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菊和郑思肖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寒菊和郑思肖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寒菊和郑思肖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寒菊和郑思肖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诗《寒菊》赏析
《寒菊》是南宋诗人寒菊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寒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寒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和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赏析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和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和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和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和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古诗简介
《寒菊》是南宋诗人寒菊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翻译/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创作背景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
赏析/鉴赏
这首自题《寒菊》图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怀襟抱。诗从晚香着笔: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首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诗歌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名家评析
今·范宁、华岩:“写菊便是写人,菊花不会自行掉落,只有被风吹袭后才干枯。诗人用寒菊的秉性来体现自己忠于宋朝、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
本文约1761字,阅读需 6 min 左右。
自从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陶渊明就成了爱菊之人的典范,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优秀的咏菊诗篇也比比皆是,从各自的角度颂赞着菊花。
陶渊明爱菊,赋予了菊花隐逸者的气质,以下两位诗人则赋予了菊花坚守本心的坚强品格。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绕着篱笆欣赏着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他家菊花之多,如同当年陶渊明的家。诗人专注地欣赏菊花,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到了“日渐斜”的傍晚时分。各色菊花花团锦簇,花香芬芳扑鼻,是何等美好的景色。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勾勒出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乐不思返的画面。
为什么诗人偏爱菊花呢?
诗作往往与诗人自身的境遇有极大关系。这首诗作于807年,在前一年,元稹高中状元,春风得意,锋芒毕露。但好景不长,因触怒了*被贬。又遇母亲去世,丁忧在家中。
元稹的房屋四周遍种菊花,秋天一到,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东篱。绕篱赏菊,不知时刻,抬头一看已是黄昏。此时的元稹,估计也产生了如同陶渊明一样的隐居心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说,不是他偏心,而是菊花的品格让他钦佩。
大部分的花只在春天或者夏天开放,到了深秋,百花尽数凋谢,只有菊花在这万物凋零的季节开放。显然菊花与百花不同,坚守着自己的品格,凌风傲霜。
在一片肃穆的深秋中,菊花给庄严的大地一抹欣喜的颜色,为大地增添了盎然的生机,说明菊花与众不同,赞美了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高洁操守。
这是对菊花的赞美,更是对自身高洁情操的坚持。忍得住风霜,耐得住寂寞。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但不似陶公全用意象,饱含哲学。诗人同样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在描绘具体画面之后,以解释一般的口吻,道出爱菊的原因;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最后一句“此花开尽更无花”,点出了菊花的品格,提升了整首诗的格局,让人有遐想,有惆怅。
宋代郑思肖的《寒菊》,同样表现了菊花的孤傲。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进一步描绘了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的画。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即使衰败,也决不被吹落地面,不愿被践踏,不愿与污泥混杂。
凋谢后的残菊,虽然没有了芬芳的香气、没有了娇艳的色彩,但依然坚持自我,傲立枝头。
郑思肖的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他托物言志,赋予了这首菊花诗特定的内涵。
要读懂这首菊花诗,或者说,要读懂南宋诗人的菊花诗,必须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元兵南下后,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提出抗敌之策。但是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统治者纸醉金迷,根本无心抵抗,更别提收复国土。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南宋灭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将“大宋”二字隐喻其中,这是一种拆字再组合的方法:将“本”字拆分,“十”置于“穴”中,即为“宋”字;没有了十的“本”,即为“大”。
他擅长画墨兰,宋亡后,他画兰花再不画土,当人们问起原因,他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
诗中的“北风”,指向来自北方的蒙古汗国。这首诗是郑思肖颂菊自喻,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南宋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都与当时南宋小朝廷的偏安、软弱有关。陆游在《枯菊》中写下“空余残蕊抱枝干”,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相比之下,“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语气更加坚定,后者只是普通的陈述句,“舞”字又带有些许柔美的情调。更重要的是,“北风”更加明确地点出作者的反抗之情。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也都是好诗,但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更为深广,打动人心。
《寒菊》的赏析
