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 >

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

关于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乌衣巷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 阅读,文学
  • 乌衣巷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乌衣巷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一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赏析二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赏析三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还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注意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事件,风格刚健爽朗。他的一些怀古诗,也凝练含蓄,含不尽之意鉴于言外。有《刘梦得文集》。

[阅读全文]...
  • 乌衣巷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 乌衣巷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乌衣巷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一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赏析二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赏析三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还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注意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事件,风格刚健爽朗。他的一些怀古诗,也凝练含蓄,含不尽之意鉴于言外。有《刘梦得文集》。

[阅读全文]...
  • 南乡子·捣衣古诗词

  • 南乡子·捣衣古诗词

      古诗原文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

      译文翻译

      屋外的瓦当上已结了一层薄薄的清霜,屋内孤灯下,我对着准备为他寄去的寒衣暗自心伤。都说戍边在外的人受尽苦寒,相貌容易消瘦,真想再好好地看他一眼啊,细细打量。如果今夜梦中可以相遇,一定一定要紧紧握住执手相望。

      孤单单衾寒,孤单单的空房,不如趁着月光再来到河边浣洗一遍他的衣裳。深秋寒意重,孤单独夜长,月下捣衣,声声清砧,敲打着思念与凄凉。蓦然回首,发现月已挂上西南方向,想着天下多少有情人早已相拥而眠,不由得更加让我欲断肝肠!

      注释解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仄换韵。

      捣衣:古人洗衣时以木杵在砧上捶衣,使之干净,故称。明杨慎《丹铅总录·捣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春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其制如此。”

      鸳瓦:即鸳鸯瓦。

      支枕怯空房:谓空房独处,将枕头竖起、倚靠,不免生怯。

      清砧(zhēn):即捶衣石,杜甫《溟》:“半扇开烛影,欲掩见清砧。”

      创作背景

      该词虽亦用传统题目,但却有其特定的情境与良苦之用心。那就是要借此以表达对挚友吴兆骞的思念和感情,吴兆骞与作者文坛齐名。私交甚厚,不料却因江南乡试作弊案牵连,为仇人诬陷,被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手足知己,遭此大难,诗人自是牵挂于怀,忧绪百端。

      诗文赏析

      该词以怨妇的口吻,描写主人公的“自伤”、“怯空房”、“凄凉”,以至“断肠”的.怨恨之情。全词层层写来,情致幽婉凄绝。古时捣衣,多在秋夜进行,试想一下,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四下悄无声息,只能听见萧瑟的砧杵声一下一下地响起,这是何等凄凉的意境。因此,在古典诗词中,捣衣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而在这首词中,纳兰正是借捣衣这一动作,抒发了征夫怨妇的相思情怀。

      词的上片,集中描绘思妇捣衣之苦情。整个上片,全以“秋声”来渲染烘托思妇心中之哀苦。“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词一开篇,作者就交代了时令,天气逐渐变凉,鸳鸯瓦上已经落满了秋霜,此时的思妇想要为远方的征人寄去寒衣,却又突然开始暗自伤怀。一个“转”字,说明妇人先前的心情并非“自伤”,但是一想到这砧板上的衣服是为远行在外的征人而捣,自然睹物思人,心中已是思念不已。“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在这里,纳兰想象着思妇怀念征夫时所流露出的纤细感情:都说出门在外的人容易消瘦,不知道是否是真的,下次在梦里相见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端详端详你。在纳兰所写的词作中,他不仅用种种的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恋情,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这种虚幻的梦境来表达挥之不去的思念。你听,有受惊鸿雁的凄凉哀鸣,有满阶落叶沙沙的飘响,有夜半二更的更鼓声响,有萧瑟生寒的西风呼啸。这一切在静夜传响,声声真切,真是纵有“西风吹不断”。如此环境氛围,思妇倍加凄苦孤单、倍加凄切伤心,更有甚者,在这凄苦的秋声中,还要加上自己不停的捣衣声。一声声饱含着自己的凄苦辛酸,一声声寄寓着对丈夫的思念和关切,正所谓“中有深闺万里情”。

