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容黄梅戏的诗句 >

形容黄梅戏的诗句

关于形容黄梅戏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黄梅戏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黄梅戏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形容黄梅戏的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形容黄梅戏的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形容黄梅戏的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形容黄梅戏的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形容黄梅戏的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形容黄梅戏的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形容黄梅戏的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形容黄梅戏的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黄梅戏猜谜语

  • 积累
  • 黄梅戏猜谜语

      谜语,在古代叫庾辞,后来叫隐语、庾、隐都是藏而不露的意思。谜语有两种:一种是作家用文字创作的书面谜语,比较雅化,从思想感情到艺术趣味,都与人民的口头文学作品不同,另一种是人民群众传播的口头谜语。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黄梅戏猜谜语,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黄梅戏猜谜语

      谜面:闾 (打黄梅戏词一句)

      谜底:夫妻双双把家还

      扩展阅读:

      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

      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

      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慢慢地,我听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咦,怎么黄梅戏也这么好听呀,我疑惑地想。不知不觉,我们也学着会唱了几首。谁知,一位老奶奶竟想出了一个对我们来说的坏点子—叫我们两个小孩子唱。天啊,犹如晴天霹雳,我们两人面面相觑,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帮助下,我咬了咬牙,起了头……

      唱完后,大家情不自禁地为我们鼓掌,夸我们学得快、唱得好。渐渐的,我喜欢上了黄梅戏,而且越听越喜欢,越听越觉得黄梅戏好听……

      原来黄梅戏也很好听,以前小瞧了它,今后可不能这样哦!

      【拓展知识】

      黄梅戏的语言特色

      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若说到黄梅戏语言在塑造艺术形象,渲染艺术情境,迁移默化的“寓教于乐”的艺术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黄梅戏的语言具有“山歌”体的内在韵律美

      黄梅戏从抒情、嬉谑的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前身就是山歌时调,小旦、小丑舞台对唱,在此过程中,它吸引了各种时代的、地方的、人文的文化养料,发展为今天的黄梅戏剧种,而其主要的“灵魂”——山歌时调的美学特质却不变。因此,黄梅戏的语言与它所依赖的音乐美质相辅相成,从而形成黄梅戏剧本语言的内在韵律美。

      黄梅戏的语言语*情遥,脍炙人口

      黄梅戏语言从表面上看,是比较土气的,句句都是大实话,但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它其实内蕴丰富,极富有弹性,在点染戏剧情境、表现矛盾冲突、突出人物此时此境上,有恰倒好处之功妙。

      由于黄梅戏语言及唱词同时汲取了古诗、古词、民间口语、民谚、民歌的`所长,摈弃其太雅,以至令人听不懂、不好入戏的弊端,发挥了语*情遥、明白如话的特点,因而成为一种雅俗共赏、文野合流、情浓语淡的剧本文学。

      黄梅戏语言的乐天夸张化倾向

      黄梅戏的语言犹如戏谑的外衣,覆盖在大多数传统剧目之上,从而形成特有风采。这些语言基本出于劳动人民和下层社会人士的口头创作,到了黄梅戏里,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使其更具有个性化,更能结合戏剧情境,引发观众的笑声,所以黄梅戏能给人以愉悦、朝气蓬勃之感。

      第四,黄梅戏语言充满了当时现实社会的哲理经验之谈。

      由于很多黄梅戏传统剧目都直接来自于传唱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的民间文学,因而它的语言和唱词就不可避免地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生活哲理及经验之谈,而且对下层社会生活民众的刻画及表述尤其细腻、独到,丰满。

      黄梅戏语言中的一些独特用法

      黄梅戏的语言及唱词有些特殊用法。一是根据调式变化而加的衬词、垫词,如“呀嗬啥,依嗬呀”之类。这种衬字垫词乍看不起眼,但将它们去掉,只唱实词就会索然无味。衬字垫词是民歌韵味的体现,离开了它们,就等于好花离了泥土,无根无底了。黄梅戏中对歌队舞的形式极普遍,小旦、小丑或猜谜,或对花,或报地名,或讲古,既热闹好看,也抒情有趣,它所要求的唱词一般都有形式上的同一格律。

      此外,利用歇后语来猜药名,“用一二三……十”的数目字来串唱词,都起到演唱活泼、生动抒情的效果。

      可以用轻快、*易、幽默、风采四个词来概括黄梅戏的语言。轻快,指它的深入浅出,明白如话;幽默。

[阅读全文]...
  • 黄梅戏的唱法唱腔

  • 文艺,体育,戏剧
  • 黄梅戏的唱法唱腔

      戏曲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指戏曲的曲调和唱段,还包括演唱程式和舞蹈动作。因戏曲的不同、地域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梅戏的唱法唱腔,希望能帮到大家!

