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关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 语文,古诗文
  •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在我们*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表示数量词

      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例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

      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例如: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

      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例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

      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例如:

      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

      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例如: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蒲松龄《画皮》)“二八”即十六岁。

      ③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三五”即农历十五,“四五”即农历二十。

      6.表示一个分数

      有时两数或连用,或用“之、无”等将两数隔开,表示几分之几,前一个数代表分母,后一个数代表分子。例如:

      ①曩与吾祖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十无一”即十分之一,“十无二三”即十分之二三。

      ②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治*篇》)“十之一二”指十分之一二。

      ③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马迁《陈涉世家》)“十六七”就是十分之六七。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十一”即十分之一。

      7.“一”的特殊用法

      “一”在文言文中十分活跃且具有多种意义,用法灵活,常用义项有“相同”“一样”“统一”“满”“全”“都”“整体”“一体”“专一”“竟、乃”等。例如: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是一体、整体之义。

      ②而或长烟一空。(范仲淹《岳阳楼记》)“一”义为全。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一”指专一。

      ④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一”即统一。

      ⑤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一”即满、全。

      ⑥一至此乎。(《史记""滑稽列传》)“一”即竟、乃。

      8.表示长度、重量

      古代有些表示长度、重量的数词,常与量词融为一体,相当一个数量词。常见的有:咫(八寸)、仞(八尺或七尺)、寻(八尺)、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跬(半步,跨出一只脚)、常(两寻,十六尺)、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一亭(十里)、舍(三十里)、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六斛四斗)。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跬”即半步。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忽微”在此形容极微小的事。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锱铢”在此形容极其细小。

      9.拓展:阅读文言文的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阅读全文]...
  •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 古诗文
  •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在日常过程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阅读全文]...
  •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

  • 解释,古诗文
  •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与官职有关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察:推荐、荐举

      引、进:推荐;进用、任用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封:赐给官衔或爵位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起家:出来做官

      拔:提拔、选拔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升:升官,官职得到提拔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陟:提升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移、徙:调动官职

      改:改任官职

      补:补充缺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

      第三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流放或降职

      (左)迁:贬谪,放逐

      夺:削职(权)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放、逐:放逐、流放

      废、黜(绌):废黜、放逐

      第四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领、行、摄、署、权:兼任,暂任、代理官职

      第五类:其它。

      1、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主管的意思。例如

      知:主持、掌管。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主:掌管。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当:掌管,“人君当神器之重”。

      典:主管。如“专典机密”,“司马氏世典周史”。

      牧:治理、统治。“牧民”

      掌:掌管、执掌。

      制:掌管。

      2、和官员有关的词语

      廪锡:俸禄

      出仕:做官

      解褐、释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致仕、休致:退休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初到任

      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

[阅读全文]...
  •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意思

  •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意思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意思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三、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阳光小乾乾

[阅读全文]...
  • 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 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欢迎阅读。

      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进退是偏意词组,只重其中一个意思,据文意定。

      1、前进后退。如,进退维谷。

      2、加减。如,以图国用而进退之。

      3、举止,指一举一动。如,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当然还看具体情况。《岳阳楼记》中,“进”、“退”也有具体所指。

      扩展阅读:

      文言文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文言文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同时,(除上述无需翻译的情况外)文言文翻译时也应讲究“字字落实”。

[阅读全文]...
  •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

  •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及用法

      (1)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2)的。例:

      ①*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4)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6)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阅读全文]...
  • 100句经典古代文言文诗词励志名句

  • 古代,经典,励志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下面是好句摘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励志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1.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5.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1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6.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

      1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19.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20.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2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2.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南国

      2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2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26.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明·王冕·墨梅

      27.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28.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2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

      3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短歌行》

      33.百年光阴,如驹过隙。——选自《增广贤文》

      3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3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3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3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唐·杜甫·蜀相

      39.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4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4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4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4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4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45.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白居易·琵琶行

      46.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47.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48.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49.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阅读全文]...
  • 古诗文言文名句

  • 语录,名言
  • 古诗文言文名句(通用205句)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文言文名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处:《孟子·公孙丑》

      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

      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出处: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4、不人虎穴,焉得虎子。——出处: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处:《史记·项羽本记》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处:《论语·为政》

      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出处:宋·姜夔《扬州慢》

      8、是可忍,孰不可忍。——出处:《论语·八佾》

      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处:屈原《离骚》

      11、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出处:唐·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1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处:《诗经·卫风·湛奥》

      1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处:宋·柳永《凤栖梧》

      1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处:《诗经·大雅·荡》

      1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

      16、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出处: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

      1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处: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1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出处:陶渊明《饮酒》

      2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处:宋·陆游《书愤》

      2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处:宋·梅尧臣《雪梅》

      2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处:《孟子·公孙丑》

      2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出处:宋·洪林《西湖》

      24、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出处:宋玉《对楚王问》

      25、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26、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处:陶渊明《杂诗》