      下片形象地描绘两地相思的情境。因为思妇独守空房,既倍感寂寞,也不免会心生胆怯,无奈之下,思妇只好通过在月光下擦拭捣衣之石来消磨时光。而此时“已是深秋兼独夜”,深秋独夜里,寒月、寒砧,伴随着一颗孤独寂寞的心,词到此处,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一个让人怜惜、同情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尾句“月到西南更断肠”,进一步描写思妇内心中的相思愁苦。夜已经深了,又要与寂寞孤独相伴,连月亮都要落下了,怎能不叫我伤心断肠。纳兰的这首思妇词写出了满纸的凄苦,可谓是一首“断肠“之作。“片石”两句承上,先写捣衣之后,夜深、石冷、霜凝之状,可见思妇是长久地沉浸在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中,如痴如果。“今夜”以下,是转写征夫归梦,今夜远戍边关之人定会在乡思的归梦中,分明看到妻子频呵着纤纤双手带月前迎国。当然,也可解作梦见丈夫归来,自己呵手出迎。两地相思一样情,这种梦幻中的相会是夫妇双方的期盼,是他们遥相思念的心灵感应。

      全词*实如话,但却深情情韵。细细读来,如闻酸楚凄凉的捣衣之声。如见梦中相会的具体情景,也可体味出作者对远遣之友的深切同情。令人读罢不禁叹息欺欷,一掬同情之泪。

[阅读全文]...
  • 古诗原文及赏析

  • 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春日寄怀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译文:

      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变,而我却在家中呆坐了四年。

      哪怕是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没人把我推荐。

      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样,头上的白发却越来越亮眼。

      一心想去追逐风波千万里,却不知哪条路才能见龙颜!

      注释:

      ①荣落:荣显和衰落。

      ②重(zhòng):甚,很。

      ③逡(qūn)巡:顷刻、急速。张祜《偶作》:“遍识青霄路上人,相逢只是语逡巡。”

      ④丘园:家园,乡里。《易·贲》:“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王肃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孔颖达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后亦以丘园指隐居之处,如蔡邕《处士圂叔则铭》:“洁耿介于丘园,慕七人之遗风。”《旧唐书·刘黑闼传》:“天下已*,乐在丘园为农夫耳。”

      ⑤坐:渐、行将。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坐,将然辞,犹寝也;施也;行也。”

      ⑥四春:四年。诗人会昌二年母亲去世,服丧闲居,到五年春已第四年。

      ⑦纵使:即使。

      ⑧可堪:岂堪。

      ⑨又无人:李商隐《小园独酌》:“空余双蝶舞,竟绝一人来。”与“无人”同慨。又,冯引一本作“更”。袁彪说:“无酒无人,反不如并花月而去之。二语沉痛。”

      ⑩青袍:唐八、九品官穿青袍。作者居丧前任秘书省正宇,系正九品下阶,故著青袍。青袍颜色似春天的青草,《古诗》有“青袍似春草”之句,故云。“年年定”,应上“四春“。居丧期间离职家居,原职仍在。

      欲逐风波:想去追逐风波。

      龙津:即龙门,又名禹门口,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龟鱼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

      赏析:

      一、二两句言世间盛衰变化本甚迅捷,而我半生沦落;今隐于丘园行将四年,于仕途甚感渺茫。三、四两句言丘园中虽不乏花晨月夕,然家贫无酒可以消忧,又无知己可以相慰藉。三年在京守丧,四年杨弁*后移家永乐,仍为秘省正字,官职没有升迁,况且遇到丁忧,故云“年年定”也。五、六对仗衬贴,“青袍似草”、“白发如丝”,不惟设色相映,更叹官卑秩微而头颅渐大;草青、丝自,兼具衰飒之象;“年年定”,一年盼过一年,无丝毫升迁之迹象;“日日新”,日子倏忽消逝,鬓发日日改白。一“定”一“新”,动感相映,所谓仕进无路,汲引无门也,所以最后感叹“未知何路到龙津”。