这是出自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吧。
原文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只有用在"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才贴切。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创作背景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
阅读及答案
10.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6分)
1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5分)
答案:
10. 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 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 ,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3分)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拟人)的表现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自己不惧强??? 暴、忠于大宋的情怀。(3分)
11. 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1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精神。(2分)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表示自己诗人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精神。(2分)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而且他在的作品对于后世影响也最为深远,他的诗歌清新脱俗,词作又是别具一格;另外在书画方法,也是有着相当高的造诣,可谓是一位全能够型的天才,也正是这样的一位天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又是颠沛流离,特别晚年时期更是生活上时常会出现困境,身体也是出现了问题,可即使是这样他也依旧还是保持了一种乐观的心态,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从而也使得他的作品显得别具一格,往往可能只是看上去很普通的描写,但是里面那一份深厚的哲理,却又是最为令人感动。
郑燮古诗《竹石》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燮古诗《竹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一作:韧)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强有力。
⑨任:任凭,无论,不管。
⑩尔:你。
鉴赏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爱写菊,比如苏轼的“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等很多诗句流传千古。
因为菊花的淡泊与脱俗,所以常被历代的文人墨客作为高尚的品格追求。又到了秋风飒飒,菊香袅袅的时节,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首《菊花》。
一 诗作欣赏
菊花
明·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二 作者简介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桃花庵主,又号六如居士,今江苏苏州人。他以才华横溢和桀骜不驯而著称,既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又是著名的画家。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也作“吴中四才子”。他的画技艺卓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在艺术上各有所长,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三 赏析
诗中的“三径”指的是隐士的居所或故园。
隐士故园中的菊花绽放,花朵寂静幽雅,一丛丛、一簇簇,非常美丽,它安逸而不张扬。就仿佛历经黑夜洗礼的霜花从碧空坠落一般。
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墨客,包括诗人自己,看着秋风萧瑟和篱落孤寂,想着自己颠沛流离不得志的一生,只剩下深深衰颓的秋意。
四 评析
本诗开篇就描写了菊花开放的情景。前两句直接写迎着秋风怒放的菊花,也从侧面烘托出菊花的意蕴悠远、境韵深长,在淡然中展现了菊花的品质精髓。
后两句则是诗人借花以自比。整首诗采用了托物寄兴的笔法,借“菊花”之意象来抒发诗人高洁的情怀,直白晓畅,意境悠远。
自陶渊明的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来,菊花就成为傲岸高洁的象征。诗人借菊花自比,以隐士故园的菊花为线索,渲染了秋天的苍凉意境,既描写霜落苍天之辽阔,又寄寓羁旅行人之乡念,表达出一种寂寥零落的隐逸之情。
五 读后感悟
对唐寅最早的认识是看一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剧中唐寅不为权势所动,一心追求爱情,他的那种执着和*不羁,给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少年后,欣赏唐寅的诗作,对唐寅又有了新的认识,桀骜不驯的背后,有着深沉的感情。不仅会伤春悲秋,还会感叹生活的失意。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柔软的部分,这就是真情。而作品,就是真情的流露。
古诗词中,任何一种咏物诗,都不会纯粹为写景而写景。都会对所咏之物,赋予一种情感,或喜或悲,或激进或隐逸······我们品读古诗,一定要透过表层,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
现在古典诗词有复兴的势头,自从《诗词大会》开播以来,古诗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还有很多朋友,拿起了笔,开始写古诗词。提醒这些朋友们,入笔前,先得想好自己想表达的感情,然后用手中的笔,通过所描绘的事物表现出来。
当然,现在有很多人写古诗词的水*,已经能和古人相媲美,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
当今社会,红尘喧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不断地追逐中,欲望膨大,也失去了很多简单的快乐。我们不妨慢下脚步,品一杯香茗,赏一首小诗,感悟生活的美好,解锁幸福的密码。
徜徉古诗词,让我们一路同行。
自从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陶渊明就成了爱菊之人的典范,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优秀的咏菊诗篇也比比皆是,从各自的角度颂赞着菊花。
陶渊明爱菊,赋予了菊花隐逸者的气质,以下两位诗人则赋予了菊花坚守本心的坚强品格。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绕着篱笆欣赏着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他家菊花之多,如同当年陶渊明的家。诗人专注地欣赏菊花,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到了“日渐斜”的傍晚时分。各色菊花花团锦簇,花香芬芳扑鼻,是何等美好的景色。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勾勒出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乐不思返的画面。
为什么诗人偏爱菊花呢?