      27、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出处:《晏子春秋》

      2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出处:宋·苏试《水调歌头》

      2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老子·六十四章

      30、尽信书,不如无书。——出处:《孟子·尽心下》

      31、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出处:唐·卢延让《苦吟》

      3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处:《史记·项羽本记》

      3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出处: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

      3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3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出处:宋·辛弃疾《菩萨蛮》

      3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处:《老子·五十八章》

      3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处: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处:《论语·述两》

      40、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出处:陈寿《三国志·吴书》

      4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出处: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4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出处:《礼记·杂记下》

      4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处:《左传》

      4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处:唐·刘禹锡《陋室铭》

      4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处:《论语·公冶长》

      4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处:《淮南子·人间训》

      4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出处:唐·韩愈《原道》

[阅读全文]...
  •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双音节字词

  • 古诗文
  •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双音节字词

      在学*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双音节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个音节(字)一个词,即单音节词居多,偶然有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与现代汉语一个词字面相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所谓的古今异义词,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词,如“妻子”“指示”,古代指“妻”和“子”,“指”和“示”两层意思。对于古今异义词,师生们注意得较多,而古汉语中真正的双音节词大都被忽略了,这影响了学生的古汉语学*。

      古汉语双音节词少,可要知道一些。如“无(亡)何”一词,如果你不知道它是双音节词,硬把它分开来,变成“无”和“何”,解释成“没有什么”,这就错了,实际上,该词的意思是“不久”。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古汉语双音节词的学*。古汉语双音节词大致有以下几类:

      专有名语大都是双音节词。古代地名、人名、官名、年号等是专有名词,这些词大都是双音节词。如“德佑”“丞相”“枢密”“缙绅”“大夫”“学士”等等。对于这类词翻译没有什么障碍,只要抄下来即可。

      谦、敬词有些是双音节词。《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里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请以烦执事”,“执事”不能解释为“执行事务的人”,而是对对方的敬称,“您”的意思。

      连绵词都是双音节词。连绵词由双声、叠韵词组成,双声(声母相同)词如,“抗辞慷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慷慨”,“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参差”;叠韵(韵母相同)词如,“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中的“须臾”," 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中的“窈窕”。双音、叠韵词古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一些典故用的`是双音节词。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贪泉”“涸辙”;“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中的“陨首”“结草”。

      现在,我们就依据苏教版课本,将古汉语双音节词例举如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一会儿。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黄泉:地下的水;另外指迷信说的阴间。

      (3)歌窈窕之章。窈窕:女子身材优美。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缓慢移动。

      (5)抗辞慷慨。慷慨:意气激昂。

      (6)相与枕藉科舟中。相与:相互。

      夫人之相与,信仰一世。相与:相处,相交。

      (7)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逦迤:连续不断。

      (8)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参差:长短不齐。

      (9)赢得仓皇北顾。仓皇:匆忙而慌张。

      (10)中兴机会,庶几在此。中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庶几:差不多;另外,还表示期望,希望,如“庶几戮力上国”(希望合国报国)。

      (11)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展转:从一处到另一处,转移不定;另同今义,“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样子”,如“忧心展转”。

      (12)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邂逅:不期而遇;

      (1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14)乘骐骥以驰骋兮。驰骋:奔跑;

      (15)竖子不足与谋。竖子:骂人话,小子。

      (16)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恐怕,岂不是

      (17)真州逐之城门,几彷徨死。彷徨:走投无路;另同今义。

      (18)无何,国变。无何:不久。

      (19)因为长句。长句:七言词;

      (20)五陵年少争缠头。缠头:古代风俗,歌伎演奏完毕,赠以绫帛之物,相当于现在的小费。

      (21)等终军之弱冠。弱冠:男子二十,已**。

      (22)宠命优渥,岂敢盘桓。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

      (23)渔父莞尔而笑。莞尔:微笑的样子。

      (24)若辈得无苦贫乎。得无: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又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意思同上。

      (25)召有司案图。有司:主管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2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有司:主管部门。

[阅读全文]...
  • 文言文中表示思念的句子

  • 思念,古诗文
  • 文言文中表示思念的句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句子吧,从句法角度说,句子是使最大的语法单位。那什么样的句子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中表示思念的`句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4、相思一夜 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28、*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4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4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4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48、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49、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句子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语录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说说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名言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诗词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祝福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怀念朋友的诗词 有关树的古诗词 芦苇的古诗词 爱中国的诗词 关于厦门的诗词 关于龙舟的诗词 秋色的诗词 长征精神的诗词 形容盛世繁华的诗词 赞美东莞的诗词 有关鸟的诗词 关于跑步的古诗词 形容枫叶的诗词 暗喻金榜题名的诗词 写女人的诗词 大雪纷飞的诗词 写星星的诗词 形容岁月静好的诗词 祝同学旅游快乐的诗词 描述心情复杂的诗词 形容心里憋屈的古诗词 春天雨中赏花的诗词 形容陪伴的古诗词 情人离去的诗词 阳结尾的诗词 愁畅的诗词 表达偶遇的诗词 左中堂的诗词 关于再相见的诗词 爱一个人不后悔的诗词 为女儿生日写的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