      黄梅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以“唱、念、做、打”四种功夫为表演手段,在舞台上演绎着历史的或*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其中唱念艺术,又是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在传达剧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具有更直接、明确、细致的特长,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唱、念是戏曲表演艺术中塑造各种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个黄梅戏演员,不仅需要具备有先天的嗓音条件,还必须要有训练有素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咬字吐字及科学的发声用气,具备了娴熟的演唱技巧,才能使抒情、优美、朴素的黄梅戏曲调,浓郁的安庆方言,显示出独特艺术魅力,产生深入心灵的艺术效果。

      第一章 声音 气息 共鸣

      演唱艺术不仅需要演员有一个好的嗓音,还需要在正确的运用气息的前提下,科学地发声。通过对声音、气息、共鸣等方面技巧的训练,使其有较宽广的音域,伸缩自如的音量,又有变化丰富的艺术手段才能字清、声美、音量大,有了这样的艺术嗓音,演唱中才能表现自如,使之充分发挥演唱的各种方法技巧,以达到刻画角色,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目的。

      在人体的气管上端有两条能开合、松紧的声带,好比唢呐上的哨片,演奏者用气一吹,哨片产生了振动,发出了声音。人的声带也是由于受了呼气时的气息吹击,因而振动发声。人体的发声器官除了声带,还有呼吸器官——肺、腹;共鸣器官——喉、咽腔、口腔、鼻腔、胸腔等。演唱时的发声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欢呼、叹息等自然的发声,而是要靠一切有关的发声器官,正确而灵活的配合运动,才 能产生一定的音质、音色、音量和音高。

      (一)呼吸器官呼吸器官是由:肺、胸腔、横膈膜三部分共同,联合担任。之所以强调联合,是因为单以其中某一部位(尤其是肺部)的力量都不能满足演唱时的需求。呼吸运动的正确与否,是决定声音好坏的关键。前人说:“气是音之帅”说明了呼吸运动在演唱中的重要。因此,我们每每在练声前,首先做气息地练**。

      (二)发声器官发声器官是:喉头、声带。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嗓子”,在气息的作用下发出声音。“喉头”是由许多借助关节和韧带连接起来的软骨组成,如:“喉软骨”中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喉肌”中的环甲肌、甲杓肌、环杓后肌、环杓侧肌、杓肌等。“声带”是两条由弹性纤维组织成的韧带,左右对称,位于气管上端的尽头,藏在喉头里面。由于声带是发声器官的发音体,在喉软骨、喉肌的配合下,两条声带可以左右分开,也可以闭拢,中间的通道叫“声门”,吸气时声门是开着,发音时声门关闭,呼出的气流必须冲击声门才能出来,这一开一合的振动就产生了声音。一般来讲发低音时,肌肉收缩力弱,声带较放松,并且是全声带振动发声;声音逐渐升高时,声带拉到一定程度,声带的软骨部分可失去振动;声音再升高时,由部分振动变为边缘振动,边缘振动的效果就是通常说的“假声”。黄梅戏的演唱是以真声为主,有着她独特的风格。但是,随着黄梅戏音乐的发展,音域拓宽,演唱技巧的运用中,必然需要吸收一些假声的唱法,在既不失黄梅戏的特色,又能充分利用声音来为剧情及人物服务的前提下,是值得提倡的。当然,我们在研究探讨黄梅戏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时,声音上下要统一,上述几组肌肉的运动要*衡,注意全声带振动、部分振动、到边缘振动的变化过程是逐步演变的,做到听不出变化的痕迹(具体方法见本节中:三、练声的方法)。

      (三)共鸣器官发音的主要共鸣器官有咽腔、口腔、鼻腔。通过对这些部位的训练,可使声音扩大到一定的程度。其次是胸腔和头腔的共鸣。一般称软腭以上包括鼻腔、额窦等为“上部共鸣”,其形体不变,容积固定。称软腭以下包括口腔、咽腔、喉腔、和胸腔为“下部共鸣”形体有变化,容积可改变,它们之间动作的相互配合,就形成许多不同的共鸣腔,与声音的响度及音色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参看本章第三节共鸣)。

      二、声与心的.关系在演唱教学中,首先遇到的是声响运动。如何发出优美的声音?长期以来是众多声乐教育者所探寻的。有主张声音是从生理活动中来的;有主张声音是从心理活动中来的。主张声音是从生理活动中来的认为:训练中应强调肌肉*衡,器官协调,认为嗓音训练的关键是正确的生理活动。传统的声乐教学将此称为“口法”,也就是外在之法,是演唱过程中的出字、收声;行腔、归韵;高低、长短;强弱、快慢时的声响运动。主张演唱是从心理活动中来的认为:嗓音的训练是一种敏捷的心理活动,注重从想象出发,以感情和形象为依据。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称之谓“心技”无论是对生理、口法的强调,或是对心理、心技的注重,都为嗓音的训练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如果强论得失,难免有些偏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两者都有较深的体会,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了因人而异,不同的教学阶段,应有所侧重,尤其初学者,首先要“口法”,使其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然后再结合人物的情感启发其想象能力,使声音准确地揭示人物内心情感,达到演唱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的把外在的口法与内在的心技统一起来,使之心与声达到“体验”与“体现”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