诗作往往与诗人自身的境遇有极大关系。这首诗作于807年,在前一年,元稹高中状元,春风得意,锋芒毕露。但好景不长,因触怒了*被贬。又遇母亲去世,丁忧在家中。
元稹的房屋四周遍种菊花,秋天一到,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东篱。绕篱赏菊,不知时刻,抬头一看已是黄昏。此时的元稹,估计也产生了如同陶渊明一样的隐居心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说,不是他偏心,而是菊花的品格让他钦佩。
大部分的花只在春天或者夏天开放,到了深秋,百花尽数凋谢,只有菊花在这万物凋零的季节开放。显然菊花与百花不同,坚守着自己的品格,凌风傲霜。
在一片肃穆的深秋中,菊花给庄严的大地一抹欣喜的颜色,为大地增添了盎然的生机,说明菊花与众不同,赞美了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高洁操守。
这是对菊花的赞美,更是对自身高洁情操的坚持。忍得住风霜,耐得住寂寞。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但不似陶公全用意象,饱含哲学。诗人同样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在描绘具体画面之后,以解释一般的口吻,道出爱菊的原因;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最后一句“此花开尽更无花”,点出了菊花的品格,提升了整首诗的格局,让人有遐想,有惆怅。
宋代郑思肖的《寒菊》,同样表现了菊花的孤傲。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进一步描绘了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的画。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即使衰败,也决不被吹落地面,不愿被践踏,不愿与污泥混杂。
凋谢后的残菊,虽然没有了芬芳的香气、没有了娇艳的色彩,但依然坚持自我,傲立枝头。
郑思肖的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他托物言志,赋予了这首菊花诗特定的内涵。
要读懂这首菊花诗,或者说,要读懂南宋诗人的菊花诗,必须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元兵南下后,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提出抗敌之策。但是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统治者纸醉金迷,根本无心抵抗,更别提收复国土。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南宋灭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将“大宋”二字隐喻其中,这是一种拆字再组合的方法:将“本”字拆分,“十”置于“穴”中,即为“宋”字;没有了十的“本”,即为“大”。
他擅长画墨兰,宋亡后,他画兰花再不画土,当人们问起原因,他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
诗中的“北风”,指向来自北方的蒙古汗国。这首诗是郑思肖颂菊自喻,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南宋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都与当时南宋小朝廷的偏安、软弱有关。陆游在《枯菊》中写下“空余残蕊抱枝干”,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相比之下,“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语气更加坚定,后者只是普通的陈述句,“舞”字又带有些许柔美的情调。更重要的是,“北风”更加明确地点出作者的反抗之情。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也都是好诗,但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更为深广,打动人心。
关于秋菊古诗(精选55句)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秋菊古诗(精选55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菊古诗11、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2、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
3、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明·沈周《菊》
4、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王如亭《菊城吟》
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6、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
7、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
8、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9、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10、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白居易《咏菊》
11、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唐·杜甫《云安九日》
12、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晋·陶渊明《饮酒首》
1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过故人庄》
14、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15、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16、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宋·杨万里《咏菊》