      全诗纯以对比之法结撰成章。首联领起人事花事二题, “荣落”指人指花都可。诗人首先将“世间”与“我”对比,然后写自己因守丧而困守家园的寂寞生活,颔联写景同时也流露出无聊之状,起承了五痕迹。唐代八、九品官着青色服,诗人由眼前之春草萋萋而联想到自己的九品青袍,本系即景巧喻,而“青袍”与“白发”又形成对比。“年年定”是说久居下僚,“年年”与“日日”的叠字更进一步补足了对比之意。第五句感伤岁月流逝。“龙津”即龙门,尾联是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又慨叹无人引进。抒发的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春日诗失之于轻靡,或者说是百无聊赖,有的也有寄托,不过比较直露。李商隐这首诗,从主题上说这首诗没什么新意,但在艺术手法情景浑溶,低徊唱叹,富艳而多气,不多用典故而音节嘹亮,颇有杜诗境界。但在梗概多气上还是不如杜诗同类之作。

      原文:

      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注释:

      ①成旬:一作“经旬”,即连续下雨十来天。

      ②“做春”句:是说当初还不如不要做春。

      赏析: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作者本来要写这年寻花被误,可是一开始用的是一个含量更大的句子,这样子不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题旨得到更广泛的扩充。“不肯开晴”语意和“风雨成旬”略同。不过这不是多余的重复,因为如果只是“风雨成旬”,那么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许会想:总该有一刻的天晴吧,只要乘这个机会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看那“误却寻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风雨成旬”,为什么还要寻花陌上呢?而正是因为有了“不肯开晴”,“误却”二字才更见份量。

      但是,词篇也不是顺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过片的“今朝报道天晴也”就忽如绝路逢生,然而紧接着又一个转折:“花已成尘”!上片说“误却”,总还是误了当日仍有下一日的希望。而此时一个“尘”字已经把花事说到了头,因此对寻花人来说,剩下的便只有懊丧与绝望。“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怼语,也是痴想。这种痴,正说明了他的情深;而这种至情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喟,词中埋怨花开不得其时,也蕴含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原文:

      东海有勇妇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

      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

      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

      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十步两躩跃,三呼一交兵。

[阅读全文]...
  • 《归燕》古诗原文

  • 文学
  • 《归燕》古诗原文

      《归燕》又名《燕子》,是左河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燕》古诗原文,欢迎来参考!

      (一)诗的原文

      《归 燕》

      (左河水)

      离洋舍岛伴春归,织柳捕虫剪雨飞

      不傍豪门依陋舍,呢喃蜜语俩依偎。

      (二)注释

      1、燕:也称燕子,是一种种鸟类的统称。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羽衣有带金属光泽的蓝或绿色;大多数种类两性都很相似。燕子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害虫,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益鸟。在 4~7月从海岛回归靠*农田(昆虫)的农家的屋梁或屋檐下营巢繁殖,因此,被人们称为归燕。

      2、离洋舍岛:燕子是一种候鸟,在冬天来临之前,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海岛,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避开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

      3、依陋舍:依,为“依倚"、“倚靠”,如:依山之榭。陋舍,指简陋的农舍,如茅屋,土木结构的农村房屋。

      4、呢喃蜜语:“呢”和“喃”本都是象声词,但有不同的意思:呢有絮絮叨叨不休之意,喃指小声说话或低语;呢喃或喃呢指悄声细语。故呢喃蜜语,指燕子的声音,即呢喃细语,犹如双方谈情说爱,秘密私语。

      (三)导读

      这首《燕子》诗,短短四句28个字,语言朴素无华,字句精短意明,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拟人的艺术手法,对燕子进行富有生活情趣的描写,全诗短短四句紧紧抓住燕子劳动与生活方面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把燕子这类人类的朋友的形象表达得清楚逼真,一目了然。

      第一句:离洋舍岛伴春归。作为全诗的始句、起句,首先介绍了燕子是一种候鸟,在冬天来临之前,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海岛,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避开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等到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一般在 4~7月从海岛回归,选在靠*农田(昆虫)的农家繁殖,即“伴春归”。因此,人们将其称为候鸟。

      第二句,织柳捕虫剪雨飞。燕子飞行的身姿优美迅捷,在大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绿树遍野的春天自由飞行。人们随时可以看见燕子在忙着捕虫或衔泥去做窝的时候,犹如穿梭织布般飞行于绿柳之间。