      三、练声的方法黄梅戏是以真声为主演唱,但也常根据唱腔的需要,运用一部分的假声。因此在声音的训练中,虽然要注重黄梅戏的风格特色,但那种大本嗓的唱法我认为不可取了。要强调真声里面含有适当的假声,也就是说:强调自然真声的艺术化。做到“真声而不炸”,在部分运用假声时要“假声而不虚”。做到真中有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自然贴切,融为一体而不露出焊接的痕迹,这是黄梅戏练声中特别需要注意的。

      1、喊嗓喊嗓是戏曲演员练声的一种方法。每日清晨由演员自身掌握,从练**深呼吸开始,先调整好气息,再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选择合适的母音,由低向高的喊出声音。可以是“抛线音”,也可以是“波浪音”,待嗓音喊开后,再选择一些念白和唱段进行练声。这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有它的长处,因为它灵活方便,不需要其他的合作者,并且针对性强,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生,在喊嗓前不太注意准备工作,一开始就大喊高呼,而导致声带**,嗓音嘶哑等现象,这是不足取的。

      2、有伴奏的练声尽量地创造条件,使学生能跟着钢琴进行练声。不仅对学生的音准有较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随着半音的依次模进,使学生能清晰的感受到,从低音到高音过程中,体会发声部位在不同音高上的变化,辨别其中的好与坏,有利于纠正不当的发声。初练时,要注意“自然音区”(一般是指练声中,从低音到高音,发声最为舒畅的音区)的训练,稳定后再向高、低音区两头拓展,直到能适应演唱黄梅戏所需要的音区(女声一般为:c1 (有时在 g )—f2 ,男声一般则比女声低四度)。在黄梅戏的声音训练中,要保持剧种的风格韵味,因此,练声时要求声音在一定的高位置上咬字吐字靠前,各母音根据“四呼”的发音部位,使字音清晰,声音通畅即可。同时要调整好气息(参看第二节气息),注意音准。练声中在结合戏曲的“五音”、“四呼”(关于“五音”、“四呼”参看第二章,第一节中“字头、字腹、字尾”里第二部分的“五音”划分、“四呼”口形的分类。)进行练声时,通过一定的字音做声音的练**。黄梅戏离开了“戏”、“词”、“字”来专门谈发声是不可能的。因此,开始可以结合“啊、衣、乌、迂”等母音,带上声母,编一些合适练声的练**曲,使声带不同的机能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再在唱段中选择适合练声的乐句,专门作声音的练**,使练声和演唱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举几例。

      如:(例一)各母音在键盘上半音模进的进行练声。练声中要结合学生不同的嗓音,作针对性的练**。嗓音较窄、音量较小的学生,多以“开口呼”进行辅助练**;嗓音较闷、音色暗淡、较散的声音,就可以用“齐齿呼”做辅助练**。共鸣的练**上,胸腔共鸣多以“合口呼”;鼻腔、前额的共鸣则可多练“撮口呼”。通过长期的教学,深感练声对黄梅戏演唱艺术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3、调嗓是以黄梅戏的高胡伴奏,演员个别跟唱的方法进行演唱为“调嗓”。调嗓时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选择较短的唱段,调门可以比实际演出时低一至半个音,待嗓音调开后,再选择大段唱腔,调门可以是实际演出的调高,也可是比实际演出时略高半个音,如果在这样的音区中能做到自如,那么在实际演出时,加上身段、表演后,唱就不会成为负担了。但是,要根据学生的嗓音,灵活掌握,不可强求。从演出的角度来说,尤其唱功戏。为了使嗓音具有持久力,因此在*时调嗓中,除了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同时要增加唱段数量及演唱的时间,每次一般不低于一小时。在调嗓过程中,不要每天更新,而是要在唱好一个唱段的基础上,再选择新的唱段。同时要注意不能机械的重复,必须反复揣摩推敲,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尤其是根据人物情感的需要,对唱腔进行强弱、快慢处理时,要与琴师取得密切配合,使之达到珠联璧合的目的。

      黄梅戏的语言特色

      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若说到黄梅戏语言在塑造艺术形象,渲染艺术情境,迁移默化的“寓教于乐”的艺术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黄梅戏的语言具有“山歌”体的内在韵律美

      黄梅戏从抒情、嬉谑的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前身就是山歌时调,小旦、小丑舞台对唱,在此过程中,它吸引了各种时代的、地方的、人文的文化养料,发展为今天的黄梅戏剧种,而其主要的“灵魂”——山歌时调的美学特质却不变。因此,黄梅戏的语言与它所依赖的音乐美质相辅相成,从而形成黄梅戏剧本语言的内在韵律美。

