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题临安邸古诗中的杭州汴州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题临安邸古诗中的杭州汴州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题临安邸古诗中的杭州汴州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题临安邸古诗中的杭州汴州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题临安邸》古诗
《题临安邸》,这是一首有争议的诗,有说是莆田林洪字梦屏,又有一说是晋江林外字岂尘,也有泉州晋江人林外是作者的说法,不过民间多偏向于林升所作。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题临安邸》古诗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字词解释:
题:写。
临安:南宋的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邸:府邸,官邸。
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休:暂停、停止、罢休。
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直:简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原北宋都城。
作品翻译: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艺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城当成了汴梁城。
创作背景:
《题临安邸》这首诗歌写于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时期。当时康王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而只求苟且偏安,对外一味屈膝媾和。同时,一些达官显贵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说,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奢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的意思是说,温暖的风熏得“游人”陶醉。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奢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人们就感觉到是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作者简介: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据民国《*阳县志》、《西湖志》等地方文献载,林升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之间,善诗文。查*阳、苍南两县的林氏谱牒,据*阳八丈《林氏宗谱》(今日苍南县灵溪镇百丈村,谱系清乾隆辛亥年(1791)编修)载:“林升,字云友、梦屏,葬西程山,娶渡龙(今苍南灵溪镇)杨氏,生雄、熙。”林升系灵溪厦林迁始祖林时鸣四世孙。两宋绍兴前后儒士,谱中未注明其有无获取功名。
题临安邸
宋 /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品读】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华大地诸侯争霸、此长彼消、兼并融合、风起云涌,以秦为首的大国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变法改革,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大踏步地前进着,终横扫六国,成就大业。然而,这个无限耀眼的帝国,却仅仅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了十几年,宛若流星,一闪而过。究其原因,大兴土木、修建长城、施行*使得民不聊生,而秦二世胡亥的残酷无情、醉生梦死,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战国时期最优秀的观察员,儒家的“亚圣”孟子曾写下八个大字警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兜兜转转,在历史的沉浮中,我们见证了八字箴言的神力,亡国之君皆难逃魔咒。隋唐如此,杜牧有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大宋亦如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是个很奇葩的朝代,经济军事也曾空前繁荣,但国难当头之际,朝廷的君臣大都亮出“求和”牌,不断向侵略者妥协退让,尊严尽失,甚至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
公元 1127 年,著名的“靖康之耻”发生后,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称帝。公元 1138 年,迁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并在此修建园林宫殿,开始在这天堂之都打造帝王之所。华丽的宫殿,妖娆的歌女,无敌的美景,都让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统治者“乐不思蜀”。