      因为燕子来时往往是春雨绵绵的时节,燕子的尾巴宛若黑色的剪刀。诗人在此以“剪雨飞”的生动语言,描写了燕子在雨中飞行的艺术形象

      第三句,不傍豪门依陋舍。燕子是人类的益鸟,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害虫。因此,燕子不到城市里生活,喜欢在乡村寻找农舍,如农民们简陋的茅屋,土木结构的农村瓦房,把用嘴巴衔来的泥黏在这些房屋的楼道、房顶、屋檐、墙角或突出部上作巢,作为自己夜宿和生儿育女的地方。

      燕子与农家的人非常友好,双方在一个家们共进出,互不干涉,日夜相*相见,互不害怕。孩子们又喜欢,又爱惜,总想捉下来在手中看清楚一点,玩一玩,但最后还是会遵守古人及家长的教诲,不惊吓,不伤害这些对人类有益的朋友。

      第四句,呢喃蜜语俩依偎。小燕子的爱情是非常真挚的,它们在繁忙的劳动中,也就是在捕捉蚊子、苍蝇等有害的昆虫及衔泥筑巢的过程中,总是比翼双飞;在喂养共同的儿女之时双双不辞辛劳,共担义务。在劳动的喘息之时,或回巢休息之中,双方总是亲热地紧靠着,紧挨着,经常呢喃小声地细语交流,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窃窃私语和爱的表白,或共商劳动与生活的大计。

      (四)评析

      《归燕》或称燕子,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仅仅的四句28字中,把燕子这种候鸟与益鸟的来龙去脉、生活*性、行为特征及对人类的'帮助作用等表达得全面、清晰。尽管诗篇短小精悍,却让人一看便对燕子产生一种较于全面而亲切的认识。

      诗人左河水童少时代生活在农村,非常喜爱小燕子,对燕子的*性十分了解,因此,便能提起笔来,一气呵成而无雕琢之感。作品采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并赋予丰富的生活情趣,不仅让作品易读易懂,还让喜爱燕子的少年儿童增加阅读的兴趣。

      《归燕》一诗字句精短,语言练达,富有情趣,一字一句,朴实无华。明是写物,暗也咏物,兴象与比兴精到自然,通过对燕子进行人格化、思想化及情感化的描写,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燕子的多面认识,同时也达到了托物言志,咏物抒怀的效果。诗人让人们从燕子中得到启示:不畏风雨中的艰难困苦,坚决杀灭一切害人虫,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密切联系群众,永远和劳动大众在一起,不攀龙附凤,贪图享乐。特别是最后一句,用短短七个字组成简短的语言,把一幕形象、生动、和谐的爱情场景写得十分感人,而令人羡慕。

      有文章评论说,*写燕子的诗词无数,其中以唐代的诗词较于著名,但要论起写燕子内容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及文字的精短却为此诗。

      (五)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阅读全文]...
  • 和古诗原文(15篇)

  • 和古诗原文(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古诗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译文:

      北风呼啸,吹走雪花,白天也是阴沉沉;傍晚了,阶前吹拢的黄叶,又堆高了几分。

      那乌鹊也疲倦了,冒着寒冷,绕着树飞着,它的影子在空中翻腾;飞往他乡的大雁,高高地几乎要碰到月亮,不时传来几声凄凉的鸣声。

      我想排解紧紧缠绕的愁怨,可它总是自己寻觅到我心上;原本与老年没有约定,它却不知不觉地向我入侵。

      做官啊,立功建勋啊,这些都是少年时的梦想;如今又老又病,再也没有一分利欲名心。

      注释:

      1、李上舍:不详。宋太学分三等,即外舍、内舍、上舍,以上舍为最高。此“上舍”即指太学上舍生。

      2、日暮:傍晚;天色晚。

      3、黄叶: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

      4、倦鹊绕枝: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句意。

      5、飞鸿:飞行着的鸿雁。

      6、摩:接*,碰到。

      7、孤音:孤独的声音。

      8、顾藉:顾念,顾惜。

      9、微官:小官。

      赏析:

      诗人不因为诗是和作而勉强从事,而如他的其他诗一样,以全力出之,磨淬剪裁,均臻妙境。

      首联切题,写出冬天的景色,说北风呼啸,吹走了飞雪,但天色仍然是阴沉晦暗,黄昏时,阶前堆积的黄叶越来越深。这两句开宗明义,似乎直写所见,细细品味,仍可见烹炼之工。诗写的是初冬,所以枝上仍有黄叶,这些残存的黄叶,经受北风的劲吹,终于纷纷坠下,又被风吹得集中在阶下。这是人们*见而不注意的现象,被诗人拈出,就觉得分外传神。一个“拥”字,把黄叶堆积的情景写得很形象。用好“拥”字是韩驹的看家本领,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说:“韩子苍诗喜用‘拥’字,如‘车骑拥西畴’,‘船拥清溪尚一樽’之类,出于唐诗人钱起‘城隅拥归骑’。”虽然点出韩驹诗的祖述关系,但也由此可见,韩驹善于琢磨字义,能把同一个字用在不同场合,都非常熨帖。

      颔联写景,几乎句锤字炼,戛戛独造。写倦鹊绕枝,是承上面朔风吹雪而来,所以说它们“翻冻影”;由于天气骤寒,所以大雁纷纷南飞,在夜空中不时传来几声哀鸣。这两句布局仍然同前一联一样,每句各写一景,因为诗写冬日,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即目诗,拘泥于一时一刻,因而上面写阴天,这里仍然可以写夜月,不是诗病。诗的第五字即所谓的诗眼,所用动词都很生动。以一个“翻”字,状出乌鹊绕枝翩翩飞舞的情况,以一个“堕”字,描摹高空雁鸣传到地面的状况,都道人所未道。而以“倦”字形容绕枝欲栖的乌鹊,也很工致。有人认为诗锻炼得有些过分,其实正点出了韩驹诗的特点,工总比圆熟滑俚要好。唐诗讲究意象,宋诗讲究工巧,唐人不为正是宋人所乐为,从这里可以见得韩驹这首诗代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

      诗的前半全是写景,满目凄其肃穆、哀凉孤苦的现象,已或多或少透露了诗人的心境。诗下半转入抒情。上半写得很绵密,下半风格随内容而变,转而虚疏。颈联叹愁哀老,说愁苦缠身,推也推不掉;与老无约,老却悄悄来临。诗将愁与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在调侃中带有无可奈何之意,写得很活,把寻常叹老诉愁语全都抹绝,有强烈的新鲜感,所以方回评说:“五、六前辈有此语,但锻得又佳耳。”尾联由哀愁叹老,进而想到功名富贵,说自己少年时对功名一味争取,如今老病,把这些都看得很淡薄了。诗结尾情调很低落,正是诗人处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心的心理反映。果然没多久,他便因“坐为苏氏学”(《宋史》)而遭贬。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彩。颔联状景逼真,是*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