      黄梅戏的语言语*情遥,脍炙人口

      黄梅戏语言从表面上看,是比较土气的,句句都是大实话,但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它其实内蕴丰富,极富有弹性,在点染戏剧情境、表现矛盾冲突、突出人物此时此境上,有恰倒好处之功妙。

      由于黄梅戏语言及唱词同时汲取了古诗、古词、民间口语、民谚、民歌的所长,摈弃其太雅,以至令人听不懂、不好入戏的弊端,发挥了语*情遥、明白如话的特点,因而成为一种雅俗共赏、文野合流、情浓语淡的剧本文学。

      黄梅戏语言的乐天夸张化倾向

      黄梅戏的语言犹如戏谑的外衣,覆盖在大多数传统剧目之上,从而形成特有风采。这些语言基本出于劳动人民和下层社会人士的口头创作,到了黄梅戏里,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使其更具有个性化,更能结合戏剧情境,引发观众的笑声,所以黄梅戏能给人以愉悦、朝气蓬勃之感。

      第四,黄梅戏语言充满了当时现实社会的哲理经验之谈。

      由于很多黄梅戏传统剧目都直接来自于传唱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的民间文学,因而它的语言和唱词就不可避免地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生活哲理及经验之谈,而且对下层社会生活民众的刻画及表述尤其细腻、独到,丰满。

      黄梅戏语言中的一些独特用法

      黄梅戏的语言及唱词有些特殊用法。一是根据调式变化而加的衬词、垫词,如“呀嗬啥,依嗬呀”之类。这种衬字垫词乍看不起眼,但将它们去掉,只唱实词就会索然无味。衬字垫词是民歌韵味的体现,离开了它们,就等于好花离了泥土,无根无底了。黄梅戏中对歌队舞的形式极普遍,小旦、小丑或猜谜,或对花,或报地名,或讲古,既热闹好看,也抒情有趣,它所要求的唱词一般都有形式上的同一格律。

      此外,利用歇后语来猜药名,“用一二三……十”的数目字来串唱词,都起到演唱活泼、生动抒情的效果。

      可以用轻快、*易、幽默、风采四个词来概括黄梅戏的语言。轻快,指它的深入浅出,明白如话;幽默。

[阅读全文]...
  • 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

  • 艺术
  • 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

      黄梅戏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语言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官话。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江淮官话唱。

      行当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罗帕记》中的陈赛金、《鱼网会母》的陈氏等。

      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小白(安庆官话),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简单的巾帕花、扇子花。所扮演的角色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游春》中的赵翠花、《小辞店》中的刘凤英等。演出整本大戏后,小旦行又细分出闺门旦及专演丫鬟的行当“捧托”。旦行是黄梅戏的主要行当,旧有“一旦挑一班”之说。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时常执折扇。扮演的角色如:《罗帕记》的王科举、《春香闹学》的王金荣、《女驸马》的李兆廷、《天仙配》的董永等。

      小丑: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行。在黄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为帮助演出,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旱烟袋,老丑则拿着一根二、三尺长的长烟袋,插科打诨,调节演出气氛。扮演的角色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钓蛤蟆》中的杨三笑等。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如《荞麦记》中的王夫人。

      花脸: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在大本戏中扮演包拯之类的角色外,多扮演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如《卖花记》的草鼎、《二龙山》的于彪等。

      正生: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老生。重唱念,讲究喷口、吐字铿锵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徐文进、《告经承》的张朝宗、《桐城奇案》的张柏龄等。

      服饰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妆容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乐器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包括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扬琴、唢呐、司鼓等)为主;西洋乐器(电子琴、单簧管、口琴等)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

      唱腔形式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黄梅戏的主腔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黄梅戏的花腔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在形成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也形成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腔系。花腔从民歌中来,但作用已与民歌不大一样。它已经从田头走上舞台,从随口而歌进入到规定的戏剧情境,传达角色的心声。今天所见的花腔小调,无论它与民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但它确已经历过戏剧浪头的打磨,具备了戏剧性音乐的某些特质,是一种民歌式的曲牌体制。

      1.花腔的艺术特点

      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也洋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纷繁的调式只不过是增添色彩而已。花腔这种求轻盈不求沉重,尚乐天而不沦于稳如泰山唐的表情倾向,成为黄梅戏的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从唱词看,状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语、诙谐逗趣见长。如《逃水荒》中“小小竹竿三尺长,安几个铜钱响丁当”,名字叫“莲厢”和《夫妻观灯》中“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蹲。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都是例证。从音乐看,简洁的乐汇、自然的语势、密集型的字位安排、结合成朗朗上口的旋律,既朴素又大方。

      花腔的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它用锣鼓伴奏,流畅的“长槌”,梧合人物上场下场,“花腔二槌”、“花腔四槌”、“花腔六槌”紧贴着唱腔的各个部位,或作入头,或作过门,令表演者和观众都有按捺不住的动感。