然而,危难中总有几个清醒者、担当者,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家复兴,他们屡屡向朝廷表明志向,雪耻若渴。或像壮志难酬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或如豪情满怀的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或像悲愤填膺的岳飞“怒发冲冠”,慨叹“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或如舍生取义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像失声痛哭的范成大“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或如死不瞑目的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字字泣血,句句扎心。
这首《题临安邸》是题壁诗,诗人林升旅居杭州的一家小酒店时,看着窗外的繁华胜景,听着西湖的靡(m ǐ )靡之音,怀想家国的丧乱衰亡,遂写下这首讽喻之作。
林升是南宋一无名草民,却以高超的笔法,揭露当权者的腐朽堕落,表达自己的愤懑不满,真乃英雄气概,胆气才气,令人折服。本是冷言冷语的痛斥讥讽,偏从热闹的场面落笔。怒其不争,恨其不为,只把沉迷之态晾晒出来,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更见其哀。
全诗四句,有多处语意双关,炼字精妙。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z h ì )比的楼台,真是一派祥和的景致。西湖上传来的歌舞声声,在诗人心里,却是刺耳的亡国之音。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加强语气,“几时休”既写出西湖上南宋君臣们纵情声色、浑浑噩噩的常态,又发出反诘,为国家命运深感痛心。“休”有多重意思,一是西湖歌舞的停止,二是讽刺当政者苟且的太*,一味“休”战,不思收复中原。我更觉得,这个“休”还谐音“羞”,国家危在旦夕,不能舍身报国,还在逍遥享乐,不应该感到羞愧吗?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一词双关,既指暖洋洋的春风,又指统治阶层的奢靡颓废之风。“熏”原指在烟或其他气味的烘烤刺激下,不知不觉被浸染的过程。这里同“醺”,是指南宋朝廷自愿沉迷,逐渐失去斗志,*们整天“醉醺醺”的丑恶行径。“游人”在诗人眼中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公子哥们,本应是战场上杀敌立功的铁血男儿,却恬不知耻地游荡在临安城内。“醉”和“熏”意义相*,只要当下安稳还可醉,哪管“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宋的图册中,一面是铁骑践踏,一面是盛世繁荣,一面是生灵涂炭,一面是推杯换盏,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和残酷。跨越时空,重游西子湖畔,再读《题临安邸》,*千年前斑斓的影像或许已经隐约黯淡,只见山外依旧青山,游人依然如醉,而今日之“游人”已非昔日之“游人”。
一,作者介绍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生*事迹亦不详。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二,墙头诗
街头诗即指抄在景点、酒楼、驿站、村庄墙壁、门楼上的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它没有一定格式,也叫题壁诗。
题壁诗的历史很早,李白登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不禁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生有诗在上头”。说明崔颢的诗就是题壁诗。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沿黄河向东游历。途中遇杜甫和高适,惺惺相惜的三人结伴而行,一日共到梁园,登上吹台。三位大才子举杯畅饮,把酒言欢,好不快活,此情此景,三人诗兴大发,分别赋诗墙上:李白作了著名的《梁园吟》,杜甫作了《遣怀》,高适作了《古大梁行》。之后,三人又畅饮畅谈了许久,然后才离开。而后,一位年轻的小姐协同丫鬟来到此处,这位小姐便是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宗小姐看到墙壁上的字苍劲有力,再看内容更是惊为天人,又一直对李白甚是崇拜,遂对此墙上诗视如珍宝,当即一掷千金,把这面墙买了下来。这就是“千金买壁”典故的由来。李白听闻了此事,非常感动。请杜甫和高适做月老,以求与宗小姐结成连理。这宗小姐对李白仰慕已久,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于是才子佳人,夫妻恩爱。
“墙头诗”一般为作者即兴而成,只有极少数比较经典的才能流传下来。杜荀鹤的《题所居村舍》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这首墙头诗,题在作者所住村舍的墙上,意在叫大家看,所以写得很通俗。某些前人和今人以“鄙俚*俗”贬斥杜荀鹤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孰不知既反映民间疾苦,又力图写得通俗易懂,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读者,正是杜荀鹤的难能可贵之处。
《水浒》里的宋江就是因为在酒楼题反诗,被判死刑,梁山好汉劫狱,真的“血染浔阳江口”。
到了现代,墙头诗兴起于抗日战争初期的延安,1941年春夏间流行于盐城西北乡。它是一种富有政治鼓动性的通俗的诗,不受纸张和印刷条件限制,可以直接写在墙上,也可以写在纸上,贴在通衢要道墙上,便于大众随时阅读,因此成为根据地最受群众欢迎的大众文化。
1941年5月30日,苏北诗歌协会在盐城成立,*同志在会上号召广泛开展苏北诗歌运动,强调诗歌大众化,为抗日民主运动服务。诗词工作者林山同志带头倡议《开展墙头诗运动》,并提倡歌咏墙头诗,吹响了根据地大力推进墙头诗的号角。如《麦穗长在枪杆上》;“麦子黄又黄,快打、快收、快藏,武装兄弟来相帮,今年好风光。敌人小股来抢粮,你也防,我也防,干他小舅子,要他见阎王。”又如《厚皮脸》:“南京城门高,南京城墙厚,南京城里有个汪精卫,脸皮比城墙厚十倍。”再如《天上有个扫帚星》:“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手下白养几万兵,只会欺侮老百姓。”
*后的*时期,也有很多墙头诗流传,如 《*为你铲过土 》晏明
哪里的大坝,
比你更高大?
哪里的砂石,
比你更幸福?