      宋代苏轼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

      解颜一笑岂易得,主人有酒君应留。

      君不见钱塘宦游客,朝推囚,暮决狱,不因人唤何时休。

      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

[阅读全文]...
  • 古诗词原文

  • 文学
  • 古诗词原文(通用20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为居中御史题

      明代郑潜

      谏垣崇柏府,察院表松厅。执法昭乾象,郎官应列星。

      九重资耳目,四海捷风霆。清浊由泾渭,聪明在视听。

      按巡遵旧典,咨访靡常经。出使临分署,如松揭广庭。

      应储梁栋具,俨对雪霜形。挺特标孤峙,芳华德比馨。

      云烟春霭霭,风雨昼冥冥。贞白梅同洁,敷荣竹并青。

      岁寒知节操,品汇仰仪刑。大厦须扶植,颠崖赖底宁。

      何惭蜀庙柏,曾阅舜阶蓂。缥缈闻天籁,蜿蜒隐地灵。

      气盘龙起蛰,风度鹤梳翎。藓晕衣新绣,膏明刃发硎。

      居然立霄汉,飒尔击沧溟。杜甫遗诗本,毕宏开画屏。

      才疏叨茂选,亲老觊脩龄。济济山东士,萧萧历下亭。

      观风惟黾勉,顾影独伶俜。兴已辜泉石,行当戒井陉。

      歌谣采田野,声迹达朝廷。漫续斯堂记,期看不朽铭。

      谪居感事

      宋代王禹偁

      迁谪独熙熙,襟怀自坦夷。

      孤寒明主信,清直上天知。

      消息还依道,生涯只在诗。

      惟尚谕山水,讵敢咏江蓠。

      偶叹劳生事,因思志学时。

      读书方睹奥,下笔便搜奇。

      赋格欺鹦鹉,儒冠薄駿鸃。

      耕桑都不事,园井未曾窥。

      必欲缣缃富,宁教杼轴纰。

      光阴常矻矻,交友尽偲偲。

      步骤依班马,根源法孔姬。

      收萤秋不倦,刻鹄夜忘疲。

      流辈多相许,时贤亦见推。

      叨荣偕计吏,滥吹谒春司。

      仆瘦途中病,驴寒雪里骑。

      空拳入场屋,拭目看京师。

      技癢初调箭,锋銛欲试锥。

      甲科登汉制,内殿识尧眉。

      数刻愁晡矣,三题亦勉之。

      先鸣输俊彦,上第遂参差。

      罢举身何托,还家命自奇。

      唯慙亲倚户,敢望嫂停炊。

      竭力求甘旨,终朝走路歧。

      贪希仲由米,多废董生帷。

      丹桂何时折,孤蓬逐吹移。

      知怜无国士,志气自男儿。

      季子貂裘敝,狂生刺字隳。

      广场重考覆,蹇步载驱驰。

      明代宁甘退,青云暗有期。

      礼闱冠多士,御试拜丹墀。

      泽雾宁慙豹,抟风肯伏雌。

      重瞳念孤迹,一第忝鸿私。

      得告还乡贵,除官佐邑卑。

[阅读全文]...
  • 古诗春望_春望古诗原文

  • 经典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古诗春望》,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古诗春望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精选阅读

[阅读全文]...
  • 和古诗原文15篇

  • 和古诗原文15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古诗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原文:

      咏史 / 和蕃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译文: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

      1.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

      2.汉家:汉朝。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3.计拙:计谋拙劣。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4.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的象征。

      5.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6.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7.拟:意欲;打算。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8.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9.辅佐:辅助。

      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翻开汉王朝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与通婚之事。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奭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他在这里回顾了历史上某些“和亲”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颔联单刀直入,诗人在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亲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将相的无能。诗人洞察和亲政策的虚弱,表现出了识见的高远和对时局的忧虑。

[阅读全文]...
  • 读书古诗原文

  • 读书
  • 读书古诗原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古诗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译文:

      清晨赶赴宫中,晚间往金马门待沼。

      翻看前人的残卷遗篇,探讨古贤的著述穷极奥妙。

      哪怕只有片言与前人暗合,也不禁掩卷而笑。

      苍蝇点污白玉轻而易举,《阳春》《白雪》却难以找到同调。

      我本是疏懒散漫之人,却多次遭到狭隘之人的嘲笑。

      天高云淡正值秋高气爽,不禁回忆起昔日林壑间的游眺。

      有时清风徐徐吹来,闲倚着栏干我放声长啸。

      严光在桐庐溪畔垂钓,谢灵运通游天涯海角。

      何时才能功成身退,从此在烟波间投钓?

      注释:

      ⑴翰林:指翰林院,唐代翰林院学士主要负责为朝廷撰写文件之事。集贤:指集贤殿。唐代集贤殿学士主要负责搜集、修订书籍之事。

      ⑵紫禁:犹言皇宫,皇帝所居之处。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收华紫禁。”李善注:“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李延济注:“紫禁,即紫宫,天子所居也。”

      ⑶金门:即金马门,汉宫门名。汉代东方朔曾待诏金马门,这里以翰林院比金马门。《汉书·东方朔传》:“待诏金门,稍得亲*。”