      花腔的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它不仅符合当地方言的调值,还将人们说话时的锣辑重音以及有意强调某一字的语势都表达出来。花腔的百余首曲调,来自很多地方,如“莲花”、“凤阳歌”来自北方,“鲜花调”来自江南,这些曲调在流变的过程中,语言因素带来的变异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花腔旋律的口语化,是统一花腔的风格的重要环节。

      花腔在唱词中常大幅度采用衬字衬词,有些曲调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汲水调”,表意性的词只有“走出门来抬头看,三条大路走中间,奴家的小情歌”20个字,而加进衬词就成了“走出门来咦么郎当,抬头看呀么郎当,三条大路嗨嗨咦儿嗬嗨嗨呀儿嗬走中间,咦么郎当,郎得儿郎当,郎得儿郎当,唆儿嘞,唆儿嘞,嗨嗨咦嗨荷,唆儿嘞,奴家的小情哥。”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花腔的衬词都是曲调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扩大了曲式结构,使短小的两句头、三句头小曲丰富起来。衬字的非表意性,为演唱者留出空白,可以任意点染自己所认可的情绪。当然过多的衬字衬词使本来易懂的词意变得难以捕捉,这是不必讳言的。

      2.花腔的用法

      从两上视角观察花腔的用法,一是花腔与小戏、串戏、大戏的关系,一是花腔各个小曲的自身变化以及小曲间的连接。

      花腔与小戏密不可分,它几乎是小戏的代名词。在小戏中,花腔绝大多数是专曲专用,如“对花调”、“打猪草调”专用于《打猪草》,“开门调”、“观灯调”专用于《夫妻观灯》等。花腔在串戏中的使用情形与小戏类似。在大戏中,花腔仅作插曲。

      花腔的某一首曲调自身的变化,主要是旋律线的变化。这种变化常常发生在小戏或串戏中的生旦角色共用一首曲调的时候。如“打猪草调”,陶金花上场与金小毛上场所唱略有差别。女腔在一个八度内活动,在乐句的开头每每碰撞最高音,旋律活泼而流畅;男腔则避开女腔的高音,在六度音域内活动,旋律线条较显棱角。

      花腔属于曲牌联缀体。常见的是一出戏(小戏或串戏的一折)用1~2首花腔小曲。这些小曲用原型,也产生一些变体,在旋律上或板式上有所拓展。如《打猪草》前半部用“打猪草调”,男女腔有旋律上的差异。后半部用“对花调”,先是男女对唱齐唱,继而发展成“对花调对板”。花腔在小戏中也偶尔用一下主腔,如《打猪草》就是在“对花调对板”之后,忽然终止在“*词切板”上。但更多的时候,花腔是与三腔中的彩腔联用。如小戏《夫妻观灯》,开始处便用了五声徵调式的男彩腔,接着,是女腔为主男腔附和的五声宫调式的“开门调”。以后是“开门调”自身再产生板式变化,形成两首不同的“开门调对板”。当唱到“这班灯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时,“彩腔”的变体与“开门调”结合,构成了内含调性调式变化的“观灯调”,“观灯调”进而引入“彩腔对板”扩大曲体,并强烈地维持着彩腔的调式调性,全剧最后结束在男女合唱的彩腔上。设彩腔因素为A,开门调因素为B,二者结合为C,《夫妻观灯》粗略的线条变是A-B-C-A-C-A,像这种材料集中、对比得当的结构手法,至今仍然是不可忽略的优秀传统。

      3.花腔的戏剧音乐特征

      花腔的戏剧音乐特征表现在角色意识的觉醒和板式手段的运用上。

      如果把塑造典型的“这一个”音乐形象定位在戏曲音乐表现的最高层次,那么,居中的是程式化的行当唱腔,而处于最下层的是角色意识初萌的产物——简单的男女分腔。导致这种区分的动机很明显,即让人们从音乐中听出角色的性别来。

      板式变化的手段对花腔的渗透,导致戏剧音乐特征进一步显现。如“对花调”、“开门调”、“讨学俸调”都演化出对板形式,这就增强了花腔的叙事功能。另外,被认为是青阳腔主要特色的滚调,也以滚板形式进入花腔,如“开门调”于一板一眼中夹入有板无眼的滚板唱腔,使音乐有了疏密快慢的比照,强化了戏剧性表现。

      黄梅戏的三腔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三腔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三腔各自拥有一个基本腔体,彩腔、仙腔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复句位置、锣鼓的用法都较固定,具有曲牌体的定格之感。但三腔的每一腔体都派生出对板或数板,还形成一些补充腔句,因此,三腔也有板腔体的特点。其次,在男女分腔上,三腔既不同于主腔的男女腔转调相连,也不同于大多数花腔小曲的男女腔同腔同调演唱,而是男女腔在旋律上差别较大,容易区别开来。再者,在戏剧性表现功能上,三腔兼有抒情性叙事性表现能力。