拦河坝啊,拦河坝,
*为你流过汗,
*为你铲过土、、、、、、
《我来了 》陕西安康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三,作品分析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一首墙头诗。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这是在杭州西湖写的,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当时叫“临安”,是临时首都。西湖是著名的景点。西湖边现在还有一个“楼外楼”的饭店。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临安的风景优美,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杭州,古称“临安”,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下面整理了30句关于杭州的诗句,请欣赏。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2、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8、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忆江南三首》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1、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2、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13、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5、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16、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白居易《杭州春望》
17、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18、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谢驿《杭州》
19、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20、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2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2、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牟融《送客之杭》
23、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林升《长相思》
24、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白居易《正月十五日夜月》
25、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白居易《答客问杭州》
26、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27、南山游遍分归路,半入钱唐半暗门。——王洧《湖山十景·雷峰夕照》
28、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
29、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30、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
是不是每一句都很美,你还知道哪些写杭州的诗句?
林升《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升《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题临安邸
林升〔宋代〕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翻译: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所加。
作者简介: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吴越千年奈怨何,两宫清吹作樵歌。 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 霞拂故城疑转旆,月依荒树想嚬蛾。 行人欲问西施馆,江鸟寒飞碧草多。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底。
堠馆人稀夜更长,姑苏城远树苍苍。 江湖潮落高楼迥,河汉秋归广殿凉。 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草湿萤光。 文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华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妓筵今夜别姑苏,客棹明朝向镜湖。 莫泛扁舟寻范蠡,且随五马觅罗敷。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映山黄帽璃头肪,夹道青烟雀尾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万顷湖*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仲夏夜之梦垂柳依依西湖暖风醉游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映山黄帽璃头肪,夹道青烟雀尾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万顷湖*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题临安邸古诗中的杭州汴州 题临安邸古诗中的汴州是哪里 题临安邸古诗中的汴州指哪里 题临安邸古诗中的名句 题临安邸的古诗是 临安邸古诗题临安邸的特点 《题临安邸》的古诗 an的古诗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古诗的中心 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古诗意思 题临安邸这首诗中的古诗名句 题临安邸的诗句 题临安邸这首古诗中的多音字 题临安邸的古诗跳的舞 关于题临安邸的古诗 题临安邸的古诗句 题临安府邸的古诗 题临安邸的这首古诗 在古诗中杭州的别称 古诗中指杭州的词是 题临安邸古诗的诗意 杭州杭州的古诗 古诗题临安邸的故事 古诗题临安邸的分段 题临安邸的古诗积累 题临安岭邸有关的古诗 题临安邸古诗的视频 题临安邸古诗的音读 题临安邸古诗的作者 古诗《题临安邸》的读音
《题临安邸》古诗 白居易赞美杭州的古诗 苏轼描写杭州的古诗 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 关于杭州西湖的古诗句 林升《题临安邸》全诗翻译 关于杭州临安人才生活补贴申请指南 题临安邸古诗的意思翻译(题临安邸的解释意思) 题临安邸古诗翻译(题临安邸的古诗句的意思) 林升题临安邸的诗意(题临安邸的译文与赏析) 题临安邸古诗翻译(题临安邸翻译诗意) 宋代林升的诗有哪些(林升题临安邸古诗内容和解释) 题临安邸的诗意是什么(题临安邸的诗意及思想感情描述) 题临安邸古诗的意思翻译(题临安邸的诗意及注释) 题临安邸的诗意是什么(鉴赏题临安邸全文) 形容杭州的诗句有哪些(杭州最美古诗词) 题临安邸的诗意 题临安邸 描写杭州西湖的古诗 赞美关于苏州杭州的诗句古诗大全
有关于写稻草人的古诗 秋雨凉的古诗词 汉乐府的古诗图片 关于辩论的古诗带诗意 查找古诗的特点 展望自己的未来的古诗 含有山的古诗的成语 赞美60岁以上的古诗 关于女儿过生日的古诗词 关于棋的古诗有没有 深秋的古诗三首 描述闺蜜友情的古诗词 描写流浪之人的古诗 梦的古诗中读音 描写秋之色的古诗 关于竞争的古诗整首 古诗的学*方法教案 表示担忧家人的古诗词 背古诗的方法快速记忆 祝我生日快乐的古诗词 关于鱼的诗歌古诗 给人启示启发的古诗 带有地名的古诗画 与萤火虫有关的爱情古诗 中奖的心情古诗 赞美母亲的古诗词配图 有关竹子的诗词关于竹子古诗 团圆的古诗有哪几首 天不遂人愿的古诗词 描写秋的古诗词600字 四季自然景色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