      ⑷帙(zhì):书套。散帙,即打开书套读阅书籍。《说文》:帙,书衣也。谢灵运诗:“散帙问所知。”散帙者,解散其书外所裹之帙而翻阅之也。

      ⑸青蝇:比喻小人的谗言。陈子昂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盖青蝇遗粪白玉之上,致成点污,以比谗谮之言能使修洁之士致招罪尤也。

      ⑹白雪:曲名。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因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很少。

      ⑺疏散:意谓爱好自由,不受拘束。

      ⑻贻:遭致。褊(biǎn)促:狭隘。诮:责骂。

      ⑼严光:字子陵,东汉初隐士。桐庐溪:即今浙江省桐庐县南富春江,江边有严陵濑和严子陵钓台,传说是严光当年游钓之处。章怀太子《后汉书注》:“桐庐县南有严子陵渔钓处,今山边有石,上下可坐十人,临水,名曰严陵钓坛也。”

      ⑽谢客:即谢灵运,南朝刘宋时的山水诗人,客是其小名。生*好游山玩水,曾写有一首题为《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的诗。临海:郡名,今浙江临海县。峤:山尖而高叫峤。张铣注:“临海,郡名。峤,山顶也。”

      ⑾谢人间:意谓辞别世俗,遁隐山林。

      赏析: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诗歌的开始,使用了虚中带实的手法,概言自己在宫禁中的生活和感受。翰林院、集贤殿都在宫禁中,故言“晨趋紫禁中”。从表面看,又是“紫禁”,又是“金门”,不仅说明职务之重要,还更带有一种显赫的威势、甚至炫耀的口吻。的确,当时翰林供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而又显赫的。据《新唐书·百官志》载,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又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738)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专掌内命,包括拜免将相、号令征伐诸大事。以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所以当时有“号为内相”或“天子私人”之称。李白夙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宏图,当他被诏供奉翰林时,内心是异常激动的,而且初入宫禁时,他也的确曾为自己所受的殊宠与显赫的地位而自豪。他在《赠从弟南*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曾以自诩的口吻说:“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翰林秉笔回英盼,麟阁峥嵘谁可见?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黄金盘。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然而,时隔不久,当李白发现现实并非如此,这种天真浪漫的情绪也就惭惭消沉了。所以尽管这两句诗表面上带有显赫的威势和炫耀的语气,但从“晨趋”与“夕待”两个词中,已向我们暗示了一种投闲置散而又焦虑如焚的心态。可以说“晨趋”、“夕待”也正是李白自入宫禁以来的形象写照。

      接下来具体写投闲置散的读书生活:“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博览珍秘的群书,深入钻研其中的奥妙所在;如果发现有只言片语恰恰道出心曲之事,便会乐不自持、掩卷而笑。这几句写得轻松自如,可谓一片清机。但是,这种轻闲的读书生活与一个身居翰林供奉之职的`人来说,却是极不协调、极不相称的。作为翰林供奉本来所应该做的事,已如前述,而事实上李白入宫之后,只不过被视为文学弄臣,是供奉帝王后妃遣兴愉乐的玩物。这对于李白来说,是痛心的,也更是悲哀的。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青蝇”句本陈子昂《宴胡楚真禁所》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白雪”句本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两句在章法上是上承“片言”二字,可以说是“片言”的具体内容。这两句是说:我本来就是爱好自由,无拘无束之人,可每每总是遭到心胸狭隘之人的责骂。这是上承“会心”二字,从古人的至理名言中,领悟到自身遭遇的缘由所在。李白本是性格傲岸,行为放达不拘之人,但是入宫之后,却遭到高力士、张垍等奸臣的嫉妒与谗毁。“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愈来愈受到皇帝的疏远与冷落。李白在《感遇四首》其四中也说:“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巫山赋彩云,郢路歌白雪。举国莫能和,巴人皆卷舌。一惑登徒言,恩情遂中绝。”尽管此时“恩情”尚未完全中绝,但李白早已预感到了。严酷现实的打击,迫使诗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前程与人格的完善,因而诗歌的下半部分,就着重表白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局促在宫禁之中,整日在嫉妒与谗毁中度日,不仅是对人格的迫害,也是对人性的压抑。此时此刻,诗人不禁回忆起昔日委运自然、遨游林壑的布衣生活。那是何等的惬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面对明媚的云天与幽静的林壑,清风徐来,倚栏长啸。一个“闲”字,道出了诗人的心境与大自然相融合的契机所在。