      三腔是一组情趣各异的姊妹腔,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显见。如三腔的来源各不相同。彩腔,又称“打彩调”,它由花腔小曲逐渐演变而成。仙腔也称作“道腔”、“道情”,产生于当地的道教音乐,直接进入黄梅戏或先由青阳腔吸收后由黄梅戏传承。阴司腔又叫“还魂腔”,来自青阳腔,故又叫“阴司高腔”。三腔的表情及用途也不同:彩腔表达光高采烈的喜庆之情;而男仙腔则有舒展洒脱的气度,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还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表达伤感的情绪,阴司腔是一个表现沉郁的腔体,原为剧中亡灵或行将辞世的角色抒发悲伤的情感所用,其言戚戚,其音哀哀,恍若进入阴曹地府一般。另外,三腔的调式及句式不尽相同。彩腔、仙腔有五声徵调式、六声徵调式两种,阴司腔则是五声商调式。

      1.彩腔

[阅读全文]...
  • 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

  • 文艺,体育,戏剧
  • 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安徽怀宁或湖北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一、唱 腔

      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主调

      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词、二行、三行、火工等。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词

      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板”。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长于叙述,可独立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复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词类腔体。

      二行

      不是独立的腔体,须依附于*词或其他曲调。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二行也分男、女唱腔,为有板无眼的慢板节奏,记谱作1/2节拍。常以其节奏型与*词之慢板或三行之快板相对比,以表达戏剧人物的激动心情或用于叙事。

      三行

      是二行的压缩型,节奏较快,旋律性较差。速度是黄梅戏唱腔中最快的一种,属快板型,1/4节拍,又名“快数板”。多用于人物心情激动之时,常与二行、八板联用。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女腔为徵调式。

      八板、火工

      均为有板无眼,记谱作1/4。其唱腔结构、过门、转接方法和男、女腔的调式,均无大区别。八板速度较慢,火工则速度较快。传统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称“火工”、“流水”了。传统唱腔在上句后半句有帮腔,称“复句”,今已不用。八板、火工常于*词、二行、三行联用,形成节奏的对比,以表达人物愤懑、恐惧、急躁等情绪。

      2、花腔

      是对传统“花腔小戏”唱腔的总称。《夫妻观灯》、《打猪草》、《蓝桥汲水》、《补背褡》、《打纸牌》、《卖杂货》、《三字经》、《送绫罗》、《瞧相》、《讨学俸》等小戏,都有各自专用的一至数首曲调,间以锣鼓。除个别戏有旋宫转调外,一般都是几首曲调保持在同一宫调里,形成简单的联曲体。这些唱腔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还保留着民歌、小调特色,未向板腔化发展。其调式,宫、商、角、徵、羽皆有,但以徵调式运用最多,羽、宫次之,商、角再次。

      介于*词类和花腔类之间,有一彩腔,原为当地花鼓的唱腔,早期曾用来向观众讨彩,故又称“花鼓调”、“彩腔”。它既用于花腔小戏。如《夫妻观灯》、《苦媳妇自叹》、《送绫罗》等,与歌体的花腔小调联用,也有自己的数板、对板和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以向板腔体曲调演化,在正本戏中运用。唱腔由启、承、转、合式的4个乐句组成,徵调式,一板一眼,2/4记谱。

      3、仙腔、阴司腔

      此为一小调,属专用曲调。这类专用曲调建国后已打破使用界限,故有人也把这类唱腔列入主腔范畴。

      仙腔

      又名道腔、道情,原为神道出场专用的曲调,曲调旋律流畅,也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单段体结构。原为商调式,后渐向徵调式转化与彩腔靠*。这一专用曲调已向板腔体发展,并增加了对板、数板、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

      阴司腔

      又名“还魂腔”。旧戏中多用作鬼魂出场或人物病重将死时演唱。曲调为商调式,上下句结构,一板一眼,记谱作2/4。旋律低沉优美,凄苦悲凉,有较长的拖腔。在发展过程中,也增加了数板、迈腔等附加乐句。建国后,它已被广泛运用于抒情的地方,并发展创作了对板、二行、三行等板式。

      二、语言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三、伴奏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

      起初,黄梅戏无伴奏曲牌,抗日战争前后因与徽调、京戏同台演出,才吸收了京剧中的《三枪》、《大开门》、《小开门》、《枯皇天》等曲牌。建国初期,艺人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吹打及道教音乐中的《游春》、《琵琶词》等曲牌,使黄梅戏伴奏音乐逐步丰富起来。

      黄梅戏有两大声腔体系——花腔体系、*词体系。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词体系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这两大声腔体系,都植根于安庆地区的声腔土壤。黄梅戏表演形式,在学*借鉴昆曲、京剧、徽剧等大剧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若说到黄梅戏语言在塑造艺术形象,渲染艺术情境,迁移默化的“寓教于乐”的艺术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其一,黄梅戏的语言具有“山歌”体的内在韵律美。

