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带有虚词以的古诗 >

带有虚词以的古诗

关于带有虚词以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有虚词以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有虚词以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带有虚词以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带有虚词以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带有虚词以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带有虚词以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带有虚词以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带有虚词以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带有虚词以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带有虚词以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木兰诗的虚词

  • 木兰诗的虚词

      引导语:木兰诗的虚词有哪些?下面由小编告诉你们吧,欢迎阅读!

      木兰诗的虚词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奔:

      (1)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狼》

      (2)指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

      (1)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

      已后矣)(《捕蛇者说》)

      (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4)动词:靠,挨着(其两膝相比者)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

      (1)迫*,接*.(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并:

      (1)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一共 (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全、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4)和,以及(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

      C

      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盈寸)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阅读全文]...
  • 木兰诗实词和虚词

  • 木兰诗实词和虚词

      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做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实词和虚词,欢迎大家分享。

      (一)木兰诗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

      1、唧唧(jījī):纺织机的声音

      2、当户(dānghù):对着门、

      3、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惟:只、5、何:什么、忆:思念,惦记

      6、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

      8、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辞:离开,辞行、

      14、溅溅(jiān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旦:早晨、

      16、但闻:只听见17、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啾啾(jiūjiū):马叫的声音、

      19、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23、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不用:不愿意做、

      29、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郭:外城、

      32、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33、姊(zǐ):姐姐、

      34、理:梳理、

      35、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6、霍霍(huò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7、著(zhuó):通假字通“着”,穿、

      38、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9、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4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43、行:读háng、

      44、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二)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阅读全文]...
  • 木兰诗的重点虚词

  • 木兰诗的重点虚词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奔:

      (1)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狼》

      (2)指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

      (1)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

      已后矣)(《捕蛇者说》)

      (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4)动词:靠,挨着(其两膝相比者)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

      (1)迫*,接*.(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并:

      (1)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一共 (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全、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4)和,以及(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

      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盈寸)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长: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阅读全文]...
  • 《鱼我所欲也》中的虚词

  • 阅读
  • 《鱼我所欲也》中的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应用有辅助作者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鱼我所欲也》中的虚词,供大家学*。

      《鱼我所欲也》中的虚词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意思相同。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莫:副词,没有。

      死亦我所恶 亦:副词,与前有所不同,这里是“固然”“本来”的意思。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同意复用的假设连词,“假使”的意思。

      贤者能勿丧耳 勿:副词,不。

      呼尔而与之 尔:语气助词。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介词,后面带三个并列短语。

      所:起指示作用。与:通“欤”,语气助词。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段落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写法介绍

      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这一层的开头两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没有使论点得以证明的论据作用。因为人能“舍鱼而取熊掌”并不能证明人就能“舍生取义”。所以,如果把上述两句换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义”四字的前面作状语,是不影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可见,这一层的重心全在后面的几句话中。后面几句中的“舍生取义”、“不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个意思,即不贪生怕死。这些都是作为事实论据的,分别放在第一个分论点我“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前后,进行回环论证,即从事实得出结论,再用事实证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这一层不是用“舍鱼而取熊掌”为论据证明“舍生取义”。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文的辩论色彩),可谓水到渠成,顺当明快。

      概括上面两层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通过分析《鱼》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鱼》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的行为作论据,通过推究原因,然后概括提示出中心论点的。

      从《鱼》文的出处看,《鱼》是《孟子》一书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书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论。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紧接着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来有繁茂的树木为喻,说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的“本心”,只是因为它像牛山上的树木那样被砍伐殆尽了。正是这样,第十章《孟》与以上诸章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论证了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这样确认人皆有“本心”为《孟》文的中心论点,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书的思想内容相吻合,才有利于正确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学根源,才有利于把握孟文的艺术风格,才有利于把它作为论说文的范文进行教学。

[阅读全文]...
  •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 古诗文
  •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以下是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一起来看看!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李密《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出师表》)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

[阅读全文]...
  • 木兰诗实词和虚词

  • 古诗文
  • 木兰诗实词和虚词

      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做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实词和虚词,欢迎大家分享。

      (一)木兰诗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

      1、唧唧(jījī):纺织机的声音

      2、当户(dānghù):对着门、

      3、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惟:只、5、何:什么、忆:思念,惦记

      6、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

      8、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辞:离开,辞行、

      14、溅溅(jiān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旦:早晨、

      16、但闻:只听见17、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啾啾(jiūjiū):马叫的声音、

      19、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23、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不用:不愿意做、

      29、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郭:外城、

      32、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33、姊(zǐ):姐姐、

      34、理:梳理、

      35、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6、霍霍(huò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7、著(zhuó):通假字通“着”,穿、

      38、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9、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4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43、行:读háng、

      44、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二)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阅读全文]...
  • 文言虚词的用法解析

  • 语文
  • 文言虚词的用法解析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解析,欢迎阅览。

      文言虚词由于其意义的不确定性,一般都有多种用法,在考试或课外阅读中,经常需要分析虚词在具体句中的用法或意义。我们常常无法下手,导致句意的`不明了。其实,确定虚词的用法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1、语境推断。

      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

      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又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其李广将军之谓乎”,中“其”就是这一用法;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

      譬如:有虚词“”的四个句子

      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

      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5、代入检验。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阅读全文]...
  • 文言文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归纳

