安危和事业成败的历史现实经验的总结,在艰难险阻之中,保持高度警惕;在*安顺利之时,决不忘乎所以;人生事业,只能小处着眼,慎之又慎,勿懈勿怠,居安思危,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以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遗训、沈德潜赞为“大圣人忧勤惕厉语”的《尧诫》:“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成语“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谚语“大江大海不淹人,小河沟里会翻船”互相发明。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年-约906年),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太*)人。大顺二年(891年)四十六岁时中进士。最后任后梁太祖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

[阅读全文]...
  • 杜荀鹤《赠质上人》全诗鉴赏

  • 文学,唐诗
  • 杜荀鹤《赠质上人》全诗鉴赏

      《赠质上人》是由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赠送给叫做“质”的和尚的七言绝句诗。描写了质上人无所牵挂以及将一切置身于世外的无所欲求的生活状态。下面为大家带来杜荀鹤《赠质上人》全诗鉴赏,快来看看吧。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注释】

      ①质:和尚的称号。

      ②上人:对高僧的敬称。

      ③枿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

      ④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翻译】

      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鉴赏】

      《赠质上人》是一首赠送给叫做“质”的和尚的诗。上人是对高僧的敬称。

      既然是送给僧人的'诗,那么自然要说与佛事相关的言语,所以诗开头便干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枿(niè聂)坐,犹言枯坐。这句是说质上人有时打坐参禅,云游四方,行踪无定,颇有超尘超世之概。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诗人对质上人的最无牵挂和最清闲表示了由衷的赞颂,而于赞语之中却含有弦外之意,寓有感慨人生的意趣。杜荀鹤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战乱不止、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诗人,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可能缄口不语。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而诗人的感慨颇深。《斋闲览》中说:“唐人诗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这里说出了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的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他的*体诗上尤为突出,即通俗浅*,明白流畅。所以人们说他是把严于格律的*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便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赠质上人》也是这样。

[阅读全文]...
  • 唐诗《泾溪》杜荀鹤赏析

  • 唐诗
  •   《泾溪》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写的一首哲理诗,它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泾溪》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

      【翻译】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赏析】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创作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 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的太*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阅读全文]...
  • 抒情的古诗句

  • 抒情
  • 抒情的古诗句

      1、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严仁《鹧鸪天·惜别》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5、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6、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8、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于谦《立春日感怀》

      9、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12、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1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1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6、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17、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迢迢牵牛星》

      18、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19、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1、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张九龄《西江夜行》

      22、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23、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24、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25、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2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7、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28、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29、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30、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31、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3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3、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佚名《留别妻》

      3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6、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37、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晏几道《生查子·狂花顷刻香》

      38、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39、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4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4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42、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4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46、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47、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4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9、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50、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阅读全文]...
  • 抒情的古诗句

  • 抒情,文学
  • 抒情的古诗句(精选500句)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抒情的古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严仁《鹧鸪天·惜别》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5、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6、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8、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于谦《立春日感怀》

      9、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12、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1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1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6、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17、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迢迢牵牛星》

      18、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19、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1、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张九龄《西江夜行》

      22、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23、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24、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25、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2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7、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28、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29、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30、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31、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3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3、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佚名《留别妻》

      3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6、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37、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晏几道《生查子·狂花顷刻香》

      38、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39、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4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4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42、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4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46、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47、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4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9、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阅读全文]...
  • 杜荀鹤唐诗《溪兴》译文及赏析

  • 唐诗
  •   《溪兴·山雨溪风卷钓丝》是唐朝诗人杜荀鹤所写的一首诗,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溪兴》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前言】

      《溪兴》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即兴小诗。诗中描写的是这样一组画面:在一条寂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个垂钓的人。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走进篷底,取出盛酒的瓦罐,对着风雨自斟自饮;直饮到烂醉,睡着了;小舟一任风推浪涌,待醒来时,才发觉船儿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

      【翻译】

      在一条僻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 ,船上有一位垂钓者。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 走进篷底 ,拿出盛酒的瓦罐,面对着风雨自斟自饮; 饮到烂醉,倒下而睡;小舟一任风推浪涌,待他醒来时,才发觉船儿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

      【鉴赏】

      这诗似乎是描写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之乐。他置身世外,自由自在,垂钓,饮酒,醉眠,戏风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随遇而安。他以此为乐,独乐其乐。这似乎就是诗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段溪上生活的特殊兴味。

      然而,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却似乎隐藏着溪上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深山僻水,风风雨雨,气氛是凄清的。那垂钓者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以酒为伴。那酒器“瓦瓯”──粗劣的瓦罐儿,暗示出它的主人境遇的寒苦。“醉来睡着无人唤”,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飘流,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孤寂,有点看透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

      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他的《自叙》诗写道:“*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老来奔走无门,回到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逸生活。《溪兴》中所描写的这个遗身世外的溪上人,当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作者简介】

      简介: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 华山 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 宫词 。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 孙光宪 《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 纪事 》及《唐才子传》。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线装本的记载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属安徽省石台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 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以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易且都是*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

[阅读全文]...
  •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 唐诗
  •   《小松》全诗借松写人,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一起来看下!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前言】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翻译】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 - 句子

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 - 语录

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 - 说说

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 - 名言

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 - 诗词

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 - 祝福

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 - 心语

推荐词条

晚上夜景说说 朋友聚餐说说 表示开心的说说 压力越来越大的说说 朋友圈晚安说说 青岛旅游说说 伤心词语说说心情 结婚前后的区别说说 越走越远的说说 牙疼的搞笑说说 心里烦说说 陪孩子一起读书的说说 你好11月说说 昙花开的说说 夸狗狗的说说 我不是非你不可的说说 不想和我聊天的说说 不要让自己遗憾的说说 在一起不合适的说说 失去了亲人的说说心情 关于喜欢夜晚的说说 关于女人现实的说说 和老婆生气了说说心情 关于同学友情的说说 微信美好心情说说 关于生活充实的说说 位置不同的说说 朋友圈搞笑说说带图片 坚强不下去的说说 天堂地狱的说说 韩式半永久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