      接下来诗人继续写道:“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严光和谢灵运的企慕,希望自己将来能象他们那样,摆脱世俗的烦恼,寄迹林下,度安闲隐逸的生活。因而诗歌的最后两句说:“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功成身退,是李白为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也是他毕生的生活理想。他早在二十七岁时所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就表示过:“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其《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亦云:“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可以看出,李白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是何等的执着,尽管在遭谗受谤,皇帝疏远的情况下,仍抱定功成然后身退的信念。因而在政治上的期待,暂时战胜了寄迹林下的愿望。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从李白此时的心态与他初入宫禁时相比,则可以明显看出其心理的变化。上文所引《赠从弟南*太守之遥》诗中,已可以看出诗人当初那种春风得意、喜不自胜的情态。此外,李白在《效古二首》其一中也以相同的情调写道:“朝入天苑中,谒帝蓬莱宫。青山映辇道,碧树摇烟空。谬题金闺籍,得与银台通。待诏奉明主,抽毫颂清风。……快意切为乐,列筵坐群公。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转蓬。早达胜晚遇,羞比垂钓翁。”但是此时此刻,诗人已不再是“羞比垂钓翁”,而是希望要在“功成”之后,决绝地表示“从此一投钓”,要像严光那样,远离尘嚣,过着安闲自乐的隐居生活。

      总之,这首诗突出表现了诗人那傲岸不屈、不同流俗的高洁品质,其中有对好佞小人的斥责,也有对自身遭遇及仕途的深深忧虑。尽管诗人此时仍怀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对朝廷也还抱有一线的希望,但此后不久,诗人尚未及“功成”,便愤然离开了朝廷,踏上了自得其乐的布衣漫游生涯。可以说这首诗正是李白在长安为官时期心理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是一首“言怀”之作,像是在同“诸学士”们娓娓而谈。它一反李白所常用的那种奔放的激情与奇特的夸张,而是将眼前之事及心中之想如实地一一道来,在婉转清爽的背后,蕴籍着十分深刻而又复杂的情感。这一特点的形成,与诗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及其所特有的心理状态是密不可分的。

      嘉岭山寻范文正公读书处

      清代邓廷桢

      乙亥二月月几望,捧檄延州度千嶂。马头忽现嘉岭山,大字摹崖屹相向。

      怪螭蟠屈瘦蛟舞,乃是龙图老子之笔仗。闻道当年帅此邦,屡蹑巉岩寄幽旷。

      手持蠹简揖山灵,一种清虚恍来贶。我览公书心已钦,我思公迹神逾王。

      初为运转副夏竦,继以曹郎扼边障。罢榷招流亡,营田省输饟。

      坚壁老敌师,焚书斥贼妄。一十二砦唇齿联,万八千军虎貔壮。

      威名不屑淮阴韩,盛德应同丞相亮。坐使西人破胆惊,却马回戈不敢抗。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 - 句子

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 - 语录

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 - 说说

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 - 名言

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 - 诗词

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 - 祝福

有关捣衣的古诗原文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爱情的短句子幸福 关于回不去的短句 8字以内美句短句 唯美句子短句青春 天气炎热关心人的短句 情话最暖心短句五字 早安简单的短句 人生格言座右铭短句 exo唯美短句 歌词个性签名短句 简单的晚安留言短句子 关于酒的说说短句 开心每一天留言短句 早晨励志语录经典短句 形容两个人相爱的短句 英文哲理短句优美 闺蜜唯美短句八个字 qq个性签名短句伤感 写给朋友的留言短句 青春励志英语短句 爱情说说大全幸福短句 致父母的简短句子 短句变长句 鼓励短句 经历过后才明白的短句 99句情话短句 杯子刻字4个字短句 人来人往的经典短句子 早安问候短句 感悟人生百味的短句 刻字短句励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