17、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袁崧《菊》
1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9、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明·唐寅《菊花》
20、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2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红楼梦》
2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23、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2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25、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26、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宋·苏轼《赵昌寒菊》
27、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2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
29、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郑思肖《画菊》
30、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唐·赵嘏《长安晚秋》
31、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唐·杜甫《宿赞公房》
32、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宋·梅尧臣《残菊》
33、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李师广《菊韵》
34、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唐·太宗《赋得残菊》
35、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郑思肖《寒菊》
36、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宋·吕渭老《一落索》
37、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38、直视苍天傲暑寒,青枝绿叶簇高竿。
39、上皇朝罢酒初酣,写出梅花蕊半含。 惆怅汴*去后,一枝流落到江南。
40、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1、质洁馨纯芳净雅,清芬一世落尘埃。
2、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3、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4、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
5、雨余春涧水争分,野雉双飞过古坟。 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
6、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7、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8、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 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
9、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寒菊宋郑思肖的古诗 寒菊和郑思肖的古诗 寒菊郑思肖古诗的诗配画 寒菊郑思肖写的古诗的大意思 寒菊郑思肖写的古诗的书法作品 郑思肖的古诗画菊 古诗宋郑思肖的画菊 题画菊郑思肖的古诗 题画菊的古诗宋郑思肖 寒菊古诗的配画 寒菊古诗的诗意 寒菊古诗的含义 寒菊的古诗视频 古诗寒菊的朗读 寒菊古诗的停顿 寒菊古诗的感情 古诗寒菊的意境画 古诗寒菊的作者是谁 寒菊的拼音版古诗 古诗寒菊的意义 励志的7字古诗寒菊 寒菊古诗的作者是谁 古诗寒菊的毛笔字 古诗寒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寒菊描写的画面 寒菊诗句注音版 寒菊古诗带拼音的全文 古诗寒菊的创作背景 寒菊古诗的肢体动作 古诗白梅和寒菊的志向
赞美菊花不畏寒寒霜的诗句 古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郑思肖《画菊》全诗翻译赏析 有关菊的诗句_古诗咏菊 竹石郑板桥古诗 《寒菊》原文及翻译 《寒菊》的赏析 郑板桥的古诗 古诗《寒菊》赏析 郑燮古诗《竹石》 郑思肖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寒食古诗的意思翻译(寒食古诗原文及翻译) 菊花古诗的意思(最经典的菊花诗) 古诗菊花的意思解释(经典赞美秋菊的古诗) 寒菊郑思肖赏析(郑思肖寒菊古诗欣赏) 不第后赋菊古诗意思解释(不第后赋菊古诗带拼音翻译) 菊花元稹古诗赏析(古诗菊花的意思解释) 寒食古诗的意思(清明古诗词的10首) 苏轼写菊花诗词名句(赵昌寒菊全诗诗意解读) 菊花古诗的意思(元稹菊花的古诗及赏析) 寒食古诗意思(寒食的意思及诗意) 竹石古诗_竹石郑燮 郑思肖:画菊 郑思肖:二砺 秋菊古诗 古诗菊花思维导图 竹石郑板桥古诗 关于大寒思念的古诗 菊花的古诗
大地惊雷的古诗 秋天的古诗用书法纸写 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 积累与民间故事有关的古诗 生长的古诗文 背一首登高的古诗 爱家人爱生活的古诗词 课文有关风的古诗 关于古诗词的资料写作背景 跟茶花有关的古诗 带三点水的男孩古诗名 关于汉字谐音的古诗一首 关于山水的古诗大全3 演说家说的古诗词 关于古诗文的文学小报 好玩的古诗拼贴 有思和苑的古诗 不让喝酒的古诗 快速读的75首古诗清明 含蜡烛的古诗 描写中国东北风景的古诗 无奇的古诗 古诗诵读的过程与方法 古诗三百首的古诗里 分手后适合说的古诗 编一首问月的古诗 南山四皓赞古诗的拼音版 带有艺和芳的古诗 咫尺也天涯的古诗 读古诗所见脑海中的画面 灯火的古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