      黄梅戏从抒情、嬉谑的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前身就是山歌时调,小旦、小丑舞台对唱,在此过程中,它吸引了各种时代的、地方的、人文的文化养料,发展为今天的黄梅戏剧种,而其主要的“灵魂”——山歌时调的.美学特质却不变。因此,黄梅戏的语言与它所依赖的音乐美质相辅相成,从而形成黄梅戏剧本语言的内在韵律美。

      其二,黄梅戏的语言语*情遥,脍炙人口。

      黄梅戏语言从表面上看,是比较土气的,句句都是大实话,但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它其实内蕴丰富,极富有弹性,在点染戏剧情境、表现矛盾冲突、突出人物此时此境上,有恰倒好处之功妙。

      由于黄梅戏语言及唱词同时汲取了古诗、古词、民间口语、民谚、民歌的所长,摈弃其太雅,以至令人听不懂、不好入戏的弊端,发挥了语*情遥、明白如话的特点,因而成为一种雅俗共赏、文野合流、情浓语淡的剧本文学。

      其三,黄梅戏语言的乐天夸张化倾向。

      黄梅戏的语言犹如戏谑的外衣,覆盖在大多数传统剧目之上,从而形成特有风采。这些语言基本出于劳动人民和下层社会人士的口头创作,到了黄梅戏里,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使其更具有个性化,更能结合戏剧情境,引发观众的笑声,所以黄梅戏能给人以愉悦、朝气蓬勃之感。

      第四,黄梅戏语言充满了当时现实社会的哲理经验之谈。

      由于很多黄梅戏传统剧目都直接来自于传唱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的民间文学,因而它的语言和唱词就不可避免地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生活哲理及经验之谈,而且对下层社会生活民众的刻画及表述尤其细腻、独到,丰满。

      第五,黄梅戏语言中的一些独特用法。

      黄梅戏的语言及唱词有些特殊用法。一是根据调式变化而加的衬词、垫词,如“呀嗬啥,依嗬呀”之类。这种衬字垫词乍看不起眼,但将它们去掉,只唱实词就会索然无味。衬字垫词是民歌韵味的体现,离开了它们,就等于好花离了泥土,无根无底了。黄梅戏中对歌队舞的形式极普遍,小旦、小丑或猜谜,或对花,或报地名,或讲古,既热闹好看,也抒情有趣,它所要求的唱词一般都有形式上的同一格律。

      此外,利用歇后语来猜药名,"用一二三……十“的数目字来串唱词,都起到演唱活泼、生动抒情的效果。

      可以用轻快、*易、幽默、风采四个词来概括黄梅戏的语言。轻快,指它的深入浅出,明白如话;幽默,指它的风格与情趣落落大方,机智嬉谑;风采,指它不断汲取民间口头文学创作的养料,丰富自己,常有新鲜独到之处。

[阅读全文]...
  • 黄梅天如何除湿

  • 生活
  • 黄梅天如何除湿

      六月一来,黄梅天就不远了。而黄梅天一到,就意味着各种潮湿天气也来了。所以,我们要赶在黄梅天之前把该洗衣物都洗干净。那么黄黄梅天气怎么除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黄梅天如何除湿,希望大家喜欢。


      开门窗通风

      室内除湿最简便、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开窗通风。但是黄梅天开窗也是有讲究的,要选择合适的朝向、合适的时间。天气晴朗时,将所有门窗打开,加快水分蒸发的速度;天气阴沉时,只需打开下风方向的.门窗(即风吹往的方向)。而每天的早晨与夜晚,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所有不建议开窗。黄梅天如何除湿?

      摆放干燥剂

      建议在屋内的角落摆放一些干燥剂(例如:竹炭、石灰等),这些物质的吸湿功能都比较强,而且吸湿过程中不会产生多余粉末,对人体健康也无害。而在橱柜、鞋柜这类密闭空间中,可以挂樟脑丸来驱逐湿气,如果嫌樟脑丸味道过重,也可摆放一些有香味的除湿包。

      巧用废报纸

      室内湿气太重,即使用抹布或者拖把反复擦拭,但也无法完全吸干水分。其实一张旧报纸就可以解决这问题。将报纸揉成一团,就可以当成抹布,吸水力很强;再者,将报纸*铺在地面上,自然而然就能吸掉地上的水。

      湿物置室外

      黄梅时节,几乎天天下雨,所以被雨水淋湿的雨衣、雨伞以及洗后的衣服,尽量不要放在室内,这样会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最好能在门口铺块垫子,出入时把鞋底擦干,减少室内的水分。

      电吹风帮忙

      潮湿的天气,即使衣物受过太阳“洗礼”,都还觉得不够干爽。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电吹风来帮忙了。特别是鞋子、袜子这种不容易干的物件,用电吹风是再合适不过了。