  • 古诗文
  • 文言文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归纳

      在现实学*生活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归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之”用在动词“鼓”(击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四、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巩固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参考答案]

      B。①⑥结构助词,“的”的意思。②动词,“到”的意思。③代词,代曾妻。④代词,代彘。⑤代词,代曾子。⑦代词,代曾子的儿。

[阅读全文]...
  • 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

  • 阅读
  • 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

      在*时的学*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

      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拓展:醉翁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原文】

      醉翁亭记

      环[1]滁皆[2]山也。其西南诸峰,林[3]壑[4]尤美。望之蔚然[5]而深秀者,琅琊也,山[6]行[7]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9]路转[8],有亭翼然[10]临[11]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12]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13]之者谁?太守自谓[14]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15]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16]曰[17]醉翁也。醉翁之意[18]不在酒,在乎[19]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20]之心而寓[21]之酒也。

      若[22]夫[23]日出而[24]林霏[25]开[26],云归[27]而岩穴[28]暝[29],晦[30]明变化者,山间之朝[31]暮[32]也。野芳[33]发[34]而幽香,佳[35]木秀[36]而繁[37]阴,风霜高[38]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39]也。

      至于负[40]者歌于途,行者休[42]于树,前者呼,后者应[41],伛偻[43]提携[44],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45],溪深而鱼肥;酿泉[46]为[47]酒,泉香而酒洌[48];山肴[49]野蔌[50],杂然[51]而前[52]陈[53]者,太守宴也。宴酣[54]之乐,非丝[56]非竹[55][57],射[58]者中,弈[59]者胜,觥[61]筹[62]交错[60],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63]白发,颓然[64]乎[65]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66]也。树林阴翳[67][68],鸣声上下[69][7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71]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72]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

      【译文】

      环绕滁州的,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森林沟壑更美。一眼望去郁郁葱葱,幽深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自号“醉翁”的那个太守。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其实,醉翁的意图并不在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又寄托在酒中的。

      有时太阳升起,山林中云气散尽;浮云归来,岩洞里暮色苍茫。黑暗与光明交替变化的,那是山中的黎明与黄昏。野花怒放发出清香,树木茂盛深秀成荫,风高霜白,水落石出,那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扛肩挑的人在路边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老少少往返不断的,那是滁州百姓来这里游玩。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因此鱼也肥;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因此酒也香,还有野味蔬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琴弦箫管;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胜了,只见酒杯和筹码交错杂陈,人们站起坐下大声喧闹,那是宾客们乐极了。这时,有个苍颜白发的老人,昏昏然地坐在人们中间,那是太守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只见人影散乱,那是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逐渐阴暗起来,阵阵鸟鸣声忽上忽下,那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把能使人们快乐作为快乐的啊。在酣醉的时候能与人们一起快乐,酒醒之后又能写文章叙述这些事情的,那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啊。

[阅读全文]...
  • 含有虚字的古诗词 带虚字的诗词名句

  •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外篇·秋水》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鬼谷子·捭阖》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

    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道经·第十六章》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主道》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孙子兵法·虚实篇》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说苑·谈丛》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增广贤文·上集》

    矜伪不长,盖虚不久。——《韩非子·难一》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姜夔《*甫见招不欲往》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苏轼《行香子·述怀》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汉书·传·叙传上》

    直道事人,虚衷御物。——《格言联璧·接物类》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致虚极;守静篤。——《老子·道经·第十六章》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其十九》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人主为三者发喜怒之色,则金石之士离心焉。——《韩非子·观行》

    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韩非子·安危》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韩非子·主道》

    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 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晋书·载记·第十四章》

    叹流年、又成虚度。——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作人无一点真恳的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菜根谭·概论》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格言联璧·存养类》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千金方·备急方·蛇虫等毒第二》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及门徒《秋水(节选)》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红楼梦·第五回》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

    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方干《送从兄郜 / 韦郜 / 途中别孙璐》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兵法·虚实篇》

    千虚不如一实。——《警世通言·卷三》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格言联璧·存养类》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新五代史·本纪·周本纪第十二》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白玉蟾《黄岩舟中》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六韬·文韬·盈虚》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带有虚词以的古诗 - 句子

带有虚词以的古诗 - 语录

带有虚词以的古诗 - 说说

带有虚词以的古诗 - 名言

带有虚词以的古诗 - 诗词

带有虚词以的古诗 - 祝福

带有虚词以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珍惜粮食的古诗用英语介绍 让别人控制情绪的古诗 小学会背的75首古诗 与文明礼仪有关的古诗 初中忧国忧民的古诗文 半庙方塘一鉴开的古诗 叶子比花朵好的古诗 我爱旅游的古诗 关于关于喜悦的古诗 风在第二个字的古诗 形容心塞的古诗词 形容夜晚青蛙叫的古诗 描述冬天阳光的古诗 描写西域大漠的古诗 含想字的古诗词 小学生关于国庆节的古诗 出自冷僻古诗词的游戏id 回乡偶书古诗的视频 高二上学期的古诗词 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词各一首 古诗池上的动作画面视频 六个名字的搞笑古诗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 *安顺遂的古诗 关于2021年牛年的古诗 那些被我们班学生破坏的古诗词 带亮的古诗 古诗中的主要内容 戴建业李白的古诗视频 蹄西施食的古诗 关于清洁工程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