      开启空调

      黄梅时节之所以室内那么潮湿,是因为室内湿度太大,那么只要使用空调的抽湿功能来抽取空气中的水分,就可以达到室内除湿的效果,衣物、家具自然也能避免在黄梅时节受潮发霉了。一般空调除湿功能就是开启冷风来达到目的,但三菱电机变频机(P)AHJ/(P)ZHJ系列空调的独有的除湿功能,能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湿度,除湿量能达到1.2L/时,相当于4台普通的除湿机,并且在遥控器上可以设定房间湿度,非常方便。所以更舒适,更健度。

[阅读全文]...
  • 黄梅时节家家雨全诗

  •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2、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3、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4、处处蛙:到处是青蛙。

      5、有约:即为邀约友人。

      6、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梅子黄时,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用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击,震落了灯花。

      《约客》是赵师秀的着名作品。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黄梅时节的夜晚,细雨蒙蒙的下着,乡村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半夜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语言清丽可诵。

      首句“黄梅时节家家雨”,交待了当时的环境。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其时细雨绵绵,正所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泄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仿佛“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心情异常恬静安详。

      “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人的注意力从霏霏淫雨,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远远**,此起彼伏的片片蛙声,正是这处处蛙声,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试想,如非心如止水,神游物外,而是焦灼烦躁,何以知微渺“虫声”今夜“新透绿窗纱”?

      再看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我猜想,书中之所以得出“焦灼”结论,多半便依了这句。朋友过了夜半还不来,倘是你我,当然不免焦灼。但这是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之一,人称“鬼才”的赵师秀(m.ju.51tietu.net)。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秀,光宗绍熙元年进士,曾任上元县主薄,筠州推官。他虽寄身仕宦,但失意消沉,常与僧道同游山水之间,向往恬静淡泊的生活,甚至还想与陶渊明一样“归寻故园”(《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他死后,江湖派巨子戴复古作《哭赵紫芝》,说他是“东晋时人物”。当不致于“有约不来过夜半”便焦灼不安吧?

      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不知道前人是怎么理解“闲”字的。我是这样想,“闲敲”之“闲”,应当仿佛我们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赵师秀也便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2021年黄梅天什么时候结束

  • 结束,生活
  • 2021年黄梅天什么时候结束

      黄梅天让人十分讨厌,那么2021年的黄梅天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2021年黄梅天的结束时间,欢迎大家阅读。

      2021年梅雨季节的时间大概是在2021年6月7日开始2021年7月10日结束之间

      梅雨期一般在两个节气,即谷物播种和淡季。古人对梅雨期的计算方法是谷种节气后的第一个“第三天”是进入梅花的时间,夏节气后的第一个“非日”是离开梅花的时间。因此,2021年梅雨季节将从2021年6月7日至2021年7月10日。

      不同地区的入梅和出梅时间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长江中游区: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区: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梅雨季节成因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梅雨季节要持续多久

      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特长梅雨

      1954年*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

      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

      南京罕见梅雨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梅”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均为十年中1—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阅读全文]...
  • 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的下一句

  • 知识,学*,文学
  • 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的下一句

      导语:梅子金黄杏子肥的下一句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的下一句,欢迎阅读。

      梅子金黄杏子肥的下一句是:麦花雪白菜花稀。

      原句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意思是: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这句话出自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原文如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古诗注释】

      1、杂兴:各种兴致。

      2、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

      6、傍:靠*。

      【古诗诗意】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又工词,著作颇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

      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其诗风格轻巧,大部分反映农村生活,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其代表作,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他同时还是著名的词作家,或许还可说是一位地理学家。有《四时田园杂兴》、《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鹭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

[阅读全文]...
  • 梅子金黄杏子肥全诗

  • 经典
  • 梅子金黄杏子肥全诗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梅子金黄杏子肥全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梅子金黄杏子肥

      是出自《四时田园杂兴·其二》的名句。

      【全诗如下】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作者:范成大(宋代)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形容黄梅戏的诗句 - 句子

形容黄梅戏的诗句 - 语录

形容黄梅戏的诗句 - 说说

形容黄梅戏的诗句 - 名言

形容黄梅戏的诗句 - 诗词

形容黄梅戏的诗句 - 祝福

形容黄梅戏的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苹果的诗句 花字的诗句 表示怀念的诗句 惊鸿的诗句 有韵味的诗句 顺其自然的诗句 带五字的诗句 赞美杨梅的诗句 古人思念爱人的诗句 大自然的诗句 写水的诗句古诗 带月字的诗句飞花令 带有月亮的诗句 有内涵的诗句 形容暗恋的诗句 竹的诗句古诗 河豚的诗句 关于回家的诗句 形容天空的诗句 一个人内心孤独的诗句 关于国家的诗句 惋惜的诗句 豪气的诗句 关于李白的诗句 溪水的诗句 感慨人生的诗句 亲人去世的诗句 三开头的诗句 天涯海角的诗句 赞美青松的诗句 带有燕的诗句